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外人士口才表現的故事

來源:瑞文範文網 9.08K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言談富有靈性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一些有關中外人士口才表現的故事的資料,供你參考。

有關中外人士口才表現的故事

中外人士口才表現的故事一、諧音雙關

漢語中有不少發音相同或相近的詞、這爲帶兵人利用雙關說話創造了條件。

1939年的一個風雪交加之夜,陳毅帶部隊轉移到了一個小山村。同志們找到了一座土地廟,想讓陳毅司令員住,可是發現他不見了。大家找來找去,最後在羊圈旁邊找到了他,只見他已經在那搭好了一張鋪。同志們覺得過意不去,陳毅爽朗笑着說:“革命還沒有勝利,我陳毅先住上了‘洋房’了!”同志們一聽都笑了。

陳毅利用“羊”“洋”的諧音特點,將羊房說成洋房。他的這種個性鮮明的雙關話語,既顯示了自己的樂觀主義精神,又鼓舞了戰士們的鬥志。

中外人士口才表現的故事二、借題發揮

借題發揮往往能讓平常的話題生髮出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

大別山山陡、林密、路險,視力極差的劉伯承因此不能騎馬。看到劉伯承走路很吃力,同志們就綁了一副擔架讓他坐。劉伯承說:“我走路難,你們走路就不難?我們一起鍛鍊吧。”他堅決不坐擔架,邊同志們攙扶也不讓。警衛員沒辦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讓他拄着,由於竹子砍得比人還高,鄧小平對那位警衛員說:“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那麼長的棍子,多像個要飯的!”劉伯承聽了詼諧地說:“要飯的棍子就是要長,纔不愛狗之欺。我要拿着大別山的這根打狗棍,把中國頭號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打倒!”說得大家捧腹大笑。

劉伯承借用鄧小平的“打狗”之語予以發揮,將“打四條腿之狗”發揮成“打兩條腿之狗”。他的這一發揮,將柺棍的作用一下子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幽默中顯示了高遠的思想境界。

中外人士口才表現的故事三、反語調侃

以反語進行調侃往往能讓對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盧溝橋事蹟爆發後,舉國上下強烈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在此期間,陳毅作爲南方八少游擊隊的全權代表到大餘縣與國民黨進行合作談判。在談判過程中,陳毅調侃說:“有一個問題我很不滿意,以前在中央蘇區的時候,你們懸賞買我的有關當局,花紅由三千漲到五萬,可是紅軍長征以後卻由五萬降到二百,這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嗎?”面對陳毅的幽默調侃,對方只能暗暗叫苦而無法作答。

國民黨開出的賞價越高,陳毅掉腦袋的可能性就越大。但陳毅在談判中卻置這種實際於不顧,有意表示了自己對國民黨降低購買自己腦袋的賞價的不滿。陳毅的這種反語調侃,一方面顯示了自己的大無畏的精神,有助於贏得談判對手結共產黨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揭露了國民黨以共產黨爲敵的歷史,有助於引起談判對手對過去歷史的反思。

中外人士口才表現的故事四、妙用比喻

高明的帶兵人在說話時大都善於使用比喻,因爲比喻具有化理爲趣的效果。

1940年3月,小八路郭樹保被調到十八集團軍總部給左權將軍當警衛員。小郭不識字,左權將軍便開始教他。

一天,左權將郭樹保叫進屋,讓他寫八個字,結果他只寫對了五個。小郭羞愧地低下頭,等着左權將軍的批評。可左權將軍並沒生氣,而是和藹、風趣地給小郭糾正錯誤:“今天叫你寫八個字,錯了兩個,一個沒有寫出來。這也和打仗一樣,來了八個敵人,打死五個,打傷兩個,逃跑了一個。今後可要認真學習啊!”

此後,郭樹保勤學苦練,不到半年,就學會了七百多個生字。

左權將軍將文字比成敵人,將郭樹保寫對了的字比成被打死的敵人,將郭樹保寫錯了的安比成被打傷的敵人,將郭樹保沒定出來的字比成逃跑的敵人,這種極具軍人特色的比喻,讓郭樹保一下子就明白了當了自己“戰鬥成果”不夠“輝煌”的事實,進而下定了認真學習寫字的決心。

中外人士口才表現的故事五、引用熟語

熟語是指被羣衆反覆使用的固定詞句,引用熟語可以收到“一語勝千言”的效果。

1931年8月,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伏羅希洛夫某營巡查。在對部隊進行考覈時,一個戰士打了個“光頭”。伏羅希洛夫問他爲什麼 這樣差,這名戰士爲自己辯護說,那槍是舊式槍,是被“槍斃了的”。

伏羅希洛夫決定親自試驗一下這支槍的設計效果。他連發7槍,全部命中,總共打了59環。伏羅希洛夫對全場的戰士說:“實踐證明”,這支不太好使的槍在會使的人手裏是多麼好使。由於這名戰士侮辱了他沒有任何過錯的“朋友”,所以我不能把這支槍再還給他了。請團長再發給這位戰士一支射擊效果比較好的槍,在集訓結束後,請把這位‘與衆不同’的同志的射擊成績告訴我。最後,我送給他一俄羅斯的古諺:‘臉醜別抱怨鏡子。’”

對於“人笨怨槍劣”的戰士,伏羅希洛夫在以自己的示範證明了劣槍也能打出好成績之後,又輔以俄羅斯古諺——‘臉醜別抱怨鏡子。’這句術語雖然不長,但對啓發戰士正確認識槍的質量和射擊水平在射擊成績上的關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外人士口才表現的故事六、使用類比

類比不同於比喻,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而類比則是一種推理方法。在談話中使用類比,能夠增強言談的嚴密性、條理性和說服力,收到較好的表達效果。

1944年3月,尼米茲參加完參謀長聯席會議之後,又去看了羅斯福總統。總統問他爲什麼在攻擊日軍防守的特魯克島以後,又派航空母艦去襲擊了馬里納羣島。尼米茲並沒有馬上回答總統提出的問題,而是先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病人想把他的闌尾切除,由於年老體胖,很多醫生都不想給他開刀。最後找到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結果,這位醫生把他的闌尾和扁桃腺都割掉了。病人追問其原因,醫生說:“我的同事裏看我爲你動手術。當闌尾切除後,他們爲我鼓掌喝彩。爲了顯示我的精湛醫術,多儀又表演了一次,我就把你的扁桃腺也割掉了。”

“所以,總統先生,你知道,我們攻打提尼安島和塞班島(兩島都屬於馬里納羣島),就像那位醫生一樣,需要再表演一次,大笑不止。

羅斯福把頭往後一仰,大笑不止。

希望早日打跨日本法西斯的尼米茲,以醫生因高興而將割掉闌尾的手術延續到割扁桃腺來類比自己因高興而將攻打特魯克島擴大到攻擊馬里納羣島。同樣希望早日打跨日本法西斯的羅斯福,被尼米茲語言中欣喜情緒所感染,所以便大笑不止。

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帶兵還可以使用“拆合文字”、“巧換概念”、“模糊應答”等方法,來使自己的言談放射出靈性的光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