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反思(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2W

土地的誓言反思 篇1

合理使用多媒體手段。七年級學生的認識水平與人生經歷的侷限,導致學生難以深入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教學設計中,我預設了學生理解課文有難度的句子——“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涌着一種紅熟的漿液……像我的心噴涌着血液一樣。”然後精心製作課件,將岩漿噴涌的場景以音畫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觀看視頻的同時,能夠迅速進入作者的寫作情境中,可以很形象的體會到作者熾烈的情感。爲了學生更深刻的感悟到個人命運同祖國命運休慼相關這一真理,在學習課文時通過大屏幕展示相關圖片,請學生傾聽歌曲《松花江上》,帶起了學生的情感,感染學生,使其能更深入文本,體會作者的情感,達到了讀者與作者的深入交流。我想這也是設計上的成功之處——多媒體的運用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無喧賓奪主、譁衆取寵之嫌。

土地的誓言反思(通用5篇)

另外一點成功之處是能以教師自身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激情,在授課中,我注意以自己充滿深情的朗讀和激情的講解把學生帶入了那個不太遙遠但學生並不熟悉的年代,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

土地的誓言反思 篇2

這一節課,學生和聽課老師反響都很好,雖然我自己並不大滿意,甚至有些懊惱。不過細細想來,教學效果還是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學生們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樂於表現、敢於表達的精彩表現是課堂成功的體現。我覺得成功的課堂不在於教師講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悟出了多少。

本課堂思路是“讀—品—悟”,預設的學習目標是“感知課文內容,領悟作者的情感;誦讀課文,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語句;培養並提升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情感”,重點是品味語言,難點是領悟字裏行間蘊含的情感。這些都能在師生和諧融洽平等的教學活動中得以實現,且能面向全體學生,基於學生的需要而教學,重點突出,難點得以突破。有幾個地方我認爲處理得還是不錯的。

一是成功的情境導入和之後讓學生談感受,加深了印象,增進了情感,渲染了氛圍,爲學生走進文本做了很好的鋪墊。此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路逐漸被打開。

二是課堂的開放性、靈動性。教師的課堂引導、追問、激勵對學生而言是很有效的,因此學生能提出不少有價值的問題,說出了自己獨特的感悟,有了自己個性化的品讀,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得以暢達自然地發揮。

三是在引導學生理解學這課的意義上,聯繫了現實生活,有拓展,有延伸,既有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還有對學生觀念、情感上的引導,在歷史與現實的切換中,加深了學習的效果,既讀透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

四是越上到後面,師生越投入,越進入情境,可謂是漸入佳境。尤其後來談對日本地震的感受時,一學生憤憤直言“活該”,更是讓大家覺得課堂亮點之生成所在:孩子沉浸在民族之痛、家國之恨、歷史之悲的情感體驗中不能走出來,恰反證了課堂教學的成功。雖然這樣的觀點就當前看來似乎缺乏人道主義精神和人類基本同情心,需要進一步的正確引導,但在這麼一堂課裏,卻有着極爲自然合理的解釋。

土地的誓言反思 篇3

教學這一課,我是很有顧慮的,課文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處理不好,將很沉悶,生氣全無。爲了引起學生的共鳴,讓文本的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我用多媒體設計了四個環節,以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爲綱,從培養學的基本能力入手,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爲,這幾個環節都有亮點,而且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如剝竹筍般達到教學的目標。第一環節,《松花江上》的旋律能讓學生進入情境,引起共鳴。歌詞內容簡單明瞭,能讓學生儘快感知內容。給學生一種學習這一課原來並不難的感覺。然後,用一組組圖片直觀的顯示東北的豐饒美麗,再用百姓流亡的圖片形成視覺反差。

讓學生進入課堂情境。第二環節這是順勢而來,學生能發現,有發現。說的自然就很實在,對文本的把握就很準確。對聯的展示就是一個亮點。學生興趣大大提高。第三個環節則是趁熱打鐵,重視了讀,又能培養學生的能力。 “我要回家”的吶喊,成爲這個環節的亮點。第四個環節,寫誓言,在前面環節的鋪排下就不在是空喊空號,而成爲一種需求,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這是亮點,也是高潮。課後,學生意猶未盡,有個學生還把自己對課文的感知和自己的誓言寫成了一副對聯,給我看時,滿臉都是沒能有機會展示的遺憾。還有的學生說,我手都舉酸了,老師都沒叫我,是的,學生大面積的參與課堂,這是多媒體的參與激活了課堂,也激活了學生的想象與思維。讓學生能聽,能看,能想,能說,能寫。這樣的語文教學纔是有效的,高效的。

土地的誓言反思 篇4

一、引入情境,營造氣氛,感悟時情

《土地的誓言》是現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爲紀念“九·一八”事變十週年而抒寫的。當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還處在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而作者作爲其中的一員,再也難以遏制心中強烈的思鄉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發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來!我願付出一切!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不難理解,因爲他們運用身邊的資源,已經瞭解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因而課堂氣氛很融洽,也很濃厚。

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我根據本單元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這個總的教學要求,以及這篇課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讀,領會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語,學會使用呼告、對比、排比等修辭方法這個特殊要求,爲此我設計的三維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爲主,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索精神,注重質疑問難和互相切磋,在薰陶感染中讓學生感受舊中國的苦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三、面臨的問題及糾正措施

在課堂上,學生似乎沒有問題,好像什麼問題都會……

面對這樣的尷尬,我思考了許多,分析了產生這樣局面的原因,那就是學生擔心問問題會被同學看不起,沒有問問題的意識。

我爲了改變這種局面就是讓要讓學生產生問題,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培養。

1、要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增強學生的懷疑意識。

2、要讓學生敢問、愛問,必須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爲學生的“問”營造氛圍。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土地的誓言反思 篇5

第一,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我有時候不注視他們,顧左右而旁他,真不好。

第二,對學生還不完全放得開,總是下意識地去重複學生的問題或答案,深層的原

因是對學生還不夠有信心,生怕他們表達不清楚,達不到效果,其實這樣,會讓課堂填得太滿。

第三,有時有些操之過急,問題拋出來之後,學生要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見同學們 安靜的時間長一些,就忍不住提示了,其實如果學生不用思考就給出答案,反倒該懷疑問題的質量了。

第四,在教學機智上還要修煉。在有些地方,如一學生回答說這是一個“神聖”的 地方時,我沒有做出評價,其實可以讓她陳述一下她的想法,卻因有人舉手就錯過了。

第五、語言還需要錘鍊。如在最後表達對日本地震的看法時,臨時組織的語言邏輯思維嚴謹不夠,詞彙簡單而豐富不足。

如果我再上這一課,我要更從容些,更捨得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更注意觀察學生。同時,自身的文化素質、語文素養的積累也將決定了課的厚度、深度和廣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