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4W

山行教學反思 篇1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山行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爲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爲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3、4爲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餘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爲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爲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啓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遊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⑴ 帶着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⑵ 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爲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行教學反思 篇2

年組“聚焦課堂”我講了《山行》一課。通過講這一課,關於國小詩歌教學我有了新的理解。

國小生學詩歌不必講詩歌背景,不需要詳細分析詩歌內涵。把時間大多用在講述作者也是浪費。最重要的是讀。初讀詩文,帶着生字讀,感受節奏韻律,大致理解詩意,體會感情朗誦,背。這樣講纔會條理清晰,步步明確。

由於我的大意,我沒仔細研究過課題,這部分便出了毛病。現在的教學板書都把作者寫在課題的正下方,而不是課題右下角。正確如下:

課題這兒是業務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誤讓我犯了。書上的正確格式沒有注意,太不細心,必須謹記。

識字方面,當孩子回答“徑”字的識字方法錯了時,我沒有給予恰當及時的糾正,急於進行下一環節而走了過場。今後我不僅要開發學生的智力,也要喚醒我的教學機智,和孩子一同成長,讓自己走的更長更遠。

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讀詩時有的小朋友唱讀,回答問題時有的孩子聲音小,說話時有的學生說半截話。這就得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必須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乾脆利索,讓孩子們勇敢積極、大聲發言。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糾正了,必須把話說完整。話說不好還怎麼寫呢?說完整話,就是爲寫話打好基礎。

後半節課思路不清晰。師範讀沒有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不夠深入、浮皮潦草。講解詩歌大意哪兒方法不合適,預設有點高,顯得教師自說自話。與學生的互動就少了。詩歌大意部分課堂教學不夠活躍。與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弄混亂了。

雖然存在問題。但較上學期比,我的教態更自然了,課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們長大了。20xx年9月我播種下“一盆小魚”,一年後我收穫了53條滑不溜丟的“小泥鰍”。誰知道再過一年還會發生什麼呢?不怕有錯誤,就怕發現不了。不論怎樣,我愛我班,我愛我的職業,我會努力,會越來越好!

山行教學反思 篇3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爲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爲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爲主,在讀中感悟。

山行教學反思 篇4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並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國小生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着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爲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山行教學反思 篇5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爲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爲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爲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3、4爲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餘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爲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爲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啓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遊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⑴ 帶着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⑵ 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爲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山行教學反思 篇6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爲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爲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爲主,在讀中感悟。主要做了以下幾點:

1.讀一讀,說一說,整體感知詩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研讀古詩,讓他們在自讀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初步感知大意。在檢查初讀情況時,可讓學生爭當小老師給大家正音,既可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切忌逐行分析詩意。此時可適時地張貼文中插圖,並問“圖中畫的是什麼。”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暢所欲言。其實詩意就蘊含在這一聲聲的話語中。

3.讀一讀,聽一聽,感知古詩韻律:

優美的古詩是我國遺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拍。只有按其韻律節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意境,體驗情趣。但對於剛學習古詩的國小生並不懂這些。因而在教學中可藉助錄音範讀,讓學生從聽中感悟,從模仿練讀中得到自悟。以學生自己的看法來朗讀,富有具性地朗讀,比如:你喜歡這首詩的哪一行呢?把它讀給大家聽聽,也分享一下你的快樂,好嗎?這時學生興趣盎然,十分活躍。

4.讀一讀,演一演,領悟古詩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我們一塊跟詩人的心情把這首古詩讀一讀,好嗎?”教師在學生的自讀自悟中稍作點拔,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還可加以音樂渲染,讓學生戴着頭飾,自由想象表演,一邊演一邊吟詠古詩,會使語言文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圖像更爲鮮明、豐滿,從而內心掀起情感的波瀾,入情入境,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山行教學反思 篇7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朗讀和背誦在古詩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學生質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爲,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啓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學生對“寒山”“霜葉” 的理解,他們用自己的話表述自己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於深秋的美麗景色之中,雖已百花凋零,然而“霜葉紅於二月花”。

山行教學反思 篇8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爲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裏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着啓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 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爲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啓發,增加課堂的信息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在《山行》的教學中,正因爲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在組內自讀自悟,才使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綻放,體會得如此有滋有味。

山行教學反思 篇9

“聚焦課堂”我講了《山行》一課。通過講這一課,關於國小詩歌教學我有了新的理解。

國小生學詩歌不必講詩歌背景,不需要詳細分析詩歌內涵。把時間大多用在講述作者也是浪費。最重要的是讀。初讀詩文,帶着生字讀,感受節奏韻律,大致理解詩意,體會感情朗誦,背。這樣講纔會條理清晰,步步明確。

由於我的大意,我沒仔細研究過課題,這部分便出了毛病。現在的教學板書都把作者寫在課題的正下方,而不是課題右下角。正確如下:

課題這兒是業務不精,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誤讓我犯了。書上的正確格式沒有注意,太不細心,必須謹記。

識字方面,當孩子回答“徑”字的識字方法錯了時,我沒有給予恰當及時的糾正,急於進行下一環節而走了過場。今後我不僅要開發學生的智力,也要喚醒我的教學機智,和孩子一同成長,讓自己走的更長更遠。

對學生的要求不夠嚴格《山行》教學反思《山行》教學反思。讀詩時有的小朋友唱讀,回答問題時有的孩子聲音小,說話時有的學生說半截話。這就得在平時的教學中讓學生養成好習慣,必須把小毛病都抹掉。起立回答乾脆利索,讓孩子們勇敢積極、大聲發言。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糾正了,必須把話說完整。話說不好還怎麼寫呢?說完整話,就是爲寫話打好基礎。

後半節課思路不清晰。師範讀沒有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不夠深入、浮皮潦草。講解詩歌大意哪兒方法不合適,預設有點高,顯得教師自說自話。與學生的互動就少了。詩歌大意部分課堂教學不夠活躍。與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弄混亂了。

雖然存在問題。但較上學期比,我的教態更自然了,課堂掌控能力也有所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們長大了。20____年9月我播種下“一盆小魚”,一年後我收穫了53條滑不溜丟的“小泥鰍”。誰知道再過一年還會發生什麼呢?不怕有錯誤,就怕發現不了。不論怎樣,我愛我班,我愛我的職業,我會努力,會越來越好!

山行教學反思 篇10

崔巒老師指出,現在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從“教會知識”轉向“教會學習”,也即從教會學生固定的知識,轉向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語文教學要實現“從內容分析的閱讀教學向策略指導的閱讀教學的美麗轉身”。基於這樣的理念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由表及裏地瞭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讚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出做人的道理;

2、感受文章主次分明、對比、借物喻人等寫作特點。

3、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意識和能力。教學設計一開始由許地山的筆名切入,教學中緊緊圍繞談花生展開閱讀,引導學生由花生的可貴之處體會出做人的道理,最後拓展環節介紹成年後的許地山的相關經歷,補充許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樣的人的話,再次回顧許地山的筆名,首尾呼應,整個教學環節力求做到簡單清晰。文本的三個特點,“主次分明”,引導學生通過感受內容的詳略安排初步感知,點到爲止,不做過多的說教;“對比”,通過引導學生感受花生與桃子它們的不同感受對比的寫法,並進一步感受對比寫法的作用;“借物喻人”,在教學結束後引導學生感受這種寫法特點,並適度拓展進一步理解這一寫作手法。

質疑問難的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教學第十自然段上,引導學生圍繞這一段提問題,梳理後由這些問題展開教學,本節課結束時再次回顧,問一下這些問題有沒有解決,鼓勵學生帶着問題去讀書。自信滿滿的走進課堂,一節課上下來發現問題真的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聲音過大,缺乏美感。

本以爲自己的聲音很清脆,看錄像時發現自己的聲音很大,缺乏張力,句與句之間的聯繫缺乏層次感,連帶着課堂就不是太能吸引人。想起盛新鳳老師說的話,課堂上說話一定要輕輕柔柔的說,不要太用力,這樣課纔有美感。這句話早就記在心裏,可是當局者迷,自己在這一方面並沒有太在意。這次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去看這節課,才知道自己的聲音原來是這樣的,以後一定努力改正。

二、關於質疑能力方面的教學

教學結束後評課時,別的老師評課時提出:學生圍繞第十自然段提了不少問題,交流後老師梳理總結主要有三個問題,這個環節有爲了質疑而質疑的嫌疑,梳理出的問題像是老師出示的。針對這樣的說法我很是不理解,上課時,這三個問題我之前確實預設到,但上課時,確實是學生自己想到的啊,學生們說的多,但有的意思相似,就是這是三個問題啊!

仔細反思後發現,這個教學環節確實有問題。學生在默讀課文質疑時,我巡視瞭解學情時發現,有些孩子提的問題關注的是花生、石榴它們各自不同的生長特點,如:“花生爲什麼長在地下?”等等,我私底下同他們說這樣的問題意義不大,找到大的問題纔會有大的收穫。雖是輕聲地說,前後桌的孩子們一定聽到了,並且這樣的話我說了兩遍,聽到的孩子自然不少。當交流時,孩子們的問題基本上都指向了我預設的那三個問題了。表面上學生說的就是老師接下來的要教學的,課上的很順,細想卻沒有百發齊放的美麗,當然也就沒了生成的精彩,難免給人走過場之嫌,雖然這三個問題確實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這個環節教學時有畫蛇添足之嫌。

三、關於總結花生的可貴品質的教學

教學總結花生的可貴品質時,我估計孩子們可能會結合課文內容來說,準備在學生們自由發言後總結給出“不圖虛名、默默奉獻”這些詞的。沒想到上課時學生們直接就把這兩個詞說了出來,我當時把這兩個詞板書後,這一環節的教學就結束了。課上完後,我很後悔,當時應該讓學生說一說爲什麼說他們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因爲課後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課前看課課通都把這兩個詞寫到了書上,其實大部分同學似懂非懂。因爲缺乏教育機智,這個環節沒處理好。

山行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裏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說說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說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說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爲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衛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爲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山行教學反思 篇12

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切入角度獨特,把母親的無聲,無私和無價表現的極爲動人。看到兒子開出的賬單,媽媽什麼話也不說,而是按照兒子的要求,把兒子索取的報酬如數放在他的餐桌旁,同時給兒子留了一份總額爲零。卻載着愛的賬單。母親用自己無聲的行動告訴孩子:如果你覺的幫媽媽做事需要要得報酬,媽媽會滿足你;同時,媽媽提醒你,媽媽一直全心愛着你,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向你索取報酬。

在教學中教師抓住了“讀懂課文內容”這一重點,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理解媽媽給比得的那份賬單的含義這一難點。故學生討論熱烈,大多數同學,認識到彼得索取媽媽的錢是錯的,母親的愛是無價的和無私的。達到了教學目的。

山行教學反思 篇13

在課堂中挖掘學生個性潛力,可以培養善於爭辯的能力。爭議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由多種能力構成的,可以認爲是反映了一種整體的語文素質。爭議的結果,孰是孰非,當然取決於不同認識本身的科學性,但爭議的能力強,也是爭議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語文課堂上的爭議還有其特殊意義,這種爭議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或過程,目的是爲了達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教師在爭議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爭議能力,也就是在引導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語文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

這節課上,我針對課文,提了這樣一個問題:白鵝如此高傲,影響主人對它的喜愛嗎這是極富兩面性的命題,無論是誰都可以列出一系列道理,這就大大刺激了學生讀課文的興趣。

在深讀過程中,學生要爲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再用自己的語言清晰表達出來,同時傾聽對方的論述,使自己的爭辯具有針對性。這樣的爭議過程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是有效的。

一節課下來,也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總覺得自己好像講多了一點,不該大膽的放手。課堂裏雖然讀書的形式很多,但有時讀書的要求,沒有層次性,這都需要思考、改進。

山行教學反思 篇14

這組教材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和能力基礎,遵循着“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的原則進行設計,使學生在積極主動、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初步瞭解漢字的特點和發展歷史,去感受漢字的神奇、有趣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因爲這是一種全新的教材形式,所以他受到了老師們的極大關注,與此同時,我們發現在學習本組教材之前學生們對這一學習內容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這個單元由“有趣的漢字”與“我愛你,漢字”兩個綜合性主題學習活動組成。每個主題學習活動都是先提出活動建議,然後給出一組閱讀材料;這些主體閱讀材料之前都有一個“導語”,“導語”中主要提出學習任務,之後有一個結語,提出辦展覽、辦手抄報等成果展示和繼續探究的建議。從教材的編排結構中,我們能夠明確此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活動的基本思路。

山行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主要以學生爲主體,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依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愛好,儘可能給學生直觀的形象感受,把學生帶入江南美麗的風光中,感受江南的美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語言。

在學習“竹排、樹木密、禾苗、江南、魚米鄉”等詞語時,我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圖片、聯繫上下文等方式,適時點撥,突破難點。在學習生字詞語時,我先讓學生自己勾畫出帶生字的詞語,讀一讀,說說你是怎麼記住這些生字詞語的,用什麼方法記住的。然後全班交流。由於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鞏固識字在識字的過程中,讓學生去掉拼音進行識記的鞏固。有比較歸納識字,就像“江、流、遊”,還有像猜字謎、利用圖片理解詞語……讓學生在不同的識記方式中,增加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識記的效果。

課堂教學機制有待加強。教案是死的,課堂是活的。我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慢慢提高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積澱解決問題的底蘊。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不夠多樣化和具有明確的指向性。一句簡單的“很好”說明不了問題,學生仍舊感覺很茫然,不知道好在哪裏?其他學生沒有學習的方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山行教學反思 篇16

在這節課中,我注重了積極情感氛圍的創設。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採用兒童化的語言,使課堂形成親和力。教師的善教使學生樂學,學生心情舒暢,學習興趣和熱情被充分激發出來。 與以往的教學設計相比,教師扮演的角色並不意味着要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在於引導學生充分展開自己的想像,發揮自身的潛能。

七、八歲的孩子想象力都很豐富,而且非常喜歡直觀的美麗的事物。根據孩子的這一年齡特點,我嘗試着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把課件製作得精美,富有童趣、卡通的特色。在教授歌曲《蝴蝶花》的過程中,首先借助於美麗的大花園的形象,看着圖片聽引導我們進入花的王國,從而展現出美麗、乖巧的蝴蝶花,並且運用歌聲來把故事講述出來,這種方式是之前教學設計中所沒有嘗試過的,從感官上直入主題,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