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反思總結(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4W

歡樂反思總結 篇1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充分的朗讀可以爲學習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把課文讀熟之後我便讓他們找找看,課文要告訴我們歡慶什麼?這對孩子們來說不成問題,主要是讓孩子們跟文本來個課堂上首次的整體接觸。意料之中,孩子們都說是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然後我就讓孩子們將目光聚焦到“誰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田野、楓林、藍天、大海、十三億孩子”,都被孩子們一一找了出來,我一一板書在了黑板上。於是,我進行了課堂上的第一次說話訓練,把黑板上出示的詞語都用上,完整地講述“誰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官文晨是第一個舉手的孩子,這孩子上課思維總是最活躍的,她說:“田野、楓林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緊接着,文若蘭說:“田野、楓林、藍天、大海、十三億孩子都來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有了兩句的示範,孩子們便躍躍欲試。

歡樂反思總結(精選14篇)

之後,我明確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節課就讓我們好好學習這些大自然的生靈是怎麼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吧!”那麼,田野是怎麼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的呢?孩子們說:“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我讓孩子們說說獻的意思,孩子們說是“送”,那爲什麼不用送而用獻呢?孩子們都說不出個所以然,我舉了領導慰問人們時,人們都會給他獻上鮮花,好不容易,萬唐奇點出了“獻”有尊敬的意思!“楓林舉起火紅的旗幟”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旗幟”是“旗子”的意思,孩子們也明白。欣喜的是孩子們說楓林舉起的火紅的旗幟就是它的樹葉,說很多很多的紅色的樹葉看過去就像火紅的旗幟。“藍天飛着潔白的鴿子”歡慶祖國媽媽的生日。

歡樂反思總結 篇2

這堂課超出原先設計,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

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爲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轉變爲知識的動態研究者。

歡樂反思總結 篇3

教學中,學生能與老師積極互動,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參與率比較高,課堂收效明顯。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怎樣‘熬’過艱難貧窮的日子”這一環節時,問題剛一提出,同學們的小手便紛紛舉起。有的說:“他們會靠着勤勞的雙手,一天天長大,去跟着列寧推翻沙皇統治。”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說:“你真了不起!是的,這是一條能徹底改變窮人命運的出路.事實正是這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剝削統治,使俄國所有窮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能結合時代背景,能把社會課上學到的知識與本課內容聯繫起來想象,實在難得。我心裏確實爲學生這一合理而富有創造力的想象而高興。仔細想一想,學生之所以能出現如此精彩的發言,正是因爲這一問題觸動了學生情感的琴絃,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想象的願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師提問開放靈活,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歡樂反思總結 篇4

《家》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家”是一個溫馨的字眼。這首兒童詩就是以“家”爲題,從比喻的角度寫“家”,目的就是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比喻,讓學生體會爲什麼說“祖國就是我的家”,培養兒童愛家愛國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並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啓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薰陶。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着力爲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在讀中激趣,在想象中馳騁,讓學生在朗讀、說話、唱歌等活動中輕鬆愉快地獲取知識,受到情感的薰陶。

一、聯繫學生實際導入,調動學生已有情感體驗。

上課伊始,我出示“家”字,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你的家怎樣?有的說我的家很溫暖,有的說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關心照顧我,我很幸福。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自己的家的熱愛。

二、媒體教學展現優美的畫面,創設美好的情境,引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

優美的畫面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課堂上,我讓學生看藍天白雲圖、樹林小鳥圖、小河魚兒圖,祖國風光圖,並配以優美的解說,給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到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樂,激發學生對家的熱愛。爲學生有聲有色的朗讀做好情感準備。《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堂上,我讓學生用多種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讀,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學生朗讀的同時進行適時的評價點撥,給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因而學生讀得有聲有色。

三、巧設情境,突破難點

課文的第二句“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就是我們的家。”是全文的重點句,也是全詩理解的難點所在。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讓學生說說,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播放祖國山水風光的圖片,如巍峨的高山華山、黃山,桂林山水、雲南石林、遍地的鮮花,讓學生來感受祖國的偉大和美麗的景象,進而感悟祖國就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園。讓學生唱一唱《娃哈哈》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使學生體會在祖國的哺育健康學習、生活、成長的快樂,進而感悟“祖國就是小朋友幸福的家。”最後引導學生走入詩的意境,在音樂聲中感情朗讀,入情入境,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

家有大家,有小家。學習課文時,我不僅注意課文中說的家,白雲、小鳥、魚兒、種子、我們,並將其拓展延伸,所有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家叫“中國”,全世界的人們有一個家,叫“地球”。除了這些,還有什麼是我們的家?

四、拓展延伸,遷移練習。

兒童詩的語言精煉、意象簡單使得詩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讓學生帶着對文本的獨特感受,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請學生仿照課文,去填補這些空白。課堂上我創設“學做小詩人”的實踐活動,如:我讓學生說說藍天還是 的家。樹林還是的家。小河還是誰的家。泥土還是的家。學生欣欣然走進詩的意境,入情入境,達到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把語文課的視野延伸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這不僅巧妙地進行了語言訓練,豐富了對詩歌的理解,更開啓了詩性思維,激發了觀察世界,熱愛生活的意識.,更積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 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潛能,而且體現大語文觀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五、識寫生字,授之以漁。

在教學生字“兒”時,我出示“兒”的筆順,讓學生看着筆順說說筆畫,在書上描紅,再讓學生自己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從旁點撥和指導,並以兒歌提示學生書寫注意點,學生興趣濃,印象深刻,接着示範板書,最後讓學生在田字格中端正、規範地書寫生字。

總之,通過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展開想象說話,體會家的溫馨,在家中生活得幸福快樂,從而使學生不僅體會了詩句,而且受到了情感地薰陶,學習效果較好。

歡樂反思總結 篇5

在上《馬》這節裏,力求從師生、生生的互動中獲得更多的理解和見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自我品讀文本的能力。突破對布封筆下兩類馬特性的感悟。在大框架的預設中,師生、生生間進行大量的對話生成,從而有效地引領學生進行學習。既然是課堂對話,就有是一個預設和生成的問題。在實際的課堂中,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文本進行解讀,可以有效地使課堂生機勃勃,鮮活多彩。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語言中找到解讀的切入口,進行文本品讀。

在這一節課裏,有大約30多分鐘的對話教學,就是通過這些淡淡的對話達到預設的目的,在整合文本內容過程中學生進行有效的生成和感悟,從而達到對兩類馬的認識和感悟。但同時在課堂上也生成了一些與課堂不緊密的對話,自己在課堂上也沒有能夠進行準確地判斷。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還得繼續努力,培養自身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思維判斷能力,更好的有效阻止無效的課堂對話生成。同時也提醒自己在以後的語文課堂裏要時刻做好師生之間的“接球”和“拋球”。真正的提高課堂45分鐘的時效性。

歡樂反思總結 篇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教師在課堂上應利用閱讀期待,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逐步學會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拓展思維的空間,提高閱讀的質量。”新課標還引進了“對話”這一理念,認爲閱讀是讀者與文本、作者進行生命對話的動態過程。而寫作,則是語文課堂上的另一種對話。

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學生對散文的詩意閱讀其實已經完成了閱讀的一次昇華,這種閱讀是學生的一種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其形態就是運用詩歌這種語言形式對散文作品進行詩意解讀。這種解讀,能讓學生輕鬆上手,學用語言,抒發情感,表達心聲,訓練思維,發展能力;這種解讀,勾連起學生的生活積澱和情感積累,“披文以入情”,言之有物,言能由衷;這種解讀,是在“自然遷移”當中獲得薰陶感染,是在“潛移默化”之中實現“潤物無聲”。

歡樂反思總結 篇7

識字對於一年級來說是最重要的教學,識字數量多,難度大,要使學生學得快,我想盡一切辦法,採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生字的識記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孩子們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自己學習生字就不那麼困難了。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節課時,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爲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學生邊實驗邊不禁說:“升了,升了,真的漸漸升高了,跟課文講的一樣。”實驗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時,講解是多餘的,通過合作實驗,學生主動悟出了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由於設計的實踐活動符合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讀一讀課文、做一做實驗、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興趣盎然地學習語文,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1、指導朗讀不到位;2、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沒法進行,此乃一大失誤,聽、說、讀、寫沒能落實到位。在本節課中,自己雖然滲透了一些新的課程觀念,但還不夠放手,今後還需要不斷學習,好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歡樂反思總結 篇8

讀是一種最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無論是情感體驗,還是個性感悟,只有充分讀了,纔能有所理解,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體驗.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讀好寫父母親的句段,生生合作研讀"我"聽了父母親的話後的表現,通過讀,體悟父母親的情感,正確地捕捉"我"當時的內心想法,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動,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最後對母親和父親的愛便有了深刻的感悟.讓學生在自己的語言實踐中去發現,去體驗,去感悟,讀是最有效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在教學中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自讀,指讀,範讀,同桌互讀,小組讀,齊讀.範讀是引領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自讀,理解着讀,讀中去揣摩,去體會;指讀,把個人體驗,感悟到的表現出來;互讀,加強生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齊讀,釋放自己的情感.

課堂非常注意學生情感的激發,很重視在情境中引導學生閱讀.這裏的情境不是指某個教學環節的單一情境的創設,更是瀰漫,充盈於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圍.它包括生動形象的場景,教師的語言,活動的方式,構成了完整的動態的情境,因此,課堂上注意多種形式的活動方式,有學生個體的自學,研究,又有小組間的討論,研究,更有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教師的語言,不管是指令性的語言,還是評價性的語言,都富有煽動性,能引發學生的激情,如讓學生讀"課題"時,老師是這樣說的:"'精彩極了'該怎麼讀,誰行 ""你讀得也精彩極了,老師也被你深深折服.""雖然只有短短几個字,卻意味深長."學生就是在這樣充滿讚賞,充滿鼓勵的課堂中,迸發出激情,迸發出智慧.

歡樂反思總結 篇9

反思本節課,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一、課前導學案印刷不是太清,四個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師對我懷着一種期待,共有22位教師聽課,這是聽課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導入語中用比喻寫家鄉冬天寒冷的特點,學生不會。我跳過去。原計劃 7個題目用10分鐘時間檢測的,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看題目,直接從題目開始讀書起,計劃讀書完再做題目。但對很有提綱作用信息豐富的課文提示語沒有同學讀書。我提示學生課文的範圍。情況好了點。有些同學開始到黑板上寫,前兩個題目做的不錯,特別是作者姓名與字的特點同學們挖掘的不錯。

三、第四個題目正在思維,我發現時間到了,就叫了停頓。教師開始示範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覆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後,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說又學會了什麼,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四、在設計的幾個交流環節,沒有學生回答。由於時間關係,又匆匆進入了寫作環節,教師有示範,學生也在寫,但沒有來得及交流,下課鈴就響了。黑板上的內容沒有核對,檢測題目沒有作完,寫作的內容沒有落實,這節課就結束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是看出學生對這節課還很很感興趣的,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前不一樣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會在結束之前發現學生做完了檢測題目。

歡樂反思總結 篇10

1、探究多種授課形式。要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中一點就是要採用靈活多變的授課形式,讓他們常有新鮮感。要有新課型,首先要有創新精神,要敢於拋開原有的舊模式,熟套子,雖然這樣會給老師帶來不少麻煩,增加不少備課時間,但只有這樣才能從語文低谷中走出來,開創教育的新局面。

其次要有創新思維。語文其實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不少課文涉及到其他學科,因此我們在備課是要考慮到這一點,開動腦筋,找出課文的特點,構思出不同的授課形式。第三是要培養創新能力。把課上得一成不變往往是缺乏這種能力的表現。現在信息技術日益普及,我們要掌握這一技術手段,這樣可讓我們掌握多方面信息,使我們在備課時獲得更多的資源和靈感。上這課時我就從互聯網上查到了許多資料和圖片,一些圖像的運用使學生對知識不但有理性認識,也有感性認識。

2、做學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我們在上課時常強調統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學生誤認爲只要我在課堂上抄好了筆記,考試前背熟答案就行了,因此不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唯標準答案是聽”,沒了好奇心,也就沒了求知慾、探索能力,最終扼殺了學生主動思考的積極性。

現在,我們要重視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強他們的求知慾,積極培養他們的探索能力。在學習中,我們要創造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於探索,敢於求異,不拘泥於標準答案的權威。在課堂上,我們要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放開學生的手腳,激勵他們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甚至展開爭論。不少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欲,爲在課堂上能“舌戰羣雄”,自然會在課前做足準備功夫。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激發思維,使學生在有意無意中把知識遷移轉化,最終實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

歡樂反思總結 篇11

這篇課文是北京課改版語文第六冊第十八課。《我希望有一支神筆》是一首以第一人稱寫的兒童詩。全詩分爲四個小節,以“我希望有一支馬良的神筆”開頭,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表達了對殘疾人、小鳥、小樹發自內心的關愛,展現了美好的心靈和純真的愛心。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題出:努力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的有機聯繫,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除此之外教師充分的把課外的資源與課內的資源進行整合,進行了拓展閱讀,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並且有目的的進行了閱讀。

本節課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教師的應變能力還不夠強,課上不能及時的把自己的教學進行調整,既想進行拓展閱讀又想進行寫作。俗話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學生一課一得即可。在以後的教學之中教師要敢於取捨,大膽的進行改革。還要多學、多思、多練,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

歡樂反思總結 篇12

《荷葉圓圓》是一篇輕快活潑的散文詩。在教學本課時我努力讓學生在閱讀時將文本語言與自己的情緒、情感交融、浸潤、柔和,最重要的是通過情景創設和啓發、引導、點撥等喚醒學生的情緒、情感、讓他帶着自己的真切實感對所讀的文本語言,進行感覺、體驗、並理解、領悟。本課在讀的手段的運用方面我做了如下設計:

1.用板畫創設情景引讀。針對一年級的孩子的形象思維特點,老師精心設計了變魔術這個環節,用大大小小的圓變出了蜻蜓、青蛙、水珠、小魚,根據板畫回顧整篇課文內容,讓孩子們在荷塘情景中不知不覺習得語言,積累語言。有了這個基礎,在拓展運用階段孩子們纔能有效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孩子們發言很精彩。語言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運用板畫,這一點很輕易地做到了。

2.用圖片創設情景讀:一幅荷葉圖,在孩子驚歎之餘,問:你看到了什麼樣的荷葉?誰能讀出荷葉的圓和綠?再如:板書“荷葉圓圓”,問:一個圓不夠,用了兩個圓字,誰會讀?有了這樣的創設和感受,想讓孩子不會讀都難。

歡樂反思總結 篇13

對待學校的教研課,我的態度很不積極。因此,當任務下達之後,我並未引起任何重視,準備者草草,聽課者更是敷衍了事。

但是當我數次看見學校的書記在精心準備教研課,再加上看了書記的精彩展示之後,我赧顏。於是,我端正態度。

首先,我認真鑽研了教材,《長相思》只有短短的36個字,但是韻味深遠。在平實的描述中,給人無限的遐思和想象。寥寥幾字,就讓我們的思緒飛到了幾百年之前的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詞人在夜空下的孤苦無依和長吁短嘆都彷彿浮現在了眼前。詞人到底是爲什麼出征,詞人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諸多疑問上心頭。於是,我覺得有必要對詞人多一些瞭解,對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有些認識。於是,我沉下心來,研讀相關的資料。

互聯網是個好東西,我閱讀了楊雨教授在“百家講壇”上講述的納蘭性德的文字資料。一直不太喜歡視頻,因爲視頻傳遞信息的速度太慢,文字更快捷一些,而且更能給人想象的空間。夜深,我依然在制止不倦地閱讀着,甚至我還讀了納蘭性德另外的一些詞。心不由變得柔柔的,人的一生,不可太過洞察,也不可太過計較,最好的人生態度,就是清醒和糊塗都拿捏到恰到好處,否則,我們無端地生出一些憂傷和哀怨。

雖然自己感覺對這首詞已經理解了,深刻理解了。但是,如何設計教學流程,如何引導孩子們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我依然茫然。“技”到用時方恨少啊,我,平時太不注意積累和學習了。

於是,我先觀看了特級教師王崧舟執教《長相思》的視頻,那個視頻長達60分鐘。邊看邊揣摩,爲什麼這樣設計,達到了什麼樣的教學效果呢?還可以進行一些什麼改進呢?邊看邊想,邊想邊回看。就這樣,一段視頻我看了三遍。就這樣,一個夜晚就這樣悄然而逝。

臨近上課了,我的教學設計雖然有了大框架,當然是仿名家的手法。但是幾個細節的處理,始終無法把握好。那天清晨,天剛矇矇亮,我居然是在《長相思》中醒來的,於是,提筆寫教案。其實,這麼多年我一直沒有手寫教案了,一直是在電腦上操作的。寫着寫着,覺得非常順暢。緊接着,我按照教學設計製作了課件。也就是這一天,我決定就在當天上課。

早自習的時候,針對班上的孩子上課習慣沉默我採取了一些激勵措施,我鼓勵孩子們大膽說大膽設想,不要有任何其他想法。

應該說,課上得很流暢,孩子們很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了。雖然說教學設計是以我自己爲主導,引導學生學習的,沒有讓孩子發揮主動學習的意識,但是孩子們的態度是積極的,踊躍的。

當然,這課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其一,我對學情把握不夠精準。比如,在初讀詞的時候,我只請了一個我認爲基礎比較差的孩子朗讀,他朗讀的還不錯,於是我認爲全班所有的同學都弄清生字的讀音了。但是,後來的課堂告訴我,孩子們並不是我想的那樣,比如讀“聒碎”和“畔”這兩個詞出錯頻頻。於是我要不斷糾正孩子們的讀音錯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走捷徑,我就指名讀的時候“偷工減料”了,因此就沒有發現問題。

其次,在指導孩子們朗讀下闋的時候,讀得不夠,其實可以反覆誦讀,讓孩子們充分體會到詞人的悽苦孤單的情懷的。但是我的課堂處理顯得粗糙了些,不夠精細。

最後一點就是在課堂中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課只有38分鐘就結束了,其實如果我如果利用這兩分鐘的時候,讓孩子們將這首詞和補充的《菩薩蠻》背誦下來,那樣效果不是更好?教學機智,其實是無數的教學經驗累積起來的結果。

最後我還是有必要用一句話來時時提醒自己:任何事情,不要以塞責的態度去對待,就會有實效,就不會“淪爲”形式。

歡樂反思總結 篇14

首先,我通過圖例中的場景來讓學生感受加法的含義,並領悟計算方法,根據圖意或數的合成的知識算出得數。其次,學生們現在屬於愛表現的階段,什麼事情都想被關注,所以我根據這一性格特點設計,從生活中的一個普通問題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親切而自然,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加法的含義,而且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打開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們在充滿信心的狀態下接受新的知識。第三,由於之前已經給學生設置了要當小老師的情節,所以利用孩子們的特性,讓他們在積極動腦中勇躍回答問題,理清加法的含義是將兩部分物體“合起來”。第四,創設一個情境,讓男生女生進行比賽,讓學生充分得到練習,自主解決問題。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本課教學中,一開始採用教學掛圖,有利於學生進行積極自主的學習活動;充分的認識了什麼是加法,明確了加法的含義,又找到了計算加法的方法。其二又在一開始給學生創設當小老師的情境中來完成練習,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理解和掌握知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