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德育師資培訓班課程之二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6W

第二講 父母恩德重如山 力行孝道報親恩

《弟子規》德育師資培訓班課程之二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家長:

大家好!

上一堂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總敘 》,瞭解到《弟子規·總敘》是《弟子規》這一本書的總綱領,是用《論語·學而第一》的第六章作爲總綱領,擺在“總敘”這一章當中,告訴我們學習,德行要擺在最重要的地位。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孝、弟、謹、信、愛衆、親仁”,這些都做好了,再“餘力學文”。中華幾千年的文明承傳下來,教誨子孫後裔都是按照這個順序的,德行教育擺在最重要的地位。

(第一部分:德行教育以“孝道”的教育爲起點,我們應該怎樣教孝呢?首先老師要把父母的恩德告訴學生,孩子懂得父母恩德重如山,才能知恩報恩,孝心開啓了,一切的善心善行也會隨之開啓。)

德行教育如何落實呢?祖先給我們講了綱領叫“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當中最重要的德行是哪一個啊?是“孝”。就像我們上一堂課當中談到的,祠堂門上寫着“入孝”“出弟”,做人最重要的一條是孝順父母。這個德行也是“父子關係”當中的“父慈子孝”的“孝”。

我們要落實“孝道”從哪裏落實呢?我們怎麼樣把“孝道”承傳給我們的孩子呢?落實在《弟子規·入則孝》七個方面的內容。

在學習“入則孝”之前,先了解“孝道”的意義就很重要。就像《朱子白鹿洞書院揭示》教誨我們學習的順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辯,所以窮理也”就是要把道理先明白。比如說教我們的兒女、學生要落實“入則孝”,爲什麼要孝順父母?這個道理要跟孩子們講清楚。所以“孝道”落實之前要先明理。

“孝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承傳下來很重要的一個教誨,是根本。那我們如何來明瞭這個“孝”的道理呢?孝心的引發的基礎要升起感恩心。所以我們在學習“孝道”之前,先要了解父母的恩德,我們把它稱爲“知恩報恩”。所謂“百善孝爲先”有兩層含義,第一、所有的“善”當中“孝”是擺在第一位;第二個含義是說,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在“八德”當中“孝”也是擺在第一位。

如何引發孝心呢?我們要讓學生了解父母恩德重如山。常常在教同學們的“孝道”的過程中,我們要把父母的恩德通過各種方法來讓我們的孩子瞭解。其中“譬喻法”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譬喻”當中有一個內容叫講故事,現在孩子都很喜歡聽故事,其實成人也喜歡聽故事。我們講解父母的恩德,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很好。

“知恩報恩”我們常常會給孩子們講一個《拜白骨的故事》。

兩千多年前,古印度有一位聖賢人的老師,他帶着很多學生,這些學生多是成人。有一段時間,老師發現要開始找一個機會把“孝道”教給這些學生了,所以有一次這個老師就帶着他的學生去郊遊。走到荒郊野外,看到有很多皚皚白骨,曝屍郊外。這個時候老師就走到骨頭面前跪了下去。這個老師是有智慧的老師,時刻在生活當中找各種機會教育點來教他的學生。老師對骨頭拜下去,拜完了以後,一個學生就過來問了:“老師您是大家的老師,連領導人都向您學習,爲什麼您去拜這些骨頭啊?”(老師當時可能心想:“正等着你們來問呢!拜下去的目的就是要大家來問的。”所以我們當老師的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孩子來問。)老師就說:“同學們,這些皚皚白骨都是父親和母親的骨頭啊,是天下父母的骨頭啊!他們辛勞了一生,現在曝屍郊外。我們拜他們,就是拜天下的父母啊!我們要對父母很恭敬啊!諸位同學,我們遇到在郊外的這些骨頭,要讓他們入土爲安。現在給你們佈置一個作業,把這些骨頭分成父親的骨頭和母親的骨頭,然後把他們掩埋,入土爲安。”同學們一聽這個作業真難!就趕緊問:“老師啊,弟子們愚笨啊!人活着的時候,能夠通過衣着、打扮分得清男女;人都去世了,剩下骨頭了,怎麼知道哪是父親的骨頭,哪是母親的骨頭呢?這一次考試可能會考不及格了。”老師說:“先給你們上一堂課。大家聽好了,怎麼樣是父親的骨頭?怎麼樣是母親的骨頭呢?你們把這些骨頭拿在手上觀察,看兩個方面:第一看它的顏色,第二看它的重量。我們拿在手上拈一拈,重量比較輕的這個是母親的骨頭,顏色比較淺的這個是母親的骨頭,就這兩個標準。”大家就依教奉行,七手八腳,把這些骨頭分成父親的骨頭和母親的骨頭,入土爲安,把他們掩埋了。所以我們在野外看到這些生靈曝屍郊外,我們也可以學習這些聖賢人的行爲,把他們掩埋,這個是“泛愛衆”的表現。

完了之後,同學們就圍過來問:“老師,您怎麼知道母親的骨頭顏色比較淺,重量比較輕呢?”

老師說:“來同學們我們把手洗好,坐下來,開始上課了。爲什麼母親的骨頭顏色比較淺呢?母親的骨頭比較輕呢?大家知道嗎?我們在母親的肚子裏要住多長時間啊?十月懷胎。母親對我們恩德重如山啊!‘懷胎守護恩’,這是第一個恩德啊。我們從微塵那麼小的時候就住到了母親的肚子裏面,一直到十月,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之前,住了十個月。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長大,我們要長成五斤重,六斤重。我們要長皮膚,長肉,還要長骨頭啊。母親十月懷胎的時候很辛苦啊,一個人要吃兩個人的飯量。我們大家都有肚臍眼兒,這裏長着一根臍帶,接到母親的肚子裏。母親吃下去的營養成分化成血液,在血液當中通過臍帶輸送給我們。我們就這麼靠母親身體的這根臍帶,漸漸的長大。我們要長骨頭的時候,母親體內的鈣質不夠了,怎麼辦?母親會自動的把自己體內骨頭裏的鈣質分析出來,再化成血液輸送到我們體內。我們漸漸的長大,母親骨頭裏的鈣質就漸漸的被我們吸走,越來越多。由於鈣質的流失,母親的骨頭越變越疏,顏色越變越淺。鈣質是什麼顏色的啊?白色啊,鈣質的流失,使骨頭的白顏色就少了,骨頭的顏色就淺了。所以我們十月懷胎的過程當中,母親十分的辛苦啊!有時候妊娠反映,還會吐,吃了就吐。母親還會再吃啊,爲了誰啊,爲了肚子裏的孩子啊!所以我們爲人兒女的如果不孝順父母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這些學生們聽完,想到自己在母親的肚子裏都呆了十個月,想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啊。確實啊,這個臍帶接在母親的身體上。

當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時候,母親要過一道鬼門關。在古代,科技不發達,常常因爲難產很多婦女就失去了性命。即使是現代科技發達了,母親難產還要受什麼苦啊?要怎麼樣啊?剖腹產啊!爲了生下我們兒女,母親肚子要劃開一刀把孩子拿出來。這是“臨產受苦恩”。母親分娩的時候,血流成河,那個痛,醫學上叫“陣痛”。據說是比癌症還痛,就像拿一把刀在身上劃一刀,過十五分鐘再劃一刀。母親分娩生孩子生多少個小時,就要痛乘以四倍那麼多刀。所以我常常跟兒子講:“媽媽生你生了幾個小時?”孩子說:“八個小時。”我太太就說: “不對,十二個小時。”我說: “十二個乘以四等於多少?四十八。對。媽媽生你就痛了這四十八刀,你不孝順你母親實在是太不應該了。”這叫“臨產受苦恩”。我們每一個人的母親對我們都有這樣的恩德。

母親生下我們的時候,雖然血流成河,但是母親沒有想到自己的身體,所有的念頭都在誰身上啊?孩子身上啊!當接生的人或者護士告訴他:“恭喜你!孩子五官俱全,很健康。”母親馬上露出燦爛的笑容,似乎把所有的痛苦都忘記了。這叫什麼啊?這叫“生子忘憂恩”。天底下所有的母親爲兒女都能夠做到這些恩德。

我們生下來以後,母親要哺乳。母親哺乳的過程,古人講的是“襁褓三年”。三年當中母親要天天抱着我們,天天看着我們,全心全意地呵護我們成長。在這個過程當中不知道母親要受多少苦。我們吃母親甘甜的乳汁長大,現在醫院裏面都有寫,“母乳餵養好”。我們有沒有算過,一生當中我們要喝母親多少的乳汁才能長大。即使現在有一些孩子是喝牛奶長大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母親也是無量無邊的付出,我們才能成長起來。母親給我們餵奶的時候,奶水當中還要有鈣質。母親還要繼續把體內的骨頭裏面的鈣質分析出來,化成甘甜的乳汁餵養給我們。母親的骨頭重量更輕了,顏色更淺了!

我們中國有一位大導演姓翟的,翟導演,《大決戰》是他拍的,很有名的導演。山東電視臺拍的一個節目叫《天下父母》。當時翟導演還有太太、兒女都在。他拿出三十年前,他的太太給他的兒子餵奶的奶水。(因爲當時那個年代,不得已兩個月就要斷奶的時候,太太奶水漲得難受,他就把這個奶水吸出來,放在那個小瓶子裏,用蠟封起來。)三十年以後兒女結婚了,送給兒女做禮物。兒女拿過三十年前母親餵養他們的乳汁一看,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大家猜看看,三十年後母親的乳汁已經變成什麼了——鮮血一樣的紅!所以母親餵養我們的乳汁是母親的血液變成的。

所有的父母對兒女都是無私的付出。這個道理沒有人教給我們,我們不懂啊。末學學習傳統文化,三十歲以後才聽說 “父憂母難”這四個字。我們的生日是“父憂母難”之日,我們要教給我們的學生和孩子。末學非常感恩,我的一位武術老師,當時跟他學南拳。他告訴我,我們的生日是“父憂母難”之日——我們的生日是父親擔憂的日子,是母親的受難日啊。

在醫院裏面可能常常會出現這樣的一幕,醫生拿着一個簽字給爸爸說:“對不起!我們已經盡力了,你的太太難產了,請你籤個字。你要保住太太,還是要保住兒子,只能保住一個。”這是人間最難的選擇題啊!父親肯定會說:“我兩個都要保!”醫生會告訴他:“對不起!我們盡力了,只能保一個。”父親擔憂啊,母親受難!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日都是父親擔憂,母親受難的日子。那我們怎麼過我們的生日啊?我們至少給父母親做一件讓父母歡喜的事情啊,不能單單要蛋糕,要生日禮物啊!而這一些我們教給我們的兒女了嗎?教給我們學生了嗎?沒有教,我們要趕緊教啊,越快越好。父母親對我們有十大重恩,恩德重如山,行孝不能等待。

父母親的一生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大愛,叫慈愛。父母親只要有一杯水喝,一定給兒女一口奶喝。父母親的一生無怨無悔地爲兒女付出,而我們爲人子女如何對待我們的父母的呢?

我們回憶一下,當我們一歲的時候,母親好不容易學會煮一碗營養粥,要給我們添輔食的時候,我們可能“啪”的一手把它打翻了。母親半點都沒有怪我們,馬上又去再煮一碗。當我們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看到其他的小朋友都有玩具,我們可能會纏着父母,我也要電子琴,我也要這個玩具。但是,母親家境貧寒,她可能花了很長的時間,把工資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給我們買了一個玩具。我們可能噼噼啪啪玩幾下,就扔那裏再也不玩了,絲毫沒有體會到父母親購買這麼貴的玩具的辛勞。我們讀國小了,我們要看電影,就跟媽媽說,媽媽呀,我要看電影,幫我買電影票。媽媽可能排了一兩個小時,買了兩張電影票去看電影。我們在電影院裏面可能會對母親說,媽媽你到後面去坐,我要跟同學一起坐。當我們講這句話的時候,可能絲毫沒有體會到母親的心境。而母親沒有怪我們,就到後面坐了。我們讀中學了,父親很歡喜啊,送子上學。當走到校門口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對父親說,爸爸,同學們會笑我,你回去吧,不要送我去教室了。當我們走進教室門的時候,假如我們回頭看一下,可能父親還在校門口目送着我們,甚至含淚送着我們走進教室。我們當時很難體會父親的存心。我們高中畢業,我們大學畢業,父母很高興啊,兒女終於長大成人了,準備了一桌豐盛的晚餐,要等着我們回來一起吃啊,慶祝畢業。這個時候我們可能跟同學們在外面狂歡到深夜,絲毫沒有想到,孤燈下二老在苦苦等候。我們談戀愛,我們結婚了,父母親很高興啊,兒女要成家了,用一生的積蓄,操勞了幾個月,幫我們操辦了一個很熱鬧的婚禮。但是在婚禮上,做兒女的,有幾個能夠端起這第一杯酒端到佝僂的父親的面前,來敬父親這第一杯酒;有幾個兒女能夠到蒼老的母親面前說一聲,謝謝母親這幾個月以來的操勞呢?可能兒女跟親朋好友都慶祝,都敬酒,往往冷落了雙親二老,他們還在辛苦的勞動啊。甚至我們生孩子了,我們因爲工作很忙,還要把兒女交給父母帶。甚至媳婦兒還嫌婆婆帶得不好,不懂得感恩。

知恩感恩才能報恩。當我們漸漸的長大,父母親也漸漸的衰老了。父母的雙腳踏出了兒女的前程,卻送走了自己的青春。

在漢朝的時候,有一位官員叫韓伯俞。韓伯俞從小父親早逝,他的母親含辛茹苦把他帶大。他非常的孝順母親,每一次犯了錯誤,他都會跪在母親的面前,母親就用棍子來打他,他都能夠改正錯誤。有一次韓伯俞當了大官,但是又犯了小錯誤,母親又讓他跪在面前用棍子打他。這一次,韓伯俞抱住母親的大腿嚎啕大哭。母親說:“兒子啊,每一次媽媽打你,你都沒有哭,而且都能改正錯誤。這一次又不是犯很大的錯誤,你改過來就好了,不用這樣傷心的哭。”韓伯俞說:“母親啊!每一次您打兒子的時候,打在兒身痛在娘心,兒子身上會痛,兒子能夠改正錯誤,感恩母親的教誨。可是,這一次您打我的時候,我身上一點都不痛啊!我知道媽媽您已經年老體衰了,想到我還不知道能夠再接受您的教誨多少時間,您可能就要永遠地離開我了。我想到這個,非常的傷心,我捨不得母親您年邁老去啊!所以我才哭得這麼傷心。”

當我們漸漸長大,父母漸漸的老去。當我們看到父親、母親顫抖着雙手把菜湯灑在衣服上的時候,我們不能埋怨老人家,我們要想起多少次我們打翻食品,母親爲我們再煮,我們要趕緊幫父母擦乾溼的地方,重新再爲他們打一碗啊;當我們看到父親顫抖着雙手,不會繫鞋帶的時候,我們不能嫌棄,我們可曾記得小時候父母給我們無數次地繫鞋帶,我們趕緊彎下腰爲父親把鞋帶繫上啊;當我們看到父母親一直給我們重複着很嘮叨的家常話的時候,我們不能不耐煩地走開啊,我們要耐心地坐下來,聆聽老人家的教誨,聆聽老人家的嘮叨話。我們可曾記得,我們呀呀學語的時候,父母親無數次地回答我們的十萬個爲什麼!我們要懂得感恩啊!

其實在我們這個國度,只要是炎黃子孫,大家肯定都曾立下過“孝的誓言”。我們從小立志,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功成名就,然後衣錦還鄉回報父母。可是人是非常容易健忘的,我們因爲生活的奔波,常常忘記了歲月的殘酷。我們忘記了歲月催人老,以爲親情可以天長日久。突然有一天父母親不在了,可能就會讓我們的心感到很痛苦。我們會突然想起來,我應當爲父母親做的事情還沒有做,而父母親已經不在了,就會上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遺憾。所以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第一、行孝不能等。當我們叫一聲父親,叫一聲母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聲音迴應。我們趕緊抓緊時間,孝養父母啊!第二、行善不能等。我們要斷惡修善,以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孔老夫子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叫子路。子路年輕的時候非常孝順父母,雖然家境貧寒他還是走到百里之外去買米,然後揹回家奉養父母,做得很高興。後來子路跟着孔老夫子學業有成,當了大官。這個時候是“列鼎而食,壘纓而坐”。什麼意思呢?古人都是坐地上,這個時候別人一個席子,他的坐墊很多,壘得很高,說明他的地位很高。吃的是很多的食品,“列鼎而食”。可是子路常常吃不下去在那裏流眼淚。他的部下就說:“主公啊,您爲什麼吃不下去,在那兒流眼淚啊?”子路就說:“弟兄們啊,想起我的父母,我年輕的時候,雖然家境不好,但是我可以到百里之外背米奉養父母,我高興啊。現在雖然有這麼多的食品,條件好了,可是我想奉養我的父母已經沒有機會了,他們已經永遠地離開我了。”所以行孝不能等待,趁我們父母親還健在,我們要盡心盡力地奉養我們的父母。

(第二部分:當我們懂得了父母親對我們深重的恩情,行孝不能等待,學貴力行,從現在開始孝敬父母,讓我們從《孝經》、《弟子規·入則孝》等經典裏學習“孝道”,學習如何盡孝。)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專門有本經典叫《孝經》,教誨我們子孫後代如何行孝。這個做人的道理我們的先祖把它稱爲“至德要道”。我們學習經典常常前面幾句,或者第一章是最重要的教誨。學習傳統文化不能不學《孝經》。《孝經》第一章 “開宗名義章”,也是最重要的教誨。當我們瞭解了行孝的道理,知恩、感恩,才能報恩。我們如何行孝呢?《孝經》和《弟子規·入則孝》都是告訴我們如何行孝。

《孝經》第一章寫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孔老夫子教誨他的弟子曾子說:“古聖先王有至德要道,人們用上它就非常的和睦,和諧社會實現了。‘上下無怨’,上一代跟下一代沒有代溝,不會有怨恨。你知道嗎?”這個時候曾子馬上站起來,向老師敬禮,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說:“我不知道啊!我怎麼能知道呢?”這個時候夫子就告訴他:“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這句話我們大家都要把它記下來,太重要啦!。“至德要道”是什麼?孔老夫子教誨他的學生曾子說:“這個至德要道就是‘孝’。”“夫”是沒有含義,語氣詞。“由” 是依靠,依據。“這個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依靠這裏來開始產生。”

我們當老師的大家第一次聽到這一句話有什麼體會呢?我們來體會一下,大家一起來讀一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大家體會一下,“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依靠它來開始產生。”末學當時第一次聽到這句話出了一身冷汗啊!大家知道冷汗從哪裏出來嗎?我們教孩子教到孩子十幾歲了,也當了十幾年的老師,還當了十來年的校長,而這一個根本沒有抓住!我們從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我們有把孝道教給孩子嗎?國中三年,有哪一個科目,說教“孝道”是根本?有教孩子如何行孝?老師如何教孝?有嗎?當時末學非常的慚愧啊,沒有啊!怎麼辦?我們缺什麼就趕緊補什麼。因爲我自己不懂,怎麼教給孩子啊!所以趕緊學習《孝經》,學習《弟子規》,學習“孝道”。因爲這個“孝道”是根本的根本:德行是根本,而“孝”是德行的根本。教育要從“孝道”開始,我們其他的什麼都先別教,都還沒有關係,什麼一定要先教啊?“孝道”一定要先教啊!所以我們趕緊來學習祖先的傳統文化,來學習“孝道”。

接下去《孝經》的第一章告訴我們行孝的幾個要點。第一個要點,夫子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弟子規》裏面講的:“身有傷,貽親憂。”我們的身體,頭髮、皮膚,受之於父母。剛剛我們學習過了,十月懷胎,父母生我們,養我們,這個身體是父母留給我們的,我們不能隨便讓它受傷。感冒了,這裏又颳了一個口子,不能這樣,會讓父母親很擔憂。因爲父母親念念心思都放在兒女的身上。這個是“孝道”的開始。如果每一個人都學習“孝道”,他還會打架嗎?不會啦!他還會出現很多的安全事故嗎?不會啊!所以“孝道”是最好的安全教育。我們現在學校天天提“安全第一”,是“一票否決”,安全是第一條。可是“孝道”沒有教,那孩子做人“根本”沒有抓住,在“枝葉”上做文章,所以天天校長老師很辛苦,還是老出安全問題。爲什麼?“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沒有啊!因爲“孝道”的開始就教誨我們要保護好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看曾子到了年老體衰生病了,就把學生叫過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啊,曾子教誨說:“啓予手,啓予足,……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你看我的手,你看我的腳。“夫”也是語氣詞,“小子”就是指學生。同學們,我現在可以避免不孝的名聲了,因爲我的手還在,我的腳還在,我的身體保護得很好。你看“孝之始”也,一生沒有受傷。夫子的教誨曾子落實得很好。

如果孩子頭上撞了一個包說:“老師,我很勇敢,我不哭,沒關係。”這時我們老師怎麼教啊?我們要說:“同學啊,你是很勇敢,不哭,沒關係,你不疼,可是媽媽心疼啊。你看媽媽把你養這麼大,你撞了這麼大的包,媽媽知道了,晚上會睡不着覺啊!以後不可以這樣了。這是不孝順的行爲啊。”下一次他就很注意了。一個四歲的孩子學了《弟子規》以後,手被割了一個口子,原來不哭,想着想着,哇哇大哭起來。幼兒班老師說:“小朋友你原來都很勇敢不哭,怎麼又哭了?”他說:“原來我颳了,想到男子漢要勇敢不哭,後來想到我媽媽看到我被割了一定很傷心,我想到媽媽傷心,我就哭了!”你看“人之初,性本善”啦,他是爲母親傷心而哭,不是爲自己的痛而哭。這是孝心啊!此哭非彼哭啊!不一樣啊!有學“孝道”的孩子那真的是不一樣。孝心一開,百善皆開。

夫子在《孝經》當中繼續教誨:“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們這一生頂天立地要行道,行“五倫大道”,行“聖賢之道”,然後揚名於後世。後世的人就稱讚,這個人真的了不起,什麼父母能夠生出這麼好的兒女,“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道的圓滿。古聖賢所謂:“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用“人生三不朽”來顯發父母養育我們的恩德,這是“孝道”的圓滿。

“事有終始”,行孝也是有開始,有圓滿的結束,兩個方面。接着夫子講:“夫孝,始於事親。”孝道從孝順父母親開始,因爲小時候在家裏主要的事情是孝順父母。“中於事君”長大以後,出來工作怎麼樣,奉事領導人,所以“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終於立身”,前面是中間的“中”,後面那個始終的“終”。怎麼樣是圓滿啊?“立身行道”是圓滿。

你看《孝經》的第一章就把行孝的要點告訴我們了。這些我們沒有學不知道,叫“人不學,不知道”。這裏是指不知“孝道”。那我們今天開始重新學習,叫“何其有幸”我們能夠得聞聖賢的教誨的!而且教誨的根本是“至德要道”,就是“孝道”。我們要重新提起,牢記在心。

那麼如何落實呢?就落實在“入則孝”。回家孝順父母,一條一條七個方面,李夫子給我們講得很詳細。我們把這些道理知道了以後,去落實的時候,心裏很歡喜就像子路一樣,爲父母親背米很高興,越做越歡喜。這個就進入了“篤行”,學貴力行,明理還是爲了要“篤行”,切切實實的去落實。

我們現在來看,“入則孝”的第一個方面:“父母呼,應勿緩。”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我們先學這一條,“呼”就是呼喚,“應”就是答應,“緩”就是緩慢。“父母呼,應勿緩”意思就是父母親呼喚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馬上答應,不能很緩慢。“父母命,行勿懶。”“命”不是說硬性的命令,在古漢語當中上對下的指令就叫“命”,長輩對晚輩的指令叫“命”。“父母命”指父母親要求我們的指示。“行”就是行動,去做。“懶”就是偷懶。“行勿懶”就是要馬上去行動,不能偷懶。“父母教”,這個“教”就是教育教誨,平常動詞的時候讀(jiāo),名詞的時候讀(jiào)。那這裏是動詞爲什麼讀教(jiào)呢?目的是爲了讀起來比較順暢押韻,其實它是動詞。父母親教育教誨我們的時候,“須敬聽”。做兒女的,態度很重要,態度就是一個“敬”,恭敬。“聽”是用心的聆聽。“須”是必須。父母親教誨我們的時候必須恭敬的用心聆聽。“父母責”,“責”就是責備,責罵。父母親責備責罵我們,就是我們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必須順承。“順”就是順親,順着父母親的意思。“承”就是接過來去做。這是我們爲人子女的要做到的,“順”與“承”。這兩句話是孝順父母最初的要求,最起碼要做到的。

我們平常“父母呼”我們的時候,“父母命”我們的時候我們是怎麼做的啊?有時候跟班上的同學們上課,常常就問:“同學們,爸爸媽媽叫我們的時候,怎麼應啊?應‘幹嘛’的舉手。”結果很多同學們都舉手了。那老師叫我們的時候怎麼應啊?馬上跑到老師面前。我們就跟同學們講:“這個不公平!你們對你們的父母太不公平了。老師才教你半年一年的,父母親爲你們辛苦了這麼久。父母親叫你,你還‘幹嘛,等一下’;老師叫,你馬上就跑過來。這樣對不起父母親。那父母親叫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就開始跟他們講父母親的辛勞:“你看你的父母臉上是不是皺紋慢慢多了,父親頭上是不是白髮慢慢多了?父母親爲了我們一生的操勞,漸漸的年老體衰,我們不能對不起父母。父母親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馬上走到父母親的面前問,‘有什麼事情呢’?馬上過去。父母親叫我們做事的時候,我們要馬上去做。”把這些道理慢慢的跟同學們開解。這個就是老師在教孝。

(第三部分:老師、父母教育子女“孝道”總的原理原則是以身作則,爲子女做出孝親敬老的好榜樣。)

那父母親教兒女,“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親的“教”很重要的方面是也要教孝。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至德要道”是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我們以後教育兒女和學生,一個很重要的重點要落在教“孝”上。長善呢?先長孝心。百善孝爲先,孝心一開,百善皆開。

那麼如何教孝呢?教孝的第一條就是“知恩報恩”。剛剛我們學《孝經》的第一章是學如何行孝,孝的開始怎麼做,結果怎麼做,中間怎麼做。整本《弟子規》也都是在行孝。作爲老師,作爲父母的我們要學習如何教孝。這是教育很重要的起點。教“孝”的第一條就是剛剛所講的知恩報恩。一定要把父母的恩德傳給我們的兒女,傳給我們的學生。知恩報恩,明理了以後去做,大家就做得很歡喜。

第二條是以身作責教孝。這個是所有的教育的總的原理原則,教孝也要遵循這個原理原則。它的根據就是“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要想學生孝順父母,兒女孝順父母,誰先要孝順父母,自己啊!“教兒教女先教己。”

有一個女老師今年三十五歲了,她學了《弟子規》以後,非常的懺悔。她想起三十五年以來不孝順父母,“人不學,不知道”啊,不知孝道啊!常常母親批評,她還頂回去,講她幾句扭頭就走。現在學了幾天《弟子規》以後懂得做人最重要的是遷善改過。行孝是善的,不孝是過,改過來,所以她下定決心好好學習力行《弟子規》。於是她跟先生、兒子商量好,現在正好是“五一”長假,是她自己的生日,她哪兒也不去了,回孃家。就跟着先生帶着兒子一起回孃家。回到孃家正好外婆也在,這個老師說幹就幹,第一件事情就是搬了三把凳子擺作大廳正中間,外婆中間一張,加上爸爸媽媽三張。三位老人請上座,啥也不講,講完可能她覺得老人家估計不一定會同意,先坐上去再說。三位老人一看,這一次孩子回來怎麼變得有點怪,坐就坐。坐上去以後,這個女老師馬上撲通就跪了下去:“外婆、爸爸、媽媽,女兒不孝,三十五年以來沒有好好的孝順你們!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學了傳統文化,學了《弟子規》,知道了行孝是人生的第一課,今天利用這個生日我向你們行三跪九叩大禮。”因爲在《弟子規》課堂上,老師都說如何行孝,可以利用生日,過年向父母行跪拜禮,她也學了,回來就幹。她就繼續講:“這三十五年以來,我沒有學習‘孝道’,沒有做好一個女兒的本份,讓你們操了不少的心。今天開始,我要好好孝順你們。”她第一拜拜下去的時候,母親的淚水出來了;她第二拜,拜下去的時候,父親也流下了感動的淚水。父母的淚水是欣慰的淚水,操心操了三十五年了,今天女兒終於真正的長大了,心裏面長大了,懂得了爲人子女應該孝順的道理。父母親歡喜,外婆歡喜啊!這個時候先生在旁邊,他八歲的兒子,走來走去,走來走去,覺得心裏面很難受,突然就走到爸爸身邊,說:“爸爸我爲你按摩。”我們想一想:“爲什麼兒子沒有人叫他去按摩,他要去按摩。”這個道理也很深。當爲人父母演出“人之初,性本善”的德行,像“孝道”這樣的行爲的時候,兒女也是“人之初,性本善”啊,他能夠感受得到啊!他覺得不爲父母做點什麼心裏很難過,所以自動爲他父親按摩。前幾天末學在武夷山也是這樣的師資培訓,十天的師資培訓,講到這個例子的時候,課後有位企業家就過來說:“倪老師你講得真對啊!我回家以後爲我媽媽洗腳,結果我洗着洗着,我的女兒就過來給我按摩,我也沒有叫她爲我按摩,她自動爲我按摩。”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的行爲合道,符合善的,孩子自動會學,這是耳濡目染和心性的感染。回家的路上,兒子說:“太可惜了!媽媽。”媽媽說:“兒子,什麼可惜啊?”“可惜我今年的生日已經過了,明年過生日我一定也要三跪九叩拜你們。”你看,當母親的念頭一轉,從自己以爲不孝,轉爲孝順父母,爲父母跪拜,爲父母洗腳,兒女都能夠感受得到,馬上就學,他還會發揚光大。

所以教孝,不論教兒女孝也好,教學生孝也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身教。把自己行孝的體會、經歷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把自己力行孝道的行爲讓孩子來看,以身作則。任何一門教育的總的原理原則都可以用到以身作則。因爲教育的本質是“上所施,下所效”。

這是教孝的第二個方面,“以身作則”很重要。

今天我們買到了最好吃的新上市的水果,諸位老師、諸位家長,我們先給誰吃啊?“父母。”(掌聲鼓勵一下)大家已經開悟了,開始覺悟了,都明白這個“孝道”的道理,“以身作則”的道理,有智慧的父母肯定說:“兒子啊,這個最好的,給爺爺奶奶送去,第二好的給爸爸媽媽啊,剩下的你自己吃哦!”要給他做榜樣啊。沒有智慧的母親呢?可能就會這樣說:“兒子,這個是新上市的水果,媽媽專門給你買的,走進去,門關起來偷偷的吃,不要讓爺爺奶奶看到。”有沒有這樣的母親?可能有哦!“人不學,不知道”啊!但是結果會怎麼樣?孩子以後買水果給誰買啊?他的兒子,是吧!不要等兒子,有了女朋友以後父母親就忘了,給他男朋友女朋友吃了。這個結果是我們沒有做好榜樣。

“教育無小事,處處是楷模。”這句話不單單是在學校裏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楷模,是吧!所以以身作則很重要啊!“學爲人師,行爲世範,言爲世則”怎麼講的啊?我們的學問是別人的老師,“行爲世範”啊,每一個言語行爲都要做榜樣。我們今天拿了一個蘋果,在街上一邊走一邊吃,等一下全班的同學都拿着蘋果一邊走一邊吃了。我們每一個行爲都要考量一下。我這個行爲動作做出去,我班上的同學,我的兒女他們也會跟着學啊!要“謹言慎行”啊!所以“謹信”的“謹”特別重要。知道了這個原理原則也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以身作則”這個教育的原則原理我們把握得很好的時候,當老師很輕鬆啊!“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按經典的記載我們每天努力去做。要教孝,我們先行孝;要教弟,我們先修弟。這樣每天當老師的一定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孟子講“人生三樂”,第三樂就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教什麼啊?教真正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道理,教孝道,教“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大樂。

大家只要學習《弟子規》,學習倫理道德,把這些做人真正的道理,做真人的道理教給我們的學生,那是人生之大樂,一定能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每天都會當老師當得很歡喜。就像昨天洪老師上臺分享的,現在本來當老師想不當了,當不下去了。學了《弟子規》傳統文化以後,第一個升起的念頭,好好把老師當好。這個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末學也有。我當了老師當了十幾年,實在是當不下去了,不知道怎麼當老師了。現在呢?很簡單!當老師很簡單,四個字,什麼?“以身作則”,做的是什麼?“養子使做善。”只要我們能夠做的是善,做的是“孝、弟、忠、信、禮、義、廉、恥”,這個老師當得痛快啊!每一天都很歡喜,都有所長。因爲每一天學生都在德行上有進步啊。這個跟教語文,教數學毫無矛盾,因爲德行教育是貫穿在時時刻刻分分秒秒,是全方位的。這是教孝的第二個方法,“以身作則”。

第三、“夫妻配合”教孝。那麼夫妻如何配合來教孝呢?我們下一堂課來繼續學習,這一堂課我們就學到這裏。

謝謝諸位老師,諸位家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