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象教學教師反思(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6W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1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自己去思考,學生掌握課文內容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下面是教後的幾點反思: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精選14篇)

一、我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真正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例如:在學生讀課文時,學生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趣味中學習,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二、課堂上我儘可能的把更多的時間歸還給學生,把我提出的問題作爲誘餌,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並給予適時的引導,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比如我提問學生:“曹衝是用什麼辦法稱得起這頭大象的重量呢?”讓學生通過討論,去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師在教學中是引導者、合作者、組織者。讓學生自由地說,發現問題時讓其他的同學幫忙,或者是師生一起解決。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學習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2

《稱象》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感悟曹衝是個遇事愛動腦筋,能找出解決問題辦法的聰明孩子。這一課,我設計讓學生先默讀課文,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曹操爲什麼要稱象?官員們用什麼辦法來稱象?曹衝用的是什麼辦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後,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學生的問題來安排教學思路,逐個解答問題。

曹衝稱象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我先讓學生找到這一段讀出來,看課件演示,理解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稱象的步驟,進行填空練習,再試着背誦這一段,給學生一個臺階,讓學生再看稱象錄相,做小小解說員,強化理解,通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對這一難點基本上突破了,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背誦能力,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3

今天我們學習了曹操的《觀滄海》一詩,被詩人那種開闊的胸襟深深地感染着。此詩可謂是: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些從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誦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問題探究。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詩句。可是分析的不夠到位。

老師分析:

全詩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詩人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寥寥16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蘊羣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實在是壯觀極了。“星漢”就是天上的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發源於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物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種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裏是並不多見的。

“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詩人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境界: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勾畫出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和波瀾壯闊的氣勢。這不正是詩人那開闊胸襟的體現。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4

《我的小天地》一課屬“造型·表現”領域,旨在讓學生觀察身邊所熟知的環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美感因素,提高審美與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進而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討論、分析,使學生在初步瞭解有關居室設計文化、習俗的基礎上進行觀察、表現與體驗,感受美好,體驗樂趣。導入環節所創設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其次通過觀察、記憶、想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創意。作品能體現學生的個性,小天地中充滿着孩子自己喜愛的牀鋪、桌椅、書本、玩具,還有自己美好的、難忘的生活、學習場景,畫面完整、色彩鮮豔、富有創意。

這樣一種表現生活中有特色的環境的創作練習,使學生在體驗生活情趣的同時,提高了繪畫表現技能,學會了裝飾和美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此過程讓孩子意識到愛護和珍惜自己的小天地的重要性,對父母爲他們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學習環境懂得感恩,並培養自己良好的衛生和勞動習慣。

但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傢俱的描繪和空間感的處理還存在較大問題。這其實涉及到透視知識,教材中還沒教到這個知識點,新課標也不需要三年級的學生去掌握。即使學生對此有所瞭解,但這本身也是一個難點,需要很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因此,在作品評價時,我們也相對淡化這一概念。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5

自從上了三年級,語文課除去兩節作文後就只有五節了!明顯的感覺課不夠上,本來想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可是數學題目偏難,錯誤需要訂正,英語剛開始接觸總要有時間練習,加上再臨時開個會,哪還有什麼時間?因此放學也有些晚了!計劃上定的是每篇課文兩課時,可是每次都要留個可惡的“小尾巴”!我一直很着急!

於是我一直琢磨怎麼利用好每節課的時間,提高效率。讀《灰雀》一文時,我被列寧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動着,特別是他對灰雀,男孩源自心底的愛,一直感染着我,然而課文的語言表達很含蓄,這樣的寓意要通過對人物心理活動的細細剖析才能體會到,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很困難。我腦海中一直在盤旋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反覆思考,認真琢磨纔開始備課。要讓學生明白列寧發現灰雀不見後,通過耐心、得體的交談使孩子放回了灰雀,從而明白列寧善解人意、尊重愛護兒童!

第一課時在讀過課文之後,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列寧、灰雀、小男孩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明白列寧喜歡灰雀,小男孩也喜歡灰雀,只是他們喜歡的方式不同。當然這只是粗淺的認識。但這一概括孩子們思路就逐漸清晰了,再去理解就容易多了。

第二課時,通過分角色朗讀列寧與小男孩的對話,領悟人物的心理活動。大多數孩子有了前面的基礎很容易就對人物的心理有所揣摩。只是當我問“爲什麼列寧不直接問小男孩而去問灰雀呢?”孩子們的回答多半停留在“想讓小男孩自己認識到錯誤上”。當時我真的有點急了,就差要發火了,可是想到時間我就忍住了。因爲我知道一定是我的引導出現了問題,於是我又換了一種問法“如果列寧直接問小男孩”結果會怎麼樣?這下孩子們“茅塞頓開”紛紛說列寧這樣做是出自對小男孩自尊心的保護,因爲他知道小男孩已經很自責了,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這樣對三者關係的認識就更近了一層!更爲精彩的是當結尾處我又問:“如果小鳥會說話,列寧很小男孩也能聽懂,小鳥會怎麼說呢?”不少孩子都說“小鳥會說:‘列寧爺爺,這位小朋友帶我去他家了串門了,他家可漂亮了,他還熱情的款待了我。並把我送回了家!’”看,連小鳥也知道要保護小男孩自尊心!呵呵!這節課用了兩課時就講完了,沒再拖泥帶水!

現在我靜下心來想了很多, 看來要做到“當堂清”,必須先從自己出發。

1、課前研讀教材,抓住重點設計問題,由多個小問題變成統領全文的問題串。自己要清楚每堂課要完成什麼任務。

2、教案是死的,課堂卻是活的。課堂引導要到位,切忌因爲學生的反應而發火!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6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節課教學設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徵進行的。回顧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二是如何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怎樣找出等量關係。爲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新知的教學採用了以舊知引路——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注意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練”字上,怎樣問,練什麼,怎麼練,我都做了認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學生放在首位,考慮學生已經會什麼,他們現在最需要什麼。學生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是獨立思考還是合作交流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老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啓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堂課的教學也還存在着不少問題:

比如,對學生基礎估計太高,從學生回答問題看,複習時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掌握不錯,但到了比例應用題裏,我圍繞比例應用題的特徵設問:題目中有三種量?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麼比例?你能寫出等式嗎?一部分學生不會確定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係掌握不好,語言表達不是很準確、完整。這點我備課時沒作爲重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課堂上學生基本知識沒過關,課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有對學生不放心的心態。比如:在教學例6時,學生有了正比例應用題的基礎,對於反比例應用題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後再做題。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另外,練習題的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不算很緊密,以後儘量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對學生有吸引力的題目,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課的認識。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7

學生對上學期第五章《電流和電路》的電學知識遺忘得比較多,也就是對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另外,開學第一天難免有些進入不了狀態。

所以,綜上所述,本節課效果不是太好。我應該提前幾天把演示儀器準備好,或者是在上學期末先備課把實驗儀器準備好,而且得有備案,上課前應該事先再把實驗做一次,還要帶電吹風。應該準備一些多調動學生的小實驗,或是小活動。

我先是由閃電高壓放電現象開始引入,這點我覺得有點不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是否可以給個“電壓”這個名詞,讓學生說出生活中哪些地方接觸到“電壓”這個名詞,讓學生自己領導自己,進入 《電壓》的大門,不僅提高學生的主動性,還鍛鍊學生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8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有兩處出現了小問題,第一處是,第一樂句的結尾的最後一個音田野的“野”字,只要唱一拍,但是學生在唱的過程中往往會拖拉,造成節奏的拖拉,影響了下面的演唱。還有一處是在最後一個樂句的開頭,“無邊的稻田”的“無”字唱的時候出現偏快的現象,這兩處問題出現後,經過聽唱、看唱(配合老師的指揮動作),最後學生就掌握了,弱起拍的演唱掌握的還可以。

通過教學我覺得在教學中,單單讓學生唱唱、說說、講講,是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掌握音樂技能技巧的,歌曲的音域較寬,對學生的演唱的技能的要求也比較高,在藝術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演唱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9

這首歌曲旋律不長,但是由於具有濃厚的藏族民歌的風格,所以在學習中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學唱初期用慢速視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準確性。對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難點,所以必須單獨練習。唱好連線,是表現藏族歌曲風格的重要手段。

在歌曲處理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和學生一起分析歌曲,讓學生自己找出適合本課歌曲的演唱方法及演唱情緒。這樣學生在進行演唱時就會增強演唱的興趣。也可以在學生出現錯誤時使學生印象深刻,便於加強學生的音樂感。同時以學生爲主體是讓學生更好的走進音樂課、走進音樂的一個有效手段。

由於旋律有一定的難度,學習時花了不少的功夫,雖然藏族歌曲的風格大家不是很陌生,但是這首歌曲唱起來卻有些拗口。無論表演形式如何,演唱是基本,也是必須掌握的,所以即使再難,也要先解決演唱的問題。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10

通過觀看大屏幕上中國地圖,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因爲在《教師用書上》出現:啊,祖國,媽媽,您的孩子在同一個時間裏,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圍着火爐吃西瓜的詩句。讓孩子們在瞭解祖國人們在同一時間裏的不同活動。在教授時可以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適時播放圖片。在觀看南方景色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們看了三遍,充分了解南方的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的特點。

在課上,當講到南北兩個方位詞時,幼兒對於關於地理方面的知識瞭解不夠深,分不清南北在哪,還應該是在活動前的準備或活動後的延伸部分或生成的課程,不應占據這一活動的多半時間。我覺得自己在活動中,缺少了情景性的語言,應該多培養幼兒在語言方面的鍛鍊。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11

“從條件想起的策略的策略”是蘇教版20__年秋季改版教材的內容,在本課的嘗試教學中,我分一下幾個步驟展開:

一、讀一讀——理解題意。本課以小猴摘桃的情境引入新課,引導學生仔細閱讀題目,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並引導學生理解題意,重點理解“以後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個”,幫助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理解。學生的表達很有個性,簡單一句話,各人有各人的不同理解方式,但是都理解得比較透徹。

二、理一理——分析關係

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嘗試獨立分析數量關係,通過“你打算怎樣解決這兩個問題?跟同桌說說你的想法。”引導學生先根據第一天摘30個和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個求出第二天摘的個數,再根據第二天摘的個數和第三天又多摘的個數求出第三天摘的個數,……這樣一步一步進行思考,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然後告訴學生這樣的方法叫做“從條件想起的策略”。從條件想起的策略,根據數量之間的關係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三、做一做——解決問題

在學生理解題意,理清關係的基礎上,獨立解決問題時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學生有的填表,有的列式,都能正確解決。

四、想一想——回顧反思

通過回顧反思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說說自己的體會,讓學生感受“從條件想起的策略”這種策略在解題中的優勢。

最後和學生一起歸納解決問題的四個步驟:解決問題時,我們要先讀題,分清條件和問題,理解題意;接着就可以從條件出發,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確定解題思路;然後列表或列式找出答案,解決問題;最後還要回顧過程。這樣就讓學生初步感受了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過程,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12

1、注重朗讀,熟讀成誦: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的最好方法。通過朗讀,學生和詩人的感受會貼得更近。新課伊始,我先指名讓學生朗讀古詩,並指出多音字的準確讀音。之後,在學生討論詩意彙報時,讓學生讀出詩句再解釋詩意。分析完作者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鄉情後,又多次朗讀,每讀都有新的要求。我覺得學生的感情應該是越來越強烈的,他們的這種感情恰恰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2、重點明確,安排合理:

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講好一節課,而是能根據學生的現狀因材施教。這首古詩學生早就背誦過了,所以重點應放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時間的分配上,初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只用了半節課,後半節課意在品味詩情,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學的重點。

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當我問到“你認爲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爲學生會費一番周折纔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說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原來孩子們學會了自主閱讀資料袋,多好啊! 看來我們要相信學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13

本堂課主抓關鍵詞“癡”,以朗讀貫穿課堂,同時引用史料,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

導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圖”爲例,引發學生對雪的感悟,說到對古詩的記憶,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遠的意境、孤高的情懷讓世人讚歎,從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關於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帶着“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這個問題聽完視頻朗讀,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關鍵句子“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緊接着又用一個問題“用一個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課的核心詞語——“癡”。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癡”是癡呆、傻子的意思,張岱肯定是不會作此解釋的,從而就激發了學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讀文,找“癡”行,初悟癡心。很多學生都找到了“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一句,我順勢一問,下雪天去外面看雪,這樣的舉動是癡的嗎?是傻的嗎?學生都笑了,此時,他們領悟過來,是在“大雪三日”的情況之下,“湖中人鳥聲俱絕”,夜晚還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加上如此條件,纔是“癡行”,同時這個“獨”字又體現出了作者的“孤獨、孤傲”。

二讀文,品“癡”景,再悟癡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寫景句,其一爲“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能否去掉了?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儘管很多學生沒有見過茫茫雪景,不過,他們發揮想象,能夠領悟到萬物融爲一體的蒼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也用了一個對比體味對於量詞的運用,分別改爲“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在笑聲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借縮小的量詞來表現人、物渺小,與蒼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對比的藝術效果。

三讀文,議“奇遇”,三悟癡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這個特殊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詞語來理解作者。當然這個“金陵人”的發現也是破費工夫的。請學生把目光鎖定到酒後話別這句話,問他們能不能發現什麼問題,大家都沉默不語,這時,我換一種方式——如果我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答你是順德人,行嗎?學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問的地方,也把視線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讓學生說說金陵的歷史地位,以及見解張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張岱的故國之思了。再聯繫《紅樓夢》中所說——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至此,學生較容易理解作者所說的“癡”了。

本堂課在上課前花了長時間備課,上完課,自己覺得比較舒暢,學生也跟着老師的節奏,用一課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教學任務,像類似比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釋,句句翻譯,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會受到更好的效果。

當然,沒有任何一堂語文課是完滿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將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融爲一體,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我只是給學生總結了出來,沒有先讓學生感知再讓學生去總結,這樣的理解會更深刻;其次,對於白描手法的處理,定義給學生講的比較抽象,學生較難理解。

稱象教學教師反思 篇14

《燕子專列》這是一篇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不是太難理解,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語句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對學生進行愛護鳥類的環保教育 。 因此這節課我力圖體現“以情爲基點、以讀爲主線、以悟爲手段”的新課程理念,讓學生在步步推移的多種讀的方式之中,以具體的語言爲載體,深層感悟課文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體會人們保護動物的博大愛心。

在教學設計中我以愛作爲主線貫穿全文來打動學生。着重讓學生抓住重點的詞句和適當的想象理解瑞士人民對燕子的在乎,對動物的愛,再通過對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指導,使學生的感情昇華。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欣賞美麗的小燕子圖片後,感受到小燕子非常美麗可愛,從而都願意做這樣一隻小燕子,這時的教室就變成了燕子專列。這樣寬鬆、和諧的氛圍,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融入其中,然後讓學生進入課文。

一進入課文,就思考本課中的燕子遇到了什麼麻煩?讓他們的心一下子爲燕子的遭遇而調動着,爲燕子的遭遇困難而着急着。接着讓學生說說我們的小燕子得救了,都有誰的功勞。通過抓住重點詞句感受到人們對動物的愛。此外,在整個課堂上我還注重了教師情感的帶動性,只有教師自己對文章內容有了情感上的體驗,自己先被文章中的瑞士人民愛動物的舉動所感染,所震撼,才能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學生。同時,我也注重了每個環節導入語的設計,讓學生在教師充滿感情的導語的引領下,感受到愛,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