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農業和農村工作形勢分析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4.37K

2004年,是xx市農業和農村工作力度最大、農民得實惠最多的一年,是“九五”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最快、成效最爲顯著的一年。保山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爲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主題,克服了嚴重的乾旱、洪澇、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和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響,紮實推進農業農村各項工作,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民增收步伐加快,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市完成生產總值98.1億元,增長9.4%;財政總收入9.65億元,增長11.6%;實現農業總產值 54.5億元、農業增加值35.08億元,分別增長5.8%和5.1%;鄉鎮企業保持較快增長,完成營業總收入57.44億元、總產值44.8億元,分別增長 14.8%和17.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21元,增長7.5%,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大的一年。 2004年我市農業工作的主要特點是:

XX市-農業和農村工作形勢分析大綱

(一)落實支農政策,確保糧食增產。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

關於加強農業和糧食工作的意見和省政府扶持糧食生產的12條措施。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禁將基本農田用於非農建設。補貼農民,爭取國家財政轉移支付資金7883萬元,抓好2個縣的糧食直補和2個縣的良種補貼,直接補貼到農戶資金1286萬元;採取多種措施降低化肥最終零售價格,真正讓利於農民。抓優質良種工程,推廣水稻良種83.61萬畝,良種率達91.4%;推廣雜交玉米良種67.4萬畝,良種率達80.2%;推廣小麥良種27.6萬畝,良種率達71.5%;推廣優質透心綠蠶豆4.5萬畝。抓傳統栽培技術和新技術示範,推廣水稻旱育秧技術73.9萬畝,普及率達80.8%;完成玉米育苗移栽9.7萬畝,地膜覆蓋栽培9.4萬畝;推廣旱作立體栽培41.2萬畝, 農作物專用肥62.3萬畝;完成生物多樣性優化栽培22萬畝,煙後晚秋玉米示範1.93萬畝。抓樣板工程和科技培訓和玉米大小斑病爲主的病蟲害防治等措施。各項政策落實執行到位,切實保護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穩定了糧食播種面積,達322.5萬畝,增2.3萬畝,糧食產量達88萬噸,增4.29萬噸,增長5%。加強優質糧食基地建設,調優品種品質結構,發展糧食加工轉化,優質糧食麪積比去年擴大14.2萬畝,糧食精深加工實現產值3406.4萬元,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種糧比較效益明顯提高。

(二)優化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省委“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通過編制《xx市優勢農產品區域規劃》引導全市農業結構調整,啓動了18類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規劃,着力建立一批佈局合理、特色鮮明、競爭力較強的產業帶。

菸草、蔗糖、茶葉、蔬菜等優勢產業進一步向優勢產區集中,新興產業培植步伐加快。烤煙收購64.62萬擔,菸農增收7600萬元,稅收增1671萬元;香料煙收購7.1萬擔,菸農收入2850萬元;甘蔗總產可達225萬噸,增25萬噸;茶葉產量1.25萬噸,產值1.5億元,分別增長9.6%、3.5%;蔬菜32萬畝,產量36.5萬噸,產值突破4億元。咖啡豆產量6000噸,產值5400萬元,種植亞麻1.83萬畝、蠶桑3.53萬畝、試種工業用無毒大麻1800畝,山葵、茉莉花和花卉、天然藥物產業培植取得進展。

加強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實施冬季農業開發項目65.15萬畝,實現產量94.2萬噸,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32元;新建優質農產品基地15.6萬畝;全市已有21家企業的33種產品通過國家和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獲得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定面積40.66萬畝,3戶企業分別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

大力調整種養業結構,畜牧業和林業快速發展。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畜牧產業發展的決定》,投入畜牧業發展資金近2億元,建設優質畜產品優勢產區,發展專業化、規模化養殖,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畜牧業呈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全市完成肉類總產量16萬噸,實現畜牧業產值16.1億元,分別增長10%、16%,農民人均畜牧業增收157元。林業圍繞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以核桃產業發展爲突破口,加大對木材加工、林紙和特色經濟林產品加工三大林業支柱產業的扶持力度,着力培植林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全年共完成綠化造林8萬畝,實現林業總產值12.48億元,增長13.1%。

(三)扶持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全市以畜產品、新興生物資源開發和特色食品加工爲重點大力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市財政安排資金200萬元扶持30戶市級龍頭企業,爭取到省級資金275萬元扶持10戶省級龍頭企業,新建了絲麻加工、食品加工及畜產品開發等一批項目。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達85戶。在雲南省率先成立了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管理辦公室,扶持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促進了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四)增加農業投入,增強農業發展後勁。我市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努力增加支農投入。積極創新農村投融資機制,通過改革產權制度,採取補助、貼息等方式,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全市投入各類支農資金達8億元,其中市級財政投入2400萬元,增長7.7%;新增農業貸款餘額1.47億元,增長8.7%,確保了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發展。全市完工各類水利工程4502件,新增灌溉面積2.4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0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7平方公里,解決了8.78萬人的飲水困難;新建農村沼氣池1.6萬口,累計建成沼氣池4.1萬口,每年可節約木材10.25萬立方米;小水電代燃料生態工程試點初顯成效,改善了農業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力抓好抗災救災工作,投入救災資金1981萬元、恢復建設資金5250萬元,切實保障了災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和恢復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

(五)加大扶貧攻堅,改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全市投入扶貧開發資金1.98億元,抓落實安居溫飽工程、易地開發、勞務輸出、產業結構調整等扶貧開發重點工作措施。實施整村推進工程19個村委會、56個自然村,完成了8350人的國債易地開發續建項目和本年度1000人的轉移安置任務,使5470戶特困農戶告別茅草房、杈杈房,住進了安居房,解決了3萬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農村勞務輸出工作邁出新的步伐,市委、市政府成立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及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和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促進會,把勞務輸出作爲一項產業來抓,全年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25.8萬人次,其中有序組織輸出4100人,勞務收入2.02億元,增長5.2%。改善辦學條件,救助貧困學生,加強“兩基”工作,農村教育事業有新發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進展順利。全面推行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優免補”政策,有15297戶取得了農業人口《獨生子女光榮證》。推進小康文明新村建設,廣泛開展農村“十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建成小康文明新村試點214個。

(六)深化農村改革,維護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完成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第一階段任務,全市農民稅費負擔減輕4880萬元,減負率達58.4%,人均減負22.9元,畝均減負24.4元,達到了“村村減負、戶戶受益”的目的。深化供銷社、糧食流通體制、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和新型合作醫療改革試點,完成村級換屆選舉,擴大了農村基層民主,使改革成果惠及廣大羣衆,維護了農民的根本利益。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農村基層幹部結合實施“雲嶺先鋒”工程,把學習貫徹《雲南省農村工作守則》的着力點放到真抓實幹上,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和生產經營自主權,不斷改變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抓生產的簡單做法,走以規劃、組織、服務引導農戶調整農業結構的路子,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展農村經濟的水平明顯提高。

我市2004年農業和農村發展呈現較好形勢,是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支持力度,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結果。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更要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市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於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從總體上看,2004年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許多方面帶有恢復性質:一是糧食雖然增產,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比較效益並沒有得到實質性提高。去年糧食增產主要得益於政策性因素和糧價回升,並非整體生產經營水平的根本提高,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則在相當程度上削減了糧價回升的增收效果。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任務仍然十分艱鉅。二是農民收入雖然實現較快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並沒有扭轉。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相當於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兩者收入差距比例爲1:5,呈繼續擴大的趨勢,而且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突出。三是農業投入雖然增加,但支農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不健全。農村資金短缺,農民貸款難,依然是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四是農業科技雖然在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農業科技的支撐能力並沒有明顯增強。農業科研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推廣體系薄弱,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比較低,嚴重製約着我市農業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五是農村改革雖然取得很大進展,但長期影響農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並沒有消除。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構建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的市場體系,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良性環境,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於保山這樣的農業市來說,城鄉統籌發展的任務更爲艱鉅。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市 “三農”工作依然面臨嚴峻考驗,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不利條件和實際困難都還比較多。面對諸多不利條件,我們必須把握“三農”工作的主動權,把問題看得深一些,把困難估計得足一些,把對策想得周全一些,進一步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堅持加強“三農”的決心不動搖,堅持扶持“三農”的力度不減弱,堅持強化“三農”的工作不鬆懈,更加紮實地做好各項工作,不斷探索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不斷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

2005年我市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機遇及需要抓實的工作:

做好2005年的農業和農村工作,對於全面完成“十五”計劃任務,爲“十一五”發展奠定基礎,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5年我市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和四中全會、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及市委一屆七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一主題,進一步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加大“三農”工作領導力度,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加快科技進步,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進扶貧開發,拓展農民就業領域,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主要目標:實現糧食總產90萬噸;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59.11億元,增長4.7%;農民人均純收入1800元以上,增長5%以上;農業總產值57.3億元以上,增長5%以上;畜牧業產值17億元,肉類總產17萬噸,分別增長5.6%和8.3%;完成人工造林15萬畝,實現林業總產值13億元以上;實現鄉鎮企業增加值12.6億元,增長10%;力爭投入扶貧資金1.6億元以上,解決2.5萬絕對貧困人口(農民人均純收入667元以下)的溫飽問題;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30萬人次,勞務收入3億元以上;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利水電完成投資9.16億元,投產裝機9.65萬千瓦;扶強一批龍頭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有較快發展。

爲了實現上述目標,以提高我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爲重點,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領導,提高解決“三農”問題的能力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明確指出:“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必須始終抓緊抓好。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爲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他再次強調:“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中央“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立意高遠、內涵深刻,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對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思想認識和政策取向上的進一步昇華,對於我們科學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處理新階段的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切實做好新階段“三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我市經過2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農業和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我市以傳統農業爲主體的生產格局、“資源型、趨同化、低度化”的產業和產品結構還未根本改變,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村城鎮化滯後、農民收入水平低、發展差距拉大特別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差距大的狀況也還未根本改變,我市仍處於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市場化、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低。與全國、全省相比,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還比較薄弱,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也更爲艱鉅。各級黨委、政府要真正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加強“三農”工作的決策和部署上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三農”工作,深刻領會和正確把握中央關於“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增強加快農村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握新階段“三農”工作的客觀規律,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途徑,不斷提高解決“三農”問題的能力。要從各地實際出發,切實貫徹落實好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做好農村發展的各項工作。市、縣區要建立和完善協調製度,對涉及全局性的重大問題以及難度較大、久拖不決的問題,要加強調研協調,督促有關部門解決。要建立有約束力和可操作性的工作落實機制,做到長遠有規劃,近期有部署,年度有目標,措施有保障,結果有獎懲。各級涉農部門要把支持農業作爲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強化依法行政,切實搞好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引導服務和宏觀指導。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要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爲契機,與實施“雲嶺先鋒”工程、落實《xx省農村工作守則》有機結合起來,深入開展農村黨建活動,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和農業稅減免力度。繼續實行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和擴大良種補貼,並逐步提高補貼水平。要完善各項補貼的具體辦法,使政策更加簡捷地落到實處,更加及時直接地讓農民得到實惠。繼續落實完善退耕還林由補糧食改爲直接補現金的政策。擴大農業稅減免範圍,落實好龍陵、施甸、昌寧、騰衝四縣從今年起實行免徵農業稅、隆陽區農業稅降至2%的政策。減免農業稅後,爲保證鄉村機構正常運轉,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有關部門要及時做好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工作。

優化支農資金支出結構,加大投入。市、縣區新增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及農業綜合開發、以工代賑、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等項目資金要向“三農”傾斜,對農戶投工投勞開展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要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市級支農資金重點安排解決農業基礎設施、促進農業科技進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動物防疫、解決貧困羣衆生產生活條件的項目和工作。市、縣區要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農田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等專項資金。

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要認真貫徹《農村土地承包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注意保護外出務工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堅持依法、自願、有償、規範的原則,穩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三)調整結構,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競爭力

堅持以加快特色食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爲突破口,鞏固提升糧油基礎產業,做大做強菸草產業,着力拓展畜牧、林果、絲麻三大產業,穩步發展蔗糖、茶葉、蔬菜、咖啡、山葵等特色優勢產業,努力把保山建成雲南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

一是鞏固提升糧油產業。種植糧食麪積325萬畝,增長0.77%。其中,水稻90萬畝、產量41.2萬噸,小麥38萬畝、產量8萬噸,玉米80萬畝、產量28.7萬噸。油料面積28萬畝、產量3.2萬噸,增長3.7%和6.4%。要抓好51萬畝優質水稻、20萬畝優質油菜、5萬畝透心綠蠶豆、“保玉七號”繁育、雜交玉米制種等優質糧油基地建設,努力提高糧油單產。

二是做強做大煙草產業。完成烤煙指令性計劃和出口備貨收購任務74萬擔,產值46000萬元;種植香料煙5萬畝,收購產量10萬擔,種植生切煙1萬畝、馬里蘭煙5000畝。實現菸農增收9000萬元、稅收增加2700萬元的目標。

三是着力拓展畜牧、林果、絲麻三大產業。畜牧產業,要抓緊落實優勢畜產品規劃,靠科技、建基地、扶大戶、搞示範、調結構,加強動物疫病防治,有條件的地方要通過小額信貸、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發展養殖小區,推進畜牧產業化、現代化進程。林果產業,完成以9萬畝泡核桃爲重點的經濟林果項目建設,發展林下經濟作物,鞏固發展木材加工、林紙和經濟林產品加工三大產業,經濟林果產值增長5%以上;絲麻,新植桑園2萬畝,面積達5.6萬畝,種植亞麻2萬畝,發展工業大麻4000畝。

四是穩步發展蔗糖、茶葉、蔬菜、咖啡、山葵等特色優勢產業。甘蔗種植面積53萬畝,新建2萬畝噸糖田,產量230萬噸,農業產值3.5億元,產糖30萬噸;茶葉面積35.6萬畝、產量1.3萬噸,分別增長1.4%、4%,新植名優茶1900畝;蔬菜面積32萬畝,產量40萬噸、增長9.4%,發展無公害蔬菜20萬畝,優質辣椒2萬畝;咖啡面積穩定8萬畝,力爭實現產量1萬噸,農業產值6600萬元以上;山葵新植3000畝,發展到1萬畝;積極發展石斛等中藥材及花卉。

市、縣區要繼續安排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專項資金,積極篩選、申報省級扶持項目,加大扶持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力度,健全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的機制,促進龍頭企業更多地接納農民就業、更好地帶動農民致富。要引導和支持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健康發展,切實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要加大農業對外開放力度,積極爭取外來資金和技術,興辦一批起點高、科技含量高、輻射能力強的從事生物資源產品開發加工的“三資”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

(四)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提高科技對農業的支撐能力

抓好科技進村入戶幫扶致富工作。全市計劃在三年內組織千名農科人員進百村(企)入萬戶,培育600個科技示範村,5萬戶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30萬戶農戶,150萬人增收致富奔小康行動已經啓動。今年的目標是:從農業、林業、水利、畜牧部門中抽調農業科技人員1135人,投入資金1億元,到300個村(企)進行幫扶,帶動3萬戶農戶15萬人增收致富。要通過組織實施農林水畜扶貧等項目,改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狀況,提高農業生產綜合能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壯大農業技術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和農民科技素質。這項行動,是一項綜合工程,各級黨委、政府及涉農部門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要堅持政府推動,部門實施,突出重點,分步推進,機制創新,效益掛鉤,嚴格獎懲的原則;要堅持整合資源,整合資金,項目支撐的原則;要堅持與“三農”工作重點緊密結合;要堅持把選拔優秀農科人員到第一線與幹部培養任用相結合;要堅持與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及推進“雲嶺先鋒”工程相結合。要加大宣傳力度,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要結合這一行動的開展,加大良種良法的推廣力度。實施“種子工程”、“畜禽水產良種工程”,搞好大宗農作物、畜禽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和擴繁推廣,優先扶持優質高產、節本增效的組裝集成與配套技術開發,使良種推廣面達85%以上。要在玉米大小葉斑病爲主的作物病蟲害防治和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上有突破。

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特色農業技術研究和農業重大技術推廣應用步伐;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加快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加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力度,積極培育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和農業科技型企業,發揮農業院校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

(五)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能力

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嚴格執行國家耕地保護和有關基本農田佔用“五不準”制度,着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質量和土地產出能力,完成中低產田改造5萬畝,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用途不變、質量不降。

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抓好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認真組織冬春農田水利建設,抓好3922件各類水利工程,新增灌溉面積2.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9.56平方公里,解決6.33萬人的飲水困難。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機制,各縣區、鄉鎮要制定本地區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規劃,組織和引導農民自主投工投勞興建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並加強水利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在繼續加快施甸縣三塊石水庫、隆陽區明子山水庫除險加固和施甸魚洞水庫、昌寧大城水庫等續建工程建設進度的同時,深入做好龍陵808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的準備工作,隆陽紅巖水庫、騰衝甘露寺水庫、龍陵三岔河水庫、芒寬中型灌區、騰衝牧區水利建設等項目的前期工作要取得實質性進展。繼續加強11座小(一)型水庫除險加固的前期準備。實施好對農民購買節水設備進行補助的試點。

着力推進生態重點工程建設。抓好營林造林和林業管護工作,完成人工造林任務,繼續爭取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加快退耕還林核權發證工作進度,做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的各項準備工作;新建13000口沼氣池、太陽能、改造烤煙烤爐、發展小水電帶燃料項目,節約能源;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特色農業,培植非木質資源、森林生態旅遊、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和開發利用,全面推進保山生態建設步伐。

(六)加強城鄉統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加快小城鎮建設和鄉鎮企業發展,積蓄以城帶鄉的力量。科學制定規劃,以現有的城鎮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爲基礎,以產業爲依託,以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爲目標,把發展小城鎮與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鄉鎮企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實施政策帶動、產業帶動、信息帶動、市場帶動,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形成城鄉互動的格局,實現以城帶鄉,協調發展。建立完善農業農村信息資源系統,爲農村提供信息服務。加強城鄉統一互動的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建設,建立和完善以專業批發市場爲中心、網絡齊全、功能完備、交易靈活、高效統一的城鄉市場體系。加強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政策引導,改善外部環境,促進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集約利用土地,提高集聚效應,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繁榮小城鎮經濟,夯實以工促農的物質基礎。

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充分就業。開發農村勞動力資源、擴大勞務輸出、引導和幫助農民就業。實施“陽光工程”、“百萬民工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充分發揮職業技術學校、職業高中及其他職業技術培訓機構的優勢,抓好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職業技能,增強外出就業、穩定就業的能力。建立健全市縣鄉勞務市場與就業中介組織網絡,通過調整結構推動、龍頭企業牽動、加快城鎮建設拉動、完善保障鼓動、發展非公經濟啓動、選派幹部帶動等形式,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力爭年內轉移農村勞動力30萬人次,有序輸出勞動力1.5萬人以上。

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爲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進一步完善政策,通過設立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金融信貸服務水平等措施,扶持集體經濟發展,鼓勵積極探索集體經濟多種實現形式、多渠道、多種模式發展的新路子。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今年起要在各縣區每年重點扶持10個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各縣區要做好其規劃。

突出扶貧開發重點工作,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深入貫徹省政府在文山召開的全省扶貧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進一步完善扶貧開發機制,不斷加大扶貧開發的工作力度和資金投入,同步推進解決溫飽和鞏固溫飽工作。做好100個以特困村村民小組爲單位的整村推進開發試點工作。各地要以村爲單位制定和實施扶貧開發規劃,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做到最貧困的農民先扶持,最貧困的村先集中力量扶持,先難後易,分期分批解決貧困問題。把落實全省“興邊富民”會議精神、落實三年規劃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結合起來。以強化培訓爲切入點,努力促進貧困地區富餘勞動力轉移;以扶持龍頭企業爲切入點,努力帶動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以解決貧困羣衆的急需困難爲切入點,抓好7000戶貧困戶茅草房改造工程;以創新扶貧機制爲切入點,鞏固和擴大小額信貸扶貧、農戶小額信貸和農戶聯保貸款,從多方面滿足農戶和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抓好國債易地開發續建和1500人的易地扶貧安置。有效地整合扶貧項目資金,形成合力,推進扶貧開發,全年解決2.5萬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以“十星級文明戶”爲主的各類創建活動,在農村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計劃生育、社會救助、社會治安等社會事業的發展,重視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促進農村和諧穩定。

(七)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支持和保護農業

抓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第二步工作。按照“兩取消、三改革”的要求,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在轉變職能、優化結構和健全機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優化學校佈局,精簡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保證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推進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理順縣鄉財政體制,確保鄉鎮政權正常運行;重視研究解決鄉村債務問題,逐步化解鄉村債務。做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

積極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試點和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做好隆陽區農村合作銀行組建和其他四縣農村信用社改制工作,發揮其農村金融的主力軍作用;縣域內的各金融機構要積極支持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採取貼息、補助、稅收等措施,發揮國家和財政農業資金投入的導向作用,鼓勵社會資本積極投資開發農業和建設農村基礎設施。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對中小型水利設施、農產品流通市場設施、縣鄉道路等建設實行“誰投資、誰受益”,明確產權,鼓勵社會資本特別是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繼續推進縣區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和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

繼續深化供銷社改革。健全和完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供銷社在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營銷、農資供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級政府要重視和做好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不斷提高爲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當前已進入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政府要投入主要精力,按照3月21日國務院和省政府召開的春耕生產會議精神和部署要求,抓好農業生產,做到保先教育學習和抓好當前工作的有機結合。當前,一要抓好小春中後期管理。加強重大病蟲害的監測和預防,啓動病蟲測報系統,掌握病蟲發生動態,發佈情報,指導好防治工作。加強小春肥水調控管理,合理調配小春生產用水。抓好各種防災措施。二要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強火源管理,落實森林防火責任制,按“強基礎、絕火源、明責任、立措施”的要求,抓早、抓緊、抓實防火滅火的各項準備工作,確保全市無大的森林火災發生。三要抓好大春備耕生產。着力抓好良種推廣工程、強化科技措施到位率,抓好樣板建設與技術培訓、玉米大小斑病防治等工作。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及早分解落實大春糧食麪積和產量指標,及早安排撥付春耕生產的各項專項資金,組織供應農戶所需要的良種、化肥、農藥、農膜和柴油等農資。抓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嚴格按照各種作物標準化生產的技術規程指導好農戶生產。四要認真抓好烤煙和香料煙生產。組織烤煙種植收購合同的簽訂工作,合同簽訂要與大田面積、生產收購計劃相結合;加強對育苗棚羣的管理,培育足量的“無毒壯苗”;抓好大田生產各項栽培技術措施的落實,確保煙苗按節令移栽。努力提高菸葉生產水平和質量水平,圓滿完成烤煙生產收購任務。香料煙要抓好田間管理和調製工作。抓好煙水配套工程,各項目縣區、鄉鎮,既要加快工程進度,又要保證工程質量,確保3月底驗收合格,如期投入使用,發揮效益。五要抓好重大動物疫病防治工作。落實春防各項措施,特別是要加強動物w病和禽流感的預防和堵截工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