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通用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6W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

《愛我中華》這首歌表現了各族人民對祖國的強烈凝聚力,表達了人們團結一心,建設國家的雄心壯志。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通用22篇)

學生深入理解、學唱歌詞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讀文中愛我中華,健兒奮起步伐。愛我中華,建設我們的國家。愛我中華,中華雄姿英發。愛我中華!這部分內容,通過對歌詞的朗讀,既做到讀唱結合,又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表達能力。

本節音樂課是充分利用藝術手段進行藝術教育的經典範例,是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成熟作品之一。其主要特點簡述如下:

1、充分體現出教師的藝術水平是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先決條件,首先教師要具備從事藝術教育工作者的氣質和涵養。

2、以審美爲核心,利用各種形式從感受音樂、喜歡音樂,到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從教具的選擇、素材的應用、教師的言行等處都顯示了美在其中。

3、重視淨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巧妙的設計教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輔之以精練講解挖掘,有機的把音樂知識滲透在課堂教學中,達到情智互補的境界。

4、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設計精妙。這節課是一首教唱民歌[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 ]爲主的綜合課,教師藉助在教學設計中對音樂知識的滲透,對音樂的認識和理解,以螺旋上升的原則完成教學內容,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再加上教師在每個環節中環境渲染精妙,學生掌握起來輕鬆愉快。

5、教學方法選擇靈活有效,注重學生音樂習慣的培養,並授之於法,充分提供了學生參與的機會,通過多媒體設計,給課堂教學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6、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家鄉的情感。注重心理輔導,爲學生將來的學習和工作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2

《愛我中華》這首歌曲是一首非常優秀的作品,歌曲歡快有力,旋律流暢易學。九年級學生由於生理上心理上都處在一個特殊階段,學生普遍比較害羞,不太願意張嘴唱歌,尤其是男同學的聲音正處於變化階段,就更不輕易張嘴演唱。爲了避免這種情況,我一開始就使用視頻歌舞錄像《幸福大家庭》,吸引學生的眼球,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然後我用詩歌朗誦的方式,用高亢激昂的語調朗誦一段話,來感染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愛國心,同時也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也產生這份愛國之情。下來直接點名主題。

在教唱歌曲的環節中,我要求學生能夠先唱好樂譜,再來填歌詞,逐字逐句的慢慢引導,用話語,用音調,用感情讓學生漸漸地體會和理解歌曲,對於教學重點音準、節奏、裝飾音這些技術處理上也從不放鬆,在情緒處理上更是處處要求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時刻爲教學難點(學唱歌曲,用心體會音樂,用熱情、歡快、悅耳的聲音演唱歌曲)做鋪墊。九年級學生在律動中要注重學生參與性,不能像國小生一樣又跳又唱。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有一些不喜歡動,我在這裏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所以我選擇簡單而有效的拍手,捻指,起立唱歌的方式,即讓學生感覺到不幼稚,又讓學生有節奏感,他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瞭解歌曲的詞曲作家和拓展部分都是增加學生的知識量。最後還有一段愛國主義教育,老師和學生一起朗誦這段話,掀起了整個課堂的最高潮,同時這部分和剛開始的部分也起到前後呼應的效果。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3

本人自認爲較好的地方有這幾個方面:

一、上課的熱情較高。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的美育是潛移默化的。是潤物死無聲的。教師的對音樂的情感首先上課應該要有熱情,這種熱情表現在表情、語音語調、範唱、演奏、對音樂的理解、對音樂的情感。只有教師先感動了,才能很好調動課堂氣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注重樂理知識的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受體驗。

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爲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問題,通過聆聽、分析、對比。。。。引導學生對音樂的各種要素、各種手段作出整 體性的反應,積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的美。對樂理知識的教學,我從愛我中華的旋律中選幾節作爲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讓學生分析樂譜,知道這首曲子的旋律是由它們重複變化發展而來的。這是音樂創作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法。

三、真誠的讚揚隨時鞏固學生的自信心

雖然是沒有學生的課堂但是我也把平時對學生的鼓勵讚揚貫穿於課堂。真誠的讚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最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仔細尋找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且及時,適當地給予讚揚。真誠的讚揚會讓他們充分發揮內在的潛力。隨時不斷地支持,鼓勵,以鞏固學生的自信心。在音樂課上,以自然,親切地微笑面對學生,經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創設出一個溫馨,和諧,愉快地音樂課氣氛。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努力,音樂課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

四、將思想教育不露痕跡的溶於整堂課的教學。

本課的課題是愛我中《愛我中華》教學反思華,通過歌詞體會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只有民族團結了國家纔會興旺。設計一個環節讓學生談談祖國讓你引以自豪的地方,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音樂中享受歡樂,拓寬民族文化視野,增強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意識和熱愛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情感。

教學不足之處:

一、課堂語言不夠精煉。

二、課堂應更爲開放,形式應更爲多樣。

在以後的音樂教學中,積極探索如何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的各個環節如何銜接更爲自然?音樂課如何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4

一、注重培養學生學生語感和在朗讀中感悟的能力。

讀 是語文學習的一個基本途徑,是語文課堂的主題活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在學習第三自然段中,我抓住 除了、都、欺負、討厭、孤單 等詞語重點理解,他們能更深刻感受醜小鴨的悲慘命運,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讓他們聲情並茂地朗讀。教學中採用自由朗讀、範讀、指讀、齊讀等各種形式的朗讀 以讀促講 ,讓學生在情景中朗讀,在讀中思,在讀中悟,領悟課文的主旨內容。

二、給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注重學生個人情感與課文情感的統一。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提出問題 大家在欺負他的時候會怎麼說?怎麼做? 讓學生想象並用自己的語言和肢體語言來表達,從而融入課文情境; 醜小鴨在樹林裏還會受到誰的欺負?在你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情景? 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孩子們設身處地地去想象當時的情景,去想象醜小鴨的心情,去想象醜小鴨當時那種孤獨的境遇之後,他們的心與醜小鴨貼得更近了;在讀完第五自然段時,老師動情地說: 面對昏倒在冰湖上的醜小鴨,如果你就在他身邊,你會怎麼說,又會怎麼做呢? 孩子們的心顯[然被深深打動了,有的說醜小鴨太可憐了,如果我看見了,我一定收留他,有的大聲鼓勵醜小鴨堅強。學生們純真的心靈與 醜小鴨 的美好心靈產生了共鳴,他們體會到了文章的情感,初步體驗到了人生的真諦。

在教學快結束的時候,我這樣引導: 面對種種困難,醜小鴨堅持不放棄,艱難地活了下來,最終變成了一隻美麗的天鵝。學完這一課,你一定有許多話對課文中的人物說,你想對課文中的誰說些什麼? 這一開放性問題,再一次撥動了孩子們心靈的琴絃。有的孩子對欺負過醜小鴨的人說: 你們不應該看不起別人,說不定,以後別人比你更出色呢! 有的對農夫說: 謝謝你救了醜小鴨,我以後也會像你一樣幫助別人的。 等。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使他們的情感得到了昇華,再一次與教學目標相吻合。.

三、 教學知識缺乏橫向聯繫

在第二自然段,我讓學生找出描寫醜小鴨醜的詞語 又大又醜、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在第七自然段,我也讓學生畫出描寫天鵝的詞語 湖面映出一個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長長的脖子,美麗極了! 但我沒有做到前後照應,把醜小鴨變化前後相對比,應該讓學生把醜小鴨變化前後的詞句放在一起對比後多讀兩遍。在讀中更好的理解,加深印象。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5

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時,我首先以學生原有認知爲基礎,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利用學生剛學完“2、5的倍數的特徵”產生的負遷移,直接拋出問題,激活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徵”遷移到“3的倍數的特徵”的問題中,由此產生認知衝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慾望。

因此學生很快進入問題情境,猜測、否定、反思、觀察、討論,使得大部分學生漸漸進入了探究者的角色。接着我以問題爲中心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爲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緊緊圍繞“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這個問題來開展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組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逐步發現、歸納規律,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分析、概括、驗證、判斷等能力。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6

一、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當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了水變成汽的過程後,我又通過課件演示,把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加強了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我還注意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他們懂得了課文寫的“我在池子裏睡覺,在……跳舞、唱歌、開大會。”中“睡覺”是水安靜的樣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動;“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滾及它發出的聲音。“開大會”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二、學有所得,感悟提升。

學生通過課文學習,受到了環保知識的教育,相信在以後的生活中回去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用水,保護環境。

最後,在課程結束之際,我又佈置了一個學生樂於接受的作業——畫一畫水的變化,並註上說明文字。是學生的課堂所學得以延伸。

當然課堂也有不足之處,個別同學還沒有完全融入課文的學習之中,可能是積極性調動還不夠。在教學水的不同形態是還可以滲透一些寫作技巧。

總之,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揚長避短,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7

《比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過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以及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概念實質是對兩個數量進行比較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分關係。任何相關的兩個數量的比都可以抽象爲兩個數的比,既有同類量的比,又有不同類量的比。教材還介紹了每個比中兩項的名稱和比值的概念,舉例說明比值的求法,以及比和除法、分數的關係,着重說明兩點:(1)比值的表示法,通常用分數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有的是用整數表示。(2)比的後項不能是0。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繫;教學難點是理解比的意義。

在學習比的意義的時候,我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學生的已知經驗裏對比已經有了初步的感官認識,在配製安利的洗滌劑的瓶子上按照幾比幾來配製,學生也能夠接觸到,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一開課,我直接出示,讓學生按照2:1來摸紅色和黃色的球,學生很輕鬆的說出紅球2個黃球1個,然後引導學生說出其他的情況。進而,讓學生總結出只要滿足紅球是黃球的2倍就滿足紅球和黃球的比是2:1,再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是比的意義第一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係。然後教師反過來問道,那黃球和紅球的比是幾比幾呢?黃球是紅球的幾分之幾呢?引導學生列出算式,這一環節就鞏固了比的意義第二個層次:表示兩個數量間的分數關係。通過這兩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於比的意義理解的非常深刻,也達到了預想的教學效果。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8

教學中不僅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更注重讓學生領悟教學思想方法。如一億張紙的高度無法測量,學生想到可選測量一百張或一千張紙的高度,再推算一億張紙的高度;一億本書鋪開的面積難以測量,就以測量一本書的面積,在推算一億本書的面積,這樣把複雜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有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教學反思:這節活動課,我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經歷猜測、實驗、推理等過程,自主完成研究活動,從而充分感知1億這個數有多大,並獲得成功的體驗。一開始上課,我設計了猜想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興趣。我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讓學生猜想1億有多大。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不同,對“ 1億”的猜想也是各種各樣,這些猜想大都是憑感覺的,甚至是隨意猜測;有的學生說:“1億本書摞起來有一座小山那麼高吧!1億粒大米能裝滿一個房間吧!有的學生說:“大米粒太小,能裝滿一個衣櫃吧!”還有些想法不合實際,但我並未扼殺學生的想象,而是給學生一個寬鬆的空間,讓他們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使他們在想象和爭論中激起探索的興趣與慾望。

給學生10條魚,不如教給他捕魚的方法,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更注重讓學生領悟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如1億張紙的高度無法測量,學生想到可選100張或1000張紙來測量高度,再推算1億張紙的高度;1億本書鋪開的面積難測量,就測量一本書的面積,這樣把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問題,一步一步解決,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領悟,由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活動,體會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積累了許多數學活動的經驗,增加了學習成功的經歷,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9

我們小班組正進行着行爲跟進式活動,其中我執教了語言活動《香香的被子》,現在我就說一說我的執教情況和執教體會。

這個活動選至我們“冬天來了”這個主題活動中的一節課,我的活動目標有兩個方面:1、傾聽故事,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2、瞭解太陽的好處,喜歡在陽光下活動。在開始導入部分,第一次我選用了第三人稱“小豬”,讓它來引出故事,第二環節,我安排的是出示掛圖,讓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在出示掛圖時,我沒有讓幼兒仔細看圖,只顧自己講述故事,幼兒的興趣就不是很濃導致幼兒對於故事的理解不是很透,對於引出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鋪墊的也不是很明顯,第三環節是完整欣賞故事,由於幼兒對故事的理解不透在這一環節角色的對話,幼兒就很難完整的說這句話了,最後我是用了一個角色表演,幼兒自由選小動物練習故事中的對話,孩子們對於小動物很感興趣,但是不能完整的說故事中的話,孩子的注意了就轉移到了動物的圖上,整節課在重點練習故事中角色的對話體現的不是很明顯,進過組內的老師分析、交流、指導,第二次就變成了,導入部分我利用幼兒的已有經驗來提問,“冬天了,太陽出來了,我們小朋友都去曬太陽了,小動物們去幹什麼了呢?”引出故事,第二環節,我先出示圖(1)讓幼兒先自由觀察,發現小動物們都在幹什麼,再有老師講述故事,依次來出示其它圖片,第三環節是教師完整講述故事,練習故事中角色的對話,第四是角色表演。

圖片的出示,再通過故事的講解,對於故事的理解十分容易。在第一次試教時,重點的不突出,對於故事的不理解,孩子在練習角色表演時,對話就不是說的很好,第二次把圖片出示先讓幼兒觀察,再講述,幼兒對於故事的理解就吃得透點,對於動物的對話就做好了鋪墊,把幼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有生活來的故事,再有故事回到生活,把活動昇華,讓幼兒的經驗也有所提升。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0

線段垂直平分線在幾何作圖、證明、計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是推證線段相等的重要途經,它的逆定理常常用來推證一條直線是一條線段的的垂線或一點是一條線段的中點.

在設計教案時,我結合教材內容,對如何導入新課,引出定理以及證明進行了探索.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上我先讓學生做一條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MN,在MN上取一點P,讓學生量出PA、PB的長度,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每個人量得的這兩個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得到什麼結論?學生回答:PA=PB.然後再讓學生取一點試一試,這兩個長度也相等,由此引導學生猜想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通過作圖、觀察、量一量再得 出結論.從而把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爲學生親自參與、發現、探索的過程.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性質定理的題設與結論,畫圖寫出已知、求證,通過分析由學生得出證明性質定理的方法,這個過程既是探索過程也是調動學生動腦思考的過程,只有學生動腦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證明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如果有兩點到線段的兩端點的距離相等,這樣的點應在什麼樣的直線上?由條件得出這樣的點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從而引出性質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兩個定理使學生再進一步知道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以看作是到線段兩端點距離的所有點的集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道理,也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講解例題時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逆定理來證,避免用三角形全等來證.爲了使學生當堂掌握兩個定理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完成兩個例題,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最後總結點O是三角形三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這個點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1

欣賞教學是音樂課程標準規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在開發兒童智力,陶冶兒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養兒童良好氣質修養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欣賞、懂得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誌之一,離開這點就談不上完美的音樂教育”。

本着這一原則 ,我精心設計了《百鳥朝鳳》這節欣賞課。由於本課與鳥有關。,所以我先用幻燈片出示一片竹林,然後插入鳥鳴的聲音,給學生創設了情境,使學生仿置身於大自然之中,然後我又利用幻燈片請學生做猜字遊戲 ,把古詩《春曉》中的鳥字去掉,讓學生填寫,最後讓學生猜一猜,這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與什麼有關?學生自然的就會答出與鳥有關,於是揭示課題《百鳥朝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嗩吶在平時的生活中學生就見過並聽過它的音色,所以我播放了《百鳥朝鳳》的片段,讓學生猜一猜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學生很容易的答出是嗩吶。我出示不同型號的嗩吶圖片,並具體介紹了嗩吶及演奏姿勢等,讓學生了解了嗩吶的構造及音色特點,然後讓嗩吶用它獨具魅力的音色把我們帶到鳥的王國裏暢遊,同學生一起欣賞《百鳥朝鳳》。在欣賞樂曲時我還配上百鳥朝鳳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了百鳥爭鳴的熱烈景象。這雖然 是一首民間樂曲,但它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我給同學們介紹了民間藝人任同祥及參加世界音樂比賽的情況,使學生對這首樂曲有了新的認識,以此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另外爲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我又給同學們欣賞了幾首樂曲,如《雲雀》《苗嶺的早晨》《蔭中鳥》《杜鵑圓舞曲》等片段。讓學生聽辨樂曲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使學生感受了各種樂器模仿鳥鳴時豐富的表現力,加深了學生對樂器的認識。結尾的拓展部分,我請學生欣賞了任同祥的另一首音樂作品《慶豐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嗩吶獨奏的特有魅力。

以上雖然視聽效果結合較好,但在課堂上分段欣賞時學生的表演卻不盡人意。當出現鳥鳴的段落時,我請學生用小手來模仿小鳥的樣子,自己表演或與同學表演都可以。可學生做了幾下就不動了,好像沒有進入情境,可能樂曲太長了?另外當欣賞到音樂部分時,我請同學們做即興表演,學生表現也不積極,表演幾下就不動了。所以這一部分同學們的表現不好。課後我反思了一下,我應該這樣設計可能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由於音樂較長,學生總做動作有些累,我應該截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讓幾位同學到前面來表演,模仿小鳥飛翔的動作,或用手模仿成鳥的樣子來表演,這樣就會帶動全班同學動起來。當出現音樂片段時我應該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感受人們的歡樂心情。啓發學生人們歡樂時會怎樣做?學生們自然就會想到唱歌、跳舞。所以再引導學生用扭秧歌的形式來表現這部分音樂。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表演不好的情況了,而且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

所以,以後的欣賞課,我要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指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優化課堂教學,使欣賞課煥發出它的活力!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2

在《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中,學生主要掌握裏面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如林黛玉的美貌多情、體弱多病、心態複雜、言行小心謹慎等特點。而賈寶玉則是封建貴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縛,要求自由平等思想,他蔑視世俗、卓然獨立的種種表現,反映了他對封建禮教、封建道德的反抗。王熙鳳則是精明能幹、刁鑽潑辣、慣於完弄權術的婦女形象。

在這一次的教學當中,通過對課文的詳細解析,學生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整個課堂學生的積極性比較好,可是他們有一些學生的自我控制還有待加強,由於新學期的到來,學生比較興奮,思維比較活躍,整個課堂不好控制,如對於林黛玉的分析,很多學生就覺得她是一個病秧子,太過於小心謹慎,學生們不太喜歡,覺得她的這一種美不太正常,特別是在我說到林黛玉是“病態美”的時候,學生哈哈大笑,覺得這樣一個處處小心和時時在意的病秧子,寶玉怎麼會如此喜歡。

在講到寶玉使,學生覺得寶玉比較輕浮,有一點兒娘娘腔,因此每當提到他的穿着打扮和寶玉對黛玉的一見鍾情時,他們總是哈哈大笑,不過還好,他們都能夠積極的參與其中,就是課堂紀律有點亂,還需加強。

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除了開闊學生的思維還需要加強對學生課堂紀律的管理。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3

一、令人欣喜之處

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饒有興趣地講詩人賈島“推敲煉字”的故事,爾後,再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使學生聽得如癡如醉。當我問到“你認爲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爲學生會費一番周折纔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說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後來竟然有學生提議要畫出這幅美景,怎麼辦呢?就讓他們現場畫吧。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爲一體。古詩的語言極爲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學生把我們帶人古詩“詩中有畫”的意境,教師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板畫所畫的每一步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不盡。”我想:板畫設計的過程也是“授生以漁”的過程。讓學生不但能學會,還要會學。在學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這怎能不讓我欣喜?

學生通過“鐘山只隔數重山”中“數重山”看出路途比較遠,特別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要回到家應該不近,但卻說“只隔”說明很近,看起來是矛盾的,卻不矛盾,因爲詩人心早飛回家了,再遠也不覺得遠,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多麼想家呀。此時,我再通過圖畫示意、音樂與圖片的渲染、教師的語言描繪,創設多種場景,讓學生感受詩人創作的情境,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作品所表達的情感: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裏?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

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就住在鐘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們所見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在學生體悟到詩歌蘊含的情感後,再次指導個體、集體品讀:(指名說)

你有過思家的感受嗎?

你想家時心裏是什麼滋味?

詩人和你是同樣的感受,他會怎樣吟誦這首詩?

如此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促使學生想象,讓他們的情緒在情境中與詩人產生共鳴,更能體悟作品蘊含的情感。

二、困惑和遺憾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顧名思義,讀是解與悟的方法和前提。爲迎合這次活動的主題,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讀,但仍然無法實現讀中求解、求悟,只能從解悟入手促讀。貌似指導學生“如何讀”以促解悟,而細想,確實有些牽強。這也是我在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數十字,學生在不解的情況下如何讀?這樣的讀又如何促解促悟?

學生的畫,雖然說得到,可又不能很好地用畫筆把心中所想畫出來,而我的繪畫水平也太差,所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是哪一科老師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科老師共同努力,而教師也要不但學習,盡力成爲多面手,纔會把學生帶進更好的藝術殿堂。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4

我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圈畫生字、詞語,然後小組內合作學習生字;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文章主要講了什麼內容?自己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自主學習,瞭解文章的內容。

然後以“琴聲”所蘊含的內容,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此教學環節中,我先引導學生找到描寫“琴聲”內容的段落,反覆朗讀,從課文中標出對應的故事情節。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深刻的情節去朗讀,寫下自己的真實感受。最後,組織全班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重點詞句,深入交流。在學生交流基礎上,適時進行感情朗讀,及時進行評價。特別是文章第十六自然段,讓學生反覆朗讀,讀出琴聲所表達的含義。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5

第一環節, 在組織幼兒觀察大嘴怪的活動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幼兒一般關注比較顯眼東西,有的說眼睛一個是圓的,一個是三角形的,有的說它的眉毛也很奇怪。可就是沒人注意到嘴巴。我想這回糟了,怎麼能引入正題呢?我靈機一動,忙用手有意識的指着那張不太顯眼的嘴巴,我還沒來得及開口,幼兒就爭先恐後說了出來。反思,由此可見,老師的範例有時在課堂教學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二環節:打扮大嘴怪,幼兒在過程中能按自己的意願選擇材料來打扮不同形象的大嘴怪;例如:有的像恐龍、有的像飛機、有的像長髮美女、連太陽公公也成了孩子手中的作品,更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們把口袋倒過來裝飾,在我眼中認爲的頭髮在孩子的口中變成了鬍鬚,由此可見孩子們是多麼有創意啊!從活動開展的效果看,這個環節非常的成功,不但順利的完成了第一個目標而且幼兒的想象也遠遠地出乎了老師的意料。

第三環節:說說我的大嘴怪。在這一環節中,課堂氣氛空前高漲,孩子們爭先恐後的介紹自己大嘴怪,如:裘嘉宇小朋友興奮地說我喜歡大恐龍,我用即時貼剪了正方形作爲恐龍的眼睛、三角形作爲它的鼻子、最後還剪了一個大大的半圓形作爲大嘴巴,在嘴巴上我還貼了一些尖尖的牙齒,恐龍看起來更兇了。他的話音還沒完,其他幼兒早已高高的舉起小手等待着。聽了孩子們的講述我從內心發出感嘆,這些可愛的孩子真是太了不起了,不但能大膽的構思出不同形象的大嘴怪,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那麼的驚人。由於時間的原因不能讓每個幼兒一一講述,只能在延伸活動中,組織他們互相介紹。

第四環節:愛吃空氣的大嘴怪。在引導幼兒探索大嘴怪喜歡“吃”什麼的時候,幼兒都能積極思考,大膽猜測。雖然幼兒說出了很多結果,但始終沒有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時,我並不着急,我相信通過我的引導和演示幼兒能得到啓發。事情不出所料,孩子看完演示之後馬上異口同聲的說:“原來它喜歡吃空氣啊!”我還沒來得及開口“發號施令”幼兒就迫不及待的想讓自己的大嘴怪儘快的吃飽肚子。這個環節使幼兒興趣達到了頂峯,幼兒在幫助大嘴怪吃東西的過程中體驗了遊戲的樂趣,並且也從中瞭解到,空氣是無處不在的科學知識。

總之,本次活動的每個環節開展的都比較順暢,每個孩子都能積極地參與其中,通過大嘴怪的裝飾與講述提高了幼兒的操作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並在活動過程中體驗了遊戲的樂趣。但是在活動的最後,因爲時間有點緊,教師在語速上有點快,在以後的活動中,教師要合理的把握好每一個環節的時間。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6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適合小朋友的閱讀。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創造一些快樂的重要途徑,學生對課文有了興趣,自然就想去學課文,想走進課文,有想去了解的積極性。因此在課的開始我就設計了“我來猜”這個遊戲:(伴着音樂出示一張張美麗的植物圖片,讓學生猜猜這些植物的名稱,不認識的可根據其顏色、形態起個有趣的名字,引發學生對植物的興趣和熱愛。)學生對此感覺很新奇,興趣特別的濃厚,猜的很積極,接着老師引導學生:千姿百態的植物點綴着美麗的大自然,裝扮着我們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長、繁殖,讓綠色鋪滿大地的呢?這樣的引導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躍躍欲試的想去了解,就這樣在課始就輕而易舉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勁頭。

二、自讀自悟培養能力

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簡單,讀起來琅琅上口,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圖,看着圖片學生理解課文並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儘量體現學生自主參與閱讀實踐的過程。如初學課文的時候,自讀思考:這首詩一共介紹了幾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而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重點帶學生學習第2節,我先讓學生自己讀、然後畫一畫、再想想、最後指名介紹自己知道了什麼。然後用同樣的方法,師生共同討論第3節,學生自己學習第4節。這樣用“教──扶──放”這樣幾個步驟,教給學生讀書方法,並讓學生在課堂上多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促使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認識能力統一發展。

三、藉助媒體加深理解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媒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了,在這篇課文中,我爲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藉助多媒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蒲公英傳播種子是用錄象展現過程的,讓學生知道蒲公英靠風傳播種子;蒼耳傳播種子是通過投影演示的;豌豆傳播種子是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理解了句子,再利用錄像,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豌豆蹦跳着離開媽媽,也就是靠彈力傳播種子。通過生動形象的演示不但輕鬆的學完了課文,學生也對這幾種種子傳播方式記憶憂新。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7

對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教學設計、重難點、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 “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 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藉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並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如果說,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麼想象則是“維繫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說說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峯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爲一體,稱爲“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着”“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說:“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說:“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說:“這隻猴子望着翻滾的雲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爲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說:“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着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說:“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說:“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隻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着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隻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着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麼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臺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爲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現在,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8

本課,我自認爲是成功的。課前我多例講了關於周恩來的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邊講邊出示關於周恩來各種屬性的名言。比如:讀書名言、報國名言等。出示時提示了這些名言在哪種場合中引用,還特意設計了語言環境,這樣就無形的潤於了名人的榜樣形象。引經具典,使課前語言逐步達到高潮,可以說,學生的激情早已激發,在學生渴求新知的情景之下,板書課題《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讓學生反覆一字一字地重讀,可以說從讀課題起就已經把學生引進了主人公的情感,那種愛國熱情油然而生。接下來我出示了,人物背景,圖片等資料。因爲本課是渲染的一種人生志向的課目,應該讓學生了解一些歷史背景,我們今天爲什麼又如此幸福,沒有這些偉人的博大胸懷,能成就今天的幸福嗎?在這個環節,我範讀了課文,然後領讀,學生齊讀,並反覆齊讀三遍以上,學生一遍比一遍讀的好,應該說,在讀的過程中,學生就已經與作者的情感產生了共鳴。

接下來,我出示了討論題“你爲什麼而讀書?”教室裏馬上陷入了一種沉思,這種沉思是孩子們的情感浸透的表現,整整5分鐘的安靜,教室裏又是一陣熱鬧場景,有的說,我讀書是爲了報答父母,有的說,我讀書是爲了奶奶的撫養之恩,也有的說,讀書是爲了自己像老師一樣當個好老師……我藉機,讓學生掏出本兒寫一寫讀書後的體會,也可以 “爲理想而讀書”爲題……給足學生時間寫,在評講學生作文時,並拓展文本內涵,周的歷史背景中的例子。比如:周恩來的口才蜚聲海內外,他應變機敏、言辭犀利、柔中帶剛,就連他的談判對手在震懾畏葸之後,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讚歎之色……

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在在採訪周恩來時,見周桌上放着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於是,他就以一種譏諷的口吻說:“請問閣下,你們堂堂中國,怎麼還有美國的鋼筆呢?”周淡淡一笑說:“這支派克鋼筆啊,真是說來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他將其作爲禮物送給了我。我覺得無功不受祿,就推辭。可是朋友非要我留下做個紀念。我覺得也很有意義,於是就把貴國的這支派克鋼筆收下了。”作爲一個外交家,周成功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同時也維護了自身的尊嚴。他的機智、幽默、不卑不亢,不僅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同進也贏得了對手的敬佩和尊重。(過渡)之所以他的偉大能夠得到萬衆矚目,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爲從小就有博大的胸懷……(這裏,我還適當講解了周被認爲是那個時期最具魅力的男人之一,不僅僅因爲他是一個美男子……這一切與他成爲共和國的領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相依相存的。)

這下有一男孩兒說:“老師,我也會講周的故事。有一次,一個外國記者問周,爲什麼中國人把人走的路稱爲‘馬路’?”周笑了笑,說:“這個呀,那是因爲我們走的是馬列主義道路,所以簡稱‘馬路’”。可以說,學生通過我的課前準備,已經對周後來成就的偉大是必然的。我讓學生再次去讀課文,讀後,用一名言或是詞句爲開筆去學着分析人物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雖然已經超過了年段目標,但針對我班學生,還真不個難事。有的學生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因爲周從小心裏就裝着國家和民族,這與後來成就偉大的事業是分不開的。還有一個孩子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因爲周有這樣的人生追求,所以他才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了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學生的體會,我由此欣慰,如果這是本課的成功教學的話,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 名人歷史背景較爲重要。“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多麼崇高的志向,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年代,我們的孩子都是溫室裏的花朵,他們不知道今天的幸福到底歷經了多少磨難,多少艱辛,才走到了今天。因此,學習本課應該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充分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有了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的潤於,學生就容易瞭解少年周恩來爲什麼會說:“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原因。由於帝國主義的強佔稱霸,血型的中國人不得不起來反抗。本文通過周恩來少年時代目睹了中國人在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元處說理的事情,感悟到“中華不振”從而產志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應該說,本課從課題上就強烈地震撼着孩子們的心靈,一種無形的偉人榜樣的力量推動了故事的高潮,多麼遠大的理想啊!逐步昇華到課文主題,使學生有一種努力奮進的決心,對學習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祖國的繁榮需要金錢,更需要努力拼搏的精神。這個環節,我安排了學生讀書後的交流體會。“我爲什麼而讀書”學生表現還是不錯的。

二 反饋歷史背景。在與學生共同討論的過程中,我逐步把學生引進文本,對當時落後的中國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出示文中重要段落,讓學生反覆讀,直到讀出感覺,讀出內心的激越。文章本身就是字裏行間,給我們的信息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徑,中國腐敗落後的國情,讓中國的民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根據本課的學習目標,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老師的引導有機結合起來,把知識點通過各種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

三 閱讀悟妙筆。本文在寫作上,最大的特點就是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只要認真讀課文,我償不難發現本文三次用了襯托的寫法。第一處,是周恩來剛到瀋陽看到租界的繁華,熱鬧與別處大不相同,襯托出別處的蕭條澄清,破爛不堪的景象。這裏是生活上的對比,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第二處,是在租界裏,中國婦女有冤無處訴,外國人爲所欲爲,橫行霸道,而中國巡警不但不伸張正義,還訓斥婦女,從這一幅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國人與洋人處於不同的政治地位,所以周恩來悟出了要想拯救貧苦人民,必須先使國家強大起來這一真理!第三處襯托是在談到讀書的目的,別的同學都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讀書,而周恩來一心想爲中華的崛起而讀書,這一襯托更突出了周恩來的胸懷博大,志向遠大。以上三處襯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使文章更吸引讀者。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分句讀,從讀中悟“一反一正”,在文章中這樣的着筆就是爲了襯托當事人物的精神品質。一篇好文章一定要做到“有骨血,有柔情,有剛毅等妙筆的運用。”作爲語文老師,在適當的環節超一超教學目標,在語文科目中應該不算是“越界”。

四 實踐運用。如何在寫作中用襯托的寫法去突出主題呢?學生對使用“對比”的手法還是較爲熟悉的,爲了突出某物、某人的獨有特點,總會用類事物加以反寫對比,以達到一種寫作的效果。例如,寫某人助人爲樂的品質,可以寫他身邊的人對別人漠不關心來加以襯托,這樣就能突出習作中主人公助人爲樂的品質,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爲了突破這一重點,我安排了習作,寫一人物,用具體的事例突出某人的品質。在點評學生習作時,作了總結,要用襯托的寫法突出主題:首先要明確想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然後,要選準襯托物可以從正面襯托,也可以從反面襯托。

總之,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爲了學文識字,語文是一門左右縫源的科目,它是學好各門功課的基礎,要學好語文就得廣泛積累,每篇課文都是學生成長中的榜樣……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19

今天上《yw》一課,課始,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圖上有一隻老烏鴉,嘴裏叼着蟲子,兩隻小烏鴉嗷嗷待哺,它們急切地等着烏鴉媽媽餵食給它們吃。下面的這幅圖上,我引導孩子看看外面飛舞的落葉,一看就知道,秋天來到了身邊。媽媽生怕自己的孩子着涼了,織了一件厚厚的棉衣給自己的寶寶穿上。很容易地進入“y w”的教學。課堂上,我採用形象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學會了聲母y w ,能夠讀準音,認清形,而且我還適時的講述了《烏鴉反哺》的故事,教育孩子:要向小烏鴉學習,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我認爲,作爲一名教師,我們的職責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i wu yu時,我通過組詞說話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四聲。本課y與ü相拼ü上兩點省略的規則是個難點,因此我採用故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小ü看見小i和小u被大y和大w帶走了,它急得哭了。這時候大y看見了,急忙跑來幫助它,牽着小ü的手,將它淚珠兒擦乾,這就是yu。這樣的故事使學生更容易記住y、ü相拼的特點。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20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變了國小階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學要求,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現將解方程的新舊方法舉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係: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說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竈,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爲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爲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爲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麼,國小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爲,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後,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爲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爲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爲統一”的優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迴避掉了。原因是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爲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學習。

我認爲爲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迴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迴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爲並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爲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爲,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 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爲“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爲學生現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量關係,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爲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儘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方程方法的優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說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量關係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越性呢?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爲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小裏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實問題。那麼,如果說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國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21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是國小語文人教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爲專題進行編排。課文記敘了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課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及基礎教育跨越式創新發展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 朗讀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多種形式讀、分層次讀,讓學生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感悟葉聖陶先生一絲不苟的文品及平易近人的人品。

2、 情感體驗法:在本節課中,充分利用綠葉書籤,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及“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的理解。

3、 討論交流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4、 整合學習法:根據課程標準提出“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思想,選擇與本課內容密切相關的本組略讀課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進行對比閱讀,通過閱讀從不同角度講述的成長故事,獲得成長的啓迪,深化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使整組教材成爲一個有機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以達到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

(一)複習引入,指導學法。

在引入新課時,我以“交流上節課收穫”的方法,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內容,以及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並相機獎勵寫有修改方法的綠葉書籤,爲突破難點埋下伏筆。再小結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方法:“讀、劃、議、品”,爲學生學習新知做鋪墊。

(二)自主學習,尋求新知。

爲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課文中那些語句表現了葉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綱,採用“讀、劃、議、品”的學法,在自主探究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在彙報環節中,用寫有文中出現的人物優秀品質的詞語的綠葉書籤作爲獎勵,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熱情。

(三)以讀促思,加深理解。

在教學中要巧設問題,引導思考,同時要體現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節課裏,我讓學生在層層深入的初讀、細讀、賞讀中,在形式多變的個人讀、分組讀、齊讀中,品讀課文重點詞句,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如引導學生理解:“融化”一詞,一般指什麼?(固體遇熱變爲液體的過程。)在文中又是指什麼呢?(作者心情從緊張到輕鬆的變化。)再指導學生朗讀:“你能讀出這種心情的變化嗎?”這樣,使學生在細細品味中讀得有滋有味,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以問啓思,突破難點。

教學時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各抒己見,聽、說、讀、思的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就更有趣了。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上質疑,如: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爲什麼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定題呢?通過讀、思、議,學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表達自己對葉老的無限懷念之情,感悟課文“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總結全文的環節中,我邀請得到寫有修改作文方法、文中體現葉老先生優秀品質的詞語的綠葉書籤的同學站起來,把葉片上老師寫的話讀給大家聽。引導學生體會老師今天送給大家的僅僅是這一枚枚綠葉書籤嗎?借這一枚小小的綠葉書籤,不僅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葉片中所包含的期待也許還將影響學生的一生,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習效果的目的。

(五)拓展閱讀,深化體驗。

爲進一步深化體驗,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精心挑選本組略讀課文《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及拓展資源文章進行相關對比閱讀,通過閱讀從不同角度講述的成長故事(名人與孩子、老師與學生、父子或同齡人之間),獲得成長的啓迪,深化思維,爲第三課時的打寫做好充分的情感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六)課外延伸,強化目標。

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請你運用學到的修改方法精心修改自己的一篇習作,作爲禮物送給成長的道路上給我們以幫助、啓迪的良師益友,表達我們的謝意。希望憑藉這一課外學習活動,進一步強化本課知識、情感目標。

愛我中華的教學反思 篇22

(一)教師引導的太多 課上我充滿激情,每個環節的導語都想的很好,把課文也連貫的講了下來,可是我發現,我的激情背後卻是孩子們的木訥,他們沒有真正的走入到課文的具體情境中去,沒有走入到西西的內心。師傅在評課時,說要做“唐僧”似的班主任,說實話,我之前還真沒聽過,於是,就上網查閱了資料。做一個“唐僧”似的班主任,就是要將自己的姿態放低一點,遇到問題踢給學生,讓他們想辦法,抓住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去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爲班級服務,何樂而不爲呢?我們要做的就是告訴孩子們:向前、向前、再向前。

這不正符合了現在教育觀念,教師應該是引導者,要做的就是爲學生指明方向。

(二)時間安排不合理 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練習以‘我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爲開頭,寫一段話或合作寫一小節詩”可是由於前面的環節時間分配不合理,導致學生開始寫詩時離下課時間僅剩下了五分鐘,更別提在讀或修改了。老師們說,當時學生即使沒寫完也應該找個學生來讀一讀,沒寫完說完也成,說實話這個念頭當時真的在我腦海中一閃而過,只是沒有實施。如果在正規的比賽當中,這算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一句話說的好,一位好的教師不是背教案,而是能抓住課堂上學生的生成,能完全的掌握課堂,睿智的處理課堂上突發的狀況,這些都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急需培養的。

一節課從準備到結束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只有不斷的思考才能不斷的進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