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叔叔你在哪裏》反思(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6W

《雷鋒叔叔你在哪裏》反思 篇1

雷鋒的名字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解放軍戰士。很多老師害怕上這樣一些偉人、名人的文章,《鄧小平植樹》、《吃水不忘挖井人》,覺得跟孩子們的時代背景、文化底蘊相差太大,有的甚至覺得沒必要選入教材中。

《雷鋒叔叔你在哪裏》反思(通用5篇)

剛開始我也有這樣的想法。偶然間我發現我們班孩子模仿“奧特曼”的遊戲,很多男生談到長大的願望就是成爲奧特曼,爲什麼學生會如此喜歡它呢──那是因爲“奧特曼”是他們心中的英雄!

既然如此,爲什麼我們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誠善良、易受薰陶感染的特點,把我們文章中的“雷鋒、鄧小平、毛澤東”等名人也成爲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讓孩子學習自己喜歡的英雄故事,肯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看來,孩子在課堂上是否動情了是上好這類文章的關鍵。如何讓孩子動情呢?一是樹立形象,在導入課文時教師要非常莊嚴、神聖地介紹人物,如生平、事蹟、別人對他的評價等等,讓學生對人物肅然起敬,幫助學生增加對課文背景及相關內容的瞭解,激起他們內心深處爲人物人格震撼這樣一種情味感和學習的強烈慾望。

《雷鋒叔叔你在哪裏》反思 篇2

在本節課上,我的處理方式是:

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文字相關的表象,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將語言轉化爲形象鮮明的內心視像,使語言和生動的表象建立心理聯繫。

怎樣讓孩子對人物粗淺的認識走向人物內心世界,體察人物的內涵呢?

在這篇文章中我採用把詩歌內容讓學生編講故事的方式,通過講故事使學生把雷鋒冒雨抱小孩、踏荊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體化、鮮明化,在此練習中,學生對雷鋒的感動不再膚淺,體驗深刻了,學生纔會覺得有意思、有趣味,纔會有神情並茂的傾訴。

如果文章僅僅停留在“哪裏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裏”的表層意思,哪我們學習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所以通過我們班裏也有很多小雷鋒,快來誇一誇吧。

用句式的練習,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到我們的世界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將會變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雷鋒叔叔你在哪裏》反思 篇3

作者以優美的語言和流暢的音韻,沿着“長長的小溪”和“彎彎的小路”娓娓地向我們述說着,輕輕地撥動着我們的心絃。這首詩讓我們明白,作者尋找雷鋒、呼喚雷鋒,其實就是在尋找雷鋒精神,呼喚我們都要向雷鋒的這種助人爲樂的精神學習。二年級的學生還小,雷鋒離他們太遙遠了,他們幾乎不知道雷鋒是誰。如果沒有這樣真實的例子在他們的身邊發生,很難想象雷鋒精神可以在他們身上繼續發揚。基於以上考慮,我在教學這一課前的主要想法就是:首先通過講述雷鋒的故事及國家領導人和社會各界對雷鋒的高度評價,讓學生能初步瞭解雷鋒,從心裏敬佩雷鋒;再通過文中具體的事例的學習走近雷鋒,受到雷鋒精神的感染;最後通過尋找身邊的雷鋒,昇華對雷鋒精神的認識,從而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向雷鋒學習。

通過尋找身邊一個個獻出愛心的例子,我相信我們的難點已經克服了。我個人認爲不是要學生能用很精確的語言去解釋“哪裏需要獻出愛心,雷鋒叔叔就出現在哪裏。”的意思,而是讓學生在生活中能觀察和發現身邊像雷鋒叔叔一樣樂於助人的人受到影響,從而鼓勵學生象雷鋒叔叔學習,讓我們的社會到處都有雷鋒的影子。

《雷鋒叔叔你在哪裏》反思 篇4

在學唱這首歌曲時,我首先讓學生聆聽了器樂曲的《保爾的母雞》,瞭解不同的樂器,之後學生通過自己的體會說出音樂的情緒,藉機爲樂曲加入一個故事,導入本歌曲的學唱。

《保爾的母雞》節奏明快,曲式結構簡單爲AABA1,在分析這一環節時,採用了一種直觀教法(即拉線哼唱旋律法)爲學生揭示答案。我用一條線代表一個樂句,請學生在我點頭的位置(即每個樂句的最後一拍 )上拍一下手。學生通過觀察拉線的次數和自己拍手的次數,明白到原來這段音樂一共是由四個樂句組成的。經過前面反覆的聆聽,學生迅速的說出了:“第一,第二個樂句是相同的”。接着我說:“那麼,第三和第四個樂句呢?讓我們結合歌譜看看聽聽,詳細的分析一下”,我重點對第三樂句做了強調:反覆記號與空拍,這是歌曲的一大特點,讓學生在演唱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忘記。

正確演唱的基礎上加入樂器,會讓課堂增加色彩,也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我設問:“假如你是保爾你又能想到一個什麼方法呢?”作爲學生課下討論的話題。

四十分鐘的音樂課裏,學生學習的熱情始終是高漲的。他們不但收穫了音樂,同時還收穫着快樂。

《雷鋒叔叔你在哪裏》反思 篇5

我一直把獨立閱讀課文定位於通向課外閱讀的橋樑,讓孩子掌握一些課外閱讀的方法,培養孩子獨立閱讀的能力,既不把它當作精讀文章一般細品,也不因爲不考就不教,而是把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聯繫起來。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主題內容,用詞造句、謀篇佈局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但這只是紙上談兵,要把知識化爲能力非多寫不可。這學期,我就經常在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課文後,就要求同學們進行一次小練筆,運用所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習。如學完了《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完後,我叫學生以“謊言”爲題,寫隨筆。目的在於讓學生學習作者的那種謀篇佈局的巧妙,引導學生要把作文寫得有趣味,要有波折,不能平鋪直敘,效果不錯。

現在的課堂教學,雖然說對知識的傳授很系統,學生參與的人數相對來說也比較多,但細想起來,還是課堂上教師問得多,而學生只能跟着老師的問題走,很少有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尤其是這樣的課外閱讀課,教學時間又很有限,課時較少,儘管我在思想上很重視讓學生獨立思考並鼓勵學生想問題,可怕完不成任務,總好給他們自學提示要求,控制他們,節省時間,只在課將結束時才問學生還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

作爲教師,應該反省了,對學生來說,得到的不僅要是知識,而且更重要的還有求知慾的滿足和思維習慣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學就是教會自學,教會自學就是教會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我們真的應該相信學生,想學生所想,培養學生所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