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2W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

通過上完這篇課文,我有以下感受: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學語文,要紮紮實實。

語文就是語文,不能承載太多的東西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自己,讓學生在每一節語文課上都能學到一點就夠了。教學是,我先從整體入手,通過初讀感知文意,通過在讀感知人物特點;然後從細節入手,通過課文的重點詞句品析,逐步走進人物內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提倡在生活中學語文、活用語文。上課是,我努力尋找文本與生活的結合點,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讀、寫的訓練,達到內化語言、學以致用。

二、學語文,要輕輕鬆鬆。

在開課設計時,我以扁擔挑籮筐的形式出示課文內容,形式的簡單轉換傳遞的是新奇,換來的是學生高漲的參與熱情。整堂課沒有了學習歷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學生們都充滿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2

《朱德的扁擔》全文沒有一句對話,但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着重使學生通過質疑,讓他們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對於那些淺顯的問題,力爭當堂解決,爲精讀課文內容再次去深入理解課文主題掃清障礙。

在教學中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提出要求:仔細聽,想想哪些地方不懂。也許是我的朗讀聲情並茂,孩子們都一個個聽得特別認真。然後我再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比如打上小問號)。孩子們邊讀邊做記號,我在教室裏巡視,發現孩子們的書上小問號滿滿的,提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比如詞語:一、詞語類。不理解的詞語有:井岡山、會師、堅守、粉碎、圍攻、儲備、茅坪、山高路陡、草鞋、斗笠、翻山越嶺、不料、連夜、敬愛。二、句子。1、爲什麼朱德同志會師了?2、紅軍爲什麼要儲備糧食呢?3、爲什麼大家要爭着去挑糧?4、大家爲什麼要藏扁擔呢?5、爲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爲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6、爲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

孩子們的這些問題我給予了表揚,雖然像“井岡山”、“茅坪”這種詞語對我們大人來說根本不成爲問題,但在孩子的眼裏這些依舊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重視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因爲鼓勵孩子們發現問題,培養質疑能力,這是我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對於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梳理,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予以解決。首先是看圖理解。比如“草鞋”、“斗笠”等詞語通過觀看課件中的圖片,孩子們一下子就會理解。而“會師”、“粉碎”、“堅守”等這些詞語學生根本不懂,我只好結合課文故事的背景去講解,希望孩子們能真正地明白。其次是把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通過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比如“儲備”、“山高路陡”、“翻山越嶺”等。而“大家爲什麼要藏扁擔呢?爲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爲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爲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都能弄懂,雖然沒能深刻地感悟出課文的主題,但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3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講的是爲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粹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的生動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同時表現出廣大戰士對朱德同志的敬愛之情。

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着去。”這句話寫出了戰士們爭相挑糧的高漲熱情。“可是”承接從井岡山到茅坪去挑糧路程長路難走的困難,是說雖然種種困難,但是戰士們都爭着去挑。“爭”字表現了戰士們不畏困難不怕吃苦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

課文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革命隊伍中官兵互敬互愛同甘共苦的感人場面。課文以“朱德的扁擔”爲題,以小見大,於細微處見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課文最後三句提到“扁擔”,與題目呼應,既點明瞭課題,又深化了內涵。

由於孩子對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引導他們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來感悟文章內容。課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並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第二自然段中介紹區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說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爲……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並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繫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爲後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重點,“一道”、“一塊兒”兩個詞語其實很能體現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練習,讓大家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爲什麼要藏扁擔?藏好了心裏會怎麼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麼?他爲什麼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在想象中他們對朱德與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4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講的是爲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粹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的生動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同時表現出廣大戰士對朱德同志的敬愛之情。

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着去。”這句話寫出了戰士們爭相挑糧的高漲熱情。“可是”承接從井岡山到茅坪去挑糧路程長路難走的困難,是說雖然種.種困難,但是戰士們都爭着去挑。“爭”字表現了戰士們不畏困難不怕吃苦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

課文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革命隊伍中官兵互敬互愛同甘共苦的感人場面。課文以“朱德的扁擔”爲題,以小見大,於細微處見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課文最後三句提到“扁擔”,與題目呼應,既點明瞭課題,又深化了內涵。

由於孩子對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引導他們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來感悟文章內容。課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並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第二自然段中介紹區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說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爲……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並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繫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爲後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重點,“一道”、“一塊兒”兩個詞語其實很能體現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練習,讓大家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爲什麼要藏扁擔?藏好了心裏會怎麼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麼?他爲什麼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在想象中他們對朱德與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5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提出和實施,是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課本劇作爲遊藝活動類中的一種活動學習形式,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將語文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表演,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培養創新、想象、組織、合作等各種能力,展現了它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特魅力。

在教學《東郭先生和狼》這篇課本劇時,爲使學生最終能將課文內容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我對學生進行分層朗讀指導。先請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三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在讀的同時體會人物對話時的語氣。然後結合課後練習中的三句句子,引領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出:表演時既要注意人物對話時的語氣,也要注意旁白部分的提示,並聯繫上下文設計人物的動作、神態,如此才能把人物演得活靈活現。接着我又以演促讀,培養創新能力。

要演好角色,光有一個好的劇本是不夠的,學生讀透課文,如果僅僅按照課文內容分角色表演下來,同學們會覺得毫無生氣,十分沒趣。課本劇的題材來源於教材,但絕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對教材內容的再創造。把教材改編成課本劇的過程,實則是由再造想象向創造想象飛躍的過程。表演時我啓發學生想象,培養創新思維品質,引導學生在不背離原作品的主題思想的前提下,進行大膽想象、創造,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情節更加引人入勝。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6

《圓明園的毀滅》是人教版第九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課文以精練的文字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行徑的無比仇恨,圍繞這一中心作者着重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圓明園是怎樣一座園林,突出了它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二是強盜們肆意踐踏毀壞圓明園的罪惡行徑。通過一美一慘,愛恨交織,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課前蒐集資料,瞭解歷史。

這一類的課文,由於學生平時看見過昔日的圓明園的景象,所以在課前我佈置了蒐集資料的作業,提前瞭解歷史,爲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工作。例如在教學到圓明園昔日的輝煌這幾個自然段時,圓明園的瑰麗畢竟已經成爲過去,單憑讀課文讓學生在腦海裏想象這情景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就可以讓學生拿出課前蒐集到的資料,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的學習積極性。

二、利用未來教室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直觀理解。

教學時我運用校網站上的資源,讓學生通過觀察、欣賞圖片,閱讀文字資料,直觀理解,更快,更好地來感知課文。例如:學生在理解對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時,我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在文中找出關鍵句,再用課件展示出來反覆朗讀,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到對圓明園的毀滅的惋惜之情;文中的第2、3、4自然段

時描寫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單調的文字獨白很難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此時的教學我靈活使用廣播教學手段,放手讓孩子們在校網站上自主查找相關的資料及圖片,一切想了解的內容很清晰出現在他們的電腦上,這裏的知識收穫自然顯得那麼的水到渠成,孩子們對圓明園昔日輝煌讚歎之

情溢於言表;而針對圓明園的毀滅再現的畢竟是歷史,這樣一座世界上最宏偉壯觀的園林,這樣一座當對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竟然在幾天之內化成一片灰燼,怎能不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放火”燒園,只要抓住這些詞語,侵略者的踐蹋人類文化的殘暴面目,令人痛恨之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三、小練筆,抒發情感。

順勢而行,我播放了一個《火燒圓明園》的視頻,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英法聯軍的野蠻和強盜行爲。在觀看完後,在學生滿腔憤怒時,讓學生拿起筆,寫一寫,“假入你此時正站在圓明園的廢墟旁,你最想說些什麼?”讓學生由感而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四、總結課文,情感昇華。

在課文結束時爲了教育學生不能忘記過去屈辱的歷史,記住寫在圓明園殘柱上的恥辱,讓學生理解歷史告訴我們的教訓“落後就要捱打”。因此,我們要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建設強大、繁榮的祖國,使火燒圓明園的歷史悲劇永遠不再重演。此時的情感自然達到高潮,文章的主題呈現出來了---“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7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爲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爲“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說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8

學校課改處安排了高一各備課組準備一節課改展示課,很榮幸我能代表物理組來完成這節課改展示課,我這次講的是《彈力》,從開始準備這節課到正式講課,我大概用了一週的時間,這一週的時間裏組裏的所有老師都對我的課提出了很寶貴的意見。

在課前準備過程中,我反覆閱讀體會本課的三維目標,努力圍繞三維目標來講好這一節課。

課上,我首先想到利用多媒體播放20__年奧運會上何雯娜蹦牀的視頻,力圖從生活實踐引入,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效果,果然,學生覺得非常有趣,而且視頻非常精彩,使得學生注意力迅速轉到課堂上來,於是我從這一實際提問,學生們非常積極、踊躍,齊聲回答問題。這樣,我花很少時間就引入了課題。

課堂上,我注重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學生爲主體,儘可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與老師互動,在顯示微小形變實驗中,我讓同學們自己演示“激光”實驗,然後提問光點位置發生變化說明什麼,走向課堂中央向同學們演示顯示微小形變的瓶子實驗,效果非常顯著。

在課堂教學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問法,並注意與學生的交流思想,如在顯示微小形變的實驗中,我設計的問題是:1、你們看到了什麼現象?2、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本節課的重點是彈力的方向,在講述彈力的方向時,我先讓學生做幾道關於彈力方向的練習題,然後,讓幾個學生到講臺上解題,這樣,我能很好地針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況做出正確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後針對學生各方面的看法,進行評講,使學生的印象變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總結這一堂課,我深深地感到新課改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老師的教學方式,老師的角色已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不僅要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科學的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創新中發展。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9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在我的開場白介紹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畫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二、體現多種形式的讀法。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我爲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話又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閱讀理解、感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

四、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我主要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解說,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

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爲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爲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爲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對這篇文章來說,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可以讓學生談談你認爲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精髓之處,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爲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0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古時候,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古時候洪水氾濫成災,百姓過着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終於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通過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感受到他“舍小家爲大家”的精神;從大禹“走遍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挖開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的描寫中體會到大禹的頑強意志。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後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爲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爲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的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自然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先出示一組詞語:走遍 挖通 察看 引導 劈開,讓學生按順序排列一下,從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過程。並緊扣“千辛萬苦”、“千山萬水”、“走遍”、“察看”等重點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從而理解和體會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未對“三過家門而不入”這個故事做具體的描述,對這個自然段的理解,爲了避免個別太過現實的孩子說出“他不愛妻子和孩子”而誤導其他孩子。我先出示了三過家門而不過的有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大禹的奉獻精神。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說說心情如何,爲什麼。學生可能會說: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傳。師述: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英雄——(學生接:大禹),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無私奉獻的偉大英雄——(學生接:大禹)。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小朋友可能會說:“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慶祥和的氛圍中,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1

1、由單兵作戰到團隊合作。

師常問“哪位同學來說一下這個問題”,不自覺的將學生框定在個人實力的展示上,而我們提倡的小組合作效果似乎不明顯。爲使學生的超前學習落到實處,同時發揮小組長的作用,一超四有效模式實踐初期,我們就提出“捆綁式” 的評價方法。在實踐課堂上也應體現出小組交流的成果,不要只流於形式。換種說法“哪一組來談談看法”,從“哪個人”到“哪一組”,看似兩個字的差別實際是思想的變化。換種問法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精神,匯聚衆人智慧,成就學生。

請每組在回答問題時先加上一句“我們組的意見是……”,先從形式上要求,久而久之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中,增強小組的凝聚力。如有不同看法可以互相補充說明,鼓勵不同見解,提倡創意性思考,“我們組有兩種/三種看法,分別請他們說明……”

2、堅持語文教學的根本

不論那一種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驗都必須堅守語文的根本,即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千萬莫讓形式架空了語文味,聽說讀寫,感知品悟,寫作提升必不可少。老師一定要精心備課,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爭取堂堂是精品,課課可而觀摩。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2

《我們的田野》是第四單元的的一首歌曲,作者是管樺,作曲是張文綱。這首歌多爲歌詞的分節歌,採用一段體結構寫成。旋律親切純樸,婉轉起伏,賦予歌唱性。節奏從容舒展,自始至終的弱起節奏和每小節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賦予音樂的動力感和抒情性,與歌詞的語言節奏也十分貼切、吻合;歌詞與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祖國秀麗的景色,而在一羣詩情畫意中,又點出了在爲祖國建設、保衛祖國而辛勤勞動着的人們,使歌曲的意志更爲高原,主題益見深刻,加強了少年兒童熱愛祖國的感情。

我在上這堂課時,充分的利用了多媒體。首先我像學生展示了幾幅美麗的田野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視覺來感受到田野的美麗,並讓學生思考這幾幅圖看完後,自己的心情是怎樣的,並且能夠談談自己在郊外遊玩時的情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可以自由的相互交流。我還播放了廖昌永和他的女兒合唱的《我們的田野》的音樂視頻,讓學生們可以欣賞到演唱家的表演。

在學唱歌曲部分,讓學生要能夠有感情的朗讀歌詞,在學唱歌曲時,要了解連線符號以及它的意義。還要要注意弱起,和歌曲的的各種符號,唱熟歌曲後,要注意歌曲的情緒及演唱。

在欣賞部分,我還像學生展示了有關柳琴的圖片及簡介,讓學生對柳琴這種民族樂器有所瞭解。我播放了柳琴獨奏《春到沂河》的演奏視頻,讓學生了解柳琴是怎樣演奏的。

這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是學生對書中的知識能夠充分掌握。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3

幸福是什麼?這是一篇童話,講的是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勞動實踐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義:幸福是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到底什麼是幸福,學生理解上會有些困難。

《幸福是什麼》這篇童話故事的基本點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本的核心要素。因此導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來讓學生討論,引發對幸福的思考。課一開始,我與學生交流:“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當中,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說自己過生日時父母買了蛋糕、送了禮物感覺很幸福;有的說自己生病了,媽媽細心照顧自己覺得很幸福;還有的說每當考試考得好的時候家長表揚自己時也是幸福的……孩子們說了很多,越說越興奮,似乎他們都感覺到了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中。但我卻高興不起來,爲什麼孩子只知道接受愛,不懂得去給予愛,不會感恩的孩子將會是多麼可怕呀!想起去年曾經上過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貴的沉默》,裏面也講到了感恩,講到了向父母回報愛,短短的一個學期就忘了嗎?是教育的缺失還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

沒辦法,我只能放慢講授的速度,讓孩子們細細地去品味文中的三個牧童用十年的經歷所獲得的幸福的體驗:我能幫助別人,因而感到幸福;我勤勤懇懇地工作,我的工作對別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勞動沒有白費,所以我是幸福的;麥子養活了許多人,我的勞動也沒有白費,我也感到很幸福。我讓孩子們反覆地朗讀這幾句話,期待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規律的重複。在學生對幸福的感受漸漸清晰明朗的時候,我又對幸福的概念進行拓寬。不同職業的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趁機朗誦了畢淑敏的《提醒幸福》:對雷鋒來說,幸福是“走到哪裏就把好事做到哪裏”的快樂;對警察來說,幸福是“舍一家團圓,保萬家平安”的奉獻;對農民來說,幸福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穫;對母親來說,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期盼。

同學們,《幸福是什麼》的童話故事中,對於幸福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別人給予自己的幸福,自己因享受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給予別人的幸福,自己因付出而感到幸福。課前你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停留在淺層次上的,現在學完課文之後你對幸福又是怎樣理解的呢?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再來說一說自己對幸福的感受。之後我讓學生聯繫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說說自己對幸福的看法,自己什麼時候感到最幸福,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有一次在路上幫助了別人,人家對我說謝謝時,我感到了幸福;有的說我在家裏幫媽媽作家務時,媽媽誇我時,我感到了幸福……在不知不覺中,深化了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助人爲樂的教育。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的感受比課前要深刻一些了,不再是那些純享受式的幸福了。希望孩子們不要忘記自己的感受,一直把這種通過幫助他人或勞動來獲得幸福的方式牢牢地埋藏在心底,做一個懂得感恩、對社會有用的人!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通過平均分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後,再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並讓學生經歷這一抽象過程,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除法實際問題的主要基礎,因此我在講授時注意以下幾點:

2、在練習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收集題目中告訴我們的信息和找出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接着,充分利用學生已學的知識和本領,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加深理解和鞏固除法知識,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興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顧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有針對性地強化練習。比如,除法算式的讀,看似很簡單,但對一部分學習困難生來說肯定會出現問題,因此,在教學時,我非常注意這一細小的環節,除了齊讀,還指名讓學生讀一讀,這期間我刻意安排一些學習困難生,讓他們反饋學習情況,一旦出現問題就讓大家一起幫助糾正,這樣,有利於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學生學得更紮實到位。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5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課文吧。一拿到這樣的課文,我就急於上網,想去看看對這篇課文的不同設計。一搜索,名師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別吸引我的是將軍晶全國閱讀課的教案和視頻。於是,靜下來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開始的音樂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喜歡;用“觸動”點起火花,品讀對話,有味;通過對“您”的設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彈一首的激情;結尾的音樂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學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裏有股莫名的衝動: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將軍晶的教學設計,我正沉醉其中,又開始猶豫了:三個都這樣上呢?放棄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風冷雨中冒出的花兒需要勇氣,同樣跳出精彩的教學設計,也需要勇氣。華燈初上,我開始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之旅。依據課文的寫作特點,不上前面,只有後面的教學設計了。初次朗讀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緒亂成一團,直接跳到這裏,學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讀和理解嗎?心中頓時沒有了底氣,而且這類課文也不是我上課的風格,所以越感心虛。但越讀後面的月光曲畫面,越覺得非上它不可。其實月光曲的意境美,不僅僅是對月光曲給人畫面的美,能成爲名曲,還有是美麗的傳說和裏面蘊含的內涵。但一切都可以在這一段層層品讀進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確定了目標和教學內容,我開始了具體的教學設計。

一、利用音樂及相關的圖畫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將人之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於《月光曲》所處的環境相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實在太過於遙遠了。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體驗探究法”閱讀課文,即課堂上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由去讀,去想象腦海中看到了什麼畫面,然後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來談:哪些語言文字讓你讀出了畫面?接着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讓學生閉眼細心聆聽《月光曲》,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通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爲易,變無形爲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還在發現美、感悟美的閱讀中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滲透入學生當中。

課前,我曾多次聽《月光曲》這一首曲,覺得這曲中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也同樣地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讓他們在讀和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麗景象劃分成三個畫面(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變化線):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這不僅是聽,還要讓學生想象,讀出來。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我所出示的畫面哼出相應的旋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達到情感上的昇華。最後,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讀”爲本。分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表情朗讀至誦讀。學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表達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價值。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但課堂的變化總是無法預設的:

一、讀詞理解,插曲遺憾

在讀詞理解的時候,有個學生說:“這些詞語都是描寫水的。”當時,我的心裏猛地一怔:幽靜、恬靜、清靜,怎麼可能是描寫水的呢?我再次發問:“同學們,你們同意嗎?”這時,我多麼想聽到異類的聲音:“老師,我不同意,他們都是描寫靜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學都同意,而且不少學生都一個勁兒的點頭。如果是平時的上課,我一定會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個詞所在的句子,然後讓學生讀中理解它的意思。“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詞語,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爲是公開課,所以我猶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時間不夠,但就這樣一個勁兒地問下去,以詞解詞,很難體會。因爲我的顧慮,所以我還是選擇了讓學生從字的意思上找區別。雖然後來學生都理解了,但這種以說來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對於學生而言只是一種表面的理解現象。

二、畫面理解,散亂不集中

在品讀月光曲畫面美的時候,因爲自己心中對三幅畫面的句子,要抓住哪個重點詞來進行品讀,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點兒給學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學生在月光除灑畫面品讀時,一個學生說:“我喜歡一個灑字,因爲灑滿了銀光。”其實灑是一種大面積的播撒,銀光是一種顏色。完全可以結合“霎時間”來體會時間短暫,但一瞬間海面由黑暗變成了銀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間發生了變化。應該引導讓學生結合“霎時間”來體會那種神奇的美麗,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句子中的情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