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8K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1

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感悟上,還是在局部探討上,我都力求體現一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文本的撞擊,與老師的撞擊,以及他們之間的互相撞擊,都是在思考中閃現的智慧的“火花”,體現了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精選14篇)

例如:我在讓學生自由讀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時,讓他們畫出不理解的詞句並提問,培養他們學會質疑,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他們很快就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如:“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說是“深沉” 的?“墮落”、“悲涼的點綴”、“憂愁”的含義等等問題,然後分組或集體“合作探究,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體A現了由不懂到領悟的過程,同時也體現了尊重個體、重視過程這一思想,學生的積極發問和答問,再加上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在不經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帶給我們的享樂――語文不再是無趣的了,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學有了它獨特的神韻了。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2

通過讀文、討論、暢談,同學們認識到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作者是借行道樹的自白,來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讚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並且明白一切神聖的事業都是這樣,需要你爲此承受犧牲,但是爲人們的幸福而犧牲個人幸福的人,他們是神聖的,他們也是幸福的,這種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比如,讓學生舉出例子來說明“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他們在合作學習中互相啓發,又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有的說:“清潔工所從事的工作雖平凡,但神聖,他們每天起得那麼早,爲人們能有清潔安適的環境而辛苦的勞作,無怨無悔,他們不正像行道樹一樣默默地奉獻着麼?他們感到幸福,這是深沉的幸福。”“還有教師,他們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把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三尺講臺。”等等。

我以讀開啓這一課,讓學生朗讀讀文,畫出生字詞,再通過查找工具書、看註釋,弄清詞意,讀準字音。然後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找出行道樹與原始森林的對比,行道樹與沉浸在夜生活歡樂之中的市民的對比,可以體會“痛苦”二字,體會他們的自我犧牲精神。這堂課,我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整體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進而感知美、體味美。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3

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用平實而富有情感的語言,抒寫了奉獻者的情懷,讚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作者賦予行道樹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樹的自由,道盡了作爲奉獻者的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蘊涵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感悟,引發了我們讀者對生命的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啓發學生更深地理解,從中得到一些對人生有益的教育。

行道樹作爲樹,它們的家本來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裏,那兒空氣清新,它們本該像同伴那樣,在那兒聽小鳥唱歌、看日升日落、雲捲雲舒,過一種悠閒自得的生活。可是由於命運的安排,它們離開了家,離開了同伴。“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成了一列行道樹。這個它們沒有想到,它們也曾爲此而悲──“這無疑是一種墮落”,但是它不需要別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並把它作爲自己的選擇——“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作出這種選擇是艱難的,惟其艱難,才更體現了生命的存在的價值——勇於接受命運挑戰,不屈服於它。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當你處於不可選擇的境地時,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樣你的生命將擺脫平庸。

選擇和接受了行道樹的生活,就意味着奉獻與犧牲,就註定在內心和外在都要承受更多的痛苦。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沒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白天,默默的迎接太陽,奉獻清新的空氣,阻擋風沙的侵襲,沒有人在意和了解。行道樹們付出卻得不到人們認可的痛苦和孤獨之感更加強烈,然而痛苦是一種磨練,更是一種考驗,只會使它們意志更加堅強,信念更加堅定,因爲它們知道,自己選擇做行道樹,爲城市奉獻一切這是神聖的事業。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4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意境雋美,所蘊含的道理非常深刻。而學生對盲童的生活缺乏經驗,對生活的思考也缺乏經歷。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安排以下環節:首先直接介入課文主人公盲童安靜,介紹她是一個盲童,並讓學生親身體驗盲人生活中的不便(課堂小互動),然後在有了學生的體會後,點明盲童安靜創造出的一個個生活奇蹟,以此爲課堂的線索展開,讓學生初讀課文,找出盲童安靜創造的奇蹟的語句、段落,藉機導入品析課文,探究體悟,觸摸春天,感悟盲童安靜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並昇華到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身邊的故事,明確只有用心感受生命,才能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繽紛世界。

在閱讀教學中,我本着落實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原則,在品析盲童安靜創造出的生活奇蹟時,既有朗讀的指導,又有寫作方法的指導,還注重了教學方法的多樣。

總之,從最初的選課、備課、設計教案到一遍遍反覆的摹課試講,最終的課堂教學,真的讓我深深體會到了要上好一堂課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也讓我領悟到了自己離一名優秀教師的距離還有多遠。因此,我將以此爲契機,不斷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一次教學反思。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5

教學一篇課文重整體感悟,最好有一條貫穿、統領教學設計的線索,以達到“牽一髮動全身”之效。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龍睛”,能夠從一點輻射全篇。再次多遍研讀課文。我發現:

課文其實就是通過牛和鵝眼裏感覺到的人,與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牛和鵝對人的不同的態度。也就是牛和鵝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反映也不一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廣,從各個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這節課,總的看來上的還是成功的,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能力,整堂課不是空架子,而是注重了課堂的時效性,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語文課。

這次授課雖然覺得修改的次數比較多,自己也覺得比較辛苦。但每次的修改對自己都是一個提高。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自己能夠不斷的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也喜歡自己永遠是孩子們喜歡的王老師,孩子們能在我的語文課中學到真正的知識!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6

本節課由於教師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的指導不夠。比如學生幾次把“扳(pān)”讀成“bān”時,教師應及時出示“扳”通“攀”是通假字,既掌握了字音,又瞭解了文言知識。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爲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爲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7

在學習《比本領》這一課時,在初讀了課文後,我說:“同學們,你們現在有什麼問題想提出來,可以和老師說一說。我們試着來解決一下。”話音剛落,就有好幾個學生舉起了小手,我心理暗自高興,“不錯嗎,我班學生能在初讀課文後就能提出問題,看來預習到位。”於是我就叫起來一個。他說:“老師,梅花鹿爲什麼跑得快,而猴子跑得慢呢?”這個問題一說出來,我很吃驚,學生怎麼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難道這樣的話還叫問題,給人的感覺是在和人較勁。但轉念又一想,不能打消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於是我說:“這是和它的生理有關,是天生的。”這樣這個問題就算是這樣應付過去了。下課後,我認真地思考了,認爲對於學生的提問,作爲教師的我應該有效的指導,這樣纔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一、指導學生會提問

我們知道,語文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社會、倫理、道德等,可以說無所不容。語文雖然有豐富的人文內含,但語文有語文的特點,語文課不能上成思想教育課或自然科學課。所以,教師滲透學生提問的方法和着眼點很重要。一般是是讓學生圍繞課文內容來提問,問題是爲理解課文而服務的,不能架空課文浮想聯翩的亂問。提問的方法有很多,如分析課題提問、抓住主要字句提問、體會人物的角色特點提問等。要鼓勵學生提問,要讓學生處理好問題與語文知識的聯繫,問題與生活的聯繫,問題與自然科學的聯繫。

二、指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先讓學生認真讀書,在讀不懂的時候再問,這就避免了問題的盲目性。而且有問題了先在小組內討論,這樣淺顯的問題在小組內就解決了,減少了無用的消耗,同時優化了問題,使問題更有價值。在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提出,鼓勵不同的見解。

總之,課堂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但要有方式方法,讓學生緊扣所學課文提出相應的問題,達到良好的學習目的。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8

本節課上得成功在於: 能把《新課程》嶄新的理念在上課前一節課先和學生講清楚,打破原有的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告訴學生:老師和他們是平等的對話關係,講臺並非是老師專有的陣地,老師要常常把講臺讓給學生,讓他們也神采飛揚站在這裏施展自己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顆種子都感受到春天的陽光。我對學生提出幾個“允許”:允許學生與老師爭論,允許保留不同於老師的差點,允許隨時質疑老師的講述。在把新課改的理念滲透給學生的基礎上開始上新課,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班上有個學生叫王偉凡,一回到家裏,就嚷着要爸爸媽媽也和她是平等的關係,因爲老師今天告訴她們: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由此看出,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相當大。

對一節課成功了,我們要及時總結經驗;失敗了我們也要認真總結、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找準癥結所在,以便於彌補不足。教學第四自然段“風箏事件”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開展討論,上臺表演整個事件的過程,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幾分鐘後,全班沒有一位同學舉手,我只好點名兩位同學上臺表演,結果效果相當差。兩位同學用非常生硬的動作、語言,斷斷續續地說完整個過程,引得全班同學議論紛紛,我也覺得十分尷尬。課後我自我反思:學生表演時沒有道具,憑空想象,加上也沒有對話描寫,只能通過動作、表情等來表達,因此,學生做起來困難。並不是所有課文都能通過表演來增加學生的空間,要因文而異,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9

《巴東三峽》選自語文版第一單元,是一篇遊記文章,遊記文章需要學生掌握理遊蹤,賞遊景,悟遊情。再有就是清楚明確三峽各個景點位置及特點。文中有好多提及歷史故事如劉皇叔託孤,孫夫人等,都大概介紹了下,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語言描寫運用多種修辭手法,主要掌握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1、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主要運用朗讀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同時教師加以點撥,並結合多媒體教學,既形象直觀地演示各峽特點,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激發他們的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2、教學過程設計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瞭解作者的遊蹤,在學生讀課文時,出示三峽的景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時,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找出,同時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解決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的突破,作者極狀三峽山險水急的景物特點,但作者的情感寄託卻是隱匿在昭君出塞和劉備託孤的典故中,這些人物對推動當時的社會歷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揭示出在歷史處於危難時期俊傑當敢逆流而動,推動歷史進步的文本內涵。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10

爲了更深刻地認識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風貌,我想到了多媒體,在這課的資源中,有一段視頻,作者在東籬下采菊,悠然自適的情形,我讓同學們觀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話並告訴同學們:是真名世自風流,作者有才學而不拘禮法,活得自然,活得灑脫。

本課學生不僅學會從課文本身理解人物,也體會到這是一種社會生活狀態,是贊是否,同學看法不一,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再想到當今社會,我不知不覺對學生的人生觀進行着一些滲透。

學生需要開擴的視野,需要有對生活的認識和思考,這是我在教學本課的一點粗淺認識。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11

《最後一頭戰象》記敘了在抗日戰爭中倖存的最後一頭戰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來到打洛江畔緬懷往事,憑弔戰場,最後在埋葬着戰友的百象冢旁邊挖了一個坑,將自己莊嚴掩埋的故事。文章語言優美,描寫生動,以充滿深情的筆觸歌在這裏開始書寫日記、心情…頌了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

課文篇幅較長,但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邊讀邊思的習慣已經養成。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先從整體入手,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在整體感知課文後,讓學生談談對嘎羧的印象,然後抓住重點語句研讀,避免逐段講解的繁瑣,以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學生在充分批註感悟下,體會到了戰象的善良、忠誠的高尚品質,受到了教育。我採用了長文短教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要有一定速度,快速讀文,通過抓主要事件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引導學生品讀文章的細節描寫,體會嘎羧的情感,感悟作者具體細緻的表達方法。因爲文章篇幅較長,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我沒有做到面面俱到,我確定以文章當中的細節描寫作爲教學的主要內容,精選出比較典型的句段讓學生品讀感悟,習得方法,加以運用。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12

教學時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第一自然段此處想像:小樹看到小花鹿在樹林裏蹦蹦跳跳地玩,非常羨慕,它心裏會怎麼想呢?這樣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 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培養。第三自然段體會根的重要作用。此段引導想象,培養創新精神。引導學生思考,小花鹿又來到了樹林裏蹦蹦跳跳地玩耍,小樹 看見了,心裏想什麼?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通過學習學生學會了懂得不要總是羨慕別人的長處,自己的特長也是好的這個道理,學生想不到這一 點,教師做到點到即可。

教學時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第二自然段藉助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小樹夢見自己沒了根,可以像小花鹿一樣蹦蹦跳 跳,在樹林裏自由地玩耍。通過直觀的課件感受小樹多高興啊,該怎麼讀呢?引導學生通過師讀、學生讀、評讀等方式讀出句子的語氣。第三句出現了轉折,在小樹 玩得正高興的時候發現自己喝不成水了,提問:這時怎麼樣了?應該怎麼讀?引導想象:小樹沒有了根,離開了土地會怎麼樣?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從而讀出小樹 由高興到着急的心情。

生字“渴”和“喝”的區分是難點,在學習時利用順口溜“渴了需要水,喝水要用嘴”來記,寫字時重點要用偏旁聯繫字義。“沒”字中的新筆畫橫折彎容易寫成橫折彎鉤。重點進行了指導。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13

以“春天的雨點,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發勃勃生機。春天的雨點,彷彿也落在達麗瑪心裏。”爲線索串聯整堂課的教學。並讓組織學生集體交流,通過點撥,使學生懂得前後兩個“春天的雨點”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進而理解課題的雙重含義:它既指大自然裏的雨點兒,同時又用來比喻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

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鼓勵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解決。在學習1—3自然段中,讓學生在自己讀書的基礎上同學間相互提問,然後通過讀書自己解決問題。學習4-6自然段依法進行小組學習。使學生在讀書中養成愛問、會問、善問並能帶着自己的問題讀書、思考的良好習慣。注意對學生的及時評價和個性化評價,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欣賞。

聯繫實際,表達情感。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思考並討論以下問題: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有跟達麗瑪相類似的經歷,能給大家說說嗎?學生通過聯繫實際,進一步感受到老師真摯的愛,爲擁有這份愛而感到幸福。

行道樹課堂反思總結 篇14

課文第三段描寫小河的文字極其優美,我很希望讓學生將這段話讀好。可是,我一連請了幾位學生,發現他們不是讀得生硬就是太快太平,毫無美感。這時,我想起某一專家說過的話:“能根據句意就能繪出畫面的句子,教師就應引導學生將文字轉化爲畫面,變抽象爲形象,用畫來表現美,同時來感受美。”於是,我鼓勵他們拿起畫筆,邊讀邊畫小河、小魚、波紋……學生作畫的興趣很濃。當我再次請他們朗讀的時候,我感覺到同學們已來到了那條清澈見底的小河邊,正津津有味地欣賞美景呢?

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讀者展現了北大荒原野熱鬧非凡的景象。爲了讓學生在朗讀中表現這份熱鬧,我事先採用了表演這一形式。我請兩組學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搖動着豆莢,發出了嘩啦啦的笑聲”和“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等動作,另兩組學生表演“榛樹葉子全都紅了……”。學生們發揮想象,做出了合理的動作,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咱們的教室,使我們的課堂也熱鬧非凡。之後的朗讀聲情並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看來,在朗讀之前,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去感知教材,感受課文所表達的情境與情感,這無疑是爲有感情朗讀添加了幾滴“潤滑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