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通用2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55K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

教學中我教態親切,語言柔美。我認爲課件設計得很美,板書設計簡練直觀,多而不濫,運用得十分有效,直觀形象。我能用較好的信息素養,增強了低年級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整堂課上的很順,環節清楚,過渡自然,給聽課的老師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整節課上得有趣。學生的識字,朗讀都很不錯,可見平時對學生的雙基訓練紮實。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通用27篇)

但在讓學生上臺表演金黃的落葉邀請小夥伴品嚐水果這一環節對課堂教學中收不到太大實效,可省去。將剩餘時間放在最後春天這一自然段的朗讀和說話上。整堂課將更完美。還可多用一些美麗的圖片來指導低年級學生說話。課堂上學生出現問一些本課教學設計以外的問題是一種很好的現象,是要予以保護我可運用教學機智將學生的問題引回到課文中來,爲課堂教學增色。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2

學生對於太陽並不陌生,可是不同顏色的四個太陽,卻是學生見所未見的。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結合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掌握,適時引導學生藉助畫面,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抓住文章內容充滿童趣、語言簡潔、優美的特點,圍繞着“動腦筋,有創新”設計教學,積極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讀入手,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進而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善於表達的能力。

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於是,在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我就設計不同要求、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讀,以讀爲主,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體會,讀中思考。如在教學“金黃的太陽”一段時,我先請喜歡這一段課文的學生讀完此段後,讓學生說說“到了秋天,小畫家爲什麼把太陽畫成了金黃色?然後用課件演示了“秋日果園碩果累累,落葉飄飄”的景象。在邀請說話的情境中指導朗讀,促進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了“金黃的太陽”給人的喜悅、歡樂。又如在教學冬天“紅紅的太陽”時,我在充分讓學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情景後,藉助課件的演示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

七八歲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讓他們在想象中創造,在想象中積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利用準備的材料,畫一個自己喜歡的太陽,並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給誰?爲什麼要這麼畫?接着播放音樂“種太陽”。學生邊聽邊畫太陽,最後展示作品,發表想法和意見。此時,配樂畫面,表達交流,把美術、音樂和語文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的想象力無疑插上了翅膀,學生們的眼亮了,語言也閃光了。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3

由於全文這四段結構基本相同,我設計指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然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自學二、三自然段,通過檢查朗讀來檢查自學的效果。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可以自己操作課件,欣賞四季圖。最後一段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給春天畫太陽,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春天的類。

以讀帶說,深思善感 。一年級的學生,語言正處在發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語句,在反覆熟讀的基礎上,再教給他們按照問題的形式用文中語句引導回答。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表達得確切,說得流利、暢通,幫助學生在讀流利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又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進行說的訓練,做到朗讀與思考有機結合,讀說相得益彰。我向學生提出:

“你有什麼疑問要問小哥哥嗎?”讓學生先讀課文,然後讓學生通過思考再回答:1、小哥哥爲什麼要畫個綠綠的太陽送給夏天?2、小哥哥爲什麼要畫個紅紅的太陽送給冬天?3、小哥哥爲什麼要畫個金黃的太陽送給秋天?4、小哥哥爲什麼要畫個彩色的太陽送給春天?發問促讀,問讀結合,讀中有思,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思考,讀而後答,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有利於學生的讀說訓練,以讀帶說。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4

《我們的校園》是一節實踐活動課。由於聆聽了東師附小薛春波老師一節《走進世博---百分數的應用》數學實踐課,因此很受啓發。仔細閱讀《教師用書》瞭解到它是在學生有了對新教材內容認知後進行的綜合運用活動並含有統計思想的滲透。本着《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以談話的方式營造出寬鬆、和諧的氛圍,將學生帶進課堂之中。本節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與。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計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

1.以“情”、“趣”開路。

老師以聊天、談話的方式引出學生熟悉的場景,從而使學生輕鬆地進入課堂,拉近師生間的關係,爲課堂教學建立良好的開端。

2.學科交融,易於學生情感的渲染。

由於課堂教學呈現方式上的變革,使單一的數學課與體育課進行有機結合,給學生的身心以美而舒展的渲染。把學習活動延伸到體育課堂,給學生屬於自由活動的時間……讓“統計”成爲遊戲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在玩中學習。這節課人人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喜愛數學之感油然而生。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室內室外相結合,和學生一起學習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5

這篇課文是講一位技術高超的騎手在騎牛比賽中的精彩表演給予人們的啓示:高超的技術是靠長期刻苦訓練得來的。

這篇課文不好上,主要是因爲:1.騎牛比賽學生比較少見;2.有很多難理解的詞,例:特別、熱烈、興致勃勃、野性大發、技藝高超、儘管等;3.長句較多,學生讀起來把握不好停頓的位置。正因爲這樣,教學時對課文做過多地分析和講解,只有從學生出發,真正爲他們着想,這樣纔可以獲得課堂的成功。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恰當的指導朗讀,引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體會、去感受,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我還抓住關鍵詞語,加深理解領會文本內容 。

整節課,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真正做到“讀中悟情,讀中悟理”,在讀中昇華認識、昇華情感,與課文中的人物產生共鳴。( 勵志天下 )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6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啓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導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啓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繫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導入課題的方法。我說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說那是“月亮”。我說:“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着“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7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爲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大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本學期的教師基本功大賽中,我特意選擇了這篇課文進行教學,重點講讀“潮來時”的情形。上完課後,效果感覺良好,也有許多的感受、體會。回顧整堂課的教學,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爲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以人爲本

整堂課中,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偉壯觀。如在讀、議、品的環節裏,我始終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學生喜歡哪句我便導哪句,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模式,而改爲學生學,老師導,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師主導性。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爲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如在學生讀得有滋味時,老師也參與他們的朗讀。在讀的片段裏我讓學生先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讀之後自己再讀,把自己當作了學生參與到學生朗讀中,學生再反過來評老師的朗讀,從學生的評議中,我巧妙地指導了學生的朗讀。這樣教師轉變角色,作爲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這種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範,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我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願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在和諧的氣氛和環節設計中學生很自然地又學到了朗讀和理解課文的技巧──帶上動作表演讀能理解詞語的意思。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可稱得上獨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積累的訓練和指導,注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實施並落實語文五好目標,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以讀爲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如齊讀、男女賽讀、表演讀、配樂讀等,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如讓學生談談“你爲什麼喜歡這句?”,培養學生的語感,落實五好目標中的“朗讀好”。在“句子比較”這一環節裏,通過不同語氣的朗讀,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並且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並有針對性地設計一道填空文段讓學生口頭回答,同時也落實學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

三、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爲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採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麼,達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來時的錄像,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從整堂課的教學可以看到,學生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而且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學生在通過聽力訓練時明白了按順序、抓特點的寫作方法,這一難點也得到突破。總的來講,本課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讀、悟、品的環節中耗時過多,積累語言這一練的環節因時間把握不夠,如句子比較、背文方法的指導、成語積累的訓練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學設計安排的容量是否過多,因時間的問題我在教學時就臨時作了一些調整或縮簡,以後在設計和教學中還需注意到這些因素,畢竟設計時可能總想到要盡善盡美,但實施起來還是會有很多的變數。另外略顯不足的是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氣氛跟平時的課堂相比還顯得不夠活躍,除了客觀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學感染力還有待於提高。俗話說,玉有瑕疵,人無完人。通過了這次教學,有滿意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們都將是我的收穫,我的所得。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8

在執教《祁黃羊》一文之前,我看到網上不少老師對“祁黃羊是否出於公心推薦解狐和自己兒子”教學反思。

我們班孩子一向思維比較發散,教學設想中我預測到的事情果然發生了。

當學生都對祁黃羊推薦解狐和自己兒子表示贊成時,一個孩子站了起來說:“祁黃羊明知道解狐得了病,還推薦他,是想讓他送死,因爲這樣他就可以報殺父之仇了。”他說完,下面一片驚訝聲,有的孩子感嘆道:“祁黃羊還真是詭計多端呀。”有的孩子義憤填膺地說:“原來祁黃羊是這樣個人。”還有的孩子舉着手叫着:“我有不同意見。”於是我請了舉手地幾個孩子說說不同意見。一個孩子說:“祁黃羊又不是諸葛亮他不會算,怎麼知道解狐病了?”另一個孩子說:“解狐要是病好了,祁黃羊豈不是會被解狐殺了,他怎麼會這個傻推薦解狐呢?”還有的孩子說:“如果祁黃羊是這樣一個人,他在當中軍尉的時候就可以找理由殺瞭解狐,而不是辭去職務之後,還要想這麼多辦法。”“不同意”幾個孩子又跳了起來。“解狐是祁黃羊的殺父仇人,他當然會注意他的情況,他生病一定知道。他病的快死了也一定知道”“他當官的時候不好害人,因爲那會別人抓,所以在辭去官職的時候,想個辦法除去他的殺父仇人,免得以後解狐來害他。”“不對”有幾個孩子說了話。“如果祁黃羊知道解狐都快要死了,祁黃羊還用得着去謀害他嗎?你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祁黃羊推薦要死的解狐是爲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中軍尉,他很狡猾,沒有直接推薦自己的兒子,而是讓主公以爲他是個公正的人。”當這個問題提出時,我已經在網上朋友的貼在中看過了,我班果然也出現了。幾個孩子說出了不同意。“如果祁黃羊這個時候推薦他的兒子,別人還不是要說的”“書上說祁黃羊想了想,鄭重地說,這一段又說了祁黃羊又想了想,鄭重地說”說明他對待這件事很認真,不是早就想好了的。如果他想好了就推薦自己的兒子,他就會馬上說。”此時,我的評價是“很會讀書,能聯繫課文中一個細節,找出自己說話的依據。”爲了引導學生思維走向文本的價值取向,同時,幫助學生讀書體會。我指導“你們聯繫祁黃羊辭職的原由,再想想,他會不會因爲祁午是他的兒子而推薦他?”學生讀第二段,“不會,因爲祁黃羊多年爭戰,腿落下了毛病。打了很多年的仗,能活着說明祁黃羊有着很高的本領,當他也受了很多傷。如果,他的兒子祁午沒有什麼本領,上了戰場,就會被打死或者打成殘廢,那豈不是得不償失。”“祁黃羊生活的時候,是諸侯爭鋒的時候,如果他派上一個沒有本領的兒子做了大官,自己的兒子沒有了,國家也保不住,那不就得國破家亡嗎?所以他不會這樣的。”有時候課堂上學生對文本的價值取向出現質疑的時候,我們不能硬生生否定學生的質疑,也不能含糊其詞的贊成他的質疑,因爲,在學生成長其間,我們應該以較爲“陽光”的思想來教育他們,幫助他們樹立較爲正確地價值觀。我們只有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步入文本,進一步展開思路,進一步讀懂文本,進一步與文本產生共鳴,這樣的問題就不攻自破了。我們藉助的工具不是空談,還應該文本。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9

本課不足以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教學反思不是“坐而論道的玄思”,“思”的最終目的是“改”,只有不斷地勤於實踐、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爲,才能實現反思到實踐的跨躍。

1、加強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創建“各抒己見”、“不懂就問”、“相互質疑”的學生言論氛圍。

課堂剛開始時,有些孩子稍有“膽怯”,出現思想顧慮,擔心問題的回答不得要領,有失“面子”,也明白自己的言行舉止應該更規範,平常課堂上的爭搶發言明顯消失。孩子們想保持好紀律,卻丟失了生動活潑的本性。

以後教學中以此爲目標,使學生在提問、交流、爭議、補充、修正中解決問題,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以達到“和諧課堂”的完美境界。

2、體現課堂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關鍵在於,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創造一個“和諧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個別孩子沒有完全進入狀態,問題的回答銜接不緊湊。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也是我永遠追求的目標。

3、加強孩子們課堂言行舉止的規範性,使之“習慣成自然”。

最後我想說:“業精於勤,荒於嬉。”只要我們對教學活動勤思,勤學,勤寫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斷提高對教學的認識,發展教學實踐智慧,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0

《趙州橋》是介紹著名的橋樑建築——趙州橋的說明文,文章用簡明的語言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課時我以生字詞爲重心,並帶入文中,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前能夠初步理解簡單句子的意思;在朗讀課文中去理解,初步感知文段,在感知時收集信息。

一、簡化教學程序

“趣味教學”這一觀點近來常被各界教學專家提倡。課堂中的“趣味”是教師對文本深入解讀後的深入淺出,是對教材的準確把握,我們的“趣味”就應讓學生學得更簡單、更快樂些,讓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些。爲了這個“簡單”的趣味,我背後做了“不簡單”的事情:深入地解讀文本,收集有關趙州橋的資料。使趙州橋的形象、特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感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更感嘆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後我引出課文中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再根據這三個特點去引導學生學這三個重點句:(1)“趙州橋十分雄偉。”(2)“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3)“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以此爲線索學段學篇,去感受趙州橋的無限魅力。

二、激發學生興趣

雖然趙州橋是一篇說明文,文中包含了豐富的信息,但它的字裏行間無不透出作者的情感------自豪。學說明文的課堂也是書聲琅琅的課堂,所以在第一課時中我鼓勵學生緊緊抓住關鍵詞引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透過朗讀表達情感。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跟着一齊思考:趙州橋這樣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它憑藉着什麼而聞名於世呢?學生一時語塞,引發了他們探索的興趣。之後第二課時我創設旅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三點體會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讚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首先從“1400多年”、“五十多米長”,“九米多寬”中體會這些數字傳遞出來的信息,體會趙州橋的堅固雄偉,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其次從千年來利用沒有橋墩,只有一個大橋洞,四個小橋洞的設計存留至今,體會它的堅固。引導學生體會趙州橋的的美觀時,教師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然後出示了課件圖片幫忙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最後抓住關鍵詞“抵”、“回首遙望”,做動作體會橋的圖案的傳神,並指導把該段讀好,把橋上的龍讀“活”,直接切入地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此時學生的情感,老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文本的情感融爲了一體,兩個字------自豪。

三、引導學生感悟

在通篇文章中,我們能夠體會到,作者不僅僅是在遊覽橋,讚美橋,同時也是在讚美造橋的人,我們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寫作時充滿着的驕傲和自豪的感情。所以,讀課文時,我們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達出作者所要表現的情緒,也表達出自我從文本中體驗到的情感。

“趙州橋十分雄偉。”這是一個總起句,後面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築材料、形狀特點等,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述。引導學生在朗讀中仔細體會這些數字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把“雄偉”的氣魄讀出來。

“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在理解課文時,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討論:“什麼是‘創舉’?爲什麼說趙州橋是一個‘創舉’?”學生能夠從前面的學習中瞭解哪些說明了趙州橋的設計師“創舉”,也能夠用舉例子的方法說說對“創舉”的理解。然後聯繫上下文中對趙州橋的描述,如,減輕衝擊力,節省石料,談談自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並在理解這句話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激發出自豪的情感。

“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這是一個過渡句,巧妙地將兩部分資料緊密地聯繫在了一齊。課文表現趙州橋的美觀,刻畫得十分細膩,描述欄板上雕刻的圖案,生動活潑,我採用抓住重點詞的方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的方法。透過讀書,讓學生抓住三種龍的獨特之處,“相互纏繞,回首遙望,雙龍戲珠”透過重點詞語想象他們的樣貌,動作把龍的形態表現出來,從而體會雕刻的圖案是那麼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多姿多彩。從而引出“所有的龍似乎都在遊動,真像活的一樣。”引導學生想象圖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難點,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默讀課文,想象欄板上精美的圖案,讓學生將想象的資料用語言來描述,並出示了圖片幫忙學生再現畫面,讀出體會。學生對精美一詞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體會到這些精美的圖案是1400年前,勞動人民在石板上一點一點雕刻出來的,十分費時光費精力很不容易。之後,朗讀課文,帶着想象去體會趙州橋的欄杆上那些精美的圖案。

四、拓展學生寫作潛力

在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對趙州橋的側欄三幅關於龍的描述用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排比方式聯繫起來,使三幅圖聯繫得自然有序,學生在學習寫作文時若能夠用到這一方法,必定使作文在邏輯上有所增強,文章的層次也能有所提升。所以,講課時我特地突出這個資料,並請學生用其造句,在這自由發揮中,學生學到了知識也體驗到了快樂。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朗讀的指導和朗讀量還欠缺,課堂結構還略顯緊湊,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改善不足,努力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潛力。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1

《朱德的扁擔》全文沒有一句對話,但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着重使學生通過質疑,讓他們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對於那些淺顯的問題,力爭當堂解決,爲精讀課文內容再次去深入理解課文主題掃清障礙。

在教學中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提出要求:仔細聽,想想哪些地方不懂。也許是我的朗讀聲情並茂,孩子們都一個個聽得特別認真。然後我再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比如打上小問號)。孩子們邊讀邊做記號,我在教室裏巡視,發現孩子們的書上小問號滿滿的,提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比如詞語:一、詞語類。不理解的詞語有:井岡山、會師、堅守、粉碎、圍攻、儲備、茅坪、山高路陡、草鞋、斗笠、翻山越嶺、不料、連夜、敬愛。二、句子。1、爲什麼朱德同志會師了?2、紅軍爲什麼要儲備糧食呢?3、爲什麼大家要爭着去挑糧?4、大家爲什麼要藏扁擔呢?5、爲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爲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6、爲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

孩子們的這些問題我給予了表揚,雖然像“井岡山”、“茅坪”這種詞語對我們大人來說根本不成爲問題,但在孩子的眼裏這些依舊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重視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因爲鼓勵孩子們發現問題,培養質疑能力,這是我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對於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梳理,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予以解決。首先是看圖理解。比如“草鞋”、“斗笠”等詞語通過觀看課件中的圖片,孩子們一下子就會理解。而“會師”、“粉碎”、“堅守”等這些詞語學生根本不懂,我只好結合課文故事的背景去講解,希望孩子們能真正地明白。其次是把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通過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比如“儲備”、“山高路陡”、“翻山越嶺”等。而“大家爲什麼要藏扁擔呢?爲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爲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爲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都能弄懂,雖然沒能深刻地感悟出課文的主題,但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2

第11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內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君權神授”下的英國,介紹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查理一世命喪斷 頭臺,介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第三部分:《權利法案》的頒佈,介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鞏固和革命的歷史意義。本課重點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和歷史意義,難點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徹底性。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利用什麼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概念或認清歷史問題的實質,是 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課後我對這一課的總結和反思如下。

一、創設情境,設計問題,突破重點。

關於革命爆發的原因,通過創設情境(利用圖片、文字材料等資料),選出兩名學生,進行情景模擬,各自陳述所代表的階級和階層的主張和要求,使問題深入淺出,便於學生對該問題的理解。關於革命的歷史意義,通過問題教學來探討革命對國內、國際的影響。

二、拓展提升,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爲 了幫助學生突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長期性、曲折性和不徹底性這一難點,我引導學生設計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過程的梯形圖,學生很容易看出在革命的各個階段是 由不同勢力掌管着國家政權,也就能夠分析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並由此得出啓示:任何一種先進的制度要取代落後的制度都要經歷長期、艱鉅、反覆的鬥 爭,進而引申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不怕困難,要具備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三、充分運用地圖,提高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

結合《內戰形勢》示意圖,請學生觀察思考:從圖中找出哪些地區支持議會,哪些地區支持國王?誰佔優勢?有何優勢?結合前面的講述並挖掘地圖隱含的信息,學生有了一些創造性的回答:面積的大小、人心向背、蘇格蘭人民起義對王軍的制約等。

四、本課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如講革命爆發的原因時,議會與國王的關係學生不易理解,需要補充資料講清楚。重要人物克倫威爾的分析,只是簡單羅列其事實,再進行簡要評價,枯燥乏味,沒有血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空間太少。沒有講練結合等。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3

翻閱學生的作文本,深感語文教學的不盡人意。其實我們的語文教材就是最好的“習作例文”。比如《天安門廣場》一課二三自然段介紹廣場四周的建築物,表面看這兩段文字很平淡,很枯燥,其實是非常準確、簡練、規範,可謂字字珠璣、要言不煩。

課堂上我請學生思考:這兩段文字寫得好不好?學生有的說“紅牆黃瓦”、“雕樑畫棟”等四字詞語用得好——詞簡意豐,文采斐然。有的說“藍天白雲”映襯着“漢白玉華表”非常美麗——“華表”是什麼東西?看看書本插圖,大體知道即可。結合課文後面的習題,我在黑板上畫起了“天安門廣場”的示意圖:“北端”是“天安門”,“中央”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東西兩側”“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遙遙相對”。——何謂“遙遙相對”?學生看着黑板上的示意圖就一目瞭然了。

畫好示意圖後請學生思考:這兩段文字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終於有一個學生說出“方向”這個詞語。我板書“方位順序”,解釋“方位”就是“方向與位置”。對於“方位順序”這樣的詞彙,學生可能是首次接觸。可是他們應該明白:“順序”是語言表達的要領,說話寫文章都該“有條不紊”,否則就是“雜亂無章”。舉例:寫文章介紹我們的教室,就可以按照“前——後——左——右——上——下”等“方位順序”來寫作。——用“寫作”的視野看“閱讀”,這也是“讀寫結合”。

不足之處:對寫作知識的滲透只是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缺少“實戰練習”。可以引導學生“口述”,也可以“隨堂練筆”。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4

本課是描寫秋天的一篇文章,文美,意更美。朗讀感悟背誦之後,帶領學生模仿寫四季。

首先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本課的結構特點:第一句,呼喚秋天來啦;第二句運用比喻的手法,描寫山野裏的景物的樣子;第四、第五句,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大雁南飛,來表達對秋天、對勞動那個人民的讚美。

接着,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相同季節的學生自由組合成一組,互相說出、補充本季節裏特有的景物,組內交流展示。

然後,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師相機指導篩選板書出季節裏特有的景物,並板書在黑板上。

最後,啓發學生說出本季節裏特有的景物特點,學習“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的表達方式,並借鑑。有的學生說的不是很準確,比如:“桃樹掛起粉色的燈籠”,“掛”自用的不是很準確,變引導學生看幻燈片,並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認識,學生便體會到“桃子露出粉紅的臉頰” 更好一些。……

放學的時候,陸陸續續,大家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春、夏、秋、冬各自開花。

二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動筆,雖然稚嫩,但“我願寫”,比“寫出文采”更重要!不急,慢慢來!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5

紙船和風箏讓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裏和藍藍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紙船和風箏帶去的問候、祝福、諒解和濃情,真正成了維繫、發展他們友誼的橋樑和紐帶。

教學這篇課文,我反覆琢磨了許多遍。如何設計教學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自己感覺對這篇課文,還是吃得比較透的。

主要設計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變化爲線索,讓學生讀課文,體會他們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紙船和風箏對他們情感的變化所起的作用?這些問題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的學習狀態很好,這可能得益於趣味性設計(如摘蘋果放進紙船、蘋果給老師、同學們說悄悄話),讓孩子們以各種形式的讀來理解語言文字,問題的設計等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深入研讀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響了孩子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孩子們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歡樂共痛苦。尤其是學習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們都讀哭了。孩子們在我的指導下真正走進了文本。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在課堂實際生成的瞬間,教師只能憑自己的一種直感去感受來自孩子們的對文本的解讀和迴應,然後對教學預設作出相應的隨機調整。這種課堂策略當然受教師敏感度和經驗度的影響,我在這方面明顯是欠缺的。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6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着重培養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六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有限,教師的指導作用尤爲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爲不斷小結,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教學行爲,使課堂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總結,在今後的教學中避免類似問題的再次發生。

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一起成長,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如果只掌握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作文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講要求,讀讀例文,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拓寬課堂領域,最近我又在思考,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得的成績沾沾自喜,那將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已到了及時充電的時候了!多讀些教育理論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同志學習、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7

《梅花魂》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梅花魂的本質含義,體會外祖父的愛國思鄉之情。課文的第13自然段關於外祖父對梅花秉性的闡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根據我班學生好動好表現的特點,在教學伊始,我讓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然後教師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陳毅的《紅梅》,陸游的《詠梅》,以及毛澤東的《詠梅》,讓學生吟詠,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瞭解。

接着以讀爲本把五件事情找出來,然後分析外祖父的“三次流淚”,體會外祖父濃厚的思鄉之情。第二課時圍繞“珍愛梅圖”和“贈墨梅圖”體會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眷戀祖國的心就像那梅花精神。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師生一起跟着音樂唱,在歌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加深對外祖父思鄉之情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對梅花魂的理解。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裏,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蘊裏,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小小少年的心便不會拘於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課題是《梅花魂》,我首先問學生課題《梅花魂》從字面上理解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是梅花的精神。這時我在課題魂字的底下批註精神二字,我緊接着問:“課文哪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梅花的精神?”學生很快的找到了是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我讓學生品讀思考:“從第十三自然段中,你知道了梅花的精神是什麼?你是從哪體會到的。”通過思考,學生體會到了梅花是不畏嚴寒,寒冷對其他的花意味着死亡,而對梅花則意味着生存。面對嚴寒傲然屹立,不屈服。而且體會到梅花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不僅如此學生還體會到了,這不僅僅是梅花的精神,而且也是中華兒女,無數中國人的精神他們頂天立地,從不肯低頭折節,構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於是我問:“中華兒女千千萬,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數不勝數,你都知道哪些人物?”學生紛紛發言,列舉出了許多的古今我國具有梅花精神的英雄人物。我讓他們懷着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來有語氣的朗讀第十三自然段的時候。令我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同學在讀到“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這句話的時候,突然舉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覺得這句話中的“她”字用錯了,應該用這個“它”。

從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昇華,體會深深的思鄉情。

通過對愛國心的理解,學生的思維碰撞出了火花,一個學生說:“我覺得課文在向我們介紹外祖父愛國的同時,還在向我們說明外祖父也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於是我追問:“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眷戀祖國,思念家鄉?”學生分小組進行了學習,在彙報中,學生將文章中外祖父的三次落淚聯繫在了一起進行了體會,從這三次落淚學生體會到了外祖父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眷戀祖國。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我的設計是學生一個一個的進行體會,但聯繫起來更能體會到外祖父的思鄉情。由此理解了文中“我每次看到外祖父送給我的這幅墨梅圖和繡着血色梅花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8

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自主,愉悅地讀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語言呢?以下是我的幾點反思。

(一)關於本文解析,我主要從重點詞語入手。

在把握教材時我將“無邊無際”、“大話”、“笑”三個詞作爲文章理解的關鍵。通過這三個詞來了解課文,穿針引線。首先,在引導學生了解“無邊無際”時,我設計了動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什麼是無邊無際?通過讓學生欣賞(無邊無際)的沙漠、(無邊無際)的海洋、(無邊無際)的草原、(無邊無際)的天空,等等,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無邊無際的內涵。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實現對第一次對話的理解。

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次對話中,我主要抓“大話”,這個關鍵詞語。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大話”這個詞,來把握青蛙認爲小鳥說大話時的心情。順帶指出說大話是指:說誇張,不切實際的話。但是在具體教學時,我又在思考:怎樣讓學生了解說大話的具體含義,以及它與說謊話的區別。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惑着我。最後我想:如果舉個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是否效果更好呢?所以在教學中,我舉了兩個實例讓學生來感受什麼是說大話。這兩個例子,一個是:我能一口氣吞下一頭牛,我能用手推動火車。學生從老師的語氣和自己的經歷中瞭解,這些就是誇張,不切實際的,就是說大話。我發現學生在學的時候,興趣很濃,並且能夠很好的理解這個詞以及青蛙當時的心情了。

通過第三個關鍵詞“笑”,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對話。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現兩次,這兩次的笑是有區別的。文中兩個笑。青蛙爲什麼笑,小鳥爲什麼笑?一個“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聽不進小鳥的勸告,自以爲是。另一個小折射出了小鳥的虔誠,真誠相勸。通過對“笑”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爲是導致青蛙錯誤的原因。這在爲學生最終了解文章寓言作鋪墊。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19

回顧《天安門廣場》全文的教學,首先是覺得自己沒有盡心盡力做好準備,因爲是帶兩個班的語文,加上開學初雜務比較多,爲自己的懶惰找到了理由。結束全文,讀着孩子們的習作——《我們的學校》,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

一得:

值得肯定的是,我上課居然不急了。耐心引導孩子去仔細咀嚼課文中對天安門廣場上個建築物的描寫。(1)作者描寫了廣場上的哪些建築物?哪個寫得最詳細?(2)各建築物分別有什麼特點?(3)聽錄音,欣賞圖片,在圖中找到相應的建築物。(4)讀課文,頭腦中想象畫面。說說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認識方位順序。引導完成課後練習(5)面對如此寬廣,壯觀的廣場,你想說些什麼?

從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爲什麼寫等幾個方面,仔細引導孩子仔細品味了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學生讀得 一次比一次認真,動情。那種與生俱來的民族情感,輕易就在朗讀與說話訓練中流露出來了。我不免有些得意,也因爲得意,所以引來了“失”。 

一失:

在孩子品讀完二、三自然段後,我出示了仿寫的第一小節:

我們的學校位於東安鎮育才路1號,是東安真最漂亮、最嶄新的學校。

然後請孩子根據文章的二、三自然段去描寫我們的學校。由於對這羣孩子的管束不到位,他們喜歡自由散漫,隨心所欲地講,而真正請他們站起來發言了,往往詞不達意,絮絮亂語。於是我任由他們自由練說了幾分鐘,再請他們講,結果情況依舊不容樂觀,於是我像剛纔那樣耐心而細緻地口述了一段下水文,看到孩子眼睛亮亮,自以爲他們已經心領神會了,便繼續上課。

學完全文,讓孩子們知道除了寫看到的還要寫想到的,比如看到校園,就會想起學校的六一盛會爲校園增添了祥和與歡樂。滿心期待孩子們能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寫好《我們的學校》。可結果卻不盡然。找了幾個孩子詢問原因,有的說,回家寫時,已經記不清學校的具體面目了;有的說,似乎寫不出什麼東西來,但更多的學生說總覺得自己寫的沒有你課堂上說的好,所以就寫不下去了。原來我過分地牽引也是一種羈絆啊!

一補:

一直對自己的“失敗”耿耿於懷,朋友又說,讓孩子寫校園的確難寫的。所以一直在思考,我是否應該嘗試花點時間將這次作文指導進行得徹底些。

既然孩子對校園熟視無睹,那麼我明天就用照相機,根據作者看天安門廣場的順序拍我們的校園,先是站在校門口拍大門,拍豪華氣派、高大嶄新的教學樓,讓孩子看到教學樓前的花壇與雕塑“志”。再到教學樓頂層按照方位順序取景拍照。

然後製作課件,把校園搬進教室,我只告訴我們我拍照的站腳點,讓孩子在潛意識裏知道要有順序地寫。不給框框,不給鋪墊,有孩子們自己思考如何描述好某一張照片的內容。思考後作廣泛交流。

我想在再現情景,指導觀察,博採衆長的基礎上,孩子會有進步的!期待着明天能補救。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20

《花鐘》通過牽牛花、午時花、夜來香分別提醒小白兔起牀、吃午飯、睡覺,告訴了我們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開花時間。課文抓住了每一種花說話時的神態、語言,形象地寫出了每一種花的特點,讓讀者眼前彷彿出現了這些可愛的花,從而激發了讀者進一步瞭解植物的興趣。

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學生在識記漢字方面已熟練地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如:藉助拼音、聯繫生活實際、找姐妹字、編順口溜等,這些好方法能幫助學生積累漢字,提高識字效率。在閱讀方面,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與熱情,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已能做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不唱讀、不頓讀,從中體驗到了閱讀所帶來的快樂。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21

在導入課時,我通過議論“每個人長大後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時光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紹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嗎?”開門見山的引出了本文課題,使學生能較快地融入課本。同時,也進行了說話訓練,用“我的童年朋友是,因爲。”的句式發言,複習因果關係的句式。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在教學中我一直以充滿激情的狀態進行教學,除了讓文本中的情來感染學生,更易我的激情來渲染、薰陶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小熊的可愛之處了!我提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隻怎樣的玩具,你從哪裏感受到的,你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22

《畫家鄉》一文以五個孩子畫自己的家鄉爲內容,向小朋友們展示了我們祖國清新美麗的山水。課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說是一幅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風景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孩子要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激發閱讀興趣在低年級教學中是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每一堂的新授課上,閱讀始終是教學重點。本堂課。我結合課文插圖,合理利用課件向,孩子們展示祖國各地的秀麗風光,把學習課文變爲去遊覽,讓孩子們去祖國各地遊覽、觀賞的同時掌握語文文字,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習課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遊。學生在愉快的讀書活動中走進了文本,感知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

課文學好了,我們還得教給孩子們遷移運用。如何學會畫自己的家鄉?我給孩子們展示了我們瑞安市的圖片,街道,高樓大廈,瑞安廣場,體育館等,引導孩子們模仿“京京的家鄉”來說說。於是,有了下面的這段說話訓練:

我的家鄉在瑞安。我畫的瑞安廣場那麼美,那麼大。寬寬的街道,高高的樓房,還有一座體育館。那個正在瑞安外灘快樂地玩耍的小女孩(小男孩),就是我。

既讓“……那麼……那麼……”關聯詞得到了實際的運用,又讓“寬寬的”“高高的”這些詞語給孩子得到了積累。

本想根據課文的2-6自然段段式相似的特點,給孩子來個先習得方法,再來個舉一反三的,可是有時候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想讓他們自主學習,真的只是美好的幻想,孩子們不知道如何自主,自己又總是不自覺得又將孩子們攥在了自己的手心,慢慢教,慢慢學,要耐心啊,語文老師!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23

今年,全市開展了“課內比教學”活動,作爲語文老師,我有幸參加到緊張而激烈的“教學大比武”之中。比賽採取的是同課題教學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詩三首》中的兩首,我選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這兩首。《春望》寫於安史之亂初期,杜甫在長安目睹春光裏的這座殘破不堪、繁華消盡的都城,不禁感事傷時,於是吟成此作,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則是詩人目睹兵荒馬亂之時,差吏到處抓丁、強徵兵役的慘狀,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兩首詩都反映了安史之亂中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體現了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及詩人憂國憂民的“詩聖”情懷。

回顧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爲有如下得失:

一、教學設計體現新穎性

我聯繫兩首詩歌寫作背景以及所表達情感基本相同的特點,合併兩首詩歌,圍繞“詩史”、“詩聖”,用兩個問題牽引,同時展開兩首詩歌的學習。第一個問題即“根據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從兩首詩中你讀出了什麼歷史現實”,讓學生了解在“安史之亂”那段歷史中,整個社會及詩人個人不幸而悲慘的現實狀況,從而瞭解了詩歌內容,並使學生形成了鮮明印象,爲後面體會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結合兩首詩的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品析語言,體悟詩人的憂國憂民的聖人情懷。”兩首詩合併宏觀教學的這一設計新穎、獨特,打破了一首詩一首詩教的老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使學生既學習了內容,又體悟了情感,還品味了語言。

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我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三個語文活動來組織本課的學習。第一個語文活動爲小組合作填寫“你在兩首詩歌中讀出的歷史現實”的表格。第二個語 文活動爲填寫“結合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體味詩人的‘聖人’詩懷”的表格。第三個語文活動爲文筆訓練,小組合作“抒寫對杜甫的評價”。這三個語文活動,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容,感受情感,培養語言鑑賞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注重教師的主導性

本課第二個語文活動是結合詩句體會詩人的聖人情懷,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

上課時,我通過舉例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朗讀詩句、體悟情感。如出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師問: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怎樣的景象?“深”反映了什麼?生答:“破”寫出經過戰亂後的長安城到處是斷壁殘垣,殘破不堪,“深”寫出了春天的長安城滿目荒草,一片萋涼的景象。師問:看到戰亂後長安城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滿目荒蕪,一片萋涼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樣?生:沉重、悲哀。師:是啊,往____春天的長安城是花紅柳綠,一派繁華的景象,現在卻面目全非,到處雜草叢生,人們四處逃難,流離失所,滿目淒涼,看到這個悲慘的情景,怎麼不難過不沉痛?同學們,我們能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嗎?學生齊讀得低沉、緩慢,讀出了情感。這一環節,由教師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蘊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學生合作學習時,許多小組都採用了我教的方法,先從用詞、修辭等角度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然後全組合作朗讀,表達情感,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人說,40分鐘的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一節課的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

1、對《石豪吏》這樣一篇敘事詩沒有讓學生進行情節的複述,失去了一個對本詩整體瞭解的機會。

2、下課時倉促結束,沒有佈置課外閱讀杜甫及其詩歌的作業,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生活,從而失去了一個培養學生語文興趣,促進他們提高語文素養的一個好機會。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完善教學技藝,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質量,在課堂這塊教學的主陣地上實現一名教師的生命價值!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24

我在教《中華少年》一課的第一小節時,讓我深深體會到讓學生帶着感情去誦讀,而且用不同的方式讀,比老師在講臺上怎麼講,其效果要好得多。

我在講這一小節時,先解釋幾個詞的意思,例如:雪蓮、乳燕、雛鷹、山丹丹,然後就提問這幾個詞比喻什麼,接着就讓學生讀,後再歸納這一小節的意思。

我以爲自己這樣設計這個環節能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結果不然。學生只是很被動地去讀,根本不知道這一小節說什麼,更談不上本節的中心所在,且氣氛相當沉悶。看到這種情況,我不再多講,就讓學生讀,老師範讀、全班讀、男女生讀、分組讀、師生配合讀等形式,這樣一讀,不僅課堂氣氛活躍了,而且能使學生以充沛的情感讀出內心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的一片深情,這一小節中心意思學生也明白了。爲什麼會有如此的差別呢?靜下心來思考,究其原因是1、老師包辦得太多了,比方說,這課是以讀爲主的,老師只需講白方法、要點,要求就行了,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通過各種方式讀去領悟本節的意思或情感。2、教學手段不夠靈活。反思這節課的教學,如果能用上配樂去誦讀,其效果可能會更好。3、課堂評價語欠豐富,未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讀得好時,老師應當使用各種課堂評價語,特別是小組賽讀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課堂駕馭能力有待提高。

總之,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和發展,竭盡全力上好每一節課,真正實現一名教師的人生價值。

點評:我在講這個模塊的課的過程中,花了較大的篇幅講了爲什麼要進行教學反思,其中的理由是個人專業發展的需要。駱老師在這一篇反思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這句話:“總之,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和發展,竭盡全力上好每一節課,真正實現一名教師的人生價值。”教師的幸福除了生活上的安居之外,樂業也是一個重要指標,獲得的工作的幸福,纔會讓我們感到人生的意義。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25

文章以“搭船的鳥”爲題,“搭”是“乘、坐”的意思,“搭船”即“順便乘坐船”。一個“搭”字使鳥兒具有了靈性,體現了鳥和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我也正是抓住了這個字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理解 “搭”字在課題中的含義。李雨蒙站起來就說是 “搭窩”的意思,因爲不是我要的答案,所以我沒有說什麼就讓她坐下了。在這裏我應該進行適當的評價,把問題留給學生,讓他們學完課文後自己判斷,這個字在課題中是不是她剛纔說的意思。不過好在學完課文後我又讓李雨蒙回答了一開始我提出的問題,使她和大家都真正明白了“搭”字的含義。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圍繞小鳥的美麗和可愛展開討論,它爲什麼美麗可愛?帶着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感到“美麗”的是鳥的色彩:“紅色”的長嘴,“翠綠”的羽毛。翅膀帶一點“藍色”。我又及時的讓學生按照書中的寫法進行了仿寫,使學生在習作方面進行了鍛鍊。體現小鳥的可愛,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詞語“一下子”、“沒一會”。這兩個詞都是說翠鳥捕魚速度快,用的時間短,學生在這裏又補充了很多表示時間短的詞語,如:“馬上”“突然”“立刻”等,豐富了學生的詞彙。“銜”體現了翠鳥捕魚的技術很高,通過詞語的替換,讓學生理解了作者用詞的巧妙。

我通過一個個環環相扣的教學環節,力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我覺得這節課從以下幾個方面滿足了學生的需要:一、讓學生讀課題後提出自己的疑惑,明確想學的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慾望,,變“要我學”爲“我要學”。二、通過抓重點詞語,詞語的替換,豐富學生的詞彙量,體會作者用詞是經過反覆推敲的。三、仿寫練習,教給了學生一定的寫作方法,使學生的習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當然也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 以後在備課的時候不只要備教材,還應該備學生,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還需要下功夫,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更上新臺階。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26

一是利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感受鮮花的美麗。再讓學生進行猜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初步瞭解“花鐘”不同於一般的時鐘。另外,我設計了鐘面,讓學生根據花開放的不同時間把這些花填入鐘面並根據學生的閱讀期待,從最有趣的鮮花學起,打破了順序式的教學模式。

二是突出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因此,我在進行《花鐘》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時,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比較、理解、感受多樣的句子表達方式,更是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讓學生學習運用形象、生動、具體的描寫方法,讓讀與寫有機結合起來。在理解、朗讀、感悟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獨特感受,教師只是在閱讀實踐中,讓學生自我建構,學會閱讀。

不足之處:

一、在學習中,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培養還不夠到位。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注重這方面的問題,讓學生具有更大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由於急着趕進度,所以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本班學生的朗讀水平較低,以後要多加強本方面的指導。

三、由於本課容量較大,導致教學內容不能完成,學生的小練筆來不及,所以沒有做到讀寫結合。

語文課《四個太陽》反思 篇27

整節課我預設是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氣魄雄偉”“奇蹟”是什麼意思呢?作者爲什麼這樣說呢?由此展開課文學習,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遠看長城時,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我是從長城的長度和長城蜿蜒的姿態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自主讀文,談收穫,適當時機教師給予補充。如:長城的“長”,有了學生髮現的數字“一萬三千多裏”的說明,我詢問了“山海關”和“嘉峪關”分別在哪個省,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跨越了這麼多省,那會有多長?而從它的“姿態”方面入手時,我在教學中又抓住了一個“龍”字,讓學生自主發散思維去想象。這個環節的教學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長城就像一條氣魄雄偉的長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近看長城時,重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爲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