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的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52K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

上完《觀滄海》這一課後,我覺得自己收穫頗多,在反覆的修改調整中,我就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總結出如下規律: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精選21篇)

1、講解知識要從形象到抽象

這節課我的教學目標爲了解“意象”和“意境”這兩個概念,同時學會鑑賞古詩詞的方法,一開始我是從抽象到形象來講授這一知識點的,結果學生丈二和尚 ——摸不着頭腦,只知道記筆記,後來在大家的建議下我改動原有方式,授課的效果就大大提高。

2、要把握好時間

在上完課後,我感覺這次課最不盡任意的地方就是有點頭重腳輕,前鬆後緊,前半部分花的時間太多,結果到最後該解決的問題沒完成,只能放到課後完成。

3、備課要充分

充分的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觀滄海》這首古詩,從傳統的觀點看,認爲都是抒發作者的雄心壯志,但是我在備課時,在翻閱背景材料時,感覺這種說法有點偏頗,不過我想可能學生不會提到,也沒仔細考究,結果在上課時思維活躍的同學卻想到了,此時我憑藉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給了這位學生適當的合理的引導。

4、要激發學生積極性

說的激發學生積極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在實際中怎麼做,做得如何等等,就又另當別論了。此次開完課後我對這一問題起先也沒考慮,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學氣乎乎的跑到我辦公室,跟我說那次上課打擊了他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當時我莫名其妙,後來才知道原來那天他準備好了問題我沒問他,由此事情我得出這樣的結論,上課的時候我的眼光應該跟同學進行不時的交流,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及時的收集反饋學生的信息,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我們學習了曹操的《觀滄海》一詩,被詩人那種開闊的胸襟深深地感染着。此詩可謂是: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些從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誦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問題探究。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詩句。可是分析的不夠到位。

老師分析:

全詩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詩人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寥寥16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蘊羣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實在是壯觀極了。“星漢”就是天上的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發源於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物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種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裏是並不多見的。

“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詩人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境界: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勾畫出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和波瀾壯闊的氣勢。這不正是詩人那開闊胸襟的體現。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主要表現出來的問題是:

一、學生結合畫面表達的過程中,多數學生表達得很概括,不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所看到的畫面。這使得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先想象再構思,後表達的思維不到位。這一點與學生們的積累語想想思維的訓練不到位也有很大的關係。

二、學生們對古詩歌的認識還很粗淺,甚至是基本的律詩、絕句的格式都不知曉。致使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詩歌的內容。這一點也和學生們剛剛接觸到詩歌有很大的關係。

三、這節教學實踐活動中,還表現出學生們對詩歌的朗讀不夠深入。學生們的個性化朗讀與朗讀體驗表現得不好。

因此,在今後的詩歌教學活動中還應更多的去培養學生們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爲學生們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去走近詩人的心田;還應該多朗誦,多學習詩歌的基礎知識。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4

課內比教學,教學大比舞活動,在我校有計劃進行着。我在教學《乘加乘減應用題》這節課中,把教學過程當作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悅。

1、大膽放手,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實現算法多樣化。

學生提出了”還剩幾個玉米棒“這個問題後,我通過讓學生先認真觀察圖畫,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然後展示自己解決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和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

2、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享受收穫的快樂。

在鼓勵和引導學生列出幾個乘加乘減的算式後,我讓學生結合圖,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形象具體地說明了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數學活動的空間和時間,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了自主探索、發展創造、討論交流,使學生成爲學習數學的主人。在這個主動的、互相啓發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獲得了收獲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着數學學習活動帶來的快樂和喜悅。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5

北師大版教材把5的乘法口訣作爲學習乘法口訣的第一課時,是因爲學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學習過5個5個地數數,並且比較熟練,這會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讓孩子的學習變得比較輕鬆。而學生順利地掌握5的乘法口訣,又爲後面學習其它乘法口訣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儘量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愉快,學得有效。

1、創設情境,讓孩子自覺地進入學習的狀態。

課堂的開始,我就呈現了秋天到了,松鼠們在森林裏忙着採集松果準備過冬的糧食的情境圖。學生情境中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激發學生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松果”的數學問題的興趣。

2、以先引導再模仿學習的形式來組織教學。

由於學生沒有乘法口訣的基礎,在教學中,我採取了直接告知的方法,我用簡單、明白的語言讓學生清楚的知道1×5=5可以用乘法口訣一五得五表示。然後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口訣中的 “一”、“五”是乘法算式中的乘數,後面的“五“是乘法算式的積。接着,再讓學生進行模仿,編2×5=10、3×5=15的乘法口訣。學生在模仿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着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訣的聯繫,同時也體會着編口訣的一些要領(先編乘數,再編積)和編口訣的一些習慣(積少於10才加上“得”字)。當學生對乘法口訣有了一定的認識、體會後,我再讓學生獨立嘗試列式計算,編寫剩下部分的乘法口訣,這樣學生的學習就得到了落實。學生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知識儲備,他怎麼能探究出一點什麼來呢?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還要擺正教師角色的定位,需要學生探究的,就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去究;需要老師指導的,教師也要敢於站出來進行指導。當然,我們並不提倡總是牽着學生走的做法,教學中不要怕學生出現錯誤。很多時候,學生的錯誤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如,學生在獨立編制口訣時就肯定會出現“五六三十”和“六五三十”兩種情況,學生通過朗讀比較,會體會到“五六三十”讀起來比較順口。又如,學生在獨立編制口訣時一定會出現“五七三五”的情況,學生通過觀察、朗讀,知道整數的讀法裏不是這樣讀數的。正是這樣一些簡單的對比過程,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就自覺地避免以上錯誤,比老師直接告訴把小的乘數編在前面,積是幾十幾時不要漏掉中間的“十”等等,效果要更好。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6

古詩詞教學必須堅持誦讀爲主、整體感知爲主、積累爲主。在新的課程 標準指導下,古詩詞教學如何才能既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又符合 古詩詞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呢?毛秀蓉老師《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課 作了有益的探索,表現出三個特點:

一、因“放”而活。這堂課開放性很強,老師沒有預先設置套路,引生入 甕,而是讓學生在自己預習教學內容與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質疑,在自主 閱讀中生成問題,教師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這對教師來說,具有 挑戰性,但本堂課的生命力正在於此。在理解詞的主旨和典故這一教學 中心環節裏,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多角度分析,對學生的不同見解,只要 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成果。整堂課始終 以學生爲中心,活而不亂。這正是課程標準倡導的。

二、因“合”而深。這裏的“合”,側重於合作學習,即學生帶着疑問到小 組裏進行討論、研究,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有效地解決問題。毛老師具 有較強的親和力,並充分發揮這一特點,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整堂 課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氛圍中展開。學生之間的互問互答、師生之 間的探討和諧自然,教師成爲學習的參與者,而不是說教者。由於“合作 ”,對詩歌的挖掘較有深度,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由表及裏,逐步深化。在 “誦讀”這一環節中,教師持合作的態度的“示範”,通過取長補短,師生 共同進步。

三、因“引”而高。詩言志,詞言情。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領會詞中的“情 ”,就可以達到詩歌教學的最高目標。課堂教學中,毛教師十分善於引導 ,把學生導向重難點,抓住詞眼,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領會詞的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獵》全詞只有70字,但字字珠璣,意境深遠。毛教師通 過背景引導、誦讀引導、詞眼引導、典故引導,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 離,使學生從感性的層次到理性的高度認識了蘇軾的報國之志,從而落 實三個維度目標。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7

《動物聚會》一課中,目的是:

1、 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並以此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勤於動腦,認真計算的好習慣。2.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難點是加深學生對於“幾個幾”和乘法意義的理解。在一節四十分鐘的活動裏,有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

1、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後,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信息、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着3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來參加聚會”纔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爲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爲它在圖中是明擺着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信息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信息之間的對應關係,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係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2、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爲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銳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說並沒有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3、實踐活動是國小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說一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

我以動物愛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對於後面的學習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後我讓學生觀察畫面,發現圖畫中的信息,提出問題。學生都能很好地根據畫面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達到了重點中的其中一部分。學生提完問題後,我從學生的問題中抽出了例題“一共有幾隻小鳥?”板書,然後再引導學生說出解題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這裏,學生能說出乘法算式並說出爲什麼要這樣列式,體會到了乘法的簡單應用,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這就輕而易舉地達到了本課的重點並突破了。新課標中要求學生不但要會解決問題還要會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這一點在課堂活動中體現了,效果還是可以的。在整個課堂中,學生不但動了腦,還動了手,手眼腦協調,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掌握的知識也掌握的比較到位。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教學目標合理,教學方法得當,學生參與廣泛、積極,有較好的達成度。

一、感悟積累,綜合訓練

學習語言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也是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本質區別。本課其實就是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不是別人講給我們的,不是從電視中的圖像聲音中獲得的,而是以一個個的文字、詞語、句子描述的,少年的美好品質是蘊涵在豐富的語言文字中的。因此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了“栩栩如生”、“琳琅滿目”、“愛不釋手”等詞語,學生能夠了解詞語本身的意思,但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又是什麼意思呢?我讓學生通過抓“遺憾”,結合上下文、前後詞語,反覆朗讀感受,並通過多媒體出示木雕圖片,讓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加以運用,真正地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乃至在全篇中的作用。學生感悟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還逐步體會到如何正確的運用語言。這樣做,不僅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訓練,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本文語言樸實但蘊含深意。因此我注意引導學生對相同的語言文字進行反覆揣摩、咀嚼,在比較中領悟其中豐富的內涵,感受到故事發生時的情景,體會少年的美好心靈。如:在引導學生感受“我”和“少年”的遺憾心情,兩個人物都感到“遺憾”,但這絕不僅僅是相同的心情。透過這一對相同的詞語,能感受到兩個人物不同的心理,“我”的放棄木雕的無可奈何,沒有辦法;“少年”的不能賣掉木雕、不能讓“我”這個中國朋友如願以償的惋惜與失望。相同的詞語,學生通過比較,深入人物去體會,嚼出了不同的滋味兒。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巨大表現力和生命力,還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情感薰陶。

二、重視朗讀,培養語感

養語感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很多,這些語言不僅豐富,更重要是在這些語言描寫中蘊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質。因此在教學中,每個教學過程都體現了“以讀促問,以問導讀,以讀導悟,以悟促讀”的教學策略。在讀的訓練中,我不僅充分讓學生朗讀,還讓學生轉換角色去讀,切身體會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讀出語感,也是我在這節課上所要追求的。在學完送木雕部分,配樂、分角色朗讀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中感受到了非洲少年的樸實、善良,感受到了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三、補充資料,深刻理解

課文講的是非洲少年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旨在讓學生感受非洲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這是一篇向學生進行關愛教育的極好教材,但由於文中內容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涉及的文字材料較多,爲學生的閱讀帶來一定困難。在本課設計中,課前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查找相關的資料進行閱讀,如中非友好往來、中國援助非洲等相關歷史資料,以此豐富學生的積累,擴大學生的視野,使資料與課文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爲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礎。

四、滲透寫法,掌握技能

在現在學生的習作中經常會出現“重點不突出,條理不清”等不足現象,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學生缺少作文表達的技巧。國小生寫的作文,一般是記事寫人、寫景狀物等,寫這類文章的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寫這類文章的方法。

《賣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寫人的文章,教學中讓學生通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到了賣木雕少年的品質,這樣,學生潛移默化地從不自覺到自覺地獲取了寫作的知識與技能。最後,我對寫作方法進行了整理與歸納,便於學生記憶。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9

《大樹媽媽》是一首很好聽的歌曲,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而這首歌曲的音樂情緒卻是溫柔抒情的,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靜靜地聆聽歌曲、輕柔地演唱這首歌曲呢?

我以找春天爲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引導同學們說一說在美麗的春天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們積極地說:“花開了、草綠了、大地上的冰雪融化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

我順勢說:“燕子們飛了那麼長時間它們很累了,於是大樹媽媽張開了它的寬大的手做成了一個搖籃讓小燕子們進來休息。”由此引發學生對大樹媽媽的無限遐想和眷戀之情。並配上《大樹媽媽》的伴奏音樂給小朋友們講了有關《大樹媽媽》的故事,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都沉浸在這首歌曲的意境裏了!

當我讓小朋友們說說對大樹媽的印象時,他們有的說她是天下最好的媽媽;有的說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還有的說她太偉大了,用自己的身體爲燕子遮風擋雨她自己卻渾身溼透了,她一定很冷。我聽着孩子們各抒己見,我發現他們真的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並知道關心別人心疼人了,從而使學生能夠抒情地演唱這首《大樹媽媽》。

這節課,通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繫,感受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明白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自覺主動的感受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而開拓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教育了學生用語言、表情等等表達歌曲。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配合非常默契,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教學效果良好。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是圍繞帶同學們去參觀動物園,這些正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基礎。《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學生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1、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我創設了過渡語: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創設第二個情境,小明買好票來找小麗,自然引出“想想做做”第二題左圖,由於課前學生對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對於這些問題解答還是比較出色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高漲。

2、爲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反覆練習,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爲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第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第四:講完練習應小結,“幾”表示一共有多少個,“第幾”只表示其中的某一個。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1

對於《鄭人買履》,由於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別,學生學習時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我本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讀書方法,讓學生在熟讀之後參考註釋進行復述,再抓住重點語句想象其情境,入境悟道,體會古文包蘊的道理,實現對古人進行客觀評價,落實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課堂上,我採用課件輔助教學,這樣的好處是既可以節約上課的時間,又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爲我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條件。教學下來,我認真進行了反思,具體如下:

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目標的設計關注到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要求,不高、不低、不空。從“讀準、讀通”到“讀懂”,再到“悟寓意”,最後到拓展延伸,環環相扣,螺旋上升,實現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

二、重點引領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這過程中教師進行適時適當的引領和點撥,讓學生讀準、讀通、讀懂古文。目的是讓學生既“學會”又“會“會學”。課堂上先放手讓學生的自學,再讓學生提出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我才進一步進行指點。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把時間和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旨在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具體體現在“讀準、讀懂、悟理”三個教學環節中,我都要問問學生:“你認爲哪些句子不容易讀好?讀時注意些什麼?”、“你覺得哪句話不好理解?”、“從這則寓言想開去,你認爲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等。在自主學習前提下,開展合作學習,實現資源共享,生生相互促進、提高。

三、由文本走向生活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在課內,得結於課外。我在讓學生深入理解鄭人死板,頑固的特點的基礎上,讓學生引申到生活中去,領悟其中包蘊的道理:“做事要靈活變通,具體情況下采用具體辦法”,讓學生多發現生活中類似的人或事情,並引以爲戒,由此讓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堂課中也有一些不足:

1、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方面不夠。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瑰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傳統的民族美德等無不以文言文的形式記載下來,因而學習文言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國小階段選編這四篇文言文(第十一冊兩篇,第十二冊兩篇),旨在讓學生初步瞭解漢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感受古文遣詞造句的凝鍊,精要之處。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爲國中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文言文對於國小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讀得拗口,多感到枯燥無味。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孩子們感到古文的“易”、“趣”、“活”,這將會極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今後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要給予充分的關注。

2、朗讀訓練

朗讀很重要,無論是現代文還是古文。加強朗讀,在新課標上已明確指出,文言文的朗讀最容易破句,所以要在重音、停頓、語速、語氣等方面加以指導。課上我雖然組織學生多次多形式的朗讀,但也忽略了一些基礎差學生的朗讀訓練。

3、教師的語言要求

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的。教師用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尤其是在提出問題或總結時語言要精練明瞭,讓學生一下子就明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的課堂語言要進一步錘鍊。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2

1、從題目激趣導入,提高學生對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本文的課題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個不同意象的詞語疊加而成,細細體味,“冬陽”爲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不僅勾畫出了一幅記憶深處的童

年印象,而且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緒空間。學生覺得有新意,他們有的說這是一首詩,有的說想到駱駝,有的說想到冬天的太陽……

2、以文中的重點句爲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憶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幾個片斷。如:抓住“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問作者心頭重臨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斷呢?

3、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生彙報哪部分內容,內容。其中,在“看駝嚼”片斷中,讓學生從作者對駱駝樣子的描寫體會作者觀察細緻,從作者學駱駝咀嚼,體會童年的天真與幼稚;在“談駝鈴”片斷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來體現作者想象豐富;在“剪駝毛”片斷中,主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對駱駝的關心;在“問駝蹤”片斷中體會作者對駱駝的思念。

4、講課中,做到有主有次,詳略得當。“看駝嚼”和“問駝蹤”兩個片斷具體講,然後讓生自己讀懂剩下兩個片斷,彙報自讀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3

我認爲本節課是比較有效的一節課。同學們學的興致高昂,說出來的英語自然流暢,孩子們的成就感特強。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吧。

1、抓住了興趣。Dog本來就是孩子們喜歡的動物,PPT上可愛的小狗一下子吸引住了他們的眼睛,一時間大家都在討論dog.爲他們積極參與本課活動奠定了基礎,培養了興趣。

2、抓好了預習。上一節,我專門上了一節預習課,使他們對今天要學習的新課能夠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哪些內容自己能夠弄懂,哪些內容自己還沒弄懂。果然,今天聽課時,做到了集中精力去聽那些自己沒弄懂的部分。聽課變得更有針對性了,抓住了課堂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節省大量時間用於聽課時思考問題。

3、抓好了讀書。在教學中,我儘量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其多讀多練。採取分組讀、分男女同學讀、分角色讀、齊讀、引讀、領讀等方式,還進行以小組爲單位的競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鼓勵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讀好課文。發揮了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勤動腦,勤思考,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

4、完善激勵,深化情感,樹立自信。

在課堂教學中,我嘗試無錯原則,堅持以表揚鼓勵爲主。對學生的每一次回答我都不吝嗇自己的讚揚:"Good,Verygood,Great,Wonderful";對基礎稍差,一時答不上來的學生,我先請其它學生回答,再請他複述,等他答上來時,我用手勢"V"表示對他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祝賀;對學習優秀,回答有創意的學生,我總是先伸出大拇指表示對他創意表現的高度讚賞,並適時說一聲"praise!"全班學生則一起有節奏地說"Good,good,verygood!"並和老師一樣向他伸出大拇指。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4

總體上說,這堂課還算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地方不夠完善,需要改進。

1、時間分佈還不夠科學。在品讀細節環節上,所用的時間稍微有點多,因爲學生回答問題聲音太小,因而有時老師又重複說一遍。這樣既耽誤了時間,又顯得老師說的太多,所以在朗讀這個環節讀的太少,最後還有一個聽《鄉愁》的環節不得不刪掉,古詩部分本來是讓學生先說,然後展示,再齊讀一遍,但由於已經下課,所以齊讀也刪掉了。如果我再上這堂課應該說在時間的調控上將更爲合理、有效。

2、對學生作爲學習主體地位開發不夠,對學生學習的方式的指導有待加強。課堂上,對學生不夠放心,仍是我講得多些,很多地方沒有放開讓學生自己主動去學習,學生的思維也還沒完全打開。學生學習的方式也很單一,儘管也有自主探究的方式的運用,但學生仍以回答問題爲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上沒落到實處。如果再有機會上這樣的課,我想我會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方式的開發,更注重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時效性、主動性進行指導,真正貫徹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地位

透視本課教學,使我深刻認識到新課程教學不僅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需要新思想、新理念的支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現有的認知結構,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與現代教育技術,認真鑽研教材,充分領會教材編寫的精神,創造性開展,;更需要我們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大膽付之於實踐,勇於嘗試,努力創設一個能促進學生學習,師生互學,和諧交流的平臺,在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5

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爲本”的原則,在使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關注並樂於參與音樂活動,以提高他們音樂鑑賞能力和創造力。每一個環節都緊緊圍繞主題,循序漸進地展開,注重環節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主題鮮明。針對學校現有的條件,充分利用帶圖畫的大歌單,爲教學增添了美感。整個教學過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使學生有感情地表演了《打花巴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認識到作爲教師,除了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專業能力外,還要具備其他一些綜合能力。如怎樣很好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得教學環境更加和諧融洽,這對能否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是至關重要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具備很強的應變能力,時刻貫徹“以學生爲本”的原則,以事先設計的教學構思爲基礎,但不受其侷限,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只要真正從學生出發,爲學生量身定做的一節課,就是真正成功的一節課。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6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認識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活潑的、主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空間。教學後感覺自己這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一是成功的課堂引入。好的開始等於成功了一半。本節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我們前段時間學習了倍數,誰能說幾個2的倍數?(只要是對,學生們隨便說)誰能說幾個5的倍數呢?

我們知道,一個數的倍數有無數個,如果隨機給你一個數,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來判斷是不是2、5的倍數呢?有,如果這節課認真聽,你肯定能掌握其中的奧祕。由此引出課題,這樣不但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且順其自然地把探索的問題拋給了學生,激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二是緊密地聯繫學生的生活。本節課我充分利用了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學號,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即是數學。我安排了“請學號是2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左手”、“請學號是5的倍數的同學舉起右手”的練習,以及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2或5的倍數”的練習,這些練習內容使枯燥的數字練習變得生動了。這即鞏固了學生對奇數和偶數意義的理解。又讓學生對規律的運用更加靈活了,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形式。真正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源於生活,生活即數學”。

不足之處是:在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索規律時,我認爲猜想可以鍛鍊孩子們的創新思維,但猜想必須具有一定的基礎,需要因勢利導。在開展探索規律時,我先組織讓學生猜想祕訣是什麼?由於學生缺乏猜想的依據,因此,他們的思維不夠活躍,甚至有的學生在“亂猜”。這說明學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維的空間,也是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7

聽了錢老師的《埃及的金字塔》,受益頗豐。她那緊湊的課堂節奏,紮實的教學,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她在教學第三小節時,每字每句都落到實處,把金字塔的宏偉、精巧一一展現在學生眼前,並滲透了說明方法的教學。

由於自己接下來也上這一課,就學着上了。但是,上下來的結果卻是大相徑庭。

首先,是時間上來不及。儘管我課前有思想準備,我的課堂節奏沒有這麼快,而且學生沒有預習,可能會有些問題。但最後上下來,第三小節根本就來不及講。那就放到下節課吧。

第二課時,我基本採用的錢老師的上法。學生也能找到金字塔的高和大,石塊的多和重,並通過朗讀去深入體會。在講到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時,學生的問題比較多,像有東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廈高嗎?一個車皮是多少?和前面的數字好像對不起來……耽誤了一點時間。隨後,把高、大、石塊多、重用一個詞概括起來怎麼說,學生很快能說出宏偉,因爲一開始就有人提到這個詞。學習精巧部分,就不是那麼順利。學生讀到下面一段話時,問他們從中感受到什麼,有的說金字塔堅固,有的說很難建造,有的說很大……在一番引導之後,纔有人找到精巧一詞。爲了加深理解,我有反過來問他們,從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它的精巧呢?學生找到“磨得很平整”“砌合得很緊密”“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等詞句來理解。這裏,重點讓學生了解“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是最能形象說明金字塔的精巧的,這也是說明方法的一種——形象描述。最後,再總結一下金字塔的特點——宏偉而又精巧。

自己覺得是很賣力地上完了課,然而,在批閱了學生的課堂作業後,卻發現課堂效率是如此低。作業中出現的練習,都是課上反覆強調的內容,可結果……最讓人無法相信的是,“這些石塊的接縫處,連最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說明了什麼,竟填的是“宏偉”,而金字塔的特點是什麼兩空,填的是“大、高”或“高、宏偉”“大、宏偉”都有,說明他們對其中的從屬關係根本就沒有搞清。後來,只好把作業發還,把幾道題重講一遍。這樣,到後來,還是有幾個人沒搞清楚。

分析一下原因,我們的語文作業似乎總存在這樣的問題:習題內容上課時都涉及過的,問問答答,都滲透在裏面了。可到了作業本上,很多人都不會做了,回想不起來到底是哪個內容了,就張冠李戴一番。還有,就是自己的課堂,總感覺熱鬧有餘,卻不夠紮實。看上去說的人挺多的,但能靜下來深入思考的不多。尤其是幾個發言積極的,想到什麼就喊出來了,其他同學也就懶得再想。如此一來,那些不動腦筋的人更不動腦筋了,有時連聽到哪裏都不知道。而那些所謂的好學生,因爲急於表現自己,也沒有好好思考,總體也得不到提高。看來,改變這樣的課堂現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8

結合所教班級學生情況,我把生物人教版第五單元第三章第三節《社會行爲》的教學目標定爲:掌握動物社會行爲的概念與判斷,動物信息交流方式與判斷。教學重點是如何判斷某些動物是否具有社會行爲和一些動物的“語言”方式是什麼。難點是社會行爲與先天性行爲、學習行爲的區別,動物動作“語言”的理解,教學活動以學生爲主體。備課寫教案時,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問題,如: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螞蟻和蜜蜂相關問題引入,從而引出社會行爲的概念,又根據這些動物的行爲特點理解社會行爲的特點。然後讓學生舉寫例子說明具有社會行爲的動物,並說出他們的生活習性。隨後,教師列出一些動物的行爲,讓學生判斷他們是否具有是行爲。在這個環節中,以學生爲主體的課堂活動並很好地完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

在教學動物信息交流方式時,教師從最高等動物人的信息交流方式引入,如:人類豐富的語言,打手機來傳遞信息是靠聲音方式傳遞,還有各種體態和手勢。引出問題:其他動物也有他們的語言嗎?這時讓學生舉例靠聲音來傳遞信息的動物,如:鳥,雞等。靠動作傳遞信息的動物有哪些。而一些動物不是用聲音和動作,他們是靠什麼來傳遞信息呢,如螞蟻。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又完成了另一個學習目標,另一個環節是教師小結,考評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整個課堂活動,共安排了三個環節,由教師提出問題和追問,都是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學習目標。這是在這課堂教學中取得成功的方面。

在這節教學活動中,不足之處需要改進的是:教學語言不是精練生動,對課堂節奏調控不好,沒有留出時間關注個別學生,特別是後進生。沒有很好運用表情、等體態語學生信息傳遞的效果,時有口頭禪。在以後教學工作中,要是這些不足之處能得到改進,相信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19

這是一堂市級公開課。以上教學流程是在大家評點過後修改整理完成的。

自己感覺整堂課圍繞一“變”字展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流程還是比較流暢,但也正因爲力求流暢,爲引導學生朝自己設定的方向走,老師介入得比較多,所以預設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第二,雖然有朗讀,但是朗讀與文本研習結合不緊密,感覺是爲了朗讀而朗讀,只是爲了體現師一堂公開課,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活動起來,並沒有達到通過朗讀增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範讀時,雖然能讓學生把握到重點,但聲音不夠深沉,沒有把詩人的情感很好的體現出來。

由於自己對這首詩一知半解,參照教參的相關內容,照搬照抄別人的教學設計去給自己的學生上了一節課。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應該說很不錯,但有些地方還是模模糊糊的。比如說對第一組意象的解讀還停留在表面,只是把教參上的內容教給學生而已。

詩歌教學,我自己應該有自己的見解。我應該把整首詩讀透,至少,對這首詩自己要有一定的解讀,這樣的話,就比較容易引導學生對這首詩進行解讀。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20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後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爲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爲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洪災,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就無異於紙上談兵,而學不好這一段,也會影響到後面內容的教學效果。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問:“你的心情怎樣?爲什麼?”這時學生的回答只基於想象,並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沖毀家園的片段,隨即又配樂朗讀了第一節,這時再問:“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次學生的回答從簡單的字面理解昇華到了感性的認知,一個個感同身受,發言積極,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好“無家可歸”一詞,進而讀好第一節,便顯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激發感性認識來促理解練朗讀,打響了頭炮,爲整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啓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師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麼感激大禹。另外,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爲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讓小朋友通過自己的想象說說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可是小朋友由於缺少生活經驗,小朋友不會說,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沒有充分地瞭解學情,只顧着自己讓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導致了失敗。

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閱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所以在今後教學中還應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體現學生的學。

觀滄海的教學反思 篇21

教學目標: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問題的含義,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並學會計算。

2.理解求百分率應用題的一般結構和求百分率思考過程的主要步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百分數來源於實際,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在應用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求百分率問題的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百分率在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前一段時間,某村接到一個任務,要求這個村明年培育一萬棵綠豆苗,要綠豆苗,就得選好種子,現在市場上綠豆種子的品種那麼多,該選那種.種子呢?

二、師生互動,探求新知

1.看試驗報告,看綠豆生長圖

(1)綠豆1號。試驗種子2個,過了幾天,猜發芽了幾棵,出示結果,再讓學生說發芽種子數佔試驗種子數的幾分之幾和百分之幾,並說方法。

(2)綠豆2號。過了幾天,發芽了3棵苗,猜有幾個種子,出示結果,再讓學生說發芽種子數佔試驗種子數的幾分之幾和百分之幾,並說方法。

(3)找計算方法的異同點。

2.認識發芽率

(1)解釋發芽率的含義

(2)揭示發芽率的公式

(3)提出爲什麼要×100%,讓學生四人小組討論

(4)利用公式,計算綠豆3號的發芽率

(5)發芽率的作用,並解答新知前的問題

3.認識其他的百分率

(1)看稻穀碾成米和糠的過程視屏

(2)試寫出米率的公式,並思考出米率有沒有可能是100%

(3)尋找生活中的百分率

在實際生活中,像剛纔的發芽率、出米率來統計的例子還很多,讓學生舉例子,教師及時給予珍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三、揭示課題

四、提出目標

五、宣佈課結束

教學反思:

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書上的例題雖然也源於生活,但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還有一定的距離。這節課我大膽的改編教材,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以發芽率爲例,使原本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具意義和有趣,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扶放結合,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新知,並通過猜測、觀察、討論、實踐等活動,瞭解更多的知識,注重知識的規範化,並通過交流、計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實效性。

三、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求出發芽率,在理解百分率的基礎上例舉生活中的百分率。

四、關注問題解決意識的培養,從選種子的問題考慮起。

五、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特別是類推的方法的應用。

六、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