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1W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

本課是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人們在築路的過程中設法保護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高,內容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本人在教學的設想上全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只是在閱讀感悟中提示一種寫法 “以小見大”。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比如,文中通過“繞樹築路”這樣一件小事,讚揚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品質,這種寫法屬於以小見大的寫法。本人在引導學生隨文習作中貫穿了這一寫法的運用。如何做到以小見大呢?這裏我扔掉課本,把學生引出室外,在我們校園裏有一棵插柏楊,1938年是一位姓盧的老師栽的,至今幾十年了,聽說幾次校園建設都保留了這棵老樹,第一這棵老樹在校園裏是另一道風景線,另外也是對逝去的盧老的懷念。每當老師們來到樹下,總會談起當年的好多事。學生下課了,樹下就是孩子們的樂園,這棵柏楊要兩個89歲的孩子合手那麼粗,伸出四層教學樓頂好幾米,擡頭望不見頂端,像伸進了雲層。樹的表皮已有幾公分的裂縫,裂縫裏填滿了青苔,雜草,當然也因爲樹,常讓孩子們追幾片落葉,怕扣班級的考覈分,尤其是秋天……

在指導的過程中,首先通過平常所見人物動作,去表現人物品質。其次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對話,表現人物品質。通過一件小事,一個小的細節,一個小的片斷,來反映一個大的中心。這就是以小見大,在這種寫法上要注意兩點,這也是本人在本課中與寫作銜接的重點。第一,要抓住人物的語言,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的思想。如,寫同學愛護班級,“這粉筆是老師給我們講課寫字用的,你拿一根他拿一根,老師用什麼給我們講課呢?”第二,通過動作描寫,表現人物品質。如學生寫本人的一段外貌描寫“老師一手拿着粉筆,一手推了推那幅深度近視眼鏡,然後把教室從四周到中間直到每位同學都掃了一遍,輕輕地放放下教本……”在這個環節。學生實踐練習,並要落實。從學生的習作看上去,還是很成功的,題材也較豐富“插柏楊”“老師笑了”“老師給我們認錯了”“愛笑的同桌”等。學生都能以一件小事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表達自已習作中心。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思想。首先本人注重訓練學生的質疑,解疑的能力,“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在質疑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其次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從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一種高尚,最後通過習作落實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2

本篇課文是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築路工人們在修建一條公路,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樹。幾年過去了,這條筆直的公路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人們都讚歎築路的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從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們保護橡樹的行爲完全是自發自覺的,換句話說,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爲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意識。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運用學過的閱讀方法,獨立閱讀,培養閱讀能力。根據這一目標,我從以下兩方面着手進行學法指導:

一、採用提問填空法,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

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就要逐步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能力。本文是一篇寫事文章,而且對話比較多,沒有明顯的中心句,所以要把主內容說清楚又簡潔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了“提問法”和“填空法”,引導學生把課文內容說清楚。在實際教學中,我覺得這一學法指導比較有效,既減低了學習難度,又進行了學法指導。

二、抓住重點詞,培養學生閱讀感悟的能力

閱讀本文,重點要體會人們在保護橡樹的過程中體現出的一顆高尚的心,從他們的行動中受到啓示,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圍繞這一重點,我從抓中心詞“高尚”入手,通過對“高尚”詞義的理解,提出質疑:人們爲什麼僅僅通過路旁的一棵橡樹這樣一件小樹,要不約而同地讚歎築路工人有一顆高尚的心呢?然後抓住“橡樹”、“工人們”和“路”三方面進行體會。

首先,通過抓住描寫橡樹的句子,體會到這是一棵美麗的橡樹。在此基礎上,我補充了橡樹的生長資料及舒婷的《致橡樹》選句,讓學生體會到這更是一棵富有生命力的橡樹。這一環節的教學比較成功,尤其是資料的補充,更加深化了文本,使學生深切體會到人們保護的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一個生命!爲提煉文章的主旨起了鋪墊作用。

然後,通過抓住工人們的言行,體會高尚的心。這一環節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兩個“嘆氣”體會人們的內心想法,通過想象人們的內心世界,感受人們對橡樹的愛。

最後,抓住馬蹄形路進行體會。這一環節主要抓“筆直”和“彎曲”的對比,體會人們爲了保護橡樹而不惜代價的高尚品質。

這篇課文曾也有老師上過研究課,但都覺得比較難上,感覺內容淺顯,沒有什麼可挖掘之處,上出來的課比較貧淡。所以,我就繼續挑戰這一課,通過嘗試,總體感覺還可以,學生學習興趣也比較高,理解也比較到位。但我覺得教學設計還可簡化,學生自主學習還不夠多,老師引得還是偏多,語言文字的訓練還可挖掘。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3

《路旁的橡樹》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從《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到本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建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幾天的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今天講了《路》的第二課時,雖是自讀課文,但我還是着重了注意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體會,重點放在體會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強烈的環保意識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樹》,感覺有點散,碎片多了點。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篇課文,我覺得好象有點過,那麼一條路爲了一棵橡樹,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隱藏了不少交通隱患呀。也許有了這種想法,沒有和課文的意圖合拍,情未動,上起課來,沒味道。

“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請學生讀,“你讀得可真有氣勢。”“彷彿看見了一棵高大的橡樹,比六層樓還高呢!”朗讀評價語的確能起一定作用,學生在我的評價下,讀得挺不錯,再請學生動筆圈圈,句中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了橡樹的高大?學生說到了挺立、粗壯、結實,像哨兵一樣。最後齊讀:“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導學生去看路了。圈詞體會,反覆誦讀,學生對這句話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樹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難道這棵橡樹的作用僅僅是美化環境嗎?如果只是這樣,爲這棵橡樹而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處,挖掘更深的內涵。爲什麼把橡樹當作草原的哨兵?狂風怒吼着,橡樹……除了狂風,還可以說說噪音,黃沙。

接下來,我請學生思考: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裏在想些什麼?朗讀4、5、6三段後,學生說這棵樹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情學生就是一個捨不得。如果通過上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裏在想些什麼?學生還可能想象到沒有了樹,空氣不再那麼清新,風沙迎面撲來,人們睜不開眼來,鳥兒無家可歸……想到這,他們的心情將會多麼難過,多麼沉重。 最後,我請學生討論“工程師的決定,工人們的做法,你怎麼看?”學生說到的都是:這棵橡樹太美了,他們真善良,雖然學生說到了要保護樹木,保護環境,但是感覺有點牽強。如果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問問學生:工人們和工程師保護的只是這一棵橡樹嗎?學生聯繫到生態環境的保護,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4

《路旁的橡樹》是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從《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到本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建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幾天的教學效果是十分明顯的。今天講了《路》的第二課時,雖是自讀課文,但我還是着重了注意引導學生對文中人物心理活動的體會,重點放在體會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強烈的環保意識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樹》,感覺有點散,碎片多了點。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篇課文,我覺得好象有點過,那麼一條路爲了一棵橡樹,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這隱藏了不少交通隱患呀。也許有了這種想法,沒有和課文的意圖合拍,情未動,上起課來,沒味道。

“這是一棵怎樣的橡樹?”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請學生讀,“你讀得可真有氣勢。”“彷彿看見了一棵高大的橡樹,比六層樓還高呢!”朗讀評價語的確能起一定作用,學生在我的評價下,讀得挺不錯,再請學生動筆圈圈,句中的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了橡樹的高大?學生說到了挺立、粗壯、結實,像哨兵一樣。最後齊讀:“在這條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導學生去看路了。圈詞體會,反覆誦讀,學生對這句話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樹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難道這棵橡樹的作用僅僅是美化環境嗎?如果只是這樣,爲這棵橡樹而在一個地方彎曲成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處,挖掘更深的內涵。爲什麼把橡樹當作草原的哨兵?狂風怒吼着,橡樹……除了狂風,還可以說說噪音,黃沙。

接下來,我請學生思考: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裏在想些什麼?朗讀4、5、6三段後,學生說這棵樹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師和工人們的心情學生就是一個捨不得。如果通過上一個教學環節,讓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工程師和工人們面對這棵橡樹,心裏在想些什麼?學生還可能想象到沒有了樹,空氣不再那麼清新,風沙迎面撲來,人們睜不開眼來,鳥兒無家可歸……想到這,他們的心情將會多麼難過,多麼沉重。 最後,我請學生討論“工程師的決定,工人們的做法,你怎麼看?”學生說到的都是:這棵橡樹太美了,他們真善良,雖然學生說到了要保護樹木,保護環境,但是感覺有點牽強。如果學生認識到橡樹的作用,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問問學生:工人們和工程師保護的只是這一棵橡樹嗎?學生聯繫到生態環境的保護,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覺。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是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人們在築路的過程中設法保護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故事所透露的是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高,內容簡單,學生完全可以自主閱讀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本人在教學的設想上全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只是在閱讀感悟中提示一種寫法 “以小見大”。

比如,文中通過“繞樹築路”這樣一件小事,讚揚人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品質,這種寫法屬於以小見大的寫法。本人在引導學生隨文習作中貫穿了這一寫法的運用。如何做到以小見大呢?這裏我扔掉課本,把學生引出室外,在我們校園裏有一棵插柏楊,1938年是一位姓盧的老師栽的,至今幾十年了,聽說幾次校園建設都保留了這棵老樹,第一這棵老樹在校園裏是另一道風景線,另外也是對逝去的盧老的懷念。每當老師們來到樹下,總會談起當年的好多事。學生下課了,樹下就是孩子們的樂園,這棵柏楊要兩個八九歲的孩子合手那麼粗,伸出四層教學樓頂好幾米,擡頭望不見頂端,像伸進了雲層。樹的表皮已有幾公分的裂縫,裂縫裏填滿了青苔,雜草,當然也因爲樹,常讓孩子們追幾片落葉,怕扣班級的考覈分,尤其是秋天……

在指導的過程中,首先通過平常所見人物動作,去表現人物品質。其次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對話,表現人物品質。通過一件小事,一個小的細節,一個小的片斷,來反映一個大的中心。這就是以小見大,在這種寫法上要注意兩點,這也是本人在本課中與寫作銜接的重點。第一,要抓住人物的語言,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的思想。如,寫同學愛護班級,“這粉筆是老師給我們講課寫字用的,你拿一根他拿一根,老師用什麼給我們講課呢?”第二,通過動作描寫,表現人物品質。如學生寫本人的一段外貌描寫“老師一手拿着粉筆,一手推了推那幅深度近視眼鏡,然後把教室從四周到中間直到每位同學都掃了一遍,輕輕地放放下教本……”在這個環節。學生實踐練習,並要落實。從學生的習作看上去,還是很成功的,題材也較豐富“插柏楊”“老師笑了”“老師給我們認錯了”“愛笑的同桌”等。學生都能以一件小事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表達自已習作中心。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思想。首先本人注重訓練學生的質疑,解疑的能力,“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在質疑中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其次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從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一種高尚,最後通過習作落實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6

《畫風》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課文,主要講三個國小生一起動腦筋想辦法,把無形的風,生動地展現在畫紙上的故事。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閱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着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圖畫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後相機指導朗讀,帶着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新。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讀說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啓發聯想環節,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發學生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想風、說風、畫風,通過句式問:“你想怎樣畫風?”先讓學生說一說,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爲一體,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展。

三、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每當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繫的時候,他們就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規律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盡其所能地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啓發、調動學生原有的生活積累,創設某種情境引導學生去體驗。

對二年級孩子來說,如果對他們說,“有些客觀事物看不見摸不着,但確實存在着”——這樣一種抽象概念,還不大能明確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去體驗、感受風的存在和特點:

通過揭開謎底,調動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了興趣。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對課文中的幾位小朋友能設法在畫面上表現出風的存在,是會感到佩服的。這既具有啓發性,又從某種程度上落實了有關情感態度方面的教學目標。

四、自主學習,以讀代講

由於低年級孩子自己學習的能力和習慣都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怎樣在國小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孩子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本課我在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嘗試性探索,比如自己讀通課文,小夥伴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同桌讀的對的鼓勵他,讀的不對的就糾正他,教師巡迴督促、鼓勵、指導。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侷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佈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

短短的四十分鐘雖然過去了,但這節課給了我許多的啓示,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是功夫篇,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去積累,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成長。同時從以上的教學點滴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的源頭活水就在於生活中,教師要善於聯繫生活,善於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啓發學生,構建知識系統,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讓課堂生動、精彩。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通過請教其他老師、看些優質課和教學書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實踐能力。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7

《我們成功了》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圍繞“愛祖國”這個專題編寫的。通過對本組課文的學習提升孩子們的愛國情感及民族自豪感。《我們成功了》這篇課文描寫的是 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奧成功後人們興奮、自豪的心情和歡樂的場面,表達了人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臺。爲了打造好這個平臺,教學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努力當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在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在課堂上教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於學習,他們必須自己去選擇、自己去思考,從而初步建立不唯書、不唯師的意識。因此,教學寫字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生字,並提醒同學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此外,在課堂上,我還巧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如:你真會讀書,讓老師又一次回到了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謝謝你,你們寫字給了老師和同學們美的享受等。讓學生在我的評價中找到學習語文的自信和樂趣。

3.“以讀爲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當然教學當中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被調動起來,朗讀感情還不到位等問題,這都是我今後要努力去做的地方。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8

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關鍵所在是真正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他們可以在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中選擇自己所喜歡的語句或段落暢所欲言,也體現了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學生對自己所喜歡的語句的講解,真令我刮目相看。比如,有一個學生說:“我喜歡第2段中的‘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因爲搖籃能擋住寒風,讓裏面的嬰兒感到溫暖。”

又有一個同學補充說:“正因爲濟南如同搖籃裏的嬰兒,所以冬天是溫暖的,四季如春。”學生在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一些寫景的技巧,而且也探究濟南冬天氣候的成因,它所達到的效果無疑比老師單純地分析灌輸修辭、語法要生動得多。作業設計也較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掌握寫景的技巧後運用到寫作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本人覺得閱讀環節處理得不太好。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但是在學生對文本還不太熟悉的情況下,他們的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到課件中所展示的與濟南冬天相關的一些優美的圖片上,我發現學生只能邊看書,邊聽錄音,邊看圖片,對此如果做一些調整,效果就可能更好了。比如,可以先讓小組朗讀(或學生自由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接着讓學生默讀,有利於學生思考,培養其思維能力;最後再把書合起來,看圖聽讀。而本人在教學時只採用看圖聽讀的形式,這樣的結果一是閱讀時間太少,二是這個環節難以處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重視閱讀環節的處理。總之,在寫景的文章中,朗讀和對語言的感知與品味是非常重要的。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9

《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用細筆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隻駱駝,一隻完整,一隻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情境,讓人拍案叫絕。可以看出前兩位徒弟在紙上畫的駱駝是可以數出來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畫面上雖然只有兩隻駱駝,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空白,也許那隻駱駝的後面還跟着無數只駱駝,這是以少代多,是無限的。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 ,學生只需讀幾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幾個環節,一是以故事開頭,以啓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讓他們以濃厚的興趣進入到課堂中來。二是抓住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小徒弟是怎麼畫的,爲什麼他的畫受到稱讚?學生結合書本和插圖討論交流,總結他是想別人沒想到的,那麼這時候,別人又是怎麼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麼畫的?三是拓展延伸。學完課文後,請孩子們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故事。學生紛紛舉手,舉出了很多我們學過的課文:《司馬光砸缸》、《曹衝稱象》、《愛迪生救媽媽》等,結束時,我又問學生,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嗎?學生們思維活躍,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如:畫上一座山,寫上“駱駝洞”;在沙漠中畫上很多很多腳印等等。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明白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也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提出一些問題,啓發學生提出改進或解決的辦法。鼓勵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把自己隨時想到的一些好點子記錄下來。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0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就已聽過,早先也看過兩三遍,有幾位老師開課也談起過這篇課文。而我自己現在也要教學這篇課文在備課時,發現課文後面練習有這麼一道問題:課文寫“我”和小夥伴看天看月人影看竹影,充滿童趣。(你覺得哪些描寫最爲生動?爲什麼?)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是不能含糊的。所以,現在備課時我首先要找出這些“充滿童趣”的語句來。但是,我課文看了好幾遍,卻始終沒有發現有關“充滿童趣”的語句。難道題目出錯了,課文中本來就沒有這類語句?這是不可能的。就是自己沒能找出來。怎麼辦呢?俗話:“船到橋頭自然直。”把其它內容準備得充分一些,這一問題就交給學生,學生肯定會發現“充滿童趣”的語句來。

果然,在課堂上我提出這一問題時,學生很快地就找出來,紛紛舉手,讓他們一說,這些語句果然都是“充滿童趣”的。學生輕而易舉地找出來,而我卻不易發現,這是爲什麼呢?難道我的理解能力不如學生?當然不是。根本原因在於我已是成人,已失去童心,所以發現不出“充滿童趣”的現象。於是,我頗有感慨:人人在盼望長大,渴望成熟,但隨着年齡的增長,逐漸地失卻童真。兒童的世界新奇而美麗,充滿驚異和樂趣。可是,對我們多數人來說,等不到成年,這種銳利的目光,愛一切美麗的和令人驚奇的事物的天性,就已經遲鈍,甚至喪失殆盡,這真是我們的不幸。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真誠地相信,對兒童來說,感覺比知識更爲重要。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1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爲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本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後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爲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爲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洪災,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就無異於紙上談兵,而學不好這一段,也會影響到後面內容的教學效果。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問:“你的心情怎樣?爲什麼?”這時學生的回答只基於想象,並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沖毀家園的片段,隨即又配樂朗讀了第一節,這時再問:“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次學生的回答從簡單的字面理解昇華到了感性的認知,一個個感同身受,發言積極,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好“無家可歸”一詞,進而讀好第一節,便顯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激發感性認識來促理解練朗讀,打響了頭炮,爲整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啓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師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麼感激大禹。另外,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爲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讓小朋友通過自己的想象說說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可是小朋友由於缺少生活經驗,小朋友不會說,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沒有充分地瞭解學情,只顧着自己讓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導致了失敗。

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閱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所以在今後教學中還應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體現學生的學。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2

《父親的菜園》是一篇略讀課文,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把着力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上,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活動中,去理解和感悟“父親”的精神。本設計按照“提出疑問—梳理問題—自己探究—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組織學習,把朗讀課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與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語言和思維。重點結合“父親”在開荒、填土和育肥中,所表現出的堅定不移的態度和百折不撓的付出,引導學生來暢談讀後的感受。

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內容來理解課文的題目《父親的菜園》,在教學的最後,讓孩子們理解作者所以將這塊菜園命名爲“父親的”而不是“我們的”“我家的”,正是因爲這塊土地是父親同惡劣的自然環境(荒蠻多石,暴雨衝土,貧瘠無肥)進行抗爭,付出艱辛努力的結果,才擁有了這塊“翡翠般的菜園”。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作者在對父親一言一行的描寫中,都表現出了這位普通農民勤勞樸實,執著自信的品質。父親創造的不僅僅是荒涼中奇蹟,而且是頑強意志與不懈努力的勝利。經過六個班的試教、教學。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3

1、在語文課堂上,我始終強調朗讀,課前朗讀,課上範讀,練讀,指讀,選段讀,男女分讀,而且讀得好壞不算,首要條件就要聲音響亮,用自己的聲音激發自己的信心,我行,我敢讀,我要讀。國小生大多喜歡朗讀,在喜歡別人聲情並茂的朗讀的同時,又害怕自己沒有機會讀,或沒有別人讀得好。爲此,我認爲,初次嘗試的機會應交給中等朗讀水平的學生,讓那些有些憂豫的學生感受到自己跳一跳,完全可以夠的着,從而激發了他們讀得慾望。有了自信心去讀,讀一遍長進一點,當他讀得越來越流利,正確,有感情時,他也就能通過讀去理解課文的內容,因爲有了讀得自信心,也就一定有讀好的願望,也就一定要去斟詞酌句,該如何去讀好。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的想象是豐富的,如果我們無法創設一種情景讓他盡情“散發”,那麼無疑會抑制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我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課文的情景中,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來思考、來動作。從而讓學生來領悟體會當時布魯斯的軍隊七戰七敗,他自己也負傷後,幾乎失去了信心。

3、合作學習對激發思維有益。

學生面對老師的提問,先通過學習小組的討論交流,再在課堂上發表意見,比較活躍大膽。從學生認知能力來看。國小生的認知能力、認知水平都相對處於一個較低的層次。離開了教師的“滿堂灌”“滿堂問”,有些學生學習時會感到手足無措。此時,合作學習就尤爲重要。從學生的心理髮展來看。但相對而言,學生在小組內、在同伴間,在合作學習的形式過程中,緊張情緒將大爲緩解,害羞心理將更容易克服。從課堂教學的效率來看。自主合作學習不僅有利於擴大參與面,照顧到每一個學生,而且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自集體榮譽感的激勵,來自同伴需要你高質量合作的壓力)和主體意識的形成(在小組中,只要自己努力,就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就能嚐到成功的樂趣)。

4、在情境中境人互動,實現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對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至關重要,但境與人之間的互動同樣應該重視。因爲當學生和教師一同創設情境併成爲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動達到忘我的境界時,便進入一種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創新狀態。由於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是人爲優化了的環境,再加上教學過程中對情境的不斷豐富,這就使得情境成爲訓練學生直覺思維的最好憑藉。在教學中,爲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布魯斯的所見所感,我就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人物,體會該角色在故事情節發展過程的不同表現。這樣學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學生的加入變活了。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最佳土壤。在教學中,我們突出情境的開放性、包容性,給學生留下充分的創新餘地。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4

針對這一節課中出現的問題,我做出瞭如下的反思:首先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抓準重難點,安排好一節課的內容,抓準一節課的時間;其次一定要體現以學生爲主的原則,要講練結合,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做練習,充分理解接受新的知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不斷不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5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麼?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臺。在前幾天執教的《我們成功了》一課當中,我對此感觸很深,特總結以下幾點: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鬆、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爲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儘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並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羣中,你會高呼什麼?有什麼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6

這剩餘的幾分鐘是課堂機動時間,而我所提出的問題也僅僅是在不脫離教學內容基礎上的,和學生的一次心靈互動。這個問題一提出,我滿心歡喜地期待着大家激情澎湃地回答,渴望着大家在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氣宇軒昂、踏實穩健。可教室裏卻出奇地寂靜,好象時間在此刻突然停住。這個看似多餘的提問竟然像重磅炸彈一樣,炸出了孩子們內心世界中鮮爲人知的一面。接下來發生的一切讓我措手不及。同學們你看我,我看你,似乎面有難色,於是我陸續叫了幾人回答,答案卻如出一轍:不想長大!有的說自己長大了,父母就老了,也許就和英子的爸爸一樣離開自己,那時自己是多麼孤單無助,不想面對生離死別的傷痛。有同樣想法的,班級有廖廖幾個人舉起了手,這難能可貴的孝心如此可憐啊!

有的說不想長大,因爲要自己洗衣服做飯,還要找工作,工作又那麼難找,不但要自己掙錢養活自己,還要養活父母。有的說看到了父母爲家庭、爲孩子太苦太累了,尤其是撫養孩子,教育孩子費心費力的,自己不想走同樣的路。有的說長大了還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一切都需要自己一個人扛。我想也許這只是個別現象。再叫兩個我心目中有思想有覺悟的尖子生來回答,可結果卻驚人的相似。我再一調查,班中竟有多半同學不願長大!究其原因是不想獨自面對生活的壓力,不想別人只想自己。也有個別的人說願意長大,可以不用父母管,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擁有絕對的自由。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7

學習了《走馬燈的奧祕》這節課,通過讓學生看走馬燈的圖片,以情景導入,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傳統元宵節夜晚有觀燈的風俗,如今走馬燈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看到實物,我們南方元宵節很少有觀燈的風俗,如何讓學生理解走馬燈這一風俗?在理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去探求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科學道理。

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設計的,在講走馬燈的原理時,抓住走馬燈的“走”,讓學生領悟走馬燈是會轉動的,那麼會轉動肯定需要動力,走馬燈的動力從何而來呢?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大人說的話“是蠟燭的熱氣薰的”。如果蠟燭滅了以後會怎麼樣呢?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課文,課文中寫到是“越跑越慢”,“最後停了下來”。從這裏就可以證明走馬燈轉動的奧祕就是“是蠟燭的熱氣薰的”,以此引導學生總結出仔細觀察和自己動手的重要性。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就是讓學生在讀課文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樣發現走馬燈的奧祕的,讓學生自己討論說一說茅以升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在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奧祕?讓學生互相討論。在討論中發現問題,交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我是將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勵學生從小認真觀察,積極動腦,勇於探索科學的理念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

在讀課文品好詞好句方面,大部分學生對“掛”和“懸”的理解不大到位,不能完全理解,於是我利用教室裏牆壁上國旗和天花板上的吊扇,學生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對比,馬上明白了“掛”和“懸”的意思不完全相同及其區別。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對這兩個詞的運用能力。

我們班趙新麗同學提出“目不轉睛”和“轉動”的“轉”字讀音不一樣,是一個多音、多意字,一個是第三聲,一個是第四聲。我讓學生拿出字典,找到“轉”字的,查找到“轉”字在不同的讀音下的意思,並通過多組詞進行區別,使學生能理解“轉”字在不同讀音下的不同意思了。

通過對本課的教學反思,我覺得在讀中感悟,在理解上加強運用,不失爲提高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8

一、本課在單元的地位

本課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篇遊記,所以學習本文要了解 一些遊記文體的知識,要弄清作者的遊蹤,把握各峽特點和兩岸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特點,是很關鍵的。

二、教學目標、重難點的確定

劉大傑先生的《巴東三峽》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三峽的雄壯與秀麗,感受到它的雄險,它是一座中國千年文化的山水畫廊,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即把握作者的遊蹤,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這是教學的重點。但歷代文人遊歷三峽都是順流而觀,而劉大傑的《巴 東三峽》卻是逆流觀寫,而且主要是寫三峽山險水急 的特點,極狀了形勢的險惡,這就激發作者的一些想法,當社會環境惡劣,歷史處於衰退時期我們如何去做?在描寫三峽山水特點時還寫了兩處人文景觀,三峽裏的人文景觀很多 ,可筆者卻只寫了昭君幼居,劉備託孤的典故,這是什麼用意呢?胡人侵邊,王昭君決然站起,逆身走進大漠,漢朝的歷史因此而延續了百年。劉備託孤,敢逆吳魏,使天下 終成三足之勢 ,這些人物都 敢於逆當時的歷史潮流而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因此他們成爲了歷史上的兩座豐碑。作者將敢逆潮而動的歷史人物與三峽中的山險水急之景交織在一起寫,旨在啓迪人們,當歷史處於衰退時期時,俊傑當敢逆潮而動,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這應是《巴東三峽》的人文內涵所在,也是將景和情融爲一體、寓情於景的寫作寓意,這也是本課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瞭解作者的遊蹤,在學生讀課文時,出示三峽的景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時,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時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解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的突破,作者極狀三峽山險水急的景物特點,但作者的情感寄託卻是隱匿在昭君出塞和劉備託孤的典故中,這些人物對推動當時的社會歷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揭示出在歷史處於危難時期俊傑當敢逆流而動,推動歷史進步的文本內涵。

這節課的設計,讓學生不僅是和作者一起遊歷三峽,欣賞三峽的優美風景,更重要的是體會在遊歷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體會作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19

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準確理解和落實課標顯得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學生的學來反思章顯得更加重要。具體來說,課標中的“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究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只是爲了讓學生通過學習探究得出結論和認識的載體。

在教學過程中,我適當的引入文字、圖片等教學素材,引導學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項內容,同時教師在藉助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分析每一項內容的過程中把新政的特點“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滲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業、農業、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社會立法等五個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下的政府與經濟發展間關係的區別和變化,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並從中得出結論,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和具體操作,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就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分析得出。同樣在處理羅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時候,藉助適當的圖表、圖片,比如新政期間美國“工業生產變化柱狀圖”和“失業率變化柱狀圖”,由學生自己去讀圖,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其中的變化,最終學生就可以順利地得出新政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使美國經濟開始恢復,逐漸擺脫危機的困境”。

在學習完新政的內容、特點、作用之後,爲了引導學生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用聯繫的觀點來認識新政,避免學生孤立、靜止的看待歷史問題,我引入了30年代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快速發展的相關材料和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部分內容,一方面讓學生感受世界市場形成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會不斷的借鑑和學習,讓學生體會現代社會開放、包容、相互借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把中美兩國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經濟發展的策略橫向聯繫起來,從中體會各國在結合國情解決本國經濟發展中體現出的人類智慧之光是同樣難能可貴、同樣會永留史冊的,從這個角度引導學生拋棄階級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從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角度對羅斯福新政進行再認識、再體驗、再反思,進而收穫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一個個歷史情境既能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和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閱讀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這樣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教師不再是“滿堂灌”和“一言堂”,而是引領和指導學生、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導者、合作者,學生不再是旁觀者和聽衆,而是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成爲學習和探究活動的主體。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慢慢培養學生勇於思考、主動探究、突破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效果。

本節課中對於“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這一難點的突破是最需要用心琢磨的。新政的實施並不是使美國從“完全放任”的一極走向了“國家干預”的另一極,這一改革的過程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轉變。“完全放任”不是不能干預和沒有干預,“全面干預”也不是放棄市場調節的全盤干預。要避免這種二元對立思想的出現就必須將新政出現前的美國曆史發展脈絡及其經濟思想給學生交待清楚。

就自由主義理論而言,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個人潛力,本身並不排斥國家干預。自由主義確實是消極看待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也並不是完全放手。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幹預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執政的貴族不懂經濟,只會把經濟引入歧途。

美國人自建國以來一直警惕的是政府權力被濫用,對民主制度造成威脅。隨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他們發現威脅更多地來自於壟斷資本,需要解決的是工業化帶來的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而能遏制這一巨怪的卻只有政府,所以轉向政府尋求解決矛盾的手段。20世紀初歷時十幾年的進步運動實際上就是美國政府幹預經濟的嘗試和試驗階段,其中西奧多·羅斯福因爲通過反托拉斯法案、拆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等舉措贏得了反托拉斯鬥士的美稱,此後的威爾遜總統在位時期也採取了許多聯邦政府幹預經濟發展的政策。遺憾的是進步運動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打斷,一戰結束後,美國又迎來了20年代的繁榮,但繁榮背後卻是問題的不斷堆積和矛盾的不斷升級。

面對大蕭條,新政在經濟方面的動作比較大,政府全面介入了工業、農業、商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但政府並不直接去接管經濟,而是協調經濟。羅斯福實施新政的前提是承認美國的經濟體制存在問題,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要使美國體制重新恢復活力,而不是將其置於死地。羅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將現行體制推翻,而是要讓它運轉起來,還要運行通暢。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歷史證明,羅斯福本人的說法也許更符合新政的實際。他說自己是在爲現實的問題尋找答案,而不是將先驗的答案強加在現實之上。新政的改革是通過確立政府的經濟管理權,突破自由資本主義的一些定規,將其改造成有管制的資本主義。新政使美國經濟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同時,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得到加強而且不可逆轉。有了以上這些背景知識的依託,學生在理解新政的影響時纔會更客觀、更清晰。

學習新政從現實角度來看是爲了能更好地推進今天中國的改革,因此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主要不是教會學生一分爲二的評價新政,而是從中汲取歷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節課在確立了主題後,確定什麼樣的價值觀將決定一節課最後的立意和靈魂,所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與否將決定一節課的厚度和高度,這也需要我們教師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去探究和實踐。

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疑難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斷激勵、啓發和推動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不斷錘鍊自己踐行新課程理念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技術,不斷提高自己實施新課程、開展素質教育的藝術。

這條路,我們剛剛開跋------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20

《彈琴姑娘》一文表現出彈琴姑娘有着“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精神。而課文則是通過“我”不論是清早還是夜晚,不論是春夏還是秋冬都能聽到美妙的琴聲來表現彈琴姑娘有着“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的性格特點的。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瀝淅瀝地下着。只要琴聲一響,雨點就輕鬆活潑起來,輕輕細細地灑在樹葉上,灑在馬路上,灑在行人的雨傘上,也灑到人家關着的玻璃窗上……灑得長長的衚衕裏稀溼稀溼,耀出一片亮光來,它們多麼淘氣啊,跳着快樂的集體舞,跟着琴聲的節拍----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夏天的黃昏,屋子裏還滯留着一股熱氣。人們都到街頭、湖濱、廣場、公園裏去乘涼,然而在那窗口裏,仍然不斷地傳出好聽的琴聲----叮咚!叮咚!叮叮咚咚!……”

細細閱讀這優美的文字,眼前似乎呈現出春雨正在淅瀝淅瀝地下着,從遠處傳來了悠揚的琴聲與這春雨融爲一體,不由得讓人陶醉其中……而當我們靜下心來,欣賞這美妙的琴聲這餘,是不是也想到了能彈出如此琴聲的人,一定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文字的第二段,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人的勤學苦練、鍥而不捨精神。這便是文章的思想內涵所在,也正是文章的主旨。

漂亮的帽子教學反思 篇21

《灰雀》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關於列寧,灰雀和一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當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從中體現列寧愛鳥,更愛誠實的孩子以及小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教學這篇課文時有許多地方的值得細細體會。

一,識字記字

揭題後,我以"列寧和灰雀之間會有怎樣的故事呢"的疑問,讓學生讀第一遍課文。

同時,提出讀書的要求: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2,遇見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請教同桌。3,難讀的字,句子多讀幾遍,做到字字讀準,句句讀通。

第一遍課文讀好後,我將詞語(帶生字的)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分別用白色,黃色來表示要會寫的字,要會認的字。檢查自學生字詞情況,我採取三種形式:指明讀,開火車,小老師帶讀。隨後,讓學生交流一下識字的方法,知道用形聲字記字法,用熟字記繩子法等。

第二次讀課文采取逐段朗讀,進一步鞏固字詞,讀通課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