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5W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1

一、鼓勵學生敢問。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我認爲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學生髮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爲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啓發,讓他們帶着成就感體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爲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爲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啓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啓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五年級科學第四課《根和莖》,出示課題後,引導學生質疑。問學生:誰能分清根和莖 你能說出幾種啊 爲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莖做了鋪墊。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五年級第八課《仙人掌的刺》一課,一個學生提到:“爲什麼說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葉子呢 ”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通過和蓮的葉子荷葉相對比的講解,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學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葉子發生變態的原因了.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第十三課《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麼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鐘的溫度變化.(到5分鐘時到8分鐘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的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爲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2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因此,應採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在親歷數學化過程中嘗試多種體驗。

解決策略:

1、想辦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

2、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

3、探究學習良好情境,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具有挑戰性、具有價值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問題。

4、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則處於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提供發展進步、改變自我的機會。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3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較好地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思維活躍。童話故事是國小生比較喜歡的,它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生在觀察情境圖時,看到小刺蝟扎走了許多果子,他們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來,融入到了情境中,講出了非常有趣的故事,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在學生注意力下降、身體疲勞時,我設計富有童趣的練習題,又一次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並把加減運算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結合起來,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2.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得發展。在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爲他們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機會,通過交流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比如在練習1中“用你喜歡的方法算”;在解決“乘車”問題時,學生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3.關注數學的人文價值。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聖殿。“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教學中我充分挖掘素材,對學生進行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懂禮貌的品德教育。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4

作爲剛剛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師的我,面臨的問題就是: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引導學習,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回顧我聽過的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兩年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閱了學生的第一篇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國小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

二、在情境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通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懷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母親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簡短的一句話,開啓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課前的思考,有助於有效教學,智慧教學;課後的思考,有助於發展與提高。只有教師學會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意義。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5

1、教師語言之大忌

一忌病語。教師使用不規範的語言,會導致學生用語混亂,思維混亂,遺害無窮。

二忌冷語。有的教師對學生的一些言行舉止看不慣,覺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對學生諷刺、挖苦、嘲弄,什麼“小聰明”、“大美人”等。這樣會使學生受到不應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傷害。

三忌髒語。有的老師不能正確對待有缺點或缺欠的同學,對他們使用鄙視、侮辱性的語言,什麼“醜小丫”、“笨豬玀”、“榆木疙瘩”等。這樣會在學生的心裏播下自卑的種子,給學生造成相當嚴重的心理負擔。

四忌咒語。有的老師會對班裏的個別學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論式的語言,如“天生的壞”、“從小就熊”、“神經病”、“傻子”、“沒出息”、“沒救”等。這類語言會在學生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有的學生會千方百計報復老師、報復同學、報復社會;有的則會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淪,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語。有的教師對學生喜歡用浮誇、吹噓和不切實際的語言。這會使學生愛虛榮、愛吹擂,不能踏踏實實地爲人、學習、做事。

六忌煩語。個別教師說話講課總是囉嗦重複,嘮嘮叨叨;或東山一犁,西溝一耙,廢話連篇,離題太遠。這樣會使學生滋生厭煩情緒、逆反心理。

2、新課程需要什麼樣的語言?

對學生所聽:

1、孩子們對這些問題這麼感興趣,真讓我高興。

2、我不知道我這樣說是否合適。

3、不知我說清了沒有,說明白了沒有。

4、“聽”也是會學習的表現。我希望大家認真聽好我下面要說的一段話。

對學生所言:

1、雖然你說的不完全正確,但我還是很佩服你的勇氣。

2、你說得還不完全,請哪一位幫幫他,再補充。

對學生所讀:

1、“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讀書時應該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們今天達到了這個要求。

2、聽你們的朗讀是一種享受,你們不但讀出了聲,而且讀出了情。

3、默讀,要講究速度。現在我請大家在十分鐘內看完這段文字,並請思考……

對學生所問:

1、你們的問題很有價值,看來你是個善於動腦筋的孩子。

2、有一個問題,是我要請教大家的,誰能幫我解決。

對學生所寫:

1、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本很整潔,書寫也端正。我爲你們高興。

2、用自己的筆寫自己心裏的話,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班__同學做得比較好,他的作文雖然也有缺點,卻給人一種真誠的感受。

3、“沒有老底子,就沒有新文章”,有積累才能夠表達。我們有些同學作文中的詞語是豐富的,看得出他們課外有較大的閱讀量。

4、____同學從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的本領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觀察,作爲原始材料積累起來,他的寫作材料總是那麼新鮮、獨到。

三、語文課堂的問題意識--學生沒問題,教師有問題。

學生沒有問題,教師就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不積極理睬,教師有問題;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有問題。有效的問題:有一定的思維價值,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位置,用適宜的方式提出。讀應是語文教學的主幹,想象,思維,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都是附着在這一主幹上的,是融合於其中的。課堂是要放手讓學生思考問題,給學生以自由思考的機會。學生一旦提出問題,就應該鼓勵,並順着這一問題去引導學生,給他從小種下探索思考的種子。其次,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課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的聯繫,而不應囿於書本和教參的框框。我們不應該帶有什麼什麼不是語文課要解決的問題這種錯誤觀念。我們只有打破學科分界,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有廣闊的空間。而且所提問題不一定當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給學生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最後,教師要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要開闊學生的思維,先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前我們經常談論的是:如果課堂上學生提出老師沒有想到的問題該怎麼辦?而如今我們應該思考學生提不出問題該怎麼辦了。

四、怎樣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

1、自主的教學模式

在語文課上,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把教學視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語文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開展課堂討論。語文課堂組織形式本身也是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的。教師和學生圍坐在一起共同參與討論是很常見的,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也是無拘無束的。教師應如何爲學生營造一個自主的心理氛圍,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居高臨下的權威者。因此,語文課堂氣氛往往輕鬆活躍,學生的參與意識很強。

以下是課堂實錄的片段:師:通過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大榕樹是那麼生機昂然,鳥兒是那麼生機勃勃,如果請同學們再這兩者之間選擇其一的話,你會選擇“樹”還是“鳥”?

請你作出決定。

(生選擇____)

師:選擇“樹”學請齊讀7、8自然段)

師:選鳥的同學請齊讀第12、13自然段。

(生齊讀)

師:其實你們不知不覺的已經進行了第一次較量。覺得過癮嗎?待會兒要進行第2回合的較量,看看大榕樹和鳥兒誰更有魅力,喜歡“樹”和“鳥“的界限要分明一點:”鳥“往那邊去,”樹“朝這邊來。

(交換位置集中)

師:現在請“樹“和”鳥“仔細品味一下描寫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詞語,分別寫到黑板上。

(生朗讀,交流後,爭先恐後的上臺寫詞語)

師:現在“樹“和”鳥兒們“把寫自己特點的詞都寫在黑板上了。你們有沒有發現,這裏面有些詞不太合適,不合適的要修改,重複的要刪去。

(生思考交流後上臺修改)

師:剛纔我們只是各管各的,把自己認爲合適的詞語寫上去,現在我們能不能把這些詞語組織起來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一下自己?

(生準備,小組討論交流)

師:請“樹”先來,可以嗎?

生:大榕樹枝葉繁茂,顏色明亮,有數不清的枝椏,沒有大榕樹,小鳥不能生存。

師:如果這樣介紹可能會更好一點:“我們枝葉…….”(師把“我們”念成重音,暗示學生角色變化)。

生:我是一棵南國的大榕樹,我有數不清的枝椏,枝葉是那樣的繁茂。我顏色明亮,每一片樹葉都在閃耀,好象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我生命力特強,沒有我,我們可愛的朋友——小鳥就不能生存。

師:鳥兒們。你們上來吧!

兩女生:(甲)我聰明伶俐,(乙)我活潑可愛。(合)我們羽毛美麗。沒有我們可愛的小鳥,榕樹就沒有這麼旺盛的生命力。

兩男生:我們是南國的小鳥,我們的羽毛色澤明亮,我們的歌聲婉轉動聽,我們聰明伶俐,我們活潑可愛,沒有我們的身影,大家就不會去看榕樹。

師:我聽出來了,大家去看大榕樹,是衝着他們去的。(面向“樹“組同學)你們同意嗎?

衆“樹“:不同意;

兩女生:我們是南國之樹-----榕樹,我們枝葉繁茂,能讓鳥兒築窩棲息;我們枝葉繁茂,能爲鳥兒擋風遮雨。我們是鳥兒生存的基礎,如果沒有我們大榕樹,小鳥就不能生存,我們就是鳥的天堂。

師:多有詩意的表述!榕樹就是充滿詩意地生活在這個空間裏。老師想請教一下,你們是怎樣想的?

生:剛纔鳥兒說,沒有他們可愛的身影,人們就不會去看我們,您也說人們去看我們是衝着“鳥“去的,我認爲這是不對的,因爲我們本生也是很美麗的,是充滿藝術感的。

換位整合

師:請你們考慮一下,在這篇文章中樹和鳥是什麼關係?

生;我認爲樹和鳥應該和睦相處,就像花和綠葉一樣,有了綠葉陪村,花才顯得更美。

生:我贊成剛纔着位同學的話。我認爲榕樹和鳥是朋友關係,而且關係非常密切。

生:大榕樹是鳥兒生存的基礎,鳥兒在大榕樹上棲息爲大榕樹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認爲鳥和榕樹是相互依賴的。

師:你不但善於傾聽,而且善於思考。

生:我認爲鳥和樹是形影不離的,就一定會有鳥窩,一定有鳥兒,如果沒有鳥兒的話,樹就沒有生命力。

生:樹和鳥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沒有鳥,樹很快就會衰老;如果沒有大榕樹,鳥兒也唱不出動聽的歌。

師:可以說樹因鳥而年輕,鳥因樹而可愛!

生:如果說大榕樹是一幅美麗的畫,那麼有了小鳥,這畫才更完美。

生:我覺得要是把大榕樹比做一個人的軀體話,那麼鳥兒就是這個人的靈魂。

師:樹和鳥都真心地感謝你,你給了我們太多的驚喜。同學們。樹和鳥密不可分,還留着這條線幹嗎?(師將黑板上劃分樹和鳥的線擦去)我們應該互相欣賞。

師:有了這個認識,“樹“讀寫鳥的部分,感覺可能會更好;同樣,”鳥“讀寫”樹的部分,也會更有新意。

(“樹”齊讀寫鳥的自然段,“鳥”讀寫樹的自然段)

師:你們有什麼感受?

生:我覺得鳥兒的確非常活潑可愛,歌聲也那麼清脆動聽。我認爲有了鳥兒,大樹纔會更有情趣。

生:我認爲大榕樹枝葉繁茂,給我們鳥兒帶來了生存的空間。大榕樹養育着我們呵護着我們,我們應該感謝大榕樹。

生:我認爲這些鳥兒的確是羽毛美麗,歌生動聽,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我想,如果它們是在爲榕樹塑造靈魂的話,塑造的應該是活潑的天真浪漫的孩子靈魂。

生:讀了這段話,我彷彿來到一棵十分美麗、茂盛的大榕樹下面。聽鳥兒歡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生:鳥兒可愛,大榕樹美麗。宛如一幅漂亮的風景畫。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去看看,讓這幅美景永遠留在我的心裏。

生:但願我也有這個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歡寫景的文章,一開始沒在意這棵大榕樹,現在覺得這大榕樹就是我們鳥兒真正的家園,我們不能沒有大榕樹!

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而剛纔,你們已經識得廬山真面目了,真不錯!互相欣賞本生就是一種和諧的美!!

2、有趣的作業形式

五花八門的教學內容和名目繁多的作業任務也兼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理想,並常以自主活動的方式進行。爲了解決自己熱衷的問題,學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圖書館蒐集資料、到社會上做調查、寫出報告等等。由於這些活動多是學生自己選擇的,所以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也帶給學生由衷的快樂。對問題的答案教師並不做統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觀點。學生可以探索,可以懷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標新立異。也許正是這種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創新的火花,也使語文對學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面向生活的教學內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國語文教學的內容多向社會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選文以“時文”爲主,報紙、雜誌及各種單行本都可以作爲重要的教學資料,甚至路標、圖表、時間表、新聞欄目等也被選入教材中來。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瞭解生活、認識生活、學會生活成爲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基本準則。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語文教學應爲學生們提供一個溫馨、和諧的人文環境,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激發起孩子們的情感渴望,點燃起孩子們的心靈火花,讓語文成爲學生們人生成長的維生素;新的語文教學應用全人類文化的神韻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引領他們登堂入室,領略人類文化大廈的恢弘氣勢和神奇美麗,充分享受徜徉人類文化之中的無窮樂趣;新的語文教學,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共創的人生體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作心靈的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感受和再現作品的情思美感,體驗語言的節奏感、音韻感,從而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新的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期待終身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6

本課已“健康第一”爲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爲中心,堅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在站立式起跑、跳高、前滾翻的基礎上展開教學。以障礙跑爲主要內容,投地球爲輔助內容,着重發展學生的速度、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克服困難的精神和強烈的競爭意識,以及爲小組爭光的團隊精神。

一、準備部分

在課開始利用談話的方式與學生交流特種部隊的軍旅生活、軍人風範,感受特種部隊的吃苦耐勞、乾脆利落、乾脆利落、不輕言放棄、保家衛國的優良品質。然後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以一名特種兵的身份完成一次野外越野演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躍躍欲試。爲使學生快速地進入角色,並起到了活動身體的目的,我安排了站軍姿、原地三面轉法、集體行進和基本功練習。但由於學生的興致非常高,紛紛表示這節課要如何如何表現,造成了講解時間的耽誤。

二、基本部分

1、障礙跑

在嘗試障礙跑中,我設置了體育超市,讓各組學生自主選擇障礙物、自主設計路線和商討通過障礙的方法並進行嘗試。由於講解不清,學生的調節、組織能力較差,使課堂出現了混亂。通過我的引導使學生掌握障礙跑的方法後,開始遊戲。由於學生急於觀看比賽,爲本組加油出現了圍攏,隨意走動的現象,使跑動受到阻礙,沒把特種部隊應有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貫穿於遊戲中。

2、投地籃

我利用特種部隊投彈演習自然過渡,引出遊戲投地籃。受器材的限制,課前讓學生準備紙球代替壘球將球投入籃中,既環保又使廢舊物品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分兩組組織學生圍成圓形進行投籃練習,多者爲勝。

三、結束部分

爲慶祝演習成功,帶領學生扭秧歌,讓學生擺出不同的造型進行“拍照”,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地放鬆。由於組織障礙跑時浪費了時間,使放鬆活動顯得倉促。通過自評、互評反思演習成功的原因,激勵本節課聯繫生活中的實際進行教學,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體育來源於生活。但整堂課的語言繁瑣,如何實現體育課的精講多練把握和使用好激勵性語言、口令性語言、指導性語言,是我今後教學中需要不斷學習的方向。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7

國小課改展示課的目的是爲了發展學生,讓學生表現慾望得到釋放,從而獲得成就感,並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節展示課後,我總覺得缸少一種活躍性。我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經過多次聽課以及與老師們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現此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學生底子薄,而且學生們蒐集數學信息資料存在着侷限性(學生手中只有課本),數學課堂上的語言又要求嚴密,導致着學生嚴重的動不起來。

第二: 課堂中的孩子們缺少質疑。少了質疑,也就少了對抗,少了對抗,也就少了知識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悅。

第三:評價的激勵功能運用的不太好。

基於以上幾種原因,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第一:課堂上對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發掘精髓,才能根據教材的目標去拓展。爲了更好的讓學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關數學的教輔書放在教室裏,讓學生們碰到討論後也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能夠及時翻閱教輔書。同時針對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每次預設導學案的時候,把學習任務設置的儘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難,讓每位學生能在課堂中打開思維,這樣不僅能達成目標,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對目標進行深刻認同和理解。

第二:關於質疑的問題。小組建設在課堂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在班內設置了質疑小組,讓他們對每節課的學習內容提出質疑,有時孩子們會提出一些有關這節課的很多問題,引起學生們的強烈的探究慾望,孩子們情緒高漲,同時也獲取了更多的有關這節課的知識。

第三:評價學生要適當。特別要對中差生多一些表揚,使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但也不能爲了表揚而表揚,那樣就會失去評價應有的光環。評價學生要綜合學生的各個方面,評價方式要多樣化,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欣賞的手勢 .不管用哪種評價方式一定要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雖然我的課堂在一些細節上還存在問題,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變的勇氣,我相信我的課堂會越來越精彩。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8

縱觀課堂,活動雖一個接着一個,看似很豐富。而稍作思索,便會發現這麼多活動只是在圍繞着5、6個詞彙或是3、4個字母打轉。再看各個活動,毫無聯繫,相對獨立,整體性不強,其目的只是爲了反覆地操練字母或詞彙。5、6個詞彙(國小課本中出現的都是比較常用熟悉的),其要求不是四會,只是聽、說與認讀,這些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難。

真正理解“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內涵,琢磨教法,使學生體會和享受精神上學英語所帶來的快樂,發自內心的成功與快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不容置疑。作爲國小生的啓蒙英語老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培養學生的興趣,這個興趣應該是具有持久性的、積極向上的特點的。而物質刺激的方法對任何人都適用,甚至是寵物,其所產生的興趣只是短暫的,比較低級的。因此,老師應該從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出發,精心設計教法,把英語課與活動課相融合,讓學生在活動中快快樂樂學英語。同時,教師可根據國小生好勝心強的特點,開展適當的競爭性遊戲,通過小組競賽的形式,採取加減分數、搶得紅五星等多種方法,使學生在競爭活動中獲得成功所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而且,這類活動還能增強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9

一、 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圍繞以“戰爭與和平”這個專題,選編了幾篇適合四年級學生特點的課文。《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都是講的戰爭中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通過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的信,呼籲國際社會一致行動,維護和平,制止戰爭。兒童詩歌《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是孩子們呼喚和平的共同心聲。每篇課文都緊緊圍繞專題,給學生越來越鮮明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戰爭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擊碎了多少美麗的憧憬。人類不需要戰爭,讓我們共同祈禱未來的世界永遠和平,讓“和平之花”永遠絢麗綻放。

二、教學目標

1、認識27個生字,會寫2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真摯情感,從中受到薰陶感染。

3、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4、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加強課文的朗讀訓練。

5、推薦一些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以及電影、電視作品。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生字詞,理解重點句子的深刻含義,體會其表達的思想感情。2、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信念。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加強課文的朗讀訓練。四、課時安排

教學本組教材可用12—15課時,其中精讀課文4—6課時,略讀課文3—4課時,口語交際1課時,習作2課時,“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寬帶網”1課時。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10

上了《小掛件》這節課,學生的表現給我帶來了許多思考:

一、組討論設計方案的時候,還沒有說清要由組長來把討論結果向大家彙報,這時學生已經急不可耐地去商量了。這個教學環節考慮得不夠周到,沒有想到學生當時會非常急的那種心情,他們肯定是來不及等我把話說完的呀。下次設計環節的時候考慮問題還要再周到才行。

二、在課堂上,我製作的小掛件突然鬆開,掉在了地上。這時下面有學生在說:教師做的小掛件也不是十分結實!我只應付了一下,處理的不是十分合適。如果我借這個機會向學生強調一下如何把小掛件做得結實牢固那就更好了!“是呢,老師這次太匆忙做得不夠結實,下次我會多用一些膠,它就不會鬆動了!”瞧,這樣處理多好!

三、學生作業評價時,我只在每組選擇了比較特殊的作業讓學生自己來做介紹,這樣顯得課堂比較有序,但卻缺少了一份熱烈的氣氛。如果當時由幾名學生介紹作品之後,再讓學生們談一談,除了自己的作品,你還喜歡哪個作品?爲什麼喜歡?這樣子即使氣氛熱烈,又提高了學生對美的鑑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我覺得我的課還存在以下問題:

1、學生的發言爲什麼不積極,原因是我的提問太“宏觀”,意義太廣,以至於學生一時反應不過來,既影響了課堂氣氛,又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現在明白,老師的問題切入口一定要小,做到有的放矢,這樣學生才能明確目標,回答精準。

2、我在評價這一環節沒有到位。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專業的繪畫語言欣賞評價,而不是隻會說喜歡哪一幅。其實,只要教師在關鍵時候出示幾個評價的關鍵詞,或者出示作業要求,即要達到的製作標準,有意識地強調用怎樣的語言來評價,如:形式有趣獨特,做工很精細,色彩搭配漂亮,連接方法很好等等,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評價的語言、措詞。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欣賞和審美能力。

3、最好在學生帶的材料和表現形式上再拓寬一些,或許更能發散學生的思維,教學更有創新。

以上這些問題,我想會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改進,使自己的課更令人滿意。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11

兩年多來,我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改革呈現了可喜的變化。學生的知識面廣了,學得活了,學習興趣濃了,課堂開放了,教師與學生的親和力增加了。在看到這些變化的同時,又要冷靜下來對目前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困惑問題進行反思。“摸着石頭過河”,究竟摸到哪些石頭?摸得怎樣?有哪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下面對幾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多樣化與優化

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尊重差異。作爲教師,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尊重個性化,不搞填平補充一刀切。要創造促進每個學生得到長足發展的數學教育。

算法多樣化是針對過去計算教學中往往只有一種算法的弊端提出來的。例如某一種題目,只要求筆算,另一種題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種思路(當然,學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這樣很容易忽略個別差異,遏止了學生的創造性,何況有不少題目本來就可以有多種算法的。可以說,鼓勵算法多樣化是在計算教學中促進每個學生在各自基礎上得到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

應該明確“算法多樣化”與“一題多解”是有區別的。“一題多解”是面向個體,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學生,遇到同一道題可有多種思路多種解法,目的是爲了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多樣化”是面向羣體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歡或最能理解的一種算法,同時在羣體多樣化時,通過交流、評價可以吸取或改變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學中不應該也不能要求學生對同一題說出幾種算法,否則只是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曾經看到一些低年級的計算課上,討論一道計算題,出現了10種、20多種的算法,教師還一個勁兒地給予鼓勵,臨下課時,只簡單地說了一句:“你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其結果是班上思維遲緩的一些學困生確是眼花繚亂、無所適從,產生了干擾。這種情況是不是我們鼓勵的個性化呢?我認爲不然。數學是講“優化”的,算法“優化”的含意是要求尋找最簡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誠然,在多種算法中,有的並不見得有優劣之分,如20以內退位減法,無論是用“破十”“連減”或“用加算減”的方法,都很難說孰優孰劣,兒童完全可隨自己的經驗進行選擇;又如長方形周長的求法,有的願意用“(長+寬)×2”的方法,有的則用“長×2+寬×2”的方法,學生喜歡用哪個就用哪個。

但是,一般情況下,總有個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學中,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去比較、去評價,並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認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舉一反三、聞一知百,否則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請看一位教師教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新課實錄。由實例引出24×12=?第一步,先由學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組交流(有10種左右),經過歸納不外乎以下三類:連加,連乘24×3×4,24×2×6,……),乘法分配律的應用(24×10+24×2,……)。第二步,由學生評價,一致認爲三類算法都合理,但第一類太麻煩,其他兩類各有優勢。第三步,教師將題目改爲24×13,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算法計算,結果都選擇爲24×10+24×3,此乃筆算乘法的算理。此時,教師便因勢利導引入了乘法豎式,並使學生體會到它的優越性──能將乘法算理以固定而簡明的程式顯示,操作性強,簡捷而不易出錯,並具有一般性。我認爲這種教學是正確的,又促進了兒童的發展,纔是真正凸現了“算法多樣化”的實質。算法多樣化絕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無價值的重複。總之,一切要從兒童的實際出發。

二、生活化與數學化

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新課程改革重視數學教學生活化,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使孩子們感到數學有趣、有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也是數學課改的最大亮點。

數學,對兒童來說,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把數學教學密切聯繫他們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學起來必然親切、實在、有趣、易懂。教學中,有的通過調查商品標價引入小數乘法,調查父母月工資的收入計算多位數加減,測量足球場的面積並以其爲參照物,體驗1公頃的實際大小;有的結合新課內容介紹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有的複習課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補漏,知識系統化”上,開始着力於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記得我曾見到的一節六年級“代數初步知識”複習課,教師把自身赴山東講課事例作爲背景,邊說邊畫:

向學生設問:①你們能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寫出老師淄博一行的全部開支嗎?

②想一想,式子中哪些量是不變的?哪些量是可變的?

③算一算,老師這次淄博一行至少要帶多少錢較爲合適?(小組合作討論)

整個教學培養了學生利用已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使大家體嚐到數學應用的價值。

但是,在課改實踐中,我也聽到不少教師有這樣的疑惑:“數學問題是不是都必須從兒童的生活實際提出?”“教三角形內角和怎樣從生活實際引入?”“循環小數又怎樣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正由於此,有的課已上了15分鐘,還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之中,絲毫沒有涉及數學本身的內容,猶如皮厚的“沙田柚”剝不開也吃不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應該看到,兒童的數學學習是一種不斷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問題來自兩個方面,有來自數學外部的(即現實的生活實際),也有來自數學內部的。無論來自外部或內部,只要能造成學生的認知矛盾,都能引起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就會出現發展,都是有價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內角和”,如果採用由舊引新的方法(設問:正方形有幾個內角?四個內角和是多少度?長方形呢?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沒有規律呢?)三言兩語,就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因此,看問題必須全面,不能絕對化。教學是科學,一切要從實際出發。

當前,數學教學注重應用,既講來源,又談用處,大大地克服了過去“掐頭去尾燒中段”脫離實際的傾向,成效是明顯的。但必須認清,我們反對的是隻“燒中段”,而不是不要“燒中段”,我們反對的是過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數學的形式化是數學固有的特點。我們既要注重應用、返璞歸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導學生抽象出數學問題,提煉出數學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所以,重要的數學概念、規律應加以概括,常見的數量關係(如速度、時間、路程等)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仍要揭示,在重視直覺思維的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形象思維和初步的邏輯思維,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課堂內的數學活動是豐富多彩的。什麼是數學活動呢?我認爲,具有數學意義的活動才能稱得上數學活動。目前,有的數學活動,有情境沒有活動,有活動沒有數學味,有活動缺乏體驗。下面介紹一位教師在教學“11~20以內數的認識”時組織的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當學生已學會數數(順着數、倒着數、2個2個地數……)後,組織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遊戲。教師拿出一個黑白相間的足球:“數一數,有幾塊是白的?有幾塊是黑的?看誰數得又對又快!”話音剛落,不少學生爭先恐後地要求上來。前來的多個學生,每人數的結果都不一樣,不是重就是漏,怎麼辦?正當全班困惑之際,一位小同學自告奮勇地上來,拿起紅粉筆在白的上面逐一點數,又拿出白粉筆在黑的上面依次點數,不重也不漏,數得完全正確。這樣的遊戲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滲透了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方法,這纔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數學活動。

三、探索與發現

學習方式一般說來,可分爲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兩種。

發現學習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獨立探索和發現其結論。這種學習方式(亦稱發現法)是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J.S布魯納提倡的,並流傳歐美,這種方式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稱,如問題研究法、探索法等,實質均基本相同。布魯納認爲,在人類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點是會發現問題。他把學生視爲“發現者”,甚至像科學家那樣去發現,教師不給任何啓發和幫助。創導者認爲,這種學習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啓迪學生的智慧,培養探索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傳入中國時,我國教育家將“發現法”引申爲“引導發現法”,主張在必要時教師可以適當給學生一點“引導”,與布魯納的“純發現法”有些區別。教學實踐折射出這樣一個道理,外國的先進經驗或理論的引入,必須本土化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強調的“自主探索”與“發現學習”亦基本相同。

美國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D.P.奧蘇伯爾針對20世紀60年代許多人以爲講授必然會導致機械學習,而發現學習纔是有意義的學習的片面看法,在創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亞傑和布魯納等人的認知觀點後,首先對學習進行了兩個維度的不同分類。根據學習的深度分爲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根據學習的方式分爲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兩種分類相互獨立,成爲正交(見下圖)。

有意義學習↑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有意義的發現學習;機械學習;│機械的接受學習;機械的發現學習;接受學習;發現學習

他不像布魯納那樣只強調發現學習,認爲學習可以分爲有意義的發現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而後者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奧蘇伯爾的見解對我們研究國小生的數學學習是有啓發的。

國小生學習數學,首先要掌握前人積累的數學基礎知識(往往以符號形式表示),學生必須積極思考,理解每個符號、式子所代表的實際意義,才能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認識。如果學習中僅僅記住這些符號的代表組合,例如,只知道讀作“三分之二”,卻不明其意,這就是機械學習。一般的數學學習都是有意義的學習,當然不排斥個別的機械學習,如背乘法口訣,這種熟記只有助於記憶,並不表明推導其結果的過程,而且機械學習也只是輔助性的學習。

數學學習中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指學習內容已以定論形式展示出來,不需要學生去獨立發現,只要學生從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檢索與新知識具有實質性聯繫的固定點,使之相互作用,實行新知識意義上的同化,從而擴大或改組認知結構。例如,“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本身就是一種規定,學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減、乘、除法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先乘除後加減”直接計算,便可接受這一知識。

目前我國提倡的探索學習則不同。這種學習方式不呈現學習結論,而是讓學生通過對一定材料的實驗、嘗試、推測、思考去探索發現某些數量關係和圖形特徵。例如,學習  平行四邊形面積求法時,學生用各種不同的平行四邊形紙片,通過剪拼、割補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然後分析割補後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係,從而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爲“底×高”。

就以上兩種學習方式的功能比較而言:探索學習比較開放,它更重視學生的學習動機,更強調學習過程,有利於學生直覺思維和創新潛能的培養和發揮,但是費時較多,何況數學學習,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學生處處去親自發現和獨立探索。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可以在較短的時期內使學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學習課題對原認知結構具有潛在的意義(即有實質性的非人爲的聯繫),二是學生具有積極學習的心向。如果兩個條件俱全,同樣可以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學習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個條件,就容易造成死記硬背。

由此可見,兩種主要學習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職,不可偏廢。而且有時在同一節課內,兩種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補充、相互配合。例如,筆者曾在北師大實驗國小隨堂看到“倒數”一節數學課:課一開始,教師利用漢字結構上下顛倒位置可以組成另一個漢字的譬喻(杏→呆,吳→吞……),使學生聯想到數也可以顛倒,於是引入“倒數”並板書課題。此時,學生接二連三地提出各種困惑:“究竟什麼叫倒數?”“學倒數有什麼用?”“找倒數有沒有竅門?”……(足以說明學生已具有學習新課題的迫切心向),教師立即讓學生自學課本,研究結語“乘積爲1的兩個數就是互爲倒數”,全班學生都表示“懂了”(因爲結論中有關概念是學生所熟知的),這種學習方式便是典型的有意義接受學習。學生是否真“懂了”?教師要求學生自舉例子加以說明,大家十分踊躍,有的說出真分數、假分數,還有舉出小數、整數,到最後討論了1和0有沒有倒數,所舉例子涉及各種典型情況,有交流、有爭辯,並探索了求倒數的方法,這又是一種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40分鐘的課堂教學,兩種學習方式相互補充,交叉進行,樸實無華,有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像這樣的教例在日常教學中也不少見。

筆者認爲,新一輪課改中反覆強調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要“改變學習方式”等,主要是針對過去過分沉湎於接受學習而影響學生創新精神的情況而提出的,絕不意味着反對接受學習。教學中,教師應全面而綜合地從教學內容、要求、對象等各因素進行考慮,引導學生採用恰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以確保學習的有效性。那種提倡一種又去否定另一種學習方式“非此即彼”的絕對化做法和說法,不僅不符合教學實踐,而且對課改的深入發展是有害無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師引導下的自主探索,要處理好自主和引導、放和收、過程和結果之間的辯證關係。面對挑戰性的問題,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夠探索求得的,就應大膽放開,放要放得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應該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熱熱鬧鬧,收效極微,失去了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剩下的主體性往往也是蒼白無力的。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12

設計背景

我會刷牙教學設想: 從幼兒身邊的常見物體着手,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以幼兒熟悉的牙刷爲憑藉,爲幼兒創設一個交流、動手操作的平臺。讓幼兒快樂的參與,快樂的交流,快樂的操作。創設情景,讓幼兒有參與的衝動,有操作繪畫的慾望。以師幼互動的形式展開,通過撬開幼兒的想象,拓展幼兒繪畫的想法,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達到幼兒對畫身邊的事情感興趣目的。

活動目標

一、初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激發幼兒對畫身邊的事情感興趣。

二、鼓勵幼兒觀察自己刷牙時的動作和牙齒的特點並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三、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

重點難點

幼兒觀察自己刷牙時的動作,激發對畫身邊的事情感興趣。

活動準備

牙刷一把。畫紙、蠟筆、範畫若干張。

活動過程

一、喚起幼兒回憶到刷牙時的場景,激發繪畫興趣。

教師:你們每天刷牙嗎?你們是怎麼樣刷牙的?(告訴幼兒正確的刷牙方法。)

引導幼兒回想:洗臉、刷牙場景,鼓勵幼兒積極發言。

二、引導幼兒討論刷牙時的動作並講解示範。

1、 教師:小朋友們,牙刷是什麼樣子的?牙刷的刷毛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出示牙刷)

教師小結:牙刷毛短短的,直直的,排列得很整齊。

2、教師和小朋友一起討論刷毛的畫法。

(1)“小朋友,你們聽是誰在哭啊?”教師出示一張畫好牙刷但是牙刷上沒有刷毛的畫紙。

(2)討論“我們來幫助小牙刷畫上刷毛吧!誰有好辦法?”(請幼兒上前把自己的想法在紙上畫出來)

(3)教師示範“牙刷的刷毛要排好隊,一根一根靠得緊”。

(4)再請小朋友上前來畫,教師給予指導:刷毛不要畫得太長太少。(步驟省畫)

三、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1、教師:請小朋友翻開你們幼兒用書《我會刷牙》,我們一起來爲他們添畫上牙刷毛吧!

2、鼓勵大膽作畫,提醒幼兒注意握筆的姿勢。

3、指導幼兒畫牙刷毛時,要從上往下、從坐往右一根一根地畫,要畫得多、畫得緊密。

四、作品欣賞、引導評價

1、互相欣賞作品

2、教師:哎呀小朋友真能幹,畫了這麼多漂亮的牙刷。我們一起來刷刷牙吧。(幼兒和教師一起邊做動作邊念兒歌《小牙刷》或者做《我愛刷牙》的音樂律動。

教學反思

我直接用回憶刷牙場景,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索問題。從孩子的心理出發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同時吸引他們看PPT,讓孩子積極參與互動。通過課件的製作,教師的生動講述,讓幼兒像看動畫片一樣瞭解到牙刷與牙齒間的關係,時間不長,充分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注意力很集中。對孩子們來說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整個環節中,既有看PPT,又有老師爲幼兒創設擬人化的故事表演。這樣就會充分的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在活動中提高了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及從小講究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意識。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採用的是漸漸深入的方法,孩子的討論瞭解情節,看PPT體驗情緒,而最後老師的表演環節與《清華早讀》第七課(小牙刷)課相結合,更是進一步深化情感體驗,表達情感、觀察能力的過程。

活動的評析及啓發:

1、幼兒對於刷牙的各個情節的掌握很熟悉,其中的動手繪畫還沒有完全的掌握。

2、幼兒的年齡較小,需要模仿的成分較大,因此幼兒需要有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的帶動。作爲膽子較小的幼兒,還是應以鼓勵爲主,他們對於生疏的事物在沒有完全掌握之前是不敢表達繪畫出來,必須是有把握才行,因此,瞭解幼兒的實際水平,掌握幼兒的實際情況才能制訂符合幼兒特點的計劃。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13

《生活日用品的聯想》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本課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日用品因爲用途不同而造型各異,從而引起學生對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學生在此課中可自由選擇表現形式,從學生的作業看,大體分爲兩大部分:一是繪畫表現,二是裝飾製作。在教學中我重點進行兩方面的指導,第一,在觀察同一物品時,可以調換不同的方向和位置進行觀察,因觀察角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聯想;第二,同一物品從同一角度觀察,也會產生不同的聯想。課堂中也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由於日用品的範圍很廣,少數學生一時很難確定自己的表現對象,後來我就帶學生把日用品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幫助學生確定表現對象。

《飛天》是國小美術第九冊的教學內容。由於學生對什麼是石窟缺乏感性認識,對飛天的藝術特點不瞭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發動學生課前蒐集大量的圖片資料,儘量的讓學生觀察、體驗和感悟。在直觀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帶學生具體分析飛天人物的動態特徵,學生還提到了春晚上的飛天舞蹈,我也讓幾個學生在集體面前嘗試着模仿幾個飛天的動態,學生的興趣濃厚。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個別輔導,及時解決學生作畫中出現的問題。

《色彩的色相》是一節瞭解色彩的色相知識的課程。通過欣賞生活中色相的呈現以及各類藝術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學生能夠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現象,豐富對色彩的感受,提高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表現能力。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喜歡色彩也認識這些色彩,但是他們沒有很理性的去分析這些色彩的色相。如爲什麼喜慶的時候要用紅色?綠色和蘭色有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覺感受?白色和黑色呢?讓學生分析研究色彩,恰當的運用這些色彩來幫助我們營造畫面的意境和情調,表達創作的主題思想。

《色彩的明度》是在前一課的基礎上,有對色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明度”的概念,能夠識別基本顏色的明度變化,能利用水粉工具及明度變化表現一幅作品。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在用不同明度表現作品時,一時不知如何畫起,出現心中沒有形象,不知畫什麼,怎樣設計等問題,這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啓發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資料,受到啓發後繼續作畫。

《民藝術家齊白石》是五年級的教學內容,本課將通過學習齊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畫特有的表現形式和特點,體驗畫家的人格魅力,從而提高對中國畫的藝術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將齊白石作品的欣賞環節交給學生來自己主持和介紹。每一小組重點分析一幅作品,在小組交流討論後,小組推選一位同學爲大家介紹,然後小組其他同學再給予補充,最後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充。以這種形式上欣賞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

植物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許多學生的家裏都有植物,因此《植物寫生》一課很受學生的喜愛。本課的目的是通過植物寫生,引導學生學習精細的觀察物象的方法,通過植物線描寫生,練習寫生的技法。在教學中,很多學生感到如何表現植物的空間層次關係,在作畫時無從下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課堂中詳細示範,並請幾位繪畫能力棒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方法。從學生的作業質量來看,教學效果不錯。

《二十世紀的藝術大師馬蒂斯》是一節美術欣賞課,在本課中,我繼續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分小組課前蒐集馬蒂斯的相關資料及作品介紹,課堂中組內進行資料彙總交流,然後各小組推選一名同學進行彙報,全班同學分別給每個小組進行評價。學生的課前準備充分,小組彙報時發言踊躍,看來學生是很喜歡做課堂的主人的,今後的教學應多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機會。

《橙色的畫》的教學意圖是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和動手調配顏色,認識橙色的色相,瞭解橙色是黃色和紅色調配而成的。在教學中,我誘導學生自己去調配橙色。在調配橙色的過程中,問題就出來了。有的學生調的顏色很紅,有的學生調的顏色很黃,在教師的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反覆的實踐,學生認識到:1,等量的紅色和黃色才能調出橙色。2,調色過程中紅色比黃色越多,調出是顏色越發紅,顏色越深;黃色比紅色越多,調出的顏色就越發黃,顏色就越淺。

《吉祥圖案》一我國民間美術中的吉祥圖案爲基礎,使學生了解它的形式和題材是多樣的,並且蘊涵着豐富的寓意和美好的祝福。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蒐集,帶來了剪紙、繪畫、工藝品等多種形式的資料準備。課堂中,教師結合教材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再出示一些吉祥圖案,讓學生討論猜測一下,都蘊涵着怎樣的美好祝福,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後,在以小組爲單位,互相欣賞同學們帶來的各種工藝品,以豐富學生的視野。最後,小組探討如何製作吉祥圖案。在這節課中,我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去動手動腦,去探知創造。

《認識身邊的樹》通過實際的觀察,學生所畫出的大樹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表現的是粗糙的樹幹,有的同學表現是是偉岸挺拔的樹的身姿,有的學生畫的是豐滿婆娑的葉子。本課讓學生到戶外去實際的觀察樹,所以學生在繪畫中不僅興趣濃厚,而且通過觀察,也很好的表現了不同的樹之間的區別

《四季的色彩》是美術第七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教學我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完成四張圖片下的問題卡片,再進行小組內的交流,以拓展其思路。課前教師讓學生蒐集四季的圖片,在課堂中學生互相欣賞、交流,從畫面色彩、構圖、表現方法等方面觀察分析作品,從多方面認識四季,感受四季的色彩。在學生創作表現四季的色彩時,能準確的表現四季不同的色彩特徵,但近、中、遠景色彩的變化表現不夠。

《生活中的暖色》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識,並能根據觀察或回憶表現生活中以暖色爲主的現象。教學中通過對比觀察《紅色的房間》和《尼斯的英格蘭散步大道》,組織學生積極討論,體會冷暖色給人的不同感受。在創作時啓發學生採用多種方法、多種表現形式去創作表現,如油水分離、點彩、油畫棒、水彩筆、彩色鉛筆、水粉等,在表現暖色的畫時提醒學生注意冷暖色的搭配使用,有少數學生出現冷色使用過多和乾脆不用冷色的情況,教師注意給予適度的指導。

《生活中的冷色》是一節色彩基礎知識課,旨在培養學生感受和認識色彩,能辨別冷暖色調並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學畫色彩畫的興趣及表現技能。爲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大量的冷色圖片,充分利用圖片、畫家學生作品等。通過圖片、作品對比,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進行講解舉例。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14

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滿足兒童求知慾的重要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珍貴的好奇心至關重要。學生可以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並煥發出內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進入學校後就宣佈禁止兒童開展探究活動,不僅違背兒童的天性,而且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兒童進入學校以後,不僅不應禁止他們探究,而且應該對他們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勵和幫助(包括適時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時候教給他們更有效地開展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等),以引導他們最終能夠找到他們感興趣的那些現象和問題的解釋或答案。

(2)探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第斯多惠就曾說過,要給予兒童真知,更要引導他們主動尋求真知。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或信息,對於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亦具有重要意義。

(3)探究過程本身不僅可以使兒童的思維受到最好的鍛鍊,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且是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培養的主要途徑。這對於兒童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十分關鍵。從中習得的科學過程與方法,對於兒童參與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問題解決與決策,是個重要的基礎(與科學知識同樣重要)。從廣泛遷移的角度來說:,學會科學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判斷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的最有效方法,這對於他們謀求進一步的生存與發展,,獲得生活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

(4)由於探究過程需要探究者綜合運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這對於增進和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將其融會貫通,十分關鍵。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在一個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獲得了新的理解,產生出新的意義,正所謂“溫故知新”。

(5)探究過程中需要學生們合作、交流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可以幫助兒童學習按照一定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讚賞、分享、互助,等等。這種客觀開放精神的形成並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這一切,是我們幾十年追求的科學與民主這一國民精神的基石。這種思維與存在方式應當從孩童時代抓起,否則就只能產生出一批批盲從、獨斷、不寬容的人,他們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獨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迴、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意義與價值的基礎。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學生走了彎路,甚至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於教師直接給出解釋,但此時學生對答案的渴求正好可以成爲教師講授的一個很好的前奏和準備。而且,學生仍可以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15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落實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1.從題入手,因題質疑

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

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明白什麼?

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爲什麼用草船借箭”爲什麼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本事,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2.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提出自我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全班交流,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3.發散思維,勇於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課堂上學生質疑:如果三天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會怎樣呢?問題一提出,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諸葛亮肯定大難臨頭中計了,有的說,諸葛亮足智多謀,定會有化險爲夷的計策,有的說,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一回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圍繞諸葛亮這個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一樣,但言之有據。教師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肯定學生的思維,並鼓勵學生課後閱讀,繼續探究。

4.教學中存有不足之處

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資料沒法按時完成,所以,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國小科學的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充分體現了英語新課標理念從知識目標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國小生,思考到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所以本課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爲目的。因爲三年級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所以李老師努力爲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情景,讓學生在一種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新句型,單詞。思考到三年級的孩子已學過半學期的英語,有了必須的基礎,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始終採用英語,讓學生完全沉浸在一種英語學習氛圍中,同時也以這種氛圍感染每一位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李老師所採用的視聽、交全身反映的等多種教學方法。

①學習並能認識下列詞彙:blond, black, brown, red(eyes)

②學生能夠理解並能口頭應答下列句子:What colour are your/his/her eyes ? My/his/her eyes are。

③學生能唱本課歌曲。

⑵潛力目標:

①學生能用本課形容詞描述他人的外貌。

②透過對歌詞進行改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⑶情感目標:

①學生願意學習本課知識並用心應用。②透過實踐,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使學生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三處着手。

視聽法:是一種重要的外語教學法,強調聽說先於讀寫,在課堂教學中只使用第二外語。思考到學生有了必須的語言基礎,所以採用了視聽法。

交際法:即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透過學生的相互交流,學習新知識。針對學生樂於進行同伴交流的特點,採用了此方法。

全身反映法:心理研究證明,再多種感官被刺激的狀況下,獲得知識更牢固,記憶更深刻。透過遊戲歌曲,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英語學習中。設計不一樣的教學任務,進行分層次教學,使不一樣層次的學生透過親身體驗、實踐參與合作的方式,得到不一樣層次的語言訓練和提高。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處於交際的教學的第一着力點。李老師設計各種活動貫穿於整個課堂學生求知慾,表現於強,善於模仿樂於參加。然學生獲得成就感,開展小組競賽活動或競爭性的遊戲。讓他們有成就敢讓學生學到真正的英語,讓他們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有用武之地。

教師尊重學生的情感營造一種愉悅、寬鬆、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有用心的情感體驗,注重了情感交流在課堂上李老師始終處於樂觀向上高昂的精神狀態中,對教學一往情深對學生滿腔熱情用這種熱情引起學生用心情感,不是高高在上,二是用自我德智體語言調動位學生的情感,課堂氣氛和諧愉快!

本課設計開放性的課後作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使教學滿足不一樣層次學生的需要。在本節課中老師鼓勵學生但是用英語對他們學習過程中的事物和錯誤寬容的態度並且創造條件讓學生能探究自我感興趣的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

但在本課教學中美中不足的是有的同學把單詞handsome的音發錯了,教師應在多數同學發引發錯後進行指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