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88K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我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產生和意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分數的產生時,平均分的過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要用分數來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把一個物體或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蘊涵着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但是都沒有明確提出來,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之後,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整數相除,不論被除數小於、等於、大於除數,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這樣可以加深和擴展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時也爲講假分數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基礎。具體說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通用19篇)

一、直觀演示是學生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的前提。

由於學生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已經對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比較熟悉,所以本節課教學把一張餅平均分給3個人時並沒有讓學生操作,而是計算機演示分的過程,讓學生理解1張餅的就是張。3塊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多少張餅,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提供學具讓學生充分操作,體驗兩種分法的含義,重點在如何理解3塊餅的就是張。把2塊餅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應該分得多少塊?繼續讓學生操作,豐富對2塊餅的就是2/3塊餅的理解。學生操作經驗的積累有效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關鍵。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師精心、具體的指導。本節課圍繞兩種分法精心設計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邏輯的問題串,“逼”學生進行有序的思考,從而進一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如學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後教師啓發學生提出問題:

a:你們是幾塊幾塊的分的?

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塊餅?

c:分了幾次,共分了多少塊?(就是3個塊就是幾塊)

d:怎樣才能看出是幾塊?

問題的提出針對性強,有利於學生把握數學的本質。

三、 用發展的思維去理解所學的知識,注重了知識的系統性。

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聯繫的,只有把知識放在一個完整的系統中,學生的研究纔是有意義的。比如學生在應用分數與除法的關係練習時對於0.7÷2=,部分學生會覺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師解釋:這種分數形式平時並不常見,隨着今後的學習,大家就能把它轉化成常見的分數形式。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2

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要求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做數學”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實效性、趣味性較強的,有助於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應用能力的章節,也給教師提供了設計的空間。但教材中畢竟還有許多一直就有的“傳統章節”,與實際生活聯繫並不十分密切,屬於抽象的純數學。對於這樣的內容如何處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這需要我們研究新理念,在教學中體現新理念,採用新方法,避免用新書卻走老路的現象。當然,這對教師來說,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合併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爲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這樣一個抽象的“老”知識,如何設計成適合學生參與、討論,滿足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課堂呢?我是這樣設計和思考的:

一、認識“同類項”

我首先設計了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桌面上非常凌亂的課桌,問學生如何整理。學生很容易答出:將文具放入文具盒裏,書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別擺放整齊。我問學生,爲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意識到“歸類”的重要作用,即它不僅使生活有條理,更可以在數學運算中達到化簡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讓他們運用歸類的思想進行速算競賽:

求代數式 和 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一部分學生會聯想到把代數式中的 、 、 ,及 和 、 和 先結合化簡再計算。這時,大部分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會質疑: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這樣做,這樣做可以嗎?都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做呢?

於是,我安排了一個分組討論活動,論題是:這樣做可以嗎?根據是什麼?哪些項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見解,互相協作,最後得出“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每一項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等(這樣的項叫同類項);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合併同類項)是根據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爲了鞏固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兩個遊戲:一個是同類項速配,另一個是“找朋友”。

二、學會“合併同類項”的方法

正當學生沉浸在遊戲中的歡樂和喜悅時,我又提出了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合併同類項。玩興正濃的學生顯然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於是我設置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5x+3x等於多少?學生齊聲答出8x。我又問,怎麼做的?學生答:5x+3x=(5+3)x=8x(根據乘法分配律),學生又接連做了幾組這樣的題後,我再讓學生總結法則。學生中無人回答,於是我又引導學生從單項式的構成考慮,學生想到單項式由數字和字母兩部分構成,馬上就豁然開朗,總結出“係數相加,結果作爲係數,字母及指數不變”的法則。

可見,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環節,使學生感興趣,能主動觀察、猜想、推理,順着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發現總結出要學會的內容,這樣教師則真正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而學生也就由觀衆變成了演員。

在課後的自我評價中的“你學到了什麼”一欄中,學生除了填寫知識點外,還填寫了諸如“集體的智慧大於個人智慧”、“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如垃圾分類處理,辦公室格式化等”,這些是我事先都沒想到的。

但是,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速算環節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簡便途徑,這樣勢必會浪費時間,所以必須做好鋪墊,時間上也要控制好。另外,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成爲發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仍只是聽衆。如何處理好這些

問題,使教學更加完善,是有待於我們今後在實施新課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在備課組全體老師集體備課後,課堂教學設計完成得很好,課件的製作精美實用,學案的設計適當充分。各人再根據具體班級的情況去修改某些細節。

本節課在學習了指數函數及其性質以後,學生通過類比學習的方法很容易進入學習探究的狀態,因此我還是採用了知識遷移及類比的學習方法進行本節課的設計。

回顧了指數函數的概念及性質以後,通過把指數式寫成對數式的小練習,學生很輕鬆的完成把指數函數式寫成對數函數式。進而引出課題。學生自主閱讀課本70頁內容後完成學案的第一部分,基本上能夠理解對數函數的概念。並且很自覺的主動動手畫圖,觀察圖形得出性質,在性質的分析環節中,給予簡單的提示(如,從圖形觀察特徵,並用數學符號語言描述等),學生基本上能夠運用類比指數函數的性質,說出對數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單調性、過定點、函數值的變化情況等,性質的應用的設計我只採用了比較大小及求定義域兩個例題及練習。學生完成得還不錯,但在時間上還應多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還需加強習題的變式能力。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4

不知不覺,又進入了九年級的總複習階段了。九年級數學的總複習是搞好畢業升學考試必須進行的一個重要環節,針對在總複習時面臨着時間少,內容多,要求高等突出問題,如何選擇一種科學又高效的複習方法是我的重大任務。每到下學期進行總複習時,就一個字:累。不論老師還是學生總希望能在上一屆的複習方法上有所突破,找到一種更高效的複習方法,可每年都幾乎是同一模式:教師對照考標上出示的知識點,一條條列舉分析,學生邊寫筆記邊思考,然後進行反覆練習,逐條過關。久而久之,老師和學生都沒任何新鮮感,當然也就沒有任何激情可言,更加不用說挑戰了,一堂課上得死氣沉沉,味同嚼蠟。學生面對這樣的複習課就更是沒有主動性和自己的思維創造性,完全處於被動地位,機械地跟隨教師的思路學習,毫無個體差異可言。由於總複習主要以基礎知識點爲重,從而致使一部分基礎較好的學生淪爲看客,甚至產生妄自尊大的情緒,這對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爲不利,若教師盲目增加難度,實在是違背了基礎教育的初衷,同時也使大部分學生無法產生複習效果。

儘管自己一直都反思自己的複習方法,可仍然不知道怎樣的複習方法才最有效,才能儘可能的使每個學生有所收穫。通過前段時間的複習,覺得學生對知識點的過關程度不好,有的只掌握了表面,一做題就出現很多的問題。只要是學生的自主性不強,全靠老師牽着鼻子走,很少去獨立思考和反思總結,導致沒掌握的知識複習後仍然沒掌握。在後面的複習中將採用以下的方法。

1、教師設定複習主線單元。

2、學生鑽研教材,自主進行單元知識小結,清理本單元必須掌握的知識點。

3、學生進行整理,教師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結構,同時可以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要求。

4、師生共同對本單元各類題型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與解題技巧進行歸納。

5、師生共同對複習效果進行檢查評價練習。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5

教學了《納稅》這一內容,課後回想起來,這節課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

改進的地方。課開始我在黑板上用紅粉筆寫了一個大大的“稅”字,問同學們:看見這個字你想到了什麼

生:想到了開商店要交稅、開飯店要交稅,工商人員要收稅。我又問國家收稅有什麼意義呢?學生們各抒己見,收稅的錢可以辦學校、可以修路、可以修洛浦公園、可以給大家安裝健身器材,一句話可以建設我們的國家。納稅的導入以及稅收的意義這個環節我覺得進行的比較滿意。

有一個環節課後想來需要改進。有關計算技巧。

在練習環節,學生計算書上練習三十二第三題時列算式:250000×5%×12,在指導學生進行有關百分數計算時,我告訴學生一般情況下,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即:方法一)。此種算法,學生在把百分數化小數,特別是百分數的分子小於10時化小數,非常容易出錯。如果改成方法二,計算時把250000縮小100倍,把5%去掉%擴大100倍,結果不變,計算起來也簡便多了。

方法一:250000×5%×12

方法二:250000×5%×12

=250000×0.05×12

=2500×5×12

=150000(元)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6

⒈身爲老師要理清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質。

教方法的老師,卻不知道方法的本質,說起來象無稽之談。可事實上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老師在初次教學這個內容的時候,恰恰沒有弄清楚這個方法到底該怎樣做。就以例5爲例,學生可以很輕鬆的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決這個歸一問題,橋樑就是不變的“單價”,在引導學生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是先根據單價不變,得到等式:總價/用水噸數=總價/用水噸數,明確成正比例;

還是因爲單價不變,總價和用水噸數成正比例,所以它們的比值相等。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我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區別,選擇了簡單的第一種方式。剛開始過程很流暢,但我發現學生在方法表述上總不願意說到成什麼比例關係,彷彿這個比例是跟本題是不相干的內容,最後在比較和練習上學生也無法清楚的表述出方法和規律,尤其是倒過來後的方程(如12.8/8=X/10用8/12.8=10/X)很多孩子都不能接受。不僅沒有體會到用比例的好處,反而覺得還要寫“解設”真是麻煩。

慘痛的失敗後我開始認真的分析和檢討,發現學生根據單價不變列出等式,其實用的是以前學過的方法,以單價作爲橋樑,比例成了“雞肋”,方程倒過來後,就不等於單價了,所以很多孩子認爲這是不對的。作爲六年級的孩子,之所以學習用比例解決問題,就是要讓他們站在理解量之間的普遍關係,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更方便快捷的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之後,我採用了第二種方式進行第二次教學,首先明確成正反比例的量具備什麼樣的特徵?(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只要判斷出題目中的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係,就可以列出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的等式。這樣一來,學生做題就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他們有規可循:只要路程一定,就說明時間和速度成反比例,結合數據我就可以列出一個相應時間和速度乘積相等的方程。

教學之後,學生能夠很好的應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尤其是一些基礎的數量關係,如路程=速度×時間,總價=單價×數量等能快速準確的判斷出比例關係,列出等式。當然對於並不常見的數量關係,學生在判斷比例關係上出現了困難。但總體來說,學生在運用比例關係列出方程這個方法的掌握上還是比較成功的。

⒉總結和比較中,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既然想讓他們有規可循,那麼就要讓他們牢牢地掌握這個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了方法與步驟的總結,這個過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都是以前學過的題目,所以孩子們很容易就丟開比例,而用以前的方法去思考問題。因此,在複習中,我的重點不是放在成什麼比例,而是成正或反比例的量有什麼樣的特徵,先分散一下難點。分析題目的時候用“成什麼比例關係?”“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一個等式嗎?”這個兩個問題將孩子們的注意力放在比例上。問題解決之後,我還設計了一個回頭梳理的過程,可以說讓學生對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有了一個強烈的印象。之後的例6上我放手讓學生獨立用比例知識解決,練習中設計了一個分別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對比,這無疑是整節課的小高潮,學生答的非常精彩,基本抓住了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⒊在辨別中,體會用比例解決問題方法靈活,計算簡便

學生在前面的總結和比較中,學生已經體會到了用比例解決問題有規可循,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但這還不夠,因爲以前的方法也很簡單啊。因此需要更多的衝突來讓學生體會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會使用比例解決問題是多麼的靈活和簡便。

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我採取的是學生做,然後進行講評比較,可具體操作起來很費時間,學生比較時間不充分。同時學生不一定會出現我所希望的情況,或情況太多,使比較增加了難度。於是我改進了方法,採用了判斷題的形式。學生在辨別中發現,成正比例的量他們的比值就相等,既可以說總價與數量的比值相等,也可以說數量與總價的比值相等。原來方程還可以倒過來列,很多孩子也產生了疑問:根據比例的性質,我還可以怎麼列這個方程呢?由於比的基本性質是前項和後項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比值不變,同學們也驚喜的發現,這樣一來用的好還可以省掉換單位的過程,真方便。

由於總結和比較的到位,最後的實踐操作,孩子們不僅能正確的運用比例知識去解決,更列出了若干個不同的方程,其中一個方程使計算非常簡便,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⒋課堂的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體現在時間分配上我的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探究過程總是佔時間多。

在內容的設計上進一步做到層次分明,在導入語言上少些花哨,多些簡單和清爽。重視問題的提出,尊重學生的發言等等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提高的地方。

⒌整個課堂探究內容較多,練習不充分。

由於本節課含正反比例兩個方面的內容,再加上比較,所以探究的內容較多,練習的部分不充足。而且在探究過程中,也由於時間的關係探究的不是很充分,每個問題只有1、2個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成績中下的學生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

⒍課後作業和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部分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係表達得不是很好,有的學生似乎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這是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還要加強訓練和指導。

學生在解正比例的應用題時,發現中下生會出現左邊比的順序跟右邊的順序會相反;在解反比例的應用題時,中下生會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外項積等於內項積來解答,計算的準確率低,所以今後對比例的解法還要多指導。

以上一些問題,主要還是在課堂上的一些練習和指導少了而造成的,因此,在第三次教學中,我想嘗試將正反比例解決問題分成兩節課教學,第一節課將重點放在掌握用正比例解決問題和體會這個方法的靈活性上。第二節課則將重點放在掌握用反比例解決問題和正反比例的比較上,這樣一來每節課都可以有比較充分和有針對性的練習,相信可以更好更多的關注一些成績中下生。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7

回頭看以住教學“四則運算”,一般是直奔主題,告訴學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讓學生進行模仿,機械訓練,使學生到達計算的準確、熟練。但練習中忘記運算順序的狀況常會出現。單純的機械訓練,學生只會覺得數學枯燥無趣,感受不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給學生帶給探索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創造的過程,從中體會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和小括號的好處。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自主的,學生的選取是開放的,學生的表述也是多樣的。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爲這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要爲學生帶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忙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本單元中,我將探求解題思飄過程與理解運算順序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混合運算順序規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運算的順序。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帶給的生動情境,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構成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先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再求什麼?又用什麼方法計算?最後求什麼?用什麼方法計算?使解題的步驟與運算的順序結合起來。當學生列出綜合算式後,還要追問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據及表示的實際好處,促進學生正確地概括出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我們改變了以往計算題的呈現形式,創設必須的情境,使資料生活化,並注意了開放性,即問題情境開放、條件開放、解題的策略也開放,學生能夠選取自我喜歡的信息解答問題。這些滿足了不一樣層次學生的需要,真正體現了不一樣的學生學不一樣的數學。在課堂中,老師爲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光與空間,在情境中探索新符號,並掌握了計算方法。

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使學生樂想、善思、敢說,自由地思考、實踐、計算。

2。給予學生髮展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思考的主動權。

現代數學教學理論認爲: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本身,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的分析。建構主義認爲,學生的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進行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自我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理解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究、發現知識的研究者。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用心性,引導學生自我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我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把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光和空間,放心地讓學生去想、去做。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使每個人的思維潛力都得到發展。當然,由於知識經驗的不足,有時會得出錯誤的答案,但這些“錯誤答案”閃爍着學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學生們最樸實的思想、經驗最真實的暴露,是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反映出學生建構知識時的障礙。應對錯誤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獲得新的啓迪。在感悟中牢固地建立知識體系。

2.幫忙學生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8

《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它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也爲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這兩個問題其實就是教師在本節課中要處理好的重難點。我們兩個班級的學生上課比較活躍,好提問,對新鮮事物有一種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擬訂了已下三條:(1)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度”和度的符號“°”;(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3)通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並理解量角的意義。教學難、重點定爲: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驟和方法,知道怎樣讀出角的度數。爲了突破重難點,落實教學目標,我採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較好。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這裏我製造了第一個問題衝突,設計了“比眼力”----比較角的大小的小遊戲。課前我先讓學生畫角,並從中選擇兩組來比較角的大小。這是在課堂上尋找所需教學資源,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第一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來,第二組是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較的,尤其是還要判斷一樣大那是多大,不一樣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問:“能用過去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他們認爲不能,從而產生學習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的需求。又通過複習測量長度、質量用什麼工具量?怎樣測量?計量單位分別是什麼?促進學生對知識、方法進行遷移,產生量角的動機,那認識量角工具----量角器、瞭解角的計量單位、掌握測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順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學,重視學法指導。

四年級的學生,其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引入自學,我覺得對他們來說很有必要,當然學生自學能力並不是一日就能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和鍛鍊,更需要教師耐心的進行學法指導。本節課中關於角的相關知識,我就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課本,並做學法指導----劃出重點詞句,做標記等。然後提問:“通過自學,你瞭解到了哪些知識?”,彙報落實:“角的計量單位是 “度”, 用符號 ‘ °’ 表示”;“ 把半圓分成 180 等份, 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 1 度, 記作 1°”。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較高,彙報時人人都有成就感,這樣處理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又使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提高了自學能了。

三、順逆結合,促進思維發展。

本節課的設計從總體上來說,我採取了“順逆結合,縱橫聯繫”的方法,這樣處理減緩了知識的坡度,學生掌握起來也較容易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量角器上讀角和找角。在教學認識量角器中,我重點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個層次來學習的:(1)讀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問學生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麼讀出來的?目的是讓學生重視0刻度線。(2)讀一個刻度上沒有標數的角(125°)。此題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注意,不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而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它的兩條邊,想一想有沒有其它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也證實了這點。

(二)讀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學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讀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經驗,用嘗試的方法來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實可行。課堂上有的學生會量但說不出來,有的說的不完整,也有學生量的方法講得也很順暢,總的來說,學生大體上能知道兩重回一看數的步驟。

從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得到了落實,但還是有一少部分學生沒有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和技能。經過反思,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準備不充分,本課需要學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數,課前佈置學生購買量角器時,沒有強調量角器的質量、規格等要求,課後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規範,這些不規範的量角器對學生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二是考慮不周全,對於少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同時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如果步驟改爲先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再通過平移使頂點和中心重合,這樣操作過程可能會簡單些,學生也更容易掌握。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9

一、務必要認真對待教材中的基本概念

比較近兩年的數學會考成績,不難發現數學考分在逐年增高,數學試卷好像不那麼難了,試題的應用性強了,多數考題幾乎直接來自課本,或略微變化,得到這些分數就爲獲得高分奠定了一定基礎。因此,複習階段要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要不厭其煩整理出來,且不可一味抓小放大。列出各單元的複習提綱,通過讀一讀、抄一抄、記一記等方法加深印象,對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徹底搞清,對個別學生也要採取不厭其煩,反覆抓、抓反覆的教學態度。

二、要注意提高答題速度和質量

數學考試一般是120分鐘考察26道題目。本次考試拉開分數的題目集中在最後兩題,大多學生滯留在後兩題的時間較多,一題思路簡單但運算較爲繁瑣,側重考察運算速度。另一題考察學生的思維的周密性,但學生在這兩題的得分率普遍不高,反映教學目標並未達成,或者達成度不理想。所以在複習階段還應着重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是學會對典型試題的拆分和組合,學會從多角度、多側面來分析解決典型試題,從中抽出基本圖形和基本規律方法;二是結合各類題的特點進行專項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答題速度和質量,提高應變能力。另外在最後複習中要加強模擬訓練,強化對知識的掌握和答題速度、節奏、經驗等方面的積累訓練。循環複習,反覆強化,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三、指導學生編制錯題集反覆複習

數學考試成績的高低往往是因爲某些薄弱環節決定的。消除這些薄弱環節比做一百道題更重要。可指導學生建立糾錯集的方法。

1、將已複習過的內容進行“會診”,找到最薄弱部分。

在複習備考期間,要想提高成績,就得降低錯誤率,除了進行及時訂正、全面紮實複習之外,關鍵的問題就是找出錯誤原因,不斷複習錯誤,進而改正錯誤。一定要搞清楚是概念理解上的問題、粗心大意的問題、書寫潦草凌亂給自己帶來的錯覺問題以及習慣性錯誤(書寫不規範、不良習慣)等。發現薄弱環節的方法可以是做模擬試題並進行有效的評卷。通過解題評卷等,暴露問題,進而分析,查找原因。

2、集中力量,攻克薄弱點。

模擬試題中涉及到每個學生的薄弱環節,一定指導學生及時記錄錯題,編制錯題集,尤其是月考、模擬試卷要進行認真的分析,查找原因,改正錯誤。可以將試卷進行重新剪貼、分類對比,從中發現自己複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對其中那些反覆出錯的問題可以考慮再做一遍,減少差錯。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0

八年級學生大多數是14、15歲的少年,處於人生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他們好奇、熱情、活潑、各方面都朝氣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總之,七年級學生處於半幼稚、半成熟階段,掌握其規律教學,更應善於引導,使他們旺盛的精力,強烈的好奇化爲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認真學習的精神,變被動學習爲主動自覺學習。就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下面我談談這學期來我對數學教學中關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體會:

本學期,我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探索: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鑽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如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呢?下面談談我這學期在數學課堂上的幾種做法。

一、“趣”從“史”中來

數學知識的艱辛探索積累過程中,伴有許多動人的史實故事,閃耀着古中外數學家刻苦鑽研、獻身科學的精神光芒。教師應熟讀這些史料,並機智地應用到教學中去。例如複數概念的導入,我先向學生介紹數的概念的發展史:自然數的產生、正分數的產生、負數的產生等,並向學生說明,我國是最早使用分數運算法則和正、負數加法運算法則的國家。而後,又講古希臘數學家希勒索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被沉舟身亡的悲壯史實,講意大利數學家卡爾達諾在他的朋友塔利亞巧解方程的基礎上發現了虛數,講虛數由發現之初被視爲“虛幻”“神祕”的數,到揭開神祕的面紗而被廣泛應用的漫長曲折的歷程。學生聽完數學史實故事後,精神振奮,興趣倍增。綜合教材講史,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對培養學生探究精神與優良品德都有極好的感召力。

二、“趣”從“奇”中來

好奇心可以觸發學生的求知動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創設懸念的情境,使學生帶着疑念的心情,產生揭開知識奧祕的濃厚興趣。例如,在講授“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前,我說:“同學們,我願意在一個月內每天給你100元錢,但在這個月內,你必須第一天回扣給我1分錢,第二天給我回扣2分錢,……即後一天回扣給我的錢是前一天的2倍,有誰願意?”該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好奇心和興趣,他們竊竊私語,出現了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從而促使他們非常認真地投入到探求真知的學習中去。

三、“趣”從“言”中來

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巧妙地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形象描述抽象疑難的數學問題,定能改變學生認爲數學枯燥乏味的成見,使學生感到數學課樂趣無窮,耐人尋味。

例如,學生初學立體幾何的一大障礙就是識圖和畫圖,在平面內畫立體圖形的直觀圖時,銳角、鈍角都可以看成直角,相交或平行的直線可以看成異面直線,這些視覺和想象的矛盾常使學生感到困惑。於是,教師在課堂上可對學生說:“人都是立體的,但照片上的人像卻是平面的,你能在你的照片上摸到你的鼻子的感覺嗎?”學生開懷大笑,從心理上縮短了與直觀圖的距離。再如,《集合》中數集符號的形象識記:“山峯山谷連一起”是自然數集N;“上下皆平平整整”是整數集合Z;“做人要腳踏實地”是實數集R;“啓脣搖舌說道理”是有理數集Q;“人到中年大腹便便”是複數集C。經過這樣的提煉,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記起來牢固實在。

四、“趣”從“趣”中來

數學的抽象性,若能精心策劃設計,往往可以開發出回味無窮的趣味性。例如:題1:甲、乙、丙、丁、戌5名學生進行某種技能比賽,決出了第1到第5名的名次。甲、乙兩名參賽者去詢問成績,回答者對甲說:“很遺憾,你和乙都未拿到冠軍”;對乙說,“你當然不會是最差的”。從這個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多少種不同情況?題2:設想你有三隻箱子,這三隻箱子分別裝有2條黑領帶、2條白領帶、1條黑領帶和1條白領帶。箱子上掛有說明其內容的標籤——黑黑,白白,黑白。但有人換了一下標籤,所以現在每隻箱子上的標籤都是錯誤的。現在允許你從任意一隻箱子裏一次拿一條領帶,但拿時不許看箱子裏面,然後根據拿出的領帶判斷三隻箱子的內容。你最少拿幾次?從哪隻箱子裏拿?這些題目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學生思維活躍開闊,做起來十分投入。

五、“趣”從“用”中來

凡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內容,學生都特別感興趣,教學應儘量多聯繫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有一種親切感。如在講等比數列的應用時,可舉當前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真實例子:建設銀行受託辦理某單位職工集資建房貸款。貸款期限爲10年,年利率爲5.22%,(月利率爲0.435%)。貸款的償還採用等額均還方式,即從貸款的第一個月起,每個月都歸還銀行同樣數目的錢,10年還清貸款的本金與利息。如果貸款P萬元,那麼每個月應償還多少錢呢?事實表明,聯繫生產、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學生津津有味,全神貫注,並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趣”從“美”中來

“哪裏有數學,哪裏就有美。”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因素,充分運用生動的語言、傳神的手勢、直觀的教具、形象的媒體和精美的板書,爲學生創設優美和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美的觀點去感悟、理解和變通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審美的愉悅中,激發興趣,豐富想象,啓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在“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一節的教學中,應向學生呈現橢圓圖形的和諧、對稱美,建系取點的結構美,標準方程的簡潔美等。

七、“趣”從“愛”中來

“哪裏有成功的教育,哪裏就有愛的火焰在燃燒,熾熱的情感在昇華”。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對象是有情感的學生,他們有着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師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關愛。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精深的數學知識、嚴謹的教學態度、嫺熟的演算技能和高超的解題方法,而且還要具有樂教愛生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教師站在講臺上要用期待的目的注視着學生,用高昂的情緒感染着學生,用激動的語言鼓舞着學生,用藝術的方法引導學生,把知識變成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渴望探索真理的活動,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教師注重情感投入,將會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振奮,學習上的愉悅、思想上的共鳴,使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學成績有所提高,在本學期期會考試中我所任教兩個班級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我在(1)班教了5以內的加法。在導入新課時,我先複習舊知識,口答5以內數的分與合。這樣爲學生學5以內加法做好鋪墊。接着利用情景傳授新課。注意加號和算式讀法的教學。整的一堂課下來,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進行課堂小結時,我用口算5以內加法的練習代替,這樣反覆的練習,以便學生鞏固新學的知識。

不過,我覺得這堂課還是不盡人意,例如:1.自已課前準備仍不夠充分,在教例題時可以不用課本上的內容,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裏的人物更能吸引學生。2 在教學過程中,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比較少,聲音普遍不夠響亮。3·在檢查鞏固練習時,仍有20來個學生沒辦法獨立完成。而自已課後也沒及時進行補差。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需要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鑽研學生,多請教有經驗的,學識淵博的教師,以爭取更大的進步,早日成爲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2

現代數學教育重視讓學生體會數學與自然及社會的密切關係,重視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去理解周圍的世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好處,而不是把數變成枯燥的運算,冷冰冰的數字。教師要爲學生帶給他們所熟悉的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和他們所熟悉的事物組織教學,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能比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學的資料。因此,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做了這樣的思考:

一、選取貼近學生生活中的事例題材作爲教學源泉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生活中的許多事例都與數學知識有聯繫,《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透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着超多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應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着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應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求其實際背景,並探索其應用價值。”在執教《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中,我密切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從百分數概念的引入(彙報課前蒐集的超多內含百分數的素材讓學生感知,例如:姚明的整個職業生涯,投籃命中率爲82。6%)——概念的構成足球選手的問題中構成)——概念的強化(黃豆種子的發芽狀況)——概念的運用,每一個題材的選取,我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爲他們帶給了觀察比較、探索研究、歸納總結的機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會到了數學就在身邊。

二、關注學生知識的構成過程

以往應試教育教學中,數學課的教學最簡捷、最有效、最出成績的教學方法就是直接告訴學生這種類型題就用這種方法做,如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除以份數。長此以往,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高分低能學生佔大部分。因此新課程理念強調,重視知識的構成過程,不能只關注結果。我的《百分數的認識》這節課教學資料無論是素材的選取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讓學生體會和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必要性。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學習百分數有有什麼作用,百分數的好處是什麼,而是透過小組學習,讓學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體的例子,讓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悟出一些百分數的意思,從而總結出百分數的好處,然後再解決應用到實際生活例子中。

這節課超時了,精心設計的一些練習沒有完成,回想一下,每次的課總是顯得前鬆後緊的感覺,是自已設計一節課的資料太多呢,還是自已在處理某一環節時把握不好呢?還真是要再深思。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3

我在教文科普通班的時候,感覺到由於學生的基礎差,對數學不感興趣等特點,但好多學生的形象思維潛力還是較強,記憶方面大多以機械,形象記憶爲主,個性是一些女同學,常常能把課本資料整段背出,有的同學甚至還能把例題的解題過程一字不漏地複述一遍,筆記記得整整齊齊,雖然能把概念,定理整段背出,但理解不深,解題過程雖然全部正確,卻不會變通,個性是遇到沒有見過的新題型,常常摸不着方向,無從下手,她們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創造性常常不夠,個性對於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數學學科,許多女同學有變上述狀畏難情緒。要改況,就務必針對女同學的特點,精心設計思維情境,點燃她們數學想象的“靈氣”,激發它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鼓起她們學習數學的勇氣。

一,反思教學中的設計:成功的教學,體此刻教師以自己創造性教學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資料,設計教學環節。針對女同學記憶力強的特點,用生動的語言喚醒沉睡的記憶,激活它們,進而構成解題思路。

比如:已知橢圓,它的某一條弦被點M(1,1)平分,求AB所在直線方程。

於是我就啓發:A,B兩點有那些特徵?學生:A,B兩點關於點M對稱。老師:說得好,那麼,關於M對稱的兩點A,B座標,怎樣設最好呢?學生:由中點公式,能夠設,那麼就爲。老師:A,B兩點還有什麼特徵?學生:A,B兩點都在橢圓上,即(1)(2)老師:能消去這兩個式子中的二次項嗎?學生;能。(1)―(2):老師:請仔細觀察這個式子,它能告訴我們什麼?一番思索後,有學生舉手說:都適合方程。老師:好得很,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已經求得AB的方程,它就是即。然後我設計了一些例關於求中點的軌跡的問題,學生掌握得很好。課後我總結出以下兩點成功地體會:(1)抓住知識本質特徵,設計一些誘發性的練習能誘導學生用心思維,鞏固以學的知識。(2)問題的設計不就應脫離學生的實際狀況,由淺入深,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能讓學生動腦思考,激發起女同學對新知識的渴望。

二,反思在教學中的失誤。教學中的疏漏與失誤在所難免,如教學資料按排欠妥,教學方法設計不當,教學重點不突出等,這些問題需要教師拿出勇氣去應對,有一次,我在講授函數的值域時,曾講了這樣一道題,若函數的值域爲,求的取值範圍。

當時我認爲這道題並不難,事實上,要使它的值域爲,只要真數取到全體正實數即可,因而只須的即可。

然而無論我怎樣講學生仍然茫然,而且由於這道題的講解上花了過多時間,導致教學資料也沒有完成,課後我與部分學生進行交流,原先學生把恆大於0,所以他們認爲其纔對。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只要在講解這題以前先補充兩個問題:(1)的值域是什麼?(2)的值域是什麼?有了這兩個問題的鋪墊,原問題的解決就顯得簡單多了。

從此我在講解例題時儘量做到適當“低起步,小步走‘對學生感覺有困難的例題在講解時巧設坡度。由淺入深,應對數學上的失誤之處,不僅僅要將問題記下來,並且要在主觀上找原因,請同行提推薦,使之成爲工作中的前車之鑑。

三,反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節課的難點。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講這樣一道題:是雙曲線的焦點,在雙曲線上若到的距離爲9,求到的距離,某學生解答如下:實軸長爲8,由即或,該學生解答是否正確,不正確,將正確的結果填在空格處。當我提問學生時,有一些學生回答是或,分析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既要注意雙曲線的定義又不要忽忽略。於是,我以後講解數學的定義,公式和法則都會找重講清其適用條件或注意的地方,這些解決困惑的方法在教學後記中記錄下來,就回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四,反思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獨特見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材資料的實踐者,透過他們自己切身的感覺,常常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見解,因此,我經常在她們經過自己動腦後做的作業上寫評語鼓勵她們大膽地去想,去探索,進而到達飛躍,文科班的同學中也有一部分愛動腦筋,所以發揮他們的用心性顯得尤爲重要,把他們好的方法都一一介紹出來,並說明此題是誰做的,這樣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用心性,我經常是這樣做的。比如,四面體的頂點和各棱中點共10個點,在其中取4個點,不同取法共有

(A)150種(B)147種(C)144種(D)141種

一位學生數形結合很快就得出141種,具體的做法是=141,我就請她到黑板上來講解,鼓舞了全班同學的自信心,大家學習數學的勁頭更足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更堅強了。

實際上,只要我們能充分注意學生的的生理,心理特點,有意識地,不斷地精心設計思維情景,充分發揮女同學記憶力好,心細,善於形象思維的特長,就必須能點燃她們數學想象的“靈氣”變“要我學數學”爲“我要學數學”變“畏難”爲“坦然”使她們真正成爲數學學習的主力軍。

五,反思教學再設計。教完每節課後,我時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根據這節課的教學體會和學生中反饋的信息,思考下次課的教學設計,並及時修訂教案,在我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文科班的很多女同學和部分男同學對數學有了較濃的興趣,學習成績也有了不斷提高。

教學反思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它能使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與時俱進。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4

三月份的課程是完成第四冊第一章《棱錐、棱柱》資料的教學。從完成這一章的教學後發現以下幾個方面就應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注意:

一、教學手段:新課儘量能做好課件,利用多媒體教室上課。一是便以我們例題和練習時節省抄題目和畫圖的時間。二是有利於我們演示線的平移過程,個性是平行的轉化問題,平行線在哪個面內平移,移後的結果如果,能夠利用動畫效果很好地體現出來。三是能夠透過課件下載展示實際生活中的空間的線面問題。利用軟件,能作出較準確的立體圖形便以分析,還能夠利用背景顏色或線條襯托線面位置關係,增加立體感。

二、知識系統的構建,立體幾何的資料特點是概念,定理十分多。這些定義、定理如果沒有把他們進行梳理,資料很容易被忘記。所以,引導學生對定理進行分類記憶是十分有必要的。我認爲能夠透過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係及平行與垂直問題,判定與性質定理來進行分類。另外,個性應讓學生了解定理的條件和結論,透過條件及結論歸納定理的主要作用,如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歸納爲“線線平行與線面平行”條件是“線在面外”、“線在面內”、“線線平行”主要作用是證明“線面平行”問題。從條件分析方法題,在所要證的平面內找一條已知直線的平行線,可用“平移”法、“投影”法、“平移”、“投影”時可在一個平面內來進行依據是兩平行線可確定一個平面。

三、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空間向量》在立幾中作爲一個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其特點是透過代數的運算就能夠解決立幾問題,且方法近乎“公式化”個性是在求“空間角和距離”問題,只要能建立起空間的直角座標,寫出點的座標,這些垂直角、距離問題都可迎刃而解。因此,教學中我以爲,在以正方體、長方體、直棱柱、正棱錐爲背景的題目,我們能夠鼓勵學習大膽運用空間向量去解決,在空間向量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掌握好距離與夾角公式,已垂直問題的轉化(垂直問題轉化是我們找座標軸的思路之一)。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5

這節課是在學完正、反比例、一次函數,認識了一元二次方程之後的二次函數的第一節課,從課本的體系來看,這節課明顯是要讓學生明白什麼是二次函數,能區別二次函數與其他函數的不同,能深刻理解二次函數的一般形式,並能初步理解實際問題中對定義域的限制。

但是如果光從這些知識點上來講這節課,其實很簡單,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儲備基礎上很容易遷移和接受這些知識,那麼這節課還有什麼好設計的呢?

重新思索教材的編寫意圖,發現課本這部分內容大部分篇幅是在講三個實際問題,由此引出了二次函數,我才意識其實這節課的重點實際上應該放在“經歷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數關係的過程,獲得用二次函數表示變量之間關係的體驗,從而形成定義”上,有了這個認識,一切變得簡單了!

整節課的流程可以這樣概括:學生感興趣的簡單實際問題——引出學過的一次函數——複習學過的所有函數形式——設問:有沒有新的函數形式呢?——探索新的問題——形成關係式——是函數嗎?——是學過的函數嗎?——探索出新的函數形式——概括新函數形式的特點——將特點公式化——形成二次函數定義——有練習鞏固定義特點——返回實際問題討論實際問題對自變量的限制——提出新的問題,深入討論——課堂的小結,這樣設計一氣呵成,感覺上無拖沓生硬之處,最關 鍵的是我認爲這符合學生的基本認知規律,是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

對於實際問題的選擇,我將4個問題整和於同一個實際背景下,這樣設計既能引起學生興趣,也儘量減少學生審題的時間,顯得非常有層次性,這些實際問題貫穿整個課堂的始終,使整個課堂有渾然天成的感覺。

對於練習的設計,仍然採取了不重複的原則性,儘量做到每題針對一個問題,並進行及時的小結,也遵循了從開放到封閉的原則,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於最後討論題的設計和提出,是我在進行了整個一章的單元備課後發現,我們其實對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是不講的,但是不講並不代表一點都不會涉及到,其中用到的思想方法還是相當重要的,在圖象的觀察中也具有了重要的地位,再加上這個問題在進行了前面的實際問題的解答之後是呼之欲出的:多種樹——想提高產量——多種幾棵好呢?,所以我設計了這個探索性的問題:假如你是果園的主人,你準備多種幾棵?注意這裏我並沒有提出最大最小值的問題,但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理解到,這是數學的魅力。這個問題的提出是整節課的一個高潮和精華,是學生學完二次函數定義之後,綜合利用函數的基本知識,代數式的知識和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進行的思考,因而他們的想法和說法,不論對錯,不論全面還是有所偏頗,其中都涉及到了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而這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事實證明學生的思維真的是非常活躍的,你要你給了足夠的空間,他們總能從各方各面進行思考和解釋。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6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設計並實施了《有理數的乘方》這節課的教學,感觸很深。在關注學生小組合作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想像力極爲豐富,學生很有潛質,只要教師充當學生學習活動中平等的指導者、促進者,讓學生真正成爲實踐探索者、知識構建者、愉快的收穫者,這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一定會促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

我更加理解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真正地以學生爲本”的理念,深感這種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落實的必要性、艱鉅性。任重而道遠,我將把科學探索貫穿於教學始終,與學生共同發展。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7

空間“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們是人們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國小階段,其主要內容包括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變換和圖形與位置等。孩子們通過觀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動,發展其空間想象能力。其中,圖形的認識和測量屬於傳統的教學內容,也許正因爲傳統往往忽略了一些反思。

對於圖形我們往往先要掌握的是學生怎樣把握。圖形的本質特徵,思考在認知圖形的過程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思考,提升學生的空間關念。那麼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學生的活動來實現這些目標呢?

一、讓學生生活情景中感知圖形的特徵。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幾何圖形,這是學生學習理解空間與圖形的重要資源。如教學“垂直與平行”中,學生通過雙槓、單槓等的觀察,先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再根據感性認識找出這些實物的外形特徵,形成對“垂直與平行”的直觀認識。教學中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運動生活有機融合,既建立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又建立起圖形的鮮明表象,更引發了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哲學思考。

二、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對圖形的認識。

國小生思維水平較低,“動手操作”策略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藉助操作進行比較、分析與綜合,從而抽象出事物本質,獲得對概念、法則及關係的理解,並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認識圖形的教學中有許多規定性的知識,在部分教學上老師往往都比較傳統,一般都是採用老師告之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那麼我們還可以採用那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呢?

(一)各種圖形特徵、面積公式推導等空間與圖形方面的大部分問題都應由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進行感知。操作活動主要是通過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圖形表象,並根據這種表象抽象出圖形特徵。

(二)測量活動中教師特別注重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方式。比如在“步測”中,首先孩子選擇出了最佳測量工具爲軟米尺,接着爲了步測更接近平均水平,孩子們通過交流又選擇出“讓一個孩子至少走10米或幾米遠,以總長度除以步數的方式測一步的長度”的最佳策略。這樣的測量活動體現了自主性,也培養了孩子在解決問題時的優選意識。

(三)推導公式的操作活動。這一活動主要滲透“轉化”思想。首先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己學過的圖形,然後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後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繫,從而找到面積的計算方法,並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一轉化一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轉化時特別重視用多種途徑與方法。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公式都是利用這一思想推導而成的。

三、讓學生在自主建構中提升空間觀念。

四、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拓展和運用新知。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8

八年級學生大多數是14、15歲的少年,處於人生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他們好奇、熱情、活潑、各方面都朝氣蓬勃;但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總之,七年級學生處於半幼稚、半成熟階段,掌握其規律教學,更應善於引導,使他們旺盛的精力,強烈的好奇化爲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認真學習的精神,變被動學習爲主動自覺學習。就需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下面我談談這學期來我對數學教學中關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體會:

本學期,我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要求,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向老教師請教,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探索: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鑽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如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呢?下面談談我這學期在數學課堂上的幾種做法。

一、“趣”從“史”中來

數學知識的艱辛探索積累過程中,伴有許多動人的史實故事,閃耀着古中外數學家刻苦鑽研、獻身科學的精神光芒。教師應熟讀這些史料,並機智地應用到教學中去。例如複數概念的導入,我先向學生介紹數的概念的發展史:自然數的產生、正分數的產生、負數的產生等,並向學生說明,我國是最早使用分數運算法則和正、負數加法運算法則的國家。而後,又講古希臘數學家希勒索斯因發現無理數而被沉舟身亡的悲壯史實,講意大利數學家卡爾達諾在他的朋友塔利亞巧解方程的基礎上發現了虛數,講虛數由發現之初被視爲“虛幻”“神祕”的數,到揭開神祕的面紗而被廣泛應用的漫長曲折的歷程。學生聽完數學史實故事後,精神振奮,興趣倍增。綜合教材講史,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對培養學生探究精神與優良品德都有極好的感召力。

二、“趣”從“奇”中來

好奇心可以觸發學生的求知動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新奇的材料,創設懸念的情境,使學生帶着疑念的心情,產生揭開知識奧祕的濃厚興趣。例如,在講授“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前,我說:“同學們,我願意在一個月內每天給你100元錢,但在這個月內,你必須第一天回扣給我1分錢,第二天給我回扣2分錢,……即後一天回扣給我的錢是前一天的2倍,有誰願意?”該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好奇心和興趣,他們竊竊私語,出現了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從而促使他們非常認真地投入到探求真知的學習中去。

三、“趣”從“言”中來

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巧妙地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來形象描述抽象疑難的數學問題,定能改變學生認爲數學枯燥乏味的成見,使學生感到數學課樂趣無窮,耐人尋味。

例如,學生初學立體幾何的一大障礙就是識圖和畫圖,在平面內畫立體圖形的直觀圖時,銳角、鈍角都可以看成直角,相交或平行的直線可以看成異面直線,這些視覺和想象的矛盾常使學生感到困惑。於是,教師在課堂上可對學生說:“人都是立體的,但照片上的人像卻是平面的,你能在你的照片上摸到你的鼻子的感覺嗎?”學生開懷大笑,從心理上縮短了與直觀圖的距離。再如,《集合》中數集符號的形象識記:“山峯山谷連一起”是自然數集N;“上下皆平平整整”是整數集合Z;“做人要腳踏實地”是實數集R;“啓脣搖舌說道理”是有理數集Q;“人到中年大腹便便”是複數集C。經過這樣的提煉,學生讀起來興趣盎然,記起來牢固實在。

四、“趣”從“趣”中來

數學的抽象性,若能精心策劃設計,往往可以開發出回味無窮的趣味性。例如:題1:甲、乙、丙、丁、戌5名學生進行某種技能比賽,決出了第1到第5名的名次。甲、乙兩名參賽者去詢問成績,回答者對甲說:“很遺憾,你和乙都未拿到冠軍”;對乙說,“你當然不會是最差的”。從這個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多少種不同情況?題2:設想你有三隻箱子,這三隻箱子分別裝有2條黑領帶、2條白領帶、1條黑領帶和1條白領帶。箱子上掛有說明其內容的標籤——黑黑,白白,黑白。但有人換了一下標籤,所以現在每隻箱子上的標籤都是錯誤的。現在允許你從任意一隻箱子裏一次拿一條領帶,但拿時不許看箱子裏面,然後根據拿出的領帶判斷三隻箱子的內容。你最少拿幾次?從哪隻箱子裏拿?這些題目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學生思維活躍開闊,做起來十分投入。

五、“趣”從“用”中來

凡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內容,學生都特別感興趣,教學應儘量多聯繫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有一種親切感。如在講等比數列的應用時,可舉當前現實生活中的一個真實例子:建設銀行受託辦理某單位職工集資建房貸款。貸款期限爲10年,年利率爲5.22%,(月利率爲0.435%)。貸款的償還採用等額均還方式,即從貸款的第一個月起,每個月都歸還銀行同樣數目的錢,10年還清貸款的本金與利息。如果貸款P萬元,那麼每個月應償還多少錢呢?事實表明,聯繫生產、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學生津津有味,全神貫注,並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趣”從“美”中來

“哪裏有數學,哪裏就有美。”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學因素,充分運用生動的語言、傳神的手勢、直觀的教具、形象的媒體和精美的板書,爲學生創設優美和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美的觀點去感悟、理解和變通數學知識,讓學生在審美的愉悅中,激發興趣,豐富想象,啓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在“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一節的教學中,應向學生呈現橢圓圖形的和諧、對稱美,建系取點的結構美,標準方程的簡潔美等。

七、“趣”從“愛”中來

“哪裏有成功的教育,哪裏就有愛的火焰在燃燒,熾熱的情感在昇華”。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對象是有情感的學生,他們有着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需要得到教師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關愛。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精深的數學知識、嚴謹的教學態度、嫺熟的演算技能和高超的解題方法,而且還要具有樂教愛生的崇高的思想感情。教師站在講臺上要用期待的目的注視着學生,用高昂的情緒感染着學生,用激動的語言鼓舞着學生,用藝術的方法引導學生,把知識變成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渴望探索真理的活動,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教師注重情感投入,將會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振奮,學習上的愉悅、思想上的共鳴,使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一部分同學成績有所提高,在本學期期會考試中我所任教兩個班級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數學分數與除法教學反思 篇19

這節課基本完成了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帶領學生一起攻克了找等量關係這一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學生能解答相關的行程問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但是,課後對這節課進行反思,發現仍有許多地方可以改進,一些細節之處仍需雕琢,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教學流程的設計方面:對於我所任教的班級來說,基礎比較薄弱,引入的問題對他們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兩種不同解法,不符合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不妨可以把學生在國小就已有一定接觸的相遇和追擊問題中的基礎題型作爲引入,這樣既讓學生複習已經學過的有關行程問題的知識,又能爲本節課的主要例題(環形跑道)作了鋪墊。

2、反饋練習方面:對於基礎較弱的班級來說,課堂上的反饋練習是一個能及時反映學生接受的情況及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但習題難度不易過高,題量不易過大,因此預設的題目可作適當的調整。

3、細節之處:在相遇和追擊問題中,已知量的數據可以用相同的數據,這樣更有對比的效果,更能讓學生體會出這兩類問題中不同的等量關係。 總的來說,這節課體現了“同課異構”的設想,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