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5W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1

《赤壁》是杜牧詠史詩中的名篇,主要寫了詩人漫步沙灘,偶然間撿到一隻折斷的鐵戟,磨光洗淨後認出了是三國時代的兵器,由此產生了“懷古之幽情”,對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提出了自已的見解。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5篇)

這首詩從表達方式上看,前兩句屬於記敘,後兩句屬於議論,作者在議論中還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賞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兩句詩既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一個難點。爲了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句詩,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一是作者借“二喬”來象徵什麼?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二是體會“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話的意思,並說說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兩句又蘊含了怎樣的哲理?我在講解這兩個問題的同時也是在教學生賞析詩句的方法——從表現手法、詩句內容、作者情感、蘊含的哲理等角度去賞析。只有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方法,纔有利於學生鑑賞水平的提高。

在詩歌教學中,教授學生賞析詩句的方法很重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也很重要。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閱讀類似題材、風格的詩歌能加深學生對所學詩歌的理解,也有利於學生知識的積累。課堂上講完《赤壁》後,我在拓展環節引導學生閱讀杜牧的另一首詠史名篇《題烏江亭》。這首詩與《赤壁》一樣,都是議論戰爭成敗之理的,都是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作了假設性的推想。我引導學生賞析兩首詩的異同。在我的引導啓發之下,學生基本能理解兩首詩在內容上很相似,而蘊含的哲理是不一樣的。

這堂課最大的不足是很多學生對作者的情感、蘊含的哲理並不能完全理解,這讓我感到詩歌教學任重道遠,學生還需要在老師指導下進行長期的學習和積累。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2

學習《赤壁》,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詩歌意思,瞭解詩歌平仄押韻,理解字詞運用,品味詩歌之美,回味三國英雄,追憶歷史。而且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歷史,假設歷史。假設歷史,看似荒.唐,卻有深意。這樣做即可以讓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瞭解歷史(假設歷史,必須要去弄懂真實的歷史),也可以鍛鍊學生的思辨精神,還可以培養、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和危機感。

因爲去假設歷史,我們會發現,歷史的興衰進退,不僅是那些光芒萬丈的英雄偉人所決定的,更是千千萬萬的“我”決定的,“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執行着歷史賦予的使命,歷史與“我”有關!“我”要對歷史負責!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3

《赤壁》(長春版)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杜牧最著名的七言絕句,在講這首詩時我也是精心準備,講完之後感覺教學中有創新之處但也有些不足,反思如下:

優點:

這首詩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懷古詩內涵的同時當堂背誦,從教學過程的檢查中全班很多學生能夠背誦。

關於詠史詩歷史背景的滲透也很到位,很多學生能夠通過這首詩再把赤壁之戰這段歷史撿起。

本首詩的寫作背景及作者介紹講的很詳細,學生能夠通過老師的講解理解並總結這首詩的主旨。

不足:

1、學生讀的少。

講這首詩時,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背誦,但教學環節中還是存在不足,朗讀的部分太少,學生讀的少,勢必會影響學生的背誦。例如:在我範讀完這首詩後,直接就叫學生站起來讀,而沒有給學生時間自己在下面出聲的朗讀,還有在講完這首詩後,應該給學生時間帶着感情去讀並背誦,這個時間我也沒給,還有很多學生沒帶有感情去背誦,當時我也沒有給糾正。

2、我講的太多。

在教學中我講的內容太多,學生思維和課堂活動較少,這不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課堂上,老師是導演,而學生是主角,在構建高效課堂上我存在很大不足,很多知識點學生可以完全自己總結出來,而我都自己代勞了。例如:在講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作者時,有很多學生都預習了,找學生說就可以了,而我也找學生了,但自己說的很多,還有在講赤壁之戰這段歷史時,幾乎都是我自己講的,而學生只是一個簡單的聽衆,這不好,關於這段歷史有些學生完全可以講出來,最好讓學生去講講赤壁之戰,這樣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能夠激勵其他同學課餘時間多讀書。

3、未注重生成。

在課堂上學生自己生成的東西是最珍貴的,學生自己總結的東西是經過自己思考的,這是老師教學中最重要的環節,而我處理的不好,當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我沒能及時解答,當學生有不同答案或者有創新答案時,我沒能及時鼓勵,並且沒有及時拓展,當學生在總結概括主旨時,我還有搶話的時候,這些都是不好的,也是我以後需要加強的。例如:提問“東風不與周郎便”這句詩寫了什麼人物?班裏的閆朕同學說曹操,當時我是這麼迴應他的回答,我說你要回歸文本,再好好看看,講完課後我認爲這個環節處理的不好,我只是一味的認爲是周瑜,其實他的回答是正確的,只是我沒有鼓勵他,沒有進行拓展。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4

人教版第七冊第五單元是一組世界遺產專題的課文。這一單元的文章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一扇扇窗口。其中《長城》是這組課文的第一篇,目的在於讓學生了解長城,感受其宏偉氣魄與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民族自豪感。課文共四段,按人的觀察和思維發展方式進行的:遠看長城——近看長城——聯想古代勞動人民——讚美長城和古代勞動人民。

備課時,我將這課的重點定爲:在閱讀中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感受長城雄偉氣勢;理解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由遠及近的表達方式。在上課時,我藉助圖片,讓學生在充分的品詞悟句中感受長城特點和勞動人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嘗試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裏、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對於“一萬三千多裏”課文中僅僅以數字的形式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我感覺太單薄了,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5

要 學好英語光靠每週幾節英語課是不夠的,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空餘時間開展課外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地用英語交流,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層次進行組織,加強課外 輔導和個別輔導。如,充分利用早讀課的時間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聽、說、讀、寫訓練皆可。再如,培養“小助手”,把班級分爲八個小組,每組一名組長, 要求他們主動幫助基礎差的學生,不要嘲笑他們的錯誤,耐心地教他們讀和說,以此帶動班上落後學生。成績進步者及時獎勵,在班級內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在 抓好課堂質量的同時,作業的佈置和批改亦不容忽視。作業的選擇很重要,我們要注重練習的典型性,我多以考試中常出現的基礎及易錯題爲主,一天幾題,積少成 多,及時鞏固,做到精講精練。作業的批改中,我不忘給學生評價,及時讚賞進步較大的學生,激發和保護他們的信心,對於退步的同學不忘寫上幾句鼓勵或提醒的 話。

新課程改革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必須以知識技能的整合及人文精神的培育爲基點,以人的和諧發展爲目標,關注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保證教學的新穎性、生動性、靈活性,是每個人得到充分的發展。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6

我一直把獨立閱讀課文定位於通向課外閱讀的橋樑,讓孩子掌握一些課外閱讀的方法,培養孩子獨立閱讀的能力,既不把它當作精讀文章一般細品,也不因爲不考就不教,而是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聯繫起來。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主題內容,用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但這只是紙上談兵,要把知識化爲能力非多寫不可。這學期,我就經常在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課文後,就要求同學們進行一次小練筆,運用所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習。如學完了《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完後,我叫學生以“謊言”爲題,寫隨筆。目的在於讓學生學習作者的那種謀篇佈局的巧妙,引導學生要把作文寫得有趣味,要有波折,不能平鋪直敘,效果不錯。

其實這不只是今天的發現,好多次學習或閱讀這一類極具感染力的文章時,總髮現有那麼一部分學生缺少一點什麼,本來我以爲這一些文章會觸及孩子心靈最柔軟的那塊的,可是他們漠然的神色讓我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7

《家》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家”是一個溫馨的字眼。這首兒童詩就是以“家”爲題,從比喻的角度寫“家”,目的就是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比喻,讓學生體會爲什麼說“祖國就是我的家”,培養兒童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並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啓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薰陶。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着力爲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在讀中激趣,在想象中馳騁,讓學生在朗讀、說話、唱歌等活動中輕鬆愉快地獲取知識,受到情感的薰陶。

一、聯繫學生實際導入,調動學生已有情感體驗。

上課伊始,我出示“家”字,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你的家怎樣?有的說我的家很溫暖,有的說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關心照顧我,我很幸福。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自己的家的熱愛。

二、媒體教學展現優美的畫面,創設美好的情境,引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

優美的畫面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課堂上,我讓學生看藍天白雲圖、樹林小鳥圖、小河魚兒圖,祖國風光圖,並配以優美的解說,給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到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樂,激發學生對家的熱愛。爲學生有聲有色的朗讀做好情感準備。《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堂上,我讓學生用多種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讀,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學生朗讀的同時進行適時的評價點撥,給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因而學生讀得有聲有色。

三、巧設情境,突破難點

課文的第二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是全文的重點句,也是全詩理解的難點所在。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讓學生說說,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播放祖國山水風光的圖片,如巍峨的高山華山、黃山,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遍地的鮮花,讓學生來感受祖國的偉大和美麗的景象,進而感悟祖國就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園。讓學生唱一唱《娃哈哈》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使學生體會在祖國的哺育健康學習、生活、成長的快樂,進而感悟“祖國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後引導學生走入詩的意境,在音樂聲中感情朗讀,入情入境,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

家有大家,有小家。學習課文時,我不僅注意課文中說的家,白雲、小鳥、魚兒、種子、我們,並將其拓展延伸,所有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家叫“中國”,全世界的人們有一個家,叫“地球”。除了這些,還有什麼是我們的家?

四、拓展延伸,遷移練習。

兒童詩的語言精煉、意象簡單使得詩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讓學生帶着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請學生仿照課文,去填補這些空白。課堂上我創設“學做小詩人”的實踐活動,如:我讓學生說說藍天還是 的家。樹林還是的家。小河還是誰的家。泥土還是的家。學生欣欣然走進詩的意境,入情入境,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把語文課的視野延伸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這不僅巧妙地進行了語言訓練,豐富了對詩歌的理解,更開啓了詩性思維,激發了觀察世界,熱愛生活的意識.,更積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且體現大語文觀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識寫生字,授之以漁。

在教學生字“兒”時,我出示“兒”的筆順,讓學生看着筆順說說筆畫,在書上描紅,再讓學生自己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從旁點撥和指導,並以兒歌提示學生書寫注意點,學生興趣濃,印象深刻,接着示範板書,最後讓學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規範地書寫生字。

總之,通過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展開想象說話,體會家的溫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樂,從而使學生不僅體會了詩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薰陶,學習效果較好。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8

在處理課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讓學生自己讀文,然後提出這樣的一個主要問題“最大的岩石書裏都有什麼”。讓學生在書上勾畫然後再到小組去交流。學生通過探究知道岩石書裏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礦物。岩石書裏有畫。畫是樹葉、貝殼和小魚。

然後隨之問學生這樣的字和畫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讓學生帶着這樣的感受讀文。讀流利了再來分角色人物對話。學生明顯讀的非常有興趣。隨之學生們再來彙報。書裏面告訴我們這些字和畫怎麼來的。我讓學生再來讀86頁的“我知道”的內容。學生們通過讀“我知道”。更加深入的瞭解了這些奇妙的字和畫是如何來的了。這點設計我認爲很值得推介。

以往我在教學當中,經常忽略“我知道”的內容。這回的深入備課讓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內容是爲我們課文服務的。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把它背進去。相信一定會讓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徹。

這堂課裏,學生學得比較投入,對課文比較感興趣,我看到了學生在不斷地進步,這是我比較欣慰的地方。儘管整堂課也是落實了重難點,但是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中的教學機智還有待於提高,比如說在教學“岩石書能說明什麼”這一塊內容時,我覺得自己在處理時缺乏機智,我的本意是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個地殼運動的過程,但是學生沒有說出我預期的答案,還一個勁兒在啓發學生進行想象,對於學生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及時的引導,錯過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機會。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9

今天上完了《燕子專列》這篇課文,感覺比較好。學生的朗讀情感在這節課上發揮得非常好,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剛開課時,我只告訴學生這是一篇發生在人與動物之間感人的故事。只要大家用情去讀,一定會被文章的內容所感動的。

接着我就讓學生自己讀課文,把讓自己感動的地方做上記號,讀完後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而且我還鼓勵和啓發學生最好能用一個字來概括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充分讀書後,我檢查了學生的讀書情況。在我指名朗讀的學生中,我發現今天的孩子個個非常用情,使我非常受感動。學生通過自己讀書也知道了課題爲什麼叫《燕子專列》。

特別是我問學生,讀完課文後給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誰能用一個字來概括時。馬上就有學生說出了“愛”字。緊接着我問學生,燕子在我們的眼裏本來就是很可愛的生靈,那麼在這篇課文中,從哪些地方表現出了人們對燕子的愛呢?有學生說,是瑞士政府和瑞士人們不怕寒冷四處尋找動僵的燕子的行爲。學生有了這樣的理解後,我順勢引導學生把文中描寫的感人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說一說。這樣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在一節課裏,學生都充滿了非常飽滿的熱情,無論是朗讀課文還是表達自己的情感,都非常的好。

尤其在學習第三節時,學生抓住了“紛紛”、“冒着”、“頂着”、“踏着”和“四處尋找”這幾個詞語,而且他們還會把去年剛剛下過的大雪和課文聯繫起來,有學生說,下大雪人們一般都會待在家裏不出去,可是從這些詞語中我彷彿看到了瑞士人們在嚴寒中尋找燕子的情景,這是我非常受感動,人們爲了救護燕子不怕嚴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陋室銘》是唐代劉禹錫所寫的一篇託物言志的名篇。文章借“陋室”,來表現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一、想出新穎的導入方式吸引學生對文章的感悟。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知道劉禹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導入部分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瞭解到這是一篇不畏權勢的戰鬥檄文,從而帶着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二、分層次的朗讀教學貫穿文章的始終。

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整堂課,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1,講完背景故事後,學生已有了學習本文的興趣,我於是進行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產生閱讀的慾望。2,學生自由讀,這是初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初步進入文本。3。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後學生帶着對文章的理解進行點評,對什麼地方應該重讀,什麼地方應該輕讀,什麼地方應該停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讀課文,就不僅讀出了情感,更讀出文章的韻味。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字母教學是英語基礎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覺得學英語首先要熟知英語中的26個英文字母,因爲學好26個英文字母對學生以後的發音、拼讀和記憶單詞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學習字母階段,我們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創設情境,讓學生和字母做遊戲、交朋友。

國小生活潑好動,遊戲興趣濃厚,英語遊戲是幫助學生學好英語的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在字母教學中,除了書上提供的活動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多樣化的遊戲活動。如把大小寫字母分別發給學生,然後讓他們分頭行動,大小寫的在一起,看哪一組快準,通過比賽的形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字母的大小寫。Look for the friend”的遊戲,教師把寫有大小寫字母的卡片發給男同學,把寫有小寫字母的卡片發給女同學,然後叫拿了卡片的同學站出來圍成圈,教師播放音樂,音樂一放,同學們就拍手掌跳着去找對應的大小寫字母,音樂一停,找到朋友的給兩分,沒有找到的(或找錯)朋友的繼續找,不給分。通過這種趣味性遊戲,學生很快就掌握了字母的大小寫,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使課堂氣氛活潑有序。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兒童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課文有些語句表述的事物直觀性強,教師可以將文字描述的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緊密地與語言聯繫起來,使學生頭腦裏出現二者合一的形象。可先讓學生觀察電腦畫面,然後對着畫面描述,這個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理解了詞句,同時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說話能力都得到了鍛鍊。例如:在學習《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課時,在讓學生看圖交流:“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都有什麼?”這一問題時,一個學生對這幅圖上畫的是一個農村這一說法發生了異議,他說以前他去過一個農村親屬家,那裏根本沒有樓房,而這幅圖上有一座漂亮的大樓,所以不應該是農村,應該是市郊。對學生髮現的這一問題,我沒有簡單地給予答覆,而是表揚了這個有着求異思維的孩子,並把問題還給了學生,讓他們來爭論,自由探究,同時教師因勢利導將舊農村與新農村進行了對比,通過同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到了農村的變化。在爭論、探究、交流中,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讓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是學生自主探索需要一種內在的慾望,如果學生這種慾望和勇氣被調動起來,他們將會有效、深入地進行探索活動。要怎樣激發這種慾望和勇力呢?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質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求,形成探索的動機。如:兒歌《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學中,在學生初讀了課文之後,我便讓學生質疑,找出文章中的疑難問題或者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再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一個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在四人小組內自由探究、交流,並通過合作,尋求問題的最佳答案,最後展示學習小組自學成果。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抱以熱情的期望,用激勵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的情感。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學習方法人人蔘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意識,促進了自主探究能力的發展。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秋天的雨》一課,是一節真實的課,一節樸實無華的課,一節抓語言文字,重誦讀的課,主要體現瞭如下一些特點:

一,重視閱讀興趣的培養。爲使學生"喜歡閱讀",教師在備課時,設計了很多激發閱讀興趣的方法。比方說在指導第二自然段的閱讀中,老師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再通過配樂和課件再現情境的方法,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中,讓他們對閱讀文本產生興趣;在指導第四自然段的閱讀時,通過表演讀的方法,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視讀的層次性。每一次讀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層層推進,學生經歷了從讀得不熟練,到讀得流利有感情的過程。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默讀,表演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學生在反覆誦讀過程中,識字,學詞,練句,走進語言文字,體會感悟文本。

三,重視讀中積累。《秋天的雨》是一篇寫景的抒情小散文,語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寫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教師把閱讀的重點指導放在這兩個自然段,聯繫生活實際和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背誦積累好的的詞句。學生在流暢讀書的基礎上背誦喜歡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將爲他們今後的語言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本課中存在的問題也有許多。如,當我要求學生們再讀一次課文,並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們說出的答案是:“課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飲料罐、香蕉皮、餐巾紙、花生殼等。” 《失物招領》這一課中的“失物”其實是有其特殊意義的,要讓學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課的重難點。當揭示課題時,學生回答錯了,明顯的是把“失物”與“食物”混淆起來了,而物品在這裏並沒有及時糾錯,把“食物”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來朗讀辨析。因爲揭示課題時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與課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本節課自始至終朗讀佔的比重太大了,這應該是過分尊重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以讀爲本的教學理念,但以讀爲本不是隻以朗讀爲本,更不是以“大聲朗讀”爲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還是應該姓“語”、姓“文”,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裏摸着,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齊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可以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說話、學着寫話,從而讓讀爲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朗讀是必須的,但在以後的課堂上也應該定一個不變的練習環節,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

赤壁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課堂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課前就覺得這節課的任務有點多,恐怕要拖堂。(這是我一貫的通病,每次作公開課,或是出於追求完美,或是爲了製造亮點,總是設置過多的問題,最終經常拖堂。這一點也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全力心改變的。)可是,左思右想,斟酌了再三,哪一個問題也捨得不砍,總覺得砍去了這節課就不夠完美了。所以,一時僥倖地以爲,如果課堂進行得順利,時間應該能夠。由於對學生的情況分析得不夠準確,教學中,對於文章結構的把握,學生一時沒有理清頭緒,這一環節就耽誤了時間。以致於下面的環節時間就緊張了,不知不覺語速也加快了。最終還是有一個問題不得不留作課後作業了。

本節課,雖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它至少是課改以來,我所做的一次步伐最大的嘗試,希望在兩位教研員的指導下,在全校老師的幫助下,以後,我會做得越來越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