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7W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爲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數學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精選20篇)

通過反思我認爲在本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幾個亮點:

1、在開課加入複習口算,通過5×2、25×4、125×8的計算,使學生明確:這三組數的乘積是一個特殊的整十、整百、整千數,會給學生的計算帶來很大的幫助,爲後面的教學做好鋪墊。

2、通過比賽計算(15×25)×4和15×(25×4)誰的計算速度快,使學生自己體會到運用乘法結合律可以使計算變得簡便。學習乘法結合律的目的是爲了使計算簡便,但我想這一點如果直接告訴學生,學生可能沒有深刻的體驗,因此我在這裏採用了男女同學計算比賽的遊戲,即調劑了計算課枯燥呆板的課堂氣氛,又使學生自己有了深刻的體驗,感受到學習乘法結合律的必要性。

3、探索數學規律是有一個過程的,對於這個過程的認識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生自己體驗感受的,對學生已有的體驗與感受及時的歸納總結,是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一環。本節課我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思想,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爲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等形式,讓學生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算式等式)去感受,再經過學生的大膽交流,自然概括出乘法結合律的內容,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沒有結合具體情境教學,部分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舉例驗證,總結規律。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規律,將計算規律的探索學習與解決問題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2、這畢竟是一堂計算課,在整節課的教學設計中,練習密度過小,這對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有一定影響。還有就是練習的層次不是十分的明顯,在練習中可以穿插變式練習,如:25×16等,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穫。爲了使學生靈活使用乘法結合律,防止學生的思維定勢,還可以在練習中設計不能簡算的連乘法,讓學生判斷能否簡算,從而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

3、在教學中,有點偏於關注部分學生,要注意與全體學生的交流,讓所有人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並且在平時教學中,多注意學生的養成教育,教會學生“傾聽”。

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對數學的呈現方式進行了嘗試,就是簡單的運用幾個算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直接感知新知識。雖然沒有讓學生明確感知是生活中的數學,但是可以讓學生感覺簡單的數學課,簡簡單單學習數學知識。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2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減的算式,並能分兩步口算出結果。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數學思考。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力圖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中,通過圖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乘加乘減的本質意義和算理,啓迪學生思維。但是我個人能力有限,也正如應老師說到的,我感覺這節課在算理上太強調了,而解決問題的中心就顯得不夠突出了。另外,在學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讓學生通過這個圖就能理解的,我沒想到學生會不贊成這樣的算式,樑老師的一說也給了我不少的啓迪,讓我受益非淺。

這節課,我採取了較爲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也是我該努力的方向。

要使學生處於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教師要善於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着他。這就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親和力,富有童趣,能與學生融合在一起。教師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爲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我的這節課評價顯得重複,單調。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正如王老師的建議,多看少兒節目,多聽少兒廣播,增加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通過圖文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理解,放開了讓學生想,卻顯得有些散,課的主次目標也欠考慮周到,今後的教學中該引以爲戒。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3

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一些比較新穎的方法,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下即爲我的幾點做法:

一、多種多樣的興趣激勵法進行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首先教師要改變觀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結合學校特點,發揮優勢,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還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逐步形成自我教學特色。

興趣是一種巨大的激勵學習的潛在力量。在教學中,當一個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發生興趣時,就會調動自己的一切潛能積極、主動、愉快地去學習,而不會感到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對此,我採取了這樣幾點做法:

(1)用生動有趣的圖案和實物來代替抽象的理論知識,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相對於數學的推理計算,學生更容易對直觀有趣的圖案和實物產生興趣。在講解第一章“生活中的圖形”時,我將大量有趣的圖畫、實物帶入教室,讓學生感悟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幾何圖形,數學就存在於生活之中,學習數學能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供很大的幫助,從而調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在講解第四章“圖案設計”一節時,我在上課時向學生展示了大量生動的幾何圖案,如仙人掌、帆船、房屋、橋樑等等,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理解了對稱的意義及用途,體會到數學王國的瑰麗。

(2)用精彩的問題設置吸引學生。

“思維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課堂提問是啓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於運用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講解“日曆中的方程”一節時,我讓學生隨便圈出某月日曆上一豎列上相鄰的三個數,將這三個數的和告訴我,我就能猜出這三個數是多少。這個問題一下子把學生調動了起來,學生迫切的想知道我是如何猜出這三個數的,學習熱情高漲。這時,我告訴學生,我們只需要列一個簡單的方程即可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自然對列方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心情愉快的接受了新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3)從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和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簡化複雜問題。

九年級下冊“三視圖”這一章節的教學中,有些比較複雜的立體圖形的很不好想像,我就在課前有蘿蔔、地瓜刻出模型來,讓學生面對實物來解決問題,進而來培養他們的空間想像力,從而將問題簡單化。

我在第七章“可能性”時,將一個模擬搖獎器帶入教室,從生活中購買彩票中獎的可能性有多大入手引入課題,告訴學生這一章研究的對象就是事件發生可能性。對於彩票這樣一個生活中人人感興趣的話題,學生自然也願意去了解,以很高的熱情去學習。從而讓學生去真正理解有用的數學的價值。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4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已的身邊,在生活中學數學。使學生認識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分數與除法,對於國小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內容。而在國小階段數學知識之所以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絕不僅僅是知識演繹的結果,而是具體的模型、圖形、情景等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在設計《分數與除法》這一課時,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解決問題入手,感受分數的價值。

從分餅的問題開始引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當商不能用整數表示時,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本課主要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藉助學生原有的知識,用分數的意義來解決把1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數來表示;二是藉助實物操作,理解幾個餅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商。而這兩個層面展開,均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設計的。

2.分數意義的拓展與除法之間關係的理解同步。

當用分數表示整數除法的商時,用除數作分母,用被除數作分子。反過來,一個分數也可以看作兩個數相除。可以理解爲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理解爲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1份。也就是說,分數與除法之間的關係的理解、建立過程,實質上是與分數的意義的拓展同步的。

教學之後,再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就國小階段的數學知識存儲於學生腦海裏的狀態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應當是抽象與具體可以轉換的數學知識。整節課教學有以下特點:

1.提供豐富的素材,經歷“數學化”過程。

分數與除法關係的理解,是以具體可感的實物、圖片爲媒介,用動手操作爲方式,在豐富的表象的支撐下生成數學知識,是一個不斷豐富感性積累,並逐步抽象、建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豐富數學學習材料,二是在充分使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發現的結論,從文字表達、到文字表示的等式再到用字母表示,經歷從複雜到簡潔,從生活語言到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經歷了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問題寓於方法,內容承載思想。

數學學習是一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方法自然就寓於其中;學習內容則承載着數學思想。也就是說,數學知識本身僅僅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方面,更爲重要的是以知識爲載體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就分數與除法而言,筆者以爲如果僅僅爲得出一個關係式而進行教學,僅僅是抓住了冰山一角而已。實際上,藉助於這個知識載體,我們還要關注蘊藏其中的歸納、比較等思想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5

數的組成和分解是數概念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綱要》要求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係”,還要關注幼兒探索、操作、交流、問題解決和合作的能力。本學期,我們大班幼兒已經學過了《6—9以內各數分解與組成》,對於數的組成也已經有了一定經驗。因此,我讓幼兒親自動手操作、然後記錄結果,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找分解和組成的規律,讓幼兒在玩中學,達到活動目標與幼兒興趣的優化結合。

一、以競賽遊戲激發幼兒興趣。

喜愛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貫以有情節、有趣味的遊戲,能使幼兒對活動保持持久的興趣,同時將遊戲與學數相結合,也符合多途徑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原則。本次活動,我從幼兒的思維特點入手,設計喜洋洋和灰太狼的闖關遊戲。讓幼兒在具體的,形象的情境創設中,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認知活動能伴隨着情感,讓教學成爲幼兒自己的需要,成爲他們情感所驅動的主動發展的過程。並根據幼兒思維和情感的特點,把幼兒數學教育目標、內容溶於各種情境之中,讓幼兒從中感知、體驗、積累有關數學的知識和經驗,其實質就是讓幼兒成爲學習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

二、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

活動中,我十分重視體現幼兒的主動性學習,重視幼兒的動手操作。讓智慧之花開在孩子們的手上。我們都知道,要想真正的學好知識就是要孩子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那麼動手操作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活動。因此,活動中我讓孩子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幼兒的主動性學習。幼兒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不知不覺主動的學習,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有趣和實用。

本節課我從幼兒已有知識出發,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讓幼兒通過自主嘗試探索,學習並掌握了10的9種分法,幼兒能用較爲清楚的語言表達分與合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還發現和總結出10以內數的分解和組成規律。整個活動,形式新穎,簡單有趣,生動形象,幾個環節的安排恰到好處,始終抓住了幼兒的興趣,複習了9以內的數量,發展了幼兒觀察、比較和操作能力,同時培養了幼兒良好的操作習慣。整個活動將幼兒的思路清晰化、系統化,使幼兒感到,原來學數學是那麼的有趣,動靜交替中,潛移默化培養了他們“樂學”的情感。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6

《新課標》提出:計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和運用算用結合,凸顯算用結合的優點,值得認真思考和實踐。現以《乘加乘減式題》一課設計爲例,談談一些想法,請同行賜教。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說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爲,這纔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繫,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的驗證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二,也是本節課算 用的第三次有機結合——以用明算理。我以爲,這一結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當乘加、乘減式題出現之後,無論從順序上還是直觀上學生都覺得應該先算乘法,這一算法正確嗎?儘管“先乘除、後加減”是人爲規定的,但規定並非想當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大背景下,這就需要讓學生進行驗證。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結合、心裏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讓計算與生活相伴,起到學爲所用,是本節課設計中的第四次算用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我爲尋求算用結合的最佳結合點而盡力。主要是創設了讓學生幫王大爺計算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和同學們去參觀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數花的朵數。以及沒有進行完的開放題,其意不在於簡單的“用”,而在於鞏固算法,進一步明白算理,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說爲什麼會這樣想的敘述上,由於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說爲什麼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說,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複他們說的話,這樣耽誤了時間,沒進行完。在我預設時也過低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原本認爲只有3-4種解決的方法,卻出現了8、9種方法,很令我驚奇,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學設想在課前再多一點,這樣會更好得把握時間,不至於使後面的開放題進行不完。課堂上任何事情都會發生,一切皆有可能。我慶幸我還年輕,而且趕在了好時候,周圍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學校也爲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展示舞臺。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質還要進一步提高,還要不斷學習,多讀書,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儘可能多的吸收營養。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7

數學課堂中,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時,結果固然很重要,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應該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讓學生說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實際含義,對學生理解不正確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據學生錯誤所在,通過設問,點撥學生引發討論,引起學生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爭辯中認識除法,學生表達不完整時,我應用反問,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產生疑問,引起學生思考,進行比較,從而獲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進行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又培養了學生各種能力,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能得到有效發展,互動課堂學程導航理念才能得到發展。

從操作中解決實際問題。今天的教學內容是《認識除法》,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是在學生對平均分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從平均分的活動中抽象出除法運算,從中體會並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它既是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也是以後解決出發實際問題的基礎。讓學生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

教學時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用圓片分一分)——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讓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動,建立平均分與除法之間的聯繫,明確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動的數學概括,體會到什麼情況下用除法計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伊始,通過創設生活中坐纜車的情境,以自主學習菜單來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出問題,並及時引導學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動,再把平均分的活動抽象爲除法,建立數學模型,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小組合作學習與學生的獨立思考相結合,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教師只是發揮了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認識除法的意義。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數——總數,每份的個數——每份數,平均分成的份數——份數;以及總數、份數、每份數三者之間的關係,如:求總數——乘法(幾個幾相加),求份數、每份數——除法(平均分的兩種分法)。

總之通過本節課的教學,用學具分一分或者畫一畫,理解除法的意義。同時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知道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明確該用什麼方法。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我結合教材所提供的情境,首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西遊記”(八戒化緣)故事引入,很快的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帶着問題以主人公的態度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通過分餅,引導學生經歷探索假分數與帶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能正確讀寫假分數、帶分數,瞭解假分數和帶分數的關係。並讓學生總結髮現辨別三種分數的方法。

通過分析教材,我設計了四次分餅活動,每次的側重點不同,第一次是將三張同樣大的餅平均分給四個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這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我先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然後組織交流,最後教具演示,這樣化抽象爲直觀,讓學生們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再觀察驗證,從而加深對兩種分法的理解。第二次是將7張同樣大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有了之前的分餅經驗,孩子們很快得出結果,這既是對新知的鞏固,又能引出分子比分母大的假分數。接着問:“把4張同樣大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能得到多少呢?把9張同樣大的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能又能得到多少呢?”從中引出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數和帶分數。在此基礎上, 揭示“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概念,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真分數”和“假分數”分子分母的特點,以及這三種分數與1的關係。最後給出一組分數,讓學生判斷各是什麼分數,哪些分數的大小相等,在加深對概念理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髮現假分數和帶分數之間的關係。這樣的活動安排,條理清楚,目的明確,學生學得主動,教學效果較好。

反思本課教學,有三點啓示和兩點不足,啓示是:一,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正義心,但是教學任務和發展學生能力是本,是根。再好的故事,也只是爲其服務的,千萬不要本末倒置。二,要有實踐空間。一部好的電影作品,應留有一定的餘地,應讓觀衆有一定的想像空間。同理,在研究中,一定要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實踐空間。學生只有親歷動手、動口、動腦過程,才能提出屬於自己的發現、假設、問題,才能充分驗證、得出結論。三,從“獨奏”走向“合奏”。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有意義的知識是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本堂課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對話,很好的解決了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從“獨奏”走向“合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是師生在新課程中的成長之路。只有“對話”,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不足之處:一、學生對於3張餅的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張餅,也就是帶單位和不帶單位的分數區分不清,這在習題中得到了驗證,分數的意義這一節應進一步加強認識。二、要求學生練習太少。由於在前邊我讓學生探索、彙報用了本節大部分時間,以致部分學生不能正確用假分數、帶分數表示陰影部分。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9

在這節課當中,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後問:能用圖形來表示雞兔頭和腿之間的關係嗎?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操作活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課而言,還存在以下問題;

(1)、在創設完情景引導學生用什麼方法解這個問題時,學生的一些回答,沒有預想到。如有學生認爲可以通過數雞和兔的頭或一隻只放出來數從而知道雞兔各有幾隻。說明在情景創設上有漏洞,需進一步完善。

(2)、我在假設之後怎麼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分析得較細,但對怎麼假設覺得沒有引導好,過程中出現了學生只假設了雞的只數,然後根據腿的數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數,誤解了題意。

(3)、由於時間練習量不多,最後一個練習題應有多種結果,也沒有一一羅列。今後教學中要緊湊課堂結構,要少講,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於練習。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0

昨天晚上在網上看了一些前輩有關這課的反思,收穫很多。課題爲分與合,還是值得回味的。很多時候教師只注重了分的過程,忽略了合,而合的過程就是下一節加法的基礎。由於班上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這節課我是以零基礎來給學生上的。從學生的上課狀態、作業情況來看,比前幾節課要好一些,看來備課的第一步還是要備自己的學生。

這一節課看似簡單,其實還是很有層次性的,而且對後面的學習加減法、退位、進位都有影響。比如進位加法,湊十法,就是把兩個數合成事,退位減法就是退一當十,然後把十分成兩個數,減去要減的那個數。

這節課沒有使用課件,直接用小磁鐵在黑板上演示,效果不錯。小磁鐵簡單又熟悉,學生的注意力就轉移到了老師的問題上。而動手分的過程,比課件更加生動、直觀,學生分教師配合板書,學生也容易理解。5可以分成2和3,用語言說是這樣,但在數學裏爲了更加簡潔,我們用這樣的形式表示5的分成。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5的分成式。

課堂上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嘴,能夠更多的調動學生的學習效率。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1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由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逐漸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七年級一班部分同學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七年級二班的總體就會稍遜一點,整體都呈現一種狀態。在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今天,結合一些在教學中的具體例子,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

一.交流讓學生分享快樂和共享資源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活動經驗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課程資源。在“生活中的立體圖形”這節課中,不同的學生依據不同的生活背景進行活動,自己抽象出圖形,製作出紙質的立體圖形。彼此間的交流,實現了他們對立體圖形關鍵特性的理解和認識,大家共同分享發現和成功的快樂,共享彼此的資源。

二.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代數式”這節課中,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在舉例時,老師指出,“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纔說的事實外,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位男孩舉起了手,“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受到啓發,每個學生都在生活中找實例,大家從這節課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正如老師所說的,“代數式在生活中”。

三.學科的融合讓學生感受到現代科技的魅力和綜合式的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人們議論CT技術、磁共振成像,但很少有人能將其中的道理講清楚。然而,學習了七年級上冊“截一個幾何體”以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體會現代醫學的CT技術竟然和切蘿蔔類似。

四.合作探究給學生帶來成功的愉悅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課堂教學應當走過這樣的過程,“學什麼?……爲什麼學?……怎麼學?……用在哪?”學生要學習新事物,除了自身對新事物的興趣外,體會到學習的必要性,學習的價值。如教學《探索規律》這一課時,傳統的教法是直接給出日曆的規律,然後應用這些規律件進行相應的練習,而新的教學方法卻安排了比較充實的實踐、探究和交流的活動。首先提出了一個問題:日曆的套色方框中的9個數之和與該方框正中間的數有什麼關係?這個關係對其他這樣的方框成立嗎?這樣可以激發學習動機。問題提出後,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在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後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得到了日曆中的規律,同時體會了分析問題的一種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會了學習的功效,整個過程讓學生動口,又動手,適時地進行動手操作活動,而教師只從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出現,而學生學習主人的姿態、使其主動參與操作、討論、彙報交流、提問、質疑、爭論的全過程,提高其分析問題,辨別問題,創新發展的能力。

五.課堂提問由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

傳統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師問生答的問答式教學。教師問得淺顯直露,無思維價值,探索的空間太小,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師問生答,似乎是啓發式教學,實際上是灌輸另一種表現形式。久而久之,學生就懶得思考,從而導致其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探索性思維就泯滅了,哪裏還有創造能力?在教學時如果能讓學生一直處於發現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等問題狀態之中,學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觀察事物並發現問題,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獨特的個人見解。學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現自我的強烈慾望,纔會在不同意見或見解的相互碰撞中產生創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創意的做法或觀點得到他人的認同而產生強烈的心理滿足感與成就感,才能在學習互動的過程中學會競爭與合作,增強團隊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已被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所取代。課堂活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着求知慾和表現欲。在“以學論教”的今天,結合一些具體案例,從學生的變化看課改,別有洞天。

新教材的優點很多,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也有一些困惑:

在教學中,教師注重採用小組合作交流,共同學習,但在此過程中,好的學生能積極討論、發言、學到了很多知識,發展了他們的能力,但對於哪些調皮學生來說,討論簡直是一種放鬆。什麼都沒有學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日趨嚴重,我十分頭疼,如何解決呢?我將在下半期的工作中儘量多關注差生,讓他們的學習有所提高。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2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助下,我對我七年級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說我自認爲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能力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情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接受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爲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幾點缺乏:

(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對比、歸納和整體系統化;

(2)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爲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現在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毫無思考理解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間段內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爲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接受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全面理解學生的基礎與能力,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能力。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努力,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學規範,就一定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爲完成新課標提出的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活動爲主線、思維爲核心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在較爲充裕的活動空間中,參與活動、展示自我。現將本課的實施理念與過程概括如下:

1.活用教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好勝、好動的心理特徵,課一開始就通過“遊玩”激發興趣,設置“吹泡泡”“森林運動會”“小明乘車”這些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活動,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激活,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

2.小組合作,求異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保護,時刻把學生作爲數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在各環節穿針引線,關鍵處討論,難點處交流合作,鼓勵學生大膽彙報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兩個有層次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求異探索、同思共想、互說互議的過程中,獲得了展示自己的機會,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3.適當評價,關注學生情感的體驗。

在教學活動中,使知識的獲得與情感的體驗同步進行。教師靈活地運用體態、稱號等評價方式,對學生所表現出的參與熱情與靈活的思維進行激勵,使他們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樹立起良好的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教師的激勵語教少,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沒能跟上,小組活動給的時間不夠充分,需在今後教學中引起一定注意。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4

《角的分類》是人教驗教材第七冊第二單元的內容,《角的分類》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並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係,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觀察比較能力。在分類思想的指導下,三個特殊角同時出現,形成一個問題的模塊,爲學生的思維提供時間和空間。《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是同一課時的兩個內容,爲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以我分了兩個課時。

首先讓學生充分體驗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很多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學生善於捕捉生活素材,教師儘量提供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其次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爲學生自己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爲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學生用活動角轉出一個自己喜歡的銳角,說說什麼樣的角叫銳角。再轉出一個直角,同樣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結論。教學鈍角的時候,同樣也要經歷這個過程。教學周角時,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學具轉動的邊,木條繞着它的一端轉了一圈,由此得出一週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類部分的教學環節,由於根據不同的標準,必然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另外由於中年級的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較弱,難免出現思維的漏洞,邏輯的錯誤,這就需要老師爲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時間,合作學習的機會,相互交流的平臺。於是,老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再以小組爲單位彙報交流。這樣,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在小組交流中發現思維的漏洞,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5

我讓學生體會可以用對摺的方法來製作對稱圖形。如果說第一次的動手操作是體會運用所學的知識,那麼這一次的動手操作就是讓學生體會運用我們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創造——自己製作出美麗的對稱圖形。這一次的動手操作是讓學生在原有的認識、運用的基礎上,進入體會和運用的層面,是一次體會創造的過程。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爲了更好地去服務生活,應用於生活,學以致用。只有讓數學走進生活,學生纔會願學、樂學。在教學中,引入對稱圖形,我注意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對稱圖形的蹤影,讓他們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事物,從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聽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記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本節課我充分體現了這個理念。從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對稱”的基礎上提供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折一折、說一說、“做”一個對稱圖形等活動,使學生對對稱圖形的特徵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略感知逐步上升爲理性認識——對稱圖形是“對摺後邊沿完全重合”。這些活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逐步深入地體會對稱圖形的特點。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須躬行”。

這節雖然是數學課,但是它所涉及的領域遠遠超出了數學學科的範圍,與美術、美學都有交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對稱圖形,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對稱美,感受到數學中處處存在着美。數的美,形的美;對稱的美……本課正是從數學角度指導學生認識這類圖形,瞭解其特點,但無論是起始部分的導入,還是研究學習部分……無處不在滲透一個字---美!

看到數學課能給孩子們帶來歡樂,我的心情很好。學生不在被動地接受知識,他們都很活躍,都很主動,都很積極,接受知識也很快。孩子學得快樂,學得紮實。我看到了學生的聰明、活潑、自信。也使我看到了新課改的燦爛前景。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6

作爲一名年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我遇到了許多問題,在其他老師的幫忙下,我對我七年級下上半學期的數學教學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對教學目標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的首要環節,是一節課的綱領,對綱領認識不清或制定錯誤必定註定打敗仗。對於我們新教師來說我自認爲有以下幾點不足:

1、對教學目標設計思想上不足夠重視,目標設計流於形式。

2、教學目標設計關注的仍然只是認知目標,對“情感目標”、“潛質目標”有所忽視,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技巧的傳遞,嚴重忽視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學目標的設計含混,不夠全面、開放。

教學目標的制定要貼合學生的認知程序與認知水平。制定的教學目標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學生髮展,要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這道題都講過幾遍了還不會做”,碰到這樣狀況,我們不應埋怨學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現這樣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是學生不理解這樣的講解方式,還是認識上有差異;是學生不感興趣,還是教師引導不到位等等;作爲教師千萬不能埋怨責怪學生,不反思自己,只會適得其反,以致把簡單的問題都變成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設計要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要教給學生需要的數學。

二、對教學計劃反思

在教學設計中,對教學資料的處理安排還存在以下缺乏:(1)缺乏對已學知識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和整體系統化;(2)缺乏對教學資料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對教學誤區的反思

以前我認爲教師講得清,學生就聽得懂。此刻覺得如果教師講課只顧自己津津有味,不顧來自於學生一方的反饋信息,教師與學生的的思維不能同步,學生只是被動地理解,毫無思考明白的餘地,這樣不是聽不懂,便是囫圇吞棗。在課堂的業餘時刻段內讓學生透過主動探索後發現知識,領悟所學。同時要及時反饋學生,加強效果回授,對未聽清之處給學生以二次補授之機會,及時掃清障礙,將學習上的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作爲沒有經驗的我常常埋怨學生,“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孰不知,教師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與理解潛質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學生而言,理解新知識需要一個過程,絕不能用教師的水平衡量學生的潛質。

因此,在教學時,務必全面明白學生的基礎與潛質,低起點、多層次、高要求地施教,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學好基礎知識,在學知識中提高潛質。

認清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堅信只要我繼續發奮,更新觀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教學規範,就必須能夠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分數的意義。考慮到如果讓我自己概括分數的意義,概念中“一份”我也會把它納入到“幾份”中去,讓學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這一概念幾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各個分數的產生,使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感受、理解、提煉出分數意義的模型,結合教師的板書補充,逐步形成分數的意義。而對於分數單位的教學,我是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之後,讓學生通過看書,再通過嘗試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數單位是多少?它裏面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之後,學生勢必會有一些發現,再請學生概括出分數單位、分數單位的個數與分數分子、分母的關係,使學生在數學技能方面得到發展。

在設計練習時,我着重圍繞本課重點既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書本上的習題,也設計了一道綜合性、生活化、滲透數學思想的習題。前兩道練習分別是書中的“練一練”和“練習六第3題”,第三道“鋸木頭”問題的設計考慮有三:一是適度綜合了書中練習六第2、3、4三題。首先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際生活問題中理解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其次是使學生感受到同一個分數,“單位1”的量變化,所對應的數量也隨之變化。並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到“單位1” 的量的變化是如何影響分數所對應的數量的變化的。二是發展學生數感,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其實也滲透深化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三是滲透數學思想,極限的思想。引導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景中,通過想象,體會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四是滲透數學文化,通過最後出示莊子書中的一段話,讓學生初步接觸這個數學故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蘊。學生數感的發展需要專項的訓練,但更需要教師課堂教學進行長期的、適時地滲透進行,數學思想、數學文化更是如此。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但是回顧整課的教學,還是存有一些遺憾。比如一些細節上處理還是不夠好。在新授部分將許多物品作爲整體呈現時還是需要用一些符號使學生深入感受到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在學生看書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指導。還有就是練習的量還是較少,學生在技能層面發展不夠。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8

本學年我所教的班級是七年級(3、4)班的數學,兩個班的學生的基礎有差異,3班優生少,差生多是這兩個班的顯著的不一樣特點。剛接到他們,覺得他們還比較乖。再之後,慢慢熟悉瞭解之後,一些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這學期第一次、其會考試後,要求每位同學分別寫了一份書面的考後反思材料。本學期第二次月考考試後,除優生外,每位同學寫一篇考試總結。結合他們說到的和我自己的一些感悟,我總結出了一下幾點:

一、對數學學習缺乏鞏固。

在教學中,我發現好些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較高,很重視數學學習,表現出很多用心的心理。絕大部分學生數學課認真聽講,用心回答問題。他們認爲自己過去學得不錯,此刻只要完成正式作業就行,更有一些同學認爲數學家庭作業做或不做沒有關聯,反正上課聽懂就行。於是,數學家庭作業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應對這些狀況,半學期後,我採取了一些措施,改變自己對家庭作業的檢查方式,和家長一齊檢查、批改。此刻看來,很多同學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仍有小部分同學我行我素,讓人很是頭疼。

二、學習數學思想渙散。

對於七年級的學生,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比較守紀律,比較愛回答問題。但是過了一段時刻後,學習用心性越來越差,思想越來越渙散,有的同學簡直就是人在教室心在外。還有一種現象,老師提問,下邊就鴉雀無聲,即使有人知道問題的答案,他們也悶着不說,但是一旦教師說一點課外的東西,那他們興致特高。還有就是學生對學習的目的很盲目,不知道爲什麼要學習,怎樣學習。他們只知道混幾年後就能夠去打工掙錢,但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在這個人才競爭激烈的年代,知識的重要性。沒有知識,那就等於是文盲,即使打工,別人也只能把你當苦力,而有知識,即使去打工,別人也會把你當有文化的人用。

三、學習數學耍“小聰明”

有些同學憑自己國小階段基礎好,到國中後學習就耍“小聰明”,平時做作業時,做題粗枝大葉,回答不完整,考試的時候,不認真讀題,完全沒有弄清楚題意。如,數學選取題無特殊說明,只有一個答案,但是有些同學選取多個答案;題目叫選說法錯誤的,有同學就以爲是選正確的;解題沒有格式;選取題留空等等,這些,老師在平時上課的時候都反覆強調,但是還有同學犯這些錯誤。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19

《角的分類》是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角的知識,有了度量角的簡單基礎。直角、銳角、鈍角是學生經常見到的角,關於它們的定義應通過學生在分類後進行比較、想象、推理後正確的敘述出來。在學生對角已經認識的基礎上,呈現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周角等圖形。在分類思想的指導下,三個特殊角同時出現,形成一個問題的模塊,爲學生的思維提供時間和空間。

1、導學生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教學問題,激活生活經驗。

讓學生充分體驗 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很多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學生善於捕捉生活素材,教師儘量提供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繫,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促進數學思考。

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爲學生自己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爲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學生用活動角轉出一個自己喜歡的銳角,說說什麼樣的角叫銳角。再轉出一個直角,同樣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結論。教學鈍角的時候,同樣也要經歷這個過程。教學周角時,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學具轉動的邊,木條繞着它的一端轉了一圈,由此得出一週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類部分的教學環節,由於根據不同的標準,必然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另外由於中年級的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較弱,難免出現思維的漏洞,邏輯的錯誤,這就需要老師爲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時間,合作學習的機會,相互交流的平臺。於是,老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再以小組爲單位彙報交流。這樣,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在小組交流中發現思維的漏洞,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不足之處,在教學周角時,沒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周角的形成過程,及這個360度怎麼得出的,沒有和學生好好探討。如果能用多媒體慢慢演示,讓學生觀察的是它轉過的範圍。可以這樣:先轉到直角的位置,提問:現在是什麼角,是多少度?繼續轉到平角的位置,提問:現在是什麼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週角是2個平角,4個直角。

數學乘法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20

教了十幾年數學,我覺得自己對教材和學生都掌握得很好,但今年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時,我才認識到自己的感覺是錯誤的。

在和學生共同探討認識了“什麼是物體的周長後”,我出示了一個長方形,引導學生開始瞭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學生們開始分組探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也很投入。很快,一隻只小手接連不斷的舉起來了。我讓小組選代表彙報合作探究的成果:

“9+7+9+7=32(釐米)!”

“9+7+9+7=32(釐米)!” ……

沒有出現我的預設效果。我只好進一步鼓勵說:“誰有更好的方法?”

“9+9+7+7(釐米)!” 一個平時表現很好的學生站起來發言。

我心裏有點失望,可是還鼓勵說:“不錯!誰還有更好的方法!”

沒有同學再舉手了。

我說:“彙報的同學說說你們是怎樣計算的?”

“我測量了長方形的長和寬,然後兩條長加兩條寬。就得到了它的周長。”幾乎每個同學都如是說。

看到學生自己歸納不出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我急了,只好硬往公式上引導:我說:“長方形兩條長,那 麼9+9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9×2。寬用乘法算式表示爲7×2。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可以用這樣一個公式表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也可以先算出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再×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接下來是課堂練習,我出示了三個長方形讓學生計算周長。全班只有一半左右學生用我的公式方法計算,還有一半學生是用加法做的。

這堂課上完後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樣教的?好像是先告訴學生公式,再引導學生用公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現在提倡學生自主探討知識,如果硬讓他們死記公式是背離新課改要求的 。也許讓學生先記公式再學計算周長,就學習成績而言可能會高點,可是長此以往,學生學到的是死知識,他們的思維永遠被禁錮在老師的講解之下。對這些三年級國小生來說,難道學生自己得出的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不是更直觀、更明白的公式嗎?!

既然學生心裏沒有公式,教師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數學知識強加於他們,只要他們的算法有道理,教師就要鼓勵,新課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課本上不是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註明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嗎?今天他們自己總結出最好記、最好用的計算方法,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摘取數學皇冠的明珠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