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精選3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7W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懷念母親》一課,作者通過介紹自己對兩位母親——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同樣懷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母親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深厚感情?”簡短的一句話,開啓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精選30篇)

課前的思考,有助於有效教學,智慧教學;課後的思考,有助於發展與提高。只有教師學會思考,才能教會學生思考,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意義。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

《彩色的翅膀》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文,但寫作上極富特色,一是線索鮮明,二是運用插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讓學生有效地體會到這兩點?我先讓學生速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些事,學生讀完課文後,初步概括出探親返島、嘗瓜會、種瓜、第二天見蝴蝶這些事,我在板書這些內容時,順帶引導學生說出探親返島帶回蝴蝶(等昆蟲)、嘗瓜會上得知島上缺少蝴蝶(等昆蟲)、第二天早上見到蝴蝶,邊說邊在相對應的位置板書“帶回蝴蝶”、“缺少蝴蝶”、“見到蝴蝶”,然後我問學生從第二行板書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發現都有“蝴蝶”,我告訴學生“蝴蝶”就像一條線把課文所寫到的這些事串了起來,這就是線索。(這時有些學生已能夠說出“線索”)我再引導學生看課文種瓜是在哪裏寫的,原來種瓜的事是在嘗瓜會上了解到的,是兩年前開始發生的事,結合板書我讓學生明白了這是插進去敘述的,叫插敘。至此,學生可以比較輕鬆地理解線索和插敘。 

課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是感受小島環境的惡劣、條件的艱苦。我出示句子“奇蹟終於出現了,這個島上成熟了第一個西瓜。”讓學生讀,讀完後我問“誰能從這個句子讀出疑問?”,一開始全班沉默,我再誘導:“誰能從看似無疑問處提出疑問,誰的讀書水平就高。”馬上,一個學生舉起了手:“我抓住‘終於’提問,爲什麼用‘終於’?”緊接着有學生問:“爲什麼島上成熟一個西瓜,也能說是‘奇蹟’?”“‘這個島上’,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島?”我把三個問題都簡要板書出來,要求學生再細讀課文解決問題。閱讀時間差不多時,我問學生先解決哪個問題,開始意見不一致,我再要求學生仔細想想,先解決哪個問題好,這時很多同學都認爲先解決“這是怎樣的一個小島?”,我再追問爲什麼,一個同學站起來說,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兩個問題就好解決了(我告訴他們叫“迎刃而解”)這樣,在引導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如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感覺到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比較好的設計。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3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開頭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儘快入“戲”,於是我就以稻草人樂樂作爲一堂課開頭的素材,自然、新穎、形象、巧妙,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本節課的主題上來,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教學效果,使後面的“好戲”順理成章。

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爲學生創設了生動、直觀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中,我擔當了導演的角色,創設了一個輕鬆的氛圍,讓學生自己擺擺造型引出步驟①-構思,瞭解到五年級學生的創作經驗十分有限,因此,在教學中的示範環節,我把主角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在臺上做好講解、示範,我及時出示步驟(②捆紮-③裝扮),通過學生對示範作品的點評提醒學生注意用線固定稻草的位置要簡要精到一些,還有裝扮材料的多樣性,否則作品容易呆板或者來不及完成,讓學生大膽創意的創作。學生在創作稻草人時提醒學生注意環保,自己動手收拾廢棄的材料。在這節課上,學生表現的很積極,因此課堂上學生很活躍但秩序並不混亂。

俗話說:“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描龍畫風,貴在點睛。”課堂結尾是老師盡情發揮才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大舞臺。課尾作品展示環節,我嘗試了一種新的結尾模式:課本劇表演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讓學生扮演稻草人、稻穗、棉桃、麻雀…等角色,表演過程中,允許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自由發揮,這樣有利於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學生即興表演的很投入很快樂,讓人“言有盡而意無窮,餘言盡在不言中”。“結尾無定法,妙在巧用中”,我相信,只要勤于思索,巧於構思,敢於創新,展開想象,放飛激情,就能夠演繹出“五彩繽紛、光芒四射”的精彩課堂結尾。

老師只有“善教”,學生纔會“樂學”,師生才能“共同成長”,這是我們高坪國小的校訓,也是我在這節課上的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而自信地投入到鄉土美術活動之中,充分體會家鄉的自然美與人文美,從而積極地參與鄉土美術的資源開發與繼承。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4

推導公式時,我沒有代替學生的操作,始終只以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使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起來。

在這種形式下,學生運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式進行了探索。另外,爲了突出“等底、等高”這個條件的重要性,我巧置陷阱,我還特意安排了一組等底不等高,一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結果學生的實驗結論和其他組的不一致,這時候就出現了爭論,這時,我時機引導學生與上次演示比較,1比3的關係是在什麼基礎上建立的?學生恍然大悟,明白圓錐體和圓柱體等底、等高,圓錐體體積纔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相信今天通過同學們自己的動手體驗,對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印象深刻,只有自己經歷了纔會牢牢記住!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5

《分數混合運算》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已經有了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和分數乘法、除法計算的知識經驗。在本節課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是一樣的,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和計算技巧,會正確計算分數混合運算。充分讓學生經歷分析數量關係,畫線段示意圖、說等量關係等數學活動過程,學會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式。並能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一、複習導入,巧遷移。

上課伊始,我首先讓學生說一說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旨在勾起孩子們

對整數混合運算的回憶,同時也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後,我又讓孩子們根據線段圖列式計算。在這一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孩子們動手畫線段圖的能力比較差,想通過這個題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根據線段圖描述題意並能列式計算。在讓學生根據線段圖列式計算之前,我先讓學生要看清圖讀懂圖意,會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列式計算之後,再讓學生說一說列式的理由。這樣既考查了學生對線段圖的理解,同時也複習了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爲後面的新知學習埋下了伏筆。

二、自主探究,重過程。

在新知學習過程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自主探究,教師適時加以指導,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題意。在探究過程中,呈現出了多種解答方法。學生能夠根據線段圖,基本說清楚每一種解答方法的算理。這裏面也有一個小插曲,本來在備課中曾經想到學生可能會想到12(1/3 3/4)這種方法,但經過試講和再三考慮,我決定迴避這種方法。因爲考慮到本節課是學生剛剛接觸分數混合運算,在本節課中他們不僅要掌握分數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還要分析理解兩步計算的分數乘法應用題,一下子要同時面對兩大難點,特別是中差生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所以針對以上學情,我決定本節課暫時忽略這種方法,等下節課再進行拓展練習。可是,在課堂上還是有學生提出了這種方法,在說算理的時候表述不夠清楚,於是我就引導學生從線段圖上理解,讓學生利用線段圖層層理解 1/3 3/4 = ,就是求航模小組人數是氣象小組的,已知氣象小組是12人,那麼求航模小組的人數就是用12(1/3 3/4)。

三、分層練習,促提高。

在練習習題的設計上,我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孩子掌握知識的程度,在本環節中,注重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首先從基礎習題看圖列算式開始,進一步考查孩子們的識圖能力。接着再通過對比練習,讓學生明確不同情況下的分數應用題的解答方法。然後出示孩子們計算中容易出現的錯誤,進行判斷改錯,旨在讓學生通過這組練習,能夠提醒自己在計算中要注意的問題。最後還安排了一個備選題,便於在時間充裕的時候,讓孩子們能夠繼續思考探究。很可惜的是,在課堂上,由於前一環節花費的時間過多,造成了本環節中的後兩題沒有完成。細想下來,覺得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教師語言還欠精煉,學生的識圖、畫圖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當然,這都要靠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磨練自己,牢記自己的缺點,關注孩子們的學習困難,讓孩子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這節課,我一共進行了三次試教。第一次試教,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首先嚐試畫線段圖理解分析題意,但發現孩子們的作圖能力比較差,一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畫圖。第二次試教,我汲取了上節課的教訓,考慮到孩子們作圖能力差的現狀,在指導學生進行例題學習時,就顯得有些小心翼翼了。引導學生逐句理解題意,畫線段圖,雖然最後整個教學比較流暢,但總覺得有牽着學生走的嫌疑,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不夠。第三次試教,我重新進行了教學設計,將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了較大的改動。從複習題的設計到探究活動的引導再到鞏固練習的習題編排,我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認知水平,以線段圖爲主線,複習題設計中,安排了看線段圖列式計算的習題,爲後面的新知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知探究活動中,更是鼓勵學生能夠畫線段圖理解分析題意,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鞏固練習中,更是和前兩個環節相呼應,讓學生學會看稍複雜的線段圖列式計算,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

對比幾次試教,我覺得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關注學生學情,立足數學課堂。教師在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習慣等等。在備課環節,要處處以生爲本,設計適合該班級學生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能夠學得輕鬆,學得快樂。

2、錘鍊教學語言,提升教學能力。幾次試教,發現自己對學生的引導過於“囉嗦”,教學語言不夠簡潔。這也是自己不放心學生,害怕學生學習出錯的表現。應該給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參與、積極探究、暢所欲言,這樣他們纔會真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6

語文課不是單純地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那麼,怎樣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能力培養的同時,落實生命教育呢?現代閱讀學認爲,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和轉換信息的心理過程。《新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

這種對話其實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在反覆閱讀文本之後,我決定抓住語文課的本質,進行語言能力培養,並像“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那般毫無痕跡地滲透生命教育,將學科德育落到實處。

因此,教學《牀頭上的標籤》整堂課,我設計了培養學生靜心讀書、仔細思考和傾聽他人發言的習慣;加強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從文本中獲取信息,並進行加工提煉,使之變成自己的知識與他人交流)、對於知識的運用和遷移的能力。

教學本課時,我將閱讀的過程真正教給學生,如:預習內容的交流、疑難問題的解決這兩個板快的設計,就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預習開始就與文本產生直接對話,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在自主合作與交流中得到了解決,老師起到了組織和理順的作用。另外,還抓住細節描寫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但這節課,文章的寫作方法卻沒來得及讓學生細細品味。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7

本節課在教學中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塗畫、比較、歸納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直觀導入

在教學中爲了突破教學的難點,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算理,一開始我就請同學們看黑板上貼的長方形紙,塗色部分分別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幾?,通過對長方形紙的塗色,很好的揭示這一道理。將抽象的算理與直觀的示意圖結合起來,使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在解決算理時,通過數與形之間的對應和轉化,從而啓發計算思維。比如畫斜線的1份佔1/2的1/4,此時的單位"1"是1/2,但是對於整個長方形來說是1/8,此時的單位“1”是一個長方形。

二、關注算理的推導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說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

新知教學時我出示“1/2×1/3”猜一猜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義?我提示學生想一想分數與整數的意義 看一看適合分數與分數相乘嗎?最後學生得出,“1/2×1/3”表示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是多少。這時,我告訴學生這道算式也可以表示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我想肯定有同學能夠很好掌握,可是肯定也會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於是我接着要求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這個算式的意義。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也加深學生對“分數與分數相乘” 計算法則的理解。

當學生畫出這個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時,我問學生,從圖中你能看出“1/2×1/3”的結果嗎?學生一下子就說了結果1/6,然後我又出了幾個分數與分數相乘的算式要求學生先畫圖再說出得數這樣經過幾次動手操作,學生對分數乘法的計算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學法的滲透

本課時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畫圖、摺紙、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這樣在計算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既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又使學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與價值觀。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8

作爲剛剛擔任六年級語文教師的我,面臨的問題就是: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引導學習,激發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學生自由“展示自己”

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我經常上網蒐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9

《分數混合運算》是北師大版教材六上第二單元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教材審定

前是五年級下冊教學內容,雖然移到六年級上學期,還是覺得放在分數乘、除法學習後進行綜合應用比較好,開學第一節課,我跳過第一單元《圓》,直奔第二單元《分數混合運算》,與五下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本節課是整數混合運算的拓展,也是運用分數乘法和除法解決問題的綜合練習,一是讓學生體驗分數混合運算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但在計算策略上又和整數混合運算不同:分數乘除法混合運算可以將除法變成乘法後一次性同時約分,相對整數混個運算,學生更喜歡分數混合運算。

運用分數乘法除法解決問題簡單的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此之前,學生知道“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求一個數的幾倍”一樣都用乘法計算,而“已知一個數的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又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求這個數”相同,既可以藉助方程解決,也可以直接用除法解決。本節課是要“解決航模小組有多少人”?我們重點放在當學生充分理解情境所蘊含的數學信息和問題後,讓學生分析解題思路上。帶着問題讀題、理解題意是我們的數學課堂常用的方法。老師給學生如下思考問題:航模小組的人數與氣象小組人數有直接關係嗎?要求航模小組多少人,能直接求出嗎?必須通過哪個小組人數“搭橋”?有了這三個問題作爲鋪墊,學生通過畫圖就能清楚看出:先要求出“攝影小組的人數”,才能解決“航模小組多少人”。“攝影小組的人數”是“氣象小組人數”和“航模小組人數”之間的橋樑。

調到以往的知識積累,結合圖分析,學生基本能理解求“攝影小組的人數“和求”航模小組的人數“都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計算,在分步列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列出綜合算式“121/33/4”並不困難。

爲了讓學生對用分數乘除法解決的問題有進一步認識,教師設計如下反向式練習:如果算式是“12÷1/33/4”,這道題該是怎麼樣的呢?這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探究,大部分小組學校能明白,關鍵是121/3和12÷1/3是不同的,導致這兩道算式不同之處是攝影小組人數和氣象小組人數的關係發生了改變,而只需要把“攝影小組人數是氣象小組人數的1/3”改成“氣象小組人數是攝影小組人數的1/3”。這一改動,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學會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

爲了讓學生加深“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兩種數學模型的認識,我們給出“12÷1/3÷3/4”、“121/3÷3/4”等算式,讓學生在原來情境基礎上改變數量關係,變成不同例題,不僅發揮一道題最大功能,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於分數乘除法數量關係的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加深,不至於對於用乘法還是用除法解決停留在測測的層面上。

本節課是開學的第一節課,大部分學生能在短時間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老師感到很欣慰。

過了一個暑假,學生真的長大了,像畢業班的哥哥姐姐了。

真切希望新的學期每個孩子學習生活輕鬆愉快!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0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

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爲新砌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爲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校園電視臺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爲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悅耳的名稱。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1

《牀頭上的標籤》是一篇拓展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化學家李比希“一成一敗”的兩個小故事。課文以別巨匠心的標題和巧妙的細節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要求自己“更認真”“更嚴謹”的化學家形象,讓我們明白只要不斷吸取教訓,就能迎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教學本課時,我將閱讀的過程真正教給學生,如:預習內容的交流、疑難問題的解決這兩個板快的設計,就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自預習開始就與文本產生直接對話,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都在自主合作與交流中得到了解決,老師起到了組織和理順的作用。另外,還抓住細節描寫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但這節課,文章的寫作方法卻沒來得及讓學生細細品味。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2

反思一: 《我們的新學校》

本課主要探討我們的新學校,引導學生了解新學校,適應新學校的生活。這堂課符合六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六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好表現自己。他們進入中學,有太多的好奇和嚮往,什麼事都想探索和了解。所以在本課設計上主要以學生參與爲主,讓學生融入到討論中去。

反思二:《生活的新起點》

這節課設計了學生課前對課外活動的探索活動,但由於學生課前準備不足,效果不是很好。在團知識競賽活動中,對於積極參與和答對問題的學生給予鼓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反思三: 《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

本課的導入很引人入勝。小水滴故事形象生動,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通過小水珠和海洋的比喻,啓發學生對個人和集體關係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初步體驗個人的成長是離不開集體的。

本節課通過學生講述發生在班集體中的故事,既能展示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優點,又能使學生在以自己的特長積極參加集體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班集體會因個人才能的發揮而更加精彩,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本課主要引導學生平時自己觀察,樂於向班級、爲他人做奉獻的同學學習,樂於成爲班級的主人。

反思四:《紀律是集體生活的保證》

利用學生的照片作爲新課導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易於啓發學生理解和掌握無處不在的道理,懂得紀律規範着我們的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的規章制度保證了學校的正常生活次序,紀律的維持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完成。調查學生遵守紀律的情況並加以討論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針對學生在遵守紀律方面存在的問題,採用集體討論的形式,有利於規範學生的紀律。

反思五:《集體生活需要合作》

由於本課內容涉及到合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很多帶有合作意義的學生小組活動和討論,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學會合作,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反思六:《創造良好的班集體》

本課主要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積極態度參與討論,爲班集體建設出謀劃策,六年級的學生,要面臨一個融入新集體、結交新朋友、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本課設計了很多學生活動,目的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增強對集體的熱愛之情,自覺爲創建良好的班集體盡心盡力。

反思七:《我的班規我做主》

班規如果只是由老師制定,學生被動接受,必然使學生反感。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探索合作去體驗和思考,在交流的過程中主動爲班級制定班規出主意,必然事半功倍。

反思八:上好思品課需要注重學生的互動合作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爲教而教,學生成了知識的“容器”,這種灌輸式的單向互動,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互動,有利於學生在相互啓發和感染中獲取知識,促進他們知識、能力、情感和覺悟的健康發展。比如在教學第二課《融入集體 學會合作中》一文中,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引言中的案例,然後讓學生進行思考,並結合班級生活中的“自私自利”的現象進行互動學習,分組討論並剖析學生身邊較常見的不良行爲或嚴重不良行爲,指出避免和矯正這些行爲的有效方法。通過互動合作,讓學生掌握融入集體生活的重要性

反思九:上好思品課需要突出探究式學習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鼓勵學生在實際的矛盾衝突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根據這一理念,教材在每個單元安排了一個探究活動。圍繞主題,展開探究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發現問題開始,分組活動揭示主題。然後根據主題進行教學,層層展開。讓學生結合生活,認識社會,瞭解社會,掌握運用,最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這種探究式的教與學過程,從發現問題開始,展開一系列的分析研究,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

反思十: 上好思品課需要加強學生的道德實踐

思想品德課的特點是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和綜合性。要求教師做到“注重與學生生活性和社會實踐的聯繫,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樣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政治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校園各項文體活動、社會公益勞動、進行體育項目比賽和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社會,體驗生活。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一個主題,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處理信息的綜合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能力。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3

這是一篇六年級上冊的略讀課文,文章主要介紹了寶石島戰士們建島愛島的主要事蹟,從而表達戰士們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遠大理想和信念。

剛剛接觸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覺得這是一篇較難把握的課文,文章中的戰士們的情懷錶現得比較含蓄,只有一個小高的形象顯而易見,而後就是一次活動——“嘗瓜會”。但是細細品讀之後,發覺課文的字裏行間不缺少對戰士們的描述和讚美。

如:課文的的第十一自然段中:兩年前,戰士們來到寶石島上,建立起這個新的陣地。他們在岩石下、小路旁,壘出一塊塊“海龜田”,把從家鄉帶來的蔬菜種子,連同自己建島愛島的深情一起播種下去。

這其中不難發現這個島的風景——荒無人煙,但是對於這樣的環境戰士們抱怨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們用自己的雙手開始了建造,一塊塊的“海龜田”,就是見證。在這裏我大膽的讓學生們想象,讓他們用自己的聯想去看看這片荒蕪之地。同學們很快的便發現了這裏的顏色:黃的、綠的、灰的,許 許多多,在他們眼裏這裏不是美麗的,而是荒涼的。此刻我再話鋒一轉,請他們想象戰士們,想象他們在種什麼,此刻許多同學不再侷限於書本,有的說:“戰士們是在種自己的深情,一種愛的深情”,有的馬上說:“戰士們是在種希望,一種對未來美好憧憬的希望,因爲他們堅信,在這裏一旦有了第一株蔬菜,便有千千萬萬的蔬菜,便有數不勝數的水果,便有高大挺拔的大樹,嬌豔美麗的花朵,生命力頑強的小草......”有的同學思考得更深,他說戰士們其實在種自己,就是在種人,他們把自己種在了祖國的邊疆,祖國的領土,在這裏開花,在這裏結果,在這裏繁衍生息。

此刻我見好就收回到課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戰士們種下了許多許多,所以這裏不再是灰色的黃色的,這裏是?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告訴我是彩色的,是美麗的。於是我便更大膽了,我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假如我是那個西瓜我會讓...分享,因爲他...開始了自己的小練筆。有的同學說:“假如我是西瓜我會讓小高獨享我,因爲是他給了我光輝的生命”;有的同學說:“假如我是西瓜,我會讓最小的士兵分享我,因爲這樣他們纔會幹得更努力,要知道他們是我的後代們的希望啊”;還有的說:“假如我是西瓜我會讓作者吃我,因爲有了他的宣傳,我纔可以得到更多的科學家的關注,那麼我的新品種就會產生,我就可以一藤多果了......

孩子們想了很多,我也想到了很多,平時教學中我重視學生的讀悟水平,重視他們的字詞教學,但是情景教學卻忽視了,如今小試牛刀,卻收到較好的效果,可謂可喜可賀,但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我想自己早就明白,教學應該實實在在的品讀字詞,品讀句段,靈活運用:聽、說、讀、寫,爭取把語文課上得更加紮實,更加實在。這之後提升感情部分不妨多考慮一下情景教學,畢竟這是學生們的興趣之源啊。突然想到的:“把音樂嫁給語文”博客內容,心裏泛起了絲絲漣漪。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4

上課之前我表演小魔術 “向上走的戒指”,引出“重力”,讓學生回顧任何物體都會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進而在本課堂的導入中,我故意讓一個身材嬌小的女生搬一桶純淨水到高處,引出難題,學生們很容易想到利用木板搭一個斜坡來幫助女生解決難題。在經歷了將水桶直接提到高處和沿着斜面運到高上,結合該名女生的體會,學生們直觀形象地發現前後兩次搬運水桶所花的力氣是有區別,結合生活經驗,教師點出課題:斜面。他們會進一步思考:斜面應該是有省力的作用。學生們的思考,猜測,質疑,正是本堂課行進的基礎,本課的目的在於通過學生對“斜面”提出問題,假設問題,進而設計展開實驗,通過數據,使學生了解斜面的作用,瞭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區別。

本課的兩組實驗設計,沒有太大的難度。學生比較容易就能設計出實驗方案,教師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嚴格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實驗,並認真記錄實驗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得出結論。但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小組進行“斜面的作用”實驗時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如動手能力的制約、時間的制約等,常常導致實驗的效果並不十分明顯、不能達到人人蔘與,降低了實驗的有效性,從而影響教學質量,同時也浪費了課堂的寶貴時間。如何才能使“斜面的作用”實驗變得更爲科學、實用、有效?經過一番思考我決定自己製作一個簡單實用的自制教具,能讓學生方便快捷地操作使用,使學生人人都能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通過實驗來直觀地感受到“斜面的作用”實驗的現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知識。

於是我想到用門鉸鏈將兩塊桐木板結合在一起,通過桐木板的角度變化,讓學生自己快速方便地製造出不同坡度的斜面,學生可以通過小車和彈簧測力計,在斜面上測量不同坡度的斜面導致的力的變化,簡單明瞭、直觀形象。學生使用自制教具,每個人只需簡單的操作過程就能直觀形象地觀察到不同坡度的斜面對力的影響,加深了學生的印象,有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自制教具,節約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以一小組4名學生爲單位,每個學生通過本教具所花費的實驗時間大約爲3分鐘,整個小組的實驗時間大爲節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同時滿足了人人動手參與、人人有收穫的教學目的。

學生利用自制教具實驗後,對斜面的作用有了深刻的認識。同時我瞭解到學生已經在數學課上學習了“條形統計圖”,所以我又利用excel表格,將全班的實驗數據利用不同顏色製成條形統計圖,通過觀察條形統計圖,學生對全班各個小組的數據一目瞭然,直觀地認識到了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順着這股“東風”,再讓學生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是一個難點。教師應儘可能多地讓學生討論、思考、發現,找找生活中各種斜面的應用。對於螺絲釘是一種斜面的應用,學生更多的是通過感性認識得出結論,通過先小組觀察螺絲釘的實物,認識“螺紋”的構造,再觀看教師準備的“自制螺絲釘”,通過觀察和把玩“自制螺絲釘”,他們直觀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紋上的應用了,認識到斜面的變形。在此基礎上認識盤山公路的斜面原理就變得更爲方便。

本堂課我前期進行了充分的材料準備,學生們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活動,纔會深刻認識到斜面的作用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正所謂生活之中處處有科學。相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他們不但對“斜面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也會更爲濃厚,對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也會更加關注。

回顧本堂課,我覺得自己在材料準備、課程整合、課堂設計等方面的工作是比較充分的。但是在指導學生探究方面,還沒有完全放開,雖然有“生本”的理念意識,但總是擔心學生在設計和操作的時候不夠規範,不夠科學嚴謹,有的時候沒有放心將課堂交給學生,老師指導地過於細緻繁瑣,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還不夠多。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5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第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文章的字裏行間瞭解海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邊防戰士艱苦的生活條件。第二,細讀課文,從戰士們的言談、行動中,體會邊防戰士對祖國海島的真心熱愛之情。

課文讀起來妙趣橫生,那些可愛的戰士們的一頻一笑,一舉一動都顯得那麼質樸可愛。爲了一個西瓜,全島的戰士都傾注了心血和汗水,西瓜成熟了,那場別開生面的嘗瓜會讓人熱淚盈眶。“戰士們笑着,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地端詳着,輕輕地聞着,慢慢地咬着,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象有一股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這兩句話讓我百讀不厭。每當讀到這兩句話,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戰士們一張張憨厚燦爛的笑臉。他們的要求很簡單,他們的笑容很真誠,他們的幸福很真實。我總在想,人是不是在物質匱乏的地方反而會更純淨呢?

當然,戰士們對西瓜的特別感情其實是對祖國寶島的熱愛,他們是爲了讓祖國海島能美麗富饒起來,這也就是對祖國的真摯的熱愛。上好這堂課,也就要帶着孩子們走進戰士們的內心境界,去體會他們美好的心靈。

最終我決定還是從孩子們的喜好出發進行這課的教學。

首先,讓孩子們分組自學課文,讀讀畫畫,批批註注。交流的時候,我同樣從引導孩子們從他們最喜歡的片段的入手。沒想到,孩子們最喜歡的片段也是戰士們的嘗瓜會。順理成章,我帶着孩子們細細品讀了嘗瓜會的幾個句子,並讓孩子們學着戰士們的樣子“嚐嚐”西瓜。除了帶着孩子們聲情並茂地朗讀外,我還讓孩子們展開想象,戰士們品嚐着西瓜,想到了什麼呢?並讓孩子們動手寫一寫。孩子們的聯想很豐富,很自然的,孩子們想到了海島的未來,其中不乏對海島和祖國的熱愛之情。

最後,孩子們一起去了解了這個西瓜的來歷,並簡要了解了戰士小高帶昆蟲的原因和帶昆蟲的過程。

這是一篇非常美麗的課文,但是我覺得自己的課堂中缺乏一種情趣,一種享受美麗的情趣,因爲我沒有把這篇課文所展現的美讓孩子一同分享。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6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上能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積極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全員參與,熱情高漲。應當說在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本節課比較好地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以下幾處:

一、密切聯繫實際,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負數的產生和發展源於生活的需要。因此,本節課前,我讓孩子們去調查、瞭解生活中的正負數現象,然後在課上討論彙報。學生展示了儲蓄卡、收支記帳本,談到了海拔高度、電梯升降、進球失球等正負數現象,使我由衷地敬佩,他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觀察這一學習過程,我感到學生在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負數的來源”又讓學生油然而生一種民族自豪感,體驗到了數學的無窮魅力。

二、有效開展探索,嘗試“跳一跳,摘果子”。

由於學生在溫度大小的比較上掌握得很輕鬆,學得興趣盎然,因此,雖然抽象數之間的比較教材沒有出現,我還是根據學生實際,藉助劉翔110米欄比賽中,悉尼30度、北京-10度、東京-6度、上海10度的城市溫度,所蘊藏的正、負數、進一步來理解生活中的負數。沒想到,通過學習,不僅能“知其所以然”,還由此會比較大小,

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當知識被遺忘時,留下的是能力。”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學生朝這個方向邁進、再邁進。雖然開始時學生還有些拘謹,但隨着教學的深入,孩子們越來越投入,開開心心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我也很開心。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7

一、在理念上的轉變。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下六個理念: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得需求;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標準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些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二、在內容方面,我發現:

1、科學課的主要內容,不僅綜合了自然課的主要內容,還增加了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對人體自身的認識、環境保護教學內容。這樣做更利於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

2、科學課程具有更強的實用性、趣味性和靈活性。課程中的內容更注重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兒童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培養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這樣,更有利於發展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形式,從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在教學各方面的轉變。

1、在上課時,教學方法根據課堂上出現的情況,靈活多變的運用;教學環節隨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2、由於文本提供的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很強,在備課時,我充分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和教學時間。所以,在備課時,我不僅考慮到文本的內容,還考慮到文本延伸到的內容,查閱相關書籍,上網查閱資料,以防上課時出現過多的學生質疑,而自己卻不知怎樣回答的情況。

3、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創設開放性課堂。有的學習內容,實踐性非常強,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需要提前佈置學習任務,讓學生蒐集材料、合作探究、從中獲取知識。而在課堂上,只是彙報交流結果。如鐵的生鏽。

4、不斷總結經驗,進行教學反思,始終讓學生成爲課堂教學中的主人,有利於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於學生進步成長,促使學生學好科學課的積極性。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困惑,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步想方設法解決。如:如何大面積地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更好地搞好小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學教學的道路上,我將繼續努力,爭取更大更多的收穫。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8

一、以賞識的教育喚醒孩子的自信心。

有了興趣,沒有信心也不能在學習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績差,因爲其在學習上沒有成功的信心。因爲很多老師課堂的目光多停留在優生身上,提問時不注意,好不容易給個機會學困生生,可能是道難題,只會讓其丟臉,沒有成功怎會開心?我提問會根據難度來,簡單的讓學困生回答,正確率自然高,讚美的語言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腦子不如人。即使答錯了,也要找個理由誇一誇。我就是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眼裏,大家都一樣,只是態度不同造成成績的差異。態度改變,成績一定進步。

二、夯實基礎知識,抓實基本技能。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只有夯實基礎,學生的語文成績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雖然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依舊不能忽視。這個學期,我要求學生從把字寫認真、清楚開始做起,明確了學生學習目的,端正了學習態度,平時加強了生字和新詞的聽寫,從源頭上堵住了出錯的概率。其次,分階段、分內容注重了對語文基礎的回顧和複習,如:結構相同找詞語,修辭手法、改病句、縮句的操練,名言警句的積累、重點句的理解、把握課內外閱讀、加強了寫日記和即席作文等。此外,對於語文的作業,要求上課專心,不懂多問,力求掌握於課內。在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精講精練不斷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抓好各單元的過關,從字詞、段落到篇章,要求學生逐個過關。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19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本學期六年級的數學教學在很多方面進行了創新和改進,較爲成功的是抓着要點重點來發揮學生的思維與綜合應用。例如分數乘法與分數除法學完後,給出已知條件:“六(1)班男生23人,女生10人”。提出編題比賽,比一比,誰提出的數學問題最多?

學生通過編題比賽,發現一個簡單的條件,能提出這麼多的數學問題,有的學生提出了50多個問題,從編題中,學生把分數乘法的意義,分數除法的意義都在題中體現,明白了一些在教學中沒有解決的問題,而編的分數應用題改成比的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不但數量上多了兩倍,又把分數應用題,比的應用題,百分數應用題進行對比,加深了對它們聯繫的理解。

這種教學思路,我在五年級講長方體與正方體時也用過,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長方體,自己量出長、寬、高並提出數學問題,在教學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解決了五、六年級數學靈活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問題。

在教學中,雖然想了很多的辦法,但發現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儘管在後進生身上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從學習成績上看,只是

略有進步或進步的幅度小,和我們的預想有些差距。

2、部分學生不善於動腦思考,不會舉一反三,被動接受知識的現象較普遍,因此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差或方法少。表現爲:考試時對老師講過的題目會做,題目稍加靈活變化就無從下手;較複雜的應用題不善於綜合性的運用知識解答或藉助畫線段圖幫助理解、分析題意來解答;應用幾何知識解決實際問的 能力差。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0

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樣,要想讓學生在作文能力上有一個好的提升,也並非一日之功。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讀書札記,建立課堂小練筆本,把課堂的小練筆寫到一本本子上,時間久了,這也是很好的作文材料,在學習中遇到優美的段落、句子,甚至是一個好的詞語,都讓學生摘抄下來熟讀甚至是達到背誦,我想只有我們在平日裏勤寫多練,不斷地積累作文材料,才能爲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堅固的基礎。當然,學生不可能如老師之願總是把作文寫得流暢優美,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想辦法去幫學生一把,就拿今年我所教的班級來講,全班63名學生,上交上來的作文在一個星期內批改完是比較困難的,爲了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學生打好草稿後我先是讓他們把作文抄到作文活頁紙上,每天定量批閱,我先把每名學生的作文批閱一遍,寫得好的地方大加讚賞,不盡人意的地方委婉提出建議,和學生共同修改後,讓學生把修改後的作文抄到作文本上。再次批閱就比較省時省力了,寫好的作文讓學生熟讀,讓這相對來講比較流暢的文章在學生腦海裏流下深刻印象,那麼日積月累,長時間這樣修改下去,學生的作文能力應該會有很大提高的。

國小語文教學是一個精細活,以上我所說的幾點只是國小語文教學的幾點不成熟的個人看法。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把工作做精、做細,做周全,我們畢業班的語文教師會不負衆“望”,會收穫屬於自己的別樣天空!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1

1、以逛商場爲整節課的主線,脈絡清晰,不會給學生和聽課者有雜亂無章的感覺,同時,例題的設計,我適時地結合生活情境和學生的認知發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自己都好象有這樣的經歷一樣,又是幫助老師解決問題的,解決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樂趣。

2、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好的數學問題,是激活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學中,不斷地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學生掌握髮現折率與百分比的相互關係的前提下,分別提出了“求現價、求原價、求折率”等一系列問題,使學生不斷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現價與原價的關係這一核心內容。

3、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情景的設計貼近生活,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豐富學生的解題策略,爲學生創設了展示智慧、發揮潛能的空間,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現了數學的應用價值,並且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不足之處:

個別學困生還是有理解較慢的情況。由此看來,教師應在講授新課前,適當增加對百分數應用題的複習。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2

上好一節科學課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你準備的再充分,也依然會有許多遺憾。下面就本課教學做一個簡單的反思。

1.營造學習氛圍

上課前,我先讓學生猜了五個謎語,比如:說它多大就多大,日月星辰全容納,無人知它始與終,也沒左右和上下。(宇宙)上一半,下一半,中間有線看不見,兩頭寒,中間熱,一天一夜轉一圈。(地球)這樣的謎語,難度適中,很快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放鬆了學生緊張的神經,使學生儘快進入到了科學學習狀態。同時這幾個謎語也都本課的教學內容(天文學)有關,所以猜謎語也營造了天文學學習氛圍,爲下一步探索神祕的太陽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2.巧妙使用課件

本課的一個最大優點就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種課件,實現了信息技術與科學學科的整合。課件的巧妙使用,對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考,突破重點難點,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教學的開始,教師播放“神州5號”飛船升空的錄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神祕太陽系的願望。通過播放“太陽、地球、月球”三者關係的動畫,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了三者的聯繫和區別,從而認識“恆星”“地球”“月球”的科學概念。又如,通過播放“太陽系”動畫,使學生清楚地認識了八大行星、彗星和小行星,以及它們的運行規律。如果沒有這些課件的參與,讓學生想象和認識太陽系幾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見,課件的巧妙使用,對於調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3.注重啓發引導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的許多回答完全不再我的預設之中,並且也有許多學生答不出的現象,因此我及時進行了啓發和引導,這對於學生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在觀看動畫後,我問:“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有什麼區別?”學生回答了幾次都未能說出其本質特徵,這時我引導說:“從發光的角度去考慮。”一句話提醒了夢中人,使學生認識到太陽是自己能發光的,而地球、月球是不能放光的,爲認識恆星、行星、月球的概念打下了基礎。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3

一、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導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最需要的是從現實出發,從身邊找數學問題,也就是說:“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利用班上的總人數、男女生人數,來說說比的知識,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戰性的實際問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這種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問題中,能使學生真正體會數學不是枯燥無味的,數學就在身邊。

二、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探究。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三、嘗試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

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又不是簡單的解題訓練。在練習的設計上,採用多種形式步步提高,通過有層次和有坡度的一組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讓學生明白比不但與生活有關,和自己也有關係,更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五、不足與疑惑

由於在突破重點這一環節花了較多時間所以練習的量相對少了一些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4

在上六年級的《太陽系》這一課時,我知道六年級的學生對於太陽系的認識並不是空白的,他們能說出太陽是恆星,能說出太陽系的幾大行星,甚至個別學生還能說出更多的知識。甚至有個別孩子在上這一單元之前就對我說這單元估計不用怎麼學就能全知道。但我知道大多數學生對太陽系的認識是模糊的,尤其對於太陽系其他天體的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過本課教學,通過建模活動,使學生建立對太陽系的完整認識,並在建模過程中,認識到太陽系的遼闊,宇宙的浩瀚。

在本課教學中,我先出示了一張太陽系的幻燈片,一個個星球都在上面,但都有一個個括號。這樣的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在認識各個美麗的星球的同時去了解距太陽從近到遠的行星位置排列。從一個個星球的名稱從學生口中說出來,再借着部分已有孩子的認知層次,我再略補充一些。孩子們對於太陽系中的行星起了很大的興趣,尤其像金星上太陽是西升東落,像天王星在自轉時是滾着前進等。在這樣的結合學生已有認知層次,加上教師的引導性話語,大部分學生對於認識太陽系這部分知識學得更紮實,有效。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5

本節課在教學中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塗畫、比較、歸納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境、直觀導入

在教學中爲了突破教學的難點,使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分數乘法計算法則的算理,一開始我就請同學們看黑板上貼的長方形紙,塗色部分分別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幾?,通過對長方形紙的塗色,很好的揭示這一道理。將抽象的算理與直觀的示意圖結合起來,使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結合起來。在解決算理時,通過數與形之間的對應和轉化,從而啓發計算思維。比如畫斜線的1份佔1/2的1/4,此時的單位"1"是1/2,但是對於整個長方形來說是1/8,此時的單位“1”是一個長方形。

二、關注算理的推導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說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

新知教學時我出示“1/21/3”猜一猜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義?我提示學生想一想分數與整數的意義 看一看適合分數與分數相乘嗎?最後學生得出,“1/21/3”表示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是多少。這時,我告訴學生這道算式也可以表示三分之一的二分之一是多少。 我想肯定有同學能夠很好掌握,可是肯定也會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於是我接着要求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這個算式的意義。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地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的意義也加深學生對“分數與分數相乘” 計算法則的理解。

當學生畫出這個算式所表示的意義時,我問學生,從圖中你能看出“1/21/3”的結果嗎?學生一下子就說了結果1/6,然後我又出了幾個分數與分數相乘的算式要求學生先畫圖再說出得數這樣經過幾次動手操作,學生對分數乘法的計算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學法的滲透

本課時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畫圖、摺紙、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這樣在計算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既培養了學生合作意識,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又使學生在理解掌握方法的同時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與價值觀。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6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國小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呢?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恰逢學校歡慶百年的盛事,校園面貌有了大改觀,組織學生爲新砌的花壇寫溫馨的宣傳用語,爲新建的大樓內部選擇格言警句、寫凡人小語,爲校園電視臺積極撰稿。在練筆、討論、推敲中學生樂而不疲,尊師愛校、友愛同學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例如,爲了給學校的百年紀念石碑起個悅耳的名稱。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7

折扣是新課標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百分數”內容中的一節知識.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生活實際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教學這節內容時,我定的教學目標是:1.聯繫生活實際和百分數的意義明確折扣的含義,能熟練地把折扣率改寫成分數、百分數並能正確地解答有關折扣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對百分數內涵的理解.2.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解題策略.3.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讓學生理解折率,是本節課的核心內容,是學生正確解決折扣問題的基礎,設計教學環節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圍繞教學目標我首先通過課前調查促銷方法,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讓學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價的85%出售”這一關鍵知識點.接着引導學生溝通折數與分率、百分率之間的聯繫,爲學生下一步探究新知進行鋪墊,使學生能順利地建構新的知識.之後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進行集體討論:⑴同樣價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還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樣想的?(打一折便宜);⑵小明的父親要買一部手機,發現同品牌、同型號的一款手機甲商場打九折出售,乙商場打八五折出售,哪個商場售價便宜? 你是怎樣想的?(無法判斷,因沒有告訴這款手機的原價.);⑶一個普通鉛筆盒和一臺電視都打八折出售,它們有什麼異同點?(降價幅度相同, 降價的錢數不同.)

這幾個問題之間較好地順承了學生的認知,使折率與原價(單位“1”)之間的聯繫.在學生具備了自主解答的認識基礎上,我適時地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憑藉知識與技能的遷移,解決p97例4的問題.如:誰能說說你是怎樣解答的?(生:打八折就是現價是原價的80%,原價是單位“1”, 單位“1”已知,要求買這輛車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列式:18080%=144元.)師: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生:少花了多少元?)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使學生明白:原價是單位“1”,用原價折率=實際售價. 原價(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爲了拓展學生的知識,我又提出瞭如下問題:“原價每袋2元的某種牛奶,正在搞促銷活動,甲商店每袋降價15%,乙商店 ‘ 買四送一’,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買5袋牛奶,從哪個商店買便宜?”通過小組討論, 學生一致認爲: 因爲88%>85%>80%,所以買5袋牛奶從乙商店買最便宜.培養了學生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8

本學期,學校開展了“活動導學”的課題實驗的賽課,我選擇了《麋鹿》這篇課文,按照“活動單”的教學模式上了一節這節課。

《麋鹿》這篇課文介紹了我國珍稀動物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體現了國家對保護野生動物的高度重視。通過本課的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達到這一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三個活動單:1、複習檢查生字詞、多音字,課文段落等。2、自讀2-4自然段,說說麋鹿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3、認真閱讀5-7自然段,完成表格,並說說麋鹿的傳奇經歷。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達到了這一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學習,意識到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也瞭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傳奇經歷。

在教學課文第三部分“麋鹿的傳奇經歷”時,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設計了一張表格,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範例填好這張表格。學生填好表格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課文熟悉的過程,而且,填表格這種方式也利於學生的概括能力的發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個時期的生存情況,也有生存地點的不斷變化,所以說從這張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經歷的坎坷,漂泊不定,顛沛流離,這樣引導學生感受麋鹿經歷的傳奇也就較容易了。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卻不是很順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學生,覺得學生應該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表格的填寫,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讓學生自己填,結果卻收到相反的效果,學生花了很多時間也沒能完成這張表格的填寫,以至於最後的拓展:介紹珍稀動物,寫好廣告用語匆匆完成。

另外還讓我感到不足的是課堂氣氛沒有學其他課文時活躍,可能是說明文本身的文體特點不容易調動學生的熱情吧,也可能是學生看到有其他老師在聽課,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錯,不敢貿然舉手發言。不管是什麼原因,讓學生在課堂上踊躍舉手發言將會成爲我今後在課堂上的努力方向。

這一節課,雖然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當我看到全班同學(包括那幾位差生)都能靜下心來參與到小組活動,我就覺得教學方向是對的,我將把這一教學實驗進行到底。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29

這學期我承擔了六年級4個班的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本冊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爲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奠定基礎。現就教學中的經驗和不足做如下反思:

第一,圍繞教學目標,平衡知識點

在教學過程當中,把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既注重知識的學習,也不忽略能力和情感、個性的培養,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

第二,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生活經驗中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自己的行爲習慣,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能力。在教學時有目的的激發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當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第三,自主學習爲主,教師點撥爲輔

在教學中,創設學生樂於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爲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分的空間。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總之,我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高漲。在輕鬆愉快中獲得知識,悟出道理!

六年級語文課堂反思 篇30

《唯一的聽衆》這篇文章是通過一位音樂老教授裝聾對青年小提琴手進行鼓勵、幫助從而使青年人獲得成功來歌頌人間真情的。這篇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爲的變化,二是老婦人的語言,通過這兩條線表現出老婦人對我的愛護和鼓勵,表達出我對老人這與衆不同的幫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這篇課文是我們教研組選定的一課三講的教學內容,在集體備課時,老師們就一致認爲: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讀中感悟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抓住老婦人的言行、神態和我的心理、行爲變化來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教學中,我着重進行了“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爲主的教學安排。

讀寫整合,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還可以延伸老人對“我”的無限關愛,這種整合在學生的感情昇華上起到了相大的作用。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五年的閱讀經驗了,足以掌握讀寫整合的主要方法: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方法的綜合運用來進行合理想象,課堂上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爲。

照理說,這部分的教學本應該成爲這堂教學中精彩的一筆,然而學生的回答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精彩,他們對老人的感悟還沒有達到深度理解,所以在說的過程中發現語言是那麼樸素,詞語是那麼貧乏,很難調動聽者的情感。如果他們深入理解的話,那麼說話的內容應該是很感人的?上完課我對這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麼原因阻撓了學生情感的宣泄呢?在冷靜思考過後,我發現學生的思維缺乏深度,所以語言自然貧乏。曾在竇桂梅老師的書裏看到這麼一句話“如果說溫度是人的血液,那麼廣度就是人的骨肉,深度則是人的神經。沒有骨肉,人無法立起來;沒有神經人無法活下去。要讓孩子思考得更加深入,才能讓孩子的思維動起來。”縱向推進式的教學留下的遺憾不得不讓我重新思考這篇課文的教學方式。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有深度?竇老師又講道“要把深度的點定準了,而且這個深度要適合學生,要循序漸進。”根據這一理念,我再次研究這篇課文,發現了一個被我忽視的且尤爲重要的關鍵——“變化”,整篇課文不都是圍繞變化來敘述的嗎?“我”的琴聲是一種變化,“我”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變化,老人的語言是一種變化,老人的神態又是一種變化。全文緊扣着這個字眼來體現人物的精神世界,我完全可以通過“變化”來解讀文章。但是必須把兩條線索緊密聯繫起來,縱向推進與橫向教學相結合,抓住琴聲的變化這一點,牽出老人和“我”在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的變化,把這兩者融合在一起。我想只有這樣,學生在相同的情感體驗中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感情,人物的品質顯得更加高尚,學生的思維相信會更加有深度,表述的語言也應該更加豐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