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雲》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9W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

《火燒雲》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描寫的是晚飯過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火燒雲》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本節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開始時,老師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關於火燒雲的視頻和優美圖片資料,讓學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燒雲的美麗壯觀,激起學生學習新的課文內容的興趣,自然引出下個環節的教學。

(二) 初讀課文,明確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 自學課文導讀,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認真讀課文,隨着課文的描繪,想象火燒雲那絢麗的色彩和多變的形態。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重點朗讀。

(三)、合作探究,讀中感悟。

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想,並感情朗讀自己喜愛的文段,捕捉關鍵詞句,讀出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例如,在學習“火燒雲顏色變化”這一塊時,引導學生從“紅通通、金燦燦……”等七個表示顏色的詞,以及“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句中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多”這一特點;從句子“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中的四個“一會兒”,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快”這一特點。另外,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還不斷地滲透引導學生質疑、對比,並積累品析好詞佳句,並嘗試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話來延續作者豐富而絕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對美麗的火燒雲由衷的熱愛,從而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薰陶。

(三)、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教師播放悠揚音樂,讓學生在動人的音樂旋律中放飛自己豐富大膽的想象力。讓學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畫的火燒雲圖片,根據自己的觀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大膽創新,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圖片中美麗的火燒雲。

火燒雲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很少有學生留心去觀察它,所以大多數學生對於火燒雲的相關知識知道的較少,因此引入課外資源很有必要。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火燒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上交流。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視頻錄象在導入新課的時候進行播放,讓學生對火燒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課後可以蒐集火燒雲的形成原因。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2

在《火燒雲》的教學過程中,我站在教師的立場,理應引導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產生了各種教學設想,看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是否能造成思維活躍,情緒歡快的課堂氣氛。爲這一教學,我在課堂中安排了四項詞語練習。

一、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啓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毛煜民說:“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周逸倫說:“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鄭甜又說:“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

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說說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說:“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

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三、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說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說“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說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說“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說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說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

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爲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四、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陳姝穎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蘇周楠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

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說說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慾望不止。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3

抓住一個“讀”字,在讀中錘鍊語言美

《火燒雲》一文是著名女作家蕭紅寫的。課文描寫了日落時晚霞的美麗景象,以“變”字統領全篇,且節節有“變”,使自然之美、人與物之美在“變”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文注意錘字煉句,有時一個字,就含不盡之意。比如“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一句,一個“燒”字,道出了火燒雲的範圍之大,氣勢之宏,色彩之豔。文中還用了很多疊音詞,如‘笑盈盈”“紅通通”“金燦燦”“偏偏”以及“跑着跑着” “恍恍惚惚”等,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感,而且形象地描繪出火燒雲的色彩、形狀變化及人物的情態。

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火燒雲的美,從而激發學生對火燒雲乃至自然景觀的喜愛。

對本文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貫穿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思想,教學中引導學生自讀、自思、互相討論、大膽嘗試。通過教學,讓學生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也懂得美是要我們去發現的。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4

《火燒雲》是現代女作家蕭紅寫的一篇寫景物的文章,描繪了晚飯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作者準確地用詞、生動逼真的把景物美和語言美有機地融爲一體,抓住火燒雲顏色、形狀極多和顏色、形狀變化極快這兩個特點來觀察和描寫火燒雲,體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啓發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要大膽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 本課在本組中是精讀課文,而本組的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作文材料。這就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是如何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和積累作文材料的。全文分爲三大段分來寫,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天上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第二段(第2—6自然段)講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第三段(第7自然段)講火燒雲下去時的情景。 本節課我帶領學生通過對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的學習,體會了作者描寫這一幅絢麗多彩的晚霞畫卷,展現了大自然的瑰麗景象和看到火燒雲的喜悅心情。課中我抓住“多、變”的特點,根據聾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採用了多種生動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受火燒雲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的變化,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找一找等活動,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在分析、對比句子的異同中,加深對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句子好在哪兒,有效地爲突破難點。 在課堂中,我是這樣具體進行教學的:

(一)、運用多媒體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開始時,老師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關於火燒雲的視頻和優美圖片資料,讓學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燒雲的美麗壯觀,激起學生學習新的課文內容的興趣,自然引出下個環節的教學。

(二)、初讀課文,明確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 自學課文導讀,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認真讀課文,隨着課文的描繪,想象火燒雲那絢麗的色彩和多變的形態。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重點朗讀。

(三)、合作探究,讀中感悟。 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想,並感情朗讀自己喜愛的文段,捕捉關鍵詞句,讀出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例如,在學習“火燒雲顏色變化”這一塊時,引導學生從“紅通通、金燦燦……”等七個表示顏色的詞,以及“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句中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多”這一特點;從句子“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中的四個“一會兒”,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快”這一特點。另外,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還不斷地滲透引導學生質疑、對比,並積累品析好詞佳句,並嘗試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話來延續作者豐富而絕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對美麗的火燒雲由衷的熱愛,從而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薰陶。

(四)、加強練習,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1、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啓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一學生說:“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一學生說:“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另一學生又說:“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2、說說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說:“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3、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說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說“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說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說“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說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說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爲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4、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一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學生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說說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慾望不止。 火燒雲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很少有學生留心去觀察它,所以大多數學生對於火燒雲的相關知識知道的較少,因此引入課外資源很有必要。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火燒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上交流。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視頻錄象在導入新課的時候進行播放,讓學生對火燒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課後可以蒐集火燒雲的形成原因。

不足之處:

一、複習階段我讓學生說說每個段落大意的意思,加大了難度,學生沒能回答出來。這就讓我感到問題的提出要有階梯式,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是比較重要的。

二、重點段落讀的時間還不夠。本課重點是形狀的變化,但是學生對雲的形狀變化是怎樣的還不夠。主要是讓學生自由讀的時間不夠,導致學生掌握不夠好。

三、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整節課,讓聽課的老師和我也感覺得老師總是牽着學生來走。缺少了讓學生來討論、質疑的時間。

四、要善於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課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現,可以在課堂上點明一下在寫作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來做。

五、拓展延伸的教學還應該深入一些。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5

在《火燒雲》的教學過程中,我站在教師的立場,理應引導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產生了各種教學設想,看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是否能造成思維活躍,情緒歡快的課堂氣氛。爲這一教學,我在課堂中安排了四項詞語練習。

一、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啓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毛煜民說:“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周逸倫說:“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鄭甜又說:“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

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說說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說:“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

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三、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說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說“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說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說“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說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說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

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爲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四、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陳姝穎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蘇周楠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

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說說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6

在《火燒雲》的教學過程中,我站在教師的立場,理應引導學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因此產生了各種教學設想,看是否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是否能造成思維活躍,情緒歡快的課堂氣氛。爲這一教學,我在課堂中安排了四項詞語練習。

一、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啓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毛煜民說:“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周逸倫說:“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鄭甜又說:“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

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二、說說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說:“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

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三、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說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說“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說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說“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說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說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

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爲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四、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陳姝穎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蘇周楠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

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說說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慾望不止。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7

《火燒雲》是現代女作家蕭紅寫的一篇寫景物的文章,描繪了晚飯後火燒雲從上來到下去的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作者準確地用詞、生動逼真的把景物美和語言美有機地融爲一體,抓住火燒雲顏色、形狀極多和顏色、形狀變化極快這兩個特點來觀察和描寫火燒雲,體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啓發學生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要大膽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 本課在本組中是精讀課文,而本組的訓練重點是注意積累作文材料。這就要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是如何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和積累作文材料的。全文分爲三大段分來寫,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天上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第二段(第2—6自然段)講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第三段(第7自然段)講火燒雲下去時的情景。 本節課我帶領學生通過對火燒雲顏色和形狀的變化的學習,體會了作者描寫這一幅絢麗多彩的晚霞畫卷,展現了大自然的瑰麗景象和看到火燒雲的喜悅心情。課中我抓住“多、變”的特點,根據聾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採用了多種生動的教學方法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引領學生學習,使學生感受火燒雲的絢麗多彩和美妙奇異的變化,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找一找等活動,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在分析、對比句子的異同中,加深對重點語句的理解,體會句子好在哪兒,有效地爲突破難點。 在課堂中,我是這樣具體進行教學的:

(一)、運用多媒體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開始時,老師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關於火燒雲的視頻和優美圖片資料,讓學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燒雲的美麗壯觀,激起學生學習新的課文內容的興趣,自然引出下個環節的教學。

(二)、初讀課文,明確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 自學課文導讀,明確本課的學習要求,然後讓學生認真讀課文,隨着課文的描繪,想象火燒雲那絢麗的色彩和多變的形態。找出自己喜歡的段落然後重點朗讀。

(三)、合作探究,讀中感悟。 老師讓學生邊讀邊想,並感情朗讀自己喜愛的文段,捕捉關鍵詞句,讀出火燒雲的顏色和形狀變化的特點。例如,在學習“火燒雲顏色變化”這一塊時,引導學生從“紅通通、金燦燦……”等七個表示顏色的詞,以及“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一句中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多”這一特點;從句子“這地方的火燒雲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中的四個“一會兒”,體會出火燒雲顏色變化“快”這一特點。另外,在此教學環節中,教師還不斷地滲透引導學生質疑、對比,並積累品析好詞佳句,並嘗試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話來延續作者豐富而絕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對美麗的火燒雲由衷的熱愛,從而受到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薰陶。

(四)、加強練習,拓展創新,發揮想象。

1、用“燒”和用“紅”進行比較

我問:“天空的雲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這句話中的“燒”字改成“紅”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爲什麼不用“紅”字,而用“燒”字呢?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在我的啓發下,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開了,一學生說:“句中也有‘紅通通’一詞,用了‘紅’字就重複了。”一學生說:“課題是《火燒雲》,用‘燒’字起點題作用。”另一學生又說:“用了‘燒’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應。”這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關鍵在於要營造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其中,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難易適度,是否有足夠的思考價值,往往起着決定性的作用。這裏我提出了用“燒”和“紅”比較的問題,在課堂實踐證明,效果很好。

2、說說火燒雲的其他名稱

我提出:“火燒雲還有其他名稱嗎?”這一問題一出現,同學們都爭先恐後地舉起了小手,搶着說:“朝霞、晚霞、雲霞、彩霞、紅霞。”這也是詞語的訓練,這一設計是我讓學生加深對“霞”、“朝”、“晚”等字字義的理解,讓學生體會祖國語言的豐富多彩。

3、用仿“紅通通”的形式講顏色

我問學生:“作者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那麼你們能試着說這些顏色嗎?”同學們有的說“紅通通”、“金燦燦”,也有的說 “葡萄灰”、“茄子紫”、“梨黃”,還有的說“白茫茫”、“灰濛濛”等,當學生說到“白茫茫”、“灰濛濛”兩詞時,我告訴學生,這兩個詞從詞的結構來說是對的,但跟火燒雲的實際不相符。這種詞語訓練的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因爲要求具體,方式新穎。

4、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的某種變化

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個詞語來概括火燒雲顏色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這一問後,一同學答道:“五顏六色、變化莫測。”這時我繼續追問:“你又能用一個詞語概括火燒雲形狀的變化多和變化快嗎?”學生回答:“千姿百態、瞬間萬變。”就這樣,我用“變化多”、“變化快”這條線索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使火燒雲這三個方面的景象顯示出共同的特點,這樣一來,教學思路清晰,學生獲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這些練習,學生卻很感興趣,發言興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還在課文結束後安排了一個說話練習,要求仿照課文說說火燒雲的形狀,這項練習,仿中有創。學生經過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從而獲得成功的滿足。因而學生情緒高漲,爭相發言,慾望不止。 火燒雲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很少有學生留心去觀察它,所以大多數學生對於火燒雲的相關知識知道的較少,因此引入課外資源很有必要。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蒐集有關火燒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課上交流。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視頻錄象在導入新課的時候進行播放,讓學生對火燒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課後可以蒐集火燒雲的形成原因。

不足之處:

一、複習階段我讓學生說說每個段落大意的意思,加大了難度,學生沒能回答出來。這就讓我感到問題的提出要有階梯式,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學習是比較重要的。

二、重點段落讀的時間還不夠。本課重點是形狀的變化,但是學生對雲的形狀變化是怎樣的還不夠。主要是讓學生自由讀的時間不夠,導致學生掌握不夠好。

三、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整節課,讓聽課的老師和我也感覺得老師總是牽着學生來走。缺少了讓學生來討論、質疑的時間。

四、要善於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課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現,可以在課堂上點明一下在寫作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運用這種方法來做。

五、拓展延伸的教學還應該深入一些。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8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衆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一、品讀中,悟課文

在大展示中,各小組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觸動,真正讀出了自己的心裏感受。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地感受到頂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學生在分析:在輕鬆幽雅的樂曲聲裏,只見他頭上頂着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學生只知道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但缺乏想象,體會不到當時的驚險。總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以情促讀,以情導讀。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讓真、善、美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抓主脈,貫全文。

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文中反覆出現4次,每次出現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講課文時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現的作用是什麼,學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來。我在修改導學案時反覆考慮,如何在分析理解課文時邊理解,邊滲透,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當頂碗少年準備第3次表演時,我提問:面對着第三次出現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這一疊碗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它的色彩,數量,還意味着什麼?學生順勢回答了多種答案,一道無情的考題,就這樣難點被擊破。通過對這一內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師多讀、多思、多悟,學生才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字裏行間的真正內涵,領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鬆,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後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9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爲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爲什麼要爲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閱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羣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說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閱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說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說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0

一、在備課方面。我一直嚴格認真地進行課前的準備工作,仔細教參,認真鑽研教材和新的課程標準,分析學生的實際(包括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接受知識和理解知識及運用知識的能力等),做到在組織教學時胸有成竹。

二、在課堂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同時也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實際,採取讀、講、練、背、的教學方式,將課堂還給學生,力爭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穫。

這節課雖然有一定的成績但也有不足之處,特別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問題上存在着以下不足

1、分組簡單機械

我所分的小組是按前後桌8個人一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於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優勢互補、相互促進。2、討論流於形式,過於簡單

討論流於形式過於簡單是目前小組合作教學較爲嚴重的問題。表現在:

討論變成“閒聊”。當我提出一個問題後,學生就圍坐在一起討論,往往滿教室都是嗡嗡聲,每個人都在張嘴,但討論內容很多與問題無關。

3、教師缺乏理性點撥。

小組討論二、三分鐘後,讓學生個人發言了事。小組合作教學在這裏成了活躍課堂氣氛的輔助手段,成了作秀的表演,並不體現真正意義上合作學習。

4、學生參與不均

凡是聽過我的課的老師多少都會有這樣的發現:在小組活動中好學生髮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回答的現象多。我對小組的指導和監督不夠,小組成員間的分工不明確。我只關注小組的學習結果,不關注學習過程和個人的學習情況,是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組長沒有管理好小組活動,開小差的學生缺乏個人責任感等。重難點和值得討論的問題,要緊密聯繫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要儘可能採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實際問題或現實生活問題,回顧這這節課與學生的教學互動,值得我進行深刻地反思。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我們學習了曹操的《觀滄海》一詩,被詩人那種開闊的胸襟深深地感染着。此詩可謂是: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些從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誦之後,我讓學生進行問題探究。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詩句。可是分析的不夠到位。

老師分析:

全詩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詩人豐富的想象,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更加宏偉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寥寥16個字,就寫出了滄海之大,寫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蘊羣星的氣派。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實在是壯觀極了。“星漢”就是天上的銀河。這四句的意思是:太陽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發源於滄海一樣。太陽、月亮和銀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輝煌、最偉大的物象了,可是詩人覺得它們的運行仍然離不開大海的懷抱,大海就彷彿是日月星辰的母親一樣。這種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詩裏是並不多見的。

“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詩人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境界: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勾畫出大海變化萬千的特點和波瀾壯闊的氣勢。這不正是詩人那開闊胸襟的體現。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2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外聘教師公開彙報課活動,通過我精心的準備以及劉老師和全組同事們的熱心幫助,我順利完成了這一活動,並

且有了很多收穫,現在就這節課做以簡單分析。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爲常見的現象入手爲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爲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於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觀察與發現”。根據課文的類型,特點及其在教材中所處的位置,教學本課時我重點引發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關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識和能力。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體會用平實、通俗有趣的語言,解釋介紹深奧的大自然知識的特點。通過對教材的理解,我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

在導入部分,爲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利用CAI課件演示:公雞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敘: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對於處理教材這個環節,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但詩歌有9個小節,篇幅較長,要在40分鐘內完成,比較困難,因此我採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 、說、議學習2、3小節,瞭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說說讀懂了什麼,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穫。

這一課的難點我通過課件這一直觀工具解決。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採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課堂的拓展部分,我訓練學生整合資料,仿寫詩歌。課前,我佈置孩子們收集了有關大自然語言的資料。爲仿寫詩歌,做好了素材準備。在品讀課文的時候引導學生髮現這首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和寫作形式,抓住這個訓練點,運用課前收集的資料,模仿課文編寫詩歌。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知道那些大自然的語言。再用課件出示向日葵、驗資、彩虹等大自然的語言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的興趣。然後我展示自己編的詩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這時我引導學生當小詩人,根據收集的資料模仿詩歌編一編。在小組內學生自由暢想,不一會兒充滿童趣的詩歌從他們口中誕生了。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雲,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板書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恰當的板書能使課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時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概括性,本課的板書既應概文中介紹的大自然的語言,又要突出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觀察與發現。”所以我是這樣設計板書的:揭示課題時板書:大自然的語言,在精讀課文,理解內容過程中學生提出哪種大自然的語言,就板畫,並根據學生的總結將語言分類,感受大自然語言的神奇後,板:妙不可言。總結全詩時,板:觀察、發現……。

通過講這節課,我有許多的收穫,並且發現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提高。如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捨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穫,也是值得慶賀的。同時,我認爲課堂氣氛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多想辦法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將教學互助、教學互長真正落到實處,我堅信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要做到。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節語言活動——《我們的祖國真大》在課的開始,我就帶領大家看了祖國風光的圖片,孩子們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祖國真美”“祖國真漂亮。”也感受到了南北方的四季特徵,瞭解了南北方的氣候差異,從而理解了兒歌的內容。同時我感到電腦帶來的方便,自己可以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適時播放圖片。在觀看南北方景色的時候,我就讓孩子們看了好幾遍,讓幼兒充分感受南北方景色的差異。

我以遊戲“我是小導遊”的方式,和大家觀看大屏幕上的中國地圖,激發孩子的探索慾望。因爲在詩歌中有一句是:啊,祖國媽媽,您的孩子在同一個時間裏,有的滑雪,有的游泳,有的圍着火爐吃西瓜的詩句。讓孩子們在瞭解祖國人們在同一時間裏的不同活動,從而激發孩子去探索世界上人們在同一時間裏的不同活動,孩子們說出了很多其他國家的名字,積極性很高。

在整個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幼兒初步理解了中國的最南方、最北方的在地圖上的位置,知道了南、北方的不同氣候情況及人們的活動。兒歌的內容比較簡煉,應該比較容易掌握,但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的學習熱情還不夠高漲,可能有的提問設計不是太合理,導致幼兒回答問題出現針對性不夠。有的兒歌的內容教師的解釋不夠到位,幼兒理解不夠。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4

①、導課注意激發興趣。

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在導課時就要注意激發興趣。仔細回顧我所聽過的高效的《聲律啓蒙》課,我發現這些老師在導課時都特別注意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比如五小的劉曉仙老師,導課時模仿說書先生的口吻來了這麼一段:清朝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來到了江蘇省。這一天,他路過的一個城鎮叫通州。這時,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附近也有個地方叫通州。他一下想了個上聯叫身邊的大臣們來對: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這個上聯用“南”、“北”、”通”、“州”四個字重複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們聽了面面相覷,大夥兒使勁想各處的地名,差不多把全國的重要地名都過了篩子,可就是想不出個合適下聯。還是紀曉嵐有辦法,他沒有死摳地名,倒是在方位上動腦子。他一眼看見了街頭上掛着“當”字大招牌的當鋪,馬上想出了下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

下聯對得十分工整。也是由四個字:“東”、“西”、“當”、“鋪”, 重複組成。在引導學生讀了趣聯之後突然話鋒一轉:對聯中有智慧、有意境,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聲律啓蒙》《十三元》這一課,去感受對聯中的古典情韻之美,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入到《十三元》的學習活動中。再如二小的賴小珍老師,導課時她模仿“開心詞典”的“根據文字敘述猜人物”的活動,巧妙地講述了《九青》中《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引出《九青》中的詩句“楚人誰識屈原醒”,不露痕跡地帶領學生進入《九青》的學習。還有吳梅英老師上《十灰》時,通過向學生描繪“月光撒滿南樓,庾亮坐在胡牀上與衆人盡情吟詠玩樂”的畫面,自然而然地引出詩句“月滿庾樓,據胡牀而可玩”,從而進入《十灰》的學習。

其實關於導課的形式,胡主任在《聲律啓蒙》課堂教學構建中列舉了很多例子,這份材料我們國學郵箱中有,有興趣的老師可以去仔細研究研究。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5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學習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學生掌握加、減、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然後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數,而今的人教版 教材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學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這樣就能從真正意義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義,進而學會解方程,還能使之與中學的移項解方程建立起聯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1、在學習中,我以天平的平衡來呈現等式的性質,學生能直觀形象的理解性質,平衡的條件是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體到方程中應用起來學生感覺比較抽象,我引導學生在反覆操作中理解加、減一個數的目的和依據。

我在天平的左側放5克砝碼,右側也放5克砝碼。(拋磚引玉)

2、學生親自動手反覆不斷的進行操作。(學生動手操作)

在此基礎上,我再做進一步的引導。

活動是獲取真知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可以很順利地得出結果:天平的兩側都加上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師:請同學們都想一想,如果天平兩側都減去相同的質量,天平會出現什麼現象?你能列出幾個這樣的方程嗎?(學生同桌之間通過充分地交流,反饋交流結果,學生得知,如果我們把天平作爲一個等式(當天平平衡時)的話,等式的兩邊都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通過引導,學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質。最後我們通過學生自己的整理和總結,把以上發現的性質合二爲一。得出:等式的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 等式性質解方程-—— 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課堂上學生對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們原有的經驗中更喜歡用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優越性,從而養成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習慣。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其實學生是非常主動的,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啓發着他們去解決這麼神奇的方程,孩子們對方程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好奇心。

告訴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熟練以後特別快。同時強調書寫格式。通過教學,學生利用等式的性質學生能解決簡單的方程,但我認爲利用等式 性質解方程的方法單一化,內容雖少問題很多。其表現在: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66—2X=30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在後面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嗎?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在後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在後面這樣方程的出現等等。因此,我乾脆就又把原來的老方法交給同學們,以便備用或請他們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解題方法。

3、我個人認爲:現行教材的某些地方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6

《北京》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中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爲讀者介紹了首都北京的美景。這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在開課時我讓孩子演唱了《我愛北京天安門》,並聆聽了《北京歡迎你》這首歌,一下子把學生的興趣提上來,讓孩子意識到今天學的課文和北京有關,然後把孩子帶入情境,請對北京有一定了解的孩子說說北京有哪些景觀,從而揭題。學生還停留在剛纔美妙的歌聲中,興趣盎然。

然而首都北京對於我班的學生來說,幾乎都沒去過。絕大部分學生缺少對北京的直接感知,這就對課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理解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熱愛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課文對所提到的名勝古蹟、公園、新建的高樓大廈未做詳細介紹,因此,要全面地瞭解北京,對於孩子們來說有難度。爲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的同時,我採取的相應對策是充分運用多媒體網絡,讓學生更直觀、更準確地感受祖國首都北京的美,激發學生對北京的熱愛之情。當北京風景以及風俗民情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真實、生動、形象地感受北京的偉大、美麗,同時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中重點詞語。

在課外我還收集了許多北京的圖片在課上給學生欣賞,目的是讓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北京,當圖片播放的時候,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紛紛發出讚歎,與此同時,圖片中的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景物被學生紛紛猜疑起來,如果在這裏我再向學生作一下介紹就更好了。

在這次的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在字詞得教學中,節奏不夠緊湊,花的時間過多。生字組詞朗讀的時候,可以學生先組詞,學生不能組詞的,教師再補充,這樣更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組詞應該將詞語板書,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看着生字讀詞語,有一定的難度。

2、課前準備沒有做好,孩子們在讀的時候並不是很順暢,速度比平時要慢幾倍,就是平時讀得好的孩子也是嗑嗑巴巴的,本應該是課前的功夫全用到課上來了,所以課進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進度進行。

我想,在常規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改進,讓孩子們能更加輕鬆愉悅地上好每一堂課,學好每一個知識點。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7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積極情感氛圍的創設。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採用兒童化的語言,使課堂形成親和力。教師的善教使學生樂學,學生心情舒暢,學習興趣和熱情被充分激發出來。 與以往的教學設計相比,教師扮演的角色並不意味着要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在於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自己的想像,發揮自身的潛能。

七、八歲的孩子想象力都很豐富,而且非常喜歡直觀的美麗的事物。根據孩子的這一年齡特點,我嘗試着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把課件製作得精美,富有童趣、卡通的特色。在教授歌曲《蝴蝶花》的過程中,首先借助於美麗的大花園的形象,看着圖片聽引導我們進入花的王國,從而展現出美麗、乖巧的蝴蝶花,並且運用歌聲來把故事講述出來,這種方式是之前教學設計中所沒有嘗試過的,從感官上直入主題,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8

爲了開展上好名著閱讀及“以一課帶一本”的閱讀教學探究,教研室領導組織潤州區七年級語文組進行了專題教研活動,本人有幸開了一節關於《湯姆?索亞歷險記》名著閱讀,通過大家在一起對這一節課研討探究,本人懂得了許多,也學會了許多,現在我自己的一點體會寫出來供大家交流。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係,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親身的閱讀實踐中領會漢語言的規律,提高他們的認讀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鑑賞能力。

本人在剛開始備課沒有正確認識如何指導閱讀名著,所以把這節課上成教讀課,學生一節課上難以感受《湯姆?索亞歷險記》文學魅力,無法激起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背離了“以一課帶一本”的教學探究宗旨,在學校試課時立即感到效果比較差。然後與專家、同人再商討,確立了通過讓學生看視頻、分角色朗讀,來初步感受名著《湯姆?索亞歷險記》的魅力,感受情節的曲折,感受人性的特徵,從而激起閱讀原著的興趣。事實證明,在最後的上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19

在本課的第一課時,我的第一步,就是要像文中的父親那樣,做好學生學習的引路人。讓學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漸學會欣賞文章。爲此,我的思路是讓學生先通過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路讓學生自己走,我只是一個指路人。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好習慣。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上完了這堂課後,我認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導語的設計引人入勝。

我從作者的一次飛行經歷導入: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象着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鐘,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爲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爲我小時候一段經歷的啓示。這個人就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那麼小時候的一段什麼樣的經歷改變了他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走一步,再走一步》這個導語是以故事的形式說給大家,加之我生動的語言,一上課就吸引了學生目光,創設了很好的教學情境。

二、通過問題的設計滲透學習方法的指導。

1、首先,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敘述了一件什麼事?指導學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

2、然後,接着問:文中寫了幾個人物?概括他們的性格特點。這個題型在閱讀中經常出現,要指導學生解題的方法。迴歸文本,從文章確定答題的大致範圍,一段一段按順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果有的段落沒有詞語,就從所做的事中或者這個人的語言、動作等概括起特點。

3、接着,我要求學生再仔細研讀課文,找出描寫“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和環境描寫的語句,引導學生探究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4、聯繫生活實際。生活中難免遇到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克服的?有什麼經驗教訓?

這節課也有幾點不足:

1、在反思中,我發現了一點遺憾,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無法體會當時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心理過程。

《火燒雲》教學反思 篇20

《珍珠鳥》是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精心撰寫的優美散文。這篇散文描寫了人鳥相親的動人歷程,揭示了“信賴,往往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情文並茂,寓理於事。我班的孩子比較喜歡動物,對動物有愛心,所以我選擇這篇課文進行教學。從上課的情況看,我的教學有以下亮點:

一、創設情境,注重激發學生情感。開課伊始,優美的鋼琴曲在學生的耳畔縈繞,各種美麗的鳥兒圖片一張張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姿態萬千的鳥兒,清新、幽靜的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讓人看了有種和諧的感覺。這不僅觸發了學生心底深處的感情,也爲下文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巧妙地找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重視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而實施探究性、創造性閱讀,關鍵在於我們要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方能引導他們去搭建自主探究和發現的平臺。設計這堂課時,我沒從頭開始,而是叫學生找找“作者爲什麼寫這篇文章”,由此引出“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中心。指導學生讀這句後,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針對這句話提出問題。學生毫不猶豫地道出了自己心中的疑團:“作者是如何得到珍珠鳥的信賴的?”“誰信賴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將四個有價值的問題板書在了黑板上,接着抓住第一個問題:“作者是怎樣照顧和呵護珍珠鳥的?”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詞、字探究。問題是孩子們自己提出來的,所以無論是自學,還是小組合作學習,他們都非常的投入,交流時也妙語連珠。

三、結合學生的感悟,隨機指導朗讀。在交流“作者是怎樣照顧和呵護珍珠鳥”時,有一個學生談到作者稱呼珍珠鳥爲“小傢伙”,突出了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還結合父母平時稱他爲“小傢伙”進一步說明。我覺得他體會得很獨特,隨機讓學生找到出現了“小傢伙”這個詞的句子,自己反覆朗讀體會。學生自由讀完後,我又指名讀、部分讀、齊讀,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珍珠鳥深深的愛。

四、對教材的合理拓展,爲課堂增添了精彩。教學快結束時,我設計了兩個很有創意的環節:一是“給文中插圖起名”。在學生讀完第13自然段後,我出示書中的插圖,並深情地配上話語:“在作者眼裏,珍珠鳥太可愛了。小鳥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這是多麼美好的境界呀!你能試着這幅圖起個名字嗎?請寫在插圖的旁邊。”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擴散思維,而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概括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起的名字五花八門:“愛”、“信賴”、“特殊的父子”、“溫馨的一家人”……二是“自行編寫信賴格言”。這一環節的精心設計,從學生的精彩發言(如,“信賴是階梯,讓我們走向成功”、“信賴是一雙緊握的手,我給你力量,你給我力量”、“信賴是一座彩虹,讓我們心相連”……)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學生在編寫格言的時候,對自身健康品質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當然,教學中我也覺得有遺憾,最主要的是朗讀指導還少了些。這也是閱讀課文一直困惑我的一個問題。我們的閱讀課文篇幅比較長,但要求一節課完成,容量可想而之,因此,很多時候是匆匆而過。在以後的閱讀課文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如果各位老師有好的建議請賜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