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更重精準靈活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3W

導讀:隨着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加深,貨幣政策需要站在更加開放的全球格局來進行考慮,政策制定需要有國際視野。以下是由本站小編J.L爲您整理推薦的貨幣政策更重精準靈活,歡迎參考閱讀。

貨幣政策更重精準靈活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如何穩增長?一提到貨幣政策調控,市場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降息降準。出乎意料的是,2019年農曆新年前,降準並未如市場預期而至,央行釋放跨年流動性的是中期借貸便利(MLF)、常備借貸便利(S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一系列工具。如何理解貨幣政策調控的思路轉變?

結合近期我國貨幣政策操作來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正逐步完善,調控思路也在發生轉變。當前,我國貨幣政策面臨的環境更爲複雜,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日前表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方面,財政政策應該是主戰場,因爲財政政策是天然的結構性政策;而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如果過度寬鬆,會造成資產價格泡沫和人民幣的貶值。

隨着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加深,貨幣政策需要站在更加開放的全球格局來進行考慮,政策制定需要有國際視野:一方面需要考慮匯率因素,降準等總量型的貨幣政策工具的信號意義較強,容易強化市場對貨幣政策的寬鬆預期。體現在匯率上,會導致人民幣匯率承壓,引發資本外流和外匯儲備下降。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公開市場操作機制,結合SLF、MLF、PSL等工具來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實現穩定貨幣流動性的目標。

日期,央行宣佈公開市場操作由每週二、四兩次改爲每日均可開展。“公開市場操作頻率提高,不但有利於撫平市場波動,穩定市場預期,同時對於完善公開市場操作機制、促進利率走廊的培育和建設,進而推動貨幣政策調控機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爲,這是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新階段,同時面臨人民幣貶值和資本流出壓力的形勢下做出的政策轉型,是更加傾向於使用多元化、結構化、靈活性強的工具進行精準操作的體現。

今年1月,公開市場上實現淨投放1.07萬億元,同時搭配使用SLF、MLF和PSL,釋放的流動性規模幾乎等同於一次降準,既應對了即期的流動性風險,又舒緩中期的流動性壓力。

在降低資金成本的同時,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也需要解決,這需要突破傳統貨幣政策的範疇,把總量調控與定向調控結合起來,引導金融活水流向國民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近日,央行公佈了對2019年度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情況的考覈結果:絕大多數銀行信貸支農支小情況良好,滿足定向降準標準,可以繼續享受優惠準備金率;少數銀行不再滿足定向降準標準,不能繼續享受優惠準備金率;一些此前未享受定向降準的銀行通過主動調整優化信貸結構,達到了定向降準標準,可以在新年度享受優惠準備金率。實施定向降準並進行考覈,有利於將金融活水引導至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建立正向激勵機制,這是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重要舉措。

正如《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所指出的,貨幣政策應保持中性適度,既要防止結構調整過程中出現總需求的慣性下滑,同時又不能過度放水、妨礙市場的有效出清,要綜合運用好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爲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那麼,降準降息是否還在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內呢?市場普遍認爲,未來央行使用降準、降息等傳統工具的可能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SLO、SLF、MLF以及再貸款等更爲精準、更具針對性、更能引導市場利率的各類公開市場工具,但這並不意味着降準降息等工具就不再使用。

連平認爲,需要通過價格型工具和數量型工具的綜合運用,更有效、更精準、更直接地實現政策目標,並達到價格型和數量型調控工具的優勢互補,推動融資成本降低和金融效率提升。

拓展閱讀:把好政策真正落實到位

一系列重磅政策密集出臺,堅定了行業、企業迎戰困難的信心與決心,也讓今年工業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成果值得期待。能否把一系列好政策真正落實到位,成爲改革成敗的關鍵

連日來,一系列重磅政策的密集出臺,給工業經濟帶來多重利好。資本市場也作出積極反應,煤炭、鋼鐵、有色金屬、輕工紡織等板塊在A股市場輪番啓動,表現搶眼,漲幅居前。

近年來,世界經濟持續復甦乏力,我國經濟進入“三期疊加”影響的集中體現期,工業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工業運行中面臨的突出矛盾與問題,表現爲結構性產能過剩嚴重,尤其是鋼鐵、煤炭、水泥、建材等行業,產能已達峯值,價格疲軟,再加上需求不足、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劇,部分行業甚至出現全行業虧損。

爲解決工業經濟領域的深層次矛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今年要着重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新年開局,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的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成爲政策調整的切入口。

國務院先後發佈《關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和《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隨後,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明確從貨幣信貸政策、資本市場、融資機制創新等6方面加大金融對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支持力度。

可以說,這些政策鼓舞並堅定了行業、企業迎戰困難的信心與決心,也讓今年工業經濟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成果值得期待。

但也要看到,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由來已久,成因複雜,尤其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過剩產能、落後產能的退出涉及面廣、操作難度大。能否把一系列好政策真正落實到位、給行業和企業帶來實打實的支持與幫助,成爲改革成敗的關鍵。

由此,參與決策的相關部門既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又要統籌兼顧、加強協調。在實際操作中,切忌政出多門、責任不清、步調不一及互相推諉、互相扯皮,不能讓好政策空有架勢而無實效。

同時,要充分考慮到難點和痛點,針對化解難點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提早預判,做出有針對性的應對和安排。比如,去產能過程中的難點之一是企業職工的安置問題。

產能過剩嚴重的鋼鐵、煤炭等行業都曾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職工隊伍龐大,人員結構複雜,如果把握不好、準備不足、處置不當,就會影響社會穩定,下一步工作也就難以推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