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6W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對文章的段落間的空白進行分析。他們發現作者對每一事物描寫之間有很大的空白,從而使他們認識到這是本文的結構“片段式”的特點。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對“祖國山川頌”這題目的解讀不到位。上課時,我只提到了這是一種問題,而沒有從它的來源和演變說起,給學生造成很懵懂的狀態。“頌”應是來源於《詩經》中的“風、雅、頌”。以採取讚美、歌頌爲主。寫法上多用鋪敘手段。在上課時先講解語言美再歸納結構特點,中間有點雜亂。後感:

朗讀永遠是語文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多讀幾遍,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對於寫景遊記類的散文。但對於當前普通班的學生來說,朗讀是讓他們很厭煩的。如何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使他們的朗讀從被動變爲主動,是當前讓我考慮很多的問題。也擔心如果不使用好一點的勉勵措施,僅憑苦口婆心的勸說,那今後語文學習的效果會是很不好。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2

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可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貫徹落實?相信是“仁者見仁智者見者”,相信又是困難重重,問題多多。

哪一位語文教師不希望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興致勃勃,哪一位語文教師不喜歡讓學生更迷戀語文課,更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語文課上來。而實際中更多的語文教師會有這樣的尷尬:我在竭盡所能的讓我的課更有意思,更有魅力,可常常出現這樣的難題————講多了,有學生聽膩了;講少了,有學生搞不懂了。任憑你使出十八般武藝,可總有一些人蔘與不進來。

如何克服這一難題,走出這一尷尬呢?若是讓懂的幫助不懂的解決,若是讓同學們互相啓發問題不是更好解決嗎。語文這門課的特殊性表明此法還可行。故而,可否考慮讓同學們互相解決會的,老師補充不會的即適當的精當的點播。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3

教材於我而言沒有新舊之說,第一次走上高中語文課堂,每一篇對我來說都是新的。只不過由於個人閱讀喜好的不同,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一樣的,教師自身對文章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的好壞。儘管當前有很多的參考資料,但對教材真正的解讀還是有較強的個人主觀色彩。

《祖國山川頌》是必修三的第一篇課文,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其途徑是通過對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文章的鑑賞,感受作者的情感。

語文學習的基本目標是提高語言的審美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當前語文教學很易犯的錯誤就是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上成藝術課從而忽視了對文本本身的解讀。所以在自己教這篇文章時,一直很注重語言的分析。值得記錄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朗讀很成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早自習學生已經有過一次的齊讀,對文章已有了初步的感知。上課開始就讓他們帶着問題朗讀。解讀大致完成之後,讓學生再次齊讀,這次的效果已經比前面第一次朗讀好的多,理解內容之後已經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2、語言分析比較到位。如對“生平到過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腦海裏印象最深的還是家鄉門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漲滿,橋的兩孔像是一對微笑的眼睛。細雨如煙,橋上不時有人打着雨傘走過。對岸的紅棉樹開花了,燕子在雨中飛來飛去,一陣一陣的風,吹來斷續的笛聲”的解讀。短短的幾句話,既有比喻如“橋的兩孔像是一對微笑的眼睛。”的運用,又有“橋孔”的靜和“橋上人打着傘走過”的動以及“紅棉樹開花”的靜到“燕子在雨中飛來飛去”的動所形成的對比,還有“一陣一陣的風,吹來斷續的笛聲”所營造的優美意境。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4

《哈囉哈囉》是一首馬來西亞歌曲,曲風歡快活潑,表現出孩子們之間純真無邪的友誼,真摯無暇的情感!

本單元選用了亞洲6個國家不同風格的歌曲、樂曲,讓學生通過音樂瞭解亞洲各國音樂的歷史、風格,體裁以及與之相伴隨的種種習俗,不但可以獲得異國音樂文化知識,幫助他們鑑賞各具特色的音樂藝術,而且還可以獲得一把從側面瞭解異國社會生活的“鑰匙”。多樣化得學習意在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

整節課中學生的參與性很強,能感受歌曲歡快愉悅的情緒,並且快樂的學唱歌曲。活動中,我讓學生根據歌詞自編聲勢動作,這樣能在唱唱跳跳中熟悉歌曲旋律,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歌詞內容。儘管我在一些細節上把握的還不夠,但是,孩子們並沒有因此而失去參與活動的興趣,仍然很投入地配合着我,讓我很感動。

在進行歌曲表演時,我和學生們一起根據歌詞自編動作,意圖是讓學生體驗音樂歡快的情緒以及與同學共同歌舞的樂趣。

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通過音樂的情感體驗,才能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樂課堂教學應更多地建立在參與和感受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動”起來纔會對音樂有真正的體驗和理解。

通過本次活動學習,使同學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幫助孩子們明辨是非,激發他們的積極情感,這樣的快樂既屬於他們也屬於我們。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5

1、積極引導,公平評價。

本堂課五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還還很差,但 通過老師的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培養,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同時老師也給予了學生公平的評價,讓學生體會到一種成功的喜悅。

2、注重學生科學習慣的培養。

我在教學中注重了學生科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例如,在學生分組實驗時,我強調學生要注意分工與合作,明確了小組每個成員的職責;在最後做完實驗後,我要求學生將實驗器材整理好。

3、存在的不足。

但本節課中,由於學生的緊張,使用秒錶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導致課堂時間有點延長,因此最後的知識提升環節進行得有些匆忙。

在評價學生的方面,語言還不夠切合兒童的心理。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6

拿到一首詩,我們要首先注意三點:一要注意題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註釋。對於題目,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找題眼,以題眼入手學詩就能更好地把握詩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爲題眼。那麼如何抓住“月”創設情境呢?我覺得如果用上這樣的方式就很不錯——

師說:“月”在李白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幾句嗎?(生背)李白有一種“明月情結”,從他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來寄託他的思念;從他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時把明月當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經過這一番談話,學生們漸漸進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詩題中的“月”確實給了我們一種提示。再來了解了解本詩的作者李白。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行文自然流暢,誇張綺麗,喜好喝酒,並且酒後作得一首詩,被稱爲“詩仙”。學生心中想着這樣一個人物,再看題目,他會作一首什麼詩呢?瞭解了這二點,再來看詩意。謝冕先生在《詩論》中說:“我以爲詩的欣賞的第一步是要讀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義。”咱們的教學用書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山”“月”“江”,教師要激發學生看圖,積累“朦朦朧朧”“隱隱約約”“層巒疊翠”“一葉輕舟”等詞語,並用這些詞語描述在圖中看到的景象,展開適當的想象。

欣賞詩歌,最重要的是走進詩歌的意境,作爲學生的引路人,我們應該多多思考,在教學古詩時,爲學生創設更好的情境。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7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的確,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話上有着獨特的魅力,因爲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號,它由作者賦與了生命,使語文學習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裏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醜的人性,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語文課堂教學,呼喚着生命的“對話”。這種對話關係是多重性的,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體。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呵護學生的靈性、個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的閱讀過程始終伴隨着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成爲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1、平等對話,激活思維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成爲學生學習的夥伴,成爲“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營造寬鬆、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得師與生,尤其是學生樂於、善於對話。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對於學生感悟體驗時充滿鼓勵、賞識的話語“你說得真好”、“你的感受很深刻”……還是對於學生遇到困難時誠懇的幫助、引導“你能勇敢地站起來朗讀,真不錯!但是,如果你在讀的時候,能夠把語氣逐漸加重,那就更好了……”,抑或是教師的體態語言“走到小朋友的身邊,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說話先舉手”……無不體現“師生平等對話”的理念。

學生因老師善意的提醒而樂於接受,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興奮自豪,更因老師一句句充滿讚賞激勵的話語而激動不已。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心態才能保持開放,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

2、巧用“留白”,深入對話

許多作品都講究“留白”,即在藝術作品的寫作手法上講究言已盡而意未了,而留一些空白讓人們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補,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豐富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思考和感知,充分發掘作者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對文本進行補白,那麼就會激活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發,生命得以點燃。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這篇課文講起來比較難,原因一是文本沒有激情的東西,二是內容離孩子的生活較遠,孩子很難走進人物內心。於是,我抓住了人物的動作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充分利用“留白”引領學生傾聽作者的聲音,傾聽人物的聲音,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比如在重點體會“但我突然看到了兩道極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絕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對我的蔑視和抗議。”這一處時,我對學生們說“假如你是這隻松鼠,你會想些什麼,會說些什麼?”這樣孩子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打開了情感的閘門,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爲有聲的語言,還原了真實而扣人心絃的真實情景。此時孩子們已真切而深入地體會到了小松鼠的不幸,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自由的可貴。緊接着讓學生按照剛纔的方法再來學習“我的身體有點顫抖,手也像觸電般地縮回原處。”的時候,我對學生們說“透過這幾個動作,走進人物的內心,你就更能瞭解這個人物,請大家想象一下這時作者在想什麼。”就這樣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一步一步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就這樣一句很簡單的句子,經過與文本對話,孩子們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讀得很到位。

學生如果沒有讀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聽到文本的聲音,又怎能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發出感動的呼聲?生生間、師生間如果沒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課堂又怎會變得如此精彩,處處洋溢着生命的痕跡?在這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讓學生走進了文本生髮的世界,讓文本走進了學生和老師的心靈深處。

3、有效“拓展”,延伸對話

新課標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的,要塑造學生更爲豐富的人格,單靠一篇課文是做不到的。因此,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在保證用好語文教材的前提下,廣泛開發利用一切語文學習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語文學習的領域。因而,在課堂上適當、適時、適量的拓展能真正地有助於課堂的學習。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一開始用各種資料讓學生認識、熟悉松鼠這種動物,在教學進入尾聲時,我提出讓學生試想一下:作者看着它躥上樹梢,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時,心情怎樣?你認爲松鼠會恨“我”,還是會感謝“我”呢?假如作者沒有放那隻松鼠,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些有效的適時的拓展,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聆聽作者的心聲、認同作者的心聲的同時,也發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使對話得以擴展與昇華。

崔巒老師曾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作爲語文教師應抓住語文教材的優勢,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對話,讓心靈走進文本;對話,讓課堂更精彩;對話,讓課堂充滿活力!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8

《醜石》一文通過發現一塊醜石其實是隕石的前前後後發生的故事,告訴我們:真美、大美可能深藏於大丑之內,不能完全用世俗的、淺陋的眼光去評判事物的美和醜。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做到了鑽研教材,爲學生創造思維、表達的寬鬆環境。在學習課文的伊始,我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課文是通過哪幾方面展示這塊石頭的醜的?作者都運用了哪些寫法來表現醜石的醜?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予以點撥、誘導,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動腦思考,學生經過我的提問,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能舉手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明白了,醜石的外表醜——“醜得不能再醜”。

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又讓學生找出本文的兩個中心句“以醜爲美”和“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讓他們結合課文內容合作探究,理解句子意思,然後讓學生各抒己見,從而理解課文中心。最後讓學生根據文章先寫醜石的醜,再寫醜石的美使學生明白課文先抑後揚的寫作方法,這樣的課堂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間平等對話。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9

課後,我深深的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新課程中,要求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這節課便充分突出了這方面的特點,例如在導入時,我讓學生回憶自己放紙船的經歷,談談感受,學生們暢所欲言,進行自由自在的感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另外,在理解內容上,學生的認識角度很獨特,也很深刻。這些是教參書所沒有提到的,更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真正做了一次“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來特”的開放性鑑賞,這充分說明學生的思維是十分活躍的,他們的確是課程改革的受益者。在這節課中,讓學生把讀詩和寫詩結合在一起,放飛他們的思緒。從學生寫詩的情況來看,雖然沒有較高的水平,但那的確是他們通過學習得來的成果。當學生們拿着自己寫的詩都搶着讓我幫修改時,我被學生們的熱情深深地打動了。面對那一雙雙神采飛揚的眼睛,一顆顆青春盪漾的心,我想,那種禁錮學生思維,束縛學生手腳的灌輸式教育真的應退出歷史的舞臺了。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合作小組討論的結果在課堂上沒有及時充分展現,還有待進一步的改進。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0

朗讀方面朗讀方面朗讀方面朗讀方面:

在有感情地朗讀時,學生讀完後請學生進行評價時,學生抓住了“涼涼的”“小小的”,爲了讓學生有更真切的瞭解,於是引導孩子描述鳥蛋的樣子,並讓他們說一說,你眼中的鳥蛋是什麼樣的?有的孩子說鳥蛋比雞蛋小得多而且很光滑,我看到的鳥蛋是很小的,有的說鳥蛋在樹上……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對鳥蛋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對於書中的“拿在手上真好玩”讀起來就水到渠成了。

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的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的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的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的結合——讀中滲透詞語的理解讀中滲透詞語的理解讀中滲透詞語的理解讀中滲透詞語的理解 如:

“焦急不安”的處理 你現在就是一隻鳥媽媽,發現自己的寶貝兒沒有了你會如何?有的學生露出着急的表情,有的說的話都已經斷斷續續,有的捶胸頓足……我進行一個小結,對這就是“焦急不安”。你現在就快點讀出鳥媽媽的焦急不安吧! 如:

“彷彿”的處理 我到底聽見沒聽見鳥兒的歡唱?在最後一節找到答案,一會兒功夫,學生就找到了,那你能換個詞說清楚嗎? 引導孩子學會質疑引導孩子學會質疑引導孩子學會質疑引導孩子學會質疑 聽了這位同學的朗讀,你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學生自然會提出:

“爲什麼說兩隻鳥蛋就是兩隻小鳥?”個別學生也能解決這個問題。再如:仔細讀一讀第三小節,這裏有兩個詞感覺總是有些矛盾?哪兩個詞呢?“連忙與輕輕地”爲什麼男孩一邊要快一點,一邊還要輕輕地?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了。

把握文本進行拓展練說把握文本進行拓展練說把握文本進行拓展練說把握文本進行拓展練說 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圖片,讓學生思考想象。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1

《神筆馬良》這篇課文通過寫馬良用手中的神筆爲窮人畫畫,用計制服貪財的大官,最後繼續爲窮人畫畫的故事,表現了馬良的機智、勇敢,讚揚了馬良一心爲百姓服務的精神。課上,我隨機採訪了幾位同學:“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做什麼?”有的說爲四川地震災區的人們畫許許多多堅固的樓房,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有的說爲小朋友畫好玩的玩具;有的說爲堆滿積雪的路面畫融雪劑;有的說爲不講究個人衛生的同學畫一雙勤勞的雙手;有的說爲壞人畫一顆友善的心……學生們說得多好,多有愛心,我暗自高興本課的思想教育已經落實到位。

看看手錶,還有一點時間,於是繼續採訪。一位學生說:“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畫三個媽媽:一個媽媽爲我做飯,一個媽媽爲我洗衣,一個媽媽看我寫作業。”我微笑着說:“孩子,你應該畫三個你:一個你爲媽媽洗腳,一個你爲媽媽捶背,一個你爲媽媽做家務。你覺得怎麼樣?”他似乎明白了“神筆”的用意——心中有他人,做善事,不能貪圖享樂。我提高嗓門兒:“同學們,讓我們大聲告訴自己‘馬良的神筆是爲誰服務的?’”“爲窮人,爲老百姓!”學生們鏗鏘回答。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2

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

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3

課的開頭以動畫故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漂亮的畫面和動聽的故事中開始學習。這樣的安排尊重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徵,讓學生在情感上進入良好的狀態。又以“寫字有什麼用?”的問題發散學生思維,緊接着“你寫過什麼字?”激發學生想寫字想表現自己的慾望,使學生的學習充滿生命力。

第二個環節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運用聽讀識字的方法認字和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一遍一遍的讀向學生清晰地滲透了學習方法。運用生動有趣的課件和學生喜歡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了寫字方法。這個環節設計的特點是教師始終在啓發、引導,學生是在發現、探究中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了師生關係的互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學詞認字的過程在本課中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爲學生服務的教學作風,以學生爲主,學生哪個字有問題就學哪個字。讓學生開動腦筋想辦法,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觀念上,教學方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使語文課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本課設計展現了把學生的學放在了主體的地位,切實實現了“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願望。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在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充分體現了老師尊重學生的思想。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4

《選舉風波》的閱讀與賞析已然結束,但這堂課前前後後整個過程卻有許多環節值得我去反思。

一、課前準備階段

根據創新教育觀的指導思想,在課前我借鑑了杜朗口中學的導學案來指導學生預習。這樣既可以對整個課堂進行一種“宏觀調控”,也可以避免學生沒有做好預習準備工作,以致在短短一節課內無法完成相應學習目標。在課前我把學生的這份導學案收上來看,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比較認真地根據這份導學案完成預習,但也存在三個問題:一,網絡查找答案,缺少個人見解;二,懶惰應付——有抄襲現象;三,學生還缺乏一種自主學習意識,更缺乏一種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表現在導學案中,在“字詞積累”一欄,除了給出的重點字詞外,我還留了一塊空地標明“自主歸納補充”,但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寫上幾個。不過當我發現問題時,並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來糾正,也沒有提醒學生來重視這堂公開課。這是課前的一個疏忽。

二、課堂互動環節

“借班上課”意味着課堂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係,調動學生積極性。由於考慮不足,我沒讓學生有一種上公開課的心理準備,以致學生課後反映“很緊張”;但作爲老師,我也沒有在課堂的前幾分鐘先舒緩學生的情緒,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而是直入教學主題,以致後面要讓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時,才發現教室有點“冷清”。以致出現了“包辦課堂”的現象,更談不上“創新”。總之學習目標達到了,但教學方法較爲傳統,未能讓學生廣泛參與課堂交流與討論。

三、問題設計

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時也跟老師的問題設計有關。比如,在這堂課上,我自認爲,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問學生“如果這些人物出現在我們班級裏,你會比較喜歡跟誰交朋友?爲什麼?”會比較符合學生的交友心理。而問學生“你如何理解人生是多滋味的,誰都不是天生的伯樂”則比較抽象,不利於啓發學生的思維。

四、作業設計

課後寫作《這使我想起》,是想讓學生從《選舉風波》中聯繫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去說說自己的成長滋味,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人生,就應該勇敢面對。這個作業的設置是比較理想的。但課後反思了一下,也許這個作業可以在課上先設計爲“拓展延伸”式的問題討論。先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類似經歷與感受,形成一種共鳴,最後再反饋到寫作上。這樣子既能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能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也許,就課文內容而言《選舉風波》是有限的,但就如何成功教學而言它則是說不盡的。通過這次的“借班上課”,我受益匪淺。 兩年以來,我個人認爲自己在教學基本功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若從現在的“創新教育

觀”角度來講,自己的教學方法卻有待轉變。通過這次的“教學創新比賽”,我深深地意識到,要有創新,首先就要在意識上轉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直接影響結果。如果你還堅守在老傳統中,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那麼學生最後便會失去“飛”的能力。

接下來則是行動,即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供學生去討論,從而在合作交流中激出知識的火花——

1、 讓學生在導學案引導下自學

課堂目標的順利完成取決於學生課前的預習準備。

老師根據學習目標預設導學案,或者先羅列出課堂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從中也鍛鍊了他們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總結能力等。這個環節比課堂展示環節來得重要。

2、讓學生在激發中思考

學習目標轉化爲問題要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的引導、點撥,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對文章主題的挖掘。

3、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取有益信息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來談談自己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小說中的人物。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啓發,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樂。

4、讓學生在聯想中感悟

本文題材符合學生這特定年齡的心理特點。本文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當今中學生相對來說比較脆弱,總認爲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後怨天尤人,通過本文的學習應該會有所認識。在課堂上就針對此設計作業《這使我想起》,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遭遇,以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教學的目標。

5、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參與課堂

總之,在這次的教學比賽中,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組織教學,引領學生分析課文並理解課文。然而,在教學環節中,我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讓學生來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的互動體現還不夠。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5

我常常在思考一個問題: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更多的是什麼?剛開始接觸這門課程時,我同許多老師一樣,認爲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更多的無非是一些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直到這次指導學生開展“關注消防、珍愛生命”主題活動後,我才發現綜合實踐活動帶給學生的遠遠不止這些。那麼,它給學生帶來些什麼呢?

一、增強了社會責任感

正因爲學生有社會責任感,纔有本次的主題活動。在組織學生自主選題時,同學們都以個人的興趣出發,說出的課題五花八門,大家還各抒己見,互不相讓。一次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定,竟也能激發並增強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感,真不簡單!

二、培養了實踐能力

在開展消防現狀的調查研究活動時,學生分成了四個探究小組,並以小組爲單位分配好每個人的工作。在實踐中,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製作問卷進行調查分析,學生積極投入的精神使學校教師們深受感動。絕大部分學生還學會了自主獲取信息的方法,在需要一些資料時,他們知道通過什麼手段從哪裏去獲取——動手、動眼、動腦三維一體,多重刺激,實踐多樣,體驗深刻。

三、提高了綜合素質

在準備階段,他們出謀劃策,羣策羣力。在調查實踐階段,他們既分工又合作,遇到困難時互相打氣,不氣餒,不退縮,總能想出辦法來解決。在交流成果階段,各小組同學暢所欲言,充分交流,並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們學會了客觀地分析和思考,學會了申辯,學會了理解和寬容,學會了讚美與分享,並形成了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展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了綜合素質。

我想這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獨有的魅力吧!

可以說,開展這次綜合實踐活動是實施新課程以來我所做的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但也給我留下了許多思考,我深深體會到:與其它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課不再是人類經驗的現成堆積,它對於滿足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於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切實起着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然而,由於經驗不足,也暴露了不少問題。如: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動、興趣持久性較差,他們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現象,教師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持之以恆地按照預定的目標進行探究、實踐,並在活動中得到生成與發展,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6

早上第一節聽了備課組葉老師一節《二元一次不等式及平面區域》公開課。葉老師通過數軸來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學生熟悉的內容引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馬上投入到新課的學習。接着通過畫出二元一次方程x-y-6=0表示的直線方程,所有點把平面上分成三部分,在線上的,在x-y-6>0這區域內的,在x-y-6<0區域內的。然後葉老師通過方法1:取點代入法定區域,方法2:由不等號定區域這兩種方法突破本節課的重點: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組)表示平面區域。最後,由例題教導學生解題的步驟,再就是讓學生多練。本節課的亮點有:

1、教學基本功紮實,教態自然,板書規範。

2、備課充分,教學設計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思路清晰,講解有條不紊。

3、講練結合,及時訓練,注意知識的鞏固和落實。

建議:

1、找點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個別學生說出幾個點,相信這樣學生理解更好點。

2、在解答例1時,表述畫圖時是否可以直接寫成:作直線x-y-4=0(畫成虛線)

第二節由我上了一節《簡單的線性規劃問題》公開課。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是通過上節課的二元一次不等式在平面直角座標系表示成平面區域來引入,由學生板演檢測學生掌握程度。在學生完成板演後,提出本節的問題:求z=2x+y的最大值,使式中的x,y滿足不等式組(I),求z=2x+y的最大值,式中的x,y只能取平面區域內值,所以,只需要由z=2x+y變形爲y=-2x+z就可以把不熟悉的求解轉化爲一個高一曾學習過的內容:y=-2x+z就是直線方程的斜截式,讓學生畫出y=-2x,y=-2x+1,y=-2x+2,三條學生,觀察可以知道這是一系平行線,問題轉化爲求z=2x+y的最大值其實就是求直線y=-2x+z過平面區域某一點時在y軸上截距最大值。我先畫出直線y=-2x,通過平移可以發現直線y=-2x+z過平面區域過某一點時在y軸上截距最大。求出最大值,問題得到解決。解答完成後,接着讓學生閱讀教材88頁,從中找出一些相關的概念。再回到解答過程,從中提煉出解答這類問題的解答步驟。最後進行一道變式訓練,改變不等式組,還是求z=2x+y的最大值。

本節課完成後,個人反思如下:

亮點:

1、教學設計比較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2、放手讓學生多動手。

改進部分:

1、沒有完成備課時確定的教學任務:教學設計中還有變式2:z改爲z=6x+10y,變式3:z改爲z=2x-y。小結中有解題方法:圖解法(數形結合)

2、教學基本功不紮實:教態不夠從容,不夠自信;語言不精煉,很多重複的語句,個別字普通話不標準;板書不工整,字體不漂亮,字體偏大,板書規劃不合理。

3、在講相關的概念時,這裏應該節省時間,在學生閱讀教材時,先板演在黑板上,讓學生找出相應的內容,高效省時。

4、在新課引入時,可以點明: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資源利用、人力調配、生產安排等問題,解決這類問題就需要我們學習更多的知識,比如本節要學習的這內容就有關這方面的。再列舉一個例子,這樣可以立刻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7

本次幼兒園教學觀摩活動以 "教授新操"的主題,爲了貼合主題,我參考了許多文字和影象資料,最後選取了一個趣味性較強的.本操操節都是以模仿動物動作爲主,不再是單調的進行身體運動,而且所模仿的動物是幼兒熟悉的"十二生肖",動作非常有趣,既能引起幼兒興趣,又能達到鍛鍊幼兒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目的,從選材方面來說比較好,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操節裏有部分動作過於簡單,不太適合大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在組織活動前我也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並細心的請教了幾位有經驗的教師,結合了一些好的意見後我對操節進行了一個小的整改,希望能適當的增加一些難度,可是最後效果不理想,這給我留下了一個很好的教訓,在以後的教學活動選材時要多方面考慮,活動內容,活動對象都是一個整體,要二者皆顧,才能在活動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在活動前,雖然我認真的做好了準備,操節動作也已經多次練習,但是在帶領幼兒跟音樂複習操節的環節中,有些動作還是跟不上,說明對動作的熟悉程度不夠,在以後的教學活動尤其要杜絕出現類似的問題.

教操過程中自己還犯了個錯誤,幼兒學習動作通常都要先左後右,教師面對幼兒教操,動作應爲先右後左才符合規律;在教授操節時對動作的講解示範要詳細而具體更利於幼兒學習.

本次活動讓我收穫頗豐,我認識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也學到了不少的好的教育教學經驗,對自己是一種很好的提高,在以後教學觀摩活動時我也不再排斥和害怕,相信通過這樣的磨礪自己才能變成一把鋒利的"亮劍",成長爲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8

三月一日我與學校其他語文教師在太行國小參加了聯片教研活動。這次活動中的主講教師是我們五處國小的呂偉紅老師,呂老師的這節踐行三步導學的示範課能夠說十分有好處,課後各校老師的交流討論尤其是王建萍主任對課堂逐步環節的精點細評,讓我對三步導學教學模式的理解更加深入具體,對今後課堂教學踐行三導模式起了實際好處上的指導作用。下面是對此次活動的一些收穫:

教學設計完全體現了教師以生爲本的教育理念。從呂老師的課堂來看,由始至終讓人覺得“她心中有學生”。第一,教學要求降低難度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圍繞“三維”提出的學習目標,明確而合理,讓學生在課堂學有目標;使用語言“我能”以激勵學生的自信心,“發現”給出學生學習思路;情感目標隱藏在課堂教學的始終沒有預先提出,但學生在學習後卻發現這一目標的實現貫穿在整個課堂中,這種學習目標的提出方法也是一個引人深思的亮點。第二,設定的學習任務針對性強。針對學習目標下達了明確而具體,而且也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核心任務;之後緊之後帶給了完成任務的方法,包括如何讀、思考、動筆、與同桌交流。第三,交流展示真實有閃光點,理解詞語的方法多樣實用(如:“波濤洶涌”畫面直觀明瞭),注重積累,注重引導學生學着展示交流,評價具體有針對性等等。第四,目標檢測圍繞核心任務設計。雖有一些漏洞,但是也能體現出“三導”模式始終貫穿。

總之,今後要向呂老師學習她認真鑽研的精神,努力把“三導”模式好好踐行,以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

祖國山川頌教學反思 篇19

這篇課文是作者對往事的回憶,以第一人稱敘述的口吻寫了外公和外孫女兩代人之間互相爲對方打雨傘的場景,表達了爺孫間純真的至愛親情。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親情之愛,教學時,我只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引導學生認真讀懂課文,在反覆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課文對前後兩個場景的描寫,並通過想象再現兩幅畫面。一幅是:雨的世界裏,一個鬢髮雙白的老人和一個小姑娘同行。老人撐着一把墨綠色的傘,傘外向了小姑娘。老人的半邊衣服已被淋溼了,但他微笑着毫不介意。另一幅是:雨的世界裏,一個鬚眉皆白的老人和一個女青年同行,老人步履蹣跚。女青年同樣撐着那頂墨綠色的傘,傘歪向了老人。女青年的半邊衣服已被淋溼了。她似有所思。學生從當年外公把關愛更多地給予外孫女,到後來外孫女也把關愛更多地給予外公的畫面中,體會到外公的愛幼之愛和“我”的愛老之愛都是一種親情之愛,體會到這種親情的至純至真。感悟“傾斜的傘”所傾注的所傳遞的那種溫馨的情意。

2、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等,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課文注意寫了人物(特別是外公)的神態,透過人物的神態可以窺見人物的情感變化。寫外公的神態,是由當年的“笑眯眯”“笑而不語”“開心地笑”,到多少年後的聲音“微微顫抖”“渾濁的雙眼淚光點點”,由其神態可以看出其情感的變化時由當年施愛於晚輩而高興,到後來得到晚輩的關愛,受到了愛的回報而激動。“我”則是有當年的“驚訝”“困惑”不解,到多少年後“心熱”“不知不覺中”“做着外公當年做過的事”。在外公愛心的浸潤和潛移默化的到的影響下有所感悟。通過引導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變化,感受愛的力量,感悟不僅親人之間需要互相關愛,而且應該推而廣之,珍惜人間真情,使所有人都生活在愛的世界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