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零丁洋反思教學(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W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

“以學生爲主體”這句話有着廣泛的內涵。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不是老師的。很多老師認識不到這一點。老師就是加以引導和評價,我們往往忽視這一點,硬要拉着學生走。學生會不會老師不管,還叫什麼以學生爲主?老師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麼教學任務,關鍵要看學生會多少,這是評價一節課的唯一標準。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精選14篇)

第三點我想說的是課堂語言。乾淨利索的課堂語言是非常難得的。說話囉囉嗦嗦,重複,信口開河,都是課堂語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這個問題,但一直不滿意。有時還搶話頭,唯恐學生忘了自己。我看不乾淨的課堂語言不僅沒用,反而是一種罪孽!學生能說,老師就不要說,學生說不出或者說不好,我們再說。

最後簡單說說駕馭。很多老師認爲自己能夠駕馭課堂,但是,你講課時別人說話了,說明你沒有駕馭住課堂;你講課別人聽不懂,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學生聽明白了,你還在講,說明你沒用駕馭住課堂。領着學生進入境界,學生理解,有收穫,那才叫駕馭課堂。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2

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師要能走進教材也要能領着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識拓展延伸這個策略上,老師能從課堂的教學之初貫穿到教學的始終,這一點是可喜可賀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還設計了拓展延伸,厚實底蘊,融說寫於一爐。

當然有成功之處就有不足之處,首現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具體表現在,對文天祥的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實質還沒有領悟到位,其實作者在文章的首聯就說了他自己不會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從小飽讀儒家經典,自幼就經過經典薰陶,潛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影響;雖然我在課堂補充了十三“經”,但沒有能夠更深層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也給學生對文天祥的認識帶來一個淺淺的缺陷。

其次,在詩歌的教學上,我有了一個意外的設想,是不是針對不同年級,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讓詩歌教學體現一個整體的序列。

再次,詩歌教學要入準重點,當從文本出發,教給學生方法,當然這節課,我已經交給學生賞析的方法,但還是感覺力度不夠,當重點的就要重重的講,更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避輕就重,狠抓關鍵點。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3

課堂教學設計新穎,層次清晰,通過反覆朗讀成誦,體現詩歌的朗讀教學。課堂上師生互動效果較好,真正體現以學生的主題意識,並實施在具體的行動中。教師不僅幫學生理解詩詞的內容,更教會學生學會思維的發散,從某一點生髮出去,向其他知識點擴張開去,做到知識的前後勾連。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是內涵,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適當補充歷史史實,充分顯示教師對文本理解和對學生的學情的瞭解。

教師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傾聽,在詩意翻譯的環節,教師讓學生分組去活動,讓學生去討論問題,並在討論環節中鍛鍊學生傾聽問題的能力,同時體現合作探究,可謂一舉多得。

教師注重學生的整體的參與度,注重學生全程參與,從課堂學生活動情況看,學生基本上都有發言的機會。值得一說的是老師注意在學生回答問題後,適當的給與表揚與讚賞,當然學生回答不足的時候,教師還是能針對性的指出不足。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4

《東施效顰》是一篇寓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領悟主旨,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做到熟讀成誦。教學目標設計爲背誦全文、正確理解本文的寓意。在教學後,進行反思,發現一些問題。

在教學處理上,過於保守。本節課我還是把教學重點放在當堂背誦上。只重視了記憶性學習、理解性學習,忽視了創造性的學習。在教學中我沒有給學生營造表現個性想法的機會,也沒有放手,整個教學過程都在我的控制下進行。沒有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學生的創新素質沒有得到鍛鍊與提高。在教學中我們卻實應該教學生自己去學,引導幫助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去研究去探索,從而真正理解知識、把握運用規律,體驗道理,增長見識和才幹。講課是一種幫助方法,營造機會、提供信息也是一種幫助。該讓學生講時就讓學生講,該讓學生研究發表意見的時候就學生研究去說,老師要敢於放手、善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

此外,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習目標不夠重視,展示目標時間太短。備課時備學生備得少,分析學生分析少。

在今後工作中,多學習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理論中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5

由課題入手,發散開來,由題入文,質疑讀悟,再由文到題,歸納總結,這樣文題對應,環環緊扣,逐層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板書“瀘定橋”幾個字,同時詳細地講解寫好這幾個字的技巧,讓學生也跟着認真地寫。之後,我讓學生就這幾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瀘定橋在哪裏?”有的問:“瀘定橋是什麼樣的?”我便引導學生去讀“預習”、讀相關的課文或查找自己帶來的資料來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很快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順勢引導學生自己去讀第六自然段,並帶領他們理清這一自然段的層次:先寫了橋面,再寫了橋下的河水,最後寫了橋對岸的敵人。學完這一段,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瀘定橋的感受,爲後面理解紅軍英勇奪橋的精神打下鋪墊。

其次,我再板書“奪”字,讓學生談談這個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課文中來理解。然後,我讓學生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爲什麼要奪橋?”有的問:“怎樣奪橋?”我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學生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並很快得出了答案。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沒有馬上讓學生去解決,而是把它留在了後面去解決。

接下來,我再板書“飛”字,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課文中是指什麼。之後仍然是讓學生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爲什麼要‘‘‘‘飛‘‘‘‘奪?”有的問:“怎樣飛奪瀘定橋?”我同樣是讓學生自己去讀相關的課文,首先解決前一個問題。學生從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很直觀地明白敵我雙方所處的位置、距離及兵力的對比,使他們能深入地理解紅四團任務之艱鉅,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到奪橋的艱難及紅軍英雄頑強的革命精神。然後我再讓學生提出來這兩段中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學生提了幾個詞句上的問題。我又補充提了一個問題:“國民黨反動派與紅軍同是中國人,爲什麼不去打日本人,卻來阻攔我軍北上抗日?”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討與老師的簡單介紹,使學生對本文的背景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繫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6

在教學《乞巧》《嫦娥》這兩首古詩時,正好看了國小生古詩文的教學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三要:詩句要反覆朗讀;詩意要大致理解;全篇要熟練背誦。

三不要:介紹背景不要過全;詩句翻譯不要過細;意境體會不必過深。教學本課時我就借鑑了這“三要”和“三不要”。

讓學生從談自己的讀書收穫出發,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課堂生成來進行。有個學生講到“乞巧”的意思時,好多學生都做了補充,我也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知道的對學生做了補充介紹。突然感到課堂的“三不要”中的背景不要過全,我這是不是介紹過多了?但是看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又不錯,我犯難了,深感教學不易啊!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7

今天我上完了本學期的優質課《編花籃》一課,這節課選自五年級音樂教材,可以說選擇這節課做爲教學內容,我是做了大膽的嘗試,第一、五年級音樂課,一般是沒人敢上的,第二、這課的教學內容在設計教學時具有很高的難度,就連今天市區教研員聽過我的課後,也是這樣說的,但他們都對我這節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編花籃》是一首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編花籃”爲題,借物抒情。歌曲採用四個各爲四小節的樂句組成的一段體結構。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戲曲的音調和唱腔,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歌的一個主要風格特點。尤其是歌曲結尾“那哈依呀咳”襯詞的運用,更盡情的抒發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發自肺腑的讚美之情。所以最初設計本課時,我的想法就是要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與原來的學生學習方式,我要換一個角度來設計教學內容,考慮到遊戲是孩子們的最愛,所以我最終選擇了以遊戲的方式來貫穿整節課。

課的一開始,我就讓孩子們伴着《編花籃》的伴奏音樂,全班做跳大繩的遊戲進教室,讓孩子在遊戲的同時就感受到了這節音樂課的樂趣,接着我和孩子們一起玩起了編花籃的遊戲,我是通過三次做遊戲來讓孩子們體驗這首歌曲,第一遍我讓孩子邊做邊拍手,第二遍我們是說着編花籃的兒歌來做遊戲,第三遍我們邊說兒歌邊聽音樂來進行遊戲,讓孩子們在感受了三次的遊戲後,體會到音樂與遊戲的密切關係,有了音樂的遊戲會讓人們更能盡興的進行遊戲,同時我們也在遊戲中更加熟悉了這首歌曲的旋律。這時引入到這首歌曲的歌詞,讓孩子們在靜靜聆聽歌曲的演唱中,瞭解了歌詞的內含,其實是在歌唱牡丹花,這時適時的引入本課的欣賞歌曲《牡丹之歌》,這樣的設計很好的將孩子們帶入到了欣賞牡丹的情境中,並在欣賞花的同時,聆聽了本課的歌曲《牡丹之歌》,並瞭解的牡丹花,對歌曲就表現得更加的喜愛。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8

本節我沒有按照課本順序講解而是設計了以下過程:

1、講解垂直平分線尺規畫圖的方法開始,然後讓學生探究理論依據;

2、練習畫垂直平分線,然後動手測量點到線段兩端的距離進而得到性質;

3、還是利用尺規作圖,讓學生找到畫圖最關鍵是保證半徑相等,也就是到線段兩端的距離相等,根據理論依據得到點在線段平分線上的判定方法。同時解決證明直線爲線段的垂直平分線時要同時證明兩點都在垂直平分線上。

通過做練習來看整體效果較好。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9

新課標下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就國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說,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教學反思三:善用學生實驗及趣味實驗。

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實驗時候,連最不學習的學生也會目不轉睛的看着實驗,物理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實驗及有趣小實驗,既生動又形象,能使學生在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討論等過程中獲得與概念、規律相聯繫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千萬不要因實驗儀器或教學進度的原因放棄實驗,而失去一個讓學生動手的機會。有趣小實驗更能發揮這種作用。

例如:在講述壓強一節時,我用以玻璃片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然後倒過來,發現玻璃片並不會象我們所想的一樣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樣被緊緊的吸在杯子上面了;激發他們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讓教學內容事先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營造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講慣性一節時,我先給大家演示一下慣性小球的實驗,然後讓他們自己做一下,來體會一下,把筆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張紙上,迅速抽出紙張時發現放在紙上的物體並沒有隨紙一起運動,再一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迫使其回到課本中找到答案。

在講授聲音的發生時,可讓學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嚨,讓學生驚奇的發現原來每天都聽到的聲音是由聲帶的振動而產生的等等,這樣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掌握物理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瞭解這些知識的實用價值,懂得在社會中如何對待和應用這些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總之,物理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關注現代物理科學技術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動向,都能使使學生真正瞭解到物理知識的實用價值,使物理教學過程成爲學生愉悅的情感體驗過程,讓學生感悟到實際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勇於探索科學知識的最大潛能,真正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0

《爬天都峯》一課教學,有兩點我覺得很成功。

一、針對課題提問,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實踐證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能激發學生濃厚的思考興趣和創新思維。學生很樂意提問,並且一般問題都能在當時解決,這不僅鼓勵了愛提問題的同學,更激勵其他同學課前認真預習。重點問題是“他們是怎麼爬上天都峯的”,梳理出這個問題,作爲重點進行學習討論。以學生問題定教學重點,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二是運用多讀多想,讀通課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突出了本單元訓練重點。如第二自然段教學,通過多種讀書方式,教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邊讀邊想象,從中體會到什麼,有什麼感受,再用畫一畫,評一評,讀一讀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感悟。對“小妹妹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啓發學生緊緊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理解——從抽象的“奮力”,到具體的“攀着鐵鏈上”“手腳並用向上爬”,再到“終於”包含的艱辛與喜悅,有詞句意思的理解與指導,有讀的訓練,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體驗的表達。課文沒有直接、明顯地寫老爺爺怎樣受小妹妹勇氣鼓舞,下決心爬上天都峯的,對他爲什麼也能爬上天都峯的理解難以具體。這一環節教學,我採用靜心讀書、獨立想象、自由練說、表演讀等方式,藉助前面學習的方法和認識基礎,啓發學生聯繫天都峯的特點、老爺爺的年紀和話語來合理想象,既擴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具體理解了老爺爺的話的內涵,順利解答了問題,又較好展現了啓發想象這一“放”的教學環節,落實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培養,發展了語言。

但是由於我在課堂上過分投入,沒仔細看時間,因此有拖堂現象。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1

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類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以及下雨天,三個特寫鏡頭展示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臺灣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文章結構清晰,景美情濃,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資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美文美讀,豐富內心體驗,逐步提升人文素養。教過之後有一些體會如下: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爲。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自己讀書,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在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將文本語言還原爲生動可感的形象,讓學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對日月潭的風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儲備,有效渲染了氣氛。然後以讀代講,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理解,讓學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風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通過朗讀,表達出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景色的變化。爲此,我設計了指名讀,自由放聲讀,男女生賽讀、找夥伴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在老師適時的點撥和示範下,體會和感悟日月潭的秀麗風光。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2

作爲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美的,作爲青年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成熟的。

自從接受這次公開課任務以來,我的生活是充實的,是忙碌的。我要講的課題是《蘭亭集序》,首先我專研教材,把課文和課下注釋反反覆覆地看了又看,然後把教參反覆研究,接着利用電腦查找所有和本課有關的資料,最後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案,並結合學生實際操作,讓同教研組的有經驗的老教師提意見,再進一步修改,如此反覆幾次,才確定下來。回首這個過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爲我對這課的內容已瞭然於心。

新課標要求《蘭亭集序》一課時搞定,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我認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會的時間、地點、原由,與會人物、周圍環境,以及流觴的情景,天氣好,視野廣,人心樂,盛會難得。課文中沒有生僻的字詞,學生根據課下注釋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這部分的重點設置爲朗讀、背誦。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齊讀、齊背、單獨背誦,加強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在短時間內緊張起來,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遺憾的是,由於學生預習時間有限,僅僅把課文內容結合課下注釋通了一遍,甚至還有一些個別字詞還不大明白,課堂上給的時間不多,達到大面積背誦的目標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賞者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時,筆鋒一收,轉向對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產生“痛”和“悲”的感情。對於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來說,這種感情來的有點突兀,甚至有點不可思議。所以我會放慢速度,先讓學生領悟課文的具體語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讓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句說起,再用自己的話概括。這樣反覆,學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內容了,所謂的難點也水到渠成的解決了。迴歸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層層遞進的如剝筍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師大附中的同學,在老師的點撥下,同學們的回答很精彩,一個又一個的回答把問題講解的很透徹,真正明白作者爲什麼借用古人的話感慨“死生亦大矣”。

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暫,死生無常,爲何還要進一步“悲”呢?在這裏很容易理解到“悲觀”,所以在此插進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明白當時士大夫的人生觀,崇尚老莊思想,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爲,如海上浮萍隨波逐流。此時再問“悲”什麼就有來由了。通過和古人的溝通產生共鳴,都深知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而對當時士大夫“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給予批判,同時暗示自己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悲嘆人生短暫,努力大有作爲。且不必說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說“人生易老,天難老”,就是雷鋒也說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去”。在當時王羲之能發出如此的感慨,不應看做是消極思想,而是積極的,難能可貴的。同時也給學生上了一課,怎樣把握有限的青春,讓生活更精彩。這其中滲透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在充分備教材,備學生的基礎上,我這樣進行教學,滿滿四十分鐘也算是有張有弛。仔細思考,這課還需改進。本文是一篇序言,在理清文章思路、情感的基礎上,再把能體現“序”這種文體的語句從文中找一下,學生就更清楚文章的思路,以及這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就不會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序”這種文體的定義了。

既然是作公開課,不免想秀的完美些,精彩點,但對於一些細節可能會考慮不周,歡迎各位專家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讓我成長的更高、更快、更強壯。謝謝大家!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3

《陽光》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以抒情的筆調,詩一般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陽光給萬物帶來的生機與美麗——禾苗更綠了,小樹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長長的錦緞……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斕的圖象,它讓孩子明白了這一切都是陽光的功勞,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陽光的美好與寶貴。

一、激發興趣,自主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我用一個小謎語引起同學們的好奇。“一個球熱烘烘,落在西出在東。小朋友們猜一猜這是什麼?”這樣的設疑導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了想要一探究竟的意識。在初讀課文後我又引導學生:陽光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帶來了生字寶寶,你能自己認認他們嗎?讓學生自由地讀生字,學習生字,然後小組交流:讓小組長採用各自喜歡的方式幫助組員識記生字。如:小老師教讀,開小火車,搶答等等,這個學生說,那個學生可以補充,我只是在邊上提醒一下,有困難了引導一下,這樣自主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激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以讀代講,充分朗讀

朗讀是語文閱讀課中最重要的訓練內容,要避免枯燥的講解,讓學生通過讀去體會句子的感情。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陽光》這篇課文的教材特點,我在教學時做了這樣的安排:在初讀課文的時候先聽錄音讀,學生認真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概瞭解,接着讓學生自己讀,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讀,要讀準字音,最後讓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順課文並爭取有感情朗讀。這樣有層次地進行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朗讀能力。在學習課文的時候,第二段比較長,因此我把重點放在這一段上。在指導朗讀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做做動作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把學生的個性讀充分展現出來。

過零丁洋反思教學 篇14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提出和實施,是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課本劇作爲遊藝活動類中的一種活動學習形式,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將語文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表演,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綜合運用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培養創新、想象、組織、合作等各種能力,展現了它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特魅力。

在教學《東郭先生和狼》這篇課本劇時,爲使學生最終能將課文內容活靈活現地表演出來,我對學生進行分層朗讀指導。先請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讀好課文的三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在讀的同時體會人物對話時的語氣。然後結合課後練習中的三句句子,引領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出:表演時既要注意人物對話時的語氣,也要注意旁白部分的提示,並聯繫上下文設計人物的動作、神態,如此才能把人物演得活靈活現。接着我又以演促讀,培養創新能力。

要演好角色,光有一個好的劇本是不夠的,學生讀透課文,如果僅僅按照課文內容分角色表演下來,同學們會覺得毫無生氣,十分沒趣。課本劇的題材來源於教材,但絕不是教材的翻版,而是對教材內容的再創造。把教材改編成課本劇的過程,實則是由再造想象向創造想象飛躍的過程。表演時我啓發學生想象,培養創新思維品質,引導學生在不背離原作品的主題思想的前提下,進行大膽想象、創造,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故事情節更加引人入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