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3W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的短文。作者運用活潑、清新的語言描繪了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象,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這一課,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來展開教學。通過“在三亞看落日如何有詩意?”過渡到第二段的教學。第二段雖不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但學好它對於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爲三亞的景象樣樣都美所以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看落日也會別有一番情調的。在學第二段中,爲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三亞的美,我也用美麗的語言引導着學生一遍又一遍地去讀,邊讀邊說,三亞美在哪兒?有人說:三亞彷彿就是個藍色的世界。有藍的天,有藍的海,就連那白鷗的翅尖也讓人擔心會被海水蘸藍了。又有人說:我從小就喜歡海,三亞那玉屑銀末般的細沙,傍晚人們來這裏,踩上去一定會減輕一天的疲勞。還有人說:椰子汁我喝過,但沒有看過椰子長什麼樣,真想去看看啊!從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孩子們對三亞的喜歡。那麼有了這種喜愛之情,洋溢在他們心中的必定是無限的嚮往,把握住他們的感情,引導着他們好好地讀一讀,美便成爲孩子們的了。但是,教學三亞落日的美景遇到了一些小麻煩。學生們覺得每天都看到日從東昇從西落下,便有一些不以爲是,讀書也很平淡。爲了讓學生學起來帶勁一些,我引導着他們一邊學課文,一邊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日落對比。在比中感受三亞落日的與衆不同,也告訴學生平常的景象通過自己細緻的觀察也可以象這位作者一樣筆下生輝的。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2

《三亞落日》是一篇寫景抒情文章,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再現了三亞落日這一美妙絕倫的景象,表達了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用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生字障礙,瞭解文章的結構,還精讀了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本課時是第二課時,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與方法,一方面通過反覆吟誦,感悟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另一面,通過賞析交流,體會比喻句和擬人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感受三亞落日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三個比喻句,體會三亞落日的美輪美奐,並在此基礎上再次出示中心句“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除此之外,在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的方法理解詞語,如理解“溫和”時文中的近義詞“柔和”,理解“醉醺醺”時採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碩大無朋”時可結合課文內容或查找工具書等方法。

此外,《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課程目標中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所以,本課我讓學生找出比喻句、擬人句,感悟三亞落日的美及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學習在寫作中運用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優美。此外,練習用“先……然後……再……最後”把一件事按順序表達清楚。( 勵志天下 )

本節課研究的一個主題是“現代化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在一開課的時候,首先用一組三亞的圖片幫助學生回憶第二自然段的內容,再以一組落日的圖片,帶給學生一種視覺的衝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第3、4自然段的時候,將自學邀請投在屏幕上,能使學生在自學時更加明確學習要求,從而更好地自主學習,這就比傳統意義上由教師口述,學生操作有效果。有時我們的要求提多一些的話,一些學習能力差的孩子根本記不住,最後,以《永遠的邀請》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來總結昇華,讓學生回味無窮,繼續陶醉在美的藝術享受中。

課後,肖迪老師、信息部的老師們及我校的王虎校長、李定教導對我這節課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肖老師對這節課的總體評價是:朗讀加強,練習穿插,圖片結合。她認爲作者把落日比作孩童的這個部分,我在引導時,僅侷限於第三自然段,其實還可以聯繫第四自然段中的“頑皮地蹦跳”等,這樣更能提醒文章的整體性;在學習“醉醺醺”這個部分,出示的圖片不夠恰當,因爲“醉醺醺”是一種狀態,用圖不好解釋,而且圖釋容易固定學生的思維;在出示的其中一張落日圖中,要處理下載時其中的字眼;在範讀“我瞪大雙眼”時,先用敘述的語氣,不要突然讀得高亢,這樣更能體現層次感;“生怕”這句話的情感是否串到結束語,放到總結中,把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感體現出來,深化主題;最後的總結句“哦!這就是三亞落日!”應該用一組聯繫性的圖片把三亞落日呈現出來。我校的王副校長建議,在學生自學時,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在指導朗讀時再做足一些,此外,在引導學生複述落日的變化過程時,可以讓學生先抓住關鍵詞說話,如果學生有困難再出示“先……然後……再……最後”這個句式引導。李定教導提出落日的美還更應該觸發學生的心底,可以抓住“美輪美奐”這個詞通讀全文,讓學生體會這種意境的美,還可以學生拓展想象,落日還會像什麼?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大家的意見我虛心聽取了,要想上好一節課,還真的需要多下工夫。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3

上了《三亞落日》第一課時,在最初的設想時,我循規蹈矩,按照傳統的教學順序,初讀課文、檢查生字詞讀音、檢查課文的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然後進入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我一步一步,墨守成規,但是當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後,將要過度到品讀第二段之前,我先出示中國行政地圖,讓學生對三亞的地理位置有大概瞭解,之後我又介紹了從網絡上搜集到的三亞資料(三亞氣候形成的原因),以一個疑問“這麼美繁榮地方,想身臨其境嗎?”帶着學生品讀第二自然段,在實施時,總感覺環節之間脫節了,雖然按照常規教學,第一課時也許就這麼上了,其實,《三亞落日》關鍵介紹了落日的神奇、美麗,但是如此奇特的落日和三亞這麼一個洋溢着濃濃熱帶風情的仙境又有必要的聯繫,我這樣處理教材,似乎將三亞和落日分開了,僅僅爲了一個教學目標,卻忽略了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繫,也許學生能夠通過文字感受到三亞的美,但是他們卻體會不到在三亞這個特定的地方欣賞落日的獨特美,也許有時候打破常規,重組教材會有異想不到的收穫……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4

一、巧妙而別有用心的導語

“孩子們今年你們幾歲了?算算有幾天就要畢業了,回首童年你能用哪一個詞來形容?”大部分孩子都說是幸福的、快樂的……簡短的幾句話卻爲學生很好體會主人公凡卡的痛苦童年打好底色。我讓孩子講述童年故事來抓住孩子的心,創設童年情境說感受引導學習凡卡的童年,形成鮮明的對比,注重情感體驗。這個精彩的導語在課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學生親切自然地進入到學習探究中。

二、長文短教,讓學生走進文本

《凡卡》結構複雜,如果面面俱到的處理一節課很難處理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巧妙的以“從哪裏語句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爲主線展開教學,真正做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的方法,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文中的重點段第8自然段——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遭遇,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體會什麼樣的打叫毒打?怎樣被捉弄?吃的什麼?穿的又是什麼?然後層層深入指導:在這樣的毒打下,你看到了怎樣的凡卡?凝固的文本活了,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主人公彷彿血肉交融,化爲一體。她把讀書的權力交給了學生,充分信任學生,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凡卡去感覺、去體驗、去思考。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教學《看雪》這一課,覺得名師教學設計的不錯。於是藉助她的教學設計進行了教學。一開始藉助圖畫引導學生看圖說話。然後叫學生找出與圖相關的段落。再引出課題,學習字詞、課文,並感悟本課文本內涵。結果今天的教學中,我並不是很滿意。似乎學生很難進入角色。雖然對雪景的描寫感覺很美,但他們體會不到中國臺灣小朋友盼望看雪的心情,更體會不到文本的內涵。於是,第二節課又重新導入教學,按平常的導入方式、平常的教學模式又再次進行了文本閱讀,通過反覆讀悟,學生讀懂了本課的內在含義——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最後,在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後,通過分角色朗讀文本,小朋友感覺好多了,喜歡讀了,有領悟到了,我上起來也輕鬆多了。看來,名師的教案不一定適合我班學生。以後教學中,我一定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學模式,成爲自己的教學風格。全心全意爲小朋友服務,讓他們在讀中體驗,讀中享受。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6

一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即將結束。回顧一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總的感覺還比較滿意,幾個曾經學習上無所謂的孩子對語文感興趣了,對於語文學科來講,興趣顯得尤爲重要。大部分同學進步很快,讓我感到自己平時的工作已經得到了回報。總結自己的教學工作,我覺得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不錯。

有了興趣,沒有信心也不能在學習上有大的突破。一些孩子之所以成績差,因爲其在學習上沒有成功的信心。因爲很多老師課堂的目光多停留在優生身上,提問時不注意,好不容易給個機會學困生生,可能是道難題,只會讓其丟臉,沒有成功怎會開心?我提問會根據難度來,簡單的讓學困生回答,正確率自然高,讚美的語言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常常喝一肚子蜜,精神爽,信心自然上去,他不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腦子不如人。即使答錯了,也要找個理由誇一誇。我就是讓學生感覺到,老師眼裏,大家都一樣,只是態度不同造成成績的差異。態度改變,成績一定進步。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7

1、發揮想象,昇華人物特點。

在完成了上述的三個板塊教學後,我留給學生一個當堂完成的寫話作業——晚上,小女孩的一家人又談論起愛因斯坦。想一想,他們都會說些什麼呢?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愛因斯坦有了全面的認識,而這種認識必然在他們的寫話中有所體現。學生都能想象得到小女孩在經過和愛因斯坦的一段相處之後對愛因斯坦也有了全面的認識,她更多的認識到了愛因斯坦的偉大。小女孩的家人則更多的通過小女孩的眼睛看到了一個走下了神壇的愛因斯坦。於是,一個立體的愛因斯坦就站在了小女孩的一家人面前,也站在了我們大家的面前。人物的特點也適時地得到了昇華,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2、存在的問題

“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因生活經驗、個體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對於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異。在教學最後一個環節時,我發現有的孩子還沒能全面的、立體的認識愛因斯坦,還停留在類似於小女孩初次遇到愛因斯坦時的感受。針對此況,我並沒有否定,而是傾聽,並且引導他自己分析,然後再針對學生的意識情況輕聲進行個別交流。學生在老師的輕言細語中和老師再一次回味了課文,最終也認識到了自己對愛因斯坦的認識還不夠全面。

另外學生在朗讀方面還存在這一些問題,比如讀書時添字漏字、字序顛倒等情況時有發生。也許是和第一課時隔的時間長了些的原因(第一課時是上週五上的),但細細想來,應該跟我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有一定關係。心中老想着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讓他們讀得還不是很多很透,這才造成了學生讀書時也偏急了些,於是結結巴巴、反反覆覆的情況纔會出現了好幾次。

這堂課是上完了,但是課後的事情還沒有完。只有不斷地總結、反思,才能讓自己的課越上越好!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革,以新理念爲指導,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學習積極性,注重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注重藉助多媒體進行合理情境的創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從而學好語文。

一、儘可能體現新的課程標準。

1、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的過程應是學生認知逐步提高的過程。

在設計讀書環節時首先是讀通,其次是讀懂;再次是讀好;最後要求嘗試背誦。要求逐層提高,學生的學習逐步深入。

2、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學生說荷花的姿態三種,教師就順勢引導,以便學生更自主地理解“一朵有一朵的姿態”。

再比如作業的設計:“如果你覺得有更合適的作業,也可以自主選擇完成另外的作業,還可以將你認爲很有價值的作業推薦給老師或同學!”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3、重視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會

新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學生在閉目欣賞的同時,經歷了一次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在學生腦海中反映的再造想象的過程。學生憑藉各自不同的積累,在不同層次水平上理解了這段文字,想象了這段文字所表現的內容,不僅體現了語文姓“語”這一要求,而且使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過程又成了鍛鍊思維的過程,可謂一舉兩得!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段話也給了我們最好的指導:“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4、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我們深知古人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和現代教育家所說的“教是爲了不教”都是強調的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回顧這一節課,會被這許多看似不經意的語言所打動“課前是該認真預習!多讀課文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預習方法。”“請教別人、請教書本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法!上網查資料也是現代人常用的一種快捷的學習方法”“你們真是學習的主人,既能自己提出問題,又能通過讀書、討論解決問題”

5、重視課內外的語言積累。

新的語文教學強調返樸歸真,注重學生課內課外知識的積累,在這節課中,學生既有課外關於荷花知識、荷花詩詞的豐富積累,又有課中語言文字的學習積累,在老師的輔導下,學生進行了廣泛的閱讀積累。

6、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理念倡導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這節課中,對於疑難問題的解決便是藉助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的。

二、以美的情境打動學生,感染學生。

一段美的情境會省去我們教者多少繁瑣的分析講解。本節課中設計的就是讓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課文,昇華情感。比如:配樂範讀,創設並引學生入情境。(師配樂朗讀有關課文,學生閉目體會荷花池的美景)“同學們,你們似乎看到了什麼?”深入情境(出示課件)“荷花真美!讓我們起立,像作者那樣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們!”(停頓片刻)

(學生變換角色描述)這些情境地創設顯然大大優化了教學,節約了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於閱讀、感悟、積累語言文字。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9

20__年2月22日,在學校教務處的安排下,我作了一節所謂的示範課。現在想拿這節課與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我所授的這節課是《口技》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我讓學生熟讀了課文,積累了重點文言詞語並串譯了課文。我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的設置如下:第一,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理清文章思路;第二,掌握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在文章中的運用;第三,分析口技的中心;第四,情感目標:讓學生獲得成就感的滿足。

我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1、課前小測:複習《口技》的重點文言詞語的翻譯。課前小測是我語文課上的一項常規訓練,每節課前我都會佈置不同的內容讓學生加以複習,主要以古詩文默寫、生字詞音形記憶、文言詞句的翻譯爲主,主要目的是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2、簡單點拔本課的理解切入點並讓學生獨立思考。這一步是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做準備。

3、自主學習。以小組爲單位開展自主學習並將學習成果用小黑板進行板示,然後進行逐個小組的展示。每一個小組在之前都已經做好了分工,有組長1人、發言人2名,記錄員1—2名,計時員1名,聲控員1名,分工十分明確,每位成員都有自己的職責,這就改變了以往小組討論時學生天南地北東拉西扯的低效合作的現狀,使小組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最多的任務。分組完成任務後,由小組發言人上臺介紹本小組的成果,這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每個小組爲了吸引同學們的眼球,常會設計一些富有小組特色的創意,這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同時,發言中,各小組對文章的知識進行了多次的重複,加深了學生的印象,鞏固了學生的記憶。當然,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中會出現一些錯誤的認識,這一點,我會及時的補救,及時地予以更正或補充。

4、課堂小結

教師利用串講的方法,對課文的重點進行板示和整理。這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補充,可以讓學生將掌握的知識形成系統。

5、拓展延伸

告訴學生,口技是一門技藝,一門本領,然後讓他們表演口技。藉此,讓學生展示自已的才華,讓他們獲得成就感。

6、練習鞏固。

這節課的設計借鑑了當前玉州區在全國引起轟動的一種教學方法,那就是孟兆斌提出的EEPO高效課堂。跟隨着我參加的特級教師工作坊——韋錦珍老師主持的國中語文探究空間,我聽了好幾節運用EEPO"平臺互動式"進行教學的語文課,看着他們的課堂,我敢肯定,這樣的教學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如動手能力、合作能力等。但用這樣方式上語文課總覺得好像缺了點什麼,反覆思量才知道,是文本解讀的深度不夠,但這畢竟是學生自己的解讀,而不是老師“灌輸”給他們的。因此,我在借鑑這種方法的同時,又盡力地在避免文本解讀膚淺化的的弊端,我已很努力在做,但也許還遠遠不夠。另外,這樣的課堂是自由化的,所以課堂中會出現許許多多不能預設的狀況,這一點,我處理的不夠老到。而且,到授這節課時,我只用這種方法上過兩節課,所以課堂還是比較亂,小組自主學習中,聲控員的作用沒有發揮,而且也還不能真正做到高效,我想,以後我還得再加以改進,從而揚長避短,爭取更大的進步。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0

“愛國情感”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情,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我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如:“我猶豫了一下,把國旗慢慢解下來,再展開。這面做工精緻的五星紅旗,經過河水的沖洗,依然那麼鮮豔。”“我愣了一下,然後久久地凝視着手中的國旗。”“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鮮豔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讓學生反覆研讀這些句子,在這些語句中感悟愛國情,體驗愛國情,把愛國之情融入到紮紮實實的語言實踐中。沒有的語言實踐,熱愛祖國的說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覆品味,切己體察,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來。

如在指導學生感悟“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鮮豔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點句子時,呈現典型的三個層次:讀出理解——說出感受——再讀體驗情感。首先學生自由讀重點段落,勾畫出表示”我“動作的詞句,自讀、自悟、自得;再讓學生默讀體會,說說自己對句中哪些詞有特別的感受?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從中品出了留學生身上沉甸甸的愛國情意;接着,再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身上濃厚的愛國情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裏所蘊含的“愛國情”; “我”的愛國情與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愛國情融爲了一體,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淨化與昇華。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1

林格倫說過:“如果學校不能在課堂中給予學生更多成功的體驗,他們就會以既在學校內也在學校外都完全拒絕學習而告終。”不言而喻,讓學生體驗成功,對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有多麼重要。

本課設計我充分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融入新課標的理念,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巧妙地開發學生智慧,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思維的空間裏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於無形之中培養了學生對家的熱愛,同時也滲透了保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對一年級的孩子而言尤爲重要,他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爲了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我精心設計了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環節。如上課伊始,我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導入新課: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爲後續環節作好鋪墊。爲了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我利用字卡一列列開火車的形式讓學生認讀,,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能爭着大聲朗讀生字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溫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一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而且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以及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紛紛言說“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蘇派教學強調情感朗讀,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體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課是一首抒情性較濃的兒童詩,所以我設計以讀爲主,以導助讀,通過創設情境、啓發想象、示範、評議等方式將“讀”貫穿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全方位。讀的形式多樣,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齊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等等。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讀”,促進了課文內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體會、思維能力的發揮和語感的培養。

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主動探索的願望很強,充分發揮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後一個環節,爲了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想象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分層次練習,讓學生們當一回小作家,分組合作編一首詩: “藍天是( )的家,( )是羊羣的家,泥土是( )的家,( )是( )的家。” 讓學生充分說誰的家在哪裏,發散學生的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上完課後,我覺得學生思維空間是廣闊的,需要我們去開拓。從整堂課來看,學生身上所閃現出來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雖然課已上完了,但學生的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還在等待老師們去滿足他們的慾望。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着缺點:這節課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課上學生說得比較多,但所說的話還不夠完整,有的孩子還不能自己說出一段話,學生的口頭語也不夠豐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鳥、魚兒、種子、白雲在家裏會怎麼樣?孩子的回答只有:快樂、高興。今後在語言積累上還要加強。

教師缺乏課堂機智,在處理生成性問題上做得不夠好。比如在讓學生回答“小鳥在家裏會想什麼、幹什麼”時,學生回答“會想媽媽”“肚子餓了,想找蟲子吃”,顯然這樣的回答已偏離了主題,這時就應引導學生說說“小鳥的家怎麼樣”,纔不會導致學生不着邊際的想象。可見教師的應便能力對於提高課堂效益也至關重要。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2

新課標“倡導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尊重學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導學生的感悟體驗。”因此案例中,教師讓學生潛心會文,充分與文本對話後,談談對春天的感受。當一個學生從文本的字裏行間感受到“春天是活潑的”,教師並未急着去談其它的感受,而是在肯定其會讀書,會思考後,便鎖定“活潑”這一感受,讓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激發想象。這一引一撥,孩子所展示的思維空間竟是如此的廣闊。想象是如此的豐富,假如沒有這一環節的停留、挖掘,學生只是膚淺、走馬觀花似的多元解讀,那麼課堂上情感迸發的鏡頭也就不復存在了!

學生在課堂上的靈性飛揚,還有賴於教師所營造的一種自由寬鬆的氛圍。新課標所倡導的民主平等的對話,讓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師生、生生互動的對話過程中,學生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接觸。基於此學生纔會在課堂產生“我也來說說”的大膽想法。當學生產生這些想法,教師除了大加鼓勵,還可幫其“扶上馬,送一程”,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悅。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3

《我們的校園》是一節實踐活動課。由於聆聽了東師附小薛春波老師一節《走進世博---百分數的應用》數學實踐課,因此很受啓發。仔細閱讀《教師用書》瞭解到它是在學生有了對新教材內容認知後進行的綜合運用活動並含有統計思想的滲透。本着《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我以談話的方式營造出寬鬆、和諧的氛圍,將學生帶進課堂之中。本節課重在學生的體驗、參與。在學生互動中,使學生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會從實際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同時在學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統計知識。

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

1.以“情”、“趣”開路。

老師以聊天、談話的方式引出學生熟悉的場景,從而使學生輕鬆地進入課堂,拉近師生間的關係,爲課堂教學建立良好的開端。

2.學科交融,易於學生情感的渲染。

由於課堂教學呈現方式上的變革,使單一的數學課與體育課進行有機結合,給學生的身心以美而舒展的渲染。把學習活動延伸到體育課堂,給學生屬於自由活動的時間……讓“統計”成爲遊戲的組成部分,讓學生在玩中學習。這節課人人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喜愛數學之感油然而生。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新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室內室外相結合,和學生一起學習本節課,效果會更好。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4

本節課教學時間把握較好,課堂的朗讀效果也不錯。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留有遺憾和困惑。我使用的是五班的學生,他們對選讀課文不太熟悉,在選讀課文時,兩個孩子站起來讀的都是全文,我如果靈活的刪去速讀全文這個多餘的環節,改爲直接提問,就又節省了時間。或者也可以直接找三個孩子分讀三個小節。我原來設計的自學提示是: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議一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同桌討論);劃一劃(劃出描寫水多、船多、歌多的詞語);再讀一讀(想象畫面,讀出美景)。五班的孩子總結出的讀、劃、想更簡潔、準確、便於學習和操作。雖說條件有限,但“駁”的突破我自己還不太滿意。由於對學生情況不太瞭解,我在二、三小節的學習中放得不夠開。上完了課回到辦公室,五班的老師跟我說,她以後不能再在黑板上隨手亂畫畫了,因爲他們班的孩子讓她一定要告訴我,我的畫畫得很好,這節課他們上的很高興、很快樂。我聽着心裏美美的,多天真、可愛的孩子呀!感謝你們總是用欣賞的眼光來看老師,你們的鼓勵,就是老師快樂思考的源泉!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5

《魯班和櫓板》是一篇傳說故事,講的是魯班根據鴨子的腳發明櫓板的過程。爲了讓孩子們更清晰地瞭解發明的整個過程,我採用了簡筆畫的方式:

一、先畫腳蹼,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在感受了老艄公撐船吃力的基礎上,我和孩子們一起朗讀課文,一起體會魯班的困惑。學習第三自然段,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圖,並結合生活記憶,想想鴨子的腳蹼的特點,通過交流,我在黑板上畫下了鴨子的腳蹼。隨着腳蹼的成型,孩子們的嘴裏發出了“呀”的聲音,顯然覺得很有趣。畫好了腳蹼,我帶領着孩子們學着鴨子的樣子一起用腳蹼進行划水,感受鴨子游水的輕快。

二、在腳蹼外圍畫上櫓板的樣子,清晰記住櫓板的成形過程

學習第四自然段,先讓孩子們讀課文,瞭解櫓板的整個形成過程。還是採用簡筆畫的方式,讓孩子們更清晰地記住櫓板的樣子,並記住它的成形過程。重點出示句子: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圓形,就像鴨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鴨子的腳蹼。先讀,再一邊讀一邊在起先的鴨子腳的外圍慢慢畫櫓板的樣子。隨着櫓板樣子的出現,孩子們的眼睛發亮,他們說:好像啊!我問:像什麼?他們齊聲說:像鴨子的腳。接着,我們又反覆朗讀着出示的那句話,記着櫓板的樣子。

《魯班和櫓板》講述了我國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啓示而發明櫓板的故事。這篇課文沒有生動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優美的意境,學生對這樣的文章一般都不太感興趣。但這樣的文章最能培養學生靜思默想的好習慣,我們教師一定要好好把握。

魯班如何發明了櫓板是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我讓學生仔細閱讀第3、4自然段,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髮現好詞好句:“出神地”、“忽然眼睛一亮”、“馬上找來”,然後讓學生做動作,發揮想象,身臨其境地體會魯班愛觀察、善聯想、能創造的美好品質。接着我再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第4自然段,可以邊讀邊看圖,藉助插圖讀懂課文;可以讀讀課文,再動手畫畫魯班發明的櫓板,也可以用橡皮泥捏一捏;可以同桌互當講解員,以講解介紹的方式來讀課文……充分解放學生的雙手與大腦,發揮他們的自主性。邊讀邊動手,這樣學生在寬鬆、民主、合作的空間裏,帶着好奇心自主探究,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學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拓展,由課堂向課外延伸,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探究:1.魯班是一名能工巧匠,收集一些有關他的資料,爲大家講一講有關他的故事。2.魯班受鴨掌的啓示發明了櫓板,你還知道哪些東西是受動物的啓示而製造出來的嗎?可以去查查資料,問問爸爸媽媽。適當滲透少許仿生學的知識,打通課內外、學科間的界限,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發展。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6

一、學生的朗讀仍需要加強指導。學生在朗讀時不能通過自己的語氣來表現對課文的理解,問題仍突出表現的聲音不夠洪亮上。

二、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是特別妥當。在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有一學生說,我認爲長城是抵擋不了敵人的侵略的,敵人會用鉤子鉤住長城的城牆爬上去,疑問一說出,班級學生立即像開了鍋,反對聲一片,很多學生站起來反駁,大家從長城建造在陡峭的山崖上來反駁他,以證明敵人是上不來的,還有學生說到士兵會隨時監控的,不可能讓鉤子掛上來,結果在這一環節上花費了不少時間,造成了一種課堂時間的浪費。還有一個地方,我們討論到長城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光輝燦爛的遺產,有一個學生說,我們應該感謝秦始皇,是他讓勞動人民建造長城的,針對這個問題,我只是又回到文本,引導學生從勞動人民的血汗築成的,覺得自己的引導有點膚淺。

三,對引導學生理解長城高大堅固時讀得還不夠。主要指導學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臺的功用,也讓學生根據讀畫了長城的樣子,但最後沒有引領學生對長城的組成做一個整體感知,這也是我今天教學中的一個疏忽之處。

長城的教學結束了,但這一課給我的觸動也是比較大的,從我個人來說,我是比較喜歡這類的課文,喜歡它的大氣,喜歡它的簡潔明瞭,這也是今天對這一課反思很多的原因之一。

語文三亞落日教學反思 篇17

教學反思與教學筆記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時將印象深刻的教學隨筆進行了整理,在這裏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在《史記選讀》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虛擬情境教學

虛擬情境教學主要起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願望,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例如:對於《史記選讀》學習,我改變了墨守成規的文言知識“填鴨”教法,師生準備共同表演課本劇,在虛擬情景下教學,這樣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還能與隨筆化寫作相結合,把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必定能成爲古文學習教改的突破口。我將舉行課本劇表演的消息在課堂內發佈,並按照現成的組別,將學生們分成四個課本劇組,就地取材從課本里與同學們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強的歷史劇目——《荊軻刺秦》《鴻門宴》《將相和》《霸王別姬》。接着,選拔演員、修改臺詞、道具準備等工作都放手交給各個“導演”去統籌了。在接下來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環節,同學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衝上講臺書寫自己的觀點: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的知人善用,藺相如的申明大義……整塊黑板被同學們的各式字體填得滿滿的。這僅僅是在寫文字嗎?不,這是他們智慧火花的迸發!相信課後的隨筆也同樣值得期待。這完全與“隨筆化作文”中隨筆的深刻內涵不謀而合:隨時隨地、隨遇隨歷、隨感隨記、隨讀隨議。

二、在議論文課堂教學中要化繁爲簡,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於《六國論》的教學,首先:要加強誦讀和背誦,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地誦讀,讀出作者心聲,做好課前預習的朗讀佈置要求,課中的朗讀指導,課後的誦讀和背誦安排和檢查。事實證明,文言文教學運用誦讀法教授文言文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讀中可以認字,讀中可以會意,讀中可以悟情,讀中可以明理,讀中可以知法,讀中可以鑑賞,總之,一切的教學任務都可以通過讀來實現完成。教師要對讀的方式深入研究,什麼時候讀,怎樣讀,讀哪裏,針對於不同的文本,都應該有各自最好的處理,讀的天地大有可爲。要求學生讀好,教師要先讀好,教師要讀得洪亮,讀得激情,讀得自信。本節課,教師如果能領讀一遍,讀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多種形式的誦讀,多種方式的誦讀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比如,齊讀在整體感知上很重要,默讀對於沒預習的學生很有好處。還有,不同的段落要讀出不同的情感所在,特別是最後兩段的議論,要讀出情感。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歸納,但教師要做好引導,同時注意啓發學生相關的聯想。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鼓勵學生在一定的積累基礎上,針對某篇文言文,指導學生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和與本文或作者有關名句和成語典故等方面進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內容都出自課本。

三、在小說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較淺層次認識向深層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點,確立教學目標。《祝福》是一篇老課文,裏面的內容很豐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講的點可以很多,傳統的講法往往需要幾個課時。但如果要一堂課解決這麼難的課文,那就要求教師必須得把握重點,去掉那些細枝末節,所以我本堂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這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將這兩個問題搞明白了,其他的問題,相信學生也就能自己解決了。從上課情況來看,這兩個教學目標定的還是比較合適的。二是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後,教學大綱強調要培養學生自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爲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但是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去找尋探究呢,因爲興趣纔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我覺得要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導語是關鍵,一個好的導語往往能一下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爲整堂課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思維激情,還能爲文本分析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所以作爲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導語的設計,本堂課,我採用邀請學生當一回偵探一起去破案這一導語,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爲後面環節的順利進行做了很好的準備。三是學生回答,需要教師肯定更需要教師指導。新課改實施以後,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稱讚,這是可取的一個現象,但是不是學生所有的回答我們都該肯定呢?作爲教師,是不是更應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善於抓住學生認識的誤區予以糾正,在學生認識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的時候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思考呢?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就明顯感覺到,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觸摸到了問題的邊緣,但往往不能更進一步深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當然做到這點需要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機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