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通用2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33K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

學生一個舞臺,他將還你一份精彩。 “一超四有效”模式正是倡導以學生爲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爲學生搭建一個展示的平臺,讓課堂真正服務於學生。超前學習時,老師在給出具體學習指導後就應學會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展示內容和展示形式。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通用27篇)

我們總過度擔心學生不會學,怕他們學習的不充分,總是越俎代庖,預設種.種框架反而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可以做的是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爲學生提供展示機會。“我的課堂我做主”,從學生的展示中我們可以看出哪些是他已知的,那些是他不明白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學生的原有狀況作爲自己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依據,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在學生遇到閱讀障礙的時候或者學生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況下,教師再及時地加以引導,激勵學生去認知、去探究、去思考。我們教師只需要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去點亮學生心中的明燈,讓學生自己照亮自己,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2

我們的課堂上,常常是老師預設的內容太多,學生生成的東西不多,有時還爲了老師的預設,犧牲了學生的生成,這很明顯有些本末倒置了。教師在課堂上應爲學生提供思維和展示自我的空間。就像石老師說的,不妨讓學生走上講臺,當一回小老師。對於超前學習中學生可以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識就由學生來講。我覺得師生角色的相互轉換,有利於保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值得一試。

同時設置“質疑臺”,讓學生說疑惑提難點,比一比誰有一雙火眼金睛,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看一看誰是智多星,最能幫同學解惑答疑。還可以進行“風采展示”背佳作賞美文等等活動,這樣其主動性、積極性等內在動力得以充分發揮,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總而言之,一超四有效的教學模式的實踐完善任重而道遠,眼前關鍵是要把大問題分解成許多小問題,一個一個地深入地去分析,然後去解決它們。我們堅持不斷地反思研究實踐,努力成就心中的那份教育夢。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3

縱觀我此次教學,有如下幾點不如人意:

1、課堂限制過多,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第一次在八班教學時,我設計了讓學生自由展示,不限內容,不限形式,結果亂哄哄一片,展示內容毫無章程,不過十五分鐘左右,學生已無話可說(當時本是下午上課,學生也昏昏欲睡,課堂也受一些影響)。第二次上課,根據課堂情況,我將展示內容調整爲分版塊展示,我拋出問題,由學生解答,提問中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結果課堂上卻呈現出沉悶的狀況,完全成了老師主導的一場戲,過多的框架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活動,問答式讓學生放不開手腳,如同一個個提線木偶一般進行着拙笨的演出。反思我的教學中,課堂限制過多,似乎仍沿襲了以往的教學模式,師問生答,由師主導了整個課堂,做一些重複勞動,毫無效率,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2、展示形式單一,教學設計不夠合理。

如何以形式多樣的展示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一超四有效模式成敗的關鍵,而本節課中依然存在展示形式單一的問題。整堂課基本就是每組一個代表回答問題,其他人只是充當觀衆看客的角色,思想遊離於教學之外。究其原因還在於沒有提高學生展示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激勵過少,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同時教學環節設置不夠科學合理,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內涵。今後自己在設計教學時還得更多的精研教材,琢磨教法,完善教學環節。

3、課堂缺失了語文味,教師語言不簡潔。

本節課中我只抓住人物的精神分析,沒有深入地品讀語句,且課堂讀得很少,缺少語文味。語文課的中的是語言文字的欣賞和學習,我應就文本細讀,抓住關鍵詞和嘗試朗讀使學生仔細領會言語內在精細之處,細細品味積累文學作品的語言。同時課堂上老師說的太多,囉嗦的言語令課堂失色,語言太隨意,這些本就是一個語文老師最大的忌諱,必須重視,平時多錘鍊語言。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4

感謝工作室給我執教班會課公開課的機會,因爲這是我第一次上班會課的公開課。感謝翟老師、許昌滿老師、張慧(心理學)老師的指導和幫助!

設計課的時候,我想呈現給大家的班會課是融合了教育學、心理學、學生的真實想法的課堂,是能觸動內心的課。上完後,我覺得基本上達成了我最初對自己的要求。因爲我希望班會課能融入更多科學、理性的要素,但又要觸動學生的內心,而不是表演式的喊口號、表決心。這堂課的實踐本身是我對自己的一次挑戰,每一個設計都有明確的教育意義,也不是爲了活躍氣氛,只希望課能夠進入學生的內心,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引領他做最好的自己。

聽專家、同行評課時,真的收穫很多,翟老師建議在行動宣言中“儘管我……,但是我……,”但是可以用同學給你寫的閃光點,這樣課前後就顯得更加緊密,我覺得這個建議真得很棒!時間分配上,下次可以適當縮短分享閃光點的時間,增加行動宣言的交流時間,行動宣言是昇華部分能體現得更充分些!

真的很喜歡團隊研修的方式,因爲討論後會纔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課還有很多不足,但借用愛因斯坦的話,“我不會氣餒,因爲每排除一次錯誤的嘗試,我就向成功邁進了一步。”我在朝着更好地自己邁進!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5

首先感覺整個課堂氣氛還是比較沉悶的,課堂缺少活力,學生兩兩討論也沒有到位。課後我總結主要是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生動,教學時缺少激情,一直不斷地提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感受,使學生感到疲倦。

其次,在梳理文章內容時,我教材處理的不是很靈活,沒有把學生的答案做調整,導致板書時出現明顯的順序錯誤,使得學生難以得出說明順序這一結論,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的不明顯。

第三、問題的提出沒有指向性。課上出現的現象是當教師把一個問題“ 拋”給學生之後,學生卻無法回答,或者根本沒有理解這個問題,以至於課上出現不少“冷場“現象,這根本的原因在於我所設計的問題沒有針對性,過於寬泛。

第四、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到位,這個問題在“拓展延伸”環節中體現的最爲明顯。當我在朗讀學生的小作文時,並沒有根據寫作要求來評價,只是機械地指出幾個詞語,機械地重複而已,使得拓展延伸環節顯得沒有意義。

第五、沒有把握恰當的教學時間。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不是很恰當,導致最後的“拓展延伸”環節顯得比較倉促,草草結尾,佈置作業環節也沒有完整的呈現。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不少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教學設計方面的,有教學細節方面的。可見,我還必須不斷地去摸索、去改進教學方法,在失敗中成長,在反思中進步!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6

1.由於教學內容比較多,我用一節課去完成,顯得有點倉促,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就不夠主動積極,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較好的學生能大膽回答及發言。最明顯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詩人,在搞文化學術這方面的說和做的態度,這個環節上顯得有些倉促,不少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從而未能發言,這是一個缺憾。

2.課件的設計還不是很令人樂觀,總覺得只是把問題顯示出來,限制了課堂教學的生成資源的利用。比如,不少學生在“朗讀、理解主題內容”這一環節上,在很少的時間內寫出“聞一多”,語言生動形象,擲地有聲,可惜未能把學生的優秀篇章在班上展示出來,如果能有充分時間讓學生展示,我想效果就會更好。

總之,這節課上得還是不錯的,這緣於自己的充分備課,學生的充分預習,積極互動,相互配合,還有語文組和教科研等同志的通力協作,我想今後要上好每一節課都能如此重視,相信課會上得越來越好,學生的收穫會越來越大。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7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

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8

首先,我由歷史談起,情景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的 “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慾望。關於文章分析由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先提出問題,加以整理,然後班級進行交流。學生提出的問題有:1、雖然我們知道“秦王以五百地易安陵”不是出於好心,但是我們不理解這中間究竟有什麼樣的背景?

2、安陵君和唐雎都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分別是如何反駁的?表現出了二人有什麼不同?3、秦王在文中分別有什麼行動和語言?表現了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4、唐雎既然想刺殺秦王,爲什麼不直接說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卻繞圈子說了三個刺客的事?學生在感悟、賞析詞句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複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爲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降於天”以及與秦王同歸於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9

現行的語文課教學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知識理解型”的教學模式,一種是“思維訓練型”的教學模式。前者教師致力於讓學生理解語文完整的知識系統,一般按照“解題――釋詞――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練習”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而忽視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讓學生理解語文工具的知識,而忽視培養他們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後者教師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閱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程序教學。運用這種模式的教師則強調語文課程的發展性,而比較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只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不重視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以上兩種模式儘管有不一樣的教學理念和不一樣的教學活動結構,但它們也有兩大共同點,一、是前者教師“一講到底”,後者教師“一問到底”。教學活動都以教師爲主體,而不以學生爲主體。二、是教學活動都以理解爲重點,前者是理解課文的知識資料,後者是透過理解課文發展學生智力。兩者都是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衡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是否科學,是否合理的標準:1、是否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在教學中是否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知識與潛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的綜合)3、是否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4、是否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潛力的關係,即正確處理基礎性與創造性的關係;5、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選取教學策略,即要遵循發展性原理,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寫字、學漢語拼音、理解字、詞、句、段的意思,和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進行綜合性學習。我認爲閱讀教學應注意讓學生在主動用心的活動中,掌握語文工具的知識和學會運用這種工具的潛力,並重點培養感受、理解、欣賞、評價、運用潛力,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我覺得現行國小語文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閱讀課教學方式的轉變

傳統的閱讀課教學,是學生被動、單一理解的學習過程,是教師向學生灌輸和填充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當做一個個能夠裝許多知識的瓶子,透過反覆操練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視和抹煞了學生作爲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無法構成健康的個性,更不要說構成末來社會所必需的各種潛力。

閱讀教學應用心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指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這一課時,嘗試採取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9個小組,每個小組6個成員組成:一個成績較好的學生,兩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和一個成績較差的學生,桌椅也跟着進行調整。在小組討論中我提出了各小組要解決的四個問題:(1、刷子李的絕活是什麼?2、課文是從幾方面來寫刷子李的絕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態度變化?4、把你覺得寫得好的資料多讀一讀,並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學生明確了學習的目標,大家踊躍加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中,用心地進行討論,各抒已見,合作解決問題。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討論中,並適當的點拔,引導他們所討論的問題。當學生討論結束後,我讓各小組派代表來向老師彙報自學的狀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已的意見和看法。並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適時進行指點、幫忙。在討論彙報中,有的還提出了學習中不明白的問題,也有的對問題的不一樣看法進行激烈的爭論,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及學會團體協作的潛力。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沉悶,被動的了。而樂於去學,主動、用心地參與到學習中。“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因此我覺得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式來到達讓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二、創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教學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但我們也要充分運用課外的學習資源,適時適量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跨出校門,走向社會,靠近自然,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裏學習語文,增長才幹,學會做人。

三、注意閱讀教學中人文的滲透

語文學科是人文學科,人文學科的價值在於使學生在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等方面受到薰陶感染。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人文性的滲透。如在教孟郊寫的《遊子吟》這一課,讓學生理解詩句的含義後,我讓學生談談學了這首詩後的感受?並說說你們的母親又是如何?你將來想怎樣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學生暢所欲言,紛紛說出各自母親是如何對自已無微不致的關懷,將來要如何去報答母愛。我聽了後,感到很高興,及時地加以肯定和表揚,並對學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學長大以後能夠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學中讓學生懂得父母養育我們的艱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如《落花生》這課是一篇人文十分豐富的課文,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討論做人的道理。在學習中領會了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要像花生一樣做有用的人,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在教學中滲透了人文,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取向。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0

《蒲公英的夢》這篇科學童話寫的是在城市的街心公園,一棵蒲公英開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在夢中實現了她的願望。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所以教學過程中我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污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並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1

學習這篇文章時,我結合課文最後一段:"孔子和老師不僅學知使人們佩服,人們還很敬重他們的人品。",以"孔子和老子有什麼讓人敬重的品行"作爲統領性的提問。在學生彙報過程中,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愛動腦子,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有禮有節,還有的學生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他認爲孔子能向別人學習,有的還提出了每個人都有各自喜歡的方向,知道的知識也都不同,我們要學習各種知識,學習每個人的長處。當學生說到"孔子是個有禮貌的人"時,我又通過表演讀對話,感悟在孔子不僅在語言上,同時在行動上也是十分有禮,也感受到老子也是彬彬有禮的一位學者。這樣,學生能從簡單的語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瞭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識豐富,還很有禮,所以我就勢總結到我們的學習與做人,一個人要想受到人們的尊敬,需要豐富的學問,但只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品行。

這堂課中,我安排了兩個說話拓展,一個是想象孔子在路途中艱辛,這個環節上,學生的想象力較豐富,說話的質與量都很高。另一個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話中"學習是無止境的"這個句子後,在出示孔子三次有文字記載的拜師行爲後,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理解,問學生:"你身邊的人,有像孔子這麼好學不倦的嗎說給我們聽聽。"有的學生說:我爺爺雖然年紀大了,可還在學習電腦。有的學生說:我媽媽一直在學習,她現在正在考會計專業呢。

總的來說,在這節課中,在"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幾個方面中,我基本上注重了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但是在過程與方法上,我做得很不夠。在整節課中,我重視了對學生的激勵,如學生在讀書時聲音太小,我就鼓勵她膽子大點,雖然還是沒有達到要求,但是,總算有了一點進步。還有就是重視了對學生自學時的指導,雖然做得不夠,在學生讀課文,自學時,都提出了要求。

在整節課上,由於我自己對教材的鑽研不夠,所以不能夠對學生有更好的引導,還表現出來有幾個大的問題,這不光是我這節課的問題,更是我今後也要注意的問題。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2

一上課我就開門見山的說,昨天我們已經初讀了這篇課文,課文裏都有誰?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首先我進行了詞語的複習,接着我又出示了“附近、稀奇、假魚、答案”這四個詞,讓他們先讀詞,然後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讀完後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大部分都是在複述課文,於是我提示學生你能用上這四個詞簡單點說一說嗎,經過我的提示,學生有了一些概括。這是我拿出一幅化石魚的圖說,這就是那條化石魚,老師把它貼在黑板上,貼好後提出問題,你們說小金魚會在哪遊?

貼好後請你說一說爲什麼貼在這裏,並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說一說什麼叫“附近”,這樣就很有效地幫助孩子理解了“附近”這個詞,在學生理解了附近之後就立刻提問小金魚看着化石魚感覺怎麼樣?從而讓學生理解稀奇這個詞,並讓學生從書中去找一找小金魚是怎麼想的怎麼說的,在讀的時候,讓學生讀出語氣,這樣就讓學生明白了標點符號不同,讀出的語氣也就不同。小金魚爲什麼會認爲化石魚是一條假魚呢?

在這裏,我通過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的時候突出化石魚的表現來幫助學生理解,在這裏我還安排了一個演一演,這樣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化石魚的毫無反應。這是我來範讀小金魚說的話,學生們立刻反駁我,說我說的答案不對,我抓住時機趕快問,你們是怎麼知道的,從而引出了河公公的話,這時小金魚真正找到了答案,學生們通過學習這篇課文這個故事的有趣,從而也就明白了爲什麼小金魚看着這條化石魚越看越覺得有趣。由於我平時比較注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在這裏我就做了一個處理,我出示了一個課件,上面有幾個小動物,出示完課件我說,你們看小金魚的朋友來了,你就是這條漂亮的小金魚,有關化石魚的事,你想對誰說,說些什麼呢,兩個人一組討論,可以在書上寫一寫,然後指名到前面來說,學生們說得津津有味,而且調理非常清楚,這時我讓學生交上自己的結尾再有聲有色的讀一遍課文。

由於在這篇課文裏有了學生自己的理解,學生在讀的時候積極性特別高,而且都讀出了自己的感受,我看學生的積極性這麼高,於是我又安排了一個分角色讀課文我讓學生喜歡讀誰就讀誰,學生讀的積極性特別高。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3

《落花生》一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爲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內容後,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內容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爲什麼?讓學生自選內容,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並在無拘無束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而通過學生的發言,我知道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4

教學的切入口非常靈巧。利用“喚醒了什麼”和“說了什麼”這兩個問題把學生一下子帶進了詩歌的 教學氛圍中,直達詩歌主題。

縱觀整節課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這主要是對詩歌的講解還不夠深入,一些板塊的講解還沒有充分展開。例 如:在“品雨”這個環節沒有深入講解“雨爲什麼要教兒童們‘勇敢’地笑?” “爲什麼要兒童們‘笑 ’?” 在“賞雨”這個板塊中,對“嘗試背誦最欣賞的一、兩節詩歌,並說說欣賞的理由”這個問題的 處理時,對學生所欣賞的詩句沒有加以深入的分析。在“看雨”和“聽雨”的兩個環節中,對“看看這雨 ,她喚醒了誰?”和“聽聽這雨,她說了什麼?”這兩個問題也沒有深入的講解“爲什麼要喚醒這些事物 ”、“爲什麼要說這些話”。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5

我首先以“我是最棒的”作爲教學切入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然後勉勵學生在本學期第一次公開課大膽展示自己,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習新課作了很好的鋪墊。在第二個環節讓學生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師的範讀起到示範和指導作用。

學生通過自由讀與仿讀,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並不知不覺地神遊其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對作品的理解中。在研讀賞析環節,將研討分爲兩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由教師組織學生研討,第二個層次是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深入研討課文內容,這樣既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體驗反思,遷移拓展的環節,激活學生的獨特感受,促使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提高分辨是非美醜的能力。而在最後的課堂小節,則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讀書走向實踐。時刻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6

今天跟朋友總結我的人生理想,其實就是希望一輩子能不麻煩任何人地活着。——蔣方舟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緊在哪裏。——西班牙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吃驚的成績來。——馬克·吐溫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種勝利。——雨果

最有把握的希望,往往結果歸於失望;最少希望的事情,反而會出人意料的成功。——莎士比亞

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蘇霍姆林斯基

蒼蠅不鑽沒縫的雞蛋。——蘭陵笑笑生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7

課開始,我就以課後孔子的名言導入,課末又以孔子名言結課。

老師,第一次給大家來上課,帶來了一份見面禮——四句名人名言,誰願意來讀一讀你知道這是誰說的嗎

孔子每天跟着老子學習。當他學到了新的知識,他一定會覺得怎麼樣所以他纔會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呢他會怎麼做(他知道,在學習上應堅持老老實實的態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能不懂裝懂。)所以孔子曾說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這樣,前後呼應,渾然一體,學生整節課均浸潤在孔子深厚的思想文化氛圍中。閱讀,不再只是單純的課文言語的分析講解,還被深深根植於祖國文化背景的宏大時空之中。我認爲,這樣的閱讀,便是潤澤的閱讀;這樣的課堂,方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的課堂。

這堂課下來,如預先所料,我拖了幾分鐘。課堂中還需要我去斟酌的地方很多,比如,教學內容的容量較多;對課堂上學生的生成如何引導;教育機智不夠,這與我自身的素質修養有很大的關係,需要我進一步提高。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8

本次班會開的很成功,班會的目的已經到達,成功地讓讓學生體會到了教師這些年的辛苦。

一、對活動主題的反思

通過今天的教育,孩子們學會了尊重理解老師,這也是我想達到的效果。如今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嬌生慣養,當老師批評自己時,容易出現逆反心理,不理解老師對自己的好,但是在播放汶川地震老師爲救自己的學生而犧牲的畫面時,我清晰地看到許多孩子不禁流下了淚水,當緊接着放教師平時辛苦工作的 PPT時,學生的心理出現了波動,我想這一定能觸發他們年幼無知的心靈,此時孩子們的情緒也被調動了,他們有很多內心感受以及想說的話對老師表達,他們被深深地感染着,已經意識到對老師的尊敬之情。

遺憾的是,我對課堂生成性的把握不夠,當有學生說出曾經對老師有過誤解時並沒有加以引導,沒有讓學生說出什麼時候心裏是怎麼誤會老師的,也許課堂的精彩就在此,但是我錯過了對學生的引導,這也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事蹟

二、對活動目標的反思

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基本實現,同學們通過向老師鮮花的環節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看到老師辛苦工作的視頻,同學們都很感動,同時在活動中增進老師與同學們的感情與默契,讓辛勤操勞的老師們放鬆一下心情。通過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教師工作的艱辛和崇高,從心產生對教師的崇敬之情,以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爲載體,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活動,把尊師重教化作一種自覺行動,從而使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對活動內容的反思

主持人開場白,在向老師鮮花的同時播放《獻給老師的歌》背景音樂,目的是渲染本次班會的氣氛,使同學們進入狀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奠慰屍魂——爲祭汶川地震中爲學生而獻出生命的教師,在這個環節,學生比較激動,有的孩子甚至無法剋制的抽涕起來,班級的氣氛很沉重,大家都對犧牲的教師表現出沉痛的悲傷,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用製作好的PPT

播放各科教師忙碌工作時的照片,這時學生看到每天熟悉的身影,看到老師的辛苦,忙碌,都很感動;漫談尊師:學生自主發言,陳述和老師之間的點點滴滴,在這個環節活動目標得到實現,大家踊躍發言,學生都老師的深切的愛得到表達;師生互動遊戲:猜詞,增進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但是由於這個環節很難組織好,考慮的也少,在活動中花去了很多的時間,出乎意料之外,值得欣慰的是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變近了;

四、活動後的收穫

本次班會從開始到最後我準備了很長時間,活動的成功召開和結束讓我倍感欣慰。在觀看教師辛苦工作時的視頻時,學生了解到老師平時的辛苦,大家由此有很多感受,學生在談論與老師之間的點點滴滴時,有的學生在談到以前誤會老師甚至哭了起來,並保證以後一定會改正,從而使本次班會的活動的目標得到實現。在本次班會上,讓我看到了一羣可愛的孩子,同時也體會到當老師走進學生內心時的那份欣喜,教師是個讓人們尊敬的職業,同時也讓我感受到身上的單子很重很重,在交給他們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他們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雖然我現在只是一名實習教師,卻同樣讓我感受到了作爲一名人民教師的重大職責,也更加熱愛這個職業。所以以後我要多積累各方面的知識,等待着真正作爲教師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天!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19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詩歌,寫出了殘疾人盲婆婆受到關愛時的幸福神情,同時,一個活潑可愛,非常有愛心的少年兒童形象也躍然紙上。通過這首古詩的學習讓孩子們學會去關愛別人,尤其是殘疾人更需要我們的關愛,願這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在孩子們身上也能發揚光大。,但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繫不夠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發學生想象,爲理解詩歌內容,走進詩歌所創設的情境作鋪墊。

我藉助角色換位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真切而深刻的體驗,即藉助角色扮演,使學生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不同的情緒反應,並以某種角色直接進入情感共鳴狀態。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學生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這源頭活水才能水到渠來。在課堂上,學生真因爲體驗了盲人的生活,雖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一點震撼,也足以讓他們體會到了作爲一個盲人生活有多麼的不便,是多麼的需要幫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幫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領路人。”雖然孩子們只是短短數語,但說出了他們的真實感受。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從中可見他們的感受之深,體驗也切。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20

一、課堂節奏“一路匆匆”,缺少精讀細品。

上課給的時間就是固定的45分鐘,似乎想要完成的內容太多,於是,按教學設計,一步完了,緊跟着另一步,教學環節雖然環環相扣,但顯得頭輕腳重,在“讀雅句”與“解困惑”板塊中學生好象課文還沒有讀明白,就開始了讀之外的“用妙語”活動。雖然積累了美的語言,但對這些語言缺少深層的品味。對這篇文質兼美的文章這樣處理,無疑有些膚淺。

二、學生審美“浮光掠影”,缺乏深厚積澱。

由於借班上課,學生對文本沒有充分預習課文。在指名朗讀課文時,暴露出了對文本的生疏。(這值得我思考:在公開課中如何避免或解決這個問題)在“延伸拓展”時,問及中國的男舞蹈家時出現了“冷場”,這是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國中生對藝術缺少了解,對“美”缺少感受,缺少積累,審美品位不太高,這與平時沒有強化這方面的薰陶感染有關,由此得出: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審美品位的提升,要積小流才能成江海,積跬步才能至千里,我們當教師的,路漫漫其修遠兮!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21

讀是一種最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無論是情感體驗,還是個性感悟,只有充分讀了,纔能有所理解,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寫父母親的句段,生生合作研讀"我"聽了父母親的話後的表現,通過讀,體悟父母親的情感,正確地捕捉"我"當時的內心想法,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動,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最後對母親和父親的愛便有了深刻的感悟.讓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去發現,去體驗,去感悟,讀是最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自讀,指讀,範讀,同桌互讀,小組讀,齊讀.範讀是引領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自讀,理解着讀,讀中去揣摩,去體會;指讀,把個人體驗,感悟到的表現出來;互讀,加強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齊讀,釋放自己的情感.

課堂非常注意學生情感的激發,很重視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閱讀.這裏的情境不是指某個教學環節的單一情境的創設,更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圍.它包括生動形象的場景,教師的語言,活動的方式,構成了完整的動態的情境,因此,課堂上注意多種形式的活動方式,有學生個體的自學,研究,又有小組間的討論,研究,更有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教師的語言,不管是指令性的語言,還是評價性的語言,都富有煽動性,能引發學生的激情,如讓學生讀"課題"時,老師是這樣說的:"'精彩極了'該怎麼讀,誰行 ""你讀得也精彩極了,老師也被你深深折服.""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卻意味深長."學生就是在這樣充滿讚賞,充滿鼓勵的課堂中,迸發出激情,迸發出智慧.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22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後,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爲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二、在閱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閱讀爸爸說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說樹,幹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說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繫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23

在本篇課文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學生對農業的興趣,要讓學生了解農業,將來也像袁隆平爺爺等農業科學家那樣獻身農業。同時通過學習還要培養學生蒐集材料的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通過交流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本以爲學生脫離了農村和農業,其實是我們沒有真正引導他們接觸和認識農業及農業技術,看來真正脫離農業的恰恰是我們自己。個別學生蒐集的大量資料,雖然技術性語言較多,但足以見得學生對農業科學知識的興趣,也引發了其他同學對科學知識的熱情。我想:如果我真正把學生帶到大棚中去參觀認識蔬菜,瞭解蔬菜的培植技術,或者去苗圃觀看植物培育情況,學生更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24

今天,我成功的進行了這一課的教學,內心也隨着故事的情節,顯得尤爲激動。我爲祖國的成功而激動,更是爲自己教學的成功而驕傲。

這節課,不同於普通的一節語文課,因爲這篇文章的選材與我們今天的事實有些小的脫節,原因是20__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在我國首都北京成功的舉辦完了,而這篇文章的內容是讓孩子們感受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辦奧運成功時的情景,這爲教學鋪下了難度。要想帶領孩子們跨越時空隧道,回到申辦成功那一刻,需要在教學環節上下功夫,既能讓孩子們進行時間的大轉移,還得讓他們體會到當時的熱鬧場景,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首先是巧妙的課堂導入,請同學說一說:“自己做什麼事情成功了,成功以後的感覺如何?”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孩子們的話題打開了,有的說:“我自己做個小風車成功了,我很高興”。有的說:“經過我自己的努力,期末考了100分我很激動。”還有的說:“我得到獎狀時,我很開心。”緊接着我就出示了一張申辦奧運會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些什麼?”讓學生暢談,就這樣在無拘無束的談話中,學生不由自主地被我的導語吸引到課堂中,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25

這則詩化的童話的主題是希望學生把握“愛”的主題,把愛給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們,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我在教學中重點放在對盲孩子發生變化的原因的探究,以及從影子最終得到生命這一結局的安排的啓示上,進而全面深入地把握主題。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遷移,能夠感同身受、推己及人,真正把這種愛變成願意幫助弱小人羣的動力。是比較滿意的一課。

本堂課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很清晰的,主要是以盲孩子的心情變化爲主線來組織課堂教學的,採用的方式是朗讀和品讀。盲孩子的心情變化經歷了由寂寞---快樂----孤獨-----驚喜四個變化,所以我的課堂教學也分爲四大板塊,但是在課堂最後我卻少了一步課堂小結。沒有小結,這四個板塊似乎仍然是割裂的。所以小結很重要,他就像一根繩索能夠將課堂板塊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使課堂更加完整。這一點值得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引起注意,應該重視小結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26

教學的重點處把握還顯不足,課文第一段的二、三兩句話,主要是闡述了我因爲愛小鳥,看到小鳥傷心,不吃不喝而着急,理解的重點在我着急的原因上。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這個問題:我很着急,那是因爲?孩子們能點到我所着急的原因,但卻被我點到爲止了,讓學生充分的說,理解我愛小鳥,所以我很爲小鳥擔心。

重點理解的部分似乎有些蜻蜓點水了,今後我要注意,把學生該理解一句話掌握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數,該重點理解的要讓學生充分的敘說,讓學生暢所欲言,在思考的過程中,理解課文的情況下再讓孩子們練讀。

登上地球之巔反思總結 篇27

這節課讓我充分的體會到了學科整合的魅力,通過整合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詩歌教學重在讓學生進入意境當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除了用課件幫助之外重點應該讓學生朗讀,通過朗讀去品味語言。而在整體感知部分,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很多學生的朗讀慾望被調動起來,但我確沒讓學生讀,而是通過聽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在探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提,教師補充,而我忽視了課堂上應隨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問題是爲了讀,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導學生進行了探究,沒有進一步的去讀。3、拓展寫作我設計讓學生試寫詩歌,這對學生來說難度太大,應該讓學生根據好的句式進行仿寫,或者通過“增、換、刪、改”語言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