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8W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1

陳鶴琴提出:音樂是兒童的天性,兒童的本能,音樂在兒童生活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幼兒音樂活動是一種有聲音、有情趣的藝術活動。通過讓幼兒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過程中,讓幼兒去體驗音樂,去感知音樂,去表現音樂,從而獲得很大的快樂。讓幼兒在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實現幼兒園音樂教學的目標,這是我們教師應該努力的方向。也是我設計這個活動的目的。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小班孩子很容易被一個故事,幾張圖片吸引,所以課前我根據歌曲內容準備了富有童趣的圖片來調動幼兒的興趣,這節首歌曲歌詞簡單,主要難點在最後一句"汪汪"兩聲叫,大多數幼兒都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原因有:一,我沒有給幼兒一個開始口令,所以導致幼兒在"汪汪"兩聲中聽上去有參差不齊的感覺,聽上去有的幼兒多叫了,其實是有早叫晚叫區別在裏面。二是在教具的準備上,如果我能夠通過教具用一些延長音的標記,通過指圖來讓幼兒知道最後第二句的實值。因爲幼兒記憶歌詞的方法主要有動作和圖片。

幼兒是天生的表演家,課上,幼兒根據生活中的經驗創編了歌詞內容的動作,同時作爲教師也要富有一個童真,完全融入到幼兒中去。小班上學期幼兒年齡小,剛入園很多幼兒還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需要教師自身語言和體態的魅力,鼓勵幼兒歌唱,可以採取不同形式的練習演唱,活動中,我沒有考慮到幼兒掌握情況,聯繫的次數太少,如果形式再多一點,我想效果會好一些。切忌教師一個人在課堂上唱獨角戲。

孩子最愛的莫過於遊戲了。孩子天生喜歡遊戲,她們會沉浸在遊戲情景中去,當然老師也要參與到遊戲中去,活動中我先是自己當"小花狗"幼兒當"肉骨頭"和幼兒一起遊戲,讓我和孩子們進一步零距離接觸,然後是請幼兒自主的選擇角色遊戲,看着孩子們開心的樣子,我想這纔是活動的重點吧--讓幼兒愉快的參與活動。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2

我們班孩子在剛開始,感知圖形的顏色時候,他們還是區分的比較好的,但是在接下來感知形狀的活動中,有許多小朋友把形狀和顏色混在一齊了,對於圖形的形狀搞不清了。

我們班的小朋友他們能夠分辨清楚圓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難一區分,之後我一一給他們講解,他們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許由於小班幼兒入園才兩個多月,一些行爲習慣的訓練還沒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潛力較差,注意力容易轉移等特點,所以對於進行遊戲活動的材料產生了強烈

的好奇心,以至於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參加活動,影響了活動的效果,過後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思考不周,而至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只是活動的設計上還得動一番腦筋,有待改善。

對於這次開展的教學活動,雖然有不經人意之處,但是經過這次活動前前後後摸索學習,讓自己有了必須的提高,多多鍛鍊纔會更好的成長。

小班音樂活動“小老鼠上燈臺”課後反思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還不豐富,參與活動時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遊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形式,貼合小班幼兒好奇、好模仿、好動的特點;兒歌、歌曲《小老鼠上燈臺》篇幅短小,精煉,容易被幼兒所理解,針對這些特點,我設計了這一音樂遊戲活動。透過幼兒自身的參與、表演,感受與同伴、老師一齊玩的快樂。

小班幼兒意志還比較薄弱,如果活動過程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並使他們產生用心的情感體驗,很難說服和強制他們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因此,我採用遊戲化的方法創設教學情景,貫穿活動的整個過程。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一能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二隨音樂節奏做小老鼠爬上燈臺、滾下來和躲進洞的動作。三體驗與同伴一齊遊戲的快樂。能夠說本次活動目標的定位貼合了《綱要》藝術領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則。同時也貼合小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從活動狀況來看,孩子們都能到達目標要求。

“小老鼠上燈臺”這個活動中,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活動環節。A:激發興趣。透過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來引出主題,激發幼兒的興趣。孩子們的注意力很快的被我吸引過來了。B:學念兒歌、學唱歌曲。透過播放flash讓孩子更加形象的感受兒歌、歌曲的節奏。動畫的出現使孩子們的興趣更濃了,他們很自然的跟着flash有節奏地學念兒歌,學唱歌曲,他們快樂的學着。當我要求孩子們跟着鋼琴學唱歌曲時,有幾個孩子大膽地提出讓我再打開flash,他們更加喜歡跟着動畫來學唱。從那裏我們能夠看出孩子們對動畫的喜歡程度。彈了一遍鋼琴後,我滿足他們的要求,再次播放flash。在這過程中孩子們都能用自然的聲音來演唱這首歌曲。C:引導幼兒學做動作。在這一過程中我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老師的距離,教師一句親切的呼喚:“鼠寶寶們!我們一齊來學做動作吧……”把幼兒帶入了寬鬆和諧的氣氛中去,幼兒很快進入主角。這一環節的展開,幼兒和老師都起到了熱身的效果。爲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我引導幼兒討論用怎樣的動作來表現“小老鼠爬上燈臺偷油吃、當聽到小貓叫聲嚇壞了和趕快躲到洞裏”的情形。我採用了讓個別幼兒上來做一做,羣衆跟着學一學,來完成目標。孩子們想出了各種肢體動作來表

現歌曲資料。他們想到了把身邊的小椅子當作燈臺,爬上去做偷油吃的動作,聽到貓叫做滾的動作,在這時候孩子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D:幼兒大膽跟老師一齊遊戲。在遊戲中讓幼兒扮演小老鼠,在邊唱邊做中,反覆的感受音樂旋律和歌詞,充分體驗着音樂遊戲帶給他們的快樂。遊戲中有的孩子躲到椅子背後、椅子旁,有的孩子則想到了躲進後面小桌子的底下,還有一個孩子躲到了鋼琴背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帶着孩子們進行表演,充分體現了活動的遊戲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點,孩子們始終持續活潑、愉快的用心情緒,在簡單、自由的遊戲中自娛自樂,透過他們自己的“玩”、“動”、“學”,自然的跟着老師學習兒歌資料,並體驗與同伴一齊遊戲的快樂。使他們真正做到玩中樂,玩中學。

活動結束後,我總結了一下覺得flash的安排使用不是最恰當,有很多時候覺得flash使用反而所播了我的手腳,當孩子們遊戲的時候不就應使用flash,就應讓孩子們自己邊清唱邊做動作,讓孩子們的注意力轉移到遊戲當中,這就是我的引導不到位,沒掌握到關鍵的部分。但總的來說孩子們的用心性是十分高的,興趣都很濃厚,我自己也在這個活動中有了很大的收穫。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基本特點是以幼兒發展爲出發點和歸宿,而以幼兒發展爲本的內涵是相當豐富的,包括目標定位要爲幼兒終身的、可持續的發展奠定基礎,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特點,實現"促進每一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以促進幼兒生動、活潑的發展等等。本次活動《荷包蛋》這首樂曲,是一首音樂速度和節奏較爲緩和歡快的欣賞樂曲,之所以選其爲教學內容,是因爲這首樂曲不同於一般的抒情歌曲,它可以幫助幼兒積累他們的生活經驗,符合幼兒的欣賞特點,容易激發幼兒的欣賞興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結構方正,易學易做,適合幼兒表演。

中班的小朋友,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對音樂有着濃厚的興趣,喜歡聽。喜歡隨音樂盡情的動起來,有一定的音樂表現慾望。好動,遊戲又是幼兒的天性,如何讓幼兒在聆聽感知了音樂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去充分表現音樂,感知音樂的不同變化,從而去真正感受到音樂富於孩子的動感美呢?於是,我設計了這次音樂欣賞活動。這也爲我班的孩子們所喜愛與歡迎。

本次活動採用了白板教學,使得課堂氛圍更加活躍。首先我以廚師的身份給小朋友帶來一件禮物,用白板的遮罩功能讓小朋友對此好奇,從而引起他們的興趣。但是,幼兒對煎荷包蛋的過程並不是特別熟悉。之前沒有給小朋友滲透,以至於在說過程的時候說的不完整。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關注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更應該重視幼兒健康豐富的情感的培養:一要關注幼兒動作表現的過程。動作表現是對音樂逐步熟悉和理解的過程。二要關注幼兒想像表達的過程。教師應該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拓展幼兒的思維和想像空間,引發幼兒想像的迸發。

評課老師指出:"教師運用白板教學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但同時運用了白板從而忽略了圖譜的作用"。幼兒音樂欣賞教學的情緒體驗應建立在兩個"瞭解"的基礎之上。一是瞭解幼兒。二是瞭解作品。音樂欣賞以優秀的音樂作品爲載體,幼兒的情緒體驗也是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並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適合幼兒欣賞。

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將指導老師提出的建議和自身的不足之處時刻提醒自己。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在音樂教學的道路上走得更穩些。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4

比較多少是小班上學期的一節科學活動,目的在於讓幼兒掌握“一一對應”的比較方法,能夠正確的比較出物體的多少。活動前準備充分,不但有多樣的教具還給幼兒準備多種操作材料方便幼兒進行操作、掌握。現對活動過程進行反思:

一、語言描述欠條理。

活動開始,教師用小貓釣魚的情節引起幼兒興趣,第一隻小貓釣了2條魚,第二隻小貓釣了三條魚,問一問誰釣的多。(一一對應擺放教具)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快的說出誰多誰少。“你是怎樣看出來的?”孩子們只能回答出這個是兩條,這個是三條。接着教師進行小結,讓幼兒初步瞭解一一對應的方法,理論性的小結似乎不能讓孩子們理解,於是轉換了語言的描述,用“找朋友”的遊戲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理解一一對應,只有一條小魚沒有朋友,所以第二排的小魚比第一排的小魚多。

二、操作材料應簡單有效。

爲進一步使幼兒掌握一一對應的方法,活動前準備了多種材料:蘑菇、雪花片、五角星、小紅花。多種材料擺放在桌上,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擺放,但是活動中出現了小小的混亂:物品較多幼兒擺放起來不方便,雪花片等玩具吸引了孩子的注意,不能根據教師的要求去比較蘑菇與小紅花的多少。活動後反思,可以爲幼兒提供兩種材料,種類不在多,實用就好,爲的是達到一一擺放、一一對應比較的目的。

活動過程中孩子充滿興趣,能夠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並能夠說出“誰多、誰少、一樣多”。當然還有孩子們精彩的回答:延伸活動中翻看《幼兒用書》,分辨誰多誰少,“請小朋友看一看、比一比小花多還是小碗多?”回答:“小花多……”“怎樣才能讓小碗和小花一樣多?”回答“放上一個大蝦……”哈哈,對呀這樣也叫一樣多,個數相等嘛;“怎樣讓蝴蝶和蘋果一樣多?”回答“飛來一隻蝴蝶……”孩子的想象是很豐富的,像一本美麗的童話書,原來科學活動會這樣有趣。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5

《親一親》是一首遊戲化的兒歌。理解圖夾文,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地從生活中尋找關係密切的一對物品,進行創編,發準象聲詞。

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對活動內容很感興趣。我採用示範模仿、視聽結合、探究交流等方法進行教學活動,在學習句型____親____,__________,我出示了相應的教具,利用已有經驗“碰一碰”遊戲,讓孩子更好的掌握象聲詞。

活動開始,我讓小朋友把小手藏起來玩《小手在哪裏》的遊戲,這樣一下子就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幼兒親自感受了象聲詞:啪啪,啪啪啪、砰砰,砰砰砰等,並學習說一說。 接下來我根據兒歌內容出示了相應課件,讓孩子感知了解了兒歌的內容。藉助課件圖片,很好地幫助孩子學習和記憶了兒歌的順序。在孩子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孩子用語言並結合動作表現了兒歌的內容。在活動小腳親地板時,孩子們情緒很激動,咚咚咚地親個沒完,活動秩序稍顯混亂,於是我引導孩子繼續觀察圖片,當時有些幼兒注意力馬上集中過來,個別幼兒看到小朋友都認真聽講了,也自覺地專注下面的活動。

爲了使幼兒更好的進行創編活動,我藉助多種玩具鞏固幼兒對句型的學習,幫助幼兒玩一玩,編一編,讓幼兒通過對玩具的探究、創編兒歌,使每個幼兒都得到了練習。都有練習、講述的機會,孩子們玩得愉快、學得開心。

活動最後,我讓小朋友回憶,自己是怎樣親爸爸____的,會發出什麼聲音(啵啵、啵啵啵),孩子的激情一下子達到了高潮,因此我在兒歌《親一親》最後加上了一句“寶寶親媽媽(爸爸)”,有助於幫助幼兒對兒歌的記憶和理解。加上最後的創編,我認爲說課稿一年後,我們將收穫友誼、理想。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6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的操作爲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過程體現了幼兒在前,老師在後的學習方法。首先讓幼兒自己自由的進行排序,然後讓孩子自由的進行展示,在孩子展示的基礎上,老師加以總結。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簡單規律排序,個別幼兒還能自己設計規律對物體進行排序。雖然一些能力弱的幼兒似乎沒有按規律排序,沒有達到活動目標,但是,他們今天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發現有規律的排序,通過欣賞他人的作品,感知了物體的規律美,在今後的活動中,他能將今天的收穫和感知表現出來,這樣就達到了目的。從本次活動中使我感悟到,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幼兒都達到同一個標準,只能力求讓每一個幼兒主動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

我認爲我們要認識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這次的排序活動,以往我們都習慣於比較一組物體的外部特徵的差異或數量的差異來進行有規律的排序,而忽視了日常生活中和遊戲中存在的規律。因此我在日常活動中我讓幼兒在玩積木時或在排隊時進行有規律排序的活動,在小結時又引導幼兒發現規律,使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和遊戲

中也存在有很多規律,所以這個活動的目的不僅是使孩子學習按規律排序,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尋找規律、發現規律。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7

活動前的反思:

選取這個活動一是來源於孩子,從上學期開始我們在點心和午餐後讓孩子玩挑花繩,時間長了有些孩子不在挑而是將繩子拋接和甩動。我發現繩子在下落中自然而然構成圖案。可能孩子只是覺得好玩,我卻得到啓發何不用其來開展活動呢?既然選取這個開展活動,我就自己來玩線,發現挑花繩的線條比較硬,甩動時不容易構成圖案,還有不安全的因素。於是我用毛線來嘗試,比線繩更容易構成多變的圖案。於是我藉助於小小的毛線,設計了本次活動《搞笑的線條》。

我觀察和分析了孩子的具體狀況,他們的語言發展教好,但是能運用描述性詞語的不多,單一的思維和從他的模式頻率教高。所以在開始部分就引導孩子透過轉動線條圖,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想象。目標也定位在“對線條圖展開想像,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想像潛力”上。

第一次活動後的調整:

第一次的活動中開始的圖片我是帶給了兩張,一張是高低差異很大的線條圖,另一張是比較平直的曲線圖。在請孩子觀察時,小朋友將兩張圖混在一齊講述,個性是轉動後將的老師也不明白是哪一張。對於還的思考和想象有障礙,這兩張的作用是一樣的,只是形式上有點區別。爲讓孩子思考的點更明顯,講述的資料更集中,我就把另一張取消了,只帶給一張線條圖。在第二次活動中我覺得這樣的改動是明智的,小朋友講述和思考的點集中了,更容易發散思維,從多角度思考。

本次活動後的反思:

爲孩子帶給的材料“毛線”是孩子熟悉的,而且操作性強,所以幼兒在的活動中的興趣始終是很高的,他們能用心投入甩繩、觀察、講述和從不同的方位來觀思考和想象。這是對我對孩子的潛力和興趣的充分了解,同時在每次活動中都給予了孩子明確的操作要求,讓他們明白要做些什麼。在活動中帶給的氛圍是寬鬆的,孩子能夠隨意地找地方,或是坐、或是站、或是爬着,我沒有制止,也沒有用理想的標準來要求孩子,這讓孩子就有了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這樣孩子無拘無束那麼就更能激發孩子講的的意願。在每次孩子操作中我給與孩子的時間也是足夠,尤其是在最後一個環節創編小故事中,滿足了幼兒講述的需要。整個活動都是幼兒的自主活動,既動手又動腦,孩子們玩得高興,說得用心,全體幼兒都能在主動的活動中獲得發展。

另一個原因是運了的現代技術的手段,將不能保留的線條圖用照片的形式拍下來進行保存,並讓孩子有了更多觀察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在電腦上這些圖還能夠轉動,也是發展孩子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和想象。這激發了孩子觀察和想象的興趣,促使他們用心投入到活動之中。

對這個活動的一些思考:

1、由於毛線是在地板上操作的所以在拍攝照片時有反光,一些深色毛線構成的線條圖孩子觀看不清晰,如果爲每個孩子帶給一張白紙那麼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

2、孩子在操作中教師就應提出讓孩子相互講述,或是讓小朋友拿了毛線到客人老師那裏甩動和講述,不進能夠爲孩子帶給更大的活動空間,也能夠讓孩子有一個傾聽的對象,滿足他們講述的願望。

3、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原先的提問是第一次只要孩子說出“像什麼?”然後在此基礎上運用描述性的語言來說什麼樣的,可在活動中孩子的講述衝已經大部分的在運用描述性的語言了,於是我就省略了這一環節即使調整了計劃。這也是我對孩子潛力的估計不足,小看了我們的孩子。這也再次提醒我孩子潛力的差異很大,對於不同的孩子運用的教學方法也就應是不同的。

4、在活動中孩子中出現了相互合作的意願,我及時給予了肯定,如果在羣衆中的及時推廣就更佳。這也爲我今後深入開展此活動帶給一種新的思路,能夠讓孩子來嘗試雙人、多人合作甩線條圖進行講述活動。

本次活動雖然結束了,但是這樣的活動還將繼續開展,如用毛線來製作、用毛線來繪畫、用毛線運動等等。這些我將把毛線帶給在區域活動中繼續讓孩子來探索,根據需要再組織相應的活動。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8

經過環節的調整後,又一次進行了試教,整個活動下來,前面部分安靜的聽故事學說短句還是比較順利的。只是到了遊戲環節,孩子們又開始了興奮,使得場面混亂,只得匆匆收場,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反思後認爲問題出在遊戲前,教師交代不清楚。所以當我說請毛毛蟲們一起爬出去玩時,有幾個孩子爬的快的孩子看見佈置好的蘋果樹、香蕉、小樹的時候,就已經衝在那裏東碰碰、西摸摸,我說的故事情節他們也無法聽清楚,完全不能跟着故事的情節進行表演了;於是我只好更大聲的說,等到我說肚子餓了去找食物的時候,還沒等我提要求就都開始摘了,而且蘋果、香蕉、樹葉隨便摘,造成一片混亂,孩子們始終處於興奮的狀態,使得遊戲表演、故事回顧與鞏固短句的目標,沒能得到很好的體現。

修改的思路是:

1、在遊戲時必須把要求提前提清楚,教師的引導語相當重要;

2、在教具的佈置上要考慮更全面,一個班的孩子較多,佈置時注意範圍要大,要有一定的距離,一次要能容納下這麼多的小朋友,這樣應該會避免混亂現象的發生,使遊戲表演很好的進行。

3、在表演時可以配上舒緩的背景音樂,以緩和孩子們的情緒。

4、各個環節還可以更緊湊一些。

對於遊戲混亂的情況,也有同事提出,孩子看見佈置在那裏的蘋果、香蕉等肯定會興奮的,可以把這些先遮擋起來,可能會好些。但又考慮到事先先遮擋的方法已經不再提倡,而且把遮擋物拿開又需要花費時間,所以這次還是以開放的形式出現。修改後將再次試教,面對陌生的孩子們,說心裏話,對於遊戲的環節我心裏真的沒有底了,有點心理障礙了。但願這次能順利進行。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9

優秀繪本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圖畫,深受小朋友喜歡。因此,教師往往通過邊深情並茂地講述故事邊適時引導幼兒閱讀圖畫的方法來感受隱藏在圖畫背後的東西,既給以知識技能又調動情感態度,這對孩子的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月亮,生日快樂》的教學設計,意在透過言簡意賅的文字與精緻生動的圖畫,讓孩子在聽故事的同時,引導他們感悟朋友之間那種互相友愛、互相寬容體諒、分享彼此快樂的純真友情。在本次活動中,讓我感受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適當提問,給幼兒思維的挑戰

提問是集體教學活動的核心,日本著名教育家齋滕喜博甚至認爲:提問是"教學的生命",不合理的提問會抑制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降低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簡單地認爲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提問越多,越能夠啓發幼兒,不提問或少提問就是灌輸,就是注入式教學。但研究表明教師提問過多,會限制幼兒思維活動的空間,剝奪他們發現體驗的機會,因此低質量的提問幼兒就不願意也無須動腦筋,機械性的"是"、"對"無法對幼兒的思維構成挑戰。在本次活動中,我更多的是採用讓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的方法,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綜合感知畫面使他們的思維更具體更豐富。如在觀察封面時,我不再採用常規的提問:"你看到了什麼?他們在幹什麼?"等,而採用了跳躍式的提問:"請你仔細看這個封面,你會想到什麼?"這樣幼兒的回答就不會停留在表面的圖象上,而更多的是讓幼兒自己想到了"它在幹什麼?""他在想什麼?"等等。考慮到是大班的幼兒,簡單的提問只能束縛幼兒的思維,因而轉換了提問給以思維的挑戰。又如,在講到小熊爬到山頭和月亮對話,引出"回聲"這一概念時,我問:"聽到這裏,你有覺得奇怪嗎?"從幼兒內心的感受出發來引起幼兒對"兩種聲音"的好奇,通過幼兒自身的疑問來解決故事中的難點問題,這樣的提問給了幼兒自主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老師一味地看圖灌輸。但最後結尾部分顯得輕描淡寫了些,怎樣讓幼兒把體驗到的朋友之間那種互相友愛、互相寬容體諒、分享彼此快樂的純真友情昇華,這是值得商榷的。

二、注意傾聽,給幼兒適當的評價

評價是尊重幼兒主體地位、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有效的評價能強化幼兒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喚醒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慾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要做到有效地傾聽才能展開有效的評價。如一位幼兒在說到封面上"小熊對月亮說'月亮,生日快樂'時",我馬上意識到該幼兒能認字,於是說:"你認識這些漢字嗎?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在聽到我的肯定後,該幼兒笑眯眯地坐下了,說明老師的評價激勵讓孩子非常滿足和自豪。

三、對話繪本,給幼兒情感的體驗

我們對一些繪本的分析,往往是將傳統的理解"灌輸"給了幼兒,幼兒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觀點。然而,完美的閱讀過程絕對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根據幼兒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識等對作品進行理解的過程。作爲閱讀主體的幼兒,由於認知結構、性格愛好和閱讀經驗的不同,所獲得的感受和結論也就不會完全相同,對繪本的理解也就存在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有過早地拋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及時地設疑質疑,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體驗去理解繪本。如在講到"小熊把帽子掛在樹枝頭,期待月亮能戴上帽子"的時候,我讓幼兒自己體會:"你希望結果怎麼樣?""如果真的戴上了,你會怎麼樣?"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知理解繪本中小熊的期待心理和對朋友的真實態度。

四、留有遺憾,給教師反思的空間

在課堂上,教師往往會不容幼兒有"越軌"行爲,期待的是他們能按照老師設計好的思路按部就班順利完成,但這樣往往將許多精彩的風景遺漏,讓孩子的個性、自信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在本次活動中,當我急切地想讓幼兒根據畫面想象小熊爲月亮戴上帽子的辦法時,一位幼兒站起來,居然根據文字念起來:"當天晚上,小熊把帽子掛在樹枝上……"哦,天那,這位孩子居然認識那麼多的漢字,而且一字不差!我擔心錯過其他孩子精彩的想象,竟沒有給以評價就倉皇地讓其坐下……事後想想,我這樣的舉動是多麼的幼稚,我怎麼就不可以說:"是啊,除了觀察畫面我們可以知道結果之外,這位小朋友的本領更大,可以看懂書中的文字,真是一個愛學習的了不起的孩子。"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這位孩子對今後學習的態度肯定更加自信。事後他老師也說,"這是位不愛舉手說話的孩子,但很認真認識不少字,一點也不像個男孩。"聽了他老師的話,我更加自責,是啊,我本可以給他一方展現才華的舞臺,或許因爲我表揚了前一位小朋友的好學才激起他回答問題的慾望吧,可卻因爲我的自私把他的好學和自信剝奪了!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10

培養幼兒學會與人合作的品質已是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大班幼兒由於年齡特徵影響,在以自我爲中心現象,合作機會的缺乏,合作意識的淡薄,合作要求不明確,教育要求不統一幾方面存在着問題。針對我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從幼兒與教師的合作,幼兒與家長的合作兩方面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反思,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方法。

1、合作環境的創設。

2、強化幼兒的合作情感體驗。

3、正式教育與隨機教育相結合。

4、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

5、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

6、鼓勵爲主,懲罰爲輔。

7、對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和一貫性。

8、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人來到世上,一個重要的生活和生命課題就是:學會合作。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能力來培養新一代,這四種基本能力是——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其中”學會共同生活”便指要培養孩子在人際活動中能與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由此可見,培養幼兒學會與人合作的品質已是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幼兒期是人生初級階段,也是培養良好習慣,促進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而”幼兒合作”既體現出幼兒社會性交往發展的水平,又是人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在未來社會中,只有能與人合作的人,才能獲得生存空間;只有善於合作的人,才能贏得發展。人的合作性必須從小加以培養。

縱觀現幼教界對”幼兒合作能力培養”的重視度,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就充分顯視出了。如教育內容與要求中,五個領域處處體現出了”合作”的精神,健康領域:“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幼兒堅強,勇敢,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和主觀,樂觀,合作的態度。”語言領域:“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語言發展具有特殊意義。”社會領域:“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科學領域:“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藝術領域:“爲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而在一片紅紅火火的”對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研討聲中,我結合實際情況,對自己執教的大班幼兒間的合作現象及問題進行了實實在在地反思,同時也提出了一點自己的拙見。

首先,讓我們來理解”合作”的意義。所謂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爲了實現共同目標(共同利益)而自願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和協調(包括言語和行爲)而實現共同目標(共同利益),最終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對於幼兒來說,在遊戲,學習,生活中,能主動配合,分工合作,協商解決問題,協調關係,從而確保活動順利進行,同時每個人都從相互配合中實現了目標,這就是合作。

目前,有些教師雖然意識到幼兒合作的重要意義,但對合作的含義瞭解不夠,對幼兒的指導也顯欠缺。幼兒既缺乏合作的意識,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會協商,不會分工與交流,遊戲過程中發生矛盾時常以告狀或攻擊性行爲來解決,遇到困難往往求助老師而不知從同伴那裏尋求幫助,同伴遇到困難時也沒有意識去協助解決。大班幼兒由於年齡特徵和一二年的集體生活的影響,在與人合作的方式方法上,在一定程度上較小,中班幼兒有些進步,但在很多方面還存在明顯的”不合作態度”,讓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看。

一、以自我爲中心現象

現在的孩子多爲獨生子女,他們集長輩的疼愛於一身,一般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久而久之,有的幼兒心目中只有自我,毫無旁人。如分配玩具時,幼兒各自搶一大堆,自管自玩:外出散步時兩人拉手,走得快的根本不管走得慢的是否能跟上。這種缺乏合作精神的行爲,對於他們將來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二、合作機會的缺乏

因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居住環境改善了,大多以獨門獨戶爲主,家長們忙於工作,生活,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陪孩子,教育孩子。作爲獨生子女的他們整日一人呆在家裏,無語言,無溝通地獨自玩玩具,做遊戲,更難談得上與人合作了,久而久之,在幼兒園也養成了一人坐着看書,對着魚缸裏的小魚自言自語,拿着新積木不知怎麼搭,也不會問旁邊搭出好多造型的同伴。如果增加幼兒平時的合作機會,積累了經驗,我想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吧。

三、合作意識的淡薄

正是由於合作機會太少了,幼兒腦中對於”合作”印象模糊,意識淡薄,從而導致他們做事事半功倍,不能圓滿完成任務。就像在一些主題活動中,我要求幼兒用棉籤畫各種顏色的菊花,每個幼兒只發了兩根棉籤,而每組桌上卻有五種顏料,且顏色不能搞混,怎麼才能畫出又多又好看的菊花 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得出合作的好處。但從上交的美術本反映,部分幼兒限於棉籤的數量,只畫了兩種單調的顏色;部分幼兒用兩根棉籤重複使用多種顏色,使得顏料變色,畫面烏七抹黑,自己身上,臉上一團髒;只有極少部分幼兒想到了互相合作,交換棉籤顏色,畫得又快又好。

四、合作要求不明確

雖說大班幼兒有自己的主見,但他們畢竟還小,社會經驗不豐富,在做每一件事情時,須大人認真的指導,提示,且幼兒的合作意識淡薄,更需要成人在教合作方法的同時,明確講清合作的要求,這能幫助他們更好的建立合作關係。不過,我們有些教師和家長,在疏忽中,往往忘記了交代清楚,只是口頭上不斷催促”你們自己好好合作一下!互相合作啊!”怎麼合作,從何開始,幼兒搞得一頭霧水。有次我就親身經歷過,在娃娃餐廳的區域角剛佈置好,開始活動時,由於我正忙於教學活動的準備,有幾個幼兒過來問我:“老師,這些碗幹什麼用,可不可以拿到娃娃家裏去 誰做廚師,誰做服務員呀。”我應付道:“你們自己商量,合作着玩吧!”結果,等我忙完了,回頭一看,娃娃餐廳亂七八糟,幼兒爭做廚師,正鬧得不可開焦,此次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失敗了。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五年級的一節繪畫創作課。既然是配畫就不能隨心所欲展開創作,必須在理解兒歌和童話故事的基礎上展開創作。而要配好這些畫,又豈是件易事,它是對學生繪畫能力的一次全面考試,也是學生綜合素養集中體現,這裏基本涉及到學生所有學過的美術知識,如:構圖,色彩的設計,概括提煉,多樣的繪畫手法……

在準備這節課時,我想這節課最重要要達到什麼目的?是鍛鍊學生由抽象文字而產生藝術形象,然後用美術形式加以表現的學習過程。這就算對高年級學生來說也是有難度的,特別是不光把兒歌故事中的情景描繪出來,更重要的是還要具有藝術美感。

在上完這節課後,感覺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表現在獨創能力較弱,過度依賴參考作品,美術基本功欠紮實,頭腦中的形象儲備不足,所以創作起來有點困難。還有一個就是作業時間問題,一節課內要好創作好這樣的作業,還要點評分析,着實相當困難,有個疑問:像公開課一定要所謂的結構完整嗎?如果把這節課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注重引領感受,第二課時注重實踐分析,是否可行。

另一方面,如果學生平時的繪畫課學得紮實,而不是每一幅畫都是半途而廢,我想情況應該會有所改善。學生的習慣很重要。我在教學中,感覺學生難得不是不會想像,他們很會想像,之所以出現像陳老師所說的那種學生過度依賴範本,而不肯動腦,其實學生是不肯動腦考慮怎樣構圖、怎樣創造新形象、怎樣組織畫面。因爲學生自己的創作,完全是有學生自己從頭到尾自己構思、組織畫面、構圖、着色、使畫面逐步調整完美,符合美術的審美要素。一堂課給我帶來的思考會有很多,不過有些問題卻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可以得到解決,這正是困惑所在。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12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是:

1、感受成長的喜悅和快樂;

2、能有感情地朗讀兒歌,表現出成長的自豪感;

3、在討論身體外部特徵變化的基礎上嘗試按照格式仿編1到2句兒歌內容。

在進行教學前我準備了教學掛圖和小朋友的小時候照片還有一條很小的褲子,同時教學前看幼兒用書時,發現了一個小小的問題《長高了》這首兒歌教師用書與幼兒用書不同,有一句兒歌內容不一樣,教師用書是"花褲子,變短了"幼兒用書是"小褲子,變短了",經過考慮我選擇了用幼兒書上的兒歌內容進行教學,利用幼兒在家複習。

經過了精心的準備,所以此次教學活動整體氣氛都很好,教學目標1、2兩點幼兒很自然很容易就達到了,就是第3點目標:仿編兒歌內容,出現了一個讓我比較苦腦的問題,幼兒在仿編兒歌的時候總是轉不過來,聯想不到別人的東西也會變小變短,我想了想可能是因爲我的引導吧!因爲一開始我只是口頭上的解釋和引導了一下,是乎有點高估了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之後我便用實物和動作進行引導,這時纔有一部分孩子反應過來。

從這裏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孩子的思維必須借住具體.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13

在一次區域活動中,我正在“美髮廳”旁忙着收拾東西。“小姐,你要美髮嗎?”一個甜甜的聲音在背後響起,我沒在意。“____小姐,你要美髮嗎?”聲音加大了,原來在叫我,居然還敢直呼其名,簡直“膽大包天”,因爲確實忙就沒理會。忽然,感覺束好的長髮在背後被一雙小手摸着。看來“美髮師”看上了我這一頭長髮,不去美一下是不行的。再說孩子們怎麼知道我的名字呢?乾脆將計就計趁機調查一下。

主意打定我放下手中活,轉身笑眯眯地說:

“誰是美髮師,你是怎麼知道我的名字的?”小女孩菁菁站了出來,“我是美髮師,絕對給你做好。

”“聽張老師喊你唄,我就知道了。

”她一臉神氣的樣子,原來這麼簡單。

一場顧客與美髮師之間的自由交談開始了。

美髮師:“你得低下頭,把頭髮低下來。”

顧客:“你們這兒沒有專門洗頭用的長躺椅嗎?這樣不舒服。”其實我是怕她們把頭髮弄的一團糟。

於是菁菁叫了小文文、亭亭等幾個小女孩七手八腳的忙了起來。一會兒,她們就用幾張小椅子拼了張洗頭躺椅。一切動作都比較專業:

拔掉我的髮圈,象模象樣的抓搓頭髮。打開假水籠頭衝了衝、吹頭。

美髮師:“你想做什麼髮型?”

“你看我做什麼好,就做什麼吧!”我裝做很隨便的樣子。

美髮師:“你會唱《青藏高原》嗎?”

“不會”我如實回答。

“你唱歌不行!”美髮師評價到。“你知道這首歌是誰唱的嗎?”,“不知道。”我索性裝糊塗到底。

“你怎麼什麼都不知道呢?是一個叫韓紅的人,她是一個胖豬豬。”美髮師越發得意起來,“這首歌很難唱,我姨媽會唱。”她一邊做一邊說。“我給你做個韓紅式的髮型。”

“好吧!”顧客答到。美髮師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拿剪刀,象模象樣地剪起來。閒聊更深入了。

“我以後教你唱。”多麼自信、自主的孩子。我笑了。

案例分析:

《綱要》

指出“建立和諧有效的師幼關係是促進師幼互動的有效途徑……”

如何建立和諧、有效的師幼關係呢,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尊重幼兒。教師要尊重幼兒的言行、想法,與幼兒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關係,積極營造和諧的氛圍。案例中,很好的反映出教師的這儀觀點:當小女孩菁菁直呼其名,請她理髮時,教師笑眯眯的應答孩子,轉身投入到孩子發起的遊戲中。再遊戲的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幼兒爲遊戲的主體,適時的點撥。

其次,教師要準確定位自己,做平等中的首席。

《綱要》告訴我們“教師要做一個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誠然是要教師準確定位角色。案例中小女孩要與教師玩“美髮廳”的區域遊戲,教師“放下手中的活”積極的投入到遊戲中,很樂意的扮演起顧客來,發生在“美髮師”與顧客之間的對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朋友式的老師。

在“美髮師”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合作並引導着幼兒,對於幼兒的問題是“有問必答”,使其在自主的遊戲中得到發展。最妙的是教師的隱性引導。在此時教師做個“一問三不知”的“無知人”:“裝得很隨便”;“索性裝糊塗到底”,正是教師的這種看似不導的引導方式增強了幼兒的自信:“象模象樣的抓搓頭髮”;“越發得意”,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七手八腳的忙了起來”;“用幾張椅子拼了張洗頭躺椅”;“比較專業”;“左手拿塑料推子,右手象模象樣的剪起來。”,充分體現了孩子的自主性積極教師的主導地位。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14

現在天氣越來越冷了,我們小班的孩子們也都要早早的起牀,然後冒着寒風來到幼兒園。有些寶寶來到班級後,會和我說:“老師,好冷呀。”我會摸摸他們的小手,的確冰冰涼的。不過有些幼兒帶着手套來,他們的小手就不是那麼冷了。在冬天手套幾乎是每個幼兒都會用到的保暖用品,因此我設計了此次活動,希望通過本次活動使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感知冬天的手套的不同款式及材質,又通過幼兒的自我嘗試探索如何戴手套,來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提高幼兒動手能力。而且本次活動我始終圍繞:觀察討論——初步嘗試(發現問題)——再次嘗試(解決問題)——總結經驗這一探究模式進行,即體現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又培養了幼兒對科學的興趣,與我班子課題相符。

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定爲了解手套的不同質地和樣式;難點定爲探索如何戴手套。爲了使幼兒瞭解到手套的不同材質及款式,我首先給予了幼兒大膽表述的機會,介紹自己的手套,在介紹的過程中,重點引導幼兒發現手套材料、款式的不同,在醒目的圖譜的幫助下,幼兒很快就突破了這一學習上的重點。

掌握正確的戴手套的方法是這一活動的難點所在,在突破難點的過程中我始終堅持循序漸進、尊重個體差異等教學原則。先讓幼兒初步嘗試,在初步嘗試中去發現問題,其次我又給予幼兒再次嘗試的機會,在再次嘗試中去解決問題。考慮到幼兒個體的差異性,在本環節中我讓剛纔戴好的幼兒換一副款式不同的手套戴一戴,請戴錯的小朋友再把手套重新戴一戴,使每位幼兒真正牢固地掌握戴手套的正確方法。在幼兒的初步嘗試戴手套中,我發現戴合指手套幼兒比較容易正確掌握,而嘗試戴五指手套的幼兒中大多幼兒的五個小手指沒有一一對應的伸進手套中。於是,在以下的講解中,我做了調整,將重點放在瞭如何正確戴五指手套,並結合兒歌的形式爲幼兒小結戴手套的祕訣:“圖案朝上平平放,拇指擺擺對對齊,五個手指分分開,小手慢慢往裏伸”,再引導幼兒通過比較,使幼兒發現戴合指手套與五指手套的不同(手形的不同),即大大縮短了教學的時間,又可在觀察比較中培養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於受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較弱的緣故,整個活動中教師的引導語也多,教師地位不夠“隱性”,應完全放手讓孩子去探索、操作、交流。整個活動中教師應只是一個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突破活動的難點:探索如何戴手套的過程中,應放手讓幼兒主動地去探索、交流和合作。可以請沒有戴成功的幼兒說出自己的困難再請戴成功的幼兒爲他(她)解決問題,把活動的主動權還給了幼兒,使幼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動者。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15

這是一首活潑富有童趣的歌曲,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幼兒在音樂中感知手的動作變化和與身體接觸,進一步瞭解身體的不同部位,從而產生愉快的情緒,歌曲的旋律主要在兒童最感舒適的音域內進行,速度爲中速,,節奏平穩,節奏是音樂要素之一,這首歌曲正是運用了這樣的節奏來表現遊戲時的歡快的情緒,適合小班幼兒演唱。

對立學習音樂小朋友們都喜歡,但是遊戲他們就更喜歡了,學習起來也很容易掌握,那我們大家一齊先來做一個幼兒聽有節奏的口令,用手指做合攏、放開的動作。反覆做幾次,交換順序。讓幼兒明白合攏就是兩手合在一齊,放開就是把手分開放在兩邊,孩子們的注意力都十分集中,都表現得很用心興奮,想明白老師到底會發出什麼樣的口令。在老師發出口令後,寶寶們立刻做了起來。有的寶寶還會跟着老師說合攏放開。遊戲是小班幼兒的最愛,它在幼兒學習中起着重要的動力作用。讓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則不會使幼兒感到枯燥無味,同時讓幼兒體驗在羣衆活動中的樂趣。這一環節中,運用遊戲的方式直接進入教學資料。之後老師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在說說、做做中理解歌曲的資料,着個環節的分段教學法加深了幼兒對歌曲的印象,讓幼兒熟悉了歌詞,爲後面的學唱整首歌曲做好了鋪墊。帶領幼兒邊唱歌曲邊做相應的動作。在表演歌曲中,老師引導幼兒透過自己的理解來表現歌曲的歡快情緒,同時也帶給給幼兒自我表現的機會。透過表演演唱使聽衆感受音樂的藝術形象,產生聯想和想象,進而到達審美的目的。由於幼兒的年齡較小,常常以自我爲中心。透過運用表情、動作來表現歌曲,並在表演中能有意識的與同伴進行交流與合

作,對幼兒來說有必須的難度,需要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忙經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

音樂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今,倡導“讓幼兒主動學習,讓孩子成爲學習的主人。”已成爲教育工作者的共識。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學的歌唱活動中發揮孩子的主體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是人們常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在這個活動中,我遵循了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此刻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唱唱、聽聽、看看、想想、動動的簡單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

本活動意在打破傳統單一教學模式,透過師幼互動,運用形象生動的遊戲,以鼓勵、賞識的方法來調動幼兒用心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幼兒愉快地投入到整個活動中。

幼兒園小班教育教學反思 篇16

本次活動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

1、從幼兒興趣出發,對小班幼兒的“生成”內容進行探究

“有趣的豆寶寶”活動是在“春天”的主題背景下展開的。春天正是萬物復甦、播種莊稼的季節,幼兒也帶來了很多美麗、多姿的植物寶寶,教室裏的植物角越來越豐富。一天早晨,爲植物寶寶澆水的幼兒發現了一個露出一點點的紅薯芽,幼兒非常興奮,有的長時間地靜靜觀察,有的互相轉告……大家對此非常感興趣。根據幼兒的興趣點,我們及時設計了本次學習活動“有趣的豆寶寶”。

2、活動設計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具有挑戰性,給予幼兒探索的空間

結合小班幼兒發展手部小肌肉的目標和要求,我們通過認一認、聞一聞、比一比等各種感知覺讓幼兒全面認識各種豆子。我們還增加新鮮的蠶豆、豌豆請幼兒剝豆,讓幼兒體驗豆子的各種特點,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

在集體活動後,我們又在延伸活動中讓幼兒觀察門衛老伯伯種豆子,以及和爸爸媽媽一起嘗試種豆子,再次挑戰了幼兒對豆子特徵的觀察,並引發幼兒種植豆子的興趣,爲他們的繼續探索提供了空間。

3、親子互動,共同承擔教育任務、分享活動的快樂

從幼兒帶豆子到幼兒園→觀察豆子→剝豆子→品嚐豆子,“有趣的豆寶寶”活動在教室裏開展得有聲有色,爲了讓幼兒更全面地瞭解豆子,觀察豆子的播種和生長過程,我們別具匠心地請幼兒種豆子。考慮到小班幼兒年齡小,並且與家長一起進行種植,能在家長的指導下仔細地觀察,所以決定讓幼兒和家長一起種豆子。家長們十分配合,參與度很高,對於教師發放的“成長記錄”,很多家長都認真地以多種形式進行記錄,有的用照片加文字說明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以日記的形式進行記錄,有的以繪畫的形式進行記錄……仔細看這些記錄的內容,可以體驗和感受到在這一過程中親子互動的成功。這樣的方式,不但增進了家長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瞭解,而且還讓家長在參與的過程中分享與幼兒一起學習的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