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優秀評課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7.94K

篇一:統計評課稿

統計優秀評課稿

我覺得安老師這節課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整節課從新課的引入,新授,練習和課堂小結各環節的安排比較合理,有序,層次清晰,練習設計有層次,有拓展,既照顧全體,又爲個別學有餘力的學生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條件,體現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如果長此堅持下去,定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本節課中,安老師能提供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課中老師讓學生說說如何統計班中每種水果喜歡的人數,在出示了統計圖後,讓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還安排了讓學生看統計圖同桌互相提問題等等,這樣在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質疑能力,爲學生的可持續性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由於安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比較民主,在課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在課中大膽質疑,如有學生髮現教師所給的統計圖的縱軸只有17個格子,就向老師提出:如果超過17人該怎麼辦? 這些寶貴資源的呈現無疑是我們數學課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愛因斯坦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十個問題更重要。

在這裏我也想給安老師提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要正確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在統計班中學生最喜歡吃的水果的人數時,教師明知道有個別學生已重複站立而不加以指正,(班中也有同學向老師反映某某同學已經站立過了,但教師沒有予以迴應。)我想這是因爲在教案中教師有這樣一個預設的問題:我們怎麼知道班級裏每個小朋友都統計到了呢?安老師想讓這個問題能在後面順理成章地出現,孰不知這樣做反而使教師要對班級人數重新進行統計,這樣做勢必要浪費許多寶貴的教學時間,以致後來教師就乾脆造假,把總人數湊齊就算完成了人數統計,這樣做的結果顯然使統計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和它的實際意義。

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規範,表達要確切,如教案中“這是統計圖嗎”,這句話表達就不夠確切,應可以這樣問:這是一張完整的統計圖嗎 ?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注意傾聽,更需要有適時的評價。在本課中,當學生完成了第一張統計圖後教師要學生回答:你是怎麼看出喜歡什麼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 當有學生回答:喜歡草莓的有16人,喜歡菠蘿的有1人,所以喜歡草莓的人數最多,

喜歡菠蘿的人數最少。這樣的回答顯然與教師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反應比較冷淡,也沒有對該生的回答予以肯定並進一步啓發,但我們知道該學生從數字上看出數量的多少顯然是沒有錯的,老師對該生的回答先要予以肯定,然後啓發學生從另外不同的觀察角度來回答問題,從而讓學生從觀察直條的高低來知道數量的多少。

篇二:統計評課稿

本節課中,孫老師以小朋友非常感興趣的《喜羊羊與灰太狼》情境引入,新穎、有趣,使學生在開課階段情緒就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了學生的探索熱情,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的必要性,統計與生活密不可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情境的創設者、知識的引導者、活動的組織者,而參與、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是學生自己,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思想。

一、優化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部分,孫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創設了生動活潑的評選“羊村最受歡迎的小羊”動畫情境,在情境中,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判斷可以通過“統計”知道比賽的結果,自然而然產生了“統計”的需要,並提出可用正字等統計方法,畫出“以一當一”的統計圖。使數學問題生活化,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也爲本節課接下來更深入地學習統計知識作好了鋪墊。

二、關注重點,引導主動遷移體會“以一當二”的思想是本節課的重點。 孫老師出示最後的投票統計結果後,讓學生嘗試畫統計圖,學生在老師提供的統計圖表格和數據之間產生了衝突——8個格子和喜羊羊的10票相比,格子不夠!當學生說8格不夠塗時,老師沒有急於表態,使得“少數人說不夠”變成“幾乎全體學生說不夠,塗不下”,也進而誘發學生產生儘快想找出好辦法的內驅力。當學生出現疑問時,孫老師沒有急於輔導,而是以一句“格子不夠,可以怎麼辦呢?”進行鼓勵。學生出現了三種情況:在旁邊補畫兩格;在上面補畫兩格,“1格表示2票”的方法。並讓學生在方法與方法之間進行對比、選擇,實現了方法的優化,讓學生體會“以一當二”方法的好處。教學過程環環相扣,整個統計的過程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充分展現出來,這是孫老師巧妙運用延遲評價所收到的良好效果。之後,每個學生完成統計圖,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主動獲取新知識的實踐過程。

三、關注生活,發展應用意識。

在對一節課的教學進行多維練習時,孫老師“讓快樂延續”, 繼續以“喜羊羊環球豪華免費遊”爲主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反饋新課內容:課件出示“好玩指數” 、“美食指數”,引導學生體驗數據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學生從疑惑中逐步清楚、明朗;當數據越來越大,用以一當二,格子還夠不夠?自然而然地引導學生說出:“不夠,格子不夠用時,我們可以用一個格子表示更多的數目,如以一當五,以一當十,甚至以一當百。”同時老師也因勢利導地強調,統計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1格所表示的數量。

建議:

1、學生製作出完整的統計圖後可以讓學生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數學信息,並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

2、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設計學

生課後自己實踐,把收集的數據按不同的單位制作統計圖,使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這樣即可以拓寬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又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本節課孫老師沒有就教材而教教材,而是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精心設計,時間分配合理。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存在於現實,並且運用於現實,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生活經驗及學生實際,把學生參與的學習過程加工成一個學生親身參與、體悟和“再創造”的活動,從而實現了學生在認知、情感、智能等方面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篇三:折線統計圖評課稿

《折線統計圖》這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內容。這一課時是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並掌握其特點,進一步感受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社會實際的密切聯繫。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裏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學習了三元實小聯合體的教學設計,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他們的亮點所在:

1、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

關注學習起點是對數學教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全面準確地理解教材與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現實學習起點,有的放矢地設計教學才能讓孩子更有目的,更輕鬆的學習。關注學習起點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作爲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將它看成是一種植根於我們腦海深處的教學理念,讓它同實踐一起引導教學走向深入。三元實小聯合體一方面在新課導入時,先出示學生學過的統計表,再由統計表引出所學的折線統計圖,轉化過程直觀、自然;另一方面他們在教學折線統計圖的結構時又將其與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相聯繫,激發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助於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2、關注統計的現實意義

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對教材進行必要的調整

和加工,恰當選擇與學生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情境和問題,把鮮活的題材引入教學中,賦予教材以新的內涵。因此,三元實小聯合體在設計的時候特別注重統計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選取學生身邊的、熟知的生活材料,讓學生感受統計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讓學生統計氣溫的變化情況過渡到氣溫變化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引出小軍體溫情況統計圖。提供這樣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情感。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此外,對以下幾點我們有着自己的看法:

1、在導入部分對統計表的分析中,教師就問學生氣溫升得最快的是幾時到幾時,導向性太強,雖然學生在對統計表的觀察中不易想到這點,但可通過對統計圖的分析中與統計表做比較得出結論。教師不宜操之過急,使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體現。

2、在教學制作統計圖的過程中,三元實小聯合體對教材進行了改編,將想想做做第二題作爲例題來講,隨後又設計了讓學生根據統計表獨立完成統計圖,這點可能對學生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因爲在教學用書上明確指出:在要求學生製作統計圖時都先提供了網格,而且橫軸和縱軸也已經做了必要的標註,學生所要做的只是根據數據確定相應點的位置,並連線。這是考慮到學生學習是爲了學會用統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發展統計觀念;況且隨着計算機的普及,用純

手工的方式來製圖越來越少。因此適當減少構圖,畫橫豎線等繁瑣的操作,而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於畫折線這一關鍵環節,就可讓學生更好的體驗統計過程,進而掌握統計方法。

修改建議:

1、 在導入中可以同時出現統計表和折線統計圖,讓學生自己進行

對比,發現各自特點,比較異同,教師再適時點撥。讓學生充分體現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2、 在鞏固中,可以讓學生先思考完成本題需要畫一些什麼,標註

一些什麼,然後發給學生一張操作紙,提供網格,縱軸橫軸做好必要的標註。或者可以在標註上空出一兩個讓學生填空。

篇四:統計-複式條形統計圖評課稿

趙敏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統計--複式條形統計圖》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1、讓學生體驗數據的整理過程和用複式條形統計圖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特別是將兩個單式統計圖合併成一個複式條形統計圖、圖例等新知的形成,都讓學生經歷了探究的過程,而水到渠成。

2、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體現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比如老師提問要想比較1985年城鎮和鄉村的人口數量,單看自己手中的單式統計圖方便嗎?能不能創造出一種觀察比較方便的統計圖?學生交流討論後,於是有學生提出“把兩個統計圖合併成一個統計圖”的想法。當畫完了1985年的城鎮、鄉村人口數量的直條後,不少學生將兩個直條用了不同顏色,老師問:“這是爲什麼呢?”學生自然地想到是爲了辨認與區分城鎮、鄉村人口數。其實這就是新知圖例的自主探究。

3、教學過程中適時對學生進行國情及品德教育,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動腦分析的習慣。例如:提問學生:爲什麼城鎮人口逐年增加,鄉村人口逐年下降?讓學生感悟我國改革開放以及城鎮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總之:本節課老師能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以1985-20xx年城鄉人口數量的變化爲主線,讓學生親身經歷、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全過程,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探究新知--畫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活動中採用實踐嘗試、合作交流學習方式,主動獲取新知,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問題,引發矛盾,畫完了表示城鎮,鄉村人數量的直條,爲什麼要用不同的顏色?通過分析、評價讓學生掌握了圖例這一新知.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創新意識得到了有效培養,促進了學生主動、活潑的發展。另外,在鞏固訓練中,引入學生身邊的事:用四年級課外小組人數的統計表,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學習的是生活中的數學,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統計的知識、處處有數學的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統計是一種數學思想,也是認識客觀事物,描述生活現象及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方法。我覺得趙敏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兩個特點:

1、教師認真的研讀教材,能夠理解教材的背後的意圖。

在教材裏,我們能夠看到展示給我們的教學內容其實很簡單,但做課教師認真的研讀教材,非常清晰地明白每個例題裏要傳遞給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要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比如:剛開始的複式統計表教師能夠充分的利用它的優點,除了尋找數學信息外,教師更是充分的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繫,看到複式統計表的優點,從一個表中看到了

兩種不同的數學信息,爲下面的複式統計圖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再比如,在教學單式統計圖時,教師能夠及時的抓住學生的基礎,找出學過的單式統計圖和今天單式統計圖的區別,及時的進行指導畫圖,還關注到了很多到細節,例如指導學生使用三角板,怎樣更好的尋找縱軸上的數據。在進行復式統計圖教學時,教師又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能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討論,探索出新知!能夠做出這麼準確的判斷全在於教師深讀了教材,並能夠跳出教材進行教學。

2、充分的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在整節課中,我們都能發現教師留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學生主動去探索新知。這節課組織學生進行了3次合作交流,每次交流的目的都有所不同,讓他們在平等、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完成了學習目標。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實驗國小 吳雪峯

趙敏老師這節課能注重對學生滲透統計意識,讓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經歷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並能與教師的主導做到有機的結合,注重對學生的數學素養的培養。比較突出的表現在: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既體現自主探究又突出合作交流。

從本節課中我們有難看出,趙老師十分注重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主探索、觀察分析能力,同時也提倡了小組間的合作交流。如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過渡時對學生的引導上;特別如何繪

制複式條形統計圖,就是真正放手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探究、小組間說想法、並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我。真正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有機結合。

二、凸顯教育的價值:既獲得知識更要經歷知識獲取的過程。 我們知道課程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的發展。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獲得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體驗和感悟,豐富學生自己學習經歷,提高學習的興趣。本節課中趙老師設計的如何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正是讓學生經歷了:爲什麼要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如何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怎樣區別統計圖的內容等都是在學生自我探究、合作交流後,自我獲得的,真正的詮釋了“經歷”這一詞語。

趙老師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無不體現了其精深的教學底蘊和新穎的教學理念。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實驗國小 馮 玉 秋

我認爲趙敏老師這節課的設計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在以前已經學習了很多關於統計的知識,趙老師能找準學生知識的起點,放手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繪製方法。

2、能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體系,較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上課過程中趙老師沒有硬性要求學生去怎樣做,而是通過情境問題

的提出:你覺得這樣觀察起來方便嗎?能不能創造出一種讓人觀察比較起來方便的統計圖呢?這樣打破了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促進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新的認知結構,達到新的認知平衡。

3、在練習的設計中,突出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的新理念。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實驗國小 劉 弟

趙老師這節課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了小組間合作探究,在交流中讓學生經歷了統計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統計意識,並巧妙地突破了學習的難點。具體說來有如下兩點:

一、讓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

本節課趙老師在引出和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時,提出了兩個問題:“能不能創造出一種讓人觀察比較起來方便的統計圖?”,“我們怎樣才能把兩個圖合併成一個統計圖呢?”。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尋找繪製方法。整個過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突出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體驗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的新理念。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衆所周知,統計觀念的培養,首先應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而培養統計意識,應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在本節課中,培養學生用複式條形統計圖來描述是這節課的關鍵所在。如何讓學生想到

篇五:複式統計表評課稿

本節課是二年級下冊統計教學的第一課時,在這節課的教學,陳老師注意讓學生經歷統計活動的全過程,讓學生統計一年級、二年級的體重,鼓勵學生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並加強與同伴的合作與交流。整節課,陳老師語言和藹可親,有親和力,非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爲低年級的統計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複習導入:雖然學生在一年級時初步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或兩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但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已經記憶模糊了,複習導入做的不夠,爲後面的探究新知留下了隱患。

2、數據記錄:在探究過程中,每個學生輪流起來報自己在一年級時的體重,其他學生記錄,其實二年級的學生統計能力還達不到如此熟練,這就造成了數據記錄混亂,一年級時的體重就沒記清楚,二年級時的體重記錄的就更混亂,後面的複式統計表就沒法完成。老師對學生能力估計失誤,是造成本節課不夠成功的關鍵。時間拖沓,後面的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完成。

我認爲可以這樣改進,學生說體重時,老師要求放慢速度,老師和學生一起做記錄,這樣就不會造成數據統計兩遍,還不準確的局面。

3、統計表:陳老師在統計表的表頭問題處理上做的特別好,能夠讓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探知,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理解的透徹。

4、板書:整節課,黑板上除了板書課題外,沒有任何板書。 每一節課,黑板上都應該呈現出這一節課的重要知識點,即使在課件中已經出示過了也不能代替板書。

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讓我們一起認真學習,認真研究,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