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5W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1

《大鐘和小鐘》這首歌是二年級上冊音樂教材中的第一首合唱歌曲,爲了讓學生正確掌握二聲部合唱,我先分開教唱大鐘和小鐘的歌,以循序漸進、賦予學生具體的音樂形象的方式開展教學。在突破難點時,我指導學生用打擊樂器模擊兩個音樂形象的節奏,並加上身勢動作爲歌曲伴奏,即激發學生的興趣,又爲後面的二聲部合唱打下基礎。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在教唱二聲部合唱時,我把學生分成“大鐘隊”和“小鐘隊”來學唱,不過我的指揮手勢做的不夠明確,導致兩個隊伍的學生在演唱時有些混亂,沒有用很和諧地聲音來演唱。由於前面的教唱時間過長,以至於後面的合唱教唱部分時間不大夠,因此個別學生的音準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今後我會更注重於學生的音準問題,並加以音樂遊戲來活躍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2

《大鐘和小鐘》一課是人教版二年級的內容,這是一首二部合唱歌曲,由五個樂句組成,F大調,四二拍。作曲家用簡單的節奏和簡潔的音符生動地表現了鐘錶“噹噹”的擺動聲和小鐘“滴滴答答”走動的聲音。大鐘和小鐘的音樂形象在歌曲中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先是小鐘、大鐘分別歌唱,再由小鐘和大鐘一起合唱。自20__年9月音樂教材全面改版之後,合唱教學已經深入到低年級唱歌教學當中,合唱教學從小抓起已經成爲音樂學科教學中的一種發展趨勢,但由於學生年齡的特點,合唱對於國小生較難,對於一二年級學生來說更難,能把各聲部音程唱準確,唱得和諧統一極爲不容易。而這首歌曲的編排恰恰爲孩子們學習合唱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歌詞簡潔明瞭又生動形象,便於記憶,是一首優秀的兒童合唱入門歌曲。

本課屬於“唱歌課型”中的合唱學習領域。強調感受體驗,和諧統一;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體驗、通過師生、生生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完成學習目標。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3

1.要摒棄,更要繼承

在新課改推行之初,我將老的教學思想、音樂教學模式連同老教材全都丟進了學校的圖書室,音樂課上沒有了發聲練耳,各種各樣花哨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指導學生自信地演唱、大膽地演唱,於是孩子們喊唱地現象比比皆是,這樣地音樂雖然讓學生們“自信”了,卻也失去了其本身地特質——“美”,失去了美感的音樂又有何審美教育而言,所以如何讓學生既大膽自信地演唱又能唱得好聽、唱得美成爲現今音樂課需要解決得問題之一。其實解決這一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課前的發聲訓練,但這個發聲訓練不同與以往的“mi— ma— ”,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自編一些充滿童趣的發生訓練曲或發聲的互動小遊戲,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保證了音樂的美感,同時還保護了孩子們稚嫩的聲帶,可謂一舉三得。可見,傳統的並非都是不好的,我們在摒棄一些東西的同時,更要尋找可繼承發揚的閃光點,要善於學習新知,更要善於將知識翻新,猶如這堂《大鐘和小鐘》,這是一首二聲部合唱曲,對聲音的要求比較高,尤其是在聲音的和諧度上,同時,歌曲的兩大音樂形象的主要節奏X — | X — |與X X X X | X X X X |更是在上一堂課以及一年級時已接觸、學習了的,在這種情況之下,花些時間鞏固回憶,進行發聲訓練,就顯得尤爲重要了。

2.不要把問題複雜化

剛拿到這首歌時,總覺得二年級的孩子學二聲部合唱很難,所以爲教好八個小節的合唱,我先分開教唱大鐘和小鐘的歌,花大力氣讓學生唱好第一、二樂句,再來讓學生合唱,這樣教下來,自己已經是筋疲力盡了,可是孩子們學唱的熱情似乎不太高,教學效果也沒有預期那麼好。其實,問題不在於歌曲,而在於教師。合唱部分的兩個聲部具有鮮明的音樂形象特點,教師無需將一、二樂句單獨拎出來教唱,只需要指導學生給予一些簡單的聲勢動作,並聽辨合唱樂句中的兩個聲音,便可以讓學生直接體驗到合唱這種演唱形式。

整堂課在內容上稍顯單薄,而學生的熱情也因爲課的結構逐步走下坡路,在改變課的結構上,只需將突破難點合唱教學向前挪一挪,讓學生通過聽唱法學唱齊唱部分,空餘時間則可加大課的容量,引進新鮮的教學內容充實其中,時刻給予學生新鮮感。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4

這是我教的第三個一年級了,第一次接觸拼音時覺得沒什麼好教的,孩子們在幼兒園都學過,國小學習只是複習鞏固,教後發現孩子根本一知半解,有的孩子竟掌握了很多錯誤的知識,開始的不重視使得學生習得效果不佳。第二次教學時細而全的過了一邊,浪費時間而且效果亦不佳。迎來了第三次拼音教學,針對上兩屆的經驗,每節課前我都會預設將孩子們普遍掌握和不易接受的分開,確定重難點,努力創造高效課堂。

《jq__》一課計劃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定爲學習jq__的讀法寫法及學會拼讀jq__的音節。有了前車之鑑,所以教學中將jq__與ü相拼的規律作爲教學重難點。分析孩子易錯點:一是學生容易忘記省寫ü上的兩點;二是不知爲什麼要省寫ü上的兩點;三是學會了省寫規則後,又將其它聲母與ü相拼時也去掉ü上兩點,造成拼讀錯誤,爲了攻破這些難點,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創造性地使用多種教學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獲取知識,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我設計了三大教學環節:一發音認形,二拼讀,三探究與ü相拼的規律。在完成了第一和第二環節之後,重點探究j、q、__與ü相拼的規律,我爲引起學生注意力在黑板前突然問道:“我是誰?”無聊的問題引起孩子們的注意,看看我要出什麼花招,看後,不以爲然的回答:“你是許老師唄。”“再看。”齊聲答:“許老師。”“我要變身了,看看我是誰?”這是伸出兩個拳頭放在頭頂上方,高興地喊道:“小v。”於是我開始了小v的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小v,他們總說我是愛哭鬼(帶着哭腔說),其實只要和jq__y在一起遊戲,我就會變得堅強,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繪聲繪色地講完故事後,從學生們臉上的表情能夠看出他們已經明白了問題的答案。趁熱打鐵把ü變到了黑板上j- ü-

jü,剛寫完,孩子們立刻發表意見了“老師給ü見q不哭了要去點”。我急忙改錯j- u -j u,改寫完後,“這次對了吧?”話音剛落,引起了孩子們的爭論,有的說對了,有的說錯了,“我已經給ü差點眼淚了啊?”有個孩子立即反駁“他和j在一起時擦掉眼淚,前一個不是還沒和j在一起呢嗎?”我裝作恍然大悟“哦,是啊!”其他學生也被一語驚醒。之後順利的完成了q__的板書。板書後在一聲響亮的“沒錯!”聲中,jq__與ü相拼時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便深深地印入了學生的腦海之中。於是我讓學生認真拼讀。結束了本次教學。

不足之處:

通過本次教學我雖抓住了大多數同學的心,讓他們對jq__與ü相拼時省寫ü上兩點的規則有了較深的記憶,但不可否認有個別學生因種.種原因可能並不是很清楚,而且在以往教學中發現知道了這一規則,一遇到題就會出錯。所以課上及時練習是至關重要,本堂課的練只是反覆的讀,如果加上寫出些習題讓孩子們當堂練練,相信效果更好。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5

《鳥島》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初步進行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敘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根據課文的特點。我以朗誦作爲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充分發揮以讀代講的功能,創造性地把讀和述、演、問、思、寫等方式聚合交__。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爲學生自讀自得、以讀代答、以讀帶練的主體建構活動。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瞭解我國青海湖西部有一個鳥島,初步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從而愛鳥護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在喜愛鳥島的感情基礎上產生進一步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濃厚興趣。

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體現了在語文素質教育中,課堂教學着眼於功能性目標,即把原來着眼於雙基目標同時重視素質目標的教學,轉變爲着眼於素質目標,同時儘可能實現雙基目標的教學。

一、給學生創設願讀、樂讀、會讀的閱讀情境。

鳥兒對於國小生來說,是很熟悉,因爲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但對於有千千萬萬只鳥的鳥島來說,卻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學中,我以“讀”爲主軸,激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努力爲學生創設一個願讀的情境。

學習語文情感是基礎,如何使這種情感和朗讀統一起來呢?在教學第二自然時,掛圖呈現鳥島優美神奇的畫面,教師則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使學生的想象形成一個“情緒場”。此時,教師再引讀,學生的情感則油然而生。這時的學生不僅願讀、愛讀,而且能夠從讀中感受、體悟春天鳥島美麗而神奇的景色,達到“可以意會的不言傳”的教學目標。

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內化。

對於學生來說,生活經驗不豐富,生活體驗更不全面。在教學中,往往遇到的重、難點不易解決。學生通過聽覺、觸覺、視覺等感官 的協調作用,纔能有效地促進心理內化,才能更準確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內化學生自己的知識儲備,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出示了夏天鳥島熱鬧的情景。精美畫面,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和討論的慾望,而且使學生對鳥島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學生反覆朗讀重點句,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進一步體會夏天鳥島熱鬧的特點。從而把這些來鳥島的信息轉化爲自己內在知識儲備的部分。

三、讓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精妙。

我們祖國的語言,是世界上最豐富、表達最完整、最準確、最活潑的語言之一。學習語文,就是要讓學生體味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獲取無窮的樂趣。

《鳥島》這篇課文,用詞精妙。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着一個。窩裏窩外,到處是玉白色的、青綠的鳥蛋。”學生通過看看想想,讀讀議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真正感受到了語言的鮮明性、生動性、形象性、體會到隱含在文章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

四、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所謂“人文性”,其思想的內涵就是強調以人爲主體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質、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種創造和發展的可能性。根據這一思想,本課的設計,我以學生自由健康的發展爲出發點,重視學生情感趨向、情感需要和個性的鑄造。教學課文第三小節,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細細地讀,同時鼓勵他們和同桌、老師一起讀,、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情趨向,根據學生情感的需要,隨機教學相關句子。

教後我所想到的:

1、對重點段第三自然段的教學,在實際操作中,可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圈圈畫畫找出重點詞,再通過交流討論,學生印象會更深。

2、重點段2、3自然段學完後,設計句式練習:

六月的鳥島成了鳥兒的世界。你看,鳥兒的姿態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真逗人喜愛。設計意圖:在學生已基本能口頭完成且瞭解了每一節內容的基礎上,再動手寫一寫,既讓學生學習在語言環境中正確使用這些重點詞語,又幫助他們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瞭解,體現課堂教學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

縱觀整堂課的設計,我努力爲學生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學習環境,把靜止的、封閉的、模式化的教學內容轉變爲“現實的”、“開放的”、“有個性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6

健康教育課不同於一般文化課,它的授課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課內容、方式、語言等等都與別的文化課有很大的區別。而且涉及的知識領域是十分廣泛的,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加以整合,靈活運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課體現其科學性。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課,通過課堂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知、情、意,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經過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摸索、總結、思考、調整,我逐漸形成了以下的思路和想法:

1.抓住學生心理,以趣促學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同樣的內容,採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加樂意和主動。面對從未真正接觸過健康方面知識的學生,我在第一堂課裏以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爲內容。從夢到星座,從“肢體語言”到“從衆”,引起了學生對心理世界的好奇,進而講述提高心理素質的好處:提高學習效率;合理調節情緒;形成良好性格;學會與人交往等,同時說明這些也是健康教育課以後要涉及的內容。這堂課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引起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興趣和重視,闡明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意義和目的,並讓學生正確的認識心理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目標,也爲以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 堅持核心原則,形散神聚

健康教育課的重點在於活動中的體驗,絕不能爲了活動而活動,活動應該有主題,有核心。健康教育課也應該堅持一個核心,並圍繞這個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養學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質,讓他們學習和體驗到對自己的終生髮展有價值的核心觀念

3. 聆聽他人故事,因勢利導

健康教育課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獲得的心理體驗和感悟程度。學生總是非常關注他人在同一問題上的表現,喜歡聆聽他人的“故事”。

(1)心靈感悟:在課堂上,我經常會給同學們同齡人的“故事”。試圖讓學生明白這些問題別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是正常的,並相信這些問題可以解決,進而學習和掌握方法。其實學生在聆聽的同時,也在審視自己。

(2)自我開放:如果健教教師能在適當和必要的時候,作真誠的自我剖析、自我開放,學生也會真實地表達自己、安全地探索自己。不過作爲一名健教教師,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終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自我開放應該有一定的原則和限度。

以上是我在健康教育課的教學中,經過實踐的幾點看法和做法。當然,要真正上好健康教育課,發揮出它最大的作用,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發現和解決;要真正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還需要更多、更強關注學生健康的力量。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7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說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8

關於請學生站着操作,一方面,七年級的學生個子本身比較矮,站着操作比較方便,另一方面,根據站着的人數,教師可以及時瞭解全班已經成功完成觀察的學生人數,更好地掌握上課的進度。當然,這個階段不能時間太長。

雖然已經學習過使用顯微鏡的有關內容,也親自操作過顯微鏡,但由於遺忘和不熟練,學生在觀察時常常遇到各種困難,因此,實驗報告的作用在這裏尤其突出。它的使用便於學生條文清晰地發現自己實驗中的問題所在,也便於教師、其他成功學生的指導和幫助,而教師、成功學生的鼓勵、幫助、學生之間的合作對全體學生都順利完成實驗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課後把該實驗報告上交,可以很好地讓老師瞭解所有學生的掌握情況。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9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級下冊“熱愛生命”單元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一家三代已經和準備爲盲人捐獻角膜的動人事蹟,讚美了他們高尚的品質,使我們感受到了人生的價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獻。文章刻畫了兩個讓人難以忘懷的形象:善良.樂於助人的父親;可愛,才華橫溢的溫迪,他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懷念。爲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題目,展開教學。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能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本文以“永生的眼睛”爲題富有深意。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抓住課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如初見課題時我請學生談’“ 永生”的含義,再談對題目的理解,自然就是“眼睛永遠都活着。”對於學生的理解,我並沒有急於肯定或否定,深究課文後,再去理解題目,學生就不會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了,而是有了本質的昇華。

二:抓住重點句子、創設情境組織教學。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文章主體部分,抓住父親的話,通過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體會文中人物品質。孩子們在讀中感悟、受到薰陶、獲得啓示,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培養一種意識,樹立對生命的熱愛,對他人的關愛。

此外,我還在教學中強調了文中的兩次對比的寫法:(1)對於捐贈母親、父親的眼角膜時琳達的不同態度。(2)14歲的琳達和溫迪面對親人捐贈器官時的不同態度的對比,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學習習近平的寫作方法,深入體會父親言傳身教的意義.

三:注重課外延伸,拓展提升.

本課節選部分已經讓人感動,但課外延伸的部分更讓人潸然淚下。所以在學完課文後,我鏈接了課外內容——溫迪的故事。我飽含深情地朗讀着。讀着,讀着,我看到學生似乎都噙滿淚水,爲溫迪的死而哽咽,更爲溫迪的善良琳達的博愛所感動!在琳達一家的故事裏,我們共同感受到了人間最偉大的情感,那就是愛!但是我們不僅要感受愛,更重要的是傳遞愛!奉獻愛!所以我設計了“你對器官捐贈有哪些新認識?你打算做點什麼?”這個問題,在孩子們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從本文中學到了許多許多……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10

通過這句話,學生可以帶着這樣的幾個問題:“人們爲什麼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從那些話可以讀出來?哪些詞句突出了人們對海洋的熱愛、敬畏之情?”去朗讀感悟課文1-3自然段。第二:“今天,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正迎來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通過這句話,我們主要引導學生了解是什麼力量可以使人類跨入21世紀不再“望洋興嘆”。人類從哪些方面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學生帶着問題去朗讀感悟課文4-8自然段,就可以多角度體會到海洋的確實21世紀人類的希望,體會到科學的神奇力量。

第二步,引導學生知道要善待海洋。課文的第9自然段中強調了保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是這樣來激勵學生熱愛海洋、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其一,引導學生抓住“不過”、“首先”、“必須”、“只有……才……”等詞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其二,從反面理解內容,做了一個這樣的說話練習“如果人類不保護海洋,不珍惜海洋資源將會( )。”其三、我有蒐集了一些資料做了適當補充,並佈置學生課後繼續蒐集。其四、鼓勵學生愛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當然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不斷的引導學生注意積累四字詞語,課後還讓孩子做了一個用用書中的詞語練習寫一段話的練習。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11

《小鳥和牽牛花》是教科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第8課的一篇童話,課文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的生活。通過教學,使學生在反覆地讀、不同形式地朗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現具體反思如下:

一、教學中的優點:

(一)引導學生帶着問題朗讀課文切實可行。

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教學中,我覺得初讀課文時,部分學生讀得不夠充分,只讀了一遍。這樣在理解課文上就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出示了一些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提高了教學效率。另外有些朗讀基礎較差的學生讀過一遍後,還有許多字音讀不準確,就更別說讀通順了,所以初讀部分如果要達到讀的目標,就應照顧全體學生的讀書水平,就此環節我覺得還應加入學生同桌互讀:

1、同桌互讀即一對一的讀,是閱讀課文解決字音的最好方法,因爲課堂時間有限,教師精力有限,沒辦法去逐一檢查,而同桌互讀可以彌補這一不足。

2、學生在互讀的過程中不但糾正了對方的錯誤,對自己的朗讀也是一種提高。因爲只有認真的去傾聽。才能夠找到別人讀錯的地方,這對聽者來說也是讀、識字和思考的過程。

(二)閱讀中加強詞句訓練。

本課中有一環節,也是課後訓練:讀句子,並仿照句子說一句話。主要是要求學生仿說句子的語氣,體會說話時如何用上請求的語氣。學生大膽的進行了練習,把鳳仙花姐姐替換爲各種小動物或植物等充分的進行了說,我發現學生對這樣自由發揮想象的練習特別感興趣。通過此項練習不但讓學生更深刻體會了說話者的心情,更重要的是充分的練說積澱了學生的語感。語感具有經驗性,要從低年級開始反覆實踐,才能得以熟練化、自能化。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多給學生提供語感實踐的機會,經常進行練習。

(三)有感情朗讀落到了實處。

本課教學給我的最大感觸是學生的有感情朗讀需要教師的不斷的去引導,去示範,並踏踏實實的去強化練習。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覺得在今後的朗讀中,我要加強有感情朗讀的訓練。利用語文課以外的時間如晨讀、自習課等時間,拓寬閱讀範圍和閱讀量,讓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體會如何做到有感情朗讀。

二、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課前沒有讓學生查資料瞭解鳳仙花、牽牛花這些植物的生長特點。現在城鎮裏的孩子有的沒有見過這些植物,並不瞭解它們的生長特點,所以開始讀課文時有的學生並沒能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老師介紹,纔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定的認識。

今後教學中在備課這一環節,我將充分地注意不但要備好教學內容,更要根據實際情況備好學生。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12

1、問題設計不夠開放。

由於一開始怕學生找規律有困難,以及課件的侷限,我在設計問題時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觀察百數圖,說得比較細。沒有從整體上設計一個問題啓發學生自主思考,從不同角度觀察發現規律。這樣做使得課堂不夠開放,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目標相悖。我認爲這是這堂課最大的弱點。

另外,在課堂生成時,我提出的問題比較隨意,沒有好好思考怎樣引發學生的思考。我想應該在課前設計中就明確要圍繞目標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問題不能太多太碎,要少而精,能連成一節課的主要學習思路,能激發學生自主思考,積極投入學習。

2、練習設計層次性不夠明顯。

在學生完成找規律的學習後,第一個練習是讓學生分析同學百數圖中的錯誤。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說明錯誤理由,加深了對規律的認識。如果再精一點,兩三個改錯就夠了。

第二個練習是魔力框猜數遊戲。用幾個格子組成的框從百數圖中框出幾個數,告訴學生其中一個數,猜旁邊的數。學生通過記憶百數圖猜數,進一步認識百數圖排列規律和數的順序,同時滲透空間能力的培養。

第三個練習是運用百數圖比較數的大小。學生通過觀察數的位置和順序,就能比出數的大小,爲下節課比較大小作好準備。

其中,第二個練習當中還可以挖掘、利用,分出層次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應用百數圖排列規律,同時加大思維訓練的力度,對杭州的這些孩子來說,有這樣的基礎和能力。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13

人教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珍惜資源、保護環境”。根據本單元教學目標,我確定《只有一個地球》此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深入文本,聯繫實際明白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這樣一個事實,懂得要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基於本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農村孩子知識面比較狹窄,他們對宇宙與地球的感性認識很淺顯。學習此課如果沒有對文章的內容有一個很深地瞭解是很難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學習體會也不會深刻。因此我決定把本課的教學分爲兩部分進行:即第一課時重點講地球的可愛,讓學生通過說、看、寫來體會地球的可愛。第二課時主要讓學生了解地球的易破碎。因爲只有學生在心裏真正認識到地球的可愛才能激發學生愛護地球、保護地球資源的情感。

教學時,我先用課件出示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地球圖片,使學生初步感受地球的可愛。緊接着我讓學生談談對地球的瞭解,然後我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後再談談對地球的瞭解又增加了哪些。其次我引用宇航員的話引出可愛,讓學生圍繞可愛一詞從文中找出描寫地球可愛的語句或段落,指導學生感情朗讀,談體會等。最後我用地球四季圖片激發學生保護地球情感。這樣既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熱愛地球、保護地球的情感。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14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

教師是也只能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過多的展示勢必撼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缺乏了表現的機會,缺乏了“綻放”的體驗後肯定是影響注意力的。這節課,我何不在“質疑”、“解疑”上再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和空間呢?何不取消那幾個“有梯度”、“見水平”的預設問題呢?

公開課的目的不應只關注教師素質的檢閱,還應成爲學情研究的真實素材。

過多地關注教師素質,只會促使“作秀”、“表演”,而關注學情,課後共同研究學情,則能使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增強。比如這節課中,學生不能提出“‘由學講到教沒有過渡,缺乏邏輯性’的說法正確嗎?”這個問題,教師值得研究;學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爲了抄筆記值得研究;平日裏學生髮言積極,大型活動就膽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績最差的張文迪同學大膽發言,正確地回答出問題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務又何妨。

絕大多數執教公開課的老師坦承:“這課還得‘回火’,不然孩子沒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講深講透文意,否則學生月考就要“愁斷腸”了。何不上成常態課?何不實實在在地完成前幾個環節?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課,就盡情地讀,敞開了說,熱烈地討論,不見得不精彩。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會發覺自己課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着“人的教育”的初衷不變,惟願學生們能快樂地馳騁!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15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和故事情境發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仍然是情。可以這麼說,沒有情感的教學是不吸引人的教學。《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出發,把情感、態度、價值觀列入課程目標之中,更可見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展。”

基於以上思考,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別》時,試圖沿着情感的緯線,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層層深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感悟兩位大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上課伊始,緊扣題眼“送別”設問,理解“餞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緊接着,讓學生默讀課文二至四自然段,通過“找、劃、寫”的方式潛心會文,讓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兩位大詩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一直”、“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佇立”、“凝視”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並通過“以讀激情”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指導學生不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內部,發現文字背後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後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象

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兩位大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五年級的孩子還是很難體會到的。教學時我抓住文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以此深入人物內心世界。例如:當李白目送友人的帆船漸行漸遠,望着浩浩蕩蕩的江水,依然佇立江邊,此時他會說些什麼,想些什麼呢?通過想象說話,讓學生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從而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意境。

四、拓展資料,昇華感情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於是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例如,在教學李白舉杯辭行時所說的一段話時,老師首先通過範讀,使學生直接感受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與難捨之情,爲了使學生真切地體悟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我適時地拓展了李白的詩《贈孟浩然》,幫助學生了解孟浩然的高尚品格,從而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意的瞭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於:對“文包詩”這類課文的教學把握還不夠,它既不同於單純的古詩教學,又不同於普通的課文教學,它要求在教學中做到詩和文不割裂,從文理解詩。可我在教學中比較重文,對文詩結合處理得還不夠細膩。儘管我認爲,只要理解了“文”,對詩的理解會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詩”結合環節還是需進一步落實的。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16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課文吧。一拿到這樣的課文,我就急於上網,想去看看對這篇課文的不同設計。一搜索,名師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別吸引我的是將軍晶全國閱讀課的教案和視頻。於是,靜下來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開始的音樂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喜歡;用“觸動”點起火花,品讀對話,有味;通過對“您”的設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彈一首的激情;結尾的音樂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學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裏有股莫名的衝動: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將軍晶的教學設計,我正沉醉其中,又開始猶豫了:三個都這樣上呢?放棄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風冷雨中冒出的花兒需要勇氣,同樣跳出精彩的教學設計,也需要勇氣。華燈初上,我開始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之旅。依據課文的寫作特點,不上前面,只有後面的教學設計了。初次朗讀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緒亂成一團,直接跳到這裏,學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讀和理解嗎?心中頓時沒有了底氣,而且這類課文也不是我上課的風格,所以越感心虛。但越讀後面的月光曲畫面,越覺得非上它不可。其實月光曲的意境美,不僅僅是對月光曲給人畫面的美,能成爲名曲,還有是美麗的傳說和裏面蘊含的內涵。但一切都可以在這一段層層品讀進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確定了目標和教學內容,我開始了具體的教學設計。

一、利用音樂及相關的圖畫讓學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將人之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於《月光曲》所處的環境相對我們的學生而言,實在太過於遙遠了。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體驗探究法”閱讀課文,即課堂上讓學生從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洶涌澎湃的意境,而這正是課文教學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自由去讀,去想象腦海中看到了什麼畫面,然後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畫面來談:哪些語言文字讓你讀出了畫面?接着讓學生從視覺、聽覺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讓學生閉眼細心聆聽《月光曲》,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見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然後,通過指導閱讀把人物的“感情線”和音樂的“樂曲線”有機地交織起來,巧妙地化難爲易,變無形爲有形,使學生既理解了樂曲的發展層次,又弄清了貝多芬感情波瀾的推進,還在發現美、感悟美的閱讀中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感情共鳴,完成了學習語文與欣賞藝術的完美結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滲透入學生當中。

課前,我曾多次聽《月光曲》這一首曲,覺得這曲中所展現出來的優美、和諧的旋律是非常動聽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也同樣地讓學生多次聽這首曲子,讓他們從感官中理解這首曲子,讓他們在讀和聽的過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麗景象劃分成三個畫面(第二次“三步分解”樂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變化線):

第一幅:月亮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現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

這不僅是聽,還要讓學生想象,讀出來。在充分理解之後,還讓學生根據我所出示的畫面哼出相應的旋律,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學當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及聲音高低、面部表情來調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感染到自己情感,從而融入自己的激情當中,創設出良好的教學環境。而學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漸地理解《月光曲》,並有了自己的觀點及感受,再利用朗讀來充分表達出來,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泄,以達到情感上的昇華。最後,讓學生用朗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以“讀”爲本。分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導表情朗讀至誦讀。學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韻之美、表達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時,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價值。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

但課堂的變化總是無法預設的:

一、讀詞理解,插曲遺憾

在讀詞理解的時候,有個學生說:“這些詞語都是描寫水的。”當時,我的心裏猛地一怔:幽靜、恬靜、清靜,怎麼可能是描寫水的呢?我再次發問:“同學們,你們同意嗎?”這時,我多麼想聽到異類的聲音:“老師,我不同意,他們都是描寫靜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學都同意,而且不少學生都一個勁兒的點頭。如果是平時的上課,我一定會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這個詞所在的句子,然後讓學生讀中理解它的意思。“結合課文內容來理解詞語,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爲是公開課,所以我猶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時間不夠,但就這樣一個勁兒地問下去,以詞解詞,很難體會。因爲我的顧慮,所以我還是選擇了讓學生從字的意思上找區別。雖然後來學生都理解了,但這種以說來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對於學生而言只是一種表面的理解現象。

二、畫面理解,散亂不集中

在品讀月光曲畫面美的時候,因爲自己心中對三幅畫面的句子,要抓住哪個重點詞來進行品讀,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點兒給學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學生在月光除灑畫面品讀時,一個學生說:“我喜歡一個灑字,因爲灑滿了銀光。”其實灑是一種大面積的播撒,銀光是一種顏色。完全可以結合“霎時間”來體會時間短暫,但一瞬間海面由黑暗變成了銀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間發生了變化。應該引導讓學生結合“霎時間”來體會那種神奇的美麗,再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句子中的情感。

大鐘和小鐘教學反思 篇17

《倍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倍,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一年級學習了相差關係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係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說一說,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交給學生獨立解決,學生能積極思考,並能順利解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二次比較。第一次比較(除數相同),是一份數相同,讓學生體會有幾個一份數就是幾倍,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第二次比較(被除數相同),一份數不同,相比較的數相同,倍數關係不同,進一步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爲什麼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裏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這樣做是因爲這種認識便於和除法意義中的按照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平均分建立聯繫。然後又發展到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幾,是因爲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後,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最後,擺花片的遊戲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認識“倍”,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

1.學生對於爲什麼用除法解決這類問題理解的還不夠透徹。

2.教學語言還需不斷的錘鍊。

3.對學生,課堂上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