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評課稿集錦(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2W

《橋》評課稿集錦 篇1

閱讀一篇文章,首先要整體把握文本,然後才能聯繫語境,誦讀品味。在今天聽的《橋》這一課中,執教老師在第一課時,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老師採用“潛心涵詠”、“小組合作”的策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從全篇着手,自讀自悟,走進當時的情景之中,此時,大多數學生都很投入地在潛心默讀、品味。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腦子去思考,去體會文本的內容,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體現。

《橋》評課稿集錦(精選20篇)

7—22自然段是課文的一個重點部分,老漢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上節課學生只是從整體上知道,但還不能真正感悟到老漢無私無畏的崇高精神。

文章中有多處關於環境的描寫,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狂奔而來,勢不可擋。”這一句,學生開始還不能體會洪水來的迅猛之勢,老師採用“比較品評”的策略,將“野馬”和“馬”進行比較,讓學生想象野馬狂奔的驚人速度來體會洪水來勢的迅猛。這一策略的運用,既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又有助於學生感受到洪水來得迅猛。

面對如此大的洪水,人們又是怎樣做的?老師在這裏採用了“激活想象”“移情體驗”等策略引導學生學習感悟,課堂上學生比較活躍,老師在這裏採用這些措施,能夠較好地啓發學生感悟老漢的勇敢和無私。學生對“老漢像一座山”體會還不夠深入,老師讓學生想:老漢“清瘦”,爲什麼說“他像一座山?”老師站在這裏,你們看像不像一座山?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移情體驗,老漢的高大形象就很自然地在學生心中樹立起來了。

在體會老漢是個先人後己的人時,老師抓住文中兩次吼那個小夥子的語句來引導學生體會老漢的形象,學生一開始不能悟出老漢吼的樣子,讀不出吼的語氣來,於是老師針對這一狀況,採用了“比較品評”的策略。第一次吼,老師用換詞法,把“揪”換成“拉”,把“兇得像只豹子”換成“兇得很”,讓學生體會讀,,又將第二次吼到和第一次吼到的不同之處進行比較,這一策略的運用能讓學生依託語言文字的形象走進文本的深處,體驗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情感。學生通過反覆比較品讀已全心於文本之中,對老漢不循私情、先人後己的高尚品質體會得更加深刻。

到最後,學生已經完全和文本、作者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這時,老師馬上採用音樂“創設情境”,先是老師自己配樂朗讀課文的最後幾個自然段,再讓學生懷着悲痛而崇敬的心情齊讀最後幾個自然段,這樣就更加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主題的認識,昇華了學生的思想境界。

《橋》評課稿集錦 篇2

同課異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感觸頗深的是陸老師的這堂課。陸老師和何老師在教學重點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取捨上基本一致,但她以場景爲主線來勾畫教學藍圖,在收扶放中引導學生在自己創設的情境中有所感,有所言,有所悟,不俗的設計讓人稱道。而陸老師優雅,清新的教風也是一種聽覺的享受。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四年級第一學期第六單元中的一篇,這組課文的主題“愛”。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陸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中國臺灣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險,不顧家人的安危,爲這位大陸青年捐獻骨髓;中國臺灣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從中國臺灣抽取骨髓,兩岸人民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鄭老師的這節課通過有效的設計和組織,牢牢把握住了重點,讓師、生、文間形成了有效對話的磁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出來:

一、把握主線,抓住關鍵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這篇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李老師沿主線引、沿主線導、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沿主線思,沿主線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

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愛”爲主線進行教學,一開始讀與愛有關的四字詞導入,引起情感共鳴。進而抓住杭州、中國臺灣兩個青年兩個場景引導學生深入品讀,給予學生充分自主閱讀的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

陸老師很善於抓住關鍵詞語,如“靜靜”、“奔波”等來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內心,體會文字背後的情緒。印象最深的一處是在理解“在這場災難中,病牀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這一句時,能夠結合上文“靜靜”一詞,來揣摩青年此刻不平靜的內心不平靜的原因,學生帶着思考讀文、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實處,情感逐步升溫,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融合。

二、讀說促思,深入文本

文本是死東西,它只有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後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纔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啓學生的心智。

在引導學生感悟救援緊迫,血脈親情這一環節,陸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一連串數字,通過和學生的合作讀,不斷加快語速,並輔助以沉重的配樂,營造出一種緊迫感。爲啓發學生能對本文有一個更具有深入的感悟,陸老師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小錢得救了!他會說些什麼呢?”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

各種環節的設計都充分展現了教學的智慧。學生在多形式的朗讀,自由的表達中體會手術危情、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體會愛的廣博無邊,而後,再體會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後,師生在澎湃的激情中再讀課題,不僅昇華了主題,也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生命的敬仰。

三、手段輔助,情境相宜

在教學中,陸老師很注重運用多種手段來創設情境,特別是音效應用和板書的設計,是一大特色。

在引導學生理解中國臺灣青年以及李博士和在場的醫務人員不顧家人的安危爲小錢捐獻骨髓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利用地震音效給學生以震撼。接下來及時切換到地震畫面,通過資料補充概括餘震情況,把學生帶入“地震慘烈”““餘震不斷”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想象這位中國臺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中國臺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爲學生領悟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進行了醞釀,作了鋪墊。而在“千里送骨髓”部分,心跳的音效也很好的契合了課文中所有醫護人員的心情,亦抓住了聽課者的心情。

老師講到最後,小錢的生命之花從凋零到綻放,信手在黑板上畫出了一朵盛開的美麗的花,在音樂與誦讀聲中,不僅帶來了很強的視覺衝擊,也把學生的情緒再次向前推動,爲課堂增添了精彩的一筆。

人們都說教學是一門藝術而非僅僅是技術。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

課堂裏的語言要精而美。課堂裏的設計要行雲流水,課堂裏,文與情要有機結合,生動演繹,語文教學才能呈現實效。

尚年輕的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很多。也很感謝陸老師這堂精彩的課,激勵我向着更加詩意的語文前進。

《橋》評課稿集錦 篇3

《趙州橋》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說明文。課文介紹了趙州橋的雄偉、堅固、美觀。作者把說明與具體的描寫結合起來,通過對趙州橋的設計特點的說明,讚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課文簡潔明瞭,用不同數據介紹了趙州橋的特點,是學生自讀、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課文,也是積累優美語言的好文章,更是認識趙州橋的建造特點,培養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的好文章。從楊老師執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執教者的精心準備,點點滴滴的付出。

一、目標明確,設計新穎

楊老師能正確處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緊緊抓住趙州橋的三個特點:雄偉、堅固、美觀,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和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師適時的引導與提示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中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理念。

二、以讀爲主,重視朗讀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一種教學方法。古人把朗讀視爲語文學習的至妙之法,在教學中要求學生“目視其文,口發其聲,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新課標》對學生的朗讀能力也做了明確的規定:“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教學中楊老師非常重視朗讀的指導,能面向全體學生做到有所側重,關注每一位學生讀書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當有些學生朗讀得不夠好時,老師留給了充分的時間耐心地進行指導,使他們的朗讀得到進步。如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她先指名讀,接着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她告訴學生,既然是讚美,應該以自豪、讚美的語氣讀,接着齊讀,讓學生親身體會到趙州橋的的價值。其次,在教學第二段時,她給學生提示朗讀要點,雄偉的趙州橋是我們民族的驕傲,同學們,請大家一起來自豪地讀讀第二自然段吧!達到很好的效果。

三、讀寫結合,滲透方法

楊老師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文本現有的資源對學生進行寫的指導。例如:第一段中,教學完趙州橋的基本情況,她讓學生把所涉及的四個內容合成一句話說,同時還讓學生變換一下順序。這些看似簡單的口語交際,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三自然段中寫到:橋面兩側有石欄,欄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圖案;有的刻着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裏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着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着雙龍戲珠。在反覆的朗讀、體會後,仿照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用“有的有的還有的所有的”說一段話。學生有據可依,寫起也來得心應手,輕鬆快樂。

四、就地取材,聯繫實際

首先,爲了讓學生體會趙州橋的雄偉,楊老師能借助熟悉的事物,幫助學生理解橋的長和寬,(如:橋長約有5個教室那麼長)。其次,在認識中心句和過渡句方面,她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什麼樣的句子叫中心句、過渡句,而是通過提問,解釋的方法,加深了認識。教學中,a、她問學生:這個自然段緊緊地圍繞第一句“趙州橋非常雄偉”具體來寫。像這樣的句子我們叫它中心句,在這的作用是引出下文。b、趙州橋的堅固與美觀分別是二三自然段的內容,作者是用哪句話把這兩段的內容連起來的呢?(趙州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咱們給它取一個名字叫做“過渡句”。拿出筆來,就在這句話的旁邊寫上這三個字。

教學中教師通過恰當的“導”、“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既給了學生一個寬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又使學生在賞析、感悟中不知不覺地達成學習目標。

最後想探討一下預設與生成的問題。

方老師提到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我在想有時師生配合不默契,是不是預設與生成的問題我們可以多關注一下。預設也就是老師想的,生成就是不在老師預想中發生的意外,這好比化學反應中出現反應物中沒有的物質。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那如何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片斷一:

學生概括內容時,一女生說:趙州橋是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它非常雄偉,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教師打斷該女生,強調說不但雄偉、堅固,而且美觀。讓該女生重說)

片斷二: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從哪些看出趙州橋是雄偉?一學生說,二、三兩句。讀了第二句時,(教師問她這是第幾句?請坐,該生,坐着思考的樣子,可能鬱悶着。)

片斷三:

理解過渡句,一生提到“不但而且”(教師讓學生說好處。)當課堂上發生了不可避免地與預設目標相背離的情況時,教師怎麼做?片斷一,教師仔細一聽,認真一想,該生說得很好。而且用上“不但而且”把課文說清。不必按照教師的說法。

片斷二,耐心聽她講完。雖然你的預設一句句講,聰明的孩子兩句說出,未嘗不可。片斷三,學生這樣說,教師可順勢利導,“是的,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那說堅固指的是哪一自然段?美觀哪段?你看,用這麼一句話,把二、三兩段串聯起來,真像一座‘橋’,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過渡句,有承接着第二自然段,引出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叫承上啓下的作用”。

教師預設了上完整篇課文,最後還有五、六分鐘時,可以不上第一、四自然段,改爲上寫字環節。等到下節課好好品讀一、四自然段,加一些拓展。是不是更好。

課堂,是雙向的溝通,教師作爲學生學習活動的引領者,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讓他們的思維如潮般涌動。面對種種意外生成,教師可以多等待一下,耐心傾聽一點,轉變“來不及”的觀念,珍視學生的回答,捕捉精彩生成的契機,讓生成在課堂上熠熠發光,亮麗動人;讓課堂少一份遺憾,多一份精彩;讓課堂因學生而美麗,教學因生成而精彩。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有不當,盡請批評。

《橋》評課稿集錦 篇4

這個星期,我們聽了歐陽老師上的《橋》這一課,歐陽老師的這整堂課的構思完整、巧妙。課堂處理得基本上無可挑剔,亮點多多,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歐陽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導課之前,歐陽老師就播放了一段關於山洪災害的錄象,這真實可怕的山洪鏡頭馬上把學生,甚至把聽課的老師都帶入了這種氛圍中。同時歐陽老師讓學生在滋生情感之後,給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談談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課前幾分鐘時間,就營造了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緊張氣氛,奠定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基調。再如歐陽老師在教學中,兩次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樂,一是山洪爆發時的聲音,二是溫柔悽婉的配樂,適時出示,恰當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讀有味,說有情。

二、對話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課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歐陽老師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爲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寫洪水的句子這個環節中,歐陽老師讓學生劃出句子後,指名交流後談對洪水的感受,學生說是“兇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歐陽老師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接觸這些文字,在讀中體會洪水的兇猛,並通過個別展示讀,小組讀,齊讀等方式交流讀,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品讀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觸文本。我想學生對這洪水的認識不僅是開始時那段錄象所帶來的,而是他們自己在與文本的次次對話中所帶來的體驗,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培育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讀的入情。同時歐陽教師又利用自己的導讀,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在師生配合讀中,再次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讀得聲情並茂。

三、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他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迴歸到閱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歐陽老師抓住“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問題,讓學生劃出句子,讀讀說說。並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衝、推、揪”等詞體會老漢的辦事果斷,體會老漢的大公無私,捨己爲人學生的感悟在品讀中,層層遞進。

《橋》評課稿集錦 篇5

這是我第一次真真正正地參與聽課,評課的全過程。整個流程下來,我感受頗多,由於自身是教高年段的,所以對於葉老師的課,有了更多的領悟與反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這堂課就像葉老師本人的性格那樣——利索有力,蕩氣迴腸。

一、人物形象體會“利索有力”

《橋》這篇課文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樑。

葉老師在教學情節的設計上,刪枝剪葉,非常利索地抓住了老漢這一形象進行重點體驗。

首先讓學生通過對“山洪咆哮着,像一羣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裏瘋狂奔出來,勢不可擋”“兩尺多高的洪水已經開始在路面上跳舞”等句子地複習與深入研討,體會洪水的兇猛,從而反襯出老漢的沉穩,冷靜。

緊接着,再通過對老漢“父親和黨員”的雙重身份的矛盾的解讀,體會老漢大公無私,捨己爲人,高風亮節的品質。在這裏,葉老師沒有做過多的解釋,只抓出重點詞句來研讀。如用補充空白的方式填寫“老漢的_______像一座山”,學生回答得非常精彩——“老漢的威嚴像一座山”“老漢的形象像一座山”等等,在訓練語言的基礎上感悟到了老漢的高大形象;再如用抓重點字的方式,出示“老漢突然劈手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葉老師讓學生說說老漢這一“揪”,不僅“揪”出了小夥子,還“揪”出了什麼。學生被“揪”字緊緊抓牢,感悟出了老漢的這一動作包含着他的高風亮節與果決等等。此外,葉老師還通過讓學生練習朗讀“你還算是黨員嗎?”因爲兒子在老漢心中,不僅僅是兒子,他更是一名黨員。老漢此時此刻拋棄了親情,牢記着黨性。接着讓學生練讀“少廢話,快走!”當羣衆安全過橋,僅剩下父子的時候,老漢纔想到自己是一位父親。學生在兩句話的對比下,很自然地感悟出了老漢的矛盾心理,再次深刻地體會到老漢高尚品質。

最後,葉老師有特色地出示了一首詩,一首歌頌老漢的詩。這首詩的出現恰倒好處,濃縮並昇華了學生們的情感,也讓課堂落下了非常詩意的帷幕。

整堂課重點放在體會老漢的品質,感受老漢的情感。

二、情感體驗“蕩氣迴腸”

葉老師設計的這節課,科學地運用了多媒體的功能。在課前活動中,播放山洪爆發的視頻短片,讓學生重溫第一課時的情感,鋪墊第二課時的學習。在課堂的研讀中,氣氛異常緊張時,葉老師選用節奏急速的曲子來烘托。在課堂的尾聲中,則選用哀傷,悲涼的曲子。從山崩地裂到緊張急促再到哀宛抒情,最後以一首詩結尾。學生的情感也跟着跌宕起伏,最後歸於哀傷惋惜。

總得來說,這堂課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太多太多。不僅包括葉老師這節課出現的閃光點,也包括葉老師身上出現的新教師共同有的不足之處。這些更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比如教師的課堂語言該如何引導學生。在研讀“老漢突然劈手從隊伍裏揪出一個小夥子”中的“揪”時,葉老師提問老漢“揪”出得不僅是小夥子,還是什麼。雖然葉老師原本預設學生去體會出老漢“揪”出了黨員的高風亮節,“揪”出了老漢的果斷等,可是這個提問顯得很含糊,讓學生髮生歧義。所以纔有個別學生誤會了,回答與此相偏離。這是教學對教師在課堂上語言要精練,提問要明確的要求。另外課堂上的語言還包括評價語對學生的引導。新教師缺乏經驗,難免出現評價語貧乏,所以我們以後應該向優秀的教師多學習這方面的東西。

對於評課,我也是剛起步,外行的很。只發表了淺薄的觀點,希望能向各位老師多多學習。

《橋》評課稿集錦 篇6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專題欄的第三篇精讀課文。本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着濃濃的真情。

李梅老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重點抓住兩幅“靜靜地”畫面,體會小錢和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初步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課堂上,李老師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爲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爲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引導學生理解“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抓住“凋零”一詞體會小錢的病情嚴重及骨髓對他的重要性。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爲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爲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後兩個“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將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通過研讀,李老師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爲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教學中,李老師補充白血病的資料,以便於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時,李老師及時出示了地震的資料圖片,使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中國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從而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三、注重語言實踐點的設計

教學中,李老師設計了幾處想象說話,如“透過這句話,我們試着去體會一下小錢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七十多次,有些餘震甚至不亞於主震。在這危險的時刻,中國臺灣青年完全可以選擇不捐獻骨髓,保全自己的生命。如果他此時逃避了,對小錢來說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後果?”“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國臺灣相遇了,他會對中國臺灣青年說些什麼?”等,並注意了學生的讀寫訓練,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本內容的延伸,又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爲對比、體會手術危情之後,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最後再次返回課題,理解“生命橋”來昇華了主題,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四、建議

雖然整堂課某些教學環節也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較好地把自己的感受、體會融入到朗讀中,課堂上朗讀訓練稍稍欠缺。《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應以“讀”爲突破口,將“讀”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每段中的重點語句可以先讓學生讀一讀,再感悟說感受,再加以朗讀的指導,這樣一步一步進行,可能會讓學生的情感更突出。

其實,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些建議也是我今後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橋》評課稿集錦 篇7

江旎娜老師上課的風格思路清晰、隊伍調動乾淨利落,能夠抓住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備課與上課,在這堂課中我感覺到江老師的課體現着以生爲本。老師的選材與年段非常貼切,本課陳根據四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教學的進程,以橋爲主線,設計了熱身跑——徒手操——輔助練習(站立後仰傳球、跪立後仰傳球、仰臥背下傳球)——仰臥推起成橋(兩人互幫互助、獨立完成、展示)——快速跑遊戲“造小橋”——放鬆共六個環節,通過情境導入及老師的語言引導,使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自主完成教學內容。寓於玩,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基本活動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我認爲整個教學過程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教學組織層次清晰、重難點突出。

江旎娜老師的組織有條有絮,語言組織簡潔明瞭。她能夠抓住新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備課與上課,在她的這堂課中我感覺到江老師的課體現着以生爲本。在仰臥推起成橋的教學中,先進行了在音樂背景下在墊上做徒手操和熱身輔助練習,較好的活動的學生身體和身心,並將誘導練習,分層次教學、遊戲與放鬆巧妙的融入到教學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主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身體得到鍛鍊,身心得到健康發展,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愛心情操。

二、一物多用,設置合理獎勵機制。

本課《仰臥推起成橋》課中,老師從課的開始到結束都利用了墊子作爲教學器材,能較好的從始至終利用教學器材一物多用。將器材發揮得淋漓盡致。江老師利用“我最棒”標籤獎勵做的好的同學,這一做法值得學習。

三、教學過程收放自如

隊列調動是體育課堂中的一大特色,多變的隊列變化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也是考驗師生配合的一大難題。這堂課中的隊伍調動不多,但是在較少的隊伍調動中依稀可以看出江老師自身較好的基本功,老師在每一個隊型變化之間只用了幾個簡潔卻準確的指示性口令就快速地調動了隊伍,整個場面井然有序、收放自如。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相當出色這應該源於日常的教學。

四、寓教於樂

這堂課的輔助教學遊戲——快速跑遊戲“造小橋”,學生在進行跑步的同時,也體驗到了作爲一個建築工,在造橋過程中及到最後獲得成功的快樂,通過教學不僅鍛鍊了跑步而且還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了人多力量大的重要性,起到了健身和教育雙重工效。

五、學生反饋情況良好,基本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建議:

1、既然設計了“我最棒”的獎勵機制,需及時評價。

2、最後的快速跑遊戲中,造橋的意圖在哪裏?是快速跑還是僅僅是遊戲。這個有點模糊。

《橋》評課稿集錦 篇8

課堂上,學生、老師、文本之間的交流碰撞,習老師擺正自己了的位置,適當提示,巧妙點撥,精要總結,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引導學生當演員,當課堂的主角。學生們去自己尋找答案,去思考,去分析、歸納,能使學生自始至終處於被肯定和被激勵中。

習老師緊扣教學重難點展開教學。“隔岸觀火”是語文學習一大弊端,學生融入不到學習環境中去,課文的重難點自然就難以體會。習老師在教學中巧妙設計,讓學生改變角色,走進文本,從閱讀者到當事者,設身處地的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學生真情傾訴後,教師深情地總結,既水到渠成地點明瞭主題,又昇華了中心,可謂一箭雙鵰。

從教學技能上看,習老師有較強的駕馭課堂和教材的能力。如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教學難點的分解,課堂教學組織、調節等。印象最深刻的是,習老師在教學中時時流露出的濃濃的情感,深深地牽引着每位在座的同學。

當然,習老師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

1.個別教學點上,還需要打磨,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內容和訓練語言的層面,還要強調情感訓練,強調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驗情感,力求觸動心靈,引起共鳴,受到強烈感染。

2.課後拓展練習,給小小說寫結尾,教師可以不需要出示預設的內容,這樣可能會限制學生自由想象和發揮。

《橋》評課稿集錦 篇9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課,被她那淡定、充滿深情的教風所深深打動。這節課中教學中緊抓教材內容中關鍵詞語的理解,依託文本,抓住主線理解課文的教學方法給我留深刻的印象。

一、教師能緊扣文本,整體把握,利用關鍵詞,理解文本內容。課標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本次教學中,李老師緊扣“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蒼白的臉上紅潤起來……唯有骨髓的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在本句中,柳華教師緊扣“含苞、綻放、凋零”三個詞語,很巧妙地將文本的深刻含義——生命的成長經歷結合起來,使學生真實而深層地走近文本的內涵,理解文本內涵。

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注重在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的落實。語文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李老師在教學中也特別注重。如:小錢假如沒有得病可能會在幹些什麼,爲孩子們創設了想象說話的情境。讓學生了解中華骨髓庫的相關資料,讓孩子們寫感受爲寫話搭建了平臺。

三、大量課外資料的補充爲學生學習理解課文做了很好的鋪墊。課剛開始通過孩子對生活熟知的甲流的瞭解,對骨髓、白血病的解說爲學生奠定了感情基礎。

總之,從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獲得了較好的效果,能產生心靈的共鳴。但也有值得大家探討的地方:如第一課時對課文的初讀感知過得是否有些倉促,小練筆是否安排的是否合理,如何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課堂上如何讓師生激勵性的語言效能最大化……

《橋》評課稿集錦 篇10

我聽了葉扶芳老師執教的《橋》受益匪淺,《橋》是五下語文第四單元的內容,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感悟作品的人物形象是較爲常見的,這爲課堂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情感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這一課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令人感動的地方,感悟老共產黨員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崇高精神,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這一堂課中有以下幾個亮點,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1、情景創設,感受山洪可怕

課一開始,葉老師就播放《山洪暴發》的視頻,給學生帶來了鮮明的視覺衝擊,讓他們深切感受到山洪的可怕,爲下文的理解洪水瘋狂的魔鬼形象打下了基礎。

2、感悟形象,學習寫作手法

在分析老漢臨危不懼的形象時,葉老師給出了兩段話(一段是課文中老漢說的話,一段是教師自己擴充的老漢的話),讓學生比較哪一句好?讓學生學會體會到“人物的語言要結合當時的環境”;還有後面葉老師也提及到“‘老漢與小夥子是父子’放在最後是爲了設置懸念”,這樣就涉及到了寫作的部分,很好。

3、以讀促悟,感悟人物高大

閱讀課的教學,不是老師灌輸式的教會學生知道人物有這麼一個形象,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到怎麼會有如此高大的一個人物。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葉老師的課也體現了閱讀課中書聲琅琅的場面,通過默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讀,在讀中促學,在學中促悟。如果能在指導學生情感朗讀的時候更明確些,那效果可能會更好。

當然,每一節課都很難做到“踏雪無痕”,多多少少會留下一些遺憾。以下的幾個觀點,很不成熟,純屬“一家之言”,現提出來與老師們共同商榷。

1、課前的走動會不會過於頻繁呢?

上課伊始,老師就在臺前拿着話筒頻繁的來回,這個學生好了坐下,老師又跑到那邊的學生那把話筒遞過去,這樣的走動會不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感覺爲什麼老有個身影在前面不停的晃動呢?

2、“父子”關係的引導會不會過於混雜了?“父子”關係應該是最能體現老漢大功無私的形象,但葉老師在這層神祕面紗的揭開上面,並沒有起到文章設置懸念而產生恍然大悟的那種感覺,並不是學生層層感知出來的,而是老師在教學中講出來的,這樣子的做法會不會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一些磨損作用呢?

3、在體現黨員身份的邏輯上會不會有點牽強了?課文當中沒有明顯提及到老汗是黨員,但只要我們明眼人抓住課文當中出現的他是村裏的“黨支部書記”這幾個詞語就能知道他本身就是個黨員,但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樣的一種角色是不是應該涉及到呢?要不我們從哪知道他是真正的黨員呢?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還請各位同仁指正批評。

《橋》評課稿集錦 篇11

《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要落實“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彬縣教研室去年出臺了以“五個控制參數”(學生學習的興奮度、學生個體參與率、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課堂練習的量、度、序,學習目標的達成度)爲評價依據的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兩種要求同時交集在了教學目標達成這一重點。對於語文課堂教學來說,三維目標的達成度越高,說明教學越是有效,乃至高效。城關國小劉花娟同志在“彬縣國小高效課堂‘說——講——評’活動中爲全縣教師示範的《橋》的課堂教學,有效地將兩種評價標準巧妙結合,夯實了教學過程,促使三維目標高效達成。下面筆者具體對此課做一點評。

一、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教師角色轉變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的教要服務於學生的學。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人。《橋》的執教者設計教學時既研究教材,更研究學生。整個教學過程中凸顯了學生這個主體,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找出了描寫洪水的句子,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反覆讀悟,逐漸感受到了洪水肆虐,勢不可當,村民處在萬分危急的情勢之下。接着又層層深入,在學習老支書“疏導撤離”“以身殉職”內容時,繼續放手讓學生自讀,圈點劃寫,把最受感動的句子劃出來,寫上自己的體會。抓住老支書的神態、語言和動作描寫的句子,讓學生在讀、說、思中逐步感受到了老支書無私無畏、心存大愛、捨己救人的崇高品質。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個引導者、點撥者、組織者和促進者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二、狠抓語言文字訓練,落實知識技能目標

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橋》的執教者緊緊圍繞“工具性”這一特點,教學過程中將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高效達成。一是知識目標達成度高。先後讓學生理解“咆哮”、“狂奔而來”、“勢不可當”“一座山” “擁戴” “清瘦” “鞠躬盡瘁”等詞語意思,體會三個感嘆號的用法,找出描寫人物動作的詞“衝、揪、喊”和比喻句、擬人句,對“橋”的含義以及很多句子的理解層層深入,將知識目標紮實落實。二是技能目標達成度高。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技能訓練目標。教學中學生聽老師講,聽別人讀、說,自己讀、說、寫,尤其對讀和寫進行了重錘敲擊。多種形式讀文,讀句子,讀段落,引讀、個別讀、集體讀,默讀,大聲朗讀等,學生先後兩次當堂書寫,寫了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有效訓練了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技能。總之,本課教學語言文字訓練紮實到位,知識與技能目標高效達成,語文真正姓“語”了。

三、適時滲透學習方法,達成過程方法目標

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掌握,更重視其形成的過程與方法。因此,“過程與方法”也成爲一項重要教學目標。一是教師施教過程中,通過組織、點撥、引導、講解、提問、播放課件、煽情,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緒氛圍中達到了思維的碰撞,不知不覺受到了情感薰陶,心靈的震撼,價值觀的提升。二是學生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感悟到了“沉下心來,走進去讀書。” “抓住重點詞句” “多讀感悟”“不動筆墨不讀書”“讀寫結合”等讀書的方法,逐步養成了邊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過程與方法目標高效達成。

四、教材處理新穎獨到,情感目標達成度高

“胸中有丘壑,高屋來建瓴。”促使教學目標高效達成,首先教師自己要有整體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能力。教材處理恰到好處,教學效果即會事半功倍。《橋》的執教者這一點上做的很好。將教材做了整體把握,然後按情節變化分成兩部分,即“洪水肆虐,情勢危急”和“老支書疏散撤離,以身殉職”,從背景渲染到主人公出場,爲後邊主人公形象的逐漸高大做了鋪墊;第二部分處理由“疏導撤離—— 以身殉職——祭奠英靈——深情贊橋,使學生經歷了對老支書由“陌生——熟悉——敬佩——懷念”的情感旅程,與文本的作者談歌、與獲救的村民達到了情感上的共鳴,尤其是課件悲情音樂的播放誘發了學生潛在的情愫,使學生情緒達到了高潮。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時此刻,學生產生了不吐不快的慾望,教師適時導寫:“把你最想說的話先寫下來,再交流給大家。”“以讀促寫,讀寫結合”得以實現。價值觀目標水到渠成。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橋》的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情緒高漲,參與率高,課堂練習穿插在各個環節之中,量、度、序把握適當,夯實了教學過程,高效達成了三維目標,仍然存在自主學習放手不夠大膽的問題。這是目前國小教學存在的普遍現象。如何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將成爲課堂教學今後繼續努力的方向。

《橋》評課稿集錦 篇12

4月17號,在陸老師的組織下,有幸連聽了由我們新教師中兩位優秀的同仁葉芙芳老師和陳鳳嫵老師分別執教的《橋》、《四個太陽》。兩位老師,一個是執教5年級,一個執教一年級,高低年級的課堂集中呈現,兩位老師的風格也是迥然不同,卻都讓我們大開眼界,學有收穫。這裏我想着重來談談聽了葉芙芳老師執教的《橋》後的一些個人的學習體會。

葉老師的這整堂課的構思非常的完整、巧妙。雖然是新教師,課堂上展現出來的卻是她成熟、老練的一面,完全不見生澀,令人佩服,基本上課堂處理的無可挑剔,亮點多多,顯示出教師對教材、課堂與學生的良好把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葉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比如正式導課之前,葉老師就播放了一段關於山洪災害的錄象,這真實可怕的山洪鏡頭馬上把學生,甚至聽課的老師都拉入了這種氛圍中。同時葉老師讓學生在滋生情感之後給他們充分表達的機會,談談自己的感受,非常巧妙的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營造了一種與課文相吻合的緊張氣氛,奠定了學生學習的情感基調。再如葉老師在後來教學中,兩次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不是普通的背景音樂,一是山洪爆發時的聲音,二是溫柔悽婉的配樂,適時出示,恰當運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讀有味,說有情。

二對話文本,以情育情

本堂課的又一大亮點,就是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葉老師把閱讀教學看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以讀爲本,於讀中感悟,讀中入情,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比如在交流描寫洪水的句子這個環節中,葉老師請學生劃出句子後指名交流後談對洪水的感受,學生說是“兇猛的,危急人民生命安全的……”接下來葉老師就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接觸這些文字,在練讀中體會洪水的兇猛,並通過個別展示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交流讀,學生在各種形式的讀中一次又一次的接觸文本。這時我想學生對這洪水的認識以不僅是開始時那段錄象所帶來的,而是他們自己在與文本的次次對話中所帶來的體驗,文字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在朗讀中滋育了學生的情感,讓他們讀的入情。同時教師又利用自己的情感,投入的導讀,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在師生配合讀中,再次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讀得聲情並茂。

三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這裏,還要講的是葉老師提問設計也很有效,利用幾個大的問題去統領整堂課的教學。然後又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迴歸到閱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葉老師抓住“老漢是個怎樣的人?”這一大問題,讓學生劃出句子,讀讀說說。並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入的思考,品味。如抓住“衝推揪”等詞體會老漢的辦事果斷,到他的大公無私,捨己爲人……學生的感悟在這詳盡的品讀中,層層遞進。同時葉老師還把品詞與“寫寫練練”相結合,比如抓“揪”字讓學生寫一寫,爲揪字做註釋,讓學生感受到語文文字的魅力,感受文字背後藏着的意韻,使他們的情感自然得到昇華。

要說這堂課覺得還可商榷的地方,只有幾個小細節:

1“揪”字這裏的教學提問有些模糊,學生的回答也就顯模糊,“老漢揪出的是什麼?”(指好的還是壞的?)

2老漢的形象似乎解讀的不夠豐滿,作爲一個黨員的形象很突出,而他的父親形象,他與兒子的父子之愛,是也是也應該講一講,使老漢顯得更有血有肉。

總之,葉老師的這堂課亮點十分突出,課堂有起有伏,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都很投入。教師教態自然,能及時評價學生,多鼓勵性語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動。在紮實的品讀中,結合說話,寫話,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又迴歸朗讀,讀的有層次,有感悟,有深情。閱讀教學做到了情境交融,難能可貴。

《橋》評課稿集錦 篇13

課堂教學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正因爲有遺憾,我們纔會不斷進取和探索。對於評價一堂課,我覺得可以從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評價它。那麼,藝術創作的過程可以分成幾個階段呢?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藝術體驗、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小孩子也好、藝術家也好。在創作藝術作品時,首先要學會細緻觀察,接着要思考和概括,最後纔是實踐表現。

曾老師的這堂課,我把它分成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讓學生欣賞《清明上河圖》《泰順廊橋》錄像,讓學生具體的觀察、感受虹橋、廊橋美,這是體驗階段,只有具體體驗了,學生再通過對比,才能在接下去的思考、討論階段很好的歸納出泰順廊橋與虹橋在建築材料、結構、形體上的特點。最後讓學生現場練習用筷子搭造橋的構造模型。通過搭造橋的構造模型練習,很好的將學習內容轉化爲學生個人經驗,學生對橋、對世界有了親身體驗。這正是超越了學科課程的邏輯體系,提倡與實踐活動的緊密聯繫,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操作、探究能力,曾老師以上三個過程非常符合藝術創作中的藝術體驗、構思、表現的三個階段。

下半部分,曾老師先是讓學生聽音樂欣賞廊橋,接着說說廊橋,贊贊廊橋,最後讓學生爲保護廊橋出謀劃策,通過這一環節的練習,培養了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產生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曾老師的下半部分是再一次的進行了藝術的體驗、構思和表現。所以不管是什麼課,都是有共通點的。也正因爲如此,我們學習各科知識才有現實意義。

曾老師的這堂課是成功的,他不是單純的在傳授知識,而是學習知識爲我所用、爲社會、爲國家所用。

中國臺灣一位著名藝術工作者蔣勳老師說過一段話,知識並不等於美,太多的知識變成了負擔以後,更容易空虛和憂鬱!一般的民間庶民反而不容易憂鬱,因爲在他們的生活裏有很多嗅覺和觸覺,但是你會發現,越是高級知識分子越容易憂鬱,因爲他在知識部分的發展跟他感覺的系統有了巨大的落差,他缺乏了感覺的滿足。所以知識豐富的朋友,要注意你的嗅覺和觸覺世界,不要讓他荒涼。比如夫妻之間經常擁抱擁抱,牽手散散步,你會發現感情越來越好。孩子放學回家,不要先問功課之類的,可以先抱抱他,傳達簡單的愛的信號。跟別人吵架時,通過友好的觸覺,都可以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搭搭朋友的肩膀,你會發現彼此之間的友誼。或者自己雙手合十,這個動作有愛自己的觸覺、也有尊敬他人的觸覺,你會發現左手和右手是這麼彼此的相愛。——讀蔣勳《美的覺醒——觸覺》有感!

蔣老師說的多好啊。但是現在的應試教育很大一部分,是在不斷的給孩子填塞一些無用的或者難度太大的知識。最後書呆子自然就多了。

老師們,不要以爲地方課程只是讓學生學到很多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探索、研究。學生自主的在活動中感受到疑惑和經歷的困難,並能通過思考和探究去消除與克服。雖然在探究過程中會遇到失敗,但這恰恰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認識社會生活的複雜性與深刻性,進而適應社會的發展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何況失敗本身也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地方課程的教材是以問題中心,興趣中心或兒童中心的,而非知識中心的。所以地方課程的開發不要編成"地方版"的學科教材。

我們的校本課程、地方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是彌補了單純傳授知識的不足之處。曾老師的這堂課是成功的。謝謝!

《橋》評課稿集錦 篇14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語文教學應做好語言文字的訓練,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和感悟來構建簡約,實用閱讀教學的課堂。翁老師執教《橋》一課正是體現了這樣的理念。她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嫺熟的課堂調控能力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堂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翁老師的課堂上,始終不忘帶動學生的情感,非常注重渲染情境,以情促情。

在正式導課之前,老師讓學生讀洪水逼近時的句子的描寫,緊接着提問,在這湍急的洪水中你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馬上使學生進入到了那種緊張危急的氛圍中。爲後面的這個老漢的形象作了鋪墊。再如翁老師在後來教學中,運用音樂渲染,這音樂選的也十分巧妙,非常的煽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烘托氛圍,讓學生很快進入音樂中的情境。

二、抓詞品句,讀中升情

本堂課還是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堂。教師抓詞品句,做得十分到位。在這裏,還要講的是翁老師提問設計也很有效,利用幾個大的問題去統領整堂課的教學。然後又把解決這些大問題的途徑,迴歸到閱讀,落實到具體的句子,詞語的品讀中去。比如翁老師抓住“這是一位怎樣的老漢?”這一大問題,讓學生讀讀議議說說。並抓句幾個重點的句子,以及其中重點的詞語,引領學生深入的思考,品味。

總之,翁老師的這堂課亮點十分突出,課堂有起有伏,學生的學,教師的教,都很投入。教師教態自然,能及時評價學生,多鼓勵性語言,富有激情,良好互動。在紮實的品讀中,結合說話,寫話,在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同時,又迴歸朗讀,讀的有層次,有感悟,有深情。閱讀教學做到了情境交融,難能可貴。

《橋》評課稿集錦 篇15

上週,聆聽了陳老師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收益非淺。這堂語文閱讀課,陳老師的整個教學思路是“以讀代悟,以悟促讀,讀悟結合”在讀讀悟悟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強調了師生對話的互動,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了新課程理念下,閱讀教學中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重視了學生的感悟、體驗、理解和評價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真正做到了學生在學語文,在用語文。結合課文內容談談本節課體現的特點:

1、整體把握,抓主線: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陳老師沿主線引、沿主線導、學生很自然地沿主線學,沿主線思,沿主線悟。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如導言中教師圍繞中國臺灣青年無私爲大陸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獻骨髓的動人故事,爲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橋爲主線創設情景,老師以感動爲切入點讓學生自由讀文,劃出感動的地方,讀一讀你的感動,和同桌說一說你爲什麼感動,學生彙報時,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圍繞文章情感主線進行。老師引領學生入情入境的讀,逐漸深入的讀,文章採用各種形式的讀,指名讀、自由讀、齊讀、老師引讀、範讀等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一讀的環節也是圍繞文章情感主線進行的。如:“在這場災難中,病牀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師通過放地震錄象,讓學生想象這位中國臺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中國臺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以悟促讀,讀悟結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做到了有體驗的讀,傳情達意的讀。

2、抓字眼,重擴展:

語文閱讀既要培養學生走進文本研讀的本領又要培養學生走出文本拓展的能力。文本是死東西,它只有經過學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後才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纔有生命,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能開啓學生的心智。如理解“輾轉”一詞,學生先自己找到“輾轉”所在的句子,反覆誦讀理解,並聯系這個句子的上下文。同時,教師引領學生依照文本擴展,再理解。醫生首先會從哪些人中去尋找適合的骨髓?最後在哪裏找到了骨髓?學生隨着老師指明的方向,反饋:醫生在小錢的家人中找──整個杭州找──浙江省內找──找遍中國大陸,最後在中國的臺灣同胞中找到了。老師總結;剛纔大家尋找的這個艱難歷程就是“輾轉”的意思。就這樣理解“輾轉”水到渠成。同時讓學生感悟到了尋找適合移植的骨髓困難重重。這個環節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3、搭建想象平臺,落實寫話:

在這堂課中,陳老師爲了讓學生讀懂捐獻,感悟愛心,在交流“在這場災難中,病牀上的青年沒有受傷,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這個重點句後。老師激情配樂朗誦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在大地震過後,在劇烈的餘震中,這位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心想:……教師動情含情的音樂,學生的“個性想象”在語文課堂的寫話中盡情地流淌。

從教學設計和教學細節上課看出陳教師的教風樸實,不設花架子,語文功底紮實,潛心研究文本。正向崔巒老師說的“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樸實,紮實,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實”,達到簡見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爲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橋》評課稿集錦 篇16

今天,聽了來自陝西寶雞的名師劉武宏老師完整的的兩課時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內心比較震撼,不禁產生疑惑:這樣的課高效?但是,孩子們精彩的展示讓我們不得不折服。這一堂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流涌動的課堂,令我們大開眼界,耳目一新。在第一課時裏,大家期待已久的“精彩、熱鬧的課堂”並沒有出現,課堂靜悄悄的,除了劉老師偶爾的幾句提醒,孩子們的自學時間佔去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會場不禁有些騷動。

但是,在接下來的第二課時的孩子們的展示交流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們的精彩呈現,當各種個性化的學習彙報單出示在屏幕上時,我相信,許多在場的老師驚訝的表情不亞於我。第一次完成學習單的孩子竟然能做得如此用心、如此出色,第一次的嘗試,便綻放出異樣的光芒!這,實在讓我們始料不及。可想而知,在老師長期的訓練下,孩子們會更精彩!由此,我不禁想起一句名言“給孩子一個舞臺,他們會還你一個驚喜。”也許,這種開放式的教學,纔是真正把自主權還給孩子、高效的課堂!

《橋》評課稿集錦 篇17

李老師的課,每一次都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昨天,聽了李老師教學的《橋》一課,有以下幾點感觸:

一、教學每一環節都圍繞“橋”展開。從開始的“回顧課文中的橋”到“直奔有形之橋”再到“探索無形之橋”、“感悟生命之橋”,每一個大環節,小環節都圍繞橋進行,並點出了“黨支部書記就像一座橋”,這樣的設計既巧妙又合理,同時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走進人物內心。特別是小練習“父親從隊伍裏揪出兒子,說兒子啊———”,“兒子瞪了父親一眼,說父親啊———”,等不僅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悟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三、教師注重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對比句子讀、三個感嘆句的多次讀、理解讀、教師抓住了重點字、詞、句來引導學生如何正確的朗讀,不僅朗讀的多,而且教給學生朗讀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學習。

《橋》評課稿集錦 篇18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本來是人教版教材六.三學制中,四年級學段的一篇文章,現在讓我們三年級的孩子來學習它,揣摩、體味人物的高尚品質,真是有點難爲孩子們了。但在今天的課堂上,孩子們在王老師的引導下,反覆研讀,層層深入,也深刻感受到中國臺灣青年和李博士捨己爲人的高尚品質,更深刻感受到海峽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血脈親情。我想,這與王老師平日對語文教學的鑽研、對學生天長日久的訓練,與王老師對本篇教材的深刻解讀、巧妙構思分不開的。

其一:教學各環節,思路清晰,環環相扣。首先通過第二段的研讀,讓學生找出從哪兒看出小錢的病很“重”,緊接着又讓學生找出從哪兒看出治病很“難”,學生在反覆地思考與朗讀中體會到小錢的病很重,治病很難,然後,又讓學生在3-6自然段找出:哪個人最使你感動,並做出批註,在學生的不斷交流中,首先讓學生深入到文章的字裏行間,感受到中國臺灣青年不顧家人,不顧餘震的生命危險爲小錢捐獻骨髓的高尚品質;最後還是通過抓關鍵詞句,反覆品讀交流,感受到李博士沉着冷靜,不顧危險地爲小錢抽取骨髓的高尚品質。

其二:在學習中國臺灣青年的環節中,王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什麼情況下,中國臺灣青年準備抽取骨髓?爲解決這個問題,王老師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訓練:

1、在____的時候,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2、在____的時候,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3、在____的時候,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4、在____的時候,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王老師不急不躁,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時間,學生說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精彩,這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更使學生深刻地感悟到中國臺灣青年的品質,同時,也爲感受李博士做了鋪墊。

其三:在學習李博士的環節中,學生緊緊圍繞"步履匆匆""連夜""但是……..沉着"等詞語,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談得充分,感情激發到位。我特別注意到,咱這個班的學生經常會說:“我給誰誰補充一下”,這真好,創造出一個很好的交流氛圍。

也提幾點小建議:

1、聽課的過程中,我有一個很明顯的感受,本節課的課容量太大。我認爲,第一課時解決1、2自然段,即小錢生病了急需骨髓一段,而本節課只解決3自然段。

《橋》評課稿集錦 篇19

今天,我聽了魏老師的一節公開課《家鄉的橋》,感覺受益匪淺。魏老師從備課,教具準備來看,都進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設計,從課堂教學來看,圖文並茂,形象直觀,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教師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做到教學目標明確。

魏老師整堂課的結構分如下幾塊來完成:

一、引入課題:由我們前面所學過的《趙州橋》引入本課,貼切自然,學生易於接受。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將課文分成三大板塊,即:

1、橋的造型千姿百態

2、充滿情趣的橋名

3、家鄉的橋是我們的樂園,進行講解。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魏老師的課堂教學有很多的亮點值得我學習,比如運用圖片的直觀教學方法,當講到橋名時,請學生上去表演報橋名講關於橋名的故事等。

當然,再完美的課也還是有瑕疵,下面談談我個人對於這節課的一些不是很成熟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本堂課的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最後大概多出有七八分鐘的剩餘時間,老師如果能將這時間運用到對課文的複述或對課文的段落仿寫上,我想可能會更好。

二、這是一篇很優美的散文,課堂上學生讀的不是很多也不是很好,老師沒能及時的給予指導。

《橋》評課稿集錦 篇20

這是一次成功的體育教育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一、目標意識明確

這次活動,從設計到實踐,始終圍繞一條目標主線展開,在促進幼兒生理、心理、行爲適應性等方面作用顯著。通過活動,全體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了發展。

二、內容新穎有趣

利用了平時意想不到但能用於體育教學的長凳作爲器材或玩具,並選擇了“趣遊姑蘇橋”的主題,順着情節的發展,設計了鑽橋洞――跨小小橋――走多層橋、斜坡橋等多種頗具趣味且有新意的活動,能牢牢抓住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沒有枯燥乏味的感覺,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投入鍛鍊活動。各個分解的遊戲,具有各自的不同要求,既有層次,又銜接自然,是一次內容完整小步遞進的教育活動。

三、形式靈活多樣

圍繞目的和各個內容的需要,教師在組織活動中,採用幼兒個體的、夥伴結合的、集體活動的多種形式交替出現,靈活變化。注重個體差異,允許幼兒自主選擇;適應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的需要,改變了“一刀切”、“一個樣”的環境創設,使得體質、性格、活動能力有差異的幼兒都得到提高。

四、體現活動的主體

這次教育活動,自始至終在創設的心理環境方面,是寬鬆、自由、愉快的,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積極性較高,情緒高漲。教師能全面觀察、重點觀察,從實際出發,並在此基礎上隨時進行調整,有效地調節運動強度、心理負荷,對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是十分有利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