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扶貧攻堅工作彙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K

扶貧:不僅要幫助貧困戶通過發展生產解決生活困難,更重要的是幫助貧困地區開發經濟,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勤勞致富的道路。

縣扶貧攻堅工作彙報

20xx年縣扶貧攻堅工作彙報範文一: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立於1954年,是全國唯一的裕固族自治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一線,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120—200公里,與甘青兩省7個市州15個縣市區接壤,總面積2.4萬平方公里。全縣轄6鄉2鎮、9個國有林牧場、101個行政村和3個城鎮社區,有裕固、漢、藏、蒙古等16個民族,共14554戶37579人,其中農牧業人口2.55萬人,占人口總數的68%;少數民族人口2.1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56.5%;裕固族人口1.02萬人,占人口總數的27%,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1.5人。境內分佈有冰川964條,總儲量159億立方米;有水源涵養林3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1.8%;全縣草原2565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原2133萬畝;有耕地10.36萬畝,是一個高寒山區傳統畜牧業縣。該縣於20xx年被省委、省政府納入比照享受藏區扶持政策的範圍,也是國務院確定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縣份之一。

近年來,肅南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轉型跨越爲主線,以生態經濟爲主導,以項目建設爲支撐,積極培育宜居宜遊首位產業,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特色旅遊業、祁連玉新興產業和綠色畜牧業“四大產業”,着力推進生態文明示範縣、旅遊文化特色縣、工業經濟強縣、綠色畜牧名縣、民族團結進步縣“五縣”建設。20xx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3.3億元,同比增長16.8%,人均生產總值達到6.45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32億元,增長42.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5億元,增長18%。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5.19億元,增長20.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9億元,增長23.5%;完成財政支出11.4億元,增長25.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470元,增長1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648元,增長16.6%。

一、扶貧開發工作情況

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扶貧開發的方針、政策,把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和持續減少貧困人口作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不斷創新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在調整產業結構中助推農牧業增效,在實施富民工程中促進農牧民增收,在深入開展“雙聯”行動中推動農牧村發展,全縣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至目前,我縣低於2300元貧困線以下的貧困人口有6650人,佔農牧村人口的25%。

(一)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建設,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關國家的生態安全,事關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祁連山淺山貧困片與生態功能區的高度重合性,決定了我們在扶貧工作中必須以生態安全爲前提,否則扶貧攻堅將難上加難。近年來,我們堅持把保障生態安全作爲發展的生命線,積極加大項目資金爭取力度,《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獲得國務院正式批覆;編制完成《肅南縣生態縣建設規劃》,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縣城南北兩山綠化和草原生態治理等工程,完成封山(灘)育林140萬畝、退牧還草1300萬畝,補播改良342萬畝,草原防蝗滅鼠1600萬畝,生態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森林覆蓋率達到21.8%,祁連山水源涵養能力顯著增強。全面加強天然草原保護,建設人工飼草基地6.4萬畝、人工草地11.3萬畝,防治草原鼠害110萬畝,防治草原蝗蟲84.5萬畝,實施生物治蝗20萬畝,草原植被生態功能不斷加強。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全面加強禁牧和草畜平衡區域的草原管理,使這一涉及面最廣、羣衆參與度最高的重大生態工程,在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的同時,有力助推了農牧民羣衆增收。

(二)大力實施牧民集中定居,提高羣衆生活水平。針對農牧民羣衆居住分散、四季遊牧的實際,從推行遊牧民集中定居入手,加快推進城鎮化步伐,改善羣衆生產生活條件。以縣城和七個集鎮爲中心,鼓勵和引導農牧民集中定居,並配套完善鄉鎮及中心村功能設施,培育後續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提升承載力和吸納力,通過減少生態區人爲活動最大程度地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止目前,已對居住在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的6000多農牧民進行了易地搬遷和集中定居,全縣農牧民集中定居率達到65%以上。特別是將農牧民集中定居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通過生活方式的轉變帶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針對北部淺山片區貧困面集中、生態環境壓力大的實際,我們採取異地搬遷、集中安置的方式,將馬蹄藏族鄉等鄉鎮的604戶2124名農牧民羣衆搬遷到了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好、土地資源較爲豐富的明花鄉,羣衆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生態移民人均純收入由當初的不足1000元達到現在的8000餘元,羣衆過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通過集中定居和生態移民,既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減輕了草原生態壓力,又使羣衆相對增加了草原、土地等生產資料,提高了收入,起到了搬遷一戶、寬鬆兩戶、帶活一片的效應,爲扶貧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範例。

(三)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區域發展條件。我縣在積極爭取上級扶持的基礎上,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農牧村道路、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結合整村推進、“三西”專項、財政扶貧資金等項目的實施,投入扶貧資金1069萬元,先後實施了一批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同時,積極爭取遊牧民集中定居、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等政策和項目,整合“兩個共同示範縣”、“1414”工程等項目和資金,規劃建設了一批基層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機構,完善了集鎮道路、供排水、綠化、環衛等基礎設施,有效改善了發展條件。至20xx年,全縣公路總里程1342公里,其中:二級公路88.3公里,省道128.7公里,縣道7條1497公里;實施農牧村飲水安全工程13項,農牧村人畜飲水工程34項,使全縣7個鄉鎮40多個行政村1.52萬人吃上了自來水;新建升級35千伏變電站4座,配置變壓器58臺,新建維修10千伏線路101公里,解決了10個村1500戶羣衆的生產生活用電問題。

(四)加快發展富民產業,拓寬致富增收渠道。始終堅持“產量調增、品種調優、效益調高、經濟調活、牧民調富”的總體要求,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提升質量、提高效益”的基本思路,大力調整農牧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佈局,大力提升農牧民致富增收能力。一是着力構建綠色畜牧業體系。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的要求,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加大重點貧困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積極推廣科學養畜,實施標準化生產,大力發展舍飼養殖、牛羊屠宰加工等產業。在明花鄉等地因地制宜發展飼草種植和制種玉米、番茄、洋蔥、辣椒等經濟作物,使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農牧業生產的綜合效益顯著提高,羣衆經濟收入不斷增加。同時,爲提高農牧業市場化和品牌化水平,新組建農牧民專業合作社12家,全縣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達到70家、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達到5戶;“祁爾康”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賽美努”和“九排鬆”榮獲“甘肅省著名商標”稱號,草原“惠成”牌牛羊肉通過綠色食品認證,“雙海”西瓜被認證爲無公害農產品等。二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針對退牧還草工程、草原生態保護等一系列生態保護政策實施後,牧區剩餘勞動力增加的實際,爲緩解農牧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壓力、拓寬農牧民致富增收渠道,把加強勞務輸出作爲促進羣衆增收的主抓手,強化“技能培訓、組織輸轉、信息化建設、品牌戰略、引鳳還巢”五項措施發展勞務經濟,近三年共轉移輸出勞動力1.3萬人,實現勞務收入9733萬元。三是強力推動三產服務業。依託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優勢,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主體、羣衆參與、整體推進”的原則,大力發展祁連玉石新興產業、生態旅遊業,鼓勵和引導農牧民羣衆發展農(牧)家樂、旅遊商品銷售經營等三產服務業。至20xx年底,全縣發展玉石個體加工銷售點200多家,從業人員1000餘人;農(牧)家樂達到57家,扶持創建星級農家樂14家,培育旅遊專業示範村1個,在帶動農牧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五)加大“雙聯”行動幫扶力度,增添致富增收活力。全縣“雙聯”行動開展以來,肅南縣按照省、市委的統一部署要求,結合發展實際建立和完善了縣級領導幹部“1+3”聯繫工作制度(即28名縣級領導每人聯繫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戶示範戶、一戶有發展潛力的農牧戶),將企業改制下崗人員、城鎮低保人員也納入“雙聯”行動幫扶範圍,實現了聯繫鄉村和城鎮社區的全覆蓋。全縣共有127個部門單位和1982名幹部職工參與“雙聯”行動,共結對幫扶1362戶困難戶。在此基礎上,全縣確定147項“三農”重點建設項目,內容涉及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總投資達到9.79億元,一大批與羣衆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疑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今年以來,各聯村單位個人共幫辦實事340件,先後爲農牧戶協調貸款5100萬元,支援化肥、籽種等農用物資300多噸,切實解決了農牧戶農資短缺的實際問題;縣上注資5000萬元成立了擔保公司,在全縣2個重點貧困鄉49個重點貧困村開展“雙聯”惠民貸款工作,優先扶持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和家庭農(場)的發展,有效解決了農牧村羣衆和貧困家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針對今年旱情嚴重的實際,縣上通過財政籌資、部門幫扶、農牧民自籌等方式,共投入抗旱救災資金3226萬元,拉運抗旱用水3650車次,調購柴油222噸,儲備飼草料1009噸,維修清理水井窖445眼、渠道12公里,有效降低了乾旱損失,確保了羣衆安全飲水、春耕播種和接羔育幼生產。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把保障農牧民基本生活作爲扶貧工作的底線,以落實省、市、縣爲民承諾實事爲重點,在全省率先推行農牧村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率先落實農牧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率先實現公立醫院藥品“零差價”銷售、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落實15年免費教育政策,出臺貧困大學生政府救助辦法和考入重點本科院校學生獎勵辦法,建立健全覆蓋全學段的農牧村教育保障機制,羣衆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問題得到較好解決,並逐年提高城鄉低保、五保供養、企業職工退休金、重點優撫對象撫卹金、“新農合”等補助標準,貧困人口和弱勢羣體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統籌發展文化、衛生、計生等社會事業,加快水、電、暖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基本實現了城鄉養老、義務教育、城鄉醫療大病統籌和交通、廣電、通信等公共資源均等化服務,確保貧困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牧區基礎設施條件還很薄弱。我縣的貧困人口,重點分佈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等地,生產生活條件極差,鄉村道路通達能力低,交通不便,全縣有18個行政村不通道路, 52個自然村不通班車,大部分通村砂石路等級低,排水、護坡等設施不配套,極易毀損;仍有5鄉33個村的1650戶農牧戶不通電,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落後,“行路難”、“吃水難”、“住房難”、“就醫難”、“上學難”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影響了農牧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扶貧開發進度。

(二)羣衆生產生活成本非常高。由於牧區地廣人稀、山大溝深,大多數農牧民羣衆常年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牧戶居住分散,條件十分艱苦,生活環境惡劣,且距離城鎮較遠,交通十分不便,部分農牧戶距集鎮達130公里,造成生產生活資料運輸成本高,修路、普及水電難度大,牧民看病難、讀書難,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採購難,產品銷售難,加之四季流動放牧,四季草場都要修建房屋,導致農牧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羣衆收入的50%以上用於支付拉運飼草料、人畜飲水、運輸畜產品等,實際收入存量偏低,是長期制約牧區發展、影響牧民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

(三)貧困鄉村自我發展能力弱。由於羣衆居住分散,戶間相距10公里-60公里不等,全縣不少地方農牧戶聯合與合作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生產經營服務體系不健全,規模化生產、專業化經營還在起步探索階段,農牧民單打獨鬥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直接影響到家庭經營收入水平。加之自然災害頻繁,農畜產品價格波動較大,農牧戶收益流失的問題比較突出。

(四)農牧民收入不穩定問題突出。我縣大部分地處極度乾旱和高寒陰溼地區,基本生產條件十分脆弱,生活環境惡劣,僅靠扶貧開發單項投入和一般性投入很難形成脫貧減困的整體和持續效應。雖然大部分地區羣衆的溫飽問題已基本解決,但由於羣衆的實際收入低且不穩定,一旦遭遇天災、病患等重大變故極易返貧,邊脫貧邊返貧的現象仍然存在。目前全縣仍有四分之一的農牧村人口處於貧困線以下。

(五)農牧民知識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畜牧業是我縣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佔80%以上。因牧民世代遊牧爲主,對科技技能掌握相對不足,絕大多數貧困家庭勞動力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水平單一,收入渠道不寬,加之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附加值低、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不夠等因素的制約,造成貧困家庭增收渠道狹窄,致富脫貧乏力。

三、下一步扶貧工作重點

(一)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夯實經濟社會發展根基。肅南作爲生態大縣,改善生態是治貧的根本,也是發展的根基。從肅南的實際分析,當前我縣貧困片區表現爲“四位一體”的特點,即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聚集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交織在一起。這種特點決定了我縣在扶貧攻堅的過程中不可能採用大規模的、自然資源開發型的扶貧形式,而且從長遠的國家戰略利益來看,這些地區應該建設成爲國家的生態安全屏障。從目前看,我縣仍有4903名農牧民羣衆生活在祁連山生態核心區,2363名農牧民生活在生態緩衝區。因此,必須以解決生態區農牧民羣衆的生產生活爲根本,把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作爲扶貧攻堅的重要策略,優先將肅南列爲生態屏障補償試驗區,落實水資源補償費,加大生態轉移支付力度,爲生態公益林經營者免費提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爲其基本生產和生活提供保障。同時,通過“三三制”的辦法,即:落實國家生態補償資金,將地處祁連山核心區1/3的農牧村人口直接轉爲生態管護人員;培育多元富民產業,1/3的農牧民羣衆實行轉產就業;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將1/3的農牧民通過就地發展生產提升致富能力或通過社會保障機制承擔其基本生活,從而減少貧困片區人口基數,減輕生態壓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雙贏”,着力建設美麗肅南。

(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基礎設施滯後是制約民族地區扶貧攻堅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農牧民生產生活質量的根本所在。要進一步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疊加政策機遇爭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不斷完善貧困片帶的發展條件。着力提升農牧村公路等級,對民族地區公路建設免除地方配套資金,爭取實施祁連山腹地公路、縣城至青海祁連縣公路等重點工程,暢通畜產品運輸和農牧民出行通道。認真組織實施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區、小型農田水利、農牧村安全飲水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水利設施,提高抗災能力。實施農牧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延伸輸電範圍,提升供電保障能力。加快遊牧民定居住宅和農牧村危舊房改造步伐,大力發展農牧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切實解決好貧困地區的行路、飲水、用電、通信、就醫、就學等困難,着力改善農牧村發展條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