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長征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3W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1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壯舉,是一座不朽的豐碑。當年的長征早已成爲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征先輩們也都成爲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星。當我們再一次品讀《七律長征》這首詩時,彷彿又看到那神駿的山、蒼涼的水,似乎聽到那隆隆的炮火聲和“三軍過後盡開顏”的笑聲。但對於當代小學生來說,長征不過是一個遙遠的故事,怎樣讓學生們感受長征的精神呢?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精選15篇)

課前,我讓學生蒐集一些長征的資料,毛澤東的詩詞,瞭解長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關長征的視頻,製作課件,爲課堂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課堂教學時,我始終抓住朗讀爲主線,讓學生朗讀,從讀中去感悟紅軍戰士那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讀中,學生在頭腦中勾勒出這首詞所呈現的畫面:騰躍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並結合學生所收集的資料,讓學生來說一說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了紅軍戰士鋼鐵般的意志。

“暖”與“寒”的理解是詩中又一個重點,它暗示了紅軍智取金沙江的快樂與強渡大渡河的悲壯與驚險。在“暖”字理解上,我採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紅軍當時快樂的心情。“寒”字理解時,我播放了視頻《飛奪瀘定橋》,讓學生說一說看後的感想,整個問題迎刃而解。

最後,讓學生欣賞了歌曲《七律長征》,學生鬥志高昂,即興表達了對紅軍戰士的敬佩之情。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2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爲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無往而不勝的豪邁情懷。

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寫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進長征。

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瞭解,再通過課文中註釋,從字裏行間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二、以讀代講,感知長征。

特別引導學生高聲朗讀課文,領會和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詩歌是很講究煉字煉句的具有音樂美的一種語言藝術。因此,讀詩對語言要進行咀嚼,反覆地深入地體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有所表現的豐富的內涵,還要通過吟誦,體會詩的音韻美和節奏美,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三、文本對話,深入長征。

詩人展開誇張的手法,創造出新的藝術境界,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足見紅軍的頑強和樂觀。在學習課文時,把詩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躍性的生活內容,人物形象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四、誦讀延伸,昇華長征。

把這一課真正上成讀書課,通過反覆情感朗讀,讀出詩的意境,讀出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3

《七律長征》是毛澤東同志在紅軍長征勝利結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它是毛澤東爲紀念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而作。作者以其軍事家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詩人豪放熱情的氣概,回顧了長征的艱難歷程,謳歌了紅軍戰士英雄無畏和樂觀精神,抒發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邁情懷。

教學時,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我首先介紹有關長征的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瞭解,再通過課文中註釋,從字裏行間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接着我引導學生朗讀、背誦、默寫課文,讓學生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澤東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

教學時,我讓學生深入學習詩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讓學生說說句子把什麼比作什麼,爲什麼這樣比喻?通過討論,學生均明白了這個詩句突出了五嶺、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士眼中它們不過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說明紅軍藐視困難,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學完課文,我讓學生高聲朗讀詩句,再現紅軍長征中的一些重要戰役。如: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爬雪山等。通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長征的一些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了詩歌的基本特徵,初步培養閱讀詩歌的能力,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4

我以複習的形式導入新課,利用教學掛圖來導出gkh學生在觀察圖後能感知3個聲母的讀音。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我我給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去秋遊的情境,爲整節課孩子們快樂地學習拼音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在教學後面的聲母時,我先出示卡片,讓學生觀察再說出圖上畫有什麼,然後再告訴學生g和哥的讀音有些像,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教師範讀──講述發音方法──指名讀、跟讀、小組讀、開火車讀。讀後再讓學生書寫g的字形,先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圖,看g字像什麼再引導學生通過順口溜來記g,然後仔細觀察g由幾筆寫成,佔哪幾格。教師範寫後,讓學生書空,再練寫,這樣加深對聲母g的認知,用同樣的方法來教學k和h,教學完gkh的讀、寫後,我通過找朋友的遊戲來進入鞏固,在此又一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雖然我讓學生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能顧及後進生,並且有時學生讀錯,我爲了趕時間而沒有糾正學生的讀音,也不夠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這還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剛入學的國小生最先接觸到的語文課就是學習漢語拼音。在漢語拼音的教學中,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正確書寫聲母、韻母和音節。這些要求,體現出漢語拼音工具性的要求,讓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門工具,以便今後能運用這門工具去識字、寫字及閱讀。但語文教學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在教學中,要體現語文課的語文味,讓剛入學的國小生能從開始的語文課學習中接觸到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優美,激發學生愛語文,學語文的積極性。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5

教學反思:

《竊讀記》是中國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教學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一是引導學生把握主要資料,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二是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作者透過動作和心理活動。我抓住中心句“我恨快樂,也很害怕――這種竊讀的滋味。”引導學生去理解、體會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滋味,將“竊讀”滋味具體化的寫法;三是讓學生受到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閱讀的興趣。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主要把握這幾方面進行設計、組織教學的。其中我透過引導學生品讀文章詞句理解文章資料,感受“竊讀”滋味的動作心理描述及體會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並透過聯繫學生的實際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受到了熱愛讀書的感染,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但學生只停留在了明白哪些是動作描述,哪些是心理描述,如何對人物進行細緻入微的動作描述,進行準確生動的心理描述,怎樣將學到的描述方法學以致用,怎樣遷移到學生的作文當中這一點感覺還是指導得不夠到位,有的學生還是沒有掌握這些描述方法。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6

記敘文材料的安排中,材料與中心關係密切,能體現中心的材料要詳寫。《第一次真好》主要抓住兩個第一次:第一次看 到結實累累的釉子樹和第一次看見十姊妹孵出小鳥來寫。這兩個第一次內容簡單卻寫的各有特點,詳盡精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強調詳寫和體現中心的關係,學 生能很好的理解接受。文中另外的六個第一次都是用一句話加以略寫,這既是對前面兩個第一次的內容的補充,也使文章內容更加的充實豐滿,能更好的體現中心。 教學中學生都對這幾個略寫的第一次印象特別深。因爲平時在學生的作文中,往往就是鬍子眉毛一把抓,學生記敘的事件常常就是詳盡有餘而精練不夠,所以這幾個 略寫的事件指導對學生啓發很大。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礎上,再結合中心指導學生爲什麼如此安排,讓學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間的關係。由於 本文材料的詳略安排特點明顯,所以課堂教學中以此爲例安排的作文指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課後要求學生根據課時的教學,對第一次的作文介紹自己的習作進行再 次的修改,注意詳略安排和中心關係,要求材料詳實,中心突出。由於指導到位,所以學生的修改作文進步較大。

這堂課對我的啓發也很大,作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沒有一個完整訓練體系的基礎上,一定要抓住所給文章的特點找准入口進行作文教學,教學要結合學生實際,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7

朗讀對理解課文、體會思想感情具有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是與文本對話的重要形式。因此,我注意指導學生反覆朗讀,並注意讀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通過朗讀,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

爲了更好地縮短空間的距離,我利用課餘時間廣泛地查閱了大量的課外資料,充分利用電教媒體,積極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拓展學習領域,追求自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爲學生創造展示才能的機會;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引領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感受、分享成果的愉快。鼓勵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語文,從而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同時要求學生要有膽量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說出自己的感悟,使學生真正地感悟到祖國文化的魅力,在語文的海洋中徜徉的同時得到薰陶。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8

一、開課導題,引趣精妙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等因素,我在導入部分創設了一個布迷設障的情景:猜手、看手、畫手、誇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躍躍欲試的探索意識。這樣導入新課,既能激發興趣,又能創設懸念,使學生自然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動,從而帶着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

二、創設活動情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只有調動起學生的感情參與,語文教學才能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在教學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通過有感情朗讀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爸爸、媽媽、姥姥對蘭蘭說的話,使學生回憶起自己的生活經驗(想想平時爸爸、媽媽、姥姥是怎樣和自己說話的),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引起了學生與小主人的情

感共鳴,學生很自覺地就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小主人公,從而受到啓發和教育。

三、以讀爲本,自讀自悟

以讀代講,讀中領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新《課標》中也曾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一個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出現,不斷地變化方式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教學中採用了自由讀、個別指名讀、摹仿讀、表演讀、互評互讀的方式,讓學生學而不厭,練而不膩,力圖將每一個學生帶進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勾起學生的經驗體驗,從而代替了學生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爸爸、媽媽、姥姥和蘭蘭的話該怎樣讀?“這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過拖鞋啊!”“這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洗過手絹啊!”“這雙胖乎乎的小手給我撓過癢癢啊!”學生以大人的口吻,說得那麼自然、貼切,這是學生對課文思想內容最好的詮釋,是學生個人生活體驗最好的回憶。總之,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受到紮紮實實的訓練,教學的三維目標得到有效的落實。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9

作者描寫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態,這一段話寫得特別精彩,既形象又生動,因爲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羣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開了皮,寫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讓學生帶者快樂的心情反覆朗讀,讀出豐收的喜悅,讀出石榴娃娃的調皮與歡樂,並讓學生結合觀察書上的插圖,在朗讀中瞭解石榴果實的外形特點,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彩。

然後引導學生學習第四節,瞭解石榴子兒的形、色、味的特點。在理解“瑪瑙般的子兒”時,我向學生介紹了瑪瑙,對照圖片讓學生體會石榴子兒的形狀特點。在理解“一顆顆緊偎在一起”時,通過觀察圖片、舉例子理解“緊偎”,通過這段學習,理清段落順序,先寫作者看到的形狀、顏色,再寫品嚐到的味道,爲課後習題品嚐一種水果奠定了寫作基礎。

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就考慮過課的類型,最後決定採用教師主講,學生聽、學的方法爲主,考慮三年級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貧乏,所以教師講授的內容較多,我過於主導,讓學生髮揮的機會比較少,一篇課文可以有許多種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一個人的思維有限,一堂課上下來也發現了設計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學生不太敢回答問題,希望日後能更改善。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10

《愛什麼顏色》是一首小詩。詩歌很是簡練,結構比較簡單,勾勒了三幅絢麗的色彩,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己理想的追求

課前預習過程中,讓孩子們蒐集有關各種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的資料,讓學生在預習詩歌過程時互相交流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原因。教學詩歌時,我採用泛讀、領讀、齊讀等朗讀方式,讓學生多讀,多感受,增強學生的語感,把握學生的語速.讓孩子在朗讀中思考,鼓勵孩子在朗讀中想象詩歌呈現的畫面。引導孩子在自由選擇詩歌的小節來賞析,懂得作者所喜愛的顏色,理解作者所喜歡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最後讓學生仿照詩歌,也當一次詩人,仿寫一小節詩歌,讓其有成功感!

課程是因學生的實力水平設置,也需要因材施教,結合本班學生的實力水平進行調整。在教授課程的環節中,發現這屆學生的基礎知識有些薄弱,需要對基礎知識進行復習提高。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11

朱信峯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九冊教材中第七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爲歷史的記載,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都已消失,無法再現,引導學生讀文,感受,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它昔日的景觀就成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經過40分鐘的組織教學和引導,我有以下幾點初淺的感受:

一、思路清晰,前後呼應。

(一)走近圓明園——從雨果給巴萊特上尉的信入手,讓學生談感受,激發情感。

(二)走進圓明園—— 抓住課文中的三個評價圓明園的句子“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學習“圓明園的輝煌的過去”和“圓明園的毀滅”的部分,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三) 走出圓明園——學完課文,配樂出示圓明園殘址,拓展昇華,想象寫話:假如你就站在圓明園廢墟旁,你會說些什麼?最後再以雨果的話結束本課。教學思路簡明清晰,前後呼應。

二、感性認識,激發情感。

爲了達到本課的情感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課前蒐集了大量有關圓明園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當年圓明園的輝煌之處: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使學生親眼目睹,親身感受它作爲萬園之園的獨特魅力,從而萌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有“愛之深”,纔會“恨之切”。在教學過程中我分三步使用這些影象材料:一是在課前五分鐘進行滲透式傳播;二是在學習第五自然段時觀看火燒圓明園的視頻,推動學生情感的噴發;三是在初略學習課文2、3、4自然段時結合朗讀觀看相應的圖片。豐富而感性的影象教材拉近了學生和教材的距離,看到圖片後學生們都震驚了,播放圓明園在大火中被焚燒的影視資料,學生的惋惜、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後一部分的感情朗讀就無需過多指導了。

三、以讀爲本,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人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突出語文課“以讀爲本,以讀代講,熟讀成誦,在讀中感悟”的特點,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默讀、齊讀、範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同學們帶着自己體會到的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給學生時間朗讀,體會作者怎樣表情達意,使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喚起愛國熱情,惋惜、痛恨之情,從而更進一步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強烈共鳴。

四、拓展文本,融入理解。

在學生、教師、文本間經歷了一番深刻的對話後,我引導學生引入了圓明園毀滅的真實史料,有關於“掠走的資料”和關於“毀壞的資料”,請學生讀了後說說心裏、是什麼滋味?由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

不足之處:

1.“想象園中的美景進行說話”這個教學環節學生的想象過於蒼白。

2.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師生互動還不夠到位。

教學《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讓我體會到課堂教學要重視教師的“教”向學生的“學”的轉變,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12

棄疾現存詞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詞作家中存詞最多的一個。他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風格也隨着內容的變化而變化。《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的描寫,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他喜愛農村安靜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教學時,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詞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詞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幫助學生“由讀引情”,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初讀階段齊聲讀,個別讀,讀出詞的韻律和節奏,讓他們感受詞的韻律美和節奏美;細讀階段邊理解邊朗讀,頭腦中浮現出清新秀麗的江南農村景象,感受農家生活的祥和與寧靜;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學生通過朗讀和聯想,感悟了詞中田園生活的意境,體會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達到熟讀成誦。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13

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課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覆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品詞。“斜”字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什麼?“掠過”在字典裏是怎麼解釋的?其次輕聲讀讀句子,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斜着”、“掠過”這兩個詞中你體會到什麼?

那麼“沾”在這裏應作什麼講?能換個詞嗎?(碰、撞)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確,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最後,學生領悟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同時引導學生背誦,學生在背誦的時候既快又輕鬆。通過咬文嚼字,反覆誦讀,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飛行時的動態之美,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悟力。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14

《端午日》這節課是由實習老師上的。在上課前看了看實習老師的教案,發現她的教案缺乏板塊性,而且問題比較瑣碎,幫助她重新確定了教學板塊後,整個教學設計基本上達到了常規水準,但是在問題設計方面我並沒有發現過於明顯的亮點,只是可以保證實習老師能夠在課堂上完成這些教學任務。

在上課的過程中,亮點出現了。當老師拋出一個情境設計:讓學生擔任現場解說員,根據文中對賽龍舟場景的描寫,組織一段解說詞。

如果今天是我在上課的話,我可能不會讓學生完成這個學習任務,因爲去年我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使用了這一設計,但是學生在解說的時候變現並不是很突出,語言詞彙比較貧乏,而且學生過於依賴書本,並沒有大膽想象,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但是今天,我卻在學生完成這一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發現,平時我所教的這些學生在解說的時候表現非常突出,而且其中有幾位學生表現異常搶眼,完全打破了他們在我腦中的常規印象。這個時候我非常慶幸當初我在看到這個環節的時候並沒有向實習老師提供我以前的慘痛經驗,現在才能感受到學生們潛在的魅力。

同時也讓我認識到有時候並不是我的設計存在本質上缺點,而是沒有在正確的環境中使用,這也讓我清晰地瞭解到“因材施教“的深沉性。

七律長征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篇抒情的寫景物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荷花細緻的描寫,體現了荷花的美麗。在教學中我聞荷花、看荷花、贊荷花、變荷花又回到看荷花這樣的思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1、抓住重點詞來體味——重點詞“冒”

《荷花》這篇文章非常適合閱讀,並且學生可以利用這篇文章進行仿寫,其中有許多好詞佳句,適合學生積累,運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寫荷葉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單單一句話就寫出了荷葉的三個特點——多、綠、圓。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讓學生有感情地體會,就是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其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研討。在這段話中,雖然有許多好詞佳句,但是畢竟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須有詳有略,所以,在這段話中,我重點抓住了“冒”字,讓學生來體會這個字用得真好!一開始,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段話中,那個詞語或那個字你覺得用得特別好?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冒”這個字。接着我問:怎麼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呢?在我的預設之中,學生應該會非常活躍,答案也會豐富多彩,例如:高興地長出來,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但是另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學生都沒什麼反應,一看這個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麼預設,也沒想到學生會是這樣的反應。因此,我只能換一個問題:荷花冒出來是想幹什麼呢?這下,學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說因爲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了,有的說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快速地長出來了,還有的說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來打招呼,很高興地長了出來……沒想到,問題一更改,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處!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好的提問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好的體會句子中重點詞把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