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7W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

在我教了人音版國小音樂第五冊《草原上》一課之後,我更深地理解了音樂課堂中的“有效”二字,雖然是短短的四十分鐘,卻使我受益非淺。

草原上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教學反思:

這堂課中我有兩點收穫:

首先,簡化理論知識。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不給孩子灌輸複雜的音樂理論,而是簡化其並轉化成有趣、生動的形式,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本課就先通過讓學生聽、唱、吹、奏來感受音的時間長短,在無形中接受了這個感知後,然後再用簡單的語言讓學生知道長短音的基本概念。

再是做到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能否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地學習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在情境提示中讓學生主動地去記歌詞,並不是讓學生去硬背歌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用這樣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用打擊樂器表現長短音。先讓幾個比較積極的學生來表演,以此給其他學生做榜樣,這樣就能調動起全班的表演慾望,在往下的分組創編表演能夠順利地進行。因爲在這個部分之前已試過讓他們表演打擊樂器,他們的學習已被調動起來,因此學生們都顯得很積極主動。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的能力,爲小組作努力取得好成績,同時增強了與人互相協調,互相配合的團體合作精神。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2

首先,簡化理論知識。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不給孩子灌輸複雜的音樂理論,而是簡化其並轉化成有趣、生動的形式,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本課就先通過讓學生聽、唱、奏來感受音的時間長短,在無形中接受了這個感知後,然後再用簡單的語言讓學生知道長短音的基本概念。再是做到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能否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地學習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在情境提示中讓學生主動地去記歌詞,並不是讓學生去硬背歌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用這樣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用打擊樂器表現長短音。先讓幾個比較積極的學生來表演,以此給其他學生做榜樣,這樣就能調動起全班的表演慾望,在往下的分組創編表演能夠順利地進行。因爲在這個部分之前已試過讓他們表演打擊樂器,他們的學習已被調動起來,因此學生們都顯得很積極主動。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的能力,爲小組作努力取得好成績,同時增強了與人互相協調,互相配合的團體合作精神。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3

我在設計、教授《草原上》的整個過程中,力圖構建一個多方位、多視角、立體化的教學思路,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及各種活動,把抽象的理論概念、枯燥的技能訓練還原到可聞可感的音樂之中進行。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幾點較深刻的體會:

一、科學合理,新穎有趣的教學設計

這節課,無論從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教學過程的安排,都是以學生的興趣爲出發點。以“草原之行”爲主線,貫穿課堂的始終,教學過程一環扣一環,緊湊而不忙亂,讓學生的思維隨着“興趣”這根主線進行和發展,使學生能主動學習。

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從“蒙古族風光”導入瞭解大草原的自然景色,重在創設一種情境,創設一種氛圍,讓學生感受蒙古族人的生活及生活環境,體驗他們的情感。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加強課堂裏的民主意識。

爲加深理解,我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完全平等,形成了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五十名學生可能有五十種不同的反應。因此,我應該進一步加強自身全面素養,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優化我的音樂課堂教學。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4

《草原上》是三年級的教學內容,是第五冊教材中唯一一個弘揚民族音樂的單元。

教學設計上,我主要根據學生年齡與身心特點,進行了綜合的設計。教學過程仍以歌舞、伴奏爲主要的體驗音樂的方法,但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那就是改變傳統的聽唱學習方式,初次嘗試由視唱入手,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填詞演唱。

時間證明,我的嘗試是成功的。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學習任務。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比如可以使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增強,視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而這些也正是我嘗試這種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

對於剛剛升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這種方法是有很大難度的,而我的大膽嘗試,另一方面體現的世我對學生的透徹的瞭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所以備課中我既要備教材,更要備教學生。我的方法學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這個環節,還要針對學生的哪些技能進行特殊訓練?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覆的斟酌中,我決定剛剛的學習方法,也形成了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這節課還有一個亮點是,體驗音樂的環節。爲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樂、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學生面前。視與聽的結合,營造了強大的震撼力,激起學生隨歌起舞的情感。這時拿出我自費爲他們準備的筷子,邊講解邊示範,很快地把他們引入音樂,變身爲驕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樂帶給自己快樂同時,進一步瞭解了蒙古族舞蹈,從而爲民族音樂感到自豪。

本節課的不足是學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現音樂的時候,總是忽視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學課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學生年齡較小。主應力分佈不均,顧此失彼了。還有就是新學歌曲,唱我的熟練度還不夠。從這也看出一個優點,那就是這節課的教學是真實的。

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多運用這樣或類似的方法,讓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促成更強的學習音樂的能力。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5

《白樺林的低語》是“高尚”這個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描寫了白樺林的美麗,看林人認真負責,以苦爲樂的工作態度。課文沒有寫看林人的具體事蹟,也沒有豪言壯語,但字裏行間卻滲透着看林人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和默默奉獻,甘做犧牲的精神,滲透着作者對看林人的讚美之情,敬佩之意,讀後感人至深。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我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激發起他們對看林人的敬佩之情。粗讀課文,整體感知。精讀課文,讀中感悟。學生在讀中融真情,放飛情感,情中誦讀理解,從而提高了自身的審美情趣。

在這節課中我沒有抓課題----“低語”做文章,是因爲我覺得六年級的學生一看課題就會明白本文運用擬人的手法,借“白樺林的低語”表達對看林人的讚美之情。相反,領悟作者爲什麼要讚美看林人才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6

這篇課文特點鮮明,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練習學生快速閱讀,抓住主要信息,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但是這一環節我處理的不好,課堂設計不流暢,沒有深入到課文中去,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上課的開始,由於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所以我在上課的時候提供了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有比較好的輔助作用。但是選取的畫面不夠清晰和代表性。

儘管提前預習,儘管詞彙不多,但是檢查預習的時候有些學生還是不能很好的掌握,以後要加大對預習的檢查力度。學生的快速閱讀是有了,但是沒有抓住穩重的重要信息,比如重點的詞彙,重點的語句。這方面的訓練要不斷加強,不段實踐。語文課不是學習本節課的內容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閱讀學習的方法,以後才能學以致用,才能達到教學的效果。在課堂上閱讀的時間也不夠,語文課應該是書聲朗朗的課堂,只有多讀,學生才能品味其中的含義。

本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屏風的使用功能和裝飾功能,並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抒發了對屏風的熱愛之情。但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讓學生體會到屏風這種古老藝術的魅力。以後要加強語文課堂的藝術性,最起碼要優點語文味。

這堂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有感知,有體驗,但是線條比較模糊,思路並不清晰以後要增加訓練情趣,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我講授了《我愛我的家》一課,孩子們發言很積極,課堂氣氛特別活躍,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比賽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我運用了激勵機制,表揚了一些學習認真的學生,大家都開心極了,孩子們找到了學習中的快樂。

不足:

1.有個別學生在學習上比較被動。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應讓孩子們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閱資料,使孩子們的視野更開闊一些。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演一演、畫一畫、議一議等,爭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8

六年級第二單元教唱的泰國歌曲《故鄉戀情》是一首具有異國風情的歌曲,歌曲就像一幅淡雅而略帶朦朧的山水畫,表達了遠方遊子對故鄉的綿綿思緒,以及對故鄉激情、奔放、真摯、深情的呼喚與傾訴。雖然歌曲比較深情,但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動人心絃,尤其是切分節奏的使用給歌曲增加了獨特的輕快感,具有舞蹈的韻律。

在教學這首歌曲時,有一個班級學生獨特的表現給歌曲帶來了意外的驚喜,使整個課堂氣氛達到高潮,事情是這樣的:

一、案例緣起:

週一的音樂課上,我播放歌曲《故鄉戀情》的錄音讓學生欣賞,以便他們熟悉歌曲,爲下面的教唱歌曲作準備。音樂聲中,像以往一樣,孩子在靜靜的欣賞,沉浸在美妙的歌聲中。突然,“恰恰恰”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出現在我們的耳朵裏。是誰?我張望了一下全班,沒有發現目標。當第二段歌曲響起,這個聲音又來了,而且不是一個學生了,又增加了幾個學生的聲音。我仔細聽了聽,看了看,原來是後面的幾個調皮的大男生。哼,他們老是這樣,唯恐班級不亂,喜歡出一些新花樣來搗亂課堂。不和諧的聲音刺激着我的耳膜,我心裏不禁冒出火來。我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意思是警告他們馬上安靜。不知道他們是沒有看見還是不領會我的意思,聲音還是沒有停止,而且,引得其他學生也逐漸地加入。是馬上制止他們還是隨他們。要是制止他們,就要停下課來,這樣課堂教學過程就又要打亂了,而且擾斷其他學生思考思路。看來,不行。我邊思考邊又細細聽了聽。咦,他們也不是毫無規則的在亂髮聲音,而是在第一、二樂段的每一句後面加入了“恰恰恰”三個字,就像是多了個第二聲部的伴唱一樣。欣賞完畢,我問剛纔幾個男生:“你們爲什麼要加入‘恰恰恰’這三個字呢?”一生回答:“我覺得在後面加入‘恰恰恰’好聽,就像在跳舞啊。”另一生說:“我覺得這曲調像我在電視裏看過的恰恰舞,聽了想跳舞。”真的,我看了看歌曲的節奏,由於歌曲第一樂段每句前半拍的休止和切分節奏的使用,歌曲節奏變得輕快,活潑,充滿了活力,具有恰恰舞的特點。孩子們的直覺感受到了歌曲的歡快,才情不自禁表現出來,這是他們內心真實的反應啊,我怎麼能制止呢。

二、問題解決;

於是在學會歌曲後,我就對學生說:“剛纔欣賞時,老師聽到你們加入的伴唱‘恰恰恰’很有特色,那我們一起來加入,在第一段每一句後面加,試一試,好聽不好聽? ”看見我這麼說,學生們開心極了,琴聲響起,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唱起來了。一遍下來,有的學生皺着眉頭說:“老師,難聽死了。”有的說:“他們唱得這麼響,一點都不和諧。”“是啊,怎麼會這樣子,那應該怎麼唱纔好聽呢?”我順勢引導他們說。一生說:“我覺得‘恰恰恰’這個伴唱的人不能太多,應該選一組或幾個,人多了就容易亂。”另一生說:“唱時,力度應該用弱,不要太強,而且要整齊。”“還要與下面的樂句連接住,不要脫拍。”有人補充。“還要輕快,乾脆,有彈性。”在學生們自己的調節下,我們練習了一遍又一遍,慢慢的。不和諧的聲音少了,聲音整齊了,配合默契了。在優美的歌聲中,一部分孩子用輕快,有彈性的聲音用‘恰恰恰’的節奏進行伴唱,歌曲顯得更加動聽,活潑了。這時,整個課堂充滿了和諧的氣氛,大家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了。

三、反思感悟:

1、音樂課是一門實施美育的學科,並不在乎學生需要掌握多少音樂知識,更應該關注的是有沒有使學生的審美體驗得到發展,有沒有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誘導出來。正如《國小音樂課程標準》指出的: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爲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爲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衝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2、課堂中,如果我們只是按照早已設計的環節教學,爲了搶時間保證教案的實現,小心甚至“果斷”的迴避課堂中的矛盾,絕對禁止學生的“節外生枝”,那這種無缺憾的課堂教學,在看似縝密的安排中,卻忽略了教學的真義—— “以學生爲主體”,失去了根據學情來因勢利導作現場處理的靈活,掩蓋了學習過程中應有的矛盾和思維碰撞,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原來也許可以異彩紛呈的課堂卻只能是死水微瀾。所以,課堂教學不在乎一堂課是否完整、精緻,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學得是否真實、自然、有效。這就意味着我們的教學是具有創造性、挑戰性的。

3、就象魯迅先生所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教學中,我們要習慣於和孩子展開平等自由的對話,在對話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4、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知識觀:“人是知識產生與發展的源泉”。學生不僅僅是教學對象,本身也是教學活動的資源。教學中要儘可能激活、尊重學生的創造思維,然後教師在適當的時機介入,並提供有益的幫助。使孩子擁有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而靈動。就如特級教師朱樂平老師所說:“當孩子的思維沒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時,請您允許他走。”唯此,課堂教學過程才能成爲促進人發展的過程。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9

教學重點是把握主要內容,弄清建設者們是如何克服困難的,並從中受到感染。課前佈置的查找資料任務完成得較好,學生們很積極地蒐集了有關青藏鐵路的資料,彙報交流的時候也興致勃勃,講起來滔滔不絕,由於時間關係,課上交流不是很多,只能讓他們課後再互相傳閱資料,增長見識。從他們彙報情況可以知道,學生選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還是有待加強。一節課下來,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課文的主要內容;修鐵路遇到的困難;鐵路的重要意義。在教學時,我主要是這麼做的:

一、以韓紅的《天路》導入,激發興趣

二、抓住行文線索,體會人物精神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這句話是課文的題目,又在文中反覆出現,是作者行文的線索。在教學時,先找出文中介紹“青藏鐵路”的句子,然後引出我外國人的評價和句子“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然後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說說從課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不簡單,不容易。學生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到了阻礙築路大軍前進的困難所在,並紛紛聯繫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

“那麼,這些困難,我們的建設者們又是怎樣克服的呢?請從文中找出答案,並談談你的體會。”這個問題較好回答,學生能輕鬆得從第6、9自然段中獲取答案,並且抓住文中關鍵的詞語,如“晝夜、反覆、徹夜通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等,感受建設者充滿智慧,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0

本課內容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手形的表演與聯想,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遊戲活動中體會簡單的變化的手形帶給我們的豐富聯想與無窮樂趣。引導學生藉助手形展開聯想是本課的重點,啓發學生掌握手形與實際形態之間的聯繫是本課的難點。

借 助手形進行聯想的課題很有趣,很有新意,課本上提供了多種形式表達手形聯想的範例,可供學生欣賞。但這些範例的作用,僅在於提供了一些表達的形式,而如何 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引導學生藉助簡單的手形展開豐富的聯想,激活每個學生創新思維,是考慮的一個重點問題。我實驗過,給學生手形,期望他們能想 到很多很多,但許多學生在此環節卡了殼,看着自己的手一籌莫展,怎麼也跳不出課本上的和教師啓發的幾種聯想思路,難見他們有自己的突破。在這種情況下,我 設計了“從平面至立體、從實物到手形、再從手形發散到實物”這一教學方案;首先設計手印平面圖形導課,直觀、新穎,很快使學生感受到手形與實物的趣味聯 系,接着再通過遊戲的方式,教師出示實物,學生擺手形做出實物的樣子,看誰做得好、做得快,並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一環節的設計,有效的將簡單的手形與實物 聯繫起來,學生很感興趣,思維很快被激活。接下來我鼓勵學生自己擺手形,將聯想到的實物說出來。有了前一個環節的鋪墊,學生們的想象有了基礎,思維十分活 躍,每個學生都舉起可愛的雙手,將手形與他腦中的具體形象有趣地聯繫起來。

簡單的手形,帶給了學生豐富的聯想和無窮的樂趣,如何用美術的 形式,將這些聯想表達出來呢?我設計了兩種形式的課堂實踐,其一是小組合作,將聯想的形象畫在一張大紙上,既表達記錄了自己的想法,同時又瞭解了小組中其 他同學的想法,是一個極好的交流與觀摩的機會;另一種形式是由學生們用水粉顏料藉助手形將聯想到的形象畫在手上,這又掀起了一個快樂的高潮,學生相互觀 摩、表演,快樂無比,人體彩繪悄悄進入了學生的世界,他們十分喜歡也很會欣賞,在愉悅、興奮中完成了學習目標。

一、在課程標準指導下,教學空間更靈活、更廣闊

教 材對於教師來說只是一個媒介,一個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的橋樑。通過這個橋樑,學生看到的是一個廣闊而美麗的美術空間,這個空間是與他們的生活、情 感,需求息息相關的,在本課的設計上我收集了一些有關手形的信息,瞭解生活中的常用手語,向音樂老師請教舞蹈中的手形,交警的手勢等等;瞭解藝術作品中手 形的運用,如標誌、雕塑作品;蒐集了許多兒童用手形進行的遊戲……經過多次斟酌,反覆權衡,考慮到學生各方面因素與需求,最後才確定了現在的教學方案。雖 然在課前的各種工作很多,但在最後的課堂上給予學生的卻僅僅是最合適學生們的一點點。正因爲有了前期的思考,我才能站在一個較高的層面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之 中。如在引導學生尋找手形與實物形態之間的聯繫時,我進行了許多嘗試,最後確定了現在的教學方式:首先在遊戲的氛圍中,學生用手形模仿實物形象,從淺入 深,從憑直覺用手模仿剪刀、手槍等,這一簡單的動作,到有意識地思考、模仿更復雜的不太熟悉的實物,體現出了他們思維的發展過程。之後,我又讓學生自己擺 手形聯想形象,是將前段思考的方法換角度運用於實踐,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難度又是他們能夠通過努力克服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思維方式。在玩的 過程中,學生得到了健康的發展,這正是我們所想要的。

二、建立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尤爲重要

現在的學生喜歡更有 趣、形式更新穎的學習方式,因此,建立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尤爲重要。“玩中學,玩即學”,本課的設計中我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手印圖形、手玩遊戲、小組 合作繪畫、手上彩結、手形表演……這些設計一環加一環。整個課堂高潮迭起,學生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每個學生都真正動了起來,作業效果十分好,處處閃現他 們的思維的火花。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理解、表達、思考等一系列實踐體驗,從不同角度體驗美術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他們能感覺到藝術不再高高在 上,而是就在我們的生活裏,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生願意參與、敢於表現、懂得欣賞,並逐漸用一種大美術的觀念去理解和看待生活中存在的各種美術形式的因素, 美術學習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以寬容的態度多角度評價作品

在引導學生評價時,我鼓勵學生用欣賞 的眼光,寬容的態度多角度評價,集體評價時啓發學生:“你最喜歡誰的作品”?“誰覺得自己想得特別新穎,畫得特別有趣?”“你認爲哪個小組合作的成果最出 色?”自由交流時,引導學生:“把你的作品介紹給你的好朋友看一看。”不僅讓學生自信地評價自己,還引導學生關注和欣賞別人的作品。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 的每一次作業都是一次體驗,一次創造,沒有對與錯,只有好與更好。

總之,40分鐘的課堂教學帶給我很多的思考。通過這一節課的實踐與反思,我更加深入對《美術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學習。我嘗試將新的美術教學目標在新形式下的美術教學中實施。在實施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有了更廣闊的視野,創新的火花時時點燃,我與學生一起體驗,一起成長。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1

爲了展示我校第一階段新教育學習的成果,老師們都大顯身手,從晨頌到講故事,從暮省到高效課堂......我也不例外,於4月15日講了一節公開課《端午的鴨蛋》。

這是一節失敗的課。我覺得我在課件上的設置是沒問題的,安排了兩節課的內容。第一節以讀與思爲主,把握文章內容,體味汪曾祺先生散文閒適自由的風格;第二節以議與寫爲主,體味名俗風情,培養生活情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熱情,熱愛民族的自豪感。爲了體現這節課的特色,我講了第一課的內容,品味語言。結果,內容沒說完不說,學生對品味語言毫無興趣。課堂上,我的串詞還是比較流暢的呀。課後,我問了語文課代表。他說,老師我們都覺得這篇文章和我們平時說話一樣,沒什麼特別呀。聽課的鮑校長和潛老師也問了我對這篇文章的構想,他們也覺得在這篇文章裏品味語言不是主要的,帶着說說就行,如果以第二課時的內容爲主,效果要好些,最主要的是學生熟悉能接受,有話可說。哎,現在想想也是,本文的確是汪先生用閒聊的筆調來寫的,說起品味語言,對孩子來說,真的是生搬硬套。看來,語文課堂也要考慮學生的實際,不能一味的迷信教輔資料啊。最重要的是,今後我要多鑽研多學習,一定達到課堂上的“共享式”。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2

《四季歌》是一首青海民歌,音樂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富有律動感。根據民歌改編的管絃樂曲,旋律完全保持原貌,只是從音色、音區、力度、配器及伴奏織體方面予以不同的處理,造成每次旋律出現時在情緒、色彩上的變化。所以在教學中主要是從力度上讓學生感受音樂的變化對比。

按照最初的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感受不同力度與音色的變化,基本能體驗到每段音樂的情緒變化。一首看似簡單的民歌,在經過改編之後能有這麼豐富的表現力,學生聽起來也不至於枯燥,從而體會到了音樂的魅力。

在實際授課中體現出以下不足:一、知識性的錯誤:把小提琴齊奏歸爲絃樂是錯誤的。二、過分依賴教材,顯得課堂教學較爲空洞。三、給學生多留一點想象的空間,而不是教師生硬的灌輸。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3

《靜物蘋果籃子》一畫作於1890-1894年,是由法國作家塞尚所畫。在此畫中,塞尚仔細地安排了傾斜的蘋果籃子和酒瓶,把另外一些蘋果隨便地散落在桌布形成的山峯之間,將盛有小糕點的盤子放在桌子後部,垂直看也是桌子的頂點。這幅畫的絕妙處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觀者能從不同的水平上領悟到他所表達的美。畫中的每個筆觸都在其自身的作用,然而又同時服從於整體的和諧。《靜物》這幅作品正好符合這些特點,所以幼兒願意積極自覺地參與活動,對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和創作。教學活動注重經驗的構建和積累。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美術欣賞教學也不例外。

在欣賞活動之前我注重幼兒有關美術經驗的積累,如:欣賞塞尚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瞭解塞尚繪畫的特色及筆觸。注重幼兒生活經驗的補充,使幼兒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有感而發,爲更好的欣賞作品做好鋪墊。"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兒童與作品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活動開始首先出示課件《靜物》,引導幼兒觀察,分析畫面內容和蘊含的情感。鼓勵幼兒說說畫面中都有什麼?這些蘋果是什麼樣子的?(是怎麼樣擺放的)蘋果的顏色都一樣嗎?有哪些顏色呢?爲什麼一個蘋果上有好幾種顏色呢?等問題引導幼兒理解這幅畫的色彩、均衡的構圖以及形與色的結合。但是幼兒還是不太理解光源、遮擋等對畫面所起到的作用,幼兒缺乏欣賞這方面的經驗。教師提出:"認爲畫中的蘋果和我們平時看到的蘋果一樣嗎?爲什麼?"對幼兒理解畫面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評課老師建議教師着重在光源和遮擋這兩方面引導幼兒欣賞作品。教師在結束部分因讓幼兒欣賞塞尚的其他作品,感受其作品的構圖美、均衡美、色彩美等方面。

本次活動給了我很大啓發,讓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更有提升的空間。對於幼兒來講進行合適的美術欣賞活動,對於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表現美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在以後的活動中我會盡量安排此類的活動,讓幼兒有更廣泛的美術體驗。"美"是心靈的塑造,是精神結構,更是觀念的培養,它需要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對幼兒長期的教育和薰陶,多開展美術欣賞活動才能引導幼兒在欣賞中感受美。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4

《日月明》是一篇語言簡潔、節奏明快、音韻和諧,十分適合兒童朗讀的韻文。讀着這樣的文字似乎能聽到稚嫩的童音,那麼動聽、那麼美妙。短短的韻文,揭示了 會意字的構字特點。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僅瞭解了許多漢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組成的,而且知道它的意思就是這幾個漢字意思的組合。對於這樣的會意 字,學生非常感興趣,在學習中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課堂上,我先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再出示圖片讓學生猜意思,這樣學生很快理解了字的 意思。不過,這裏如果先出示圖片讓學生猜字再說意思,學生的積極性會更高。在學習韻文時,我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組成學習小組,在小夥伴中交 流自己的發現,自己也試着編一編。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大膽交流,提高了交往能力。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被調動起來了,從而充分體 驗合作的愉快。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 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5

一、“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說法一定要分清。

“倍數和因數”與“倍數和約數”這兩種說法只是新舊教材的說法不同而已,其實都是表示同一類數。(即因數也是約數)

二、爲什麼第十教科書上講“倍數與因數”的時候不提整除。

也許我的頭腦還受舊版教材的影響,我認爲說到“倍數與因數”必須要談到整除,因爲整除是研究“因數和倍數”的條件,學生在沒有這條件學習整除,只要教師的教學方法稍有不慎,學生會很快誤入小數也有因數;但是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體會到了教材中不提整除的好處。而我的心裏卻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S版教材到底在什麼時候於什麼數學環境下才提出“整除”這個概念呢?會不會在六年級課改纔出現呢?我期待着。

三、教學2、5和3的倍數教師應注重“靈活”。

1、在教學2和5的倍數時,是用同一種方法找出它們倍數的,學生很容易掌握,也很快就能把2和5的倍數說出,並能準確找出各自的倍數,此時,教師應把學生的思維轉到同時是2和5的倍數怎樣找?接着引導學生歸納出同時是2和5的倍數的特徵,因此,讓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加大。

2、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時,教師首先讓學生用2和5的倍數的方法去找3的倍數的特徵,讓學生嘗試這種方法是找不到3的倍數的特徵,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寫出的3的倍數,要用另一種方法去歸納、總結3的倍數的特徵,運用這一特點,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寫些數(有3的倍數,也有不是3的倍數,而且是較大的數)讓學生進行判斷,這樣可使學生對3的倍數的特徵進一步得到鞏固;當學生熟練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時,教師話峯一轉,你們能歸納出9的倍數的特徵嗎?學生在教師這一激發下,他們的求知慾興趣大增,然後教師啓學生運用找3的倍數的方法,去找9的倍數的特徵,學生會輕而易舉地歸納、總結出9的倍數的特徵。通過找9的倍數的特徵,既鞏固了學生學習3的倍數的特徵,還使學生的知識面擴大,達到知識的鞏固和遷移的目的。

3、當學生掌握了2、5和3的倍數的特徵時,教師這時應引導學生進一步歸納、總結,把這三個特徵綜合,從而得出同時是2、3和5的倍數的特徵。

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靈活”兩字,並且能把知識面向縱橫方向發展。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6

歷史這一學科涉及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科學、文學等等。所以對這一學科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尤其對於剛剛進入中學的學生來說,歷史這一門課程他們既陌生又熟悉。在國小階段對於歷史知識也瞭解了一些。面對這些七年級的學生,歷史這一門課程我們老師應該怎麼教呢?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對此在這裏提出一些我的淺見。

七年級的學生大多數都處於青春叛逆期,學生的獨立性增強,希望有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錢和時間,而有些學生有時會錯誤地理解民主,並逐漸滋生叛逆心理,從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他們希望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再加上他們剛到一個新的環境,與新的老師和同學接觸,這需要一段適應期。而且許多學生認爲歷史課枯燥無味,不喜歡上歷史課,所以這門課對學生的吸引力並不大。那麼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呢?

(1)根據每節課不同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講課方式。例如七年級歷史上冊第8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一)》,這一節涉及的內容是比較廣泛,包括先秦時期文字的演變、天文、曆法、醫學和音樂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認爲這一節課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從中選擇感興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關的資料。然後在課堂上由小組的代表給大家講述他們所瞭解的內容。最後再由老師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通過本節的學習能夠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所創造的輝煌文明。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教學中,更有利於學生對這部分歷史知識的掌握。

又如第12課《大一統的漢朝》,這一節的重點內容就是漢武帝對漢朝的統治,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給大家看一些電視劇《漢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學生的形象記憶,以此幫助學生更好的瞭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時也可以加入討論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漢武帝的瞭解進行點評,並且讓學生展開想象“如果漢武帝沒有實現大一統,那麼中國的歷史會怎樣發展呢?”這樣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西漢歷史的瞭解,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臺。

(2)上課前老師要做充足的準備,儘量從學生的視角去講解。從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教學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例如第18課《三國鼎立》,相信許多同學都對這一課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因爲這一課的內容與他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內容有關,因此學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老師可以在課前多瞭解一下學生對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這樣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從調查的方向上去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3)抓住學科之間的滲透,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歷史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從其他的學科上引入歷史這一學科的學習。例如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這一節會學到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介紹這一時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麼在這裏可以結合語文課上對《論語》十則的學習,學生對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瞭解,由此導入我想學生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我對歷史教學的一點淺顯的看法,如有不足之處請見諒。那麼對於七年級的學生怎麼才能學好歷史呢?由於國中的學習要求與國小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對此許多學生很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我個人認爲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書。對每一節的學習內容要根據小課題有所大致的瞭解,並在腦中形成一個知識框架。這樣在老師講課的時候不會摸不到頭緒。然後不斷的鍛鍊自己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開始可以就一些簡單的進行練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後形成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7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夠引人思考而有所感悟的童話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下了一叢玫瑰,“他常常去鬆土、澆水”,期盼玫瑰早日開花。然而,當玫瑰快要開花時,小鹿因跌傷了腳不能走動而沒能看到玫瑰花。課文圍繞“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引發思考。故事的深層,蘊含着美化環境的意義,以及在爲他人創造幸福生活的過程中自己也體驗到幸福和快樂的思想。在這個過分崇尚自我的社會中,這篇課文的教育意義就顯得尤爲重要。

爲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體會這一層深意,我讓每個孩子都成爲森林中見過小鹿玫瑰花的小動物:“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很多小夥伴也趕來了。你看,我們也看到聞到小鹿的玫瑰花了,我們會對小鹿說什麼呢?”創設情境,說話練習。課堂上的氣氛一下子熱鬧起來,“小蜜蜂”說:“小鹿,我採過你種的玫瑰花的蜜,可好吃啦!現在想起來我的嘴裏還甜甜的呢!”“小蝴蝶”說:“小鹿,我見過你的玫瑰花,可美啦!每天我們都要到玫瑰叢中跳集體舞,大家都說:‘這是一幅多麼美的圖畫!’”“小兔子”說:“小鹿,我戴過你的玫瑰花,朋友們都說我是森林中最漂亮的小兔子!”……孩子們擁有的超凡的想象力是他們最大的財富,只要我們努力挖掘,就一定能收穫驚喜。

精彩的回答已給“小鹿的玫瑰是否白栽?”這一問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不需喋喋不休地說教,孩子們已能深深體會到小鹿的玫瑰給大家帶來的快樂。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在給人快樂的同時,小鹿也收穫着快樂。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8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養羊人丟了羊,開始不在意,後來羊又丟了,最後補好羊圈不再丟羊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本文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說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麼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這節課我的教學環節簡練清楚,根據這個寓言故事題眼“亡”、“牢”容易產生歧異,引導孩子讀故事,探究字意,探究“亡”、“牢”字意,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臺,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蘊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這種探究學習在此運用自然而高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既學會了解了寓言故事,又讀懂了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使寓言學習的目標得到有效落實,又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寓言學習的方法,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一同清晰地教給了孩子

不足之處是這節課上我沒有實現探究性學習,整堂課上提出的問題比較瑣碎,沒有去挖掘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我想這和我自身有關係,因爲怕在課堂上問題沒有提到位,學生無法理解。今後教學中我要多開展探究性學習,多嘗試自主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越做越好。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9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在十月十四日,我聽了試驗二小王娜老師講“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感到這堂課上的不錯,很紮實。

王娜老師的教學思路十分清晰。首先,王老師導入課題的方式新鮮。抓住癥結詞“精彩”、“糟糕”,透過有情緒地讀引導學生從詞的情緒顏色上去理解課題,並讓學生接洽生活實際,來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第二,出示預習提醒,讓學生根據預習提醒自學課文中的生字詞語,熟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第三,鄭老師把握住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抓住課文的重點部分引導學生從癥結的詞語(如:“忸怩”、“得意洋洋”等詞語),還有癥結句子中去體會、感悟作者的情緒,讓學生暢所欲言地談自己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和體會,從而到達理解課文資料的目的。我以爲鄭老師對課文的重點、難點把握很到位的。第四,朗讀領導也很新鮮。鄭老師在朗讀領導時,除了一般情勢的齊讀,抽讀以外,我以爲她在朗讀訓練上的獨到之處是抓住課文中“爸爸”、“媽媽”的語氣,從他們的動作、神態上去感悟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抓住人物對話讓學生有情緒地讀,在讀中理解感悟。分主角讀課文效果很好。第五,從鄭老師這節課中能夠看出,鄭老師的根本功比較紮實,教態親切自然,課堂調控潛力比較強。

有一些不足,我以爲鄭老師如果在上課時更投入一些,課堂語言更精練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另外,在時間的把握上,有些前鬆後緊,最後在課文的拓展和延伸上,時間稍嫌不足。但是,我以爲這些都是瑕不掩瑜的。學無止境,教無定法。在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中,信任語文課堂也會越來越精彩。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20

我教學《頂碗少年》一課時,我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爲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然後讓學生品讀課文,找到相應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現來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永不放棄的精神。

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同時穿插觀衆的反應,老者的描寫,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適時進行習作的指導。通過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通過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啓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領悟做人的道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