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摭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7.75K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由此之由乎。”《學記》中的這段話從一個側面,客觀的分析了教學結果與教學目的相悖的主觀原因,精闢的論證了善教與樂學的辨證關係,其中所反映的“因材施教”的教學規律和藝術特性,至今還閃爍着不滅的光輝。可是,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卻仍然存在着忽視學生原有素質,在淡化學生的個人慾望、個人情感的前提下,主觀地“呻其佔畢,多其訊言”,致使學生“隱其學”、“苦其難”,從而泯滅學習興趣,甚至“疾其師”而荒廢學業。這正像誇美紐斯批評有的教師不顧學生領會與否,只是盡其所願教的錯誤做法時指出的,“這猶如向仄口瓶子猛灌多量的水一樣,結果大量的水都流到了外面,最後瓶子中所得之水比緩緩注入的還要少。”

“因材施教”摭談大綱

我們也明白:教學本身就是“雙向”的“互動”的。“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見《學記》)因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從這種“教中有學、學中有教、以教促學、以學促教”的普遍道理中,受到深刻的啓迪:作爲一名教者,在教學中必須杜絕自以爲是、固執己見、凝固僵化。因爲教學不同於物質生產,教學對象(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具有潛在能動性。“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和樂趣。”(蘇霍姆林斯基語)教育者就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爲政》)並以此爲根據,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他們各有所得,各有長進。譬如,我縣在“目標教學實驗”和“生態創生實驗”教學中,就把研究學生、自主學習作爲教學方法探究目標之一,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熟悉每個學生,瞭解他們的愛好、志趣、個性特徵,特別是他們的原有素質和知識底蘊,並依次分層、劃段,設計訓練作業。要求學生盡其所能,獨立思考,協作探究,拾級而上。從而自覺不自覺地樹起自己的尊嚴,在樂學中步入屬於個性的天地。孔子曾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墨子也反覆強調:“必擇物而從事焉”,“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事焉。”(《公孟》)並說:“子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撙其撙。”(《大取》)古人的這些言論無不反映了“因材施教”的基本內涵,實踐也告訴我們:只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的教學才能實現真正的歸宿。

誠然,“因材施教”要立足於研究學生,但更重要的是研究“教法”和“學法”。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努力去教,使你的學生逐漸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們漸漸地越來越多地得到一種能力,能使自己成爲自己的教育者。”美國的布魯姆也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找到這樣的策略:既考慮到個別差異,但又確實能促進個體的最充分的發展。”爲了實現不需要教的教,找到促進學生最充分發展的最佳途徑,就要研究“教法”和“學法”。我們知道教學過程是由教的過程和學的過程結合而成的。教涉及到的目標要求、內容方法、程序步驟,以及學涉及到的知與不知、能與不能,大都是變量,並沒有固定的界限,且這諸多變量都是圍繞學生髮展過程中的質量互變規律而展開。因此,教師要把握教學過程中各種變量的控制或引導,在具體的教學情景裏,及時而敏銳地洞察學生變化的趨向與程度,適時適度地設計或演繹出促進學生髮展變化的教學方法及喚起學生自我運動的學習方法。所謂“教無定法”“學無定法”也正是這個道理。

毫不忌諱地說,教學改革,春風化雨,教法、學法,異彩紛呈。不論北京寧鴻斌的卡片啓迪教學法、上海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遼寧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還是我縣在“分層異步達標”、“生態創生模式”實驗中提出並得到肯定的教學法……都無不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着眼學生成長、發展的趨勢,注重教學的階段性、層次性,突出“教法”“學法”的研究。儘管他們教法各異、學法有別,但殊途同歸,曲徑通幽。如果深層次分析一下,種種教學模式乃至具體的教法、學法的產生、發展、定型,都是教育者的教育個性和教育風格的綜合反映,都是教育者在不同教學情境、學科內容中發揮多維價值功能,探索開啓學生心扉的途徑和方法的必然產物。所以教法學法具有差異性、獨特性的特點,它不但因人而異,而且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因此,“因材施教”就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種先進的教學模式,或機械地模仿某種先進的教法學法。而應該立足實際,探索創新。在“同中求異”中追求自己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在“異中求同”中促進自己的更高層次的發展。

當然,教育教學作爲一項複雜的人的工程,“因材施教”除了強調教師研究學生、研究教法學法的主觀努力外,還要啓動學生的心志,誘發學生的興趣。因爲“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蘇霍姆林斯基語)教師就必須順着學生生長、發展的趨勢,及時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使之在一次次的成功喜悅中激發學習興趣。從而避免“苦其難而不知其益”、“教之不刑”的結果,收到“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的效果。

總之,“因材施教”放之四海而皆準,其中所蘊涵的教育教學理念是開放的、發展的,它凝結着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廣大教師的智慧、機智和創造性,閃爍着唯物辨證法的思想光輝。請記住“教育應該永遠追隨着生活的進步。”(第斯多惠語)願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拘一格、博採衆長,“從有限中找到無限,從無限中找到永久,從而使永久得到確定。”(馬克思語)在張揚個性中,遵循人的生長、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