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反思(通用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4W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反思 篇1

學生在讀蟈蟈的叫聲時,爲了表達自己的歡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蟈蟈的 叫聲。又引來了一陣笑聲。我知道這是善意的。怎樣化這笑聲爲更有利的資源呢?直接讚揚!你爲什麼要讀得這樣歡快?大家也來做做這隻歡快的蟈蟈,改成像他這 樣讀讀!讓盲婆婆感受更多的關愛,好不好?讀的情趣被調動起來了了,書聲中融入的情感也會更豐富了吧。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反思(通用6篇)

在老師獎給小朋友“快樂 果”,“勇敢果”時,有一個沒獎到的,也沒發過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聲說:“這樣的蘋果又不好吃。”讓大家又是一陣笑聲。這笑聲讓我深思:他是爲了引起我的 注意嗎?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嗎?是我滲透給學生讀書的功利性了嗎?是我“心繫課件”,沒有關注到每一個學生了吧。在這笑聲過後我該怎麼辦?孩子的話也提 醒了我,物質獎勵不應說在前面,不讓學生養成爲功利的目標讀書。在得到獎品的同時,也應對全體同學心存感激,沒有他們謙讓機會,沒有他們默默支持,提出建 議,自己的進步從何而來?所以面對大家說上一句真誠的“謝謝”,真是太應該了!當那位在下面發泄不滿情緒的小朋友聽到謝謝二字時,他還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我覺得自己在這節課中重視了讓學生說規範的口頭語言。不遺餘力,字字句句不放過,重視讓學生說完整的口頭語言,力爭運用積累,流暢優美。在今後的每節課中我都將以此爲目標,爲向書面語言過渡做好一切準備。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反思 篇2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一課教學已經結束,在一個半月的艱難苦訓練中,50%的孩子有了上課要專心聽、動腦思考、學會表達的意識,但是把意識轉變成行爲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如何做到既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我在焦急中摸索,在急躁中實踐,結束的兩個單元教學已經顯示了這樣做的結果:教學的時效性不大,孩子們收穫的不多,從單元檢測中顯示出來了,黃彬家、黃建國、趙桃洪三位學困生的看拼音寫詞語得分率僅10%。《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第三單元第一篇閱讀課文,我對自己的教學做了調整,把70%的時間用在了識字和寫字上。

首先,在小黑板上板書文中帶有生字的詞語;接着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圈出帶有生字的詞語,這一過程進行巡視,並對黃彬家等幾個孩子進行讀書的指導,要他們畫出來以後多讀幾遍,知道能熟練得出來爲止;然後,我讓孩子們看着小黑板認讀詞語,有意識地讓學有困難的孩子展示自己的學習效果,再去掉拼音讀看看效果如何;最後讓孩子們把詞語又送回課文中朗讀,指導學生度通順爲止,然後讓孩子感知課文的大意。這一認讀的過程對學困生無疑是有效的,但是卻耗費了我一節課的時間而且沒有了指導學生書寫,也就是說字的音形意我只完成了音的學習。接下來的一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對生字“意”的學習,讓孩子們自己讀課文,用“√、×、?”標出自己讀得好、讀得不好和有疑問的地方,然後進行閱讀交流,首先,讀得不好的孩子提出哪裏讀得不好,讀得好的同學展示,全班齊讀等方式把文章讀通順;接着讓孩子們提出有疑問的地方,指導學生結合課文理解,解決問題。這一教學環節也未能落實寫字認爲。最後我只好在第三課時安排了書寫生字的指導,因爲從孩子們的寫字基礎看出100%的學生寫字不規範,未能做到“一看二記、三寫、四評”作爲教師,我又放慢了教學步驟,指導孩子們看結構、看位置、看運筆”二記,讓孩子們做到意在筆先,胸有成竹接着指名到黑板範寫,孩子們觀察,最後同學對所寫的字進行評價。一節課就寫了鄰、綠、童、領四個生字。還是高耗低效的結果。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反思 篇3

時時處處皆教育,育人應達無痕境。

當課堂上出現了不和諧音符,如何處理得更藝術化些。更有效地消除課堂中出現的嘲笑聲,給學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寬容。並在笑過之後,語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發展。

一學生說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會帶她去看風景。學生一片笑聲。我當時沒有否認這種說法,是這樣說的:“雖然婆婆看不到美麗的風景,但她會用 心去看的。”下文也出現了類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學生真的就懂了嗎?盲婆婆怎麼用心去看?或許可以這樣處理:你說的很特別,你會帶盲婆婆到什麼 地方去看什麼風景?婆婆用什麼去感覺這些美麗的風景呢?用手摸,用鼻子聞,用耳朵聽,用皮膚感覺……。學生們在笑過之餘,思維會被引開,會覺得這樣一句看 似可笑的句子其實並不值得笑,而發言的學生會感到自己的發言得到了老師的承認。被笑的尷尬會一消而光。更重要的是給了學生這樣的心理暗示:寬容比嘲笑力量 更大,別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獨特感受的。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反思 篇4

今天我講了一節課——《送給盲婆婆的蟈蟈》,上完課,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但仔細想想,教學中雖有成功之處,也不免有一些失誤。認真總結,將對自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先 說說我認爲成功的地方吧。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實施以來,我們幾經開始在課堂上嚴格要求學生的學習習慣,如:提前準備、認真傾聽、積極發言、坐姿端 正。有幾個習慣學生養成得還是不錯的。上課前,學生能提前準備好書,放在桌子的中央,把筆和橡皮放在桌子的右上角,並且靜息等待老師上課。課堂上讀書時, 學生基本上都能自覺地把書立起來,堅持良好的讀書姿勢,而且聽講情緒也比原來好多了。

當然,本課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有以下一些方面:

1、學生傾聽的習慣還不夠好。特別是傾聽老師的要求和傾聽同學的發言。

2、感知課文內容只停留在表面,文章思想內涵沒有挖掘出來。

3、學生在課堂上還會好奇的扭頭看後面聽課的老師,行爲習慣不夠好。

4、學生評價語言匱乏,評價只停留在表面,語言不夠準確,如:讀得不整齊、沒感情、讀得亂。發現別人的優點少,缺點多,不能汲取別人的長處。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反思 篇5

今天對語文組的老師開設了一節二年級語文公開課,課題是《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整節課,我以捉蟈蟈、送蟈蟈、陪婆婆,這樣一條主線展開,讓孩子知道幫助別人也是自己最大的快樂。

首先,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傾聽的習慣,認真傾聽老師的要求,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

其次,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別人。老師都要提出具體的要求,給學生提出一些具體的評價標準,如評價讀書,可從語音、語調、語速、感情等方面評價。這樣,學生就不會再盲目了。

再次,備課要深入,老師要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養成提前查資料的好習慣,免得再出現不應有的尷尬。

總之,以課例爲載體,通過上課、評課的教研方式,讓我更加真實、全面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爲今後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反思 篇6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是一首詩歌,寫出了殘疾人盲婆婆受到關愛時的幸福神情,同時,一個活潑可愛,非常有愛心的少年兒童形象也躍然紙上。通過這首古詩的學習讓孩子們學會去關愛別人,尤其是殘疾人更需要我們的關愛,願這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在孩子們身上也能發揚光大。,但與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繫不夠普遍。因此,有必要抓住“盲”字,充分引發學生想象,爲理解詩歌內容,走進詩歌所創設的情境作鋪墊。

我藉助角色換位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得真切而深刻的體驗,即藉助角色扮演,使學生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不同的情緒反應,並以某種角色直接進入情感共鳴狀態。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學生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這源頭活水才能水到渠來。在課堂上,學生真因爲體驗了盲人的生活,雖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給他們的心靈帶來一點震撼,也足以讓他們體會到了作爲一個盲人生活有多麼的不便,是多麼的需要幫助。“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幫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領路人。”雖然孩子們只是短短數語,但說出了他們的真實感受。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從中可見他們的感受之深,體驗也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