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3W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

通過上完這篇課文,我有以下感受: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一、學語文,要紮紮實實。

語文就是語文,不能承載太多的東西讓學生在閱讀中尋找自己,讓學生在每一節語文課上都能學到一點就夠了。教學是,我先從整體入手,通過初讀感知文意,通過在讀感知人物特點;然後從細節入手,通過課文的重點詞句品析,逐步走進人物內心,感受人格魅力。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提倡在生活中學語文、活用語文。上課是,我努力尋找文本與生活的結合點,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進行讀、寫的訓練,達到內化語言、學以致用。

二、學語文,要輕輕鬆鬆。

在開課設計時,我以扁擔挑籮筐的形式出示課文內容,形式的簡單轉換傳遞的是新奇,換來的是學生高漲的參與熱情。整堂課沒有了學習歷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學生們都充滿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2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講的是爲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粹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的生動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同時表現出廣大戰士對朱德同志的敬愛之情。

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着去。”這句話寫出了戰士們爭相挑糧的高漲熱情。“可是”承接從井岡山到茅坪去挑糧路程長路難走的困難,是說雖然種種困難,但是戰士們都爭着去挑。“爭”字表現了戰士們不畏困難不怕吃苦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

課文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革命隊伍中官兵互敬互愛同甘共苦的感人場面。課文以“朱德的扁擔”爲題,以小見大,於細微處見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課文最後三句提到“扁擔”,與題目呼應,既點明瞭課題,又深化了內涵。

由於孩子對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引導他們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來感悟文章內容。課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並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第二自然段中介紹區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說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爲……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並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繫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爲後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重點,“一道”、“一塊兒”兩個詞語其實很能體現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練習,讓大家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爲什麼要藏扁擔?藏好了心裏會怎麼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麼?他爲什麼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在想象中他們對朱德與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3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講的是爲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粹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紅軍戰士一起挑糧的生動故事,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同時表現出廣大戰士對朱德同志的敬愛之情。

從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的“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着去。”這句話寫出了戰士們爭相挑糧的高漲熱情。“可是”承接從井岡山到茅坪去挑糧路程長路難走的困難,是說雖然種.種困難,但是戰士們都爭着去挑。“爭”字表現了戰士們不畏困難不怕吃苦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

課文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真實生動地反映了革命隊伍中官兵互敬互愛同甘共苦的感人場面。課文以“朱德的扁擔”爲題,以小見大,於細微處見精神,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課文最後三句提到“扁擔”,與題目呼應,既點明瞭課題,又深化了內涵。

由於孩子對朱德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引導他們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繫來感悟文章內容。課文第一自然段我介紹了一些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並通過“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中的“不遠處”來體會當時環境的危險。第二自然段中介紹區挑糧的原因是我訓練學生說話的重點。讓學生用“因爲……所以……”來了解儲備糧食的原因和挑糧的原因,並通過反問“去挑糧容易嗎?”讓學生理解“山高路陡”等詞語的意思,聯繫前面的文字感悟挑糧的艱辛,爲後面學生感悟朱德和戰士們同甘共苦埋下伏筆。第三自然段是重點,“一道”、“一塊兒”兩個詞語其實很能體現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可以主要抓住了想象練習,讓大家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爲什麼要藏扁擔?藏好了心裏會怎麼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麼?他爲什麼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在想象中他們對朱德與大家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4

《朱德的扁擔》全文沒有一句對話,但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着重使學生通過質疑,讓他們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對於那些淺顯的問題,力爭當堂解決,爲精讀課文內容再次去深入理解課文主題掃清障礙。

在教學中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提出要求:仔細聽,想想哪些地方不懂。也許是我的朗讀聲情並茂,孩子們都一個個聽得特別認真。然後我再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比如打上小問號)。孩子們邊讀邊做記號,我在教室裏巡視,發現孩子們的書上小問號滿滿的,提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比如詞語:一、詞語類。不理解的詞語有:井岡山、會師、堅守、粉碎、圍攻、儲備、茅坪、山高路陡、草鞋、斗笠、翻山越嶺、不料、連夜、敬愛。二、句子。1、爲什麼朱德同志會師了?2、紅軍爲什麼要儲備糧食呢?3、爲什麼大家要爭着去挑糧?4、大家爲什麼要藏扁擔呢?5、爲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爲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6、爲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

孩子們的這些問題我給予了表揚,雖然像“井岡山”、“茅坪”這種詞語對我們大人來說根本不成爲問題,但在孩子的眼裏這些依舊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重視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因爲鼓勵孩子們發現問題,培養質疑能力,這是我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對於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梳理,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予以解決。首先是看圖理解。比如“草鞋”、“斗笠”等詞語通過觀看課件中的圖片,孩子們一下子就會理解。而“會師”、“粉碎”、“堅守”等這些詞語學生根本不懂,我只好結合課文故事的背景去講解,希望孩子們能真正地明白。其次是把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通過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比如“儲備”、“山高路陡”、“翻山越嶺”等。而“大家爲什麼要藏扁擔呢?爲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爲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爲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都能弄懂,雖然沒能深刻地感悟出課文的主題,但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5

一、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創建有效的學習氛圍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贊可夫經過多年的研究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就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點是看師生之間的關係如何?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課堂之中及課堂之外師生關係的好壞。課堂效果反應了師生關係,融洽的和師生關係有助於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這需要教師在主觀上做積極地努力。教師要做學生的貼心人,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關心他們的學習,身心健康,尊重學生的思想,善於激勵他們。只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對學生的鼓勵和批評才具有實際效果,否則產生負效益。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學生英語的程度參差不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想,不要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尤其對差生,教師的態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棄對他們的努力。教師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給他們介紹一些方法,和他們建立一種融洽的關係,師生的融洽關係使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鬆,表現出願意配合老師的教學,使 教與學的活動得到良好開展,從而創建出有效的學習氣氛。師生間的融洽關係意味着師生生命的相遇與共融,每一個眼神與動作都潛藏着彼此的心意於情意,把這種和諧的融洽帶進課堂,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就像溫暖的家,輕鬆自如,自由發揮,從而去創造高效的學習氛圍。

二、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激發興趣,保持高效授課

要讓學生學得好,學得生動有趣,作爲教師,就必須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讓學生對課堂感興趣,學生一旦對語文感興趣,就會樂於接受它,變“苦學”爲“樂學”。語文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上保持一種生動活潑、有意思、有趣味的教學氣氛。只有生動,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潑,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只有趣味,才符合學生的口味,才能吸引學生。一切方法,只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應該採用。但又必須根據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反饋和思維活動情況靈活選擇教法。所以我們盡力去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把它拋出來,讓學生帶着興趣去接受它,從而提高課堂的高效性。

三、遵循學科規律,探究高效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的方法,從教學過程說主要有三類方法:一是進行認知活動的方法。二是進行技能活動的方法。三是進行情感活動的方法。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那麼,我們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進行教學,而應按照學生“學”的規律進行教學。即:學生“應該怎樣學”,我們就“應該怎樣教”。所以,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以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爲前提,教師設計的教案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周密地考慮到學生存在“已有知識經驗和思想方法基礎”的事實。學生的這個基礎與教材的編排順序有關,但與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與生活環境關係更大。並根據這一特點來確定教法,力爭達到教與學的統一。例如,怎樣引出新知識、新句型,怎樣用同學生們熟悉的生活現象去解釋一個概念,怎樣創造情景,怎樣歸納學過的知識點等,都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

四、努力讓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練”出學生的真水平

語文課是語言運用課,是訓練課。許多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學生“練”出來的。組織課堂小組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全體學生在小組中積極、充分地進行“談、說、評、議”等言語表達活動,從而達到學生個體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展。

總之,高效課堂作爲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將會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更多的關注,我們要踏踏實實地研究“高效課堂教學”,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合理運用控制論的原理,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礎上。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6

《多些,少些》是一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比較大小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是讓學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概括幾個數量間的關係。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我們要做的只是讓學生將他們的生活中的語言說出來。在這節課上,我利用例題和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觀察例題,後根據例題的內容及要求用小木棒擺一擺,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同時聯繫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學習理解和使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概括幾個數量間的關係。在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想和動口說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想學、要學,更進一步的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只是“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這些詞語在生活中經常用到,但學生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和感受多是模糊的,尤其是不易區分“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想盡辦法讓學生多說多議,從而進一步瞭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以便更好地使用這些詞語,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其次,在總結之前的經驗的基礎上改變教學策略。去年我利用導學案讓學生小組合作,由於組織不好,導致教學效果不好。這次我讓學生同桌兩人合作進行操作,後引導集體討論,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教學效果不錯。

再次,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我安排了相應的練習及用這些詞語來說一說教室裏物品間的多少關係,借些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義。

但是鄉村的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相對要差,有一些學生還是不能區分理解“多一些和多得多、少一些和少得多”之間的差異,沒能準確的運用。只能在今後的複習過程中,多加引導,加強他們對詞語的理解。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7

當太陽的光芒隱去,夜幕剛剛降臨,北京就亮起來了,各式各樣的燈彙集成海洋,看不到邊,望不到頭;各種色彩的光交相輝映,把北京變成了一座不夜城。夜晚的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北京絢麗多姿的夜景,是國小生了解我國首都,學習語言,練習感情朗讀的好教材。

本堂課我的教學目標是

1、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講述或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用“猶如”說話,讓學生看圖,展開合理的想象,出示圖片說句子。

3、感受北京的美麗,進一步激發熱愛祖國首都的意識和感情。

教學重點是

1.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教學難點是讓學生看圖,展開合理的想象,並能用優美的詞句說出圖片內容,感受北京的美麗進一步激發熱愛祖國首都的意識和感情。

二年級的孩子以形象思維爲主,北京離他們太遠了,如果僅僅只限於對文本的解讀,我想孩子們是很難感受到北京夜晚的美,更不能激發他們對北京的熱愛。怎樣讓理性的文字變得感性,讓每一個優美的詞句都變成生動鮮活的畫面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使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我嘗試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一、抓住主線,條理清晰

在教學中,我抓住“整個北京城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句話展開教學,帶着學生跟着課文和課件遊北京的長安街、環行路、西單商業街和故宮,整個教學有條理。在課文的二到五自然段是採用並列的關係,我採取變序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先自由讀,喜歡哪段,就先教哪段。我每一段都有中心,比如講長安街時,我重點抓四字美詞語,讓學生說出四字美詞語的好處,1、寫出了北京亮起來了,使畫面很漂亮。2、讀起來朗朗上口。並讓學生帶着對詞語的理解讀課文。講環形路時,我拓展了用“猶如”看圖說話,並指導了怎麼讀好頓號。講商業街時,我採用換詞的方法比較“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的區別,體現一個“光”字不僅寫出了霓虹燈的亮也寫出霓虹燈的顏色多。寫故宮時,學生找出一組反義詞——古老和年輕,學生很聰明,說出了意思,並看圖讀課文。

二、品詞品句,注重積累

《北京亮起來了》的作者不光感嘆北京是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還把北京的燈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詞佳句像華燈一樣,使課文也亮起來了。

我出示了課文裏面的長安街的插圖,讓學生根據圖片找課文中一一對應的句子,讓他們在手、口、腦的結合中把這一幅圖變成一場小錄像記錄到腦海中,讓孩子能夠想象畫面背誦出來。

我充分利用了圖片,講到 “照明燈、草坪、噴泉燈、禮花燈,裝點着美麗的北京。”由於學生生活閱歷有限,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很直觀的展現出這些燈的樣子與美麗。

課文也配有精美的插圖,我合理的利用了夜晚的故宮圖,教學中圖文對照,理解 “故宮古老又年輕”,學生讀着課文,看着插圖,把故宮想象成一個風韻猶存的女子,穿着紗裙站在護城河邊欣賞自己美麗的倒影……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理解了詞句,也領略到北京美麗的夜景,激發了孩子們熱愛、嚮往北京之情。

我覺得我沒有完全放手把課堂教給學生,我的教學目標是找出讓北京亮起來的詞語和句子。而那些美詞是我找出來的,孩子們說出了好處,我想如果提問變爲“課文中的哪些詞語讓你覺得北京亮起來了?”效果可能會更好。

教學看着很容易就是把東西傳授給學生,可是傳授的方法、技巧以及學生接受的程度是我們老師應該學會思考的。備課不能只備文本,還要備學生,備課堂。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8

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貫徹落實?相信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相信又是困難重重,問題多多。

哪一位語文教師不希望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興致勃勃,哪一位語文教師不喜歡讓學生更迷戀語文課,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語文課上來。而實際中更多的語文教師會有這樣的尷尬:我在竭盡所能的讓我的課更有意思,更有魅力,可常常出現這樣的難題————講多了,有學生聽膩了;講少了,有學生搞不懂了。任憑你使出十八般武藝,可總有一些人蔘與不進來。

如何克服這一難題,走出這一尷尬呢?若是讓懂的幫助不懂的解決,若是讓同學們互相啓發問題不是更好解決嗎。語文這門課的特殊性表明此法還可行。故而,可否考慮讓同學們互相解決會的,老師補充不會的即適當的精當的點播。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9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爲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爲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爲主,在讀中感悟。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0

爲了準備一節公開課,往往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期待也能令人耳目 一新。可最終教案被改得是面目全非,上起來依舊是生澀而牽強,原本 溢光流彩的文本語言立時少了靈性,任憑怎樣咀嚼可愣是上不出那個味 !說到底,大師的課上得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決非我們所謂的“精雕 細琢”。

今後在每一堂課上仔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在課堂上自我監督—— 進行創造性勞動。當然有一條途徑一定非常管用——讀書!讀書,再讀 書!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的每一堂課也會生成高效的課堂。打造高 效課堂,從打造高效設計做起,我心嚮往之。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篇描寫同學間友情的課文。這窗前的紅氣球,使科利亞的心離開了“真沒意思”的病牀生活,回到了小夥伴身邊。窗前的氣球淨化着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引領着孩子們打開想象的大門,飛向真情的天空。

反思本課的教學,認爲自己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導學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談出自己的朗讀感悟,來體現閱讀的個性化;課堂中重視朗讀的評價,通過學生參與評價,激勵情感,提高朗讀能力;另外,本節課重視語文的積累,紮實地進行字詞的訓練,教育學生“懂得珍惜友情,獲得美好的人生體驗”。

一、字詞句的學習訓練

字詞教學始終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無論什麼樣題材的課文,認讀生字,積累與運用詞語是不可丟失的。在上課初始,複習字詞的時候,我很好地把握了重點,在閱讀教學中,我滲透了“因爲……所以……”、“這是一個( )的氣球。”的句子式訓練和數量詞“一( )病牀 一( )窗戶 一( )天空”的訓練。而“搖搖擺擺、嘰嘰喳喳”是課文中的特色詞語,訓練學生會運用,並讓學生複習了一些同類結構的詞語,強化了語文基本能力的訓練。

二、創設情景,激發聯想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用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課文留有許多的空白點,如:科利亞獨自躺在病牀上的孤獨心理,同學們在升起氣球前的爭論,小夥伴在拉動氣球的言行和心願……這些空白點能爲孩子們提供想象的空間,同時這些空白點也是學生們理解文本中小夥伴對科利亞的真摯情感的突破點、語言表達的生成點。一開始我讓孩子們找一找含有“病”的詞語,細細品讀,“科利亞病了,他得的是傳染病,躺在病房的病牀上”,聯繫實際說說自己生病時是怎樣的感受,有沒有人陪伴;繼而轉到文中的小科利亞,在留白處讓學生展開聯想“如果不是病了,科利亞可能在……”,以快樂學習、生活的多姿多彩的情景來對比當下的孤單寂寞,這些心得和領悟溶入了學生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是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的火花;找一找科利亞躺在病牀上的相關句子,設計說話訓練,說說“科利亞希望從窗戶外望見什麼呢 ?”由此把文中的“真沒意思”換成自己生成的體驗和語言。

三、指導朗讀,加深感悟

語文課上就該書聲朗朗。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書中感受到了氣球帶給科利亞的快樂,從“真沒意思”到“高興地笑了”,讓學生通過一次次的朗讀體會窗前的氣球帶給我們的濃濃真情。

體會科里亞的心情是這一課時的重點。爲了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科利亞的孤獨和煩惱,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生病時的感受和心情。由於這些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所以學生說了很多,有的說很難過,有的說不去上學呆在家裏很無聊。有了自己的感受做鋪墊,學生也就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科利亞孤獨、傷心。當學生自己的情感和體驗,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了情感共鳴之後,學生讀起課文來就聲情並茂了。孩子們以角色體驗來解讀文本,讀好了“誰也不準……他也不能……”、“靜靜地、呆呆地、一角天空”等詞句。以朗讀表達感悟,再以感悟既進朗讀,這些心得和領悟溶入了學生自己的情感和體驗,是與課文情感相碰撞產生的火花、產生的共鳴。

當孩子們沉浸在科利亞孤單難熬、度日如年的心境中時,課件忽然出示一個“搖搖擺擺、一上一下飄動”的氣球,孩子們立刻笑逐顏開,爲紅氣球而驚喜,爲科利亞而欣慰,爲小夥伴的招兒而感動。

我和孩子們一起感受着科利亞的孤獨,分享着科利亞的快樂。整節課,我們以一個“沒意思”爲切入口,由字到詞再到句,一個“沒意思”牽出了孩子那麼多的情感,那麼多的體悟。

2、初步感知課文之後,再次激發學生閱讀慾望,讓學生深入閱讀中發現問題。讓學生聯繫自己生病時的感受,以我心比他心,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學生逐漸讀出情感,讀得到位。並讓學生參與評價,在評價中提高朗讀能力。

三、抓住關鍵詞語進行說話訓練。

低年級學生的說話訓練也是教學重點,於是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抓住“嘰嘰喳喳”“指手畫腳”指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課堂上給出兩種句子結構,如“同學們嘰嘰喳喳地指手畫腳,這個說 ,那個說 。”“同學們嘰嘰喳喳地指手畫腳,有的說——,有的說————,還有的說————。”並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進行說話。

四、 感悟友情,提升認識

教語文也就是教做人。這篇課文帶着濃濃的情感,文本價值在於教育學生“懂得珍惜友情,獲得美好的人生體驗”。學習本課時,恰巧我班有兩位同學生病在家休息,通過課文的學習,同學感悟到,應該相互關心,珍惜友情,於是藉此生活資源,提醒同學們該怎樣去關心我們自己身邊的同學和朋友。學生紛紛討論只要有愛心,可以用很多方式方法表達自己的愛心。學生更加深了對友情的理解。

儘管這節課效果尚佳,但細細思量,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

一、朗讀指導不夠到位

每一次朗讀都要有目的,但我在一些環節把握得不夠好。課文留有許多的空白點,如:科利亞獨自躺在病牀上的孤獨心理,同學們在升起氣球前的爭論,小夥伴在拉動氣球的言行和心願……這些空白點能爲孩子們提供想像的空間,同時這些空白點也是學生們理解文本中小夥伴對科利亞的真摯情感的突破點、語言表達的生成點。但是在利用這些空白點與朗讀結合時,只是單一的指名讀、齊讀,沒有采用多種形式比如範讀、賽讀,對一些尚有進步空間的學生的朗讀沒有進行鍼對性地指導,如此一來,有部分句子的朗讀情況就不盡如人意。

二、培養“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在這方面,教師需要突出訓練學生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和自讀能力。

另外,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沒有及時糾正個別學生髮音不準的字,使學生在出錯後第一時間改正,如此等等,都應該成爲本人今後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地方,不斷努力,使課堂教學的效率最大化。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2

作者以別具一格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用極其準確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一次奇異的遊歷,使我們感受到作者在神遊這個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來的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讓我們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洋溢着的生活氣息。這篇課文我是第一次教,因此自己做了認真的準別,閱讀文本,熟悉教材,設計合理有效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完成本科的教學任務。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想象、擬人的手法,爲我們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草蟲世界。讓我們隨着作者的目光感受到這奇異的、靈幻的、快樂的世界,這真是一種視覺的享受。不足之處學生讀文時感情不夠充沛,缺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只限於對文字的瞭解缺少探索精神,今後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熱愛自認、熱愛生活、不斷創新的精神。

這篇課文,作者以奇異的想象,追隨着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在作者的想象中,草叢變成了茂密的森林,小黑甲蟲變成了英勇的武士,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成了俏麗的南國少女……在教學時,我努力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課文中,把自己想象成一隻小蟲,進入到草蟲的世界中去。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3

在課堂教學中,我把主要線索及文章的內容也分成幾個步驟來完成。每個步驟都設置了學習檢測題。學生通過我的引導,有目標地進行朗讀,直接與文本對話,一步步找到科利亞怎麼埋木匣、第一次怎麼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麼思考的,以及怎樣從這中間明白事物變化的道理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積極參與,能儘快找到答案。有學習的成就感。而且通過循序漸進的誘導,文章蘊含的道理漸漸展現出來,學生體味到了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爲了讓學生體會“隨着時間過去,我們一天天長大,步子也一天天長大”,我還讓一個學生在講臺前跨步比試了一下。課堂氣氛就活躍多了。

後來讓學生講述“周圍的事物都在變化”,她們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變化說出來。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個故事,怎樣依據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做事的方法。因爲讓學生自己舉例說明道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通過我所舉的例子,明瞭只有隨機應變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課,自我感覺條理比較清晰。給足了時間讓學生邊默讀課文,邊思考問題。不足的是:感覺課堂不夠熱烈,沒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導語比較平淡,沒有很多的修飾、點綴。教學時問題解決可以採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組討論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會更好。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4

僅僅引導學生讀懂貓媽媽的話爲重點,真正的讓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體,讓他們自由閱讀、自我體驗、自主創造,同時,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本節課中,我在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作用的同時,倡導合作、對話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互動中明白“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一定的用處,處理事情一定要開動腦筋,千萬不能盲目地模仿和跟從別人的道理”。首先讓學生進入遊戲中,利用學生愛玩的心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遊戲中讀詞語,然後在讀詞語中學會運用,並學會了積累詞語。

其次,我注重營造和諧氣氛,引導學生去朗讀。最後把重點放在感悟貓媽媽那席話中,讓學生從多角度朗讀感悟,或心疼,或擔心,或生氣的語氣讀讀貓媽媽的話。通過學生的多角度的朗讀明白貓媽媽說的話。然後考慮到學生個體的理解、朗讀和喜好的差異,以“媽媽,我想對你說”爲切入口,要求學生想想該對媽媽說些什麼?才能讓媽媽放心?纔會成爲一隻真正的捉老鼠高手呢?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理解感悟課文。這一教學過程,我幾乎沒有對課文內容進行分析,講解,僅僅引導學生讀懂貓媽媽的話爲重點,真正的讓學生成爲課堂教學的主體,讓他們自由閱讀、自我體驗、自主創造,同時,很好地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5

《刻舟求劍》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而教材又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現的,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還是先引導學生理解古文的含義。我讓學生嘗試在不借助譯文的情況下自己試着理解,若真的有哪個句子不明白的再參考一下譯文。孩子們聽後馬上用手把下面的譯文捂住,認真地思考起來,不時有個別孩子讀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偷偷地看了看譯文。在給足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後,我再請學生把整則寓言故事完整地描述出來,大部分孩子能較具體地表達出來。

接着我再挑出文中個別難於理解的字詞讓孩子們挑戰,他們一下子也解釋了出來。我讓孩子們帶着理解有停頓、有感情、有味道地讀課文,有些孩子們還拿着書,搖頭晃腦有模有樣地讀了起來。看着他們那認真勁兒,我不禁笑了起來。

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後,故事的寓意也深入淺出了。從中孩子們明白了故事諷刺了那些頭腦愚蠢,不懂得靈活變通的人。許多孩子表示今後千萬不能做那樣的人。

最後我利用那個人撈不到劍的有趣場面在孩子腦海裏填補形象空白,我讓學生討論:船上岸後,那個人怎樣跳下江去撈劍的?怎樣撈?他沒撈到時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這一填補,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形象性,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含意的領悟,還訓練了表達能力。

而這節課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有位學生提出了:如果這個人果真在掉劍後,馬上跳入河中,他真能撈得到劍嗎?這個是課堂很好的生成點,但由於下課時間快到了,我只能匆匆結束,讓學生課後再討論。我想下節課一定騰出時間讓大家暢所欲言,讓孩子們獨特的思維不斷碰撞出奇異的火花來!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6

《秋天的懷念》是著名作家史鐵生在母親逝世後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講述了自己雙腿癱瘓後,幾乎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身患重病的母親用體貼入微、深沉無私的愛,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從網上觀看了竇桂梅老師將這節課的視頻,我被竇老師這種語文課堂所感染,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受着愛的教育,用自己的感情朗讀着,孩子們就是在與文本對話。我認真的聽着,認真的記着,我想讓我的課堂也能有這種效果,所以,在整理好教案後,我上了這節課,我帶着自己的感情上了這節課。反思執教的過程,我認爲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瞭解背景,走近作者,體會內心。

課前,我佈置學生從書籍、網絡中,瞭解史鐵生的相關資料。上課伊始,我讓學生交流史鐵生的有關資料,當學生得知作者癱瘓才21歲時,我馬上讓學生揣測一下:當一個人的花樣年華都要在輪椅上度過時,會產生什麼想法呢?孩子們馬上體會到作者有死的念頭不足爲奇。言語中,孩子們流露出對作者的惋惜與同情。從而爲下文感受母愛埋下了情感鋪墊。

二、走進文本,感受母愛。

《秋天的懷念》一文主要是通過對母親的動作、語言、神態的細緻描寫來刻畫形象的。於是,教學本文時,我就從這些細微處入手,引導學生體會“撲”“抓”“忍”動作背後母親的心情,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作者那種深沉的愛。抓住“央求”“喜出望外”“高興”“敏感”等詞語,讓學生反覆品讀,分析母親心情變化的原因,從而感受到母愛是小心翼翼,母愛是善解人意,母愛是一種擔心,母愛是一種堅持,母愛是一種力量……於是學生終於明白,原來母愛就是平凡中的偉大。在課上,我學竇老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感情送進去,再讀,通過多次朗讀,孩子們也融進了文本,感情也自然流露。

三、走出文本,學會感恩。

本文的情感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無私和偉大,從而激發他們感恩之心。課文的結尾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說話的環節,讓學生以《媽媽,我想對您說》爲題,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在學生們一字一句的傾訴中,課文的情感目標得到了深化。

我知道,我自己的教學水平還不夠高,駕馭課堂的能力遠沒有名師那樣好,但我在努力,也許我永遠不會成爲名師,但我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認真琢磨,用心去教。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7

回顧今天的課堂,我很欣慰,也很激動。孩子們在和我相處的40分鐘裏,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是高漲的積極的,這正是我所希望帶給孩子的享受,也是這篇寓言故事應該留給學生的享受。作爲今天的教學,再從“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點出發來檢驗我今天課堂,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一、挖掘成功源泉

俗話說,“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我們的課堂學習要想讓學生嘗試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就應該首先考慮讓學生充滿自信地投入學習,如何挖掘這成功的源泉?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個問題,想方設法讓學生帶着自信走入課堂。在課前遊戲中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傳話遊戲,遊戲形式雖然簡單,但目的是在簡單的遊戲中讓學生形成“我是很棒的”這樣一種學習心態,在這樣一種心態下我順勢導入新課的學習,使學生充滿自信地投入了學習。除此之外,我還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在無意識中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比直白地對學生說:“我們開始上課了,請同學們注意聽講,注意看書”相比,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搭建朗讀平臺

寓言的故事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就是靠這個外殼來蘊藏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理解愈深愈透,領會寓意就愈明愈深。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也是閱讀教學,特別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於以上兩點認識,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試圖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代講、以讀促講、以讀促學,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本篇課文的重點是狼和小羊的三次對話。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語引導學生開展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別分角色讀狼爲了想吃小羊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羊的話以尖細柔和說理的語調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的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淡化了學生爲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孩子們“我要讀”的熱情,激發起孩子們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創設,刺激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

三、拓展閱讀時空

讀書可以使人明智,讀書可以使人明理......閱讀是學好語文、提高寫作的有力途徑,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認識到閱讀對於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新課程頒發後,閱讀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大閱讀觀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過接觸大量的閱讀材料讓孩子有所感悟、有所習得成爲很多語文老師的追求,我也就是其中的一位追隨者。語文課堂上的拓展閱讀,有課堂的當場閱讀--對文本的一種補充與挖掘,有課後的推薦閱讀--與文本相關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學中運用了第二種方法,拓展了閱讀的時間--向課外延伸,拓展了閱讀的空間--向校外伸展。以好書推薦的形式向學生推薦閱讀《伊索寓言》,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讀好名著。推薦閱讀該書的原因有兩個:1、與文本相關。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選自這本書中,利於學生產生閱讀的親切感和迫切心理。2、能學以致用。今天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重視了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點,從而在一步步的朗讀中領會寓意,這種讀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在拓展閱讀《伊索寓言》這本書時有所運用,如果堅持這樣做的話,我想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會與日俱增的。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8

《古詩詞三首》中其中有兩首《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已經在平時的古詩詞積累中學過,如何把學過的詩上出點新意來,備課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誦讀爲主,以調動學生經驗背景、引進學習資源爲輔,在感悟語言情感、體會詩詞意境中,把握詩文的審美韻味與內涵。同時,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學生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培養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課上下來,感受頗深:

一、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古詩詞具有語言凝練、意象豐富的特點,而國小生因爲生活積累不多,情感體驗有限,在閱讀中獲得的表象往往很籠統、模糊,此時就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本身的品讀盡情展開想象,通過“猜猜詩人的心情”、“你就是詩人”、“創設情境,想象說話”等,讓學生與古詩詞進行靈性的對話,從古詩詞生動的語言中猜度詩人的心境,進而陶醉在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學《獨坐敬亭山》時,學生從詩的題眼就看出詩人李白此時心情很是孤獨,還可以從前兩句感受到,尤其是“飛盡”和“獨去”等感受到的。然後我便追問:“那假如你就是詩人,你看到鳥兒們都離你遠去,就連天上的雲也離你而去,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麼?”一生說:“鳥兒們,你們爲什麼都走了,留下 來陪我說說話吧!”還一生說:“雲兒莫走,同我一起聊聊天。”還有一生說:“我本來就很孤獨了,你們爲什麼還要離我而去,真讓我傷心呀!”這樣,學生切身體會到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當學到後兩句的時候,有學生說:“老師,我覺得李白並不孤獨,因爲有敬亭山在陪伴着他。我是從‘兩不厭’感受到的。”“那你覺得李白會把敬亭山當作什麼?”“當作他的最知心的朋友。”“我覺得李白把敬亭山當作自己的親人。”“是呀,既是朋友,又是親人,所以怎麼看也看不夠。那麼李白可能會對敬亭山說些什麼呢?”我追問道,“請拿起筆,你就是李白,你把敬亭山當作什麼,你就對他說說話吧!”幾分鐘過後,有學生說道:“李白說:‘老朋友,謝謝你,在我最孤獨的時候能陪我說說話。’敬亭山好像在說:‘別灰心,我支持你!’”“多好的一對知心朋友呀!”我評價到。又有一生說:“我把敬亭山當作是自己的母親,母親好像在說:‘孩子,別怕,有娘在,要大膽的往前走。’”還有同學說:“我把敬亭山當作朋友,好像說:‘朋友,別泄氣,有我這個朋友在,與你同行。’”透過這一句句想象的話語,我們似乎又感受到李白此時並不孤獨,對詩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採用多種方法,便於理解詩的意境。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情和畫意融爲一體。如果把字、詞、句的意思嚼爛了餵給學生,這樣的詩歌教學意象全無,學生也必生煩膩之心。但如果放手讓學生去自學,教師少講或不講,又怕貽誤了某一個知識點。有沒有兩全齊美之策?我想到的是:把簡筆畫引入到古詩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詩意,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動動手,動動筆,用“畫”激趣,借“畫”入境,以“畫”悟情。

如在教學《望洞庭》和《憶江南》兩首詩時,我主要採用用簡筆畫的形式把你所理解的古詩所描繪的畫面畫出來,請一兩名同學到前邊畫,其餘學生在本子上畫,然後再去評議。如在畫《憶江南》一詩時,有同學畫了一個圓形的江,有的學生就指出,“江”應該是長的,“湖”纔是圓的。有的同學只畫出一條江,兩岸的樹木開滿了花,也有同學提出疑議說:“詩句中說得很清楚‘日出江花紅勝火’,江邊的花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比火還要紅,所以應該把太陽畫上。”瞧,既能調動學生學詩的積極性,又能將詩句理解得更爲深刻。

朱德的扁擔教學反思 篇19

《故鄉的小路》是國小五年級教材中的一首歌曲,表現了對故鄉濃濃的思念,學生沒有這方面的親身感受,怎麼樣讓學生“唱好”這首歌曲呢?在這首歌曲的教學中,我抓住以下幾點進行歌曲教學。

一、節奏

這首歌曲與以前所學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歌曲中同時存在兩種拍子,這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變拍子。我想讓學生自己發現,於是在初聽歌曲的時候,利用節奏遊戲,我跟着歌曲拍節奏,讓學生模仿節奏,然後讓學生說出節奏型有哪些不同?最終,大家發現兩種拍號在歌曲中是以小節交替的形式出現的。(抓住這一點,讓學生明白節奏的反覆性)與此同時,老師彈琴,學生來伴奏,幫助學生熟悉歌曲,更好地把握這種結構上的相同性,爲歌曲的演唱奠定了基礎。

二、歌曲的意境

因爲歌曲中樂句很相似,很多同學在歌曲演唱過程中都唱得沒有什麼變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現。我先讓孩子們將歌曲按旋律分段,明白歌曲的前半段重在敘述,後半段重在抒情,歌曲的高潮在後半段。但是,後半段的這兩個樂句在演唱中力度也是不一樣的。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區別不同的力度?

我先讓學生用朗讀的方法體驗文學朗讀中的高潮。我先朗讀,學生跟讀,有些同學的處理是前一句強,後一句弱,有些同學處理是前一句強,後一句更強,他們都有各自的理由:先強後弱,能更好地表現這種對故鄉的意猶未盡的思念,先強再強,表現自己對故鄉無比強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見解,接着說:“同學們,剛纔是我們在朗讀中的處理,音樂中的高潮不一樣,它必須藉助旋律來表現。我們想一下,歌曲高潮處的旋律有什麼樣的特點?怎麼樣的旋律纔有助於我們抒發自己心中的感情?我們再來看這兩個樂句的旋律,你聽一聽,想一想,怎麼樣的處理能更好地表現這首歌曲?最終,在我這樣的引導下,學生一致認爲先強後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創編活動

這個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創編歌詞,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小組合作精神。

通過這節課,學生都參與活動,而且每個小組都表現的很好,表現了團體的力量,難點、重點在遊戲中已經突破,瞭解變換拍子並能創編,我通過小組接唱、創編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反應能力。

這節課,讓我們都明白了唱好一首歌曲的不容易,但也知道了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發現,樂於思考,多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小組合作,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我們的歌一定會唱得更好,更動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