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26K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

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一、導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爲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說清圖的意思。(校園裏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2=5。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說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說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2=5”意義精簡爲“3和2合起來是5”。

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層次的練習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力。

擺一擺、說一說,將擺說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

看算式,擺一擺則是對數形的結合。 

說一說、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說意思、提問題、列算式。通過情境的變化,發現三道 算式中的規律,先是有經驗的積累算式,再由現象觀察算式,到分析算式、比較歸納。

算一算、填一填。直接寫出得數,比較“2+1=3”和“1+2=3”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交換位置的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送信連一連。將連線題和有序的排一排結合在一起,將得數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這部分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上黑板排序、說一說,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數學思想。

看一看,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信息,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說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說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通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突出算理。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導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繫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是爲學服務的。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我在(1)班教了5以內的加法。在導入新課時,我先複習舊知識,口答5以內數的分與合。這樣爲學生學5以內加法做好鋪墊。接着利用情景傳授新課。注意加號和算式讀法的教學。整的一堂課下來,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進行課堂小結時,我用口算5以內加法的練習代替,這樣反覆的練習,以便學生鞏固新學的知識。

不過,我覺得這堂課還是不盡人意,例如:1.自已課前準備仍不夠充分,在教例題時可以不用課本上的內容,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裏的人物更能吸引學生。2 在教學過程中,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比較少,聲音普遍不夠響亮。3·在檢查鞏固練習時,仍有20來個學生沒辦法獨立完成。而自已課後也沒及時進行補差。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需要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鑽研學生,多請教有經驗的,學識淵博的教師,以爭取更大的進步,早日成爲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3

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一、導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爲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說清圖的意思。(校園裏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2=5。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說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說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2=5”意義精簡爲“3和2合起來是5”。

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層次的練習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力。

擺一擺、說一說,將擺說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

看算式,擺一擺則是對數形的結合。 

說一說、填一填。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學生能夠自己看圖說意思、提問題、列算式。通過情境的變化,發現三道 算式中的規律,先是有經驗的積累算式,再由現象觀察算式,到分析算式、比較歸納。

算一算、填一填。直接寫出得數,比較“2+1=3”和“1+2=3”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交換位置的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送信連一連。將連線題和有序的排一排結合在一起,將得數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這部分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上黑板排序、說一說,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數學思想。

看一看,列算式。出現整幅綜合圖,讓學生自己從圖中找信息,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學生能夠充分的說圖意,列出不同形式的加法算式,說明學生不但會計算,還能通過加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四、總結突出算理。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導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繫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是爲學服務的。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4

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不僅是講了,而且是講了多遍,可是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聽見學生這樣的埋怨:鞏固題做了千萬遍,數學成績卻遲遲得不到提高!這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了。誠然,出現上述情況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題教學值得反思,數學的例題是知識由產生到應用的關鍵一步,即所謂“拋磚引玉”,然而很多時候只是例題繼例題,解後並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因而學生的學習也就停留在例題表層,出現上述情況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罔”即迷惑而沒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例題教學爲什麼要進行解後反思了。事實上,解後反思是一個知識小結、方法提煉的過程;是一個吸取教訓、逐步提高的過程;是一個收穫希望的過程。從這個角度上講,例題教學的解後反思應該成爲例題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題的方法規律處反思

“例題千萬道,解後拋九霄”難以達到提高解題能力、發展思維的目的。善於作解題後的反思、方法的歸類、規律的小結和技巧的揣摩,再進一步作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解,挖掘例題的深度和廣度,擴大例題的輻射面,無疑對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題)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是4,底長爲6;求周長。我們可以將此例題進行一題多變。

變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長爲4,周長爲14,求底邊長。(這是考查逆向思維能力)

變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邊長爲4;另一邊長爲6,求周長。(前兩題相比,需要改變思維策略,進行分類討論)

變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邊長爲3,另一邊長爲6,求周長。(顯然“3只能爲底”否則與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相矛盾,這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嚴密性)

變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爲x,求底邊長y的取值範圍。

變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長爲X,底邊長爲y,周長是14。請先寫出二者的函數關係式,再在平面直角座標內畫出二者的圖象。(與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別是對條件0﹤y﹤2x的理解運用,是完成此問的關鍵)

再比如:人教版九年級幾何中第93頁例2和第107頁例1分別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這是一題多解不可多得的素材(AB爲⊙O的直徑,C爲⊙O上的一點,AD和過C點的切線互相垂直,垂足爲D。求證:AC平分∠DAB)

通過例題的層層變式,學生對三邊關係定理的認識又深了一步,有利於培養學生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例題解法多變的教學則有利於幫助學生形成思維定勢,而又打破思維定勢;有利於培養思維的變通性和靈活性。

二,在學生易錯處反思

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達方式可能又不準確,這就難免有“錯”。例題教學若能從此切入,進行解後反思,則往往能找到“病根”,進而對症下藥,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這樣一個曾刊載於《中國小數學》國中(教師)版20__年第5期的案例:一位七年級的老師在講完負負得正的規則後,出了這樣一道題:—3×(—4)= ?, A學生的答案是“9”,老師一看:錯了!於是馬上請B同學回答,這位同學的答案是“12”,老師便請他講一講算法:……,下課後聽課的老師對給出錯誤的答案的學生進行訪談,那位學生說:站在—3這個點上,因爲乘以—4,所以要沿着數軸向相反方向移動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爲9。他的答案的確錯了,怎麼錯的?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又怎樣糾正呢?如果我們的例題教學能抓住這一契機,並就此展開討論、反思,無疑比講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題來鞏固法則要好得多,而這一點恰恰容易被我們所忽視。

計算是七年級代數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如何把握這一重點,突破這一難點?各老師在例題教學方面可謂“千方百計”。例如在上完有關冪的性質,而進入下一階段——單項式、多項式的乘除法時,筆者就設計瞭如下的兩個例題:

(1)請分別指出(—2)2,—22,—2-2,2-2的意義;

(2)請辨析下列各式:

① a2+a2=a4 ②a4÷a2=a4÷2=a2

③-a3 ·(-a)2 =(-a)3+2 =-a5

④(-a)0 ÷a3=0 ⑤(a-2)3·a=a-2+3+1=a2

解後筆者便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小結.

(1)計算常出現哪些方面的錯誤? (2)出現這些錯誤的原因有哪些? (3)怎樣克服這些錯誤呢? 同學們各抒己見,針對各種“病因”開出了有效的“方子”。實踐證明,這樣的例題教學是成功的,學生在計算的準確率、計算的速度兩個方面都有極大的提高。

三、在情感體驗處反思

因爲整個的解題過程並非僅僅只是一個知識運用、技能訓練的過程,而是一個伴隨着交往、創造、追求和喜、怒、哀、樂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參與。其間他既品嚐了失敗的苦澀,又收穫了“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他可能是獨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過合作協同解決,既體現了個人努力的價值,又無不折射出集體智慧的光芒。在此處引導學生進行解後反思,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動機;有利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習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爲自主探究學習;還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學習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就指出:反思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總之,解後的反思方法、規律得到了及時的小結歸納;解後的反思使我們撥開迷濛,看清“廬山真面目”而逐漸成熟起來;在反思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在反思中學會了傾聽,學會了交流、合作,學會了分享,體驗了學習的樂趣,交往的快慰。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當學習用數軸上的點表示有理數時,應讓學生了解任何一個有理數都可用數軸上的點表示,但數軸上點所表示的數並非都是有理數。學生不但要知道數軸上 給定的點表示的數,還要能把給定的數用實心點表示在數軸上。然後結合4和-4在數軸上的表示引到相反數的概念及在數軸上反映出的幾何性質。注意相反數概念 中的“只有”兩字及對於零的特殊規定。在整個數軸的教學中始終注重數與形的結合教學,在最後設置了一個實際問題,如:老師從學校出發,騎車向東走了3千米 到達小聰家,繼續向東走了1.5千米到達小明家,最後向西走了8.5千米到達小穎家. 你能用數軸表示小聰家、小明家、小穎家以及學校的位置嗎?你能說出小穎家在學校的什麼位置嗎?

本課之所以這樣設計,理由是:(1)從教學目標看,數軸是數形結合的典範,也是數形結合思想的初次出現,抽象性較高,同時它也是重中之重的概念,所以老師 必須提供足夠生動的背景,使學生獲得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2)從教學藝術的需要看,運用生動活潑的場景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愉快 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在這種教學情景中,學生理解最深刻,記憶最牢靠。特別要強調的是:深刻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在理解、記憶、應用等思維活動過程中的 強有力的支撐點。(3)在動態的演示與多種情況的歸納,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態解決問題的意識,建立運動的觀點,同進也有利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4)一 些感性認識的建立,也有利學生學習下一節“絕對值”的概念,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6

一.在問題的引入上,新課標規定應從實際情景入手,並且使學生能夠對問題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1.數軸是數形轉化、結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設計的原型來源於生活實際,學生易於體驗和接受,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和自己動手操作、經歷和體驗數軸的形成過 程,加深對數軸概念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體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認識規律。利用溫度計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 性。

2.教學過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線,教學方法體了特殊到一般,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在問題的探索上:

我採用了師生互動,通過師生雙邊活動產生一種動態效果,使學生在充滿好奇心的狀態下,在老師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下,親身參加探索 發現,主動的獲取知識和技能。但在整個的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學生的總結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再處理時由於怕時間不夠充裕所以學 生出現的問題我給做出瞭解答,其實這裏應由學生自己來解決,這樣對學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

三、習題的配備:

整個習題的配備大致是按從易到難的順序排列的,面向全體學生,採用多種形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並且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在講解完例題後,讓學生互 相提問,以促使學生積極踊躍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創造一種輕鬆的學習氛圍。但我總體感覺習題的量不夠充足,學生的練習機會較少。

四.不足之處:

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了畫數軸時原點的位置和單位長度可以實際情況來確定,但由於受課本練習冊數軸圖形的影響,有部分學生認爲只有向右的方向才能作爲數軸的正 方向,遇到向其它方向爲正方向數軸圖形就認爲它不是數軸了。這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加深對這方面的理解。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7

緊張有序的高二教學工作已經結束了,經受了磨礪和考驗的我,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業務水平方面更有了進步,這都離不開學校領導和同組的有經驗的老師的支持和幫忙。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最重要的是教書育人,而要做好教學工作就務必具備精湛的專業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這一年來我認真鑽研數學中的每一個知識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虛心向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請教,同時用心主動的學習老教師的實際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我努力做好教學的各個環節,做好學生的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儘管我在教學中留意謹慎,但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

爲了以後更好提高教學效果。經過一番深思,我個人覺得高二數學教學,就應作到夯實“三基”,理順知識網絡。因爲大學聯考命題是以課本知識爲載體,全面考查潛力,所以,促進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鞏固掌握相當關鍵。我從中得到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教學定位要合理化,重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透過一年來的高二的數學教學,以及對會考試題及市統測的研究分析發現,數學考查的多是中等題型,佔據總分的百分之八十之多,所以我認爲,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作好這部分題是至關重要的。我的做法是:加大獨立解題和考場心理的模擬訓練,這是我們能夠進一步改善的地方,可大大提高整體的數學成績。與此同時,又要有針對性地提高程度較好的學生,先從思想認識和學習方法上加以指導,提高拔尖人才,這樣把一些偏、難、怪的資料減少一些,在平時考試中,個性注意對試題整體的把握,指導學生的整體學習思想。

二、教師指導好學生對教材的合理利用

數學考試考查點“萬變不離教材”,許多的試題就來源於教材的例題和習題,提高學生對教材的重視的同時,關鍵做好學生的學習指導工作,對於教材的改造和加工至關重要,先整體把握全教材的章節,再細化具體的資料,用聯想的方式,對於詳略的處理交代清楚,使學生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知識體系,理解解題思想和知識方法的本質聯繫,提高實際運用潛力十分重要。

三、理解知識網絡,構建認識體系

各知識模塊之間不是孤立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髮現知識之間的銜接點,有的在概念外延上相連,有的在應用上相通等。這樣,就能夠把已有知識連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解決問題時便會左右逢源,如魚得水。

事實上,在知識點的交匯處命題,在試題中已十分普遍。因此,在教學中,選用練習時,不宜太難,以基礎題訓練爲主,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信心;也不應過重,不利於對知識的理性歸納。由於L1學生的數學基礎普遍較好,複習時節奏與速度不宜太慢,但儘量給予補缺補漏的時間。本人在這方面不足之處:W6複習、練習過於綜合,有必須難度,因此收效不好

四、高度重視新課程新增資料的複習。

新課程新增資料:簡易邏輯、平面向量、線形規劃、概率、是大綱修訂和考試改革的亮點,在大學聯考都有涉及。現行教學狀況與過去相比,教學時間比較緊張,複習時間相對短,新增資料考察要求逐年提高,分值也不斷加大,如向量已經成爲分析和解決問題不可缺少的工具。

在新課程試題中,有些題目屬於新教材和舊教材的結合部,在大學聯考命題中採用新舊結合的方法。例如函數的單調性問題既能夠用導數解決也能夠用定義解決。立體幾何問題的處理既能夠用傳統方法也能夠用向量方法。只有重視和加強新增資料的複習,才能緊跟教改和大學聯考改革的步伐,提高學生的認知潛力和思維潛力。

五、明確考試資料和考試要求,把握好複習方向和明確重難點

我結合自身的狀況,工作中,我首先在進行復習資料的時候,先把《新課程標準》精讀一遍,平時通讀爭取做到心中有數,同時經常請教本組有經驗的老師學習好的經驗,其次我總是努力多聽本組老師的課,這樣最有利於把握一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掌握難點的突破方法,及時反思並結合自己學生的狀況做爲教學中的指導,再次我爭取把近幾年的全國的大學聯考試題做一遍,認真研究,從知識、方法和思想上入手。透過實踐證明效果很好,能夠在今後的教學中得到應用。

六、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學、做好學習方法的指導工作

近幾年大學聯考數學試題堅持新題不難、難題不怪的命題方向,強調“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就是說大學聯考最重視的是具有普遍好處的方法和相關的知識。儘管複習時間緊張,但我們仍然要注意迴歸課本。迴歸課本,不是要強記題型、死背結論,而是要抓綱悟本,對着課本目錄回憶和梳理知識,把重點放在掌握例題涵蓋的知識及解題方法上,選取一些針對性極強的題目進行強化訓練,這樣複習纔有實效。

學生的心理素質極其重要,以平和的心態參加考試,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解答試題,培養鍥而不捨的精神。考試是一門學問,大學聯考要想取得好成績,不僅僅取決於紮實的基礎知識、熟練的基本技能和過硬的解題潛力,而且取決於臨場的發揮。我們要把平常的考試看成是積累考試經驗的重要途徑,把平時考試當做大學聯考,從心理調節、時間分配、節奏的掌握以及整個考試的運籌諸方面不斷調試,逐步適應。

教師自己還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如何調整複習策略,使複習更有重點、有針對性。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8

教育家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的困難在於不會作決策.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缺乏解決問題前的反思.他們誤認爲,似乎必須先在頭腦中把問題都考慮成熟了才能動筆做;誤認爲做的每一步必需正確無誤,沒有嘗試或出錯的餘地.更多的人也誤認解決問題不允許用直覺,因而導致學生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缺乏預見性,學生存在盲目做的傾向. 作爲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內容,因此課前反思顯得非常重要,因爲從課前反思中可以估計、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的接受方面是否容易。對於容易接受的知識,我們可以預設出有活力的教學環節,這樣既可以鞏固本節課的內容,又可以調動學生上課的極積性,提高參與面。課堂上的正確做法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各種想法,而且要進行猜測嘗試,在許多解決途徑中選擇一種或幾種教學途徑,最後把問題解決的過程做個粗略性的預測.教師可採用提問或學生自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接受如下的建議.

“我應該選擇怎樣的方法來解題?” “我爲什麼要這樣選擇?”

“這樣選擇行不行?”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學生起初回答不了這些問題,但當他們漸漸習慣於去這樣想,以便回答老師的問題,學生就會有意識的在解決問題前進行反思,對解題的方法進行分析預測。這個方法,學生參與面廣,討論熱烈。整節課始終貫徹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

實際上,由於國中生的年紀小、注意力的持久性差,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總是一成不變,那麼教學質量肯定好不了,因此我們在每上一節課之前,都充分地進行教學反思,設計出最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式。

二 、教學過程中的反思——調節

教學過程並非是一個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程序一成不變地去加以實施的機械過程,而是一個需要不斷對所發生的情況進行反思並隨時加以必要調節的動態過程.調節是影響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因素.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課堂上出現意料之外的情況,只要不是學生的調皮搗蛋,一般生成的問題都是有價值的,有時甚至學生的調皮搗蛋生成的問題也是一種教學資源。這時教師應該及時捕捉這些閃光點,立刻進行簡短的反思,給生成的問題騰出空間,這樣做也許原來預先設計的思路或環節被打破了,但我們應該看到,過分追求教學思路的邏輯性,確定性與連續性,目的只是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防止教學過程節外生枝或出現斷裂,其背後的動機是“在單位教學時間內獲得最多的知識”。然而,這樣會使教學主體失去主動性,使課堂教學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進行反思,捕捉教學靈感,挖掘和拓展課堂資源,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一個情況:在講完了一個證明題的例子後,我們已轉到了下一個例題,這時有同學舉起手來說“老師,我還有證法。”如果我們置之不理,我想就打擊了他的積極性,今後他學習的熱情就會受到影響。我們應該給他發言的機會。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及時反思,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見解,善於抓住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並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教學,我有這樣一個體會:對於學生靈機一動的想法,教師不要不屑一顧,對於出乎意料的想法,教師不要有先入爲主;對於學生不恰當的想法不要輕易否定。如果時時總是送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久而久之,將會嚴重抑制學生在解題活動中的創造性,因此課中反思是教“活”學生的關鍵,它是課堂教學中的一首美妙的“插曲”。

三 解題後的反思——回顧

我國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溫故而知新。”美國著名數學教育家G.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中,提出瞭解決數學問題的四個步驟:①弄清問題②擬定計劃③實現計劃④回顧。他特別強調,“在成功地解決問題以後,通過重新考慮與重新檢查這個結果和得出這個結果的路子,學生們可以鞏固他們的知識和發展他們解題的能力。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懂得並且傳授給學生下述看法:沒有任何問題是可以解決得十全十美的。經過充分的探討與鑽研,我們能夠改進這個解答,並且在任何情況下,我們總能提高這個解答的理解水平。 ”

解題後的反思,不僅包含對解題結果的反思,也包括對解題思路發現的反思,對解題過程的反思,對解題方法的反思等等。對解題思路發現的反思,可以從思路是怎樣現的角度引導學生這樣自問:我的解題思路是怎樣發現的?由什麼啓發而來?對解題方法的反思,可以引導學生自問:你是否能用別的方法導出這個結果?能否找出更加有效的解題途徑?能否將結果或方法用於其他的問題?對解題結果的反思,應驗證結果是否合理?是否忘記了進行分類討論?想想是否可能有特殊情形,或者可將結果推廣到一般情形等等。

總之,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組織形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活力,讓每個學生各得其所地得到發展。教師要真正實現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爲目的,切實抓好“反思”, 這樣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負擔,有着積極的意義。

此中國小數學論文範文主要以課前 課後 以及解題過程後的反思爲論述順序,對數學教學的中啓示學生的方法,學生心理做了深入的研究,是一篇值得借鑑的論文,中國小教職工如果您也想發表教學論文以備評審,可以諮詢本站編輯,她們可以幫助您解決在發表教育期刊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9

長方體的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是從原有知識的複習入手的,學生在3年級的教材中對長方體有過初步的認識,所以我預先佈置了預習作業,安排學生製作長方體並要求他們從面、棱、頂點這三個方面入手,自己來發現長方體的特徵。例1的教學過程中,利用實物結合學生的預習時的發現,對長方體的特徵經行補充和完善,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本節課和本單元內容的學習。

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看、摸、量直觀的感受長方體的面是長方形,利用學具中的小棒搭,是學生髮現在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會是正方形,利用小組合作拼相對面的環節讓學生理解相對的面是完全相同的,利用量讓學生感知12條棱可以根據長度分成3組每組中的4條都是相對的,並且長度都相等。學生在動手操作和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深刻的瞭解了長方體的特徵,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在直觀觀察和操作後,教師再教學直觀圖的畫法,從直觀實物引入對長方體的表象,是學生知道因爲視角原因,長方體一般只能看到3個面,從而理解透視圖爲什麼要這樣畫,通過練習加強學生畫直觀圖的熟練性。在後面的“課堂小練習”和“課堂小結”環節中,教師採用學生做題,教師點評的形式,是學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利用課後時間查漏補缺,更好的學習。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0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探索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學遠的周長習數學並非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數學學習過程的實質上學生主體富有思考性的探索過程。所以,數學知識的探索軌跡,作爲學生是否主動參與的標誌,展現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本節課探究的課題“圓的周長”,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從“圓周長意義”的理解,立足於學生的親身體驗和自由表達;“圓周長公式”的建構,則是藉助於學生主體的測量、計算、自學、推導、論證等充分的實踐活動而展開的。可以說,每個知識點的發現,都是學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結論。探索,作爲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達到了最大化。

課堂上,生動有趣的探索內容,可以給予學生愉悅的人文體驗;開放寬鬆的課堂環境,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處的鼓舞激勵,可以給予學生強烈的人文尊嚴;各抒己見的思想交鋒,可以培養學生民主的人文作風;標準嚴密的知識表達,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人文精神;課堂生活的親生經歷,可以培養學生初步的人文道德。 “你還想知道哪些關於圓的知識呢?”“究竟什麼是圓的周長呢?誰能試着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請你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呢?”“究竟圓周長與直徑存在着怎樣的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要求圓周長,只要知道什麼就可以了?請舉例證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過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實體現。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而言,知識的探索是一條明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貫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條暗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滲透”;筆者認爲,只有兩者有機整合,讓課堂成爲“自主探究”與“人文交融”的平臺,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現實,着眼學生未來”的宗旨。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了《納稅》這一內容,課後回想起來,這節課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

改進的地方。課開始我在黑板上用紅粉筆寫了一個大大的“稅”字,問同學們:看見這個字你想到了什麼

生:想到了開商店要交稅、開飯店要交稅,工商人員要收稅。我又問國家收稅有什麼意義呢?學生們各抒己見,收稅的錢可以辦學校、可以修路、可以修洛浦公園、可以給大家安裝健身器材,一句話可以建設我們的國家。納稅的導入以及稅收的意義這個環節我覺得進行的比較滿意。

有一個環節課後想來需要改進。有關計算技巧。

在練習環節,學生計算書上練習三十二第三題時列算式:250000×5%×12,在指導學生進行有關百分數計算時,我告訴學生一般情況下,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即:方法一)。此種算法,學生在把百分數化小數,特別是百分數的分子小於10時化小數,非常容易出錯。如果改成方法二,計算時把250000縮小100倍,把5%去掉%擴大100倍,結果不變,計算起來也簡便多了。

方法一:250000×5%×12

方法二:250000×5%×12

=250000×0.05×12

=2500×5×12

=150000(元)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2

整個教學是成功的,具體表現在: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投入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在主動進行探究的過程中,對“÷2”的算法有了具體的認識,並且分析思考出分數除以整數的一般性計算法則。

(1)、學習內容來自於生活。

這節課中,選擇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紅毛線,用它作爲研究問題的着眼點,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猜測和思考,創設了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

(2)、解題方法來自於學生。

面對新知識的學習,不是教師去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自己去思考、去經歷、去交流,對“÷2”的研究確實很到位,想出了畫圖的方法和計算的方法,而且計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從研究的結果看,說明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慾,有去經歷學習過程、探索過程的強烈熱情,這是學生個體的需要,也是張揚學生個性的過程。這一過程恰恰體現了學生們具有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3

⒈身爲老師要理清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質。

教方法的老師,卻不知道方法的本質,說起來象無稽之談。可事實上包括我在內的很多老師在初次教學這個內容的時候,恰恰沒有弄清楚這個方法到底該怎樣做。就以例5爲例,學生可以很輕鬆的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決這個歸一問題,橋樑就是不變的“單價”,在引導學生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是先根據單價不變,得到等式:總價/用水噸數=總價/用水噸數,明確成正比例;

還是因爲單價不變,總價和用水噸數成正比例,所以它們的比值相等。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我沒有覺得這有什麼區別,選擇了簡單的第一種方式。剛開始過程很流暢,但我發現學生在方法表述上總不願意說到成什麼比例關係,彷彿這個比例是跟本題是不相干的內容,最後在比較和練習上學生也無法清楚的表述出方法和規律,尤其是倒過來後的方程(如12.8/8=X/10用8/12.8=10/X)很多孩子都不能接受。不僅沒有體會到用比例的好處,反而覺得還要寫“解設”真是麻煩。

慘痛的失敗後我開始認真的分析和檢討,發現學生根據單價不變列出等式,其實用的是以前學過的方法,以單價作爲橋樑,比例成了“雞肋”,方程倒過來後,就不等於單價了,所以很多孩子認爲這是不對的。作爲六年級的孩子,之所以學習用比例解決問題,就是要讓他們站在理解量之間的普遍關係,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更方便快捷的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之後,我採用了第二種方式進行第二次教學,首先明確成正反比例的量具備什麼樣的特徵?(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只要判斷出題目中的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係,就可以列出比值相等或乘積相等的等式。這樣一來,學生做題就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他們有規可循:只要路程一定,就說明時間和速度成反比例,結合數據我就可以列出一個相應時間和速度乘積相等的方程。

教學之後,學生能夠很好的應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尤其是一些基礎的數量關係,如路程=速度×時間,總價=單價×數量等能快速準確的判斷出比例關係,列出等式。當然對於並不常見的數量關係,學生在判斷比例關係上出現了困難。但總體來說,學生在運用比例關係列出方程這個方法的掌握上還是比較成功的。

⒉總結和比較中,掌握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既然想讓他們有規可循,那麼就要讓他們牢牢地掌握這個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了方法與步驟的總結,這個過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都是以前學過的題目,所以孩子們很容易就丟開比例,而用以前的方法去思考問題。因此,在複習中,我的重點不是放在成什麼比例,而是成正或反比例的量有什麼樣的特徵,先分散一下難點。分析題目的時候用“成什麼比例關係?”“根據這樣的比例關係你能列出一個等式嗎?”這個兩個問題將孩子們的注意力放在比例上。問題解決之後,我還設計了一個回頭梳理的過程,可以說讓學生對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有了一個強烈的印象。之後的例6上我放手讓學生獨立用比例知識解決,練習中設計了一個分別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對比,這無疑是整節課的小高潮,學生答的非常精彩,基本抓住了用比例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

⒊在辨別中,體會用比例解決問題方法靈活,計算簡便

學生在前面的總結和比較中,學生已經體會到了用比例解決問題有規可循,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但這還不夠,因爲以前的方法也很簡單啊。因此需要更多的衝突來讓學生體會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會使用比例解決問題是多麼的靈活和簡便。

第一次試教的時候我採取的是學生做,然後進行講評比較,可具體操作起來很費時間,學生比較時間不充分。同時學生不一定會出現我所希望的情況,或情況太多,使比較增加了難度。於是我改進了方法,採用了判斷題的形式。學生在辨別中發現,成正比例的量他們的比值就相等,既可以說總價與數量的比值相等,也可以說數量與總價的比值相等。原來方程還可以倒過來列,很多孩子也產生了疑問:根據比例的性質,我還可以怎麼列這個方程呢?由於比的基本性質是前項和後項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0除外)比值不變,同學們也驚喜的發現,這樣一來用的好還可以省掉換單位的過程,真方便。

由於總結和比較的到位,最後的實踐操作,孩子們不僅能正確的運用比例知識去解決,更列出了若干個不同的方程,其中一個方程使計算非常簡便,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⒋課堂的調控能力有待加強

體現在時間分配上我的安排不是很合理,前面探究過程總是佔時間多。

在內容的設計上進一步做到層次分明,在導入語言上少些花哨,多些簡單和清爽。重視問題的提出,尊重學生的發言等等這些都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提高的地方。

⒌整個課堂探究內容較多,練習不充分。

由於本節課含正反比例兩個方面的內容,再加上比較,所以探究的內容較多,練習的部分不充足。而且在探究過程中,也由於時間的關係探究的不是很充分,每個問題只有1、2個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成績中下的學生的掌握情況不容樂觀。

⒍課後作業和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部分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係表達得不是很好,有的學生似乎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這是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還要加強訓練和指導。

學生在解正比例的應用題時,發現中下生會出現左邊比的順序跟右邊的順序會相反;在解反比例的應用題時,中下生會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外項積等於內項積來解答,計算的準確率低,所以今後對比例的解法還要多指導。

以上一些問題,主要還是在課堂上的一些練習和指導少了而造成的,因此,在第三次教學中,我想嘗試將正反比例解決問題分成兩節課教學,第一節課將重點放在掌握用正比例解決問題和體會這個方法的靈活性上。第二節課則將重點放在掌握用反比例解決問題和正反比例的比較上,這樣一來每節課都可以有比較充分和有針對性的練習,相信可以更好更多的關注一些成績中下生。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教學除法豎式,除法豎式與以前學的加法、減法和乘法豎式差別很大,上課前我就在想學生會不會不容易接受。上課前,我先複習了加減乘的豎式,再出示例題,讓學生猜猜今天我們要學習什麼豎式?學生根據例題就知道是除法豎式。我先讓學生自己試着寫寫看,除法豎式應該怎麼寫。學生有的預習了,會寫,但也寫錯,大部分學生把除法豎式寫得與加法、減法和乘法的豎式相同。全班沒有一個人寫對,大多數都寫成了加減乘的豎式模式。即使有的學生知道除法豎式和別的不一樣,也沒能完整的寫出。

所以我聯繫除法橫式,讓學生跟着我的步驟,寫出除法豎式,爲了讓學生記牢,我還運用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字眼,如:把除號改造成房子,一個屋頂和一片窗簾,除數寫在窗簾的外面,被除數和除數在捉迷藏,不要讓他們看到。自己出示了除法的豎式格式,接着教學除法豎式的書寫,我重點結合情境理解豎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自己寫除法豎式時,先寫剛纔出示的除法豎式,再在作業本上自己做幾個相應的題目,在學生寫的過程中,發現許多孩子沒有注意數位對齊,在教學中我讓學生說的,商寫在哪,對齊誰?但是,可見我強調得還不夠。所以在後面的練習中,我不斷強調數位對齊。課上,我請一些成績不怎麼理想的學生上來板演,讓其他學生來批改,指出錯誤。最後讓學生總結寫除法豎式要注意些什麼?我們經常會犯哪些錯誤?學生說得很好,但這一課的作業情況很不理想,有把除法豎式寫成乘法豎式的形式的,有豎式寫得不完整的,有漏寫除數的,有商寫錯位置的,總之,是錯誤百出。批下來,一個班對的沒幾個。

反思自己的教學,問題出在哪裏?可能我在教學一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豎式時花的時間比較多,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豎式的教學,由於時間關係,花的時間比較少,學生的練習也少,很多學生還沒有掌握。上黑板板演的學生都是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卻忽視了其他學生,應多讓學生上黑板板演,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錯誤,以後不要再犯。有的學生只會說,真的自己做了又不注意,又要犯。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5

新課程對數學教學要求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做數學”的過程。與此相對應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實效性、趣味性較強的,有助於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應用能力的章節,也給教師提供了設計的空間。但教材中畢竟還有許多一直就有的“傳統章節”,與實際生活聯繫並不十分密切,屬於抽象的純數學。對於這樣的內容如何處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這需要我們研究新理念,在教學中體現新理念,採用新方法,避免用新書卻走老路的現象。當然,這對教師來說,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合併同類項”這一知識點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爲它是本章重點“整式加減”的基礎。這樣一個抽象的“老”知識,如何設計成適合學生參與、討論,滿足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課堂呢?我是這樣設計和思考的:

一、認識“同類項”

我首先設計了學生非常熟悉的一個生活場景:桌面上非常凌亂的課桌,問學生如何整理。學生很容易答出:將文具放入文具盒裏,書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別擺放整齊。我問學生,爲什麼這樣做,引導學生意識到“歸類”的重要作用,即它不僅使生活有條理,更可以在數學運算中達到化簡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讓他們運用歸類的思想進行速算競賽:

求代數式 和 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一部分學生會聯想到把代數式中的 、 、 ,及 和 、 和 先結合化簡再計算。這時,大部分學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時會質疑:我們以前沒有學過這樣做,這樣做可以嗎?都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做呢?

於是,我安排了一個分組討論活動,論題是:這樣做可以嗎?根據是什麼?哪些項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學生充分討論,自由發表見解,互相協作,最後得出“可以結合在一起的每一項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數也分別相等(這樣的項叫同類項);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合併同類項)是根據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爲了鞏固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兩個遊戲:一個是同類項速配,另一個是“找朋友”。

二、學會“合併同類項”的方法

正當學生沉浸在遊戲中的歡樂和喜悅時,我又提出了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合併同類項。玩興正濃的學生顯然覺得這個問題很突兀,於是我設置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5x+3x等於多少?學生齊聲答出8x。我又問,怎麼做的?學生答:5x+3x=(5+3)x=8x(根據乘法分配律),學生又接連做了幾組這樣的題後,我再讓學生總結法則。學生中無人回答,於是我又引導學生從單項式的構成考慮,學生想到單項式由數字和字母兩部分構成,馬上就豁然開朗,總結出“係數相加,結果作爲係數,字母及指數不變”的法則。

可見,教師只要設計好教學環節,使學生感興趣,能主動觀察、猜想、推理,順着教師的引導,自主探究,發現總結出要學會的內容,這樣教師則真正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設計者,而學生也就由觀衆變成了演員。

在課後的自我評價中的“你學到了什麼”一欄中,學生除了填寫知識點外,還填寫了諸如“集體的智慧大於個人智慧”、“合併同類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如垃圾分類處理,辦公室格式化等”,這些是我事先都沒想到的。

但是,教學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速算環節不是每個學生都能找到簡便途徑,這樣勢必會浪費時間,所以必須做好鋪墊,時間上也要控制好。另外,採取這樣的教學方法,在討論過程中有部分學生成爲發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學生則仍只是聽衆。如何處理好這些

問題,使教學更加完善,是有待於我們今後在實施新課程中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6

空間“與圖形”主要研究現實世界中物體和幾何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係及其變換,它們是人們認識和描述生活空間、進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國小階段,其主要內容包括圖形的認識、測量、圖形與變換和圖形與位置等。孩子們通過觀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動,發展其空間想象能力。其中,圖形的認識和測量屬於傳統的教學內容,也許正因爲傳統往往忽略了一些反思。

對於圖形我們往往先要掌握的是學生怎樣把握。圖形的本質特徵,思考在認知圖形的過程中如何發展學生的思考,提升學生的空間關念。那麼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學生的活動來實現這些目標呢?

一、讓學生生活情景中感知圖形的特徵。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幾何圖形,這是學生學習理解空間與圖形的重要資源。如教學“垂直與平行”中,學生通過雙槓、單槓等的觀察,先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再根據感性認識找出這些實物的外形特徵,形成對“垂直與平行”的直觀認識。教學中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運動生活有機融合,既建立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又建立起圖形的鮮明表象,更引發了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哲學思考。

二、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取對圖形的認識。

國小生思維水平較低,“動手操作”策略通過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藉助操作進行比較、分析與綜合,從而抽象出事物本質,獲得對概念、法則及關係的理解,並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認識圖形的教學中有許多規定性的知識,在部分教學上老師往往都比較傳統,一般都是採用老師告之學生接受的教學方法。那麼我們還可以採用那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呢?

(一)各種圖形特徵、面積公式推導等空間與圖形方面的大部分問題都應由學生通過觀察與操作進行感知。操作活動主要是通過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等多種活動,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圖形表象,並根據這種表象抽象出圖形特徵。

(二)測量活動中教師特別注重讓學生自主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方式。比如在“步測”中,首先孩子選擇出了最佳測量工具爲軟米尺,接着爲了步測更接近平均水平,孩子們通過交流又選擇出“讓一個孩子至少走10米或幾米遠,以總長度除以步數的方式測一步的長度”的最佳策略。這樣的測量活動體現了自主性,也培養了孩子在解決問題時的優選意識。

(三)推導公式的操作活動。這一活動主要滲透“轉化”思想。首先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成己學過的圖形,然後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所研究的圖形與轉化後的圖形之間有什麼聯繫,從而找到面積的計算方法,並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一轉化一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轉化時特別重視用多種途徑與方法。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公式都是利用這一思想推導而成的。

三、讓學生在自主建構中提升空間觀念。

四、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拓展和運用新知。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7

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中本以爲學生會輕而易舉的掌握知識,但是教學下來,學生做題的狀況卻出乎意料。經過單元測試,班級的狀況不容樂觀,合格率和優秀率都較低。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狀況大致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應對這種嚴峻的狀況,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並對此進行深刻的反思:

一、教師主導性太強

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狀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能夠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齊,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二、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根本區別

小數加減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狀況,在開課之前我沒能作出預料,但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

三、新授前相關複習不夠到位

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狀況下,就就應先爲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就應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好計算關,給學生打好堅實的基礎的話,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經過此單元的教學,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爲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沒有深刻的反思,就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遠成不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師。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8

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的手,腦,口都動起來,以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潛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調動,但隨之而來的困惑也較多.

一、從教材的內容編排看

新教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輕能力重知識的要求,出現了許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內容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步子,一會兒幾何知識,一會兒代數知識,好比一臺機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學生的面前,作爲教師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組裝機器.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通過半個多學期的教學實踐探究,使我清楚地認識到,必須要改變以往的以教師爲中心,學生機械模仿教師的解題過程,死記硬背,這種方法已在教臺站不着腳。同時,新教材還有獨特的一面,那就是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有趣了,變的學生好容易理解了,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從教學的方面看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和信息資源的採集者,好比"機器零件"供應商,要從講臺上的"獨奏者"轉變到後臺的"伴奏者"。教師必須要認真地鑽研教材,找準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關係.尋找相關數學資源,圖片,實物模型,創造和平共處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體會現實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決心。如商品中的打折銷售,對於學生來說,買賣服裝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數學知識學生知道的還不是很多,只要教師收集的資料準備真實有效,學生的會很感興趣用數學的知識去解答這些問題,但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在上課時儘量做到讓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髮表意見,做到多鼓勵,少批評,同學之間少指責,使他們不再沉默。

三、教學中的困惑

1、在教學中,教師注重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學習,但在此過程中,好的學生能積極討論,發言,學到了很多知識,發展了他們的能力,但對於哪些調皮學生來說,討論簡直是一種放鬆.什麼都沒有學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作爲教師十分頭疼,如何解決呢 還有待探索和研究。

2、閱讀教學是中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在新課程的實驗教材的教學中我們是不知所措。

3、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但面臨畢業的學生們也不知會考會怎樣改革評價方式,這也是我們作爲一線教師的困惑。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19

本單元混合運算的順序是結合解決問題進行的,其中解決問題的步驟和策略又是重點和難點之一。教學時,要注意加強數量關係的分析,在敘述解題思路時,要引導學生透過數看到量,用量的關係來描述解題思路。如,可引導學生這樣描述思路“先算出每一天接待多少人,再計算6天接待多少人”。不要停留在“先用987÷3,再乘6”的描述方式上。可能開始時學生不習慣,但要逐步培養這種分析方法。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課堂以嶄新的面貌出此刻人們面前。課堂教學過程成爲師生交往,相互探討的互動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斷地發展!

數學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 篇20

一、本次數學試卷的命題內容比較全面,難易適度,有的題比較靈活。既能檢測出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又能考查學生的靈活應變能力。,是一份不錯的試卷。

這次考試共設六道大題,包括了二年級下冊所學內容,題型多樣,涵蓋面廣,有口算、`填空、選擇、計算、統計、畫圖、解決問題,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從卷面來看,學生的字跡工整,卷面比較整潔,書寫還算認真,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紮實。

二、取得的成績及經驗

1、學習習慣良好,從整個班級的試卷中,字跡工整規範美觀,沒有亂畫現象,說明學生日常書寫習慣好,態度認真,爲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提供了保證。

2、學生的計算能力強。口算與筆算是二年級學習的重點,同時是學生認爲最簡單又最容易出錯的內容。試卷中設計的口算,90%多的學生計算得了滿分,說明學生學的紮實,計算能力強

3、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上學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選擇題學生已經學會先分析,再去解決。應用題能夠和生活緊密相連,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個別學生讀題、審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2)少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

四、改進措施:

(1)繼續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繼續加強計算的訓練,以便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4)學習中對點滴進步給予及時鼓勵,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5)繼續加強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及檢查的習慣。

以上是我們二3班數學這次期末考試的情況,也是我辛勤勞動的成果,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們教師對待教學工作的認真嚴謹與精益求精的態度,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把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