辨認方向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2W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1

《辨認方向》是《方向與路線》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本節課中,用八個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如“誰在誰的什麼方向”),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許多學生表達時都因爲中心點確定不準確而剛好說反,例如:本節課中認識方向這一環節,動物園在學校的什麼方向?許多學生就說動物園在學校的西南方向,實際應該是東北方向。在課堂中出現這種情況時,我立刻意識到找準中心點至關重要,那麼怎麼樣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找準這個中心點呢?我採取了讓學生多利用方向板,嘗試多種表達方式,反覆練習的形式,課後, 我一直在思考除了以上方法,還能不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易於掌握。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1、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2、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4個方向。會辨認生活中的方向。3、會辨認平面示意圖,並根據平面示意圖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本節課的目標定位旨在促進孩子們的發展,重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發自真心帶着笑意去學習,共同發掘學習的樂趣。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是成功的,在教學設計上,能深挖教材,能把方向板變成活動的學具進行合理使用!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成爲學習的真正主人,通過獨立觀察,自主探究,完成了從生活空間中辨別方向到辨別平面圖中方向的抽象認識過程。

在教學中,我沒有把方向板一直放在掛圖旁邊,或者是通過學生的回答在掛圖的旁邊標註好方位,給學生參照的對象,我發現學生在敘述的時候有點困難。同時,在教學方向的過程中應緊湊,不拖拉,同時點學生髮言的時候應注重他們座位的角度,方便自己教學。方向板的使用前如果能注意讓學生的身子隨着方向板一起面對北面坐好後再開始辨認方向,學生辨認起來會更方便。教學語言在激起學生情緒、發言積極性方面不夠完善。今後需要注意。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讓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它不僅要求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 通過太陽的東昇西落讓學生在操場上找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通過遊戲讓學生更好的分清東、南、西、北,並能和左、右手聯繫起來,很快地分辨這四個方向。說說校園裏的各個方向分別有些什麼。

3、通過多種識圖練習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體現出來,如學校、家、超市等,進行分辨方向和設計一些路線的練習,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雖說低年級的學生儘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於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着很強的好奇心,因而我就緊緊抓住學生們的這份好奇心,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了各種情境,設計各種疑問,引發他們思考。學生們看到熟悉的生活環境,自然而然的投入到設計好的教學環境中去了。之後學生們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的知識,掌握了新本領。最後我又讓學生們指一指,認一認讓他們形成小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他們即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又獲得了數學經驗。

人們常說 “興趣是求知的嚮導,興趣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時,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記憶力增強,思維敏捷,信息傳輸系統處於最佳期狀態的。”在處理遊覽野生動物園時,我設計了一個數學情境:“老師第一次來到這個動物園,對什麼地方也不熟悉,想找一個小導遊,誰願意幫助老師?學生們各個躍躍欲試的爭當這個小導遊,說我們第一站要去的是……”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在面向東或西分辨左邊或右邊是哪面時出現的問題較多,不能很順利地確定北和南。因而在練習中還應該儘可能地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多進行脫離平面圖確定位置的練習,不論身處何方,都能讓學生們在頭腦中能很清晰地反映出東南西北的正確位置。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4

《辨認方向》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四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內容屬於新課表提出的《空間與圖形》範疇中《方向與位置》領域的教學內容,它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進行數學學習重要前提和基礎,再加上這些內容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活經驗,所以學生在一年級時,學會了前後,左右、上下等術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二年級上冊學習了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基礎上,重點認識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並且能夠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出其他的七個方向,會用表示方位的詞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課後教學反思:

一、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教材不過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在教學中要針對學生情況,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本課是在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不僅要求 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本課的活動主題圖是一幅學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題圖,當中以學校爲中心,先讓學生說說學校的東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麼主要的建築物,學生一看都是我們生活當中找得到的,都很有興趣,立刻說出了東面有郵局、南面是商場、西面是醫院、北面是體育館。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想一想:動物園在什麼方向,然後緊緊抓住學生這份好奇心,設疑引思,如:圖書館在學校的哪一面?少年宮在學校的哪一面?電影院在學校的哪一面?用這些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爲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所有教學環節都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二、低年級的學生儘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於周遭的各種事物、現象有着很強的好奇心。我就緊緊抓住孩子們這份好奇心,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情境。設疑求新,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環境作爲實例,引導學生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通過讓學生說一說、找一找、認一認等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數學經驗。

三、“興趣是求知的嚮導,興趣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時,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記憶力增強,思維敏捷,信息傳輸系統處於最佳期狀態的。”在讓學生認一認各個建築物在什麼方向時,我設置了一個數學情境:“大運會期間,許多外賓要來咱們龍崗觀看比賽,但他們對體育館的路不熟,請你當導遊員,給這些外賓帶路。咱們第一站要去的是……”以此來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整節課,我採用了分散難點、循序漸進、強化表達的方法進行教學,孩子們驚喜的發現,原來數學也是這麼有趣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好數學是容易的呀!

課後思考的問題:

本節課中,用八個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如“誰在誰的什麼方向”),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許多學生表達時都因爲中心點確定不準確而剛好說反,例如:本節課中認識方向這一環節,動物園在學校的什麼方向?許多學生就說動物園在學校的西南方向,實際應該是東北方向。在課堂中出現這種情況時,我立刻意識到找準中心點至關重要,那麼怎麼樣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找準這個中心點呢?我採取了讓學生多利用方向板,嘗試多種表達方式,反覆練習的形式,課後, 我一直在思考除了以上方法,還能不能探索出更好的方法讓學生易於掌握。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5

本次教學是我初爲班主任的一次大膽的嘗試,在上課前我深入研究教材,教法,並虛心向本學年的教師請教。形成了較合理的教學設計,在練學生這塊還有不到位的地方。 在做第二個遊戲時,如果發動全班一起做就會有更好的練習效果,課後我又練了一次: 師:請楊魯濱同學東邊的同學起立。 (學生開始東張西望、有的很快起立,有的起立後又馬上坐下,教室裏喊聲四起。) 師:在他南邊的同學起立,在他西邊的同學起立,在他北邊的同學起立。 師:在他東南邊的同學請你衝他招招手,在他東北邊的同學請你衝他拍拍手,在他西南邊的同學請你衝他伸伸手,在他西北邊的同學請你衝他拍拍肩。 (學生每次剛開始都是很亂,漸漸調整後就都能做對了。) 師:再來一次!請鄭佳欣同學東邊的同學起立…… (學生再次經歷思考、判斷、調整、修正的過程。) 師:玩了兩次,你發現了什麼數學問題?或者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學生沉默) 師:爲什麼同樣是張知行,一會說他在鄭佳欣的東邊,一會又說他在楊魯濱的西邊呢? 生1:我們剛纔搞錯了吧? 生2:我知道了!因爲張知行在鄭佳欣的右邊,在楊魯濱的左邊。 生3:因爲我們每一次的中心不同,第一次是以鄭佳欣爲中心,第二次是以楊魯濱爲中心,所以我們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因此,我想我要精講、多練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收穫更實用的知識!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6

活動一: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接着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摺後,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摺的方法親手驗證。學生通過對摺,很形象直觀地發現“只能看到一半”,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爲下一環節“剪紙”做了很好的鋪墊。

活動二:動手剪對稱圖形,在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着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思考“我怎麼沒有想到先對摺後再剪呢?”從而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爲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7

石曉麗

在大家的一致推薦下,我鼓足勇氣,決定承擔年級集體備課交流課的教學。在充分徵求,採納各位老師的良好建議下。我博採衆長,經過認真研讀教材,深思熟慮,決定採用劉暢老師的“閱讀教學‘激情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挖掘主題,引導學生體會嘎羧重情重義的人性美,適時進行品德教育以及教給學生一寫法,即學習作者如何抓住動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描寫的。圍繞這樣一箇中心,給課文定好位,然後進行教學設計。

教完這一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被課文的內容深深地陶醉了,同時被嘎羧的真情震撼了。

今天,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以及教後的感悟。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沈石溪的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悲壯、感人、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說,全文接近20__字。課文記敘了曾經在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們的“百象冢”旁刨開一個坑,莊嚴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讀課題,定基調

講課伊始,讓學生齊讀課題《最後一頭戰象》後,我定基調:課題讀起來有一種沉重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在一次抗日戰爭中倖存下來的最後一頭戰象,再讀又有一種英武的感覺,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一頭在戰場上浴血殺敵的大象。就是這樣一頭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後歷程中,做了那幾件不同尋常的事呢?學生說。我隨機板書:“重披象鞍”“告別村民”“重臨戰場”“埋葬自己”。從而以時間爲序理清了課文脈絡。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的把握。併爲下面語段的品讀鋪墊了一個悲壯的基調。

二、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採用“讓學生提出疑惑—自讀解疑,師適時引導,點撥,拓展—總結點題。這樣一個三步曲。這樣充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也很好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爲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

三、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在點撥疑惑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走進文中的作者、波農丁。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爲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爲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讀中悟情,收穫感動

在學習本文中,我採用了讓學生快速閱讀全文,抓重點語段細讀,男女生賽讀,選擇令自己感動的語段邀請同伴自由讀等多種形式,學生不僅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描寫的細膩,透過這些文字。還體會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誠情懷,思想得到了淨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動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人呢?

五、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還可以嘗試,在進行長文短教的教學時?引導學生重點抓住一處(如嘎羧在打洛江畔憑弔的那動人的一幕)進行透徹的研讀,繼而輻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樣的一幕?從而體會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際它爲何這樣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從而體會嘎羧的善良與忠誠……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補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後的課堂實踐中,探索。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8

在《有理數加法》一節的教學中,感到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不夠深刻的,主要對符號處理能力不夠強,計算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符號弄錯的話,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的。反思我的整節課,我覺得我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的,如,時間不夠用,我想可能是我的語言不夠精煉,重複的地方太多了,課前我還有檢查作業的習慣,浪費了不少時間,還有板書時,畫數軸和一些表格等,浪費了一些時間,時間緊的話,板書應該儘量簡約。我覺得我一節課下來,我講的太多了,結果就給學生練的內容偏少了。我這節課我認爲比較滿意的地方有,我及時對學生的進步進行表揚,善於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感到自己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也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經過這節課,我深深地體會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不見得簡單的,所以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從以下這些方面去加強教學。

(1)注意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有理數加法的意義,並設計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合作交流,從而歸納有理數加法法則。

(2)對有理數加法的教學。要嚴格要求學生遵循以下步驟:第一、先確定和的符號;第二、再求加數的絕對值;第三、分析確定有理數絕對值是相加還是相減。

(3)爲了提高學生的運算速度並減小運算難度,常採取以下簡便方法:

①互爲相反數結合法,②同號結合法,③同形結合法(整數與整數結合,分數與分數,小數與小數結合)以湊整法。

(4)多讓學生搬演,以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並加以強化。

(5)對於學困生要多鼓勵,並利用學習小組的優勢,“以優補劣”。

(6)由於學生年齡特點,易於遺忘,教師可以採取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強化訓練,以增強學生的熟練程度。

(7)不管學習如何緊張都要堅持以學生爲主的教學,堅持以學習小組爲主的教學模式。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中組織數學活動,目的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使學生體驗除法豎式抽象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很多經過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現象,體會學習有餘數除法的必要性,瞭解有餘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餘數和除數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餘數的含義。

1. 引導學生體驗抽象除法豎式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表內乘除法時,利用乘法口訣已經能夠在算式上直接寫出得數。教材安排了“20個蘋果可以放幾盤”的“分蘋果”活動,列舉了四種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我創造性地改編了教材,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分這些蘋果,結果自然出現了整除和有餘數除法這兩種情況,進而再由對除法豎式有一定了解的學生介紹豎式計算,並且把豎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義和分蘋果的活動緊密聯繫起來。

2.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餘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5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6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體會有餘數除法,發現可以放3盤,還餘下2個,而這2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後有餘數的情況,認識有餘數除法。

3.在探究中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不斷髮現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餘數爲什麼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把能夠整除和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的內容都在一課時內教學稍顯緊張,有一部分學生接受起來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我認爲這一課的教學分成兩課時更爲妥當。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10

《故鄉的小路》是一首兩段體的抒情歌曲。4/4 3/4拍,D宮調式,全曲共分爲兩樂段。第一樂段音區低而深沉,以弱起開始,曲調平穩,在以六度跳進到第二樂段之後,情緒逐漸得以抒發。這首歌曲要向我們表達的是一種對故鄉淡淡的回憶和深深的眷戀之情。歌曲的第一樂段,似乎是在用傾訴的口吻向我們描述着一段童年往事,清幽流淌着的旋律彷彿像這條童年走過的蜿蜒小路一般沁入人們的心裏;第二樂段則是在第一樂段的鋪墊下,旋律上有了一些起伏,情緒逐漸在回憶的夢中升溫,將一種憶往事、思故鄉的情感傾訴出來。《故鄉的小路》所要向我們表達的並非是噴涌而出的濃烈情感,而是像一眼淡淡的清泉,逐漸將那種內斂而深沉的愛送達心底,令人回味無窮。

依據對教材的分析,本課設計思路的主線以“濃濃故鄉情”爲情感基墊,在音樂情境中抒發故鄉情,表達故鄉愛。主要設計了以下3個教學環節:

1、故鄉小路上的回憶——導入新課。

2、演唱《故鄉的小路》——學習歌曲。

3、縱向挖掘不同藝術作品,歸“情”於“故鄉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這節課,將課堂創設成一種具有音樂性和情感色彩的音樂情境,幫助孩子投入音樂活動,使音樂審美教學始終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做到真正的情景交融。依據此,我確立了本課的三個關鍵處,分別是:

1、視唱旋律——感受旋律特點。

2、學習掌握升記號——體會其在歌曲中的表現作用。

3、激發對歌曲豐富的情感體驗。

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始終感覺識譜教學是一個很難把握又必需抓牢的難點。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於進行音樂表演和創作等教學活動的開展。

《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五六年級識讀樂譜做出了這樣的要求:能夠識讀簡單樂譜,並且能夠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等常用記號

作爲情感延伸的另外一種表現手段,我牢牢把握住“思鄉”這一條主線,分別選擇了描寫故鄉的不同藝術作品,在聆聽中感受不同作品的情感表達,拓寬了學生的認知廣度和深度。使孩子們瞭解到:對家鄉的記憶,不僅僅在那條通往故鄉的幽靜小路上,一枚小小的郵票,無不寄託着一個遊子對家鄉的深深離愁別緒,故鄉的雲,更是另一種激情澎湃的表達。這也正是我努力想向大家傳達的一個重要思想情感:“長長來時路,依依寸草心”。“歸情於故鄉”是整堂課的最終情感歸依。

總之:這節課最終能按照預想的目標得以實現。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音樂的學習裏,我只希望學生的情感世界能夠受到感染和薰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而需要我們做的,便是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他們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使他們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裏受到高尚情操的薰陶。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11

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作爲我來說,一般作如下三個方面的反思: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

一、教學前反思,使教學成爲自覺的實踐。

課堂教學前,教師們都需要備課。對於我,這是反思的最佳時機。今年我注重在教學前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認真研讀教材和課程標準,把握教學的目的和重難點,恰當地處理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選擇或設計最佳的教學方案,使新課程理念貫穿教學始終。我發現,這一教學前的反思的確對現在的教學產生了幫助,教學效率也有所提高。

二、教學中反思,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

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瞬間反思,實際就是一種教學機智。它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

1、反思教育教學行爲。我常在課堂上這樣問自己:這個問題的設計是否符合學生實際;這類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教學活動中是否充分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  2、反思教學策略。如反思在教學中是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否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是否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是否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3、反思學習的過程。教學是爲了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我在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的同時,還觀察、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學到了什麼、遇到什麼問題、形成了哪些能力等。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爲的反思,纔能有效調整教學行爲。

三、教學後反思,使教學經驗理論化。

我經常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就馬上進行反思,把課堂未及時發現的、學生在知識生成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記錄下來,爲後續的教學做好準備。課堂中常常會因爲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靈感,老師們應該通過反思,捕捉這些“火花”,日積月累,既有利於探索教育教學的規律,也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課堂反思可以想:

1.學生在這節課上有多少自由學習、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呢?

2.學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教師替代了嗎?學生有多少思維空間呢?

3.教師創造了幾次學生個體表現、體現成功、自信、快樂的機會?

4.在這節課上,學生能感悟到什麼做人道理?學生將獲得哪些生存能力?

5.在這節課上,課堂裏有幾次掌聲、笑聲、歡呼聲?

6.這節課與上節課比較有創新嗎?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12

“0×5=?”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第四單元“乘法”中有關0的乘法教學。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1、探索並掌握“0乘任何數都等於0”這個規律。2、根據這個規律,掌握乘數中間有0和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畫了5個方框,每個盤子裏有3個圓圈,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然後擦掉一個圓圈,剩兩個圓圈,再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直到方框中一個圓圈都沒有。然後讓學生計算 3×5=,2×5=,1×5=,0×5=這幾個乘法算式,並讓他們根據乘法的意義來找規律,說明0×5爲什麼等於0?讓學生明白“0×5表示0個5相加,也可以表示5個0相加。0個5相加是0,5個0相加也得0,所以0×5=0”。講到這裏,有的學生說“5個方框都是空的,一個圓圈都沒有,當然0×5=0”。當時我就覺得孩子們根據教材中的實際情境再結合乘法的意義去理解爲什麼0×5=0,比老師單純地利用乘法的意義去講解,學生應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對他的說法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通過這個小小的教學情節,讓我進一步明白了情境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很大的。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它更能幫助孩子理解所學知識。

在探討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時,我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的積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能正確處理乘數中間的0。

探討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我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後比較怎樣算最簡便。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與人合作,還親自經歷了計算的過程,最後我加以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最簡便的算法。

練習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算法,還讓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後的練習中,由於自己的疏忽,解答題的問題出現了問題。這讓我非常自則,不過整體還是很成功的。

整節課環環相扣,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的開心,特別是開始的情境教學,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爲整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重情境的引入,要在情境中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儘可能地從身邊的實際例子中去探索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感受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數學就在我們的周圍。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我參照一些老師的教學建議,把課文最後一節中吳王連聲誇獎少年的那句“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作爲引子,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太有道理”的是哪句話。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很快找到了少年的那句話:“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呢!”

找到以後,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去理解這句話是怎麼來的,第一,這句話是在吳王下了死命令以後;第二,與 “螳螂捕蟬”那件“挺有意思的事”有關。

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之後,我還適當延伸:“你覺得少年的話有道理嗎?能聯繫你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嗎?”學生例舉了很多與生活相關的例子:“看見地上放着一個錢包,你偷偷地撿了,沒有想到卻中了騙子的計。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沒有想到身後的禍患。”“我不會做的題目就去看同學的,到考試時就抓瞎了。抄作業是眼前利益,考試成績差,就是禍患。”“釣魚時,魚兒只顧吃魚餌,卻沒想到中間有個鉤子。”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果斷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課堂成了他們主動學習的平臺。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及時採取了不同的形式,將這些問題變成了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

一、注重自悟

讓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展現對文本的獨特感悟,是將學生的問題變成課堂資源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提出問題,我並不急於要求學生回答,而是給予學生充分“悟”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思考、討論,使學生從不同側面獲得了較爲豐富的感悟,變“要我說”爲“我要說”,最終“老師爲什麼要讓陳剛向陸葉道歉”這個問題便在學生的層層分析中迎刃而解了。

二、情趣引導

如果說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對於學生的問題:“‘支支吾吾’是什麼意思?”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意思來理解,並通過角色扮演,進行對話練習,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看到學生沒能讀出陳剛“支支吾吾”說話的語氣時,我並不急於範讀,而是用戲劇性的語言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然後引導促俄生讀書感悟。結果學生不僅把陳剛“支支吾吾”說話的語氣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出來,還把他窘得“滿臉通紅、不知所措”的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看來激qing、激趣與鼓勵是解決問題的良好催化劑。

一節課下來,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所產生的巨大魅力。我想:教師只有真正把學生當作“語文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教學中才會不斷涌現新的活力,新的生命。而教師則要緊緊抓住文本,並輔以積極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的問題成爲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課堂纔會呈現出如此精彩的畫面。

辨認方向教學反思 篇15

《葵花之最》借物喻人,借葵花謳歌了守衛在崑崙山的邊防戰士爲了祖國和人民,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樂觀頑強的精神。

小小的葵花在畢淑敏的筆下呼之欲出,它居世界最高,也更美。而作家畢淑敏在崑崙山11年。人與花如此相似,花就是人的寫照啊!怎樣使學生能夠理解到作者的借物喻人呢?看來還需要循序漸進,找到葵花與邊防戰士的相似之處。

令我非常遺憾的是:這節課的情感體驗被忽略了。體會戰士的心情與感受時與情感朗讀相脫節,顯得“悟深情淺”。這也是我在教學語文時的一個頑症,即爲了能完成既定的每個教學環節,經常擠佔朗讀時間。今後應極力彌補這一缺憾,還給孩子一片體驗情感的天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