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竹影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9K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

我所講授的課文是《竹影》,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需要一課時。在這45分鐘之內,既讓學生學有所得,又寓教於學,讓學生的自我探索成爲主旋律,這是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對此。我是按照如下思路來進行的,

2023竹影教學反思(精選20篇)

首先,定好學習目標,將探究問題及品位語言、瞭解西洋畫和中國畫的異同之處作爲教學重點和難點來着重把握。其它的目標比如積累字詞,激發對文化藝術的熱愛等,在教學重點解決的過程中,這些目標就會一同完成。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有關影子的謎語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並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他們自己蒐集的有關豐子愷的小故事,並處理字詞,以增加他們對作者的瞭解,培養他們自我動手發現學習的能力。

豐子愷之所以作爲一名藝術大師,是有其原因的,引導學生探尋原由。學生在快速默讀課文之中,瞭解文章大概,並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這個問題很好的鍛鍊了學生的自我表達的能力,也就是聽說讀寫能力中的“讀”、“說”。

接下來,進入對文章的局部合作探究階段。由於學生對問題發現和解決方式並不是很明確,所以我在教學環節的設置中,先作了一個示範,提出一個問題,並於以分析解決,然後讓學生按照大致的方式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將小組不明確的問題寫出來。其中的問題涉及知識性的也有語言特色的,學生的發現能力是非常敏銳的,若引導得法,他們的收穫也是比較大的。在其中,他們自我討論,聽取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他們運用了“聽”和“寫”的能力。

對於課堂教學中的第二個重點,瞭解西洋畫和中國畫的異同,則是從學生髮現的問題之中自然引入。爲此,我給學生呈現許多幅中國畫與西洋畫,讓他們在直觀的欣賞中談自己的發現,補充一些比較深入的不同之處,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這就達到了適時而教,化繁爲簡的目的,使學生容易接受。

最後,佈置個性化的作業,根據他們自己的特長或唱或寫一些東西來讚美自己的童年。

這個教學思路代表了我在一年之中的大致教學所得,但其中學情分析、學習目標的定量化、學生的調動、教學環節的流暢性、時間的把握、課堂的教學效果檢測等問題存在很多不足,自我始終在探索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希望能得到其他老師的指點。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我用多媒體上了豐子愷先生的《竹影》這一課,感覺還不錯。這是教研組組織的一次聽課活動,並且也是我第一次運用多媒體上的一節公開課。

教學設想:

爲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我用的是演示文稿,我先在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上下載了課件,但是,很多不符合我的教學思路,我以一個課件爲基礎,對課件做了整合,去掉了作者的一些漫畫,而運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加入了“教學目標”,“預習檢測”等部分,原課件的試題和答案是在一張幻燈片上,我做了一些修改,讓答案可以隨時爲我所用。講課結束,我又加入了“隨堂檢測”部分,這樣,一個屬於我自己的課件就形成了。由於準備充分,學生配合也很好,所以整體效果不錯。

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了以下感悟收穫

1、對於下載的課件,要學會整合,一定要讓課件符合自己的教學思路。

2、課堂運用中,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比如課堂上,品味語言部分還有一張幻燈片是教師示範,但是當時沒有展示,我及時把這一張跳過了,不影響其他的環節。

3、學生要有充分的預習,課堂上才能出效率。六班學生預習不充分,學習效果就不如五班效果好。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3

《竹影》是豐子愷散文作品中一篇內涵深刻、耐人尋味的佳作,爲我們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遊戲,有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

本課設計我按照散文板塊:敘何事?如何寫?抒何情?這一閱讀思路,從學生感興趣的謎語競猜入手,引入課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備課時,試圖把這一課上作展示課:展示蒐集成果、展字詞自學成果、展示問題探究成果、展示文章探究結論,達標測評五大板塊來結構課堂,以此來體現這篇自讀課的“自主”教學模式。

一、關於課前準備的自我反思

對這堂課的“學習過程”設定,我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一堂真正的好課,應是讓學生心靈的自由放飛,在向生活的拓展中,得到人文的薰陶,注重學生的終身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語文課知識的構建方式,代之以六大板塊:第一教學板塊──激趣導入,簡介作者;第二教學板塊──自學字詞;第三板塊:通讀課文,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概括”主要內容;第四板塊:──研讀5、6段,對西洋畫和中國畫進行區別;第五板塊:──研讀爸爸的參與作用;第六板塊:──品味語言;第七板塊:——探究結論(閱讀體驗)——總結中心。讓學生自主的讀、說、悟,教師做恰當的引導、調控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學習中,體會童稚的活動中蘊含的藝術和美。我也由此體會到了“板塊”式教學的重要性並且我在備課時也充分考慮到“板塊”式教學的內容、實施方法等。在備課過程中,考慮到這節課的主題是:“遊戲中產生的藝術美”,所以在設計課堂時,希望以儘量輕鬆的方式,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理解作者的深刻內涵。爲了讓課堂的45分鐘輕鬆度過,同時又能把教學內容自然而然的融會課堂中。

二、關於教學實踐中的自我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從宏觀佈局上,我從文本呈現、文本解讀、文本遷移循序漸進,逐層深入,體現了認知的規律,從文本解讀部分來看,將文章定位在描寫的生動性和繪畫的理論性上,把文章自然分塊,由易到難,在這兩點上,又將前者定爲重點,既適合學生又訓練紮實,而把後者定爲了解,只讓學生尋找到說法即可轉移注意力,讓學生進入遷移部分,積累課外知識。師生互動融洽,特別是講述中西繪畫的差異時,學生大膽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很好的課堂效果。但是,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羣學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討論完全可以再深入一些。

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質疑與創新的精神,這是語文學習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怎樣讓學生保持願學樂學情緒,怎樣讓課堂始終充滿機智,還需要多思索,需要不斷追求。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4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就已聽過,早先也看過兩三遍,有幾位老師開課也談起過這篇課文。而我自己現在也要教學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發現課文後面練習有這麼一道問題: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爲生動?爲什麼?)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是不能含糊的。所以,現在備課時我首先要找出這些“充滿童趣”的語句來。但是,我課文看了好幾遍,卻始終沒有發現有關“充滿童趣”的語句。難道題目出錯了,課文中本來就沒有這類語句?這是不可能的。就是自己沒能找出來。怎麼辦呢?俗話:“船到橋頭自然直。”把其它內容準備得充分一些,這一問題就交給學生,學生肯定會發現“充滿童趣”的語句來。

果然,在課堂上我提出這一問題時,學生很快地就找出來,紛紛舉手,讓他們一說,這些語句果然都是“充滿童趣”的。學生輕而易舉地找出來,而我卻不易發現,這是爲什麼呢?難道我的理解能力不如學生?當然不是。根本原因在於我已是成人,已失去童心,所以發現不出“充滿童趣”的現象。於是,我頗有感慨:人人在盼望長大,渴望成熟,但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地失卻童真。兒童的世界新奇而美麗,充滿驚異和樂趣。可是,對我們多數人來說,等不到成年,這種銳利的目光,愛一切美麗的和令人驚奇的事物的天性,就已經遲鈍,甚至喪失殆盡,這真是我們的不幸。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真誠地相信,對兒童來說,感覺比知識更爲重要。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5

《稱讚》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很有啓迪意義的童話故事。課文講述了在小獾有點泄氣的時候,小刺蝟稱讚了它,使它有了自信,小獾稱讚小刺蝟的蘋果香極了,使小刺蝟消除了一天的疲勞。如何讓文本迅速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呢?

我在課前設計了“啓發談話”,先出示一些表揚學生的話語讓學生讀一讀,並讓得到過這些稱讚的同學談談受到稱讚後的心理感受。在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從課文找重點詞句,採用自由讀、同桌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指導朗讀,使學生在多層次、多角度、多元化的讀書中領悟到稱讚帶來的快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出小刺蝟和小獾互相稱讚的句子,“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和“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蘋果。”這兩句話。

通過抓重點詞“真”、“一個比一個”、“香極了”等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從讀中悟情。課後,我還讓學生們找找身邊的人的優點,用筆墨寫下來。這樣的實踐,讓學生更加體會稱讚能給人帶來快樂。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教學《酸的和甜的》,這是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狐狸因爲“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松鼠、兔子因此被迷惑,若不是小猴子敢於嘗試,他們都將錯過一頓美餐。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效果不錯。

一、字、詞、句訓練層層推進,有梯度。

在出示一串“葡萄”實物後,我隨機進行“葡萄”的生字教學,然後再次出示這串葡萄,要求學生練說“一( )葡萄”,學習生字“串”,在此基礎上再提高難度訓練說“一串( )的葡萄”,學生因爲有實物觀察,發言積極性高,表達準確到位。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爲了幫助學生理清脈絡,我及時地貼出小動物板圖,隨機學習了“狐狸、猴”等字後,要求學生用:“( )、( )和( )認爲葡萄是酸的,( )認爲葡萄是甜的。”句式說話,學生表達很清楚,爲今後將“三句話合併成一句話”的訓練打下基礎。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時,在觀察插圖的基礎上,我創設了一個情境:一隻小兔子一蹦一跳地走過來,正準備伸手摘葡萄,小松鼠連忙說( )要求學生展開想象,訓練語言;在此基礎上我還和學生分角色對話,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示範,要求學生模仿並試着去練習,學生熱情高漲,充分發揮了想象,表演效果好。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表演能力,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

本節課我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在揭題後爲了儘快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我採取了範讀,儘可能做到了聲情並茂,學生立刻產生了閱讀期待,接着我就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自然、積極;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我又採取了“四人小組輪讀、互評”的方式,對學生的初讀進行了檢查,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又做到了便捷、有效;在學習第一段的過程中,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自己演一演小狐狸,然後指名上臺表演:我高舉一串葡萄要求學生加上動作表演小狐狸想盡辦法摘葡萄的畫面,學生加的動作恰到好處,表演很成功。在有了體驗的基礎上我再次指導朗讀第一段,學生做到了聲情並茂,將課堂推向了一個小高潮,既在讀中落實了重點詞句,又感悟課文內容,領悟文中蘊涵的道理。

不過,細細反思本堂課,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

1、在學習了“小狐狸想盡辦法摘葡萄”的那個環節後,其實可以穿插“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訓練,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

2、書寫指導時“認讀、組詞”這個環節未能很好展開,教師範寫太慌張,今後要加強練習。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7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閱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蘊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國小作爲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蘊藏的人文內涵。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8

《蝸牛的獎盃》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寓言故事。課文通過講述善飛的蝸牛獲得飛行比賽的冠軍獎盃以後,自我陶醉,不思進取,結果翅膀退化,喪失了飛行能力的故事,使學生懂得在榮譽面前驕傲自滿就會阻礙自己進步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於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覆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覆品讀,學生在腦海裏形成了蝸牛得獎後所作所爲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着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領先”、“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領先”一詞時,通過讓學生看圖,自己理解並總結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蝸牛是多麼的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先通過換詞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的意思,學生容易理解到“唯恐”的意思,然後通過讀課文,再思考兩個意思相近的詞位置是否能調換,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明白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老師最後進行總結,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的結合進行了融合。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選一、兩個詞進行造句練習;我重點抓了2處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注重情境的創設,比如:“你就是這隻獲獎的蝸牛,你心裏怎麼想?你碰到朋友會怎麼說?你是蝸牛的朋友,你會對它說些什麼?”,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高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語言。( 勵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9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後,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雲’、‘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爲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爲什麼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複雜,於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着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爲一體的寫作特點。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爲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後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於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爲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故事講三個牧童在智慧女兒的指引下去尋找什麼是幸福。十年後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明白了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爲了讓學生弄明白幸福的真正含義,教學時,我從一下及個環節入手

1.從課題入手讀懂故事,進入生本對話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童話故事《幸福是什麼》,看看這個問題能不能從故事中找到答案。”(請學生上黑板板書課題,讀題。)接着我請同學們開書認真地讀讀課文,並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師:他們是怎樣弄明白的呢?請同學們再次讀讀課文,把文中相關的語句劃出來。學生邊讀邊畫填補空白,實現與文本的深層對話,學生畫句子,讀課文,交流。老師總結歸納。

2.、再造想象,實現與文本的深層對話。

在本課的學習中,學生僅僅從三個青年自己的敘述中是很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於是我便引導他們去想象這裏面具體的故事,從活生生的事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感受。如果此時結束這一學習環節,表面看學生似乎把課文的內容已經讀懂了,但實際上,這三個青年的經歷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相去太遠,孩子們是無法真正體會到幸福的所在。於是我相機拋出了一個問題:這三個青年爲什麼會感到幸福?孩子們一聽,楞住了。他們可能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問題。我於是引導他們:想象他們在這十年中發生的故事。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編出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學生根據自己原來的經驗和課外書上獲得的知識,展開再想象,編出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引出了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事蹟。在他們的腦海裏,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觸摸到的實體。

2、多元感悟,體會語文的幸福的含義。

童話的主題是幸福要靠勞動,要儘自己的職責,做對別人有益的事。這個主題很顯然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很有意義。但事實上幸福的確有很多種含義,愛別人是一種幸福,被別人愛也是一種幸福,付出了是一種幸福,等待也是一種幸福。學生說不出這樣概括的話,但他們說出自己的生活。我們應該去肯定它。在這一課的最後,許多學生都說了很多與課文中不一樣的感受,這是真實的,是值得尊重的。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1

歌曲《多年以前》是由美國的一首同名民歌填詞而成。它首先講述多年以前的地球擁有“藍天、森林、小鳥”,後來“森林消失,小鳥一去不返”,再描寫現在孩子們對小鳥“輕輕呼喚”,唱出了孩子們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真摯而美好的願望。

本節課教師巧妙利用多媒體手段,展示森林的森林和自由飛翔的小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人與動物、自然和諧相處。多種感官同時加入,完成聽覺和視覺的結合,啓發了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

爲了更好的表達出歌曲的情緒,作者在歌曲中頻繁的運用了力度記號,有“強”、“弱”、“漸強”“漸弱”,這些記號常常會被學生們忽視,導致歌曲學完後,力度記號的變化在歌曲中還是難以體現。因此在接觸歌曲之前,我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認識並掌握力度記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在後面的歌曲情緒處理環節,我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示了一系列森林遭人類破壞的畫面,讓學生跟直觀的感受到環境的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損失。將學生設定於特定的意境中,使其產生震撼與共鳴。看完畫面後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然後回到歌曲的教學中啓發學生感受作者運用這些力度所要表現出來的歌曲情緒。最後將音樂和環保進行有機的結合,進行環保教育的滲透,激發學生的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2

《故宮博物院》是按照參觀順序,採用移步換景的方法詳略得當的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築,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表達了對故宮的熱愛和讚頌。這篇課文在聾校九年級時學過了,對照兩篇課文,大部分內容是一樣的,只是現在要面對的這篇篇幅長一些,我想隨着年級的升高,我想對這篇說明文應有不同的認識。於是我就拿出一課時對這篇課文來重新溫習。一是檢查一下同學們以前的學習效果,二是進一步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

一上課我首先對九年級時的課文和我們現在這篇課文進行了對比,告訴學生有關作者的情況,因爲聾校九年級的課本上沒有註明作者,或許是因爲有太多的刪減。因爲學過,於是我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完成課後故宮建築的簡單示意圖,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註明個部分的名稱,我想這應該是很簡單了,因爲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遊覽者參觀故宮的順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紹說明。五分鐘過去了,令我無語,大部分學生沒能完成這這示意圖。我清楚地記得當時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在黑板上一邊講解一邊畫出了這種示意圖。看來同學們印象並不深刻,我想在學生的腦海裏沒能形成對故宮博物院的整體印象,對一些方位詞的理解也不到位,看來課堂上只靠老師把知識點灌輸給學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導式的學習,該讓學生自己完成的老師堅決不能代替,要想方設法讓學生來完成,並且日後要經常複習鞏固。

基於以上這種情況,於是我及時調整了思路。在內容理解上,我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找出關鍵詞語,疏通文意,體會文章篇章結構安排的特點。這樣隨時注意學生的主動性,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比較迅速而準確地提取出關鍵信息。學生比較容易學會。課後我想如果讓學生進一步進行說話訓練效果會更好。

這節課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內容有些快,前鬆後緊。而我原本還想抓住文章重點進行講解,特別從課文第5自然段:寫外觀特徵,抓住色彩壯麗的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金鎖窗。第6自然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第7自然段:寫建築位置,抓住象徵皇權的特點。而實際上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引導好。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科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3

在課後,我對本節課的過程進行了反思。教學中,我意圖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學生主體的學習需要,讓學生自由選讀課文小節,並以此來組織教學,試圖用學生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勾住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使學生的學習成爲一個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變“要我學”爲“我要學”,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問題意識。

因爲課文是一首詩,不同於一般記敘文,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敘述清楚,詩講究意象,想象豐富,跳躍性比較大,理解時較多地依賴學生的想象和對語言的感受力,應該說學習時比一般文章更困難一些。對於生活閱歷淺、語言感受能力還不強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尤其如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該利用音樂、圖象、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爲學生的學習提供臺階,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入詩中,讀詩、聯想、悟情。

對於這點,我在課堂中有所忽略,而是着重於詩文的背誦,這是本次教學的不足之處。

如此看來,教學理念從書本、從教師的頭腦走到課堂,關鍵在於教學方法的選擇,而這必須基於實際情況:包括學生情況(年齡、知識、能力、興趣等)、教學內容(課文的體裁、語言特點、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距離等)、教師情況(文化素養、教學技能、教學風格等);理念在課堂上的體現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實質。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努力的彌補不足之處。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4

《比尾巴教學反思》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兒歌,教案設計安排四個板塊:自由讀文、瞭解大意;隨文識字、介紹方法;看圖學文、感情朗讀;寫字指導、拓展提高。但這首兒歌很簡單,孩子們一會兒就會背了,學生雖然覺得這篇課文有趣,會背之後也就沒有新鮮感可言。因此,我把課文延伸到課外,提出:“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的特點嗎?話音剛落,孩子們就滔滔不絕地講開了,不但講了尾巴的樣子,有的還一個勁地講述尾巴的作用。比如小壁虎的尾巴,能長出新的尾巴。還有的補充松鼠尾巴的用途:松鼠的尾巴在下雨的時候能當傘用,冬天當被子蓋,從高處往下跳時還可當降落傘用。看孩子們興致勃勃,就因勢利導要求孩子們藉助課件自編兒歌。學生表現非常精彩。有的編:誰的耳朵尖,誰的耳朵圓?誰的耳朵像把扇?兔子的耳朵尖,熊貓的耳朵圓,大象的耳朵像把扇。誰的尾巴細?有的編:誰的尾巴卷?誰的尾巴像把小剪刀?水牛的尾巴細。小狗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把小剪刀。

閱讀教學不應該只想到閱讀課文,應該更多地爲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當孩子們帶着對比尾巴教學反思喜悅的感受,學完這首詩歌時,老師也爲此獲得了更多地信息和滿足。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5

《次北固山下》是蘇教版國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誦讀欣賞《古代詩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主要寫詩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途經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數詩歌的特點,同樣也是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讚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爲了貫徹我校的課改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這節課我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爲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爲一體。

當然,這節課上完後,我才發現自己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

1、課前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預習時間,所以課堂的各個環節都顯得很拖沓,學生與教師都顯得手忙腳亂。

2、課前預設不夠,特別是沒有站在一個七年級學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設計的問題。導學案上的問題設計有點難,不在學生能夠自學的範圍之內。

3、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不合理。詩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課前預習的環節解決,這樣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挖掘課文,深入課文。

4、教學時間把握不到位,整節課前鬆後緊,導致整節課下來重難點問題沒有突破,重難點體現並不明確。當堂檢測也沒來得及完成。

5、學生對詩歌的意境並沒有身臨其境的“走進去”。

6、自身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教學不能做到從容不迫,教師的點撥不夠簡潔,教師的語言有些囉嗦繁瑣。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進步,我會多積累經驗,虛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6

豐子愷先生漫畫作品我很熟悉,今天帶着我的學生學習了一篇他筆下的文學作品《白鵝》,學生對先生的藝術所欽佩。此文幽默風趣,使人百讀不厭。他筆下鵝的形象活靈活現,意蘊更是深刻。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大量運用了對比等手段從叫聲、步態、吃相中表現鵝的高傲。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先讓同學們在課外進行預習,以便能更好地在課上理解和學習。本節課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地域特點,設計了《白鵝》的第一課時的教學。現在靜下心來反思這一節課,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

上課開始的課堂導入還是比較順利的,我先出示了一個老字“鵝”,考查學生讀課文的細心程度。在第一、二段的學習中,同學們也能很快地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以及整篇課文都是圍繞“高傲”這個詞語展開描寫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不僅連接了第一段的內容,還爲我們引出了:鵝的高傲是從“叫聲”、“步態”、“吃相”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在我的引導下同學們也能很快地體會、理解中心句及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三自然段的過程中,讓我比較滿意的是,學生理解白鵝叫聲特點的詞語時,他們能夠體會出白鵝的叫聲,不僅聲音大,很兇,而且還很嚴肅,說明他們能夠理解“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等詞語的意思了,從白鵝叫聲的特點中也感受到了鵝的高傲,在我們進一步地學習交流中,學生們還能夠自己分析出:從“養鵝等於養狗”看出鵝很忠誠;從“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囂”等句子看出鵝對陌生人敢於厲聲呵斥,非常地勇敢和盡職,本段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明貶實褒的寫作方法,作者表面寫鵝很高傲,叫聲很大很兇,實際上是在讚揚它的勇敢和盡職,要告訴學生不能只從字面上去理解課文,要體會到作者非常喜愛白鵝,讚揚它的思想感情。

在第四自然段步態的學習中,根據鴨子和白鵝步態的特點進行表演的環節,變靜止的學習爲動態的表演學習,改變了學習方式,同學們都很感興趣,高興地在自己的位子上表演起來,大家表演完後,又請了兩位同學上臺表演,請其他同學評一評,整個的課堂氣氛很好,我也能夠了解學生對詞語把握的情況,大部分同學感受到了作者的觀察仔細和用詞的準確。

反思:本課安排學生實踐活動時間多、形式多,功能多,訓練密度大,每項活動目的明確,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積參與,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掘,課堂因此而充滿了生命活力。

在教學中,也感到因學生較多,沒有使每一位同學都有表現的機會。課文讀的少一些。在指導讀中還有所不夠。整節課感到是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的。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7

本篇文章是一篇物候學的小故事。敘寫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告訴學生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預習課文時,要求學生學會審題,比如課題《第一朵杏花》,要求學生將“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作比較,思考這兩者之間有什麼異同?反覆思考,惟有思考才能作出以下判斷:“一朵杏花”顯系泛指,只要是杏花,任意挑出其中一朵來,都可以講是“一朵杏花”,誰也否認。然而,“第一朵杏花”就不同了,不是隨意挑出一朵杏花,便可以指稱的,關鍵在於“第一朵”,它有特定的含意,故事也正是圍繞“第一朵”展開的,人物、事件都緊緊關聯着“第一朵”。我以爲學好課文,審題是關鍵,平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不僅對學好課文鋪路造橋,而且爲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審題基礎。

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文中的語段也很重要。比如:“竺可楨爺爺從外面回來,看到杏花開了,便走近杏樹數了數,已經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綻開了花瓣兒。”這一句子要引導學生這樣思考:陽光明媚,紅杏出牆,釀就了一派爛漫春色,作爲老年人看了之後,一般會駐足欣賞,沉浸在美好的春光裏。可是這一句寫竺可楨爺爺卻迥然有異於普通老年人,他不是簡單地流連光景,而是“走近”,繼而點算“數了數”,四朵杏花已經綻開,數字精確,並且發現這四朵杏花是“不同程度”地綻開,亦即 有的盛開,有的剛開,這是什麼原因?關鍵在於竺可楨爺爺是從事物候研究的,從下文可知,他關心的是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錯過了時機,只好詢問孩子了。因此,引導學生理解句子的含義,在於對課文的更深入理解,也在於表現竺可楨爺爺對周圍植物變化多麼留意,觀察多麼細緻,對錯過第一朵杏花的開放時間又不無遺憾。

本課教學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掌握如何理解句意的方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性也體現得較充分,尤其是短句的比較法“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相比較,產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發了對問題更深入的思考,也使“第一朵杏花”與“一朵杏花”的講座更趨於清晰,教者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提出比較方法,有利於學生將來更頻繁地使用比較法。

但教者也發現教學教程中的不足之處:文中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雖然課文也讀了,但對話部分朗讀不夠突出,教者並沒有重點引領學生通過對話朗讀去體會和感悟課文內容和作者對話部分的描寫手法。教者認爲:語文教學中,不僅注意到課文內容的重難點,其實,課文朗讀也要注意到重難點,比如:美文誦讀應教會學生抒情的語氣朗讀;詩歌誦讀應教會學生讀出詩歌的韻律感;對話朗讀更應該教會學生讀出不同身份、不同語氣的那種感覺。學生只是爲了讀課文而讀課文,這好比戲劇中跑龍套、走過場一樣,印象不深,淺讀輒止,而應該有的放矢,根據不同課文內容要求,訓練學生朗讀水平。否則,學生的朗讀水平就很難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也如我們陳校所說:“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樣的水……”

是的,語文教學是思想意識、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養的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而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水平也是不斷培育和提升的過程。

儘管課文不同,課型不一樣,但伴隨每天課文的朗讀重點訓練,必然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呈階升梯進之勢。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8

爲了讓學生通過體驗圖形與視角的相互關係,形成三視圖概念,進而形成畫三視圖的技能,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查找相關書籍、資料,查閱互聯網等手段,結合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精心組織了一份文圖並茂的材料,作爲輔助教材,並在教學電腦上,並充分利用學具和多媒體,在教學中創設豐富的情境及層層遞進的觀察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並引導學生採用動手實踐與思考體驗相結合的學習方法,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從中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

就此針對我的教學實踐,以及本節課的得失與收穫做深入地反思。

學生不但要學會識讀三視圖,而且還要學會繪製簡單的三視圖,並且在今後的設計實踐中,能夠運用三視圖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與他人交流設計方案,從而獲得全面的評價,優化設計方案。於是針對此教學內容,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以及在教學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有哪些可供參考的解決辦法,我進行了嘗試性教學實踐。以新穎貼切的“對詩”開題及觀賞圖、文、聲並茂的視頻短篇,迅速把學生引入一個如詩如畫的境界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進入學習狀態;從名詩中提煉出的數學知識與哲理滲透了主題並自然地切入課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開始對視角與視圖進行探索和體驗。此外,以詩入題還可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讓他們體會到全面看待事物(數學的育人價值)和數學的美,也將本節知識上升爲高力度、高審美的知識內容。

視頻短篇《題西林壁》長約三分鐘,畫面爲從不同角度觀賞廬山的不同風景和配樂朗誦古詩及相關知識、哲理的簡要介紹。爲新知做鋪墊。 在學生對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圖形有了豐富的體驗認識之後給出三種視圖的概念已是水到渠成。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起源於現實。數學教育必須基於學生的數學現實爲了幫助學生構造“數學現實”設計了本實驗:從生活中的實物入手創設吸引人的情境,讓學生親身想像、體驗、驗證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並在活動中初步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了不同的圖形,這樣得出的結論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判別觀察方向”讓學生的思維在三維實物與二維圖片間不斷地進行切換想像,從而完成思維過程的第一次抽象,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得到培養訓練。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說:“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此時學生接觸的情境已經逐步“數學化”(從觀察實物到擺放規則的幾何體再到相應的圖片),目的是讓學生藉助圖形來反映並思考思維的空間形式及位置關係,並用合理、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學生空間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再次培養訓練的過程,也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過程。

課件的演示將難以用語言解釋說明的抽象思維過程動態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的感知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得到訓練培養,並突破教學難點。

從觀察可觸摸的實物,到擺放可從不同方向親身體驗的幾何體再到現在只能完全靠發揮想像的圖片,學生接觸的情境逐步抽象化、數學化,使學生在不斷地分析、解決問題的氛圍中發展空間觀念。心理學認爲概念一旦獲得若不及時鞏固就會遺忘,識圖畫圖和真假視圖題即可加深鞏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又可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畫圖示範(課件不能取代其作用)以開拓空間,刺激學生形象思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也有助於教師的闡述、講解。

訓練學生學會識別並畫出簡單物體的三視圖。學生進行互搭、互批、介紹畫圖經驗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體驗收穫。學生經過“想像、畫圖、互評、互改、交流、總結”等過程(師生對正誤做法給予點評)歸納出三視圖的觀察方法、畫法和注意事項,從而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小結不只是梗概式知識、方法的歸納,對學生的參與度、合作交流意識,情感態度等良好表現也給予引導和肯定的評價,以幫助學生養成習慣、認識自我、完善認知結構,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耳目一新的改編詩前後呼應、畫龍點睛,使整節課形成一體,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氣氛、學習主題再次得到昇華!

課件模擬展示從不同方向進行觀察抽象的思考過程使得概念的理解直觀形象、淺顯易懂,使課堂教學生動高效,並有利於加快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由於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作業進行了分層處理,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讓不同層次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最後對本節課做幾點說明:

一、關於培養空間想像能力的說明 空間想像能力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學習方式是難以實現的。

因此,本課爲學生創設了許多現實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及多組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要求學生思維逐步抽象概括的觀察體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協同活動,並引導學生藉助實物、幾何體、圖片及課件演示等在充分的時間、空間中進行觀察操作、對比想像、探討交流、感受體驗,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在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生成、發展和得到提升。

二、關於本課整體設計的說明

(1)在培養目標上,本課力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會知識、熟練技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發展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獲得終身發展的學習動力。

(2)在內容設計與呈現上,本課力求知識性、生活性、趣味性、活動性、層次性、教育性於一體,讓學生在“創設情境―→探索和體驗―→形成概念―→畫法探究―→反思歸納”的過程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

(3)在教學方式與學法指導上,本課力求自己作爲學生意義建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親身體驗,從而使學生成爲知識建構的主動者。

(4)在教學手段上,本課力求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學具、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以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想像理解,突破難點,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5)在教學評價上,本課力求從不同的角度、方式去評價學生(如學生自評、互評、集體評),及評價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方面(如知識掌握、學習方式、努力程度與參與度)。

以上是我依據《三視圖》這一節公開課後的所思所想。就教學設計的初衷而言,我是想把“公開課”作爲“問題課”,就此提出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經驗。同時希望各位同行,利用公開課這一載體,提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和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成果,而少一些表演的成分,那麼,我們的教師會迅速地成長起來,我們的學科會更完善、更有發展。

有了問題,纔有可能進步;有了交流,纔有可能提高;有了探索,纔有可能發展。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19

有專家將語文味界定爲“在語文教育過程中,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係爲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位等手段,讓學生體驗到的一種使之陶醉的審美快感。”所以,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缺一不可。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4單元的一篇課文,講的是狼爲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力爭,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它是一定要幹壞事的,對狼這種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全文篇幅短小,結構凝練,寓意深刻,作者通過對角色的神態、動作、對話的着力描寫,刻畫了角色性格,展開了故事情節,揭示了深刻哲理。在教學第二課時時,我制定了以下兩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2、憑藉對課文的朗讀、感悟,讓學生懂得像狼一樣的壞人,總是找藉口做壞事,他們是不講道理的。並從學生實際出發,確立了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1、理解“找碴兒”的意思,知道反問句表達的意思。2、能正確流利讀出狼和小羊不同的語氣變化。現在重新審視我的教學設計,其中不乏成功之處,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品味語言,指導朗讀。

語文課很簡單就是讀讀寫寫,寫寫讀讀,讀是基礎,是內化的過程,怎樣引發學生內在的閱讀動機,讓學生滿懷激情和思考到課文中去神遊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想還是一步一個腳印抓住重點詞句引領孩子們讀出語言的形象,讀出語言的情味,讀出豐富細膩的語感,讀出對語文的興趣。

如第2自然段中“很想”一詞表現了狼看見小羊時的心態,我讓學生通過給“很“換一個詞來體會這種心態,從而爲後面對小羊的找碴兒作了情感鋪墊。在指導讀第一次找碴兒時小羊反駁的話時,我抓住了兩個表示小羊神態的詞語“吃了一驚”、“溫和”,來讓學生讀好小羊的話。可喜的是孩子們不僅體會到了小羊說話時語氣很溫和,而且還很有禮貌。他們一下子就從小羊的話中找到了“親愛的狼先生”、“您”等詞,跟我的意圖不謀而合。

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必須建立在學生能正確理解詞語的基礎上進行的。只有當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受到感染,課文中抽象的文字 彩繪變得富有感情的色彩。而低年級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及應用能力是比較差的。在課堂上,這就必須得從引導學生從正確理解詞語開始,這樣纔會逐漸地使學生的朗讀水平有所提高。

二、學法指導,自主學習。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文講了狼爲了吃小羊,一共找了3次碴兒。在學習第一次找碴兒(課文第2、3自然段)時,我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了學法指導,而且指導得比較詳細。先投影出示狼說的話:“你把我喝的水弄髒了!你安的什麼心?”我讓學生注意一下標點符號,第一句用的是——(!)第2句是一個問號,那應該怎麼讀?自己想想練練,自由試讀。學生能從標點符號中體會出狼兇的語氣。在理解完小羊說的話後,提問:“面對狼的胡攪蠻纏,小羊有沒有生氣?哪個詞看出來的?”學生馬上找出“溫和”一詞,我立即讓女學生溫和地來讀一讀小羊的話。在這樣的指導下,學生對對話朗讀的方法已有所瞭解。於是,在學習第二此找碴兒(課文4、5自然段)時,我又對剛纔的學法進行了小結:剛纔我們通過文中的標點符號、提示語來體會狼和小羊的對話,讀得很不錯。對話朗讀就要這樣體會。下面就請小朋友繼續用這種方法自己學習4、5自然段。怕有學生不懂,我又解釋了“提示語”,在說之前的一些詞語,比如剛纔的“溫和”一詞就叫提示語。學生們若有所悟地讀起來。當請學生來朗讀狼說的話時,他們抓住了第一句話後的“!”和“氣沖沖”一詞讀出了狼比第一次找碴兒時更兇的語氣。而小羊的話則是從“可憐、喊道、啊、呀!“等詞中逐漸體會出害怕、驚慌的表情和語氣。

三、突破難點,貴在無痕

常常很欽佩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無論是指導朗讀,還是理解難點,都是那麼的不露痕跡,在自然而然中生成。本課中的“找碴兒”一詞對學生來說理解有困難,我也效仿了一把,自覺頗爲成功。“找碴兒”一詞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就已經出現了,但我沒有直接問學生它的意思,也沒有急於把詞的意思(找藉口)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在一步步的學習中逐漸得出。在理解小羊第一次說的話時,學生們已經明白它是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的,理由是:狼在上游,小羊在下游,水是不會倒流的。於是,我趁勢提出:“所以小羊怎麼可能把狼喝的水弄髒呢?明顯狼是在沒事找事,用書上的一個詞兒就是——?(找碴兒)”並出示這個詞語再次讓學生朗讀,此時已無需多說,學生就明白了它的意思。我又追問:“找碴兒就是找——?”(藉口)有學生回答出了。就這樣循序漸進地引出了它的意思。爲了讓學生明確本課是狼不斷地在找碴兒,當學完4、5兩個自然段時,我又再次提及:“(因爲去年小羊還沒有出生呢,怎麼可能說他的壞話)狼這樣沒有道理地捏造瞎編,就叫——(找碴兒)。”這樣,再次讓學生鞏固了詞的含義,也更讓學生加深了印象。

四、閱讀感悟,培養能力。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而,閱讀教學要將“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解。在本課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如小羊說的那句:“我怎麼會把您喝的水弄髒呢?”當我問學生這句的後面是問號,那小羊是在問狼嗎?學生不理解,有的說是,於是我讓學生自己朗讀,在數遍後問小羊的意思是——學生明白過來:小羊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其次採用多種形式的閱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當學生自學完4、5自然段後,我採用了這樣的問法:“小朋友,從他的朗讀中你們感受到了什麼?”並引導學生參與朗讀評價,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閱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給學生讀書的時間還不夠充分,尤其是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另外,學生們對文章的結尾很感興趣,一個……讓他們猜測不已,他們很想知道最後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沒有。由於教案中沒有設計,故而繞開了這個話題,學生有些失望。對於全文的分角色朗讀,可讓學生帶着表情加上動作來讀,可能更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效果也會更好。

理解決定設計,設計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的確,要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師只有自己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中得到深刻的感情體驗。

2023竹影教學反思 篇20

《窗前的一株紫丁香》這是一篇兒童詩歌,是描寫學生對老師感情的。關於閱讀教學,二年級上冊的具體要求是:繼續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孩子們在閱讀中,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對感興趣的人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同時,閱讀教學反對教學內容的複雜,過程的煩瑣,將課文分析得太透,太深。所以,在《窗前一株紫丁香》的教學中,我的設計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激趣導入,我用一首《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讓學生聽一聽這首歌是描寫誰的?學生一下就能聽出來,我又用一幅紫丁香的圖片問學生“這兒有人送給老師的一份禮物,你知道它是什麼花嗎?”來引出課題。只是歌曲當時我用手機播放,沒想到聲音太小,我隨着小聲唱,這個環節沒有預料好,下次在課前要做好課前準備。

2、教授生字部分,讓學生來組詞更好,能夠擴大學生的詞彙量,“甜”字的教授很特別,有新意,學生能記住,只是教授生字的時間上稍有些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