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W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1

《愛蓮說》,百來字的歷久傳誦不衰的佳作。但日常教學中常以串講爲主,結果詩味蕩然無存。此教例以讀爲主,讀、析、講、背的手法綜合運用。很有個性特點。教者明白,好詩好文,其優美意境、深摯感情,都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教學詩文而不讀,詩文哪裏還有光彩。但此教例設計的祕訣還不在此。它的精采在於:有鮮明的但又不易讓人發現的教學層次。請看:

《愛蓮說》教學反思(通用16篇)

第一步:朗讀——這是讓學生反覆品味、熟讀成誦,其教學目的是讓學

生品.味.精.粹.的.語.音.之.美.。

第二步:析讀——這是指點學生明確全文的主體形象是如何得到反覆點染刻畫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講讀——向學生講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現手法和意境。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文.章.雋.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鞏固教學效果。音美→形美→意美,層層鋪墊,順利推進,水到渠成。教學過程流暢、自然、輕快。百來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講究教學層次,長文章的教學就更應細心琢磨了。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2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爲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爲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裏有兩層含義:課文裏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爲課文哪裏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說》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爲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醜行,說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3

教《愛蓮說》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那一課我是這樣上的。

開始,同學們,見過蓮花嗎?欣賞課本一幅蓮花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學生吟誦詩句:有唐代詩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古往今來,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將蓮作爲描寫的對象。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說》,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並不是因爲它美,他寫《愛蓮說》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讚美它的美。那是爲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接着是第二步驟:學習課文。(1)、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當堂有予以糾正。(2)、範讀課文。(3)自讀課文。(4)、結合課下注釋默讀課文,疏通字詞句,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爲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爲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託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再接下來是第三步驟:研讀課文。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爲課文哪裏寫得最好?讓學生自讀、思考、合作交流,結果學生把 《愛蓮說》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說出來。

至於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我啓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又由於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 最後一個步驟:遷移能力。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於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爲主,以自學爲主,以學生的發現爲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並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纔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4

首先,對於自主、合作、探究這種教學模式在議課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的課堂一直採取的模式就是以調動學生髮現問題爲突破口,我仍然認爲學生髮現一個問題比老師講授十個問題都可貴。今天王坤娟老師的建議說在探究時老師是不是該適當點撥,這一點我是認同的。同時,陳教授的課也給我同樣的啓示: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對於學生挖掘不出來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以適時的引導,然後給他們以時間去體會,從而成爲自己的收穫。相比較而言,我的學生在課堂上雖然說了、問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穫的同學不多,語文課堂應該是和生活聯繫在一起的,而生活這個外延如此廣大,如何讓學生學會在其中採擷珍珠,爲師者應該爲學生指引。

其次,我想再談一點,就是觀了陳教授這節課以及通過我們的議課,我覺得我們在備課時忽略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比如:三種花喻三種人,三種人的處世態度,我們如何看待等。

改進設想:

說實在話,今天心情非常激動,因爲我覺得自己發現了許多問題,也看到了陳教授的課堂。覺得從明天開始自己的課堂就該改變,雖然我知道這有難度,但是那種急於改變、探討、改進的衝動卻真實涌動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進很難:比如如何讓語文更提高貼近生活,如何讓學生學會關注課堂、關注同伴,如何讓自己的課也有散文般隨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亂並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5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說》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爲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於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複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覆強調,一定得注意。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上這一課我主要抓住了這兩個環節: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爲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爲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裏有兩層含義:課文裏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爲課文哪裏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說》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爲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醜行,說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爲學生服務,纔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6

第一:在教學模式上,我們一貫採用的傳統教授文言文教學的固定模式,即:朗讀---疏通---理解---積累,在議課過程中許小豔老師提出怎樣突出重點,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節課僅僅是爲了追求某種形式上的完美,還是要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穫,更讓我受益的是陳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讀來帶動、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但陳教授絕不拘泥於讀的形式,而要求學生應讀出作者,讀出自我。與陳教授的課相比,本節課中我設計的朗讀在某些地方就顯得很浪費時間。爲了這個環節,即使教學內容很簡單,即使學生已經會讀,仍要按模式照舊進行。所以教無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舊。

第二:在導入新課時,孔令宏老師建議以古往今來讚美蓮的詩句或學生談蓮的形象等方式來導入,以此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是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用什麼方式調動起學生內在的熱情,激發起活躍的思維,積極地去參與應該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同時我覺得孔老師這個提法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做也未嘗不可。不過,我也不推翻我的觀點,我覺得學生的課前三分鐘演講也是一種很好的調動方式,它是學生參與課堂的一個極好的手段。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7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說》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爲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於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複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覆強調,一定得注意。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爲學生服務,纔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8

在課堂上,我啓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又由於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 最後一個步驟:遷移能力。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於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爲主,以自學爲主,以學生的發現爲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並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纔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9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材,明顯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性,課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教師在“講”與“練”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學生學習的方法只是機械的識記,從而導致學生對文言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惡心理,因此我認爲,文言文的教學應以學生爲主體,以培養學生能力爲中心,構建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上完《愛蓮說》一課後我對此更深有體會。

在教學課文《愛蓮說》時,爲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託物言志,在蓮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處污濁環境,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態度,我組織了學生展開大討論,後來我提出:學習這篇文章有沒有現實意義呢?請聯繫實際談談你的認識。有的同學說:“做人要隨和,要親和,否則會被社會淘汰,因爲社會需要的是胸懷大志,無私奉獻,能與人和睦相處,誠實敬業的人。”有的同學說:“本文在當今生活中還教育和鼓勵人們在浮躁的現實中保持一顆寧靜的心。”還有的同學說:“我認爲堅守獨立的人格,需要有堅強的毅力。”當學生們爭先恐後討論到此,我就告訴他們:“是的,我們在學習知識時,一定要保持寧靜,揮別浮躁,否則學到的知識就不紮實。你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環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暫時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訴我們,不管現實社會怎樣,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有獨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絕不能隨波逐流,要經得起生活的考驗,做一名堅強、自信、自尊、自愛的人,在逆境中同樣健康成長!”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語文教學重在學,學生是主人。我們不但要教會學生學會知識技能,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幫助其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10

第一:在教學模式上,我們一貫採用的傳統教授文言文教學的固定模式,即:朗讀---疏通---理解---積累,在議課過程中許小豔老師提出怎樣突出重點,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節課僅僅是爲了追求某種形式上的完美,還是要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穫,更讓我受益的是陳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讀來帶動、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但陳教授絕不拘泥於讀的形式,而要求學生應讀出作者,讀出自我。與陳教授的課相比,本節課中我設計的朗讀在某些地方就顯得很浪費時間。爲了這個環節,即使教學內容很簡單,即使學生已經會讀,仍要按模式照舊進行。所以教無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舊。

第二:在導入新課時,孔令宏老師建議以古往今來讚美蓮的詩句或學生談蓮的形象等方式來導入,以此來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是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節課用什麼方式調動起學生內在的熱情,激發起活躍的思維,積極地去參與應該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同時我覺得孔老師這個提法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做也未嘗不可。不過,我也不推翻我的觀點,我覺得學生的課前三分鐘演講也是一種很好的調動方式,它是學生參與課堂的一個極好的手段。

第三:對於自主、合作、探究這種教學模式在議課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的課堂一直採取的模式就是以調動學生髮現問題爲突破口,我仍然認爲學生髮現一個問題比老師講授十個問題都可貴。今天王坤娟老師的建議說在探究時老師是不是該適當點撥,這一點我是認同的。同時,陳教授的課也給我同樣的啓示: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對於學生挖掘不出來的問題,教師應該給以適時的引導,然後給他們以時間去體會,從而成爲自己的收穫。相比較而言,我的學生在課堂上雖然說了、問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穫的同學不多,語文課堂應該是和生活聯繫在一起的,而生活這個外延如此廣大,如何讓學生學會在其中採擷珍珠,爲師者應該爲學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談一點,就是觀了陳教授這節課以及通過我們的議課,我覺得我們在備課時忽略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比如:三種花喻三種人,三種人的處世態度,我們如何看待等。

改進設想:

說實在話,今天心情非常激動,因爲我覺得自己發現了許多問題,也看到了陳教授的課堂。覺得從明天開始自己的課堂就該改變,雖然我知道這有難度,但是那種急於改變、探討、改進的衝動卻真實涌動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進很難:比如如何讓語文更提高貼近生活,如何讓學生學會關注課堂、關注同伴,如何讓自己的課也有散文般隨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亂並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11

本次培訓課中,我講授的內容爲蘇教版國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荷》專題中的《愛蓮說》一課。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上,我由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內在含義切入,在學生複習舊知的同時對“荷”的內涵有初步瞭解,之後順勢解題,學生通過預習分享關於“說”這一文體的相關知識。第三部分爲檢查預習與整體感知,通過對學案的檢查,梳理文言知識點,對全文有初步的整體把握。第四個環節爲精讀品析,設置問題一:從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愛蓮?本題較爲簡單,問題二承接問題一的答案:分析“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句中“蓮”的形象。這一問題是全文的重點,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學習,深入探究周敦頤筆下蓮的內涵,以小組彙報的形式呈現。問題三爲:作者愛蓮贊蓮,爲何還要在菊與牡丹上花費筆墨?以此題作爲拓展分析的着眼點,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昇華,讓學生對比作者對待蓮、菊、牡丹的態度,進而昇華總結,突出周敦頤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議古論今,引發學生對正直人格的崇敬,對高尚情操的追求。

從最終的課堂呈現上來看,效果不如預期,一方面是因爲經歷了上午的四節公開課,學生已從緊張過度進入到了麻木狀態,我在課前調動力能不足,使學生反應狀態欠佳,另一方面則尤爲主要,是我在備課的過程中,“備學生”明顯不足,學生對文本的預習效果不如最初預設,直接導致課堂的第三個環節檢查預習與整體感知部分用時過長且對基礎知識的落實並不紮實。在小組討論的環節,小組的作用沒有充分的發揮,這也與學生平時的課堂習慣有關。

課後專家評課時提出兩點,首先,第三部分檢查預習與整體感知應該分爲兩個部分,合在一處有雜糅之感,並且在分開後,時間的安排上會更爲妥當;第二,既然是“荷”專題,就應對專題有整體上宏觀的把握,不能將文本與專題割裂。專家還指出,年輕人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在新課改的大環境下,跳出傳統窠臼,進行課堂創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進入第三個年頭,課堂教學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時的急躁與茫然,日漸進入平穩期,本以爲這是一種進步的表現,專家的一席點撥,卻讓我覺得這種所謂平穩,是牽制課堂創新的阻礙力,並不利於教學的隨機生成。以本課的教學爲例,在教學設計時,我從根本上忽視了專題性,只是單純的 考慮到,《愛蓮說》作爲經典文言文文本,含有衆多考點,以應試爲出發點,就應重點強調其知識性與文本性,以串講爲中心,這樣就忽視了學生的感悟,學生沒有機會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融入教學之中,這就是使本課教學成爲了單一化、模式化的文言文誦記過程。

根據幾位專家的意見與點撥,我想,如果把《愛蓮說》融入到整個專題之中,讓學生真正的實現自主探究合作,通過蒐集、查閱資料,深入瞭解蓮、理解蓮,會比在課堂上的聽與記更有收穫。另外,從《愛蓮說》本身來講,除去傳統的文言字詞知識點以外,更可以從哲學角度進行解讀,文章作者周敦頤,爲理學的開山鼻祖,理學融儒道釋爲一體,尤其佛家思想佔據其主流,而蓮花在佛家中爲一重要意象,這也是周敦頤喜愛蓮花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與思想流派,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悟其高潔的品質,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這也就是專家所說的“不爲彼岸只爲海”。

所謂文以載道,議古論今,本次培訓課的講授及課後的專家點撥,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文言文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撥動起來就會激起一片濃濃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學被禁錮在實詞、虛詞、文言現象上,當下的語文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必須要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體現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時落實其人文性的體悟。另一方面,要樹立大的語文觀,充分利用課堂培養學生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激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作爲年輕教師,我們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12

關於閱讀教學,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這篇課文既有鮮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滲透着深刻的哲理,文質兼美,富有人情味,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感體驗十分接近.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淺顯生動,後一部分概括優美,個別語句含義較深,具有啓發性,給學生提供了多維的思考感悟空間.從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有五年多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近,很容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對本課的教學,可以從"悟"字出發,着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比如學生在彙報作者童年時和成年時對兩種評價的不同理解時,有的說:"小巴迪才七八歲,就想寫詩,而且去寫了,這樣的行爲當然值得'精彩極了'的誇獎."有的說:"作爲一個真正負責任的父親,就應該實事求是地評價,打是疼,罵是愛嘛."有的說:"作者長大後,認爲自己很幸運,能擁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是成長的經歷告訴他,這兩相極端的斷言都是愛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長"……這樣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時對愛的感悟和理解,說得有情有理,而且個性飛揚.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13

教參中的《教師隨筆》給了我很大啓示。我何不取其精華,也讓學生通過圖片感受與父母的平等和關愛!於是,課前我讓學生帶來他們與媽媽的合影,上課時,在讀完第一小節後,我通過投影展示照片,並按一定順序出示:“看!龐海朋的媽媽緊緊摟着他,媽媽對他多好!”“苑若蟬依偎在媽媽懷裏,她可真幸福!”……我適時的問學生:“媽媽對你們這麼好,你們應該怎樣報答他們呢?咱們看,馬哲用一個甜甜的吻回報媽媽!”(出示照片)“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媽媽是怎樣照顧我們的呢?張瑞新的媽媽抱着她,她還吃着棒棒糖。”(出示照片)這時,孩子們放聲大笑,我抓住這個稍瞬即逝的時機,問:“你們的媽媽是怎樣關心、照顧你的?你和父母是好朋友嗎?”這時,他們的積極性很高,紛紛舉手說出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講到父母如何輔導他們學習;自己耍小脾氣父母怎樣教育……接着,伴隨優美的鋼琴曲再讀課文時,孩子的感情是那麼投入,表情是那麼專注。彷彿每讀一句都是對父母由衷的傾訴!

爲了和孩子一同分享和媽媽在一起時的快樂和溫暖,我讓學生欣賞了一首小詩《媽媽和我》。讓學生將課堂上的情感真正延伸到了生活中。這樣的學習是快樂的。令孩子在輕鬆愉悅的體驗中感受生活的幸福,從心靈深處釋放出自己真實的情感,感受人與人的平等,感受生命的光彩!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14

課堂的開始,我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通過讀對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然後提問:"初讀完課文,小興安嶺給你留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印象"這一問題的提出,旨在瞭解學生對課文初步感知的程度,從他們的回答中獲取信息,爲後面的教學作準備。這裏,也隨機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讓學生對小興安嶺有了整體的印象。在落實生字新詞這一塊,我也有層次,有梯度地進行教學,學生學得好,學得有味,課堂氛圍濃厚。

通過課堂展示,讓我感受到了要上出一堂精彩的課不僅僅需要老師能很好理解文本,瞭解學生,同時也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停地積累教學經驗,豐富自己,這樣才能去豐富學生!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15

今天教學《酸的和甜的》,這是一個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狐狸因爲“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松鼠、兔子因此被迷惑,若不是小猴子敢於嘗試,他們都將錯過一頓美餐。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遵從“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效果不錯。

一、字、詞、句訓練層層推進,有梯度。

在出示一串“葡萄”實物後,我隨機進行“葡萄”的生字教學,然後再次出示這串葡萄,要求學生練說“一( )葡萄”,學習生字“串”,在此基礎上再提高難度訓練說“一串( )的葡萄”,學生因爲有實物觀察,發言積極性高,表達準確到位。

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爲了幫助學生理清脈絡,我及時地貼出小動物板圖,隨機學習了“狐狸、猴”等字後,要求學生用:“( )、( )和( )認爲葡萄是酸的,( )認爲葡萄是甜的。”句式說話,學生表達很清楚,爲今後將“三句話合併成一句話”的訓練打下基礎。

在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時,在觀察插圖的基礎上,我創設了一個情境:一隻小兔子一蹦一跳地走過來,正準備伸手摘葡萄,小松鼠連忙說( )要求學生展開想象,訓練語言;在此基礎上我還和學生分角色對話,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示範,要求學生模仿並試着去練習,學生熱情高漲,充分發揮了想象,表演效果好。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表演能力,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感悟。

本節課我利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處處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在揭題後爲了儘快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我採取了範讀,儘可能做到了聲情並茂,學生立刻產生了閱讀期待,接着我就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自然、積極;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我又採取了“四人小組輪讀、互評”的方式,對學生的初讀進行了檢查,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以及實踐能力,又做到了便捷、有效;在學習第一段的過程中,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自己演一演小狐狸,然後指名上臺表演:我高舉一串葡萄要求學生加上動作表演小狐狸想盡辦法摘葡萄的畫面,學生加的動作恰到好處,表演很成功。在有了體驗的基礎上我再次指導朗讀第一段,學生做到了聲情並茂,將課堂推向了一個小高潮,既在讀中落實了重點詞句,又感悟課文內容,領悟文中蘊涵的道理。

不過,細細反思本堂課,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

1、在學習了“小狐狸想盡辦法摘葡萄”的那個環節後,其實可以穿插“一會兒…..一會兒”的句式訓練,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點。

2、書寫指導時“認讀、組詞”這個環節未能很好展開,教師範寫太慌張,今後要加強練習。

《愛蓮說》教學反思 篇16

分數乘整數是“分數乘法”教學的第一課時,是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意義的起點。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已學的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加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努力結合現實的問題情境,將計算學習與解決問題有機結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數乘法的意義。創設學生喜歡的實際情境,讓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出算式。學生很容易結合整數乘法的意義,列出乘法算式。這樣處理,既有利於學生主動地把整數乘法的意義推廣到分數中來,即分數和整數相乘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簡便運算。

在教學分數和整數相乘的計算法則時,我指導學生從讀一讀,說一說,練一練,想一想,議一議五個方面入手,例如:教學3/10×5,首先讓學生明確,要求3/10×5,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並聯系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得出3+3+3+3+3/10,然後讓學生分析分子部分5個3連加就是35,並算出結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計算過程,特別是3/10×5與35/10之間的聯繫,從而理解爲什麼“同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接着讓學生自己嘗試練一練7/10×5,然後進行集體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那一步先約分,比一比在什麼時候約分計算可以簡便一些,從而明白爲了簡便,能約分的先約分。

總之,本節課我能儘量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爲主的教學方式,改變以記憶法則、機械訓練爲主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讓學生變被動爲主動,參與到算理的探討、運算規律的歸納中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