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聽衆》課後反思小結(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2W

《唯一的聽衆》課後反思小結 篇1

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爲主,我的變化爲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爲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應以老人爲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點突出了,又無遺漏,學生在閱讀時,除了彙報對老教授的特點品質以外,也談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獲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學生更感興趣的是小提琴手的變化,所以,當大家交流時,很多學生都談到了“我”的變化,而我沒有打斷他們的發言,在尋找到合適的機會後,我指出了應該先找到老教授的描寫,談自己的體會。於是,學生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談出了不同的體會,比如:“我”就是一匹“千里馬”,幸運地是遇到了這麼好的“伯樂”;老教授是高明的教育家,她沒有給予“我”任何琴技上的指導,但給予了我源源不斷的信心與勇氣等等這樣精彩的言論。在此基礎上,我總結到:“我們作爲讀者,都爲文中的‘我’由衷地慶幸,他遇到了伯樂,這位老教授外表優雅,有藝術修養,有學者風範。

《唯一的聽衆》課後反思小結(通用5篇)

她真誠無私的幫助給予了我無限的信心和勇氣,讓我最終愛上了小提琴,站在了萬衆矚目的舞臺中央。王老師也希望六(1)班的同學們擁有自己的最精彩的人生舞臺!”師生作爲共同的學習者,用豐富多元的理解構建了本課的精神家園。

《唯一的聽衆》課後反思小結 篇2

《唯一的聽衆》這篇文章是通過一位音樂老教授裝聾對青年小提琴手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青年人獲得成功來歌頌人間真情的。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爲的變化,二是老婦人的語言,通過這兩條線表現出老婦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表達出我對老人這與衆不同的幫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這篇課文是我們教研組選定的一課三講的教學內容,在集體備課時,老師們就一致認爲: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讀中感悟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抓住老婦人的言行、神態和我的心理、行爲變化來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教學中,我着重進行了“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爲主的教學安排。

讀寫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延伸老人對“我”的無限關愛,這種整合在學生的感情昇華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五年的閱讀經驗了,足以掌握讀寫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方法的綜合運用來進行合理想象,課堂上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爲。

照理說,這部分的教學本應該成爲這堂教學中精彩的一筆,然而學生的回答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精彩,他們對老人的感悟還沒有達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說的過程中發現語言是那麼樸素,詞語是那麼貧乏,很難調動聽者的情感。如果他們深入理解的話,那麼說話的內容應該是很感人的?上完課我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麼原因阻撓了學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靜思考過後,我發現學生的思維缺乏深度,所以語言自然貧乏。曾在竇桂梅老師的書裏看到這麼一句話“如果說溫度是人的血液,那麼廣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則是人的神經。沒有骨肉,人無法立起來;沒有神經人無法活下去。要讓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讓孩子的思維動起來。”縱向推進式的教學留下的遺憾不得不讓我重新思考這篇課文的教學方式。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竇老師又講道“要把深度的點定準了,而且這個深度要適合學生,要循序漸進。”根據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這篇課文,發現了一個被我忽視的且尤爲重要的關鍵——“變化”,整篇課文不都是圍繞變化來敘述的嗎?“我”的琴聲是一種變化,“我”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變化,老人的語言是一種變化,老人的神態又是一種變化。全文緊扣着這個字眼來體現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過“變化”來解讀文章。但是必須把兩條線索緊密聯繫起來,縱向推進與橫向教學相結合,抓住琴聲的變化這一點,牽出老人和“我”在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變化,把這兩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這樣,學生在相同的情感體驗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質顯得更加高尚,學生的思維相信會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語言也應該更加豐富。

《唯一的聽衆》課後反思小結 篇3

這篇課文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爲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地幫助。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很多孩子都很感興趣。在徵詢他們意見的前提下,決定和六(1)班的孩子們一起展示我們閱讀的過程。

結合備課中教學設計的四個方面,即:學法自動化;朗讀多樣化;理解多元化;問題焦點化,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法:

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六年的閱讀經驗了,足以掌握寫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課堂上學生的確是在實實在在實踐着,他們用筆批註着老教授的語言、神態、動作,“我”的心理描寫,並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學生精彩的批註,並及時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爲,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

當然,在巡視中過程的評價是否對學生思考有一些負面影響,比如造成學生的思維斷路,這也是今後要研究的問題之一。

二、盡力使學生在朗讀中提煉內涵:

範讀、默讀、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這六種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繫。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易於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配樂讀渲染氣氛;示範讀指明方向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着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後的部分,全班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張娜同學的配樂朗讀,是本課的亮點,她那專業水準的朗讀,伴着舒緩悠揚的小提琴曲,鑽到了大家的心裏,打動了每一個同學,每一個聽課的老師,贏得了熱烈的掌聲;在梅雨薇同學朗讀不夠完美時,我及時範讀,並讓她再讀,能讓孩子們在本課的朗讀中,明確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課一得。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閱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唯一的聽衆》課後反思小結 篇4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爲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儘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爲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爲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安妮?莎利文老師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蹟,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覆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遊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爲“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爲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說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脣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說出“天氣真熱”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爲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划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着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脣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溫爲她朗誦的短篇小說,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爲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馬克?吐溫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之一。

她爲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爲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爲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爲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啓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爲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應該說在我小的時候,海倫凱勒曾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她是我們那個時代年輕人所追的“星”之一。所以我在準備這課書時自然就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放在了第一位。

課前我將海倫凱勒的資料印發給了學生,並且提了幾個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了解海倫凱勒,讓海倫凱勒打動學生,從而爲課堂做好鋪墊。

課前爲了讓學生讀好書,我將學案發給學生,讓他們帶着問題去讀書。

課上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

莎莉文是怎樣教育“我”認識事物的?試舉例說明。

幼年的海倫得病致殘以後,愚昧而又乖戾,但後來卻成爲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個“再塑生命”奇蹟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文中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課文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請學生再讀全文,品評並積累文中優美而精警的語句。

在這些事件中,作者表現出來的老師是怎樣一個人。請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課文展示了兒時海倫的性格特點和人生起步的足跡。請學生通讀全文,聯繫作者的生平經歷,說說海倫性格中的特點。

這四個問題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事件到中心,從人物到情感,從情節到語言,層層深入,由淺入深, 便於學生的理解。

設計問題時要特別明確提問的目的是什麼,學生理解的難度在哪裏,因此不僅要追求問題的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意問題的梯次性,讓學生像爬坡一樣一點點的不知不覺中走到終點,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壁壘。

這些我懂,慶幸的是這節課我做到了,學生自然就表現的比較活躍。

遺憾的是在處理情節時有些拖沓,課沒有完全講完。

《唯一的聽衆》課後反思小結 篇5

作爲教師,在課堂上要以讀爲本,讓孩子們不僅讀進去,更要訓練他們結合文章想開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積澱情感。《課標》中也對本學段閱讀提出: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這學期又一次教學《修鞋姑娘》,在第二課時教學中確定重點是抓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體會“我”對修鞋姑娘態度的轉變過程,在處理此環節時,通過對比“我”和“修鞋姑娘”兩個人物來達到教學目標。

課堂上我先讓孩子默讀課文,畫出姑娘修鞋的部分,找出描寫修鞋姑娘的句子,並指名朗讀劃出來的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重點句子、詞語的含義,滲透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描寫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並進一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如句子:而她卻坦然地接過去,自信地對我說:“不用鞝,釘幾個釘子就行了。”

1.找出描寫姑娘神態的詞語:坦然、自信(板書)

2.與姑娘的的神情相對比,“我”的態度呢(板書:懷疑)我懷疑什麼?(修鞋的本領)

3.在我不放心時,姑娘她卻,讀——“坦然地……就行了”,由此能看出什麼?(姑娘很有把握修好鞋。)

4.姑娘的話是否就打消了我的顧慮?讀讀課文找一找“我不放心地提醒她要修結實點,花錢多點不在乎”(板書“不放心”)

文章中還有許多類似的句子,通過課堂的教學使學生從全面體會到了“我”對姑娘從開始的懷疑、猜忌、到最後的敬佩。

在清楚的對比中深刻體會我的不真誠、不信任與姑娘的真誠和信任形成鮮明對比。從而落實了教學目標中體會與修鞋姑娘相比,我的猜忌、懷疑、以及在姑娘的感召下,我態度的轉變。讓孩子以讀爲本,不僅讀進去,還能結合文章想開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積澱情感。

去年也曾這樣上過,但孩子們的理解卻遠不如本班學生,這節課學生不僅能夠抓詞抓句的品讀,而且能夠想像課文內容想進去,讀出來。學習狀態非常的好,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希望自己能夠上好每一節課,讓每個孩子在不同程度都有一定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