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1W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

《談讀書》這篇課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隨筆,屬於自讀課文。它圍繞着“讀書”展開了三個內容的論述——讀書的正確目的、正確方法、重要作用。語言凝練、警句迭出、蘊含哲理。同時以議論文的多種論證方式進行闡述,充滿了睿智的思辨色彩。接下來我對我的教學過程具體反思如下: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精選22篇)

在導入部分,通過王國維“讀書三境界”釀造出讀書氛圍,同時與九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相聯繫。學生進入了情境,但是我並沒有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讀書想法、感受,而直接進入文本,沒有很好的激發閱讀興趣。

在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環節,目的是想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層次有清楚的認識。所以我設計的問題不難:本文圍繞“讀書”這個話題,談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學生基本能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接下來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出這三方面的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這是考察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領悟能力。這個環節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但是課堂效果不是很好。首先我沒有讓學生髮揮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處處都是讀書的觀點,單憑一個人去概括尋找,難度很大。可以通過三、四人一小組合作學習,然後全班交流補充來完成對課文具體內容的理解,這樣也能減少課堂沉悶氣氛。其次,我的引導不夠。學生只能理解觀點表層的意思,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聯繫生活中讀書實際,更爲深刻的理解內容。比如說關於“代讀”,我可以舉例讓他們明白“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纔可以用這種讀法。還有這麼有哲理的文章,學生讀的少了,所以學生沒有很好的感悟到讀書的目的、作用以及學到讀書的方法了。

編寫《讀書名言精評》環節是個亮點。課堂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目標,設法讓學生充分地“活”起來,“動” 起來,要將教師“教”的活動科學巧妙地轉變爲學生“學”的活動,將本需由教師講析出來的內容由學生在充分的課堂活動中讀出來,找出來,析出來,悟出來,練出來,品出來。本文語言優美富有哲理,改變以前只口頭表達賞析語言的方式,編寫《讀書名言精評》將口頭表達與寫作相結合。學生將喜歡的語言摘抄出來,從多個角度去品評,然後進行交流品評。這一方面是感受培根語言魅力,另一方面這樣的摘抄方式也是學生平時應該有的讀書習慣,有利於積累寫作素材。通過這一活動,既凸顯了語言教學這一重點,又教會了學生讀書的方法,也讓學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悅,感受到了思想的啓迪。但是也有不足之處,老師的示範點評(從修辭,思想內涵上來點評文章中的一句話)限制了學生的思想,導致他們也只從兩方面來談。或許可以不做示範,因爲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可以獨立的品讀句子,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解讀。還有在品析語言時注意適時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朗讀來加深對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闢見解。

最後我以名言警句的形式結束,談的是讀書方法,跟導入的“詩詞”相呼應,從而整個教學具有完整感。

總之,這樣的課堂教學,對老師和學生的知識要求都比較高。拿這樣的一篇議論文來說,如何把學生的思維從與作(文本)對話邁向與自己對話,這仍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2

《靜物蘋果籃子》一畫作於1890-1894年,是由法國作家塞尚所畫。在此畫中,塞尚仔細地安排了傾斜的蘋果籃子和酒瓶,把另外一些蘋果隨便地散落在桌布形成的山峯之間,將盛有小糕點的盤子放在桌子後部,垂直看也是桌子的頂點。這幅畫的絕妙處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觀者能從不同的水平上領悟到他所表達的美。畫中的每個筆觸都在其自身的作用,然而又同時服從於整體的和諧。《靜物》這幅作品正好符合這些特點,所以幼兒願意積極自覺地參與活動,對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和創作。教學活動注重經驗的構建和積累。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美術欣賞教學也不例外。

在欣賞活動之前我注重幼兒有關美術經驗的積累,如:欣賞塞尚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瞭解塞尚繪畫的特色及筆觸。注重幼兒生活經驗的補充,使幼兒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有感而發,爲更好的欣賞作品做好鋪墊。"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兒童與作品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活動開始首先出示課件《靜物》,引導幼兒觀察,分析畫面內容和蘊含的情感。鼓勵幼兒說說畫面中都有什麼?這些蘋果是什麼樣子的?(是怎麼樣擺放的)蘋果的顏色都一樣嗎?有哪些顏色呢?爲什麼一個蘋果上有好幾種顏色呢?等問題引導幼兒理解這幅畫的色彩、均衡的構圖以及形與色的結合。但是幼兒還是不太理解光源、遮擋等對畫面所起到的作用,幼兒缺乏欣賞這方面的經驗。教師提出:"認爲畫中的蘋果和我們平時看到的蘋果一樣嗎?爲什麼?"對幼兒理解畫面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評課老師建議教師着重在光源和遮擋這兩方面引導幼兒欣賞作品。教師在結束部分因讓幼兒欣賞塞尚的其他作品,感受其作品的構圖美、均衡美、色彩美等方面。

本次活動給了我很大啓發,讓我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更有提升的空間。對於幼兒來講進行合適的美術欣賞活動,對於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表現美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在以後的活動中我會盡量安排此類的活動,讓幼兒有更廣泛的美術體驗。"美"是心靈的塑造,是精神結構,更是觀念的培養,它需要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對幼兒長期的教育和薰陶,多開展美術欣賞活動才能引導幼兒在欣賞中感受美。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3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爲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爲什麼要爲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閱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羣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說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閱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說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說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4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閱讀指導,纔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這樣的訓練一是爲了滲透單元訓練重點,更爲重要的是通過範文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爲今後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略讀課教學的把握還有些欠缺。略讀課教學宜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學習,在師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我認爲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這樣做學生和老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峯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5

一、由“藏”導入瞭解藏戲

藏字本身在字型和字音上都有可挖掘之地,藏字裏面的“臣”的筆順是學生容易忽略的,所以我在板書課題的時候特別強調學生注意,同時要求學生學習這個多音字,組詞。再寫“戲”組成課題,讓學生彙報相關資料。這個導入在教學伊始就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全身感官跟隨本課的節奏開始學習。

二、圍繞提示問題讀書,有章可循

整體把握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認真讀課文前的閱讀提示,按照閱讀要求進行自主閱讀。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讀熟課文,在整體把握內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並用自己的話說說藏戲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什麼特色。在教學中,我留給學生充足的讀、思、議的空間,促進學生與文本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句段畫畫批批,交流收穫體會,積累語言。我在此過程中穿針引線,釋疑解惑,激勵點撥,歸納提煉,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價能力。

學生自學過程中,邊讀書邊思考問題。這兩個問題並不難,六年級學生閱讀能力已經很強,大部分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完全能把握主要內容。可在組織學生彙報的過程中,由於我的問題,卻使學生的彙報有些亂。如學生在回答藏戲特色的時候講了藏戲的隨心所欲,本來我應該繼續讓學生在此特色上繼續補充,可不知道爲什麼卻把學生引導到了開頭三句概括性的句子中,就這樣藏戲視頻的播放時機就被錯過了。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6

語文的知識廣闊無邊,想上好一節課很不容易,不僅要鑽研教材,更要鑽研教法。如何讓學生喜歡聽課,如何讓學生在輕鬆的氣氛下學好課文,並在此基礎上能力有所提高,視野得到拓寬,這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一堂課的開頭導入很重要。作文好的開頭被稱爲“鳳頭”,其實一堂課的開頭也應是“鳳頭”,即要能夠吸引住學生進入境界。開課不是爲了熱鬧好看,而是要實實在在的能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那麼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抓文本,在此基礎之上再躍出文本。培養學生分析語言的能力,要有深度,還要多朗讀。一堂課承載的東西不能太多,否則學生沒有能力去接受,一堂課也只能是蜻蜓點水,很膚淺。

課堂中要注意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教學形式要多樣。這樣不僅能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學生保持興趣的時間也會加長,能力也能在互相合作、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一堂課既然有鳳頭就要有豹尾,拓展延伸的東西不能太多,而且這個內容應該是爲加深理解課文內容服務的,而不是爲了延伸而延伸。

這節課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努力向教學能手學習,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上去。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7

體育活動中,孩子們都很喜歡搶 着去盪鞦韆,特別是女孩子們 。每一次活動中,我都能夠看到爭搶鞦韆的孩子們,爲此,孩子們和我一起制定了一個規則,就是每人可以蕩30下,30下後就要下來換人。但是這樣的規則卻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孩子們爭搶的問題,爲了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在一次戶外活動中,我要求和孩子們一起排隊盪鞦韆,孩子們快樂地答應了。當我坐上去之後就有小朋友上來推我,排在我後面的一個小朋友就開始數數了。我腳一點就開始蕩了,哇,感覺真是不錯,怪不得孩子們愛違反規則做在上面不肯下來。不對,不對,還有這數數的頻率也不對啊,咋這麼快呢,我好像只蕩了15下,這麼一下子就到26了,我只好趕緊下來。我也曾經多次告訴孩子們不能使勁地推動鞦韆,但是孩子們總是聽不進去,通過自己和孩子們一起玩耍之後,我發現孩子們愛推也是爲了讓上面的孩子能夠早一點下來。通過這樣的體驗,我也才真正找到原因,原來在老師看來非常合理的常規和紀律背後,還是存在了不少的問題,根源在於我們沒有低下身來,平等地和孩子們一起活動,還是沒有從孩子們活動的角度去看待一些活動中發生的矛盾。在體驗之後的活動中,我向孩子們提出了活動的挑戰,還向孩子們說出“自己盪鞦韆才快樂,比比誰最棒”的口號。孩子們在我的引領和提升下逐步形成了良好的活動秩序,等待的孩子也會爲盪鞦韆的孩子喊加油,這樣既鍛鍊了孩子們的活動能力,又建立了良好的活動秩序,消除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反思:爲什麼總是覺得現在的孩子那麼調皮,不聽話,有時候,我總覺得孩子愛違反規則,還有明知故犯,屢教屢犯。在我將自己變成他們中的一員去感受他們的生活,參與他們的活動時,我纔會有了以上作爲班級管理者所不曾體會的感受。

這也讓我在以後的班級管理中能站在孩子的視角去不斷調整自己對待孩子們的每一個活動環節中所存在的問題的態度和方法。比如:午睡有很多孩子不睡,或者睡得很晚,以前我總是 提醒並不斷要求孩子們快點睡,在和孩子們體驗之後,我發現,原來讓孩子們睡不着的原因除了一些孩子們喜歡玩之外,噪音,光亮,臭味,溫度,蚊蟲叮咬等很多因素也會讓孩子們睡不着,作爲老師,我也應該儘可能的排除這些因素,而不能一味地責怪孩子們的不愛睡覺。

讓我們理解和尊重孩子們,去滿足他們不斷更新的各種需要,和孩子們一起快樂成長吧!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8

《黃鶴樓送別》一課採用了“文包詩”的形式,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教學設計時,我準備緊扣“離別”這個主題,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去感受詩句之中美麗的情景,去體會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情感,從而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繼而帶領學生學習文包詩的文章是如何將文與詩巧妙地聯繫在一起的,從而提高對文包詩類似文章的欣賞與學習。

一 感受景美

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爲大詩人孟浩然餞行。“暮春三月,江邊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這樣優美的景色,年輕的李白僅僅用了“煙花三月”這簡單地四字就將這暮春三月之景描繪的淋漓盡致。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體會這樣的美,具體做法是:先讓學生讀,再聯繫自己曾經觀察過的暮春三月的景色進行“入境”,最後通過圖片的觀察,進一步深化景色,把這種優美的景色更加深入人心,感受到“煙花三月”。

二 體會情真

李白和孟浩然兩人應該是個性情中人,尊敬朋友,對朋友的友誼是很看重的,這從我們的資料蒐集中很容易看的出來。在課前就讓學生蒐集資料,這是學生客觀地認識到:李白和孟浩然兩個人相差12歲,在李白認識孟浩然時,孟浩然就已經是有名的大詩人了。這奠定了李白對孟浩然亦師亦友的情感基礎。並且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喜歡遊山玩水;而孟浩然雖不是浪漫主義詩人,但他卻是一位田園風光的寫作詩人,故而也喜歡遊歷山水之間,所以二人可謂是志同道合。因此當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再一次相遇而有要面對分別時,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故李白在詩中寫到“故人西辭黃鶴樓”,交代的緣由,以及“下揚州”這個遙遠的目的地,字字隱含着李白的不捨之情。

同時“煙花三月”的美景在此時僅僅只是景,絲毫引不起兩位熱愛自然景色的詩人的欣賞興趣。這也是從側面烘托了不捨。“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此時的景色在李白眼裏形同虛設,他關心的以及眼中僅僅只是那一艘載有有人的小小帆船,從“依然佇立”“凝視”這些詞體會不捨。這讓學生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或許,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對朋友相處之道有所感悟吧。

因此,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以多種形式的科學的教案和課件爲參考,在請教年長教師的各方面意見上進行自己的教學設計以及課件的完善。本節課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運用激勵性評價手段調動學生朗讀、想象、領悟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並且這節課中,我就巧妙地利用了多媒體,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景。一開始,我就用語言展示了美麗的畫面,在暮春三月,繁花似錦的長江邊,一隊友人在舉杯話別,再加上學生的生活實際,一下子就把學生引如到課文的情景中去。在教學第三段時,我結合學生聲請並茂的朗誦爲學生展示了兩人離別時那感人的情景。利用學生的對話形式來感受李白以及孟浩然的心情,並體會話語中的情感。

尤其是帆船隨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那一幕,我設置了動畫,更是吸引了所有學生的眼球。 並以一個佇立在江邊上,李白心裏向什麼的拓展來進一步感受主人公李白的心情。 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文包詩,另一目的也是要培養學生對古詩的熱愛之情。在課文結尾處,我讓學生去搜集其他一些文包詩的文章,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學習類似文章,既加深了古詩詞的影響,又能積累詩歌,多媒體讓我們的教學受益匪淺。

最後,在我的這節公開課後的語文研討過程中,我發現先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首先,對於學生的朗讀這一方面的引導,我缺少一定的教學經驗。比如:我僅僅是讓學生去讀,以自己的語言告知學生這段話包含什麼樣的情感並試着去獨處這種情感,所以學生僅僅也只是讀,根本沒有在心中形成某種我所說的情感。因此,在這一方面的教學,我更應該去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或者去聯繫某些已經學過或有感受的文章,去領悟體會出本文中的不捨與敬仰的情感,從而達到朗讀的良好效果。

接下來就是我的教學過程了。在教學過程中,我多采用的是傳統的“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始了我的教學,所以在聽課時會顯得我的話比較多,而學生僅僅是圍繞我的問找答案,失去了自主學習與探究的實踐機會。所以,在研討中的話題式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想到既然是新課標教學方式,話題式學習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要求,並且教師在此過程中會更加輕鬆,充分發揮着引導學生學習的指路人。

最後,我的總結性的話語沒有將本節課很好的與語文的課外聯繫上。語文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學科。課文僅僅只是一個範例,是讓教師去教學生學會類似文章的一種閱讀、學習、體會情感的橋樑。所以在這個教學上我沒有很好的將“文包詩”這種形式的文章的學習以及體會情感的方式總結性的講述清楚,所以我想大多數學生下次遇到類似文章也很容易失分,把握不住情感。

綜上,在我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會吸取教訓,將所學到的教學經驗慢慢地轉化成爲自己的,融入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更好地上好每一節課!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9

在教學“武松喝酒”這一部分,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武松語言的句子,如寫他在酒店裏喝了三碗酒以後,店家勸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個勁地說:“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說!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根本不相信“三碗不過岡”的警告,當店家好心勸阻他不要獨自晚上過岡、以防猛虎傷害時,武松更是出語豪壯:“就有大蟲,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讓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小組研讀,角色對讀,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現體會人物性格。

教學的重點是“武松打虎”,打虎過程中最爲驚險的是老虎進攻時“撲、掀、剪”三招,武松則避其鋒芒,以三“閃”應之。這三“閃”充分表現了武松的沉着冷靜、有勇有謀。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理解“閃”的字意,再與“躲”進行比較,體會“閃”字之妙,最後從武松只閃不攻自然體會出武松的沉着機智。然後讓學生找出描寫武松動作的句子,如“掄起哨棒,使盡平生力氣,從半空劈下來……”“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顧亂踢”,“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力氣只顧打”。這裏的“掄”“劈”“揪”“按”“踢”“提”“打”等幾個字,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通過一默讀、二對讀,激發想象的方法理解過程。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0

和學生共同學習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覺這課有得有失。得在學生結合實際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讀教學環節處理不到位。

由於時間關係,我的教學環節中的朗讀訓練不夠到位。朗讀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以讀帶講,從讀中悟,古人都總結出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寶貴經驗。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在教學中也注意了朗讀訓練。在這篇課文中,“‘嗨,慢着’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大多數的同學能自己處理輕重緩急,注意到情感的變化。特別是幾個朗讀好的學生,讀起來聲情並茂,抑揚頓挫。這是本文的朗讀難點,要把那種哀求的味道,那種軟弱地哀求的味道讀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個學習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卻把它讀得那麼精彩,那種哀求的味道讀得我心軟。馮旭滿含嘲諷的一句“再見”“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讓大家如臨其境。然而,因爲在引導學生去感悟它複雜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時間,結果本來就滿打滿算的時間現在是遠遠不夠了,只好忍痛割愛,以至脫險部分也沒有充分展開讀,原先設計的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捨。

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特別是結合自身的感受,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就會牢牢記住這個人生哲理,用它指導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爲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後面的安排也被捨棄了。這無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過這一環節的反思,我意識到課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捨,也要慎重,語文課堂的琅琅的讀書聲不能少。

當然,這節課也有讓我欣喜的方面。在總結本文主旨後,我安排了下面的環節:

“同學們,人生路上會有許多的困難,要想最終達到成功,也許並不難,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請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簡單的小故事形式來闡釋這段話,好嗎?”

我發現,原先的課堂沉悶氣氛一掃而空,同學們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爲了充分理解,我採用了同伴合作,我給各小組三分鐘的時間交流。豐富多彩的答案流瀉而出:

1、童第周曆經生活的艱難,邁出艱難的一步,最終成爲大科學家。

2、王獻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練黑了一墨池的水,終成大書法家。

3、李時珍歷經27年的艱苦鑽研,實現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終於成就了《本草綱目》。

4、唐僧師徒堅持闖一關,再闖一關,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功德圓滿。

5、我在練習掂勺炒雞蛋時體會到:要想成功並不難,它只要你試一次,再試一次。,,,,,,,,

6、張海迪高位截癱堅持自學外文,她做到了學一篇,再學一篇,最終精通七國文字。

7、愛迪生憑藉“試一次再試一次”的毅力,實驗失敗數千次,終於有了近千項發明。

8、居里夫人戰勝種種艱難險阻,終於提煉出了鐳元素。

9、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終於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轉而著《春秋》,堅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終成爲中國文化的聖人。

11、屈原理想難以實現,被放逐轉而著《離騷》,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聲名卓著的詩人

12、曹雪芹一生窮困潦倒,由於他笑對生活,堅持改一次,再改一次,10年批閱增刪數百次,纔有了今天的鉅著《紅樓夢》。

13、音樂巨人貝多芬雙耳失聰,扼住命運的咽喉,不斷奏一曲,再奏一曲,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命運》交響曲。

14、劉翔面對110米欄,跨一步,再跨一步,終於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

我完全陶醉在學生們的精彩闡釋中。贊可夫曾說:“ 教師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這一教學環節,使我更清醒地認識到,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時刻謹記着,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個體,我們要讓那一顆顆個性的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只要我們精心的呵護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蓓蕾,儘可能的給他們以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總有一天,這些小小的蓓蕾就會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馨香!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1

1、在教學設計中,仍然存在着對學情分析不足,主要是過高估計學生的學習能力,一方面每節課設計的教學內容過多,經常一節課結束後還有不少內容沒有完成,另一方面對以前學過的知識的複習工作做的不夠,導致後續的新知識的學習遇到不少麻煩。如對二次根式的性質的應用時,考慮到以前已經學過,自以爲學生不存在困難,就沒有重點分析,結果導致不少學生在二次根式的化簡過程中因此而出錯。

2、九年級數學是新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我的教學理念還沒有及時更新,有時對新老教材的區別關注不夠,從而導致教學不到位。在二次根式的化簡中,老教材比較重視對具體數的化簡,對字母的要求不高,一般都確保二次根式有意義,而新教材特別要求引導學生注意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範圍,要求 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推斷字母取值範圍的能力。剛開始對這一要求理解不到位,沒有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也沒有重視對典型錯誤的分析。

3、在促進學生探索求知和有效學習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在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爲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這方面的引導。在本章中,其實有許多內容可以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如判斷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範圍、選取有理化因式、選擇不同的運算途徑等都可以讓學生進行探究和歸納。在二次根式的運算中我就直接告訴學生:加減運算時利用公式,乘除時利用公式和,結果大部分學生並不接受。若能讓學生在探究的基礎上歸納出方法,學習的效果會提高很多,學習的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4、在學生的學習方面,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班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學習數學方面的積極性並不差,但自主學習方面還存在着不足。遇到困難有畏難情緒、對老師的依賴性太強、作業只求完成率而不講質量、學習的競爭意識和自我要求明顯缺乏。這些都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進行教育和引導,加強改進,提高教學實效。( 勵志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2

上這節展示課之前,我曾在另外一個班進行試講。雖然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的參與也很積極,但總感覺整節課顯得支離破碎,教學目標不明顯,學生過多的對語句進行生硬的支解性分析,而沒有自己的親身感受和體驗,師生對文章的深層挖掘也不夠深入。後來有幸請到了濰坊市教科院李科長,在他的的精心指導下,我對這節課的教學思路進行了重新調整:

一是把字詞、詩句展示過程省去。因爲這些已經在預習課解決了。只要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來了,這也算是展示,何必一定要讓學生再講解一遍呢?展示課應該是解決預習課上沒能解決的問題,它不是預習內容的翻版和再現,而是預習課的提升。這樣我就把課堂重點放在對語句的評析和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據此設計了兩個學習目標:(1)通過品析語句,學習精練、雅緻的語言特點;(2)通過質疑探究,讓學生領會文章主旨。學生展示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三個部分--文章思路、佳句賞析和問題探究。這樣可以使教學環節得以簡化,目標更明確,重點更突出。

二是賞析佳句和質疑探究過程的調整,這也是本節課教學思路的最大轉變。把學生對詞句的瑣碎講解變爲賞析,要求學生必須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說話,必須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真實體驗,最好能用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和情感。最好能聯繫印發的補充文章回答問題。鼓勵學生有自己的創新發言。在問題設計中,我把能引起學生爭論的兩個題目做爲討論重點,因爲學生展示的目的之一也是爲了引發爭論,從而促成小組內、小組間的學生互動。如果設計問題如果太簡單,就不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也就引不起學生的爭論。我在學生賞析完佳句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既然作者用了大量筆墨寫了古藤的悲劇,那又爲什麼以“幽徑悲劇”爲標題呢?通過這一環節,就自然過渡到問題探究上,教師主動“挑起事端”讓學生爭論。第二個問題是:面對這樣的悲劇,作者又是怎樣做的呢?爲什麼作者在最後說要把這十字架背下去,而且要永遠永遠地背下去?學生討論後總結出本文主旨。

三是對學生讀寫訓練的調整。在試講時沒能突出這一重點,本節課我重新做了調整。在學生充分賞析語句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下來,讀出來,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落實到口頭上,落實到筆頭上。尤其是讀,可以非常有效地調動起學生的情緒,讓學生去充分體驗課文語言的魅力。在激情與陶醉中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的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是繁瑣機械的分析記憶還是真實豐富的情感體驗呢?我想答案應該是非常明確的。以上這三點不僅僅是一節展示課教學思路的調整,它更是一種教學觀念的調整,我認爲這纔是最大的收穫。

本節課雖然是作爲一節示範課,但由於準備時間倉促(週四下午接任務,週五下午調整備課思路,週六上午講課),更主要是由於自身原因,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文章本身的挖掘不深。過分注重於課堂結構的完美,而把一些重要細節忽視了。

如在問題探究這一環節上,本來計劃引着着學生討論“愚氓之人”,但限於時間,把這一問題忽略了,使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上不夠深入,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

2、小組合作交流實效性不夠。本節課安排了三次小組交流:第一次是在展示學習目標後交流文章思路。但這只是組內交流,缺少組間的交流。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在探究問題上的交流。這三次都是我預先設計好的,課堂上缺少即時的交流。從而使課堂顯得“計劃性”太強。

3、學生展示有待規範。本節課學生回答問題非常積極,但這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太能“搶”,其中不乏成績差的學生;有的回答次數超過了三次;有的回答時聲音太小;還有的直接照着課本或筆記本“讀”答案;這不僅使內向的同學沒有機會,也會挫傷優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效果大打折扣。雖然在課前有所預料,但沒能想到問題這麼嚴重。看來學生回答問題必須要有詳細的規定,要讓學生非常明確。如一節課每人回答問題不能超過三次,也不能低於一次;回答問題禁止看資料;回答問題必須精神飽滿,聲音宏亮;要有選擇地回答問題,要注意謙讓;要回答能體現水平的問題等等,這些細節雖然瑣碎,但它們是不能忽視的。在以後的教學中要逐步加以規範。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3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教師的引領爲主線,以學生的探究爲核心,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爲目的,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爲契機,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用,用中學。在本課中注重了一下幾個方面:

1、注重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力求使課堂體現生活味,數學化,自主性,情感化和趣味化。如:在鞏固應用的最後一題,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算式來表示生活中的例子(看算式說情境)。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中提取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豐富了學生對加法的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也在這裏體現得淋漓盡致。

2、注重算法的多樣化和思維的靈活性。在探討“4+1=5”的計算方法時,變老師講學生聽,爲學生先獨立思考,動手擺小棒,主動與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時,針對學生的思維的差異性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想到的計算方法必然是多樣的,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計算方法,但我還是組織學生對“看組成想加法”的方法,跟其它算法進行比較,讓學生髮現這種方法是最簡潔、最實用的,培養學生多中選優的數學思想。

3、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評價的魅力。在教學中,我盡最大可能對學生的一舉一動進行客觀分析,並用各種方式對他們作出較合理的評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着他們。同時較全面瞭解了學生的學習現狀,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良好的學習習慣得到初步形成。

4、注重培養學生說完整話,提數學問題的習慣。如:讓學生觀察圖並把圖意完整表達出來及提出數學問題考考大家等。

不足之處:

1、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還需要加強培養。雖然開學到現在,我很注重培養學生的傾聽和回答習慣,但在本節課中還是有出現個別同學在老師沒說完或同學沒回答完時,就急衝衝的把答案說出來。

2、學生互動學習還有待於訓練。還有部分同學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計算方法)較好地與同學交流,在今後教學中我會先培養學生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與同桌一起分享,怎樣通過同桌合作來獲取更多的知識、來解決學習中的某些難題,使學生學會初步與他人合作的方法。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4

《稱象》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感悟曹衝是個遇事愛動腦筋,能找出解決問題辦法的聰明孩子。這一課,我設計讓學生先默讀課文,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曹操爲什麼要稱象?官員們用什麼辦法來稱象?曹衝用的是什麼辦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後,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學生的問題來安排教學思路,逐個解答問題。

曹衝稱象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我先讓學生找到這一段讀出來,看課件演示,理解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稱象的步驟,進行填空練習,再試着背誦這一段,給學生一個臺階,讓學生再看稱象錄相,做小小解說員,強化理解,通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對這一難點基本上突破了,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背誦能力,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5

我在教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梨園擷英”的內容時,以歌曲《唱臉譜》爲載體,讓學生通過對這首歌的欣賞、感受、歌唱、演奏、表演感受京劇的魅力,使學生在喜歡現代流行音樂的同時走進我們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

一、“聽聽唱唱-”----在音樂感受中快樂學習歌曲。

感受與欣賞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授《唱臉譜》這一新歌時,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方法先教他們唱歌譜,然後讀歌詞,唱歌詞,而是先用歌曲錄音範唱,老師範唱,《唱臉譜》FLASH動畫等一系列趣味性及強的“明線”,深深地吸引住學生。在這一系列直觀生動的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情緒的反映和情感的體驗,初步感受歌曲的現代風格與京劇韻味,然後我讓學生自己說說哪句最有京劇的韻味,哪句最好聽,哪句最幽默,哪句最親切,接着我們一起再來聽一聽,唱一唱,進一步感受音樂。另外,我還啓發學生試唱對比:假如去掉這些裝飾音和休止符會是怎樣的感覺。我和學生一起唱着,聽着,比試着,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仔細地體味着每一句歌曲,一起學唱着他們喜歡的那一句句:“美極了,妙極了,簡直OK頂呱呱……”;“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啊”…….在對比中初步感受了京劇,體會了裝飾音和休止符在歌曲的京劇韻味和情趣方面的重要作用。就這樣,在誘人的“明線”中,學生不知不覺掌握本環節的“暗線”---唱會歌曲,享受了音樂。

二、“比比劃劃”-----在聲勢表演中輕鬆學習歌曲。

教學中我注重用直觀的方法表達抽象的知識,讓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音樂,輕鬆自如地學會音樂,生動活潑地表現音樂。注重趣化單調孤立的知識與技能的傳遞過程,不是將音樂的各種構成元素支離破碎地講授,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讓學生整體感受的音樂的魅力,努力將音樂知識融於音樂活動中去,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順帶地”掌握知識與技能。

《唱臉譜》歌曲學習中,我在教唱“下滑音”和“前倚音”的時候,不是先給學生講釋定義或概念,而是讓學生一邊唱,一邊用肢體來誇張地表現。如“下滑音”,我讓學生用手指從上向下划着曲線,身體也隨着由高到低蹲下來,學生的情緒特別高漲,在歡樂中他們領會了下滑音的要義,在笑聲中他們體驗了下滑音的韻味,在幽默中他們唱得也更加準確。唱到前倚音的時候,我讓學生用手指划着圓圈“搖頭晃腦”來歌唱,他們個個都很形象地搖晃起來,通過聲勢表演,學生不僅領會了前倚音的唱法,還感受了京劇的韻味,他們在笑聲中學會了音樂知識,體驗了音樂的美妙!

在學習第二部分“淨”唱腔的最後一句“叫喳喳”時,我和學生一起做着手勢表演唱,先讓學生聽我唱,然後,我和學生一起張開了雙臂,由低到高,比比劃劃表現出淨角的動作,同時還圈圈點點表達出“拖腔”處的拍子。爲了唱得更加準確,我們回過頭來再唱歌譜,學生在模仿中,在聲勢表演中,輕鬆地學會了這最有難度、最有京劇味道、最具有磅礴氣勢的一句。爲了能更好地唱準休止符,我和學生一起在休止符的地方着重地拍一下手和跺一下腳來強調,學生在拍拍打打中很好地掌握了休止符。在“手舞足蹈”中,在“搖頭晃腦”中他們感受了美妙的京調,便捷地領會了下滑音、前倚音、休止符等音樂符號的作用,也培養了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我在這一環節中融合明線與暗線的收穫。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6

從接到通知之後開始的備課,到完成教學,整個過程應該說是按部就班來做的,沒有刻意的雕刻痕跡,教學過程沒有討論的熱鬧場面,沒有學生的精彩表演,沒有華麗的課件,甚至沒有學生的課前預習,可能學生壓根就不知道有鼓樓區的專家來校檢查指導工作可能會聽歷史課,就這樣一節課結束了。

之後與專家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按照教科室的要求再回顧本節課,再加上專家的指導,其中有值得繼續保持、發揚的地方,當然也有需要改進、提高的地方。

1、由於當心時間不夠的問題,所以在導入中的《松花江上》一歌沒有給學生聽,導致原先設計的把學生帶進課堂,那種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意境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來。這個對教學效果有一些影響。所以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要更準確些,所有有助於完成教學目標的內容要重點學習。

2、在講到西安事變這一教學難點時,應該安排學生討論,只有通過學生的思想碰撞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主張。

3、板書的設計應該更合理、更科學,以利於回顧、複習。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7

當悅耳動聽的音樂鈴在耳邊盪漾開去的時候,我與我的學生都在心底鬆了一口氣:終於,《二泉映月》欣賞“完”了,也欣賞“懂”了!面對着一張張因收穫而快樂的臉龐,注視着一雙雙因興奮而清亮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爲本”這個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聚焦於學生的探究、發現、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隻注重知識的傳授,而要使學生在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獲得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今天,當我與我的學生感受着《二泉映月》那優美而又激昂的旋律美時,震撼着阿炳堅強又正直的人格美時,我欣喜地發現:原來學生可以更美的!

一、“個性飛揚”是美

新課程告訴我們:課堂上,學生是主體,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我欣賞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飛揚”,那是自信、智慧的涌動,那是主體能動性的張揚。如何讓課堂成爲學生“個性飛揚”的舞臺呢?以往,我的備課本中對於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寫得極盡詳細,初看頗有針對性,實質卻完全是我的朗讀模式。我以我的感悟去要求學生,把我的感情強加於學生,學生只是我的朗讀工具。他們也許不懂課文,但可以煞有其事地“讀”課文;他們也許不明白爲何要這樣讀,卻依然讀得“有聲有色”……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讀此文,我便被文中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空靈意境所吸引,更被蘊藏於文字但又淋漓盡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當我聆聽完那舉世聞名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後,內心更是震撼!這是一篇適合朗讀,而且需要通過朗讀來感悟的課文。我該怎樣來指導學生朗讀呢?“傾聽孩子的聲音”,腦海中飛快地閃過這一新課程亮點。我精神一振:爲何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傾訴自己的感情”呢?聽聽他們是怎樣欣賞《二泉映月》的?於是,我在備課本上寫下了這樣一番設計:第一教時,先以音樂導入,在優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幫助學生奠定感情基調——對曲子創作者的敬佩。然後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學生在敬佩與好奇的情感驅使下,必然會興趣昂然地開始自己的朗讀。學生準備充分之後進行首次朗讀反饋。只要求學生讀,而不需要談“爲什麼這樣讀”。接着根據學生的朗讀情況確定學生理解的難點,作爲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 第二教時,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課文之後再次清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次應告訴大家“爲什麼這樣讀”。兩次朗讀,各有側重,且逐層深入。前者是感悟的起點,後者則是理解後的感悟。

忐忑不安地開始上課,下課時卻欣喜萬分:初次朗讀首先成爲學生的“興趣”時,他們大膽嘗試,敢於思索,通過自己獨特的朗讀表達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的也許讀得不夠流利,但那份認真卻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許還不夠深入,但自信卻可見一斑……隨着感悟的深入,理解的透徹,學生對於阿炳知道得更多,對於《二泉映月》也“懂”得更多。於是再次“朗讀”便成爲了學生表達情感的“需要”。他們通過朗讀演繹着內心深處對課文的欣賞,對阿炳的崇敬,對曲子的喜愛……於是乎,有的同學配樂朗讀,聲情並茂;有的同學小組合作,情感共鳴;有的則激情昂揚,鼓舞人心;更有甚者有聲有色地朗誦,使人震撼…….看着這“個性飛揚”的一幕幕,我感到了美!

二、“合作探究”是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國小語文新課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方面能起巨大作用。爲了真正還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我作了一番大膽嘗試:嘗試讓學生自己走近阿炳,嘗試讓學生與阿炳對話,與文本對話,嘗試讓學生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嘗試讓學生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爲此,《二泉映月》第二教時便有了這樣的構思:

一、創設情境,感悟內心

學生輕輕地自讀第四自然段,邊讀邊想,讀懂了什麼,讀不懂的地方可把句子畫出來,然後交流理解。

1.分享讀懂的快樂。

2.提出讀不懂的地方。

3.結合課文第3小節與課前蒐集的資料合作解決疑問。

二、精讀感悟,品味賞析

1.引讀有關課文:聽着,聽着,阿炳的心——,他禁不住——。他要通過——,把——情懷,傾吐給——。

2.質疑:讀到這兒,你覺得我們該研究什麼問題了?

3.合作研究。

4.討論交流。

當我終於把這設計定稿時,我很是擔心:學生會質疑嗎?他們能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嗎?合作研究能解決問題嗎?這一連串的“害怕”使我的心懸了起來。終於到了關鍵性的時刻:引讀第五自然段的開頭後,我靜待着同學們提出該“研究”的問題。“阿炳怎樣通過琴聲來傾吐自己的情懷?”我驚喜啊,這不正是課文的重點嗎?學生能一下子點出來,多棒呀。“阿炳想通過琴聲傾吐自己怎樣的情懷呢?”我又一次露出了喜悅的笑容。這個問題正是我們這節課理解的難點,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讀懂了整篇文章。學生果然也急於解決他們想知道的問題。於是,小組合作研究,通過讀課文,聽音樂,看資料,津津有味地討論交流。最後,大部分同學都明白了阿炳通過琴聲曲調的變化起伏抒發了他內心對音樂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表達了對命運的抗爭,更傾訴了對生活、家鄉、大自然的熱愛……此時,我心中的“石頭”完全落了地,被驚喜籠罩住了的我豁然感到:“自主探究”原來是這樣美麗!

三、“童心閃爍”是美

一直以來,黑板是教師的“專用地”。教師可以在上面“指點江山”,學生面對的完全是教師的“藍圖”,他們往往是被動地接受,被動地理解,即使教師漂亮的板書是對課文最簡潔的概括,生動的板畫是對課文最形象的再現,學生也是完全被動的接受者,面對“神聖”的板書,他們不敢思索,也不能質疑。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假如真還給學生“自主”,那麼這一塊歷來被學生視爲“聖地”的黑板是否也應該成爲 學生的“用武之地”呢?《二泉映月》第二教時的後半部分設計讓我領略到了學生無窮的智慧。黑板上書寫着不僅僅是他們智慧的見解,更是一顆顆閃亮的“童心”。

課堂已接近尾聲,學生已順利地解決了自己提出的問題。在樂曲的感染之下,又一次投入地朗讀課文。這一次,他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讀的,那抑揚頓挫的語調飽含着對樂曲的欣賞,那真情流露的眼神流淌着對阿炳的崇敬。看着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我激動極了:“這麼美的景色,這麼美的旋律,這麼美的情感已深深感動了我。我相信:同學們也一定陶醉其中,被阿炳傑出的音樂才華和頑強的奮鬥精神所感動!此時此刻,你心目中的阿炳一定十分高大吧!那就請你在黑板上傾訴你對阿炳的崇敬,寫出阿炳最令你感動的品質或精神吧!“剎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不再沉默是金,也不再猶豫不決,而是躍躍欲試,小手林立,因爲他們內心的情感澎湃着,激動涌流着,他們願意通過板書來傾吐這種感動。於是,黑板上便有了一顆顆閃閃的童心,一份份純潔的童真。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8

本文講的是戰國時候,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和羣衆一道破除迷信、興修水利的事。 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的。重點敘述了西門豹破除迷信,將計就計懲罰壞人的事。文章主要運用人物的語言刻畫出人物形象,表現了西門豹懲兇除害的決心和大智大勇,讓學生受到尊重科學、反對迷信的教育。

整堂課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行思維、表達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抓住描寫人物語言的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形象。 討論、交流學習所得。

我首先請學生談理想,引出課題。 然後 交流預習情況,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及寫作思路。 說出西門豹和哪些人有聯繫?怎樣聯繫起來的? 然後質疑探究學習第一部分,西門豹爲什麼向老大爺提問?以分組問答形式讓學生了解西門豹明白了哪些情況,並體會寫法。學生通過自讀、找劃、四人小組討論,體會西門豹說的話的深刻含義。 西門豹說:“這樣說來,河伯還真靈啊。下一回他娶媳婦,請告訴我一聲,我也去送送新娘。” 最後小結:西門豹是一個怎樣的人。第二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我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討論 ,注意場面及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引導學生知道西門豹是怎樣巧妙的處理河伯娶媳婦這件事的?

在教學第三部分時,我讓學生讀後思考:這部分主要寫什麼?哪些地方與開頭照應?讓學生弄清三部分的聯繫。

優點:

1、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做到了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環節簡練明快。課堂伊始,以學生暢談理想導入教學,激發興趣。接着讓學生彙報預習情況,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寫作思路。進而抓住聯繫,明白人物之間是通過破除迷信這件事聯繫起來的,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能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2、能啓發學生從西門豹對巫婆、官紳頭子、衆官紳說的話中體會將計就計辦法之巧妙。還讓學生根據板書用“因爲……所以……”練習說話,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不僅讓學生明白了西門豹是以客氣的話爲理由懲治惡人,而且還懂得了“將計就計”的真正含義,此環節的設計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3、在探究過程中採用四人小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自己學習、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時間比例的分配比較恰當。

4、教學中設計的板書起到了多種作用,達到了教會學生學習的目的。

不足:

1、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不應占用過多的時間,應該在讀書之後讓學生採取一問一答的方式用簡明的語言說出西門豹瞭解到的一些情況,這樣就可以把精力放在第二部分的學習上。

2、書設計得有些繁多,應該再簡略些,便於學生記憶。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19

生活活動、運動、學習活動、遊戲是幼兒一日活動中主要內容。現在天氣冷了,在教室裏總是冷冷的,所以我不放過每次和太陽親密接觸的機會。可是我在想如何引起孩子們對太陽的興趣,瞭解曬太陽的各種好處呢?光靠老師說說,孩子聽聽是不行的,也沒有給孩子交流經驗並給予提升的機會。於是,我利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創設一些隱性的細節。而語言活動《香香的被子》正好符合這一要求。《香香的被子》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爲基礎,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於幼兒接受,而且故事貼近幼兒生活,知道曬太陽的好處。通過這個活動,可以引起幼兒對太陽的好奇、教師爺因此可以幫助幼兒提升經驗。

在活動一開始,我以談話引入整個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想到了曬被子的好辦法,爲下面的活動做了鋪墊,也激發了幼兒對語言活動的興趣。其實在試教的時候,我也用了一條曬過的被子,請孩子們摸一摸、聞一聞被子,孩子們也感受到了被子的溫暖。但是在試教的時候,我覺得導入的時間有點長,可能會影響到下一個環節,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我沒有出示實物小被子。在活動的第二環節,首先我請孩子們完整傾聽故事一遍,讓他們初步瞭解故事內容,當我講到有對話的時候,我是用事先錄製好的聲音來播放的,讓孩子們對這幾句對話有更深的印象,爲下面學的環節做好鋪墊。爲了讓孩子們能學說故事中的對話,我採用了節學說、分組學說、個別表演等三種方法。我覺得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還是很濃厚的,在請孩子們進行表演的時候,我應該多請幾組小朋友,而不是單單地請一組小朋友。小班幼兒的語言發展還不成熟,雖然讓幼兒學說的對話有點長,但是有大部分幼兒能學說故事中的對話,並加上了自己的動作,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在幼兒學說對話之後,我進行了總結:冬天把被子、衣服拿出來曬曬太陽、就變得暖和了,穿着可舒服了。我們人也應該多曬曬太陽,殺死我們身上的細菌,這樣我們的身體就會變得很健康。由於我有點着急,怕孩子們不會講,我把一些孩子能講的,很簡單的話都給說了,知識一味地把知識硬塞給孩子,這點我會在以後更加註意的。在活動結束部分,我請孩子們根據自身經驗說說還有什麼東西也要曬一曬,孩子們說了很多,提升了幼兒的認知經驗。

整個活動下來,我覺得孩子們的認知技能和情感技能都得到了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希望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能不斷學習、不斷反思,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20

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國中數學教學中通過課題學習,學生將經歷探索、討論、交流、應用數學知識解釋有關問題的過程,從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自己數學思維能力,獲得一些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探究數學學習的興趣,體驗學習的成功。

在八年級的數學(上)中的《實數》中,我們遇到了《立方根》的教學任務。本章前兩節的內容“平方根”“立方根”在內容安排上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因此在教學中利用類比方法,讓學生通過類比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教學中突出立方根與平方根的對比,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這樣新舊知識聯繫起來,既有利於複習鞏固平方根,又有利於立方根的學習與掌握。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感受了立方運算與開立方運算的互逆性,並學會了從立方根與立方是互逆運算中尋找解題信息途徑。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是以人教版教材和課程標準爲依據,在教學方法上突出體現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建立模型-----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實際教學中採用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

在導入新課時,創設了一個學生生活實際中常常見到的問題,“要製作一種容積爲 的正方體形狀的包裝箱,這種包裝箱的邊長應該是多少?”讓學生從實際問題情境中感受立方根的計算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體會學習立方根的必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着設計問題1:算一算一些數的立方。在此處鋪設了一個臺階,再設置了一個學生容易解決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從開立方運算向立方運算的思路引導,讓學生對立方運算與開立方運算這間的互逆關係有初步的認識,爲進一步探究新知作好準備。

在教學中安排了問題2:討論數的立方根的特徵,讓學生計算正數、0、負數的立方根,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通過學生交流討論活動,歸納得出“正數的立方根是正數,0的立方根是0,負數的立方根是負數”的結論,這樣就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歷了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教學中注意爲學生提供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以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問題3的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填空題:你能求出下列各式的值並用“ ”或“ ”填空嗎?因爲 _____, ____, 所以 __

因爲 _____, _____, 所以

由以上運算,你能得出什麼規律?讓學生探討了一個數的立方根與它的相反數的立方根的關係,由此可以將求負數的立方根的問題轉化爲求正數的立方根的問題,讓學生體會轉化的思想,並用式子表示出來,即 ,對學生印象是深刻的。

通過《立方根》的教學,本人對概念課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自主學習、交流合作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21

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主要掌握如下兩個內容:1、理解百分數的意義。2、理解百分數與分數意義上的區別。對學生而言,百分數並不陌生,在生活中可以找到百分數,但不理解百分數意義。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教材聯繫生活實際的特點設計了教學。

1、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在教學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的結合具體的生活素材,以孩子們原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讓學生結合生活素材談談每個百分數的意義,進而總結概括出百分數的意義,並充分體會到百分數認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爲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可供獨立思考,開放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較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學生通過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數的意義,進而理解概括百分數的意義;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排除分數與百分數意義非本質上的區別,掌握本質的區別。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多種形式的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膽發言,以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思維爲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素質。

談讀書教學的反思案例反思 篇22

空間與圖形是《數學課程標準》中四大學習領域之一,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並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縱觀國小階段的數學教材,各個年級都設置了《空間與圖形》教學內容,不同程度地向學生進行滲透。通過幾年中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提出來望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認識一:通過大量的活動,動手實踐,讓學生感知學習的樂趣。

我認爲在教學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時,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爲學生創造進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獨立思考。這樣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鍊,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更好的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活動主線的新課程的理念。

例如在《圖形的變換》時設計了看一看、畫一畫、剪一剪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判斷幾個圖案分別是由哪種方法剪出來的。另外還設計了把一張正方形的手工紙連續對摺三次,剪出來的是什麼圖案。讓學生利用方格紙把簡單的圖形進行旋轉,或者利用學過的平移、對稱、旋轉設計漂亮的圖案等活動。又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時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數一數題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己探索出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又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或模型進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和空間位置關係,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學習表面積時,讓學生通過動手剪開製作的學具,通過反覆的摺疊、展開,讓學生自主探索出每個面的長、寬與長方體長、寬、高的關係,爲熟練的求每個面的面積做好鋪墊。又如在教學長方體的特徵時,我是這樣設計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一個蘋果,用刀切一片,問:你看到了什麼?(一個面)挨着這個面再切一下,問:你又看到了什麼?(兩個面和一條邊)師: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這條邊叫做棱。緊靠着這兩個面再切一片,形成三個面,問:現在你又發現了什麼?(有三個面,三條棱)

認識二:老師對學生的動手操作 活動要收放得當,要有實效性。

雖然 《空間與圖形》與圖形的教學要讓學生多活動,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的情況是:學生的操作缺乏目標性、不會帶着問題去操作,探索成了玩耍。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認爲一是在學生開始動手操作之前,老師一定要出示明確的探索目標,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有的放矢的剪、拼、擺、折。 二是在學生操作過程中教師要巡迴查看,及時進行指導,讓學生不要偏離操作的方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