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說孩子纔會聽,如何聽孩子纔會說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5W

做父母的需要不斷地學習,尤其要學習與孩子溝通的藝術和技巧。溝通的品質決定親子關係的品質,只有把溝通這門功課做好了,才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怎麼說孩子纔會聽,如何聽孩子纔會說的資料,供你參考。

怎麼說孩子纔會聽,如何聽孩子纔會說

怎麼說孩子纔會聽,如何聽孩子纔會說?

(一)親子溝通的主要障礙

孩子爲什麼不願意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呢?張勤分析說,首先是因爲孩子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在家裏得不到認可。孩子喜歡的東西、崇拜的偶像得不到家長的認可;孩子在家裏覺得做什麼都是錯的;當孩子要求自己獨立完成某件事情時,家長總是不允許,要麼就是全部被家長包辦代替了。

其次,家長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使孩子沒能敞開溝通的心扉。張勤說:“和很多人一樣,我一直認爲家是最溫馨的港灣。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個10歲的小男孩打破了我的觀點。這個男孩說他考100分的時候家裏是溫馨的,但他要是考了30分,家裏就不溫馨了。孩子在學習上遭遇挫折時,最需要家庭的溫暖和家長的理解,可等待他的可能是一頓批評、指責甚至暴打,他還會敞開心扉與父母溝通嗎?”

另外,很多父母沒有與孩子溝通的習慣,不能正確認識性格不同導致的溝通方式的差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等,都會造成親子間溝通的障礙。

(二)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

有的家長問張勤:“從孩子上國小一年級開始,我就要求他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再出去玩,但是現在他都上國小五年級了,好習慣還是沒養成。爲什麼孩子就是不聽家長的話呢?”張勤解釋說,這是因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效果不好。

張勤認爲,家長首先不要帶着標準答案與孩子討論,因爲人都不喜歡被說服。溝通時,家長應該把80%的時間用於傾聽孩子的訴說,20%的時間用於說教。但很多家長並未意識到這一點,與孩子溝通時總是在說教,卻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其次,家長的關注要源於真心。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無論在幹什麼,都應放下手中的事,全身心去傾聽,這表示家長很重視孩子的事情,會讓孩子感覺到他很重要。被父母重視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來源,這也讓孩子樂於與父母溝通。

再次,父母與孩子溝通時,要像對待客戶一樣樹立服務意識。因爲父母幾乎每天都在向孩子“銷售”自己的觀點、知識、思想等內容,所以應該考慮怎樣讓孩子高高興興地接受家長“銷售”的東西。家長要做好服務,而不要以權威自居對孩子發號施令。

當家長髮現與孩子溝通不下去了怎麼辦?張勤介紹了一種名爲“問號法”的良方———家長的問題不能大而化之,問的問題越具體越好,越小越好,比如“今天的語文課上有什麼收穫呀?”“做數學題的時候碰到什麼困難沒有呀?”……如果孩子實在不想說話時,寧可先暫時放棄,這比追在孩子屁股後面問個不停要好。家長應把溝通的話,用敘述的語言、平和的語調,不帶情緒地說出來,把消極、負面的語言轉化成積極、正面的語言。

(三)與遭受挫折的孩子溝通的正確方法

張勤說,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情緒具有記憶性,不良情緒若不及時清理就會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對於怎樣與遭受挫折的孩子溝通,張勤給了廣大家長一個方法———戰勝挫折三部曲。

1.肯定

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或者在外遭受了什麼挫折(比如在全班同學面前摔了一跤,或因爲上課分神被老師扔了一個粉筆頭),當孩子回家後帶着情緒說話時,那是孩子在宣泄自己的情緒。這時家長要善於做最好的聽衆,去理解與支持孩子。可以先用三五句話肯定他,比如說“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如果孩子剛開始說:“我恨死某某老師了。”這時家長馬上說:“怎麼可以恨老師呢?肯定是你不對……”這樣孩子就不會再說下去了,這就中斷了溝通,家長的行爲就不是建設性溝通,而是破壞性溝通。正確的做法是等他說完、發泄完後,再通過講理引導他。

2.分享

孩子有情緒時,要先幫他消除不良情緒,再解決問題。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回憶當時的情況,此時家長的話不是越多越好,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家長要用90%的時間讓孩子說事情的經過,瞭解他的心理感受,這個過程就是孩子發泄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要不懂裝懂,不要堅持對與錯,而要了解孩子的真正動機,不要輕易下結論。

3.規勸

當孩子發泄完情緒後,他的理智纔回歸本位,這時給他講道理,他才聽得進去。這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老師扔粉筆頭這個舉動是不對,但你不能恨這個老師,更不能因爲不喜歡老師而不喜歡老師教的課,你想啊,哪個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認真學習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