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公開課《望洞庭》評課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2W

一、注重遷移、積累、感悟,自主學習的習慣培養

四年級下冊公開課《望洞庭》評課稿

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孩子們從讀中發現問題,從而相互間討論思考,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受,產生美感,產生樂學感。

注重字詞基礎知識的教學,雖然老師講的不多,但是老師的指導表現在細節的指導上。例如:在指導理解詩題目“望洞庭”時,學生說“望”就是“看的意思”,老師追問“怎樣的看纔是望呢?”學生回答:“遠遠的看纔是望的意思”。再如:老師在板演作者“劉禹錫”時,故意在寫“禹”時停了一下,問“禹的最後兩筆是什麼?”同學們馬上注意到了往常最容易寫錯的兩筆。這樣的教學很實際很有效。

教學中學法指導已成習慣,孩子們基本已經做到了“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自主學習的環節中,孩子們邊讀邊思考,有不動的地方畫上了問號,有體會的地方能寫上隻言片語;交流時能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反覆的讀來表達各自的體念以及體會到的詩人的表達方式(比喻方式、色彩的描繪)。

關注學生個性的朗讀,尊重學生獨特的體念。男生的朗讀激情昂揚,女生的朗讀委婉動聽,集體的朗讀抑揚頓挫,充分給予孩子展示自我朗讀的特色。

二、在操作過程中重情趣

古詩詞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觀的畫面中,學生有針對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識,既回憶起了以往學過的“風清月明”、“風月無邊”,又把握了詩文審美韻味與內涵。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白銀盤裏一青螺”一句低調處理,更顯示了學生能觸類旁通地創造性思維。

三、“口頭爲語,書面爲文”

寫不止半壁江山,兩根柱子一條龍之說,提升了習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學合理化。在課堂上強調課文對生活的熱愛和練說練筆的積極性。將課後的習題設置成“岳陽樓上望洞庭”的情境練說,有的學生進入了角色,在與劉禹錫的朋友話別;有的利用了蒐集的資料介紹了《題君山》的詩文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把對景色的描摩,詩意的外化活用糾個性的表達中,不正是語文素養的提高嗎?而課首的成語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學以致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