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通用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W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

在學習《比本領》這一課時,在初讀了課文後,我說:“同學們,你們現在有什麼問題想提出來,可以和老師說一說。我們試着來解決一下。”話音剛落,就有好幾個學生舉起了小手,我心理暗自高興,“不錯嗎,我班學生能在初讀課文後就能提出問題,看來預習到位。”於是我就叫起來一個。他說:“老師,梅花鹿爲什麼跑得快,而猴子跑得慢呢?”這個問題一說出來,我很吃驚,學生怎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難道這樣的話還叫問題,給人的感覺是在和人較勁。但轉念又一想,不能打消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於是我說:“這是和它的生理有關,是天生的。”這樣這個問題就算是這樣應付過去了。下課後,我認真地思考了,認爲對於學生的提問,作爲教師的我應該有效的指導,這樣纔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通用24篇)

一、指導學生會提問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社會、倫理、道德等,可以說無所不容。語文雖然有豐富的人文內含,但語文有語文的特點,語文課不能上成思想教育課或自然科學課。所以,教師滲透學生提問的方法和着眼點很重要。一般是是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來提問,問題是爲理解課文而服務的,不能架空課文浮想聯翩的亂問。提問的方法有很多,如分析課題提問、抓住主要字句提問、體會人物的角色特點提問等。要鼓勵學生提問,要讓學生處理好問題與語文知識的聯繫,問題與生活的聯繫,問題與自然科學的聯繫。

二、指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先讓學生認真讀書,在讀不懂的時候再問,這就避免了問題的盲目性。而且有問題了先在小組內討論,這樣淺顯的問題在小組內就解決了,減少了無用的消耗,同時優化了問題,使問題更有價值。在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提出,鼓勵不同的見解。

總之,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但要有方式方法,讓學生緊扣所學課文提出相應的問題,達到良好的學習目的。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2

《比本領》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述了梅花鹿和金絲猴都覺得自己的本領大,通過比賽摘果子,它們知道只有合作才能成功的道理。

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以謎語導入再配以簡筆畫揭題,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接着看課題提問題,讀文多形式識字,然後逐段學文,總結拓展,進行快樂積累。力求達到實效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這節課上下來,我總感覺意猶未盡,相信同學們也會有同樣的感覺。

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課的學習任務基本完成了。在教學過程 中,導入課題時設計的謎語,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間接的向學生介紹了有關金絲猴、梅花鹿的知識,可謂一舉兩得。我認爲學生一開始的學習興趣就被調動了。接下來看課題提問題便完成的非常順利,學生問題抓的很準,可以說一步到位,讓我感到平時的努力沒白費。在學習課文時,我抓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這一主線,抓每一段的特點來展開教學,如第一段訓練讀——有信心的讀。第二段讀演結合,重點理解“得意洋洋、垂頭喪氣”等。結尾重點抓課文的理解、想像、拓展延伸,並引導學生積累詞彙,滲透德育教育。這樣循序漸進使課堂更加有活力,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朗讀熱情特別高,真是其樂融融。

本課中我自己比較滿意的是板書設計比較新穎,簡筆畫爲主,條理清晰,主題突出,比較生動。在學習第二段時,看陳碩、方朝陽一喜一悲的反差表演,那麼逼真,那麼生動,對於詞的透徹理解讓我激動不已。再者,課終聯繫實際談合作,並開展合作摘蘋果認生字活動,既鞏固了生字又激發了小組間的合作意識,學生興致極高。在整體學習課文時,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踊躍發言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最後幾句關於合作內容的俗語以賀卡的形式展現,既積累了詞語又爲下一篇課文《賀年片》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有人稱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 “閱讀是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教師不僅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作爲文本與學生的中介,應起到嚮導的作用,積極營造輕鬆、活躍、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本堂課的教學使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弱點,在教學中,放手放的還不夠,小組合作摘蘋果的參與面不夠廣。今後還得注意把握新課標的理念,靈活駕馭課堂教學。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3

《比本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北師大版)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9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合作,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樹立與別人合作的意識,並在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本課通過童話故事的形式,寫金絲猴與梅花鹿相互合作,摘到樹上的果子的故事,告訴學生在生活中要學會與別人合作。

本次鎮開放日的研討主題《中低年閱讀教學中詞語的感悟理解》,根據研討主題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我首先以摘果子游戲檢查生字詞,並在活動中初步體驗合作的愉快。接着通過朗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藉助插圖和表演等的方法感悟理解並積累詞語。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都能積極參與、踊躍發言並自信的表達出自己對課文理解的觀點,效果還是較好的,讓學生從情境中理解“合作”的重要性。

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課的學習任務完成了,目標達到了,也落實了本次的研討主題。在教學本課中我覺得值得一提的亮點是在對本課重點詞語“飛快地”、“輕輕一跳”、“一口氣”、“得意揚揚” 、“垂頭喪氣”等詞語的理解上,能夠入情入境地創設出情景,讓孩子通過角色體會而學會並理解了這些詞語,並通過朗讀展現了出來,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語文課堂的教學離不開朗讀的指導,由於本課文章通俗易懂,語言生動活潑,特別是梅花鹿和金絲猴的心理活動寫得非常生動。因此,在朗讀教學上,指導學生體會梅花鹿比賽前後不同的心情,以及金絲猴比賽前後不同的心情,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對比讀、分角色讀、齊讀、小組讀、個人讀等讓學生充分融入到角色中,達到了較好教學效果。

由於多種原因,上課的時候有點緊張,在學生理解“一口氣”詞語時沒有及時給予總結:“一口氣”就是中間沒有停下休息一下子做完某件事。反思後發現自身教育機智、課堂評價還需加強等多種原因。在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一定更加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讓孩子的每一天都流光溢彩,讓每堂課都充滿活力!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4

不足與敗筆:

1、 沒有真正貫徹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體的課改理念。有些環節急於求成,沒能給學生充分的展示空間。

2、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處理得不太好, 在學生自主探究這個環節中,學生從很多角度談論太和殿,當超過我規定的時間時,我爲了能儘快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並沒有針對一些很好的想法而繼續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而是直接過渡,沒有做到“教學生之所需要”的課改思想,從整節課來看在一定層面上對課文的挖掘缺少深度。

3、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自主探究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的討論題目沒有充分展開,前鬆後緊。

4、還有一個環節就是最後當堂寫導遊詞沒能當堂完成。我最初的設計是先出示“寫作提示”,然後看視頻回顧校容校貌(邊看邊構思),接着給出數據做參考,隨後馬上寫導遊詞,最後選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圍繞着本節課的學習重點盡己所能,展示文采。本來這個環節應該將這節課推向又一個高潮,可惜的是選讀的環節還沒進行就下課了。反思其原因,就是因爲前面有幾個問題耽誤了時間,有些重複或者說教師太過於追尋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實完全可以借同學們的精彩回答而靈活處理,馬上過渡到下一個問題。結果只能將此留爲作業結束本課,實在留有遺憾!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組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同時,通過學習和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5

《稱象》的重點在於稱象的過程。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我把燒杯當船,放在河裏(透明的塑料盒),把大象(8只大砝碼粘在大象圖的後面)趕到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紅色線。再把“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一隻只法碼),石頭一直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再把船上的石頭拿下來稱一稱。把石頭重量加來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在一堂課上抓住文中的重點:稱象過程,通過實驗演示情境的方法,吸引學生,在觀察稱象的過程中,找到衝稱象的合量性和科學性。學生觀看實驗演示時的一邊串問號,都在演示成功後一一化解。

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

1.創造性思維中既含有發散性思維,又含有集中性思維的成分,而且在創造性活動中,發散性思維更爲重要。吉爾福特認爲,人的創造性是經由發散性思維而表露於外顯行爲上的。如學生在做數學習題時的一題多解就是發散思維的一種表現。

2.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成分,在科學創造活動中做出預見和假設。雖然直覺思維所產生的還只是未經檢驗和證明的猜想、假設,但它促使一個人繼續深入思考,從而創造性地提出新觀念、新理論、新思想。當然,單憑直覺思維是有侷限性的,由直覺得出的假設,還需要經過實踐以及邏輯推理來加以檢驗。因此,根據創造性思維的上述特點,要培養和發展創造性思維,就要重視培養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激發創造慾望,重視直覺思維,發展良好的創造性個性。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6

課文以歡快的筆調寫了泉水從石縫流出到匯入大海的一路見聞,知道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點表現了泉水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奉獻的幸福感。本文在寫作特色上,語言流暢,富有音樂感。文中一些優美的詞語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形象,生動。

《泉水》這一課的教學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中以讀爲本,更多地給予學生多種形式的讀書實踐,引導學生讀中合作探究,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積累、讀中運用。讓學生在潛心品讀中體驗快樂之情。並且隨時調整,以學生能接受爲標準。教學時讓每個學生讀後都有感悟,而所感悟又不盡相同,則在讀中感悟詞語,在品賞中積累詞語,在想象中激活思維,在理解中積澱情感。豐富了泉水樂於奉獻的美麗代表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如、鼓勵學生在說話寫話時如何做到用詞準確?課文在寫泉水中特點時,同樣是寫泉水的流淌,先後用了“流進”“流過”“穿過”四個詞語,不但注意了變化,而且用詞準確。(這裏本人將文本知識點“準確運用動詞”結合學生說話、寫話的啓發示引導。怎樣能在使用中提高準確用詞的能力。)

1、平時多讀書,讀報、多留心別人怎樣準確用詞,還可以多記些詞語,到時候回憶起來使 2、平時說話,回答問題時,從自己積累的詞語中選用一些新詞來用。多用不僅可以在使用中學習準確用詞,還可以加強記憶。 3、使用詞語時要多動腦筋,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語中選用最準確。

二、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十分重要,作爲老師不可放過每一位學生。採用不同方式幫助,指導、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好。關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等於關注學生的知識缺陷與理解的錯位,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這重要的環節,本人非常重視。這篇課文很美,內容淺顯、描繪的畫面卻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韻律的美感。在引導讀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澤像清泉那樣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泉水的幾次說話要用輕鬆,自豪的語氣來讀。爲了讀中求樂,“引讀、分角色讀、合作讀、配樂聽讀”是本人在本課中引導朗讀的一個特色,學生很快樂。

三、寫字教學是二年級教學重點。在觀察與評價中共享寫字情趣,師生互評、生生互相評、並重點授之寫字的方法。(老師的範寫尤其重要,讓學生親臨老師書寫的快樂,或許真能直到“身教重於言教 ”老師運筆方式與情感流露,使學生有渴望試寫的感覺,其實寫好字是一種語文修養。

四、想象拓展環節,發揮文本的示範作用,給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訓練思維的獨創性,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泉水的奉獻精神。(這首兒歌是泉水流經大海的過程:泉水——小溪——江河——海洋。先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讀問句時,要用驚奇、上揚的語調來讀,讀答句時,要用歡快、自豪的語氣來讀。小組合作,表演、能背更好。)

上完本課,我認爲本人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是不錯的,但這僅僅是從作業情況來擬定的自己的教學效果。多數學生能完成該掌握的學習目標。字、詞、句的認讀與書寫,能感悟到以擬人的手法的美感。能進入色以歡快甜美的感覺讀出泉水的四次說話。不足的是對文中有些詞語理解不是很明白。如“天然水塔”(意思“天然”指不是人工製作的,而整個意思指的是泉眼,即文中說的流出泉水的石縫。)

總之,“一路奉獻、一路幸福、一路快樂”在生活中去嘗試。“語文”不是要老師教會某一課,是要老師激發學生怎樣去喜歡語文。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7

課堂的設計理念是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的,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同時高二的學生有一定的抽象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一定的研究性學習和參加社會實踐的基礎,自我探究能力有所提高。傳統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生平時有所聞、有所見、有所感,對研究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狀況這一課題有較爲濃厚的興趣和較強的參與積極性。

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在知識的介紹和重點突破這兩點都教給學生去完成,注重通過在課堂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由於教學內容是講述傳統文化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本節課重點放在情感目標上,重點引導學生認同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認清傳統文化的現狀,爲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努力。事實證明,學生的潛力是很大的,學生有很多方面的觀點可以進行發現,再加上有些觀點從學生的口中表述出來會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這樣也可以更好的達到情感價值觀目標。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8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於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讀出詞的韻味,讓學生走進詞境,進入詞心。同時,作爲一節整合課,我設計了三個整合點:一是在初讀詞之後,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蒐集關於《長相思》的內容(作者,題目,寫作背景,詞義,感情,寫法等);二是在學生學習完《長相思》之後,蒐集關於思鄉的詩詞;三是在練習環節,引入李煜的《長相思》,利用網絡資源完成閱讀小題(詞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情感,運用的表達方法等)。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鼓勵學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與文本進行對話,是對話的基點。在教學中我揮動着情感的指揮棒,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驗詞人的情感,感悟詞中的形象。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範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範讀中啓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長相思》在聲聲朗讀中被感知、感受、感悟,從讀得“字正腔圓”到“有板有眼”,從讀得“正確”、“有節奏”到讀出“味道”與“感覺”。當學生初步感受文本、讀出味道與感覺之後,再帶着情感走進“征途”與“故園”,讀出畫面與情景。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語文課上,我既給足時間讓學生讀進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又給足時間讓學生讀出來,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教學中,既讓學生帶着“夢都作不成,覺都睡不好”的感覺朗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到詞的字裏行間去”;又讓學生帶着“長相思”的感覺朗讀詞,試着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學生在朗讀中體驗情感、深化情感。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9

我們國小教師特別是六年級的教師肩負着學校領導的厚望,承載着家長對學生寄予的無限期望,託付着學生對未來的美好願望,更重要的是我們培育的是祖國明天的未來與希望。可謂是衆“望”所歸。如何讓學生在這即將畢業的一年中,尤其是在語文學習方面學有所取學有所獲呢?

國小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是全冊課文分成若干組,而且也體現了一組課文的訓練重點。這樣編排對我們掌握教材,把握文章的重點也是十分有利的。一篇課文,要講的東西往往很多,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做到,學生的收穫也是甚微,抓住重點訓練項目,從一組教材整體出發,以訓練重點爲主線,就可以把教學重點凝聚到每篇課文,集中體現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這一點,也就抓住了教材所要教的精華。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這節課朗讀是亮點。但是,在提出朗讀要求時,字音、節奏都沒有問題,第三個感情要求學生讀出講故事的味道,確實有點早。應該在學生領悟文章後,再讀,效果更好。我決定,朗讀要求仍然全面提出。在學生初讀或者第二次讀的時候,都要明確他們前兩者做的很好,第三個要求,我們感知完文章,甚至翻譯完文章之後,再讀,效果會更顯著。

也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既然誦讀是重點。就應該讓誦讀貫穿全文,開篇讀,中間讀,結尾讀。以讀代講,以讀代譯,這樣才叫讀的充分。而且關於整體感知,位置應該進行調整。確實,在背誦完之後再提出感知有點後知後覺。應該初讀後就直接感知內容,在瞭解大致內容的情況下翻譯全文,最後再熟讀成誦才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平時常規課的時候,我們也都是如此這般,可能這次的課文比較短小,備課的時候竟然會覺得概括內容很簡單,而沒有作爲一個版塊出現,僅僅充當了環節之間的過渡作用,實在是忽略了文本的重要作用。在學生自主翻譯過後,畢竟是七年級的學生。最好幫助學生再通譯一遍,明確告訴他們翻譯所需要的方法,要做到逐字翻譯,要把一個字翻譯成一個詞。是的,我們上課經常強調的東西,卻在這時被我拋到了九天之外。

而且在評課開始之前,盧老師已經跟我溝通了關於人物這個部分。課堂上的共工形象,這些資料都不是來自文本,從哪裏來呢?我說,是告訴學生回家後多方面蒐集資料得來的。還有學區負責老師王老師,68中的王老師,69中某位不知名的老師,大家都對於共工和不周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盧老師說,今天真是評課評的暖洋洋啊。其實啊,我的心裏纔是暖洋洋的。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作爲一個語文老師,你所擔任的任務就是說文解字,透過文字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美,所以,語文老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非常優美的,充滿激情的,站在講臺上的語文老師應該是自信的,想象一下,一個語言沒有魅力,又不自信的老師,憑什麼讓你的學生信服你呢?

一節優質課講下來,讓我明白不少東西,語文課應該永遠姓語,聽說讀寫永遠都應該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一切課外延伸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語文教學還需踏踏實實的,一點一滴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來不得半點放鬆,踏踏實實的作。作爲一個語文教師,基本功的紮實太重要了,我們不需要樣樣精通,但總的有一樣我們拿得出手,學生信服的本事吧。

想了這麼多,我還是隻能告訴我自己:努力吧賀金霞,你需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上完課後,我覺得自己的教學流程比較清楚,生字教學、說話、朗讀、拓展等環節也都具備,學生上課也很積極投入,課堂氣氛較好,但是經過自己的一番反思,我覺得這堂課的最大失敗就是朗讀指導不夠自然不夠深入,有些浮躁、表演的意味。而《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意境優美感人,如果閱讀中只停留在表面、誇張的朗讀上,那教學真可謂蒼白無力。下面就從以下幾方面作簡單分析:

一、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入。

二、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夠了解。

在我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自覺性差距較大,好的學生不用老師點撥,自己就能理解課文,並把它讀好。而有的學生則是“舉步維艱”處處受阻。這次上課時,爲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我將2-5小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朗讀彙報時,我也只是做了鼓勵性評價,和適當的煽情。

這節課我對學生認知水平不夠理解,低估了或高估他們的朗讀能力,所以朗讀才顯得流於形式。我想以後備課的時候我還得再多備備學生。

三、對教學的設計不夠創新。

由於第一次接觸詩歌的教學,我備課時就順着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路走過來,雖然各個環節、各個流程清楚整齊,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備好一節課需要短期與長期的準備,需要對文本、對學生要有深度的鑽研、創新的理念,還需要儲備更多的相關知識和語言準備,只有這樣纔可能在課堂裏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的精彩生成。這些是我在以後教學中應注意的。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小夥伴之間的淳樸友情,是作者動情描繪、潑墨最多的。爲了滿足遠道來做客的“我”看社戲的渴望,小夥伴拍着胸脯“打包票”!決不吹牛!大的能把船駕得如“大白魚揹着孩子在浪花裏躥”,而“迅哥”有小的陪坐在船艙裏。多麼懂事的淳樸少年!“我”看不到翻跟頭的鐵頭老生,有雙喜善解人意的勸解;“我”有些倦了,馬上有桂生舀來水喝;歸心似箭的行船想必也是操心雖 “打包票”大人也會惦記。

特別是可愛的阿發,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他並沒有開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來的摸了一回”,才鼓動大家:“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的多呢!”坦白赤裸的真情讓人怦然心動!生活中,我們每一次的大度是否都如阿發般的由衷呢?後來雙喜的阻止不過是想到阿發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這是一羣多麼懂事體貼,善良真誠的鄉下孩子啊。他們難道不是比城裏穿名牌、賽闊氣的小新新人類更能讓我們體會到少年之美嗎?當然他們也是蠻調皮的,“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裏,什麼痕跡也沒有了。”一種偷偷做了壞事後不會被人發現的竊喜!不少學生在我談到此處時相視莞爾,課後他們寫的《童年趣事》,證明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本框題的內容比較貼近生活實際,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較深。

而且課堂的設計理念是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的,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注重聯繫學生身邊的事例去講解內容,並且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由於教學內容是講述傳統文化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理解和運用,本節課把重點放在情感目標上,重點引導學生認同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認清傳統文化的現狀,爲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夜鶯的歌聲》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一個被稱爲“夜鶯”的小男孩把德國官兵引入游擊隊的伏擊圈,使德國法西斯強盜被殲滅的故事。一個機智、活潑、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躍然紙上。文章以夜鶯的歌聲爲主線,構思巧妙,段落分明,語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悅耳的歌聲仍不絕於耳。課文的重點一是要體會“小夜鶯的機智勇敢的品質,受到熱愛祖國,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學習聯繫上下文等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小夜鶯的機智很勇敢,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針對課文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重點展開教學。

一、抓住主線,理清脈絡

我首先讓引導學生回顧全文,說說你你對小夜鶯有哪些瞭解,回顧課文內容,學生也能暢所欲言,達到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在教學中,學生對小夜鶯這個人物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入了腦海,因此在談了解的時候,都能抓住小夜鶯繁榮精神品質進行闡述,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再默讀全文,抓住主線要求學生劃出課文中描寫體現下夜鶯勇敢機智的句子,讀一讀,和同桌討論討論。最後抓住夜鶯的歌聲這條主線,統領全文,點明主題,深化感情。這裏由於我沒有交代清楚要求,因此學生畫句子的時候有點猶豫不決,不夠堅定。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影響了課堂的其他環節。

二、以讀促悟,深究感悟

課一開始,我就直奔本課的教學重點,抓住課文中描寫體現下夜鶯勇敢機智的句子一條主線,抓住這些句子展開教學,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導學生以讀爲主,以讀促悟,重點深究你是從哪裏體會到小夜鶯的機智勇敢成爲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我從以下三個環節引導學生深究。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6

在設計《湖心亭看雪》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想通過遞進式的朗讀,來不斷加深學生對文章語言的品味,來深化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讀中質疑,在讀中解疑,在讀中體悟。“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爲了避免一味朗讀帶來的枯燥乏味,我設計了不同的朗讀方式,並且將朗讀穿插在文章的討論理解之間。對文章的理解,結合學生自身的體會,避免過度拔高,脫離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學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師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課改過程中,有一種趨勢,那就是淡化教師的角色,認爲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課堂是學生的舞臺等等。我認爲這樣的觀念是偏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佔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語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關鍵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學中,注意了幾個問題的設計。一是提出“作者爲什麼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癡,還是別人覺得他癡?”這兩個問題,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產生濃厚的探究慾望。在課堂的討論中,學生暢所欲言,講出了很多頗具見解的想法,讓老師也感到新鮮。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7

《我們吃什麼》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的第一課。課文主要由“記錄食物”與“給食物分類”兩個主要活動構成。

作爲一個單元的起始課,該如何把握教學內容和確定教學目標?本節課包括“記錄食物”與“給食物分類”這兩個活動,兩個活動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前者爲後者做準備,後者對前者進行整理。從教學內容來看,本節課需要學生了解一天的食物,並對我們的食物進行分類。

分 類是學生在關注食物中自然而然採用的方法,而本堂課也確實是學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分類,因此分類的要求不必要太高,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發現分類的問題所在,讓學生感受到分類標準的確定意義很大,充分利用生活經驗對我們的食物進行簡單的分類,以便我們更好地關注我們的食物,爲後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8

課文語言精美,但由於話題凝重、深沉,學生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夠豐盛,學生對文本的體驗不是很到位,對於一些癥結語句的含義,學生體會起來有些困難。在教學過程中,由於起點過高,學生對問題的答覆總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此時,我就急於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學生,代替學生思考。如在理解重點句“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隻蝴蝶,真是一個奇蹟!睜着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着翅膀飛走了,安靜仰開端來望。”時,在學生還沒有充分感知文體的情況下就直接切入,學生的情緒狀況與理解句子深入含義所需要的情緒投入發生了一定的偏差,使學生的理解始終在表面剛剛觸及而未能達到更深的層次。

在最後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接洽生活實際說說,但學生說的生活實際都是和美國作家海倫.凱勒有關的,我認爲學生理解得有點狹隘,我應當給他們提醒一下生活中的很多平常人他們也發明出了繽紛世界,但我怕後邊的時間不夠,我就沒作提醒,反思之後認爲本文真正有效的教學應當由淺入深,再深入淺出。給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先充分地感知文本,做好鋪墊以後再過渡到情緒的昇華。可從觸摸春天下手,讓學生找到安靜觸摸春天的句子,充分地讀,品味語言,從而讓學生在體會到安靜是多麼的熱愛春天,熱愛小生靈,從而昇華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這樣既抓住了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又能夠體會語言文字所蘊寓的深入含義。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19

本課正是一篇新聞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新聞,這篇新聞的語言及寫作方式都與一般的新聞不同,它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做了大尺度的突破,那就是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寫下了這樣一篇“不客觀”的新聞。

但是我認爲,這篇文章不止是一篇普通的教學材料,它還是一篇歷史教育材料,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目的我設定爲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兩個方面。知識目標主要在於認識本文的特殊寫作方式和語言特點;而情感目標則是讓學生通過奧斯維辛的事件聯繫到南京大屠殺,記住歷史,並學會正確地看待日本。

爲了讓學生能夠對奧斯維辛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在網上尋找了大量真實的記錄圖片,用形象的圖片來讓他們在腦海中對奧斯維辛有個具體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

此外,我還找了一些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圖片以及相關的資料,還有兩篇與奧斯維辛解放六十週年有關的新聞報導,作爲拓展延伸的內容。兩篇課外新聞的內容分別針對這次紀念活動中德國的態度以及日本媒體的態度,都是學生平時接觸得不多但是容易展開討論的話題,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探討,扭轉現在學生們哈日哈韓的心態,正確對待日本人,牢記歷史。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20

舞蹈與美術的結合總會讓人更多地產生幾分嚮往與遐想,因爲兩者都是以形象的表現來實現藝術的再現,強強聯手的結合所產生的藝術魅力自然不言而喻。本課教學以噴霧畫的形式來表現舞蹈題材,簡單而易學,這樣的結合也許稱不上很完美,但其給予學生的藝術薰陶和審美享受同樣是很精彩很值得體味的,而我整堂課的教學設計就是想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與創作來一次全新的體驗,體驗這種“活動的畫”所帶來的藝術美感。

充分的課前準備使教學活動實施得比較順利,也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總之,在與學生共同完成了本課學習之後,學生有了很多收穫,而我也收穫了很多。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21

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孫老師在進行寫字時,她不是向我們那樣,把這篇課文要求寫的字進行指導,她是把生字進行歸類,這節課她指導的都是帶有“心字底的字,把本冊書中出現的帶有心字底的字都帶進課文,注意觀察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做到舉一反三。她指導生字時叫學生先寫一個,再寫一個,寫字環節落得實。

一節課不可能上的那麼完美,一定有不足之處,但我們只有取長補短,自己的課堂才能少一些遺憾,多一些精彩。

在教學這一課時,總覺得學生對毛主席那種爲人民着想、爲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品質的感情,學生感悟不深。因爲毛主席的年代離我們的學生太遠了,他們未曾目睹炮火硝煙,未曾品嚐貧窮落後。他們生活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年代。加上我們這裏用水很方便的,家家都有自己打的井,因此,學生對老百姓立碑紀念毛主席的行動感受不深。

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影象渲染。我播放了一段江西老表去老遠地方打水,以及老表們在一口髒兮兮的池塘裏洗衣、洗菜視頻,讓學生在視覺上引起感想。

二、實踐活動,爲“井”取名。創設情境,老師當記者,學生當鄉親,問你們爲什麼要在井旁立塊碑呢?那我們來幫井取個名字吧?在小組內討論一下,並說出爲什麼取這個名字呢?交流“革命井”因爲在革命時期挖的。“毛戰鄉井,因爲是毛主席帶領戰士們和鄉親們挖的。”“我們小組取的井名是主席井……”清甜井、團結井、憶井……”通過這樣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從而使學生對鄉親們對毛主席的深切懷念之情體會的更深一些吧!最後,補充《紅井》這一故事,昇華學生的感情。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22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後,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爲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二、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爸爸說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說樹,幹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說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繫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23

本冊第一組課文的主題是:我愛閱讀。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都緊密地圍繞着閱讀。我也是愛閱讀的人,所以書中選編的四篇課文所講的我深有同感。我也希望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能讓學生愛上閱讀。

讓學生從讀書的角度談自己的體會,這樣更直接,避免拐彎抹角,把學生轉糊塗了。

課前通過調查,我發現,喜愛讀書的同學有不少,問他們爲什麼喜歡?有的說是爲了寫好作文;有的說是喜歡裏面的故事:有的乾脆說是父母規定要讀的……我又問他們讀書以後有什麼收穫?有的同學把握了故事情節;瞭解了故事的主要內容;有的同學記住了裏面人物的言行……感覺學生讀了,但是真正熱愛書,並能真正讀進去的人不多,這可能也跟學生的年齡和閱歷有關係。所以在進行這一單元教學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書的深厚情感,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在學習中習得一些讀書和習作的方法。

《走遍天下書爲侶》是一篇新入選教材的文章,這篇課文圍繞的是這樣一個核心──“人的一生,無論何時何地,無論歲月成長都應該以書爲自己的伴侶。”

比本領教學反思總結 篇24

爲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略讀課文的有效性,進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我採用了教、扶、放相結合的原則。首先我教學生學習了三個起總括作用的句子:(1)“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2)“藍天、驕陽、綠樹、紅土、鮮花,以及皮膚油黑髮亮的非洲人,構成了七彩的非洲!”(3)“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通過研讀,學生由淺入深,逐步體會到了三個句子所表達的情感和它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接着,我帶領學生抓住:文章從哪幾個方面讚歎了

“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這一問題,從整體入手理清了全文的脈絡。然後,我縱觀全文設計了下面的問題:⑴邊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⑵你從內容和語言上感受到了什麼?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挑選最感興趣的部分自主深入學習,並做批註。這一做法體現了學生在老師的幫扶下放開手腳,開拓思維大膽學習,讓學生學會兼顧全文,有的放矢,抓住重點進行學習,使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緊扣重點語句和段落進行多種形式的讀,如大聲朗讀、默讀、速讀、個別讀、引讀等,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我還引導學生採用“批註、聆聽、查找、思考、述說”等方法,讓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與文本進行親密的接觸,從而讓學生學會使用新潁獨特的寫作方法,並積累了優美的語言。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特別是在導入過程中,影片沒有按照預想播放成功,課尾也沒能欣賞到非洲的音樂和舞蹈,改變了一些教學預設,非常令人遺憾,使課堂教學有所欠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