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評課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1W

走進詩意門下,讀書觀課聽講座,然而心中日漸困惑:語文如何是?詩意語文如何是?

《楓橋夜泊》評課稿

今日遇見《楓橋夜泊》,那悠然響起的寒山鐘聲把我帶到了千年前的那個靜謐而又落寞的秋夜,那縈繞耳畔的夜半鐘聲,在一聲聲敲打着我的思索。曾在《詩意語文教育七講》中讀到的、當時似懂非懂的點點滴滴,似乎隨着江霧的散去,也逐漸清晰起來。

語文課堂要善於造境。造境就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楓橋夜泊》這首詩用了8個象,落月、啼鴉、滿天霜、江楓、漁火、寒山寺、夜半的鐘聲與客船。8個象,渲染出一種怎樣的境啊!孤寂、傷感、惆悵、思念……如何讓孩子們感受到這樣的意境這樣的心境?

師傅從一個個具象入手,爲孩子們造境,引孩子們入境:

因爲愁眠,詩人在這個晚上看到了什麼?——月落。

在你的腦海裏月落是怎樣的畫面?——詩人看着月亮緩緩地升起來,又看着月亮沉沉地落下去。

因爲愁眠,詩人在這個晚上又看到了什麼?——江楓。

月亮已經落下,秋風瑟瑟襲來,這時你的腦海裏出現了關於江楓的一幅怎樣的畫面?——秋風吹來,楓樹的葉子在一片一片地飄落……

在這個夜晚詩人還看到了什麼?——漁火。

我們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漁火?——隱隱約約的,忽明忽暗的,星星點點的。

因爲愁眠,詩人在這個夜晚聽到了什麼?——烏鴉淒涼的啼叫,還有從寒山寺傳來的悠悠鐘聲。

因爲愁眠,詩人的身體感覺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他感覺到什麼?——霜滿天。

在生活中你看到過“霜滿天”嗎,只可能是“霜滿地”吧,張繼爲什麼要這樣寫呢?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一個孩子感悟到“霜滿天”是用來表達張繼的心情的,不是天氣“霜滿天”,是詩人的心情非常寒冷、非常孤獨。

爲什麼年紀尚小的孩子能夠自自然然地走近詩人,走入詩境?是師傅帶領孩子們動用了多維感官,調取了生活體驗,將一個個具體的象疊加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場,一種氛圍,一種有聲有色、情感交融的空間。置身其中,便會產生共鳴共振,便容易融入文字背後的情境、意境。“以象見意”,這便是詩意語文的詩性品質吧。

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境語也皆爲情語,語文的靈魂有且只有一個字——情。課堂上師傅一次次帶着孩子們打開生命情感之門,置身於語言文字所造的境中,體驗其承載的情感、情味和情懷。

開始學習時,師傅讓孩子們一遍遍投入地讀詩,和他們一起聲情並茂地、有節奏地讀詩,繼而要求他們揣摩自己在讀詩時心底泛起的那種情緒,最後問:請你選一個詞形容你讀完這首詩時的那份情緒、那份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有的孩子想到了“愁”,有的孩子體會到了“幽幽”,有的孩子悟到了“孤寂”。“選一個詞形容你讀完這首詩時的那份情緒、那份感覺”,其實孩子們在找到這個詞的時候,也就有了一份屬於自己的對這首詩的理解,也就慢慢地進入了詩的情味之中。

我們在讀《楓橋夜泊》時,也許不曾將目光眷注到“對愁眠”的“對”字上,然而師傅在“對”字的處理上下足了功夫,陌生化的處理方式,起到了特殊的效果,進一步領着孩子們走向詩歌的情感深處。

師: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一層又一層包圍着——

生:愁眠。

師:都一層又一層伴隨着——

生:愁眠。

師:都一層又一層籠罩着——

生:愁眠。

師:用詩人張繼的話說,江楓漁火——

生:對愁眠。

此時,師傅讓孩子們通過選義項的方式,知道此處的“對”有着“面對、面向”的意思,也有着“配合、陪伴”的意思,繼而讓孩子們體會到,在張繼眼中,愁眠的不僅僅是他一人,還有月亮、烏鴉、江楓、漁火也如他一樣憂愁難眠,似乎天地萬物都跟着愁眠的詩人一塊兒愁眠,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但是,詩人爲什麼不用“伴”字,說成“江楓漁火伴愁眠”呢?他有伴嗎?此問一出,孩子們驀然發覺,其實張繼無伴無依,江楓、漁火、落月、啼鴉怎會是他要的伴兒呢?他是孤寂一人,漂泊在外!至此,詩歌中空靈孤寂的愁就悄無聲息地鑽進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去了。

詩人鄭敏說:“每個漢字都像一張充滿感情向人們訴說着生活的臉”。不爲我們注意的一個“對”字,師傅帶着孩子們去琢磨去品味,讀出了情感,讀出了情味,讀出了情懷。詩意語文怎一個“情”字了得!

有生命的課堂必須紮根在文化這塊土地上,開掘語言文字背後的價值取向、精神母題和文化傳承。《楓橋夜泊》一課的鐘聲文化,貫穿始終,縈繞耳畔,令人久久難忘。

課一開始,師傅就帶領孩子們讀現代詩人陳小奇的《濤聲依舊》、清代王士禎的《夜雨題寒山寺》、明代高啓的《泊楓橋》、宋代陸游的《宿楓橋》,跨越千年的寒山鐘聲,吸引了孩子們的關注:爲什麼詩人們不約而同都提到了寒山寺的鐘聲?爲什麼寒山寺的鐘聲這樣令人懷念?爲什麼人們路經楓橋都會想起張繼?

課至結尾處,師傅再次帶領孩子們誦讀這些借鐘聲寄託情懷的詩句,帶領孩子們聆聽悠然而起、千古流傳的鐘聲,並且深情地告訴孩子們:“從張繼之後,從《楓橋夜泊》之後,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心中,又多了一種寄託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

“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伴隨着孩子們的琅琅書聲,那穿越時空,穿越歷史的鐘聲似乎在耳畔悠悠迴盪,那濃郁熾烈、古老而又清新的鐘聲文化在心靈上積澱下來。師傅將《楓橋夜泊》放在了歷史與文化的背景裏,課堂是如此厚重,如此豐滿,如此底蘊十足。

師傅獨特的文本解讀、巧妙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極富感染力的教學語言,甚至精美的板書、攝人的音樂,課堂上無處不流露的那一份難以言說的精緻與唯美、儒雅與厚重,讓人輕嘆:這樣的課堂教學就是一件藝術品。造境,入情,尋根,一個個詩意的腳印,引領我們走近詩意語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