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乘法教學反思(精選2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W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一個月的時間又過去了,第一單元的教學也基本上完成了。回顧分數乘法這一單元的教學,在備課時一直被如何處理分數乘法意義困惑。後來一想,如果從數學應用的角度來看,學生只要能從具體的實際問題中判斷兩個數據之間存在相乘的關係就可以了,而這個相乘的關係在本單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時,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基礎,引導學生回憶複習整理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科學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效率,能使學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算法則時,從學生所熟悉的整數和小數乘法的意義入手,引入分數乘法。

此外本單元在備課之初,師傅就提示自己在教學完分數乘整數和一個數乘分數後要先補充一個課時比較分數加法和分數乘法之間的區別,再進行分數乘法混合運算和簡便計算的教學。當時的自己是聽的一頭霧水,不明白師傅的用意。直到真的開始教學分數乘法混合運算時,才明白了師傅的良苦用心。雖然在師傅的提醒下自己有進行分數加法和乘法的對比教學。但是晚上的作業還是有部分學生計算分數加法時按照分數乘法運算的規則進行計算(按分子和分子相加,分母和分母相加),到這時自己才知道師傅當時爲什麼要讓自己對比分數乘法和加法。看到學生的作業,自己在第二天的分數乘法混合運算時,在課前複習時再次講解分數乘法和加法的不同。讓學生在計算的時候有個比較清楚的認識。雖然這個問題解決了,但是學生在分數乘法混合運算時又遇到了另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在計算加乘混合運算時,特別是加法在前面而乘法在後面的問題時,先計算加法而不是先計算乘法,在老師的指點之下才恍然大悟。說明學生對於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不夠熟練。自己在今後的教學中,也應着重強調四則運算的運算順序。

本單元的教學,分數乘法解決問題也是一個重點內容。在幫助學生分析題意時,學生如果會畫線段圖,對於理解題意會有很大的幫助。但可能是由於在五年級時,比較少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根據線段圖理解題意。因此當六年級明確要求要根據題意畫出線段圖時,學生剛開始時很不習慣,畫出的線段圖也不能很好的反應題意,對於這一方面,教學時需要再進行加強,因爲這對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有很大提高。而下一單元的教學如果學生能根據題意畫出合適的線段圖,對正確解答問題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此外,在教學中注重對單位“1”的理解,重點放在在應用題中找單位“1”的量以及怎樣找的上面——先找出問題中的分率句再從分率句中找出單位“1”,爲以後應用題教學作好輔墊。在以後教學前我還要深鑽教材,把握好課本的度,向其他教師請教,取長補短。在課堂上多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後多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的學習動態。根據實際情況來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2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分數乘分數,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今天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爲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爲三個層次:

一、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分數的意義,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二、以3/4×1/4爲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三、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爲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積累知識。可以說整體教學的效果還好。

通過今天的課我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由於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在本單元教學中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縱觀教材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也有着不同的層次,例如上學期的分數乘法(一)和分數乘法(二)中是利用具體的實物圖形,幫助學生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本學期的分數乘分數中是利用直觀的幾何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接下來的分數乘法應用中,我們還將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的問題;使用的圖形越來越簡約體現了教材對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的一個過程。

數形結合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抽象變爲直觀的過程,而是抽象變爲直觀之後,再從直觀變爲抽象,也就是要講“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兩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完整的是學生經歷數與形之間的“互動”,才能使他們感知“數形結合”,才能使他們能在解決問題時自覺地應用“數形結合”的方法。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3

一、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理解。

在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中,“探索”是一個關鍵詞——“結合具體的情境,在操作活動中,探索並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這是由數學目標中“數學過程”“問題解決”兩個維度決定的;同時“探索”的過程也是達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活動,要根據不同的材料和背景採用不同的策略才能達到是活動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單元的分數乘法(1)中,由於學生有比較堅實的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所以對於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探索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而在分數乘法(3)中,由於學生剛剛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並且用圖形表徵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因此採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較妥當了。具體的講就是:教師通過簡單的具體事例進行集體引導,這便是“扶一扶”。再通過具體的探索要求幫助學生嘗試着探索比較複雜的實例,這便是“放一放”。

二、回顧學生所做作業,出現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

1、脫式計算(自覺運用簡便運算)的題,有許多學生盲目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

採取應對措施:注意讓學生明白簡算的目的,分數的簡算,原則上與整數、小數簡算相同,都是在不改變結果的前提下改變運算順序,儘可能減少計算的繁瑣性。但方法卻不同,整數和小數往往是湊整十、整百的數,而分數則是爲了好約分。

2、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單位“1”的理解、根據分數意義來分析題意,而忽略了單位化聚的計算方法的複習,以及兩步計算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重點評講。

三、採取應對措施:

練習課中先複習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文字題,結合複習題讓學生回憶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對分數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幫助學生理解"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與"一個數佔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不同,爲學習相應的分數應用題打基礎。

複習分數乘法應用題時,根據分數乘法的數學模型,說出問題也就是求什麼,寫出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教學中要注意用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強化分率與數量的一一對應關係,這有利於學生弄清以誰爲標準,以及分率和數量之間的關係。

問題可以引發思考,思考促進改變方法,得法扭轉教學局面。說明教師教學不怕有問題,有了問題想辦法解決就會使教學損失減少到最小。在課堂上多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後多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的學習動態,根據實際情況來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當然,教學前的準備細緻周到,教學失誤的可能性就會更小。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4

一、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理解。

在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中,“探索”是一個關鍵詞——“結合具體的情境,在操作活動中,探索並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並掌握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這是由數學目標中“數學過程”“問題解決”兩個維度決定的;同時“探索”的過程也是達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重要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進行對數學知識的探索活動,要根據不同的材料和背景採用不同的策略才能達到是活動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單元的分數乘法(1)中,由於學生有比較堅實的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所以對於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探索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而在分數乘法(3)中,由於學生剛剛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並且用圖形表徵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因此採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較妥當了。具體的講就是:教師通過簡單的具體事例進行集體引導,這便是“扶一扶”。再通過具體的探索要求幫助學生嘗試着探索比較複雜的實例,這便是“放一放”。

二、回顧學生所做作業,出現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幾點;

1、脫式計算(自覺運用簡便運算)的題,有許多學生盲目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

採取應對措施:注意讓學生明白簡算的目的,分數的簡算,原則上與整數、小數簡算相同,都是在不改變結果的前提下改變運算順序,儘可能減少計算的繁瑣性。但方法卻不同,整數和小數往往是湊整十、整百的數,而分數則是爲了好約分。

2、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對單位“1”的理解、根據分數意義來分析題意,而忽略了單位化聚的計算方法的複習,以及兩步計算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重點評講。

三、採取應對措施:

練習課中先複習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文字題,結合複習題讓學生回憶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對分數的意義進一步加深。幫助學生理解"一個數的幾分之幾"與"一個數佔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不同,爲學習相應的分數應用題打基礎。

複習分數乘法應用題時,根據分數乘法的數學模型,說出問題也就是求什麼,寫出題目中的數量關係。教學中要注意用線段圖表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強化分率與數量的一一對應關係,這有利於學生弄清以誰爲標準,以及分率和數量之間的關係。

問題可以引發思考,思考促進改變方法,得法扭轉教學局面。說明教師教學不怕有問題,有了問題想辦法解決就會使教學損失減少到最小。在課堂上多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後多與學生溝通,瞭解他們的學習動態,根據實際情況來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當然,教學前的準備細緻周到,教學失誤的可能性就會更小。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5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受到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也說道:“如果班級裏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談的氛圍,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中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並且參加到談話裏,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作爲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學生在這寬鬆的環境中,積極思考,積極賞析課文,閱讀便成了個人的行爲。我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感知課文內容後進行交流,鼓勵學生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在交流中並隨時作出恰當的評價(“你的想象力真豐富!”“你的眼睛真亮啊!”……)。同時,學生說到哪,教師就教到哪,遵循了學生的意願。在這樣寬鬆的環境中,學生便能暢所欲言,因此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6

反觀這節課,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之中,我努力做到聲情並茂,想方設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爭取做到抑揚頓挫,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文本中去,讓自己的情感吸引學生。課堂總體感覺良好,氣氛活躍,學生都能踊躍發言,積極配合教學。教學重點、難點貫穿課堂始終,師生共同探討,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教法的選擇,靈活多樣,我主要採用了朗讀法、小組討論法、講解法以及探究歸納法,把課堂充分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極力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現了很好的“師生互動 ”、“生生互動”的活躍氛圍,是學生飽嘗了語文課堂的樂趣。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得當,這節課,我精心製作了影音課件,圖文並茂,既增強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性,有豐富了課堂內容,感性與理性得到了有機結合。板書設計一目瞭然,充分展示“大同社會”的特徵。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7

在設計《紙船》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目標:一是通過朗誦感受體味詩中的感情;二是通過討論分析,體味學習詩歌的語言;三是通過仿寫,感受詩歌的魅力。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的初衷就是要爲學生營造這樣一個課堂環境——民主、自由、開放的課堂,充滿真情、充滿詩情畫意的美的課堂。在具體實施時,首先讓學生聽、讀,在讀中悟,悟中讀,從而讓學生走進思念母親的美好感人的情感,讓這種真情撥動學生的情弦,從而引導激發學生不自覺地用情領悟情;再次以冰心的一封信叩開學生的思維之門,以“詩歌評改會”作爲載體,引導學生煉字煉句,體會詩情,從而達到欣賞品味詩歌的目的,這是課堂的重點;最後由賞詩到寫詩,這其實是由一個詩歌教學的難點向另一個難點的跨越。其實,這種跨越並不是牽強附會、不切實際地拔高,當學生的情感被推波助瀾,便會點燃創造的激情,即使文字略顯稚嫩甚至不通,起碼這一步讓我們的學生真正走進了詩,第一次擁抱了詩,第一次有了“詩”的真實感覺,誰又敢保證:十年後的詩壇上那顆璀璨之星,不是從這一次開始孕育的呢?所以我對《紙船》做了這樣大膽的設計。

其實,我從始至終都努力讓《紙船》成爲一節非常本真的課,而非爲了創新而創新。當我第一次面隊《紙船》時就有一種直覺:這是一首離學生心靈和情感很近很近的詩,她的價值就在於她的感情是如此樸素而通俗,平易而近人,沒人會不理解這種感情,而因她也出自一位青年詩人,因此又並非十分完美。

一位教授曾說過:只有教師主動,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只有教師把學生真正放在主體的地位上,他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真正認識到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通過對話實現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他才能從這一理念出發來設計教學;只有教師把閱讀過程看作是每一個學生都要同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他纔會去尋找課文內容的共鳴點,並且選擇最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方式來組織教學活動。我憑直覺找到了這個“共鳴點”,並且找到了一種表現承載方式——現場詩歌評改會。當然這種直覺來自於一種信心,抑或是一種理念——“應鼓勵學生成爲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讀者”、“科學素養、科學精神的內涵和很多,但其精髓應是懷疑和批判(獨立思考和探索),對權威和專家懷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學術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良知、勇氣、正義和道德感”、“創新的課堂是開放的課堂、安全的課堂、問題的課堂、情感的課堂”。

當然,評改並不是要學生否定原作,不是讓學生變得桀驁不訓,而是讓學生因爲視野的開闊、心靈的豐潤、表達的流暢而越發善感多思、情感豐富。這種評改必須始終圍繞詩的靈魂——情,讓真情成爲課堂的靈魂,用“情”引導學生評改分析文章,這樣就不會失之偏頗。通過評改,讓學生明白詩人爲什麼這樣寫,爲什麼用這個詞,怎樣根據詩歌的需要來選詞用句。從而讓學生真正品味到詩歌語言的意韻和用詞遣句的匠心,這也許比從正面分析效果會好得多。而在評改中,教師也必須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實現師生對話,師生和文本對話,從而師生才能找到溝通交流的共鳴點,課堂的預計效果才能實現。

另外,在教授《紙船》時,我本着一貫的教學原則——煩瑣的面面俱到是語文的死敵,追求“晴空一鶴排雲上”的教學思路,以最自然的心態駕馭教學內容。在確定這堂課的教學形式時,我遵循了《美國教學創意手冊》中的一句名言:教師的責任就是動用一切有創意的方法讓學生被書本深深吸引,雖然內容決定形式,但在許多時候,形式的反作用力具有極強的塑造能力和摧毀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了朗讀和評改形式來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從而主動參與進來,把握詩的內涵。

《紙船》這堂課總的來說,教學目標基本得以很好的實現,學生的表現極爲積極主動,學生內在思維和聯想的潛質發揮得可以說是酣暢淋漓。總結一下,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堂開始從學生的切身感受出發,引導學生以自己的體驗去感悟詩歌的感情,不用老師多講解,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詩情,爲下面進一步分析理解詩歌奠定了基礎。

2、注重了詩歌“無誦不成詩”的特點,注重朗讀,引導學生“讀中悟情,以情帶讀”,使得學生對詩有了更深的感受和領悟。

3、通過詩歌評改,達到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詩歌是怎樣表現主旨、抒發感情的這一目的,而這種目的的實現,是通過學生的各抒己見,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的。學生的理解和接受來源於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以接受得自然且主動,比起老師帶動學生一字一句分析,效果好很多。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大膽的質疑、反思精神和思考分析能力。

4、通過仿寫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詩人”。寫詩本身對於中學生來說,就具有神祕的誘惑力,這一步本身就抓住了學生的這一心理,加上前面的教學作基石,學生的仿寫興趣水到渠成,自然就特別高漲,他們竭盡自己的寫作才華,讓自己的第一首詩熠熠閃光。不管這些詩本身怎樣,學生的興趣、主動和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成功的。

5、在課堂上,我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中的一分子,參與到討論中。雖然教師是課堂討論的首席,但這個首席的位置完全可以置於臺下,用自己的智慧調控行雲流水一般的課堂。師生平等、和諧的關係,師生共同探究、互相學習的關係從中得以體現。

但這堂課結束後,總讓我覺得有許多遺憾和不足。

1、《紙船》的整體意境有所沖淡。意境對於詩歌而言是魂,講詩歌必須注重詩歌的意境。記得曾聽壽光一老師的《鄉愁》一課。這堂課,老師始終把“鄉愁”之情自然地籠罩於整個課堂,學生始終被這種氣氛深深感染,完全隨同詩人沉浸在詩歌的意境和情感中,因而整個課堂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但《紙船》這一課,我總覺得缺少這一點,詩歌整體的意境好像有所破壞,被支離了,整個課堂缺少《紙船》整體感情的沐浴,沖淡了學生對《紙船》的整體感受。

2、作爲教師,個人的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面對行雲流水般的課堂,教師應是智者,能從容地調控它。這一點,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從這堂課中,我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上好課。

總之,詩歌怎樣教一直是我鍥而不捨的探索目標,每一首詩歌採用何種盡乎完全適宜的方法教授,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紙船》這一堂課,有其成功之處,但也有它的不足,我真的希望有關專家和同仁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與我共同探討,這是我最渴求的。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8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整堂課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爲主線,用多種方式聯繫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如:上課伊始,讓學生速讀課文,瞭解故事的大意,明確了半截蠟燭的重要性,再通過引讀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使心靈受到激盪,深入地理解情況之危急,心於是隨之跳動,爲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其次在讀對、讀順、讀好的基礎上,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讀,使其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作鬥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如課上將伯諾德夫人與德軍周旋的一句話作爲“抓手”,切實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個人感受,讀後有所想,有所爲,體會到她的鎮定和機智。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爲《運算律》的第一課時,而在這一單元之前,學生經過了三年多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並對這些已經有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如在10以內的加法中,學生看着一個圖可以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在萬以內的加法中,通過驗算方法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調換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結果不變。本節課通過一些實例進一步來引導學生進行概括總結。

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根據社會實踐中的信息自由地提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問題意識,也符合新課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學中通過對兩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感知加法交換律,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學生積累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表象,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學生能較快的體會出這兩種運算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和概括性,發展學生的符號感。通過幾個層次的練習,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有趣的數學學習中,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又鞏固了全課的內容,爲以後教學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作好鋪墊。

通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價不夠及時。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學生寫出“6+2=2+6,1+9=9+1…”時,沒有很好的解讀學生的心理。這位學生之所以寫出一位數的算式,是因爲他覺得寫一位數加一位數的等式非常簡單,方便計算。但是作爲不完全歸納法,他寫出的算式有一定的侷限性,沒有代表性。此時如果追問學生,“是不是隻有一位數加一位數纔有這樣的規律?” ,“那你對這位同學寫得有什麼建議呢?”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培養他們思維的嚴謹性。

二、沒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換律和加法運算律本質特性。這樣導致了學生在後面的練習中不能進行準確的辨析。可以增加加法交換律和加法交換律的對比環節,對比得出加法交換律的本質特徵:加數沒有變,結果沒有變,運算符號也沒有變,但是加數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過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客觀的,很多是由於本人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設計還不夠。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0

爲了讓學生通過體驗圖形與視角的相互關係,形成三視圖概念,進而形成畫三視圖的技能,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通過查找相關書籍、資料,查閱互聯網等手段,結合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精心組織了一份文圖並茂的材料,作爲輔助教材,並在教學電腦上,並充分利用學具和多媒體,在教學中創設豐富的情境及層層遞進的觀察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並引導學生採用動手實踐與思考體驗相結合的學習方法,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從中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

就此針對我的教學實踐,以及本節課的得失與收穫做深入地反思。

學生不但要學會識讀三視圖,而且還要學會繪製簡單的三視圖,並且在今後的設計實踐中,能夠運用三視圖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與他人交流設計方案,從而獲得全面的評價,優化設計方案。於是針對此教學內容,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以及在教學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有哪些可供參考的解決辦法,我進行了嘗試性教學實踐。以新穎貼切的“對詩”開題及觀賞圖、文、聲並茂的視頻短篇,迅速把學生引入一個如詩如畫的境界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進入學習狀態;從名詩中提煉出的數學知識與哲理滲透了主題並自然地切入課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開始對視角與視圖進行探索和體驗。此外,以詩入題還可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讓他們體會到全面看待事物(數學的育人價值)和數學的美,也將本節知識上升爲高力度、高審美的知識內容。

視頻短篇《題西林壁》長約三分鐘,畫面爲從不同角度觀賞廬山的不同風景和配樂朗誦古詩及相關知識、哲理的簡要介紹。爲新知做鋪墊。 在學生對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圖形有了豐富的體驗認識之後給出三種視圖的概念已是水到渠成。

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說過:數學起源於現實。數學教育必須基於學生的數學現實爲了幫助學生構造“數學現實”設計了本實驗:從生活中的實物入手創設吸引人的情境,讓學生親身想像、體驗、驗證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並在活動中初步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看到了不同的圖形,這樣得出的結論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判別觀察方向”讓學生的思維在三維實物與二維圖片間不斷地進行切換想像,從而完成思維過程的第一次抽象,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得到培養訓練。

前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說:“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 此時學生接觸的情境已經逐步“數學化”(從觀察實物到擺放規則的幾何體再到相應的圖片),目的是讓學生藉助圖形來反映並思考思維的空間形式及位置關係,並用合理、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學生空間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再次培養訓練的過程,也是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重要過程。

課件的演示將難以用語言解釋說明的抽象思維過程動態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的感知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得到訓練培養,並突破教學難點。

從觀察可觸摸的實物,到擺放可從不同方向親身體驗的幾何體再到現在只能完全靠發揮想像的圖片,學生接觸的情境逐步抽象化、數學化,使學生在不斷地分析、解決問題的氛圍中發展空間觀念。心理學認爲概念一旦獲得若不及時鞏固就會遺忘,識圖畫圖和真假視圖題即可加深鞏固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能力又可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畫圖示範(課件不能取代其作用)以開拓空間,刺激學生形象思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也有助於教師的闡述、講解。

訓練學生學會識別並畫出簡單物體的三視圖。學生進行互搭、互批、介紹畫圖經驗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的體驗收穫。學生經過“想像、畫圖、互評、互改、交流、總結”等過程(師生對正誤做法給予點評)歸納出三視圖的觀察方法、畫法和注意事項,從而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小結不只是梗概式知識、方法的歸納,對學生的參與度、合作交流意識,情感態度等良好表現也給予引導和肯定的評價,以幫助學生養成習慣、認識自我、完善認知結構,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耳目一新的改編詩前後呼應、畫龍點睛,使整節課形成一體,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氣氛、學習主題再次得到昇華!

課件模擬展示從不同方向進行觀察抽象的思考過程使得概念的理解直觀形象、淺顯易懂,使課堂教學生動高效,並有利於加快學生的認知過程和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由於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作業進行了分層處理,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讓不同層次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最後對本節課做幾點說明:

一、關於培養空間想像能力的說明 空間想像能力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爲主的學習方式是難以實現的。

因此,本課爲學生創設了許多現實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及多組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要求學生思維逐步抽象概括的觀察體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協同活動,並引導學生藉助實物、幾何體、圖片及課件演示等在充分的時間、空間中進行觀察操作、對比想像、探討交流、感受體驗,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在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生成、發展和得到提升。

二、關於本課整體設計的說明

(1)在培養目標上,本課力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會知識、熟練技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發展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獲得終身發展的學習動力。

(2)在內容設計與呈現上,本課力求知識性、生活性、趣味性、活動性、層次性、教育性於一體,讓學生在“創設情境―→探索和體驗―→形成概念―→畫法探究―→反思歸納”的過程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

(3)在教學方式與學法指導上,本課力求自己作爲學生意義建構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親身體驗,從而使學生成爲知識建構的主動者。

(4)在教學手段上,本課力求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學具、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以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想像理解,突破難點,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

(5)在教學評價上,本課力求從不同的角度、方式去評價學生(如學生自評、互評、集體評),及評價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方面(如知識掌握、學習方式、努力程度與參與度)。

以上是我依據《三視圖》這一節公開課後的所思所想。就教學設計的初衷而言,我是想把“公開課”作爲“問題課”,就此提出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經驗。同時希望各位同行,利用公開課這一載體,提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和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成果,而少一些表演的成分,那麼,我們的教師會迅速地成長起來,我們的學科會更完善、更有發展。

有了問題,纔有可能進步;有了交流,纔有可能提高;有了探索,纔有可能發展。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1

一、教材《曹劌論戰》是九年級下半學期的一篇重點文言課文。我通過學生自己創作的幾幅畫用辯論的形式,把有關課文的閱讀理解教學放在對畫 的理解上,讓學生自己去探討和領會作者的表現意圖。由於我教的學生平時就進行過以畫傳情的訓練,例如給課文《故鄉》畫插圖、給文言文《桃花源記》畫插圖、 給每週一詩畫插圖等等。所以這次給《曹劌論戰》畫插圖從任務的本身來看是沒有難度的。本節課的重點就是學生的辯論,而難點也是學生的辯論,這是教師無法可 以事先控制的。所有的一切取決於臨場發揮和臨場調控。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必須要符合兩個特點:即可操作性;可檢測 性。 首先,從可操作性這一層面我的目標是: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對於課文的理解,通過辯論和探討了解他人隊課文的不同理解,達到互補促進的目的。其次,從可檢測性 這一層面我的目標是:通過當場的問題檢測,瞭解學生通過辯論後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學生由此也可以知道自己在畫面的創作和辯論的過程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三、教學程序

關 於這節課的教學思路。我的目的是讓學生自己在繪畫和辯論中去學習這篇文章的閱讀理解,教師只是起一個調控的作用。設計的本身就淡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一切 以學生的發揮爲主,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和舞臺。本課的前期準備:男女學生各自推薦十名代表,我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鄉人勸說;君臣對話;指揮作 戰;戰後總結),通過抽籤男生選擇了1和3兩個部分,女生是2和4。接着各自回去通過集體討論對所選的兩個部分進行創作,形成兩幅插圖。然後經過交換,男 女生對對方的創作進行集體評議,尋找漏洞和不足,結合自己的理解重新再創作兩幅插圖,作爲當場的展示。本課的提問設想事先是無法準備的,因爲學生如何進行 辯論,會有什麼措辭,教師在課前並不知曉,男女雙方的辯手也不知道對方會使用什麼招數,一切全部是課內的當場發揮。我在課前強調了一點“辯論的依據是課 本”。因爲我估計學生可能會辯論一些枝節的問題,我希望通過辯論能對課文的整體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瞭解,對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評價。整堂課按照 介紹、辯論、展示、再辯論的方式進行,最後是問卷檢測。

四、教學方法和策略

本節課採用的是圖畫結合辯論的方式,從課文 本 身來看有一定的難度。因爲原文重在“論”字上,語言和形象畢竟是有明顯的差異,應該講是給學生出了一個難題,也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但我的教學初衷不是要 求學生通過繪畫和辯論一下子把握住文章的精髓。其實,對於學生我沒有明確的要求,他們能說多少是多少,說得對或者不對(對照認可的標準答案)並不重要,重 要的是他們要敢說,要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爲每個人對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學生也是如此,她們把理解轉化成圖畫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總有他們自己的 道理,我想這就是我這節課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我覺得有幾個地方不能令我滿意。首先,學生在辯論中往往枝節問題化時太多(以至於檢測的 時間顯得倉促),我不得不中止一次,以提醒雙方辯者要以課本爲依據,看來此類課教師課前的指導要加強,重要的注意事項要明確。其次,辯論四組圖畫共八幅顯 得多了一些,原本我打算讓課堂內的其他學生也可以隨機發問,增加辯手辯論的難度,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從教學實際來看時間明顯不夠,所以,我覺得不妨重點 突破“指揮作戰”這一環節,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2

《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文辭非常優美,作者創設了一個美好意境。是一篇非常好的指導朗讀的文章。

文章開頭:幾個小夥伴踮起腳尖走到老師窗前,種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滿全株。那就是一張張學生的笑臉在向學生致意。一陣微風吹來,伴隨着濃濃的花香,同學們真誠的愛送進了老師的心田。剛剛開始讀的時候,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感覺,讀得平淡乏味。我在想,怎樣調動起孩子們的情感勃發呢?於是我開始抓住我們平時的點滴小事,講述我們師生之間的關懷愛護。因爲是寄宿生,孩子們對老師的感情是很深厚的。經過師生之間的互相回憶,情感基調馬上就出來了,感情鋪墊也已經完成。因此,朗讀表現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個突破口。

這時,我把背景音樂——鋼琴曲《秋日私語》緩緩調高,再進行一次範讀。整個教室瀰漫在師生的款款深情中,沉浸在柔美的鋼琴曲聲中。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調動起來了,從他們稚嫩的童聲中,我聽出對老師的熱愛真情。讀得那麼投入,讀得廖英、羅冠羽等幾個小朋友都流淚了。

讀着這首清新活潑的小詩,我們覺得心裏很甜很甜。這樣的詩情畫意滋潤着我們的心。這熾熱的童心,將激勵着我們把這綠葉和花香的情誼,化成無盡的關愛送給天真可愛的孩子們。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3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爲線索,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文中插圖形象鮮豔。

本文共三小節,分兩課時完成。我上了第一課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1、知識和能力:認識“烏、鴉”等九個生字。會寫“辦、法”兩個字。2、過程和方法: 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探究式地學習,理解課文。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遇事要開動腦筋,利用現有的條件解決問題。我個人認爲在實際操作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三點:1、步驟清晰。(讀準字音——記字形——結合課文——理解字義——習字寫字)。 2、課堂上滲透識字方法(做動作,加一加、減一減,加減混合等許多方法來解決生字。)。 3、注意主動識字的願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識字。(自己說記字方法、組詞、說句子)。

在讀準生字讀音的過程中,我先讓學生們圈畫出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準字音,再把你覺得讀得好的生字讀給同桌聽,再開小火車認讀。這樣,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堂新課的導語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所謂“萬事開頭難”,富有情趣的導語,就像師生之間駕起一座溝通心距的橋。通過橋樑,師生的心拉近了。在教學中,我採用了謎語激趣導入,如此激趣導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同時孩子又重溫了烏鴉對媽媽的孝敬。聯想到品德與生活中“小烏鴉愛媽媽”的兒歌,也便使孩子在輕鬆的猜謎活動中感受到老師更像一個共同學習的夥伴。又通過打招呼拉近孩子與烏鴉的距離,彷彿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同時也使孩子學習禮貌、熱情地與人打招呼。

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實驗完成後,不禁發出:“呦,水真的升高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但是在教學中出現不少問題和不足:第一、鞏固生字的形式、時間太少,以至生字掌握不紮實;而給生字找朋友的時間又太多,浪費了時間,導致最後的拓展沒能完成。第二、學生的朗讀不多,形式太少。第三、在指導學生描紅,習字的指導中,還不夠嚴格,因爲底年級的寫字教學一定要嚴格把關,注意漢字的間架結構,把字寫正確,工整。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4

倍,對於學生來說時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時,我把對倍的認識與解決問題進行了分割,分層教學。《倍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

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倍”,對倍感到陌生,對倍的認識而言幾乎是一個0的開始。因此,我首先關注的是學生的數學現實,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教學。上課開始,就採用遊戲展開,請出2名女生,6名男生,看到這樣情況,你想說什麼?在學生挖掘兩者的數量關係後,直入主題,男生有3個2,像這種情況,我們就說第二排男生是女生的3倍。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首先借助學具擺一擺,圓形有3個,三角形是圓形的2倍,學生可能多擺2個三角形;可能多擺2個3;也可能就擺2個2……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生成資源,因勢利導,科學評價,適時點撥,明確一份是多少,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幾的幾倍,用畫圖的方法鞏固倍的認識,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並把外顯的操作過程抽象爲數學的表達,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學習數學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有效發展。在操作中經歷對倍的認知過程,逐步積累加深對倍的表象建立。這時從直觀操作上升爲抽象的線段圖,實施了課堂的一次理性的飛躍,真實展現了學生從不會到學會的求知過程。

這裏線段圖是第一次在教學中出現,線段圖在今後的學習中,特別是中高年級應用題的學習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認知上是由直觀具體的"圖"向較爲抽象的"線段"的過渡,而這又是幫助理解數量關係,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瞭如何看線段圖,理解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繫的,而這個聯繫可以從信息裏得到,明確問號在哪兒是求什麼?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給我留下了思考: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嚴謹。只有教師準確、精煉的言語示範,學生才能夠對問題進行準確的描述。本節課中,我的一些語言描述不準確,不到位,這非常不利於學生準確的數學思維的形成,日後補過也難以達到預先設定的目標。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一定注意規範自己的數學語言。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5

《孔雀東南飛》這部文學作品,是保存下來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原題爲“古詩爲焦仲卿妻作”,講述了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魯迅說“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個愛情悲劇的骨架被亦柔亦剛之美填充着血與肉,極富浪漫主義的將“雙飛鳥”“自名爲鴛鴦”的結局與“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起興開篇首尾呼應,緊緊地將讀者的心絃扣住,不僅讓人欣賞“有價值的東西”的美,還讓人忍受愛情這“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的痛苦,是美與悲結合完美的文學作品。

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註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且本文故事情節在民間廣爲流傳,被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影響深廣。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文可從語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在教學時,可利用電教手段,或閱讀有關資料,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時主要探討劉蘭芝的人物形象塑造,讓學生自己找到相關語段,自己先行朗讀、討論、分析,教師加以引導、歸納。以下的教案爲有順序的,但實際操作由學生的回答而定。分析中探討人物性格及其命運,並聯系當時社會環境。設置探究課題:蘭芝究竟爲何離開焦家?劉蘭芝聰慧美麗,勤勞能幹,知書達禮,焦仲卿與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爲何非休她不可?封建社會婦女被休,一般被認爲奇恥大辱,會遭人鄙棄。爲什麼劉蘭芝被休後身價反而更高了?談談你是如何認識縣令太守爲子求婚的?既然這種可能微乎其微,爲什麼詩中出現了那樣的情節?他們可以不死嗎?焦劉二人的死有其必然性嗎? 尋求劉蘭芝殉情的真正原因。

正堂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對人物分析也追求一個“水到渠成”的效果,應該說,教與學是愉悅而有收穫的。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6

在欣賞樂曲前我先介紹了嗩吶及其演奏姿勢等,,讓學生了解了嗩吶的構造及音色特點,然後讓縮腦用它獨具魅力的音色把我們帶到鳥的王國裏暢遊,一起欣賞《百鳥朝鳳》,這雖然是一首民間樂曲,但它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我給學生介紹民間藝人任同祥及參叫世界音樂比賽的情況,使學生對這首樂曲有了新的認識,以此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另外爲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我又給同學們欣賞了幾首樂曲,如《雲雀》《苗嶺的早晨》《蔭中鳥》《杜鵑圓舞曲》等片段。讓學生聽辨樂曲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使學生感受了各種樂器模仿鳥鳴時豐富的表現力,加深了學生對樂器的認識。結尾的拓展部分,我請學生欣賞了任同祥的另一首音樂作品《慶豐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嗩吶獨奏的特有魅力。

雖然本節課視聽效果結合較好,但在課堂上分段欣賞時學生的表演卻不盡人意。當出現鳥鳴的段落時,我請學生用小手來模仿小鳥的樣子,自己表演或與同學表演都可以。可學生做了幾下就不動了,好像沒有進入情境,可能樂曲太長了?另外當欣賞到音樂部分時,我請同學們做即興表演,學生表現也不積極,表演幾下就不動了。所以這一部分同學們的表現不好。我反思了一下,我應該這樣設計可能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由於音樂較長,學生總做動作有些累,我應該截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讓幾位同學到前面來表演,模仿小鳥飛翔的動作,或用手模仿成鳥的樣子來表演,這樣就會帶動全班同學動起來。當出現音樂片段時我應該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感受人們的歡樂心情。啓發學生人們歡樂時會怎樣做?學生們自然就會想到唱歌、跳舞。所以再引導學生用扭秧歌的形式來表現這部分音樂。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表演不好的情況了,而且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

所以,以後的欣賞課,我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指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優化課堂教學,使欣賞課煥發出它的活力!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7

《大地的話》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現代詩。詩人採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大地擬人化爲母親,把它的默默奉獻精神化爲詩的語言,娓娓到來,如訴心聲,抒發了大地母親博大的胸襟,母親般的寬容與慈愛,以及無私奉獻的情懷。從帶着問題“大地的話分別是說給誰聽?”初入文本的閱讀,到初探感悟“從大地的話中你感受到什麼?”的到再入文本,深入角色,以讀悟情的讀。

我都力求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從一開始練讀,讀順、讀懂、有感情朗讀,到最後由讀來變成說,而且要用心來說,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知識,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讀中感悟、經讀促寫,以“說”促“寫”,貼近文本,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從中感受大地母親的慈愛以及無私奉獻的情懷後,抓住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激發出的情感,順勢引導學生思考:“大地這位慈祥的母親是多麼深愛自己的孩子,她除了溫柔而耐心地給種子、飛鳥、游魚、小草說話外,她還會跟誰說呢?”聽到這個問題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起了手,有的說雨滴,有的說蘑菇,有的說落葉,有的說沙粒…….看着孩子們高漲的情緒,我接着問:“如果你就是大地母親,又會對她的這些孩子說些什麼?”聽到這個問題,教室裏更加熱鬧起來,聽着孩子們模仿大地母親的語氣說的話語,真是帶給了我很多驚喜,寬泛的思維、優美的語言,確實讓我有些意想不到。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8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課堂教學應該充分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嘴巴、眼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這節課我改變了以往上課的先講解,後示範,再練習的教學模式,而是利用學生這一年齡段,觀察能力、模仿能力特強的特點、躍躍欲試的心理,讓學生觀察動作,模仿動作,然後分組練習。分組練習以後,我巡迴觀察、指導,發現學生比我想像的要聰明的多。小組中間同學們討論、示範、講解、糾正錯誤動作,進行的熱火朝天,個個儼然是一位“小老師”。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其中一個組的一個同學在做“預備”動作時,小組其他同學就幫助他“臀部稍擡高一些,要稍高於肩”

“後腿不能蹬直了,腳要踏實,不能打滑”

“不要低頭,要擡頭看着自己的跑道前方”在起跑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練習時,有幾種常見的錯誤及糾正方法:

(1) 眼睛不看前方

教師對於這一現象應該在練習中教師出示手指1、2、3、4等數字,讓學生不斷的報出數字,教師採用這種方法使學生眼睛看前方。

(2) 學生不按口令

學生不按口令“各就位”時,學生早以做好了動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強調,如果再發現這種情況,應該發口令時,注意不要喊“預備”應吹哨或讓學生站起來說說錯誤的地方。

(3) 起跑中人先站後再跑

學生是先站直以後再向前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用2種不同的起跑慢動作來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觀察及分析,找出錯誤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效果不錯。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19

昨天執教了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但願人長久》,文章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創作經過。

文章以蘇軾的情感變化“思念——埋怨——寬慰”爲點貫穿文章始終。在教學時,圍繞這三處情感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

學生讀完第二自然段很快就感受到他內心思念親人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探究表達情感的詞句。從“心緒不寧”、“形影不離”等詞句中可以感受到對弟弟的思念之情。由第二小節學生聯想到唐代大詩人王維的詩句:“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恰恰表達了蘇軾當時的情感。在教學“形影不離”時,文中一句“他們倆一起讀書,一起玩耍。”解釋了這個詞的意思,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聯想:“他們在一起還會幹些什麼呢?”學生浮想聯翩,有的說:“在一起吃月餅、賞月”,有的說:“過年在一起包餃子,放鞭炮”等。學生的聯想一方面加深了對詞意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蘇軾於弟弟蘇轍的手足情深。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20

這節課的目標是要讓學生學會歌曲《小酒窩》,本來主題童年就和小酒窩有些聯繫,我就根據教材從幸福的童年引出可愛的小酒窩。並且把歌曲想像成一組解讀幸福的密碼。當我說同學們的幸福都住在酒窩裏時,他們都笑了,還互相指點着看,課堂氛圍就一下子活潑了。我又提出了有密碼可以把幸福請出來時,同學們都很好奇,以至學歌時都很投入。所以,在引導學生學唱一首歌時,我認爲首先要讓他們覺得這是一首好聽的歌,是他們愛唱的,這除了歌曲本身的因素外,教師的引導也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另外,由於沒有經驗,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全面,以致上課的時候出現了學生提出沒有小酒窩該怎麼辦,這是根本不會料到的,我想起培訓的時候有老師說過,在上這堂課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些紅色的小圓紙,上課時發給學生,貼在臉上充當小酒窩,既可以提高學生積極性又能解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我想下次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

現在的三年級沒學過譜子,所以他們要學唱一首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這時就是老師的教學方法在起作用了。這一點不言而喻,這首歌由於開頭兩句是一個同旋律的級進,我就採用聽一聽,找區別的方法,讓學生在無形之中熟悉歌曲的旋律。並且把歌曲中的注意點難點都放在裏面,學生再唱時就不大會犯這一類的毛病了。讓學生試着唱一唱的時候,我覺得先得讓他們聽清楚旋律,他們一旦積極性高了就唱起來特別地響,走調了也不會發現,所以得讓他們從心裏唱到輕輕地唱到用美妙的聲音歌唱。學生會唱一首歌了,他們就會特別高興,然後每個人都會唱得非常響,這時我就得提醒他們用感情來唱了,但單純地說請唱得有感情是不現實的。所以我想出來了這麼個辦法,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說說應該要怎麼來解決。

現在缺乏經驗和這方面的見識是我最大的問題,有時課堂應急不夠機靈,出現無法自然銜接的現象,這些都有待我今後在工作中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思想,積極探索,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21

《烏塔》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十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本文描寫了一個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歷歐洲的事情,反映了國外少年兒童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學習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激勵我國少年兒童努力增強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克服依賴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經受鍛鍊和考驗; 另一個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獨立閱讀能力以及讀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

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自主選擇讀書方式,調動了同學們讀書的積極性。有的大聲朗讀,有的快速默讀,有的小組合作讀。教室裏頓時響起了一片讀書聲,大家讀得興致勃勃。

讀完以後,學生們抑制不住想要表達的慾望,紛紛發表自己對烏塔的看法:“烏塔是一個有思想的女孩子”;“一個有見解的女孩”;“厲害的女孩”;“對世界充 滿好奇的女孩”;“獨立自主的女孩”;“成熟的女孩”;“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並很勇敢的女孩”……由於我對學生見解的肯定和鼓勵,同學們暢所欲言,課堂上出現了十分活躍的局面。

當學生對烏塔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後,我再引導他們反覆閱讀和思考,並在課文中找出具體表現烏塔特點的語句,畫一畫,讀一讀;然後,分小組議論烏塔的種種特點,同學們討論十分激烈。

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我組織全班交流。同學們爭着發言,紛紛彙報各組討論情況。這時,一個平時不太喜歡講話的男孩站起來充滿自信地說道:“老師,烏塔這樣出去,她是不是沒有安全意識!”這一見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短暫的停頓之後,我意識到必須馬上轉換角色,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爲這是一個能夠開啓學生智慧火花的問題,我要緊緊地抓住。於是,我帶着欣賞的目光予以表揚:“俊潮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班學生立刻將注意力轉移到這個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

林洪偉站起來侃侃而談:“我從書中知道,在歐洲那些國家裏,人們的法制意識強,治安措施好,烏塔不會有生命危險。”

“烏塔這樣做,如果出現萬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關天樂反駁道。

“書中寫道,烏塔每次出行都有準備,自我保護意識強。就是遇到危險,她的能力特別強,能夠化險爲夷。”俊潮反駁。

“我認爲課文並不是要我們像烏塔一樣獨自一人外出旅遊,而是要我們克服依賴思想,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班上才女甘錦晴的見解果然高出一籌。

同學們各抒己見,各有各的道理。聽着他們的發言,我感到欣慰與激動。雖然同學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但經過討論,彼此互相啓發,大家都增強了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口頭表達水平,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

贊可夫說過: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下,才能產生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詞語。今日,我重溫此語,倍感親切。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22

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是《夜歸鹿門歌》,這篇課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在備課時,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找不到一個切入口,最後,以單元目標爲切入口,這個單元的目標是“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從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據此。我設計以下的教學環節。

以李白《贈孟浩然》詩中的前四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鬆雲。”導入,先入爲主,讓學生對孟夫子及其隱居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講“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後圍繞此方法設計了四個問題。自我感覺不錯,一氣呵成,重難點突出,教學目標明確。但是等我講完這篇課文,發現問題多多。

第一,問題設計有點概括化,第三個問題“展開聯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山中的畫面,江邊的畫面,並概括畫面的特點”,在展示點評學生作業時,發現好多同學僅僅是將課文內容翻譯了一篇,並沒有自己獨特理解的含義。我在此也沒有提示學生對意象添加適合的形容詞修飾,感覺這個環節有點流於形式。

第二,老師的講解太感性,第四個問題“在這兩幅畫面中,作者喜歡哪一個畫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儘管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好,但是總感覺空落落的,原來老師在這裏缺少具體的補充,比如“忽到龐公棲隱處”這句中的“忽”字的解釋不到位,一句帶過,應該重點講講,“忽”字是詩人微妙的感受,表達了詩人爲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與自然融爲一體的超然境界,表現出應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來去”這句話中讀出了孟浩然看似灑脫隱逸生活背後的無奈與失落。爲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種感情,除了提供幾則關於孟浩然求仕的軼事外,還應該聯繫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前兩聯描繪洞庭湖壯麗闊大而充滿活力的景色;後兩聯抒情,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這樣一聯繫,同學們對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來的初衷也並非做一名隱士,而是積極博取功名利祿。在唐朝,文人們通過正常的科舉考試得不到功名利祿時,往往選擇了隱居。一種隱居是真隱居,過着與山林禽鳥爲伴的生活,與世無爭;另一種隱居是假隱居,即希望通過隱居這樣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讚賞,皇帝的認可,然後圖謀一官半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終南捷徑”。孟浩然的隱居應該屬於後一種。他想得到官職卻得不到,他想受到當局者的關注於是選擇了隱居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迫不得已,並非是一種自然率性。這樣我們就越能理解孟詩這一句“惟有幽人自來去”背後的辛酸、落寞與孤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教學環節一個重要的過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好好地備課,而且還要備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分數乘法教學反思 篇23

昨天講了必修五第三章的基本不等式。開堂先回憶了國中所學的有關不等式知識,並講解了基本不等式的幾何意義。接着又把不等式中的大學聯考涉及的幾大問題都有所涉及。但是,一節課下來,感覺不是很好。

雖然一節課講了幾個大學聯考考點,但是對於學生而言,剛剛接觸,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我覺得應該按照下面的方式來進行:一,第一節只講基本不等式及其幾何意義。讓學生通過練習,充分理解不等式中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具體含義和應用。並輔以大學聯考題型,是學生掌握大學聯考動向。二,第二節再講拼湊和分離這兩種與之前所學函數知識有關的題型。體現出不等式與函數的關聯,說明函數在高中數學的重要性,順便回顧函數中的拼湊和分離這兩種方法。三,第三節課再講“1”的代換和圖像法。這兩種方法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靈活變化以及對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又比第二節的知識深一點。這樣的話,三節課知識層層加深,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的關聯,明確各個知識點在大學聯考中的具體應用。而初始方法中,一節課先把所有大學聯考重點全講給學生,使學生容易迷惑,不知道本節課的重點到底是什麼,而且學生不易掌握,畢竟容量大的話,練習量就會相應減少。而等到第二節,第三節再講時,學生掌握的不熟練,還得再次複習,有點“燙剩飯”的感覺。( 勵志天下 )

所以,講新課,尤其是講學生之前知識接觸不多的新課,一定要穩紮穩打,不能只求大容量,貼大學聯考,也要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去準備合適的內容,順序以及授課方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