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精選2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5W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

《邊城》一書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讀完的。“小溪流下去,繞山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麼鮮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構了邊城。《邊城》創作於一九三0年,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軍閥混亂時期,沈從文正是借《邊城》來寄寓對社會動盪的厭惡,書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精選28篇)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位老艄公、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樣的生活無形中組成了一幅圖畫,凝結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邊城》裏看到的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在這裏沒有軍閥混亂時的階級對立與鬥爭。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溪邊白色小塔”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長大,看着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裏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說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說,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賽龍舟的盛會上與二佬儺送不期而遇,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在她心裏已撩起了一絲情愫。後來正直保守的天保與生龍活虎的儺送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船的翠翠。兩人應該就是情敵吧!但沒有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公平地,天保走車路,儺送走馬路,唱得翠翠在夢中飛到對面的山頂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預料到了自己的結果,亦然選擇下江離去,免得二佬爲難。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似乎也動搖了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也選擇去獨闖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邊擺渡。也許早就註定了翠翠與她母親同樣的悲劇-永遠地等待下去。但沈從文先生在最後又說:“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翠翠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心中的邊城那麼遙遠,在那唿喚着我們…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爲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爲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裏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着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爲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3

沈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爲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天保和儺送也都是好男人,兩人同時愛上了翠翠,卻因爲兄弟之情而相約採用了美麗浪漫的“走馬路”的爲愛人唱情歌“競爭”方式,做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無論如何也不肯先開腔唱歌,一定得讓弟弟先唱,明知不是弟弟的對手之後就主動離去,在心灰意冷葬身河水之中,也不知是爲了心中美麗而死,還是因爲心中的憂愁而死。儺送二老愛着翠翠,寧可不要碾坊,卻因爲一連串的誤會,最終又因天保的意外死去而將愛意深深埋在心中,卻又難以割捨,最終只能帶着深深的自責,選擇遠行,把遙遠的期望留給了翠翠。儺送幾年前與翠翠的偶遇是美麗的,心中萌生的愛意也是美麗的,卻因爲彼此的誤會交織着家庭的壓力,而最終釀成了令人失望的悲劇。

夜深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裏品讀《邊城》,思緒也隨着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實情後,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架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一直愛着翠翠,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伕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回來的人。

人世間的美好與淒涼,在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翠翠與爺爺至深的親情,天保、儺送兩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的和諧融洽又質樸的鄰里關係,人與自然的統一,淳厚的民俗與民風……

又或許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鑼鼓,熱鬧的節日,吸引了眼球,掩蓋了喜慶祥和背後的淒涼與傷痛。但作者清新雋永的筆詞下的確有絲絲憂傷的情懷。就像這裏也有親人的離別與去世,有滿滿的期待未果,還有懵懂、朦朧,卻又無疾而終的愛情……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繁華,卻看不穿繁華背後的蕭索與淒涼,經歷了喧譁,卻沒有想過曲終人散後的寂寞是否也會升華。

有些時候,我們看到了現象,卻撥不開迷霧,也有些時候,有些話不說,就再難澄清,再難說出口。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但長久以來,生命便如一條河流,激流曲折,卻永遠也回不了頭。

我們總抓不住一些東西,改變不了一些事物,美麗的背後也有訴說不完的蒼涼。就像翠翠這樣明媚的孩子,最終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獨自的癡癡盼想。

這裏的憂愁是一滴化不開的墨,滴到心上,糾纏不止,然後風乾,凝結在那裏,無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訴說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4

第一次讀沈從文先生的小說,覺得先生的文字裏有一種古典的魅力。特別是讀到小說的第二章,先生對邊城的描寫可以說既不浮誇但又動人。其實我是在旅遊前將這本小說帶在身旁,作爲伴侶,也深受裏面細密的景物描寫的感染,於是決定要去一趟湖南,期盼能夠見着真景。只可惜我去的是張家界,距離邊城還有一定距離,而更讓我失望的,不是地方的距離,而是文化氣息的削減,旅遊區裏,除了聒噪,就是導遊背得滾瓜爛熟的介紹詞,我想如果導遊講幾個接地氣的故事,都會勝過這種枯燥死板的獨白。

回到小說裏,其實在閱讀過程中,我一直覺得故事裏並沒有多少此起彼伏,有的是波瀾不驚。然而卻在這樣的安靜中,翠翠的生活逐漸地發生了變故:爺爺的離去、愛情的迷離。

回憶翠翠第一次見到二老儺送時的情景。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二老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相比之下,在這個年代,愛情已經變得帶有物質與慾望的附加,對於一見鍾情也會被現實的生活所打敗。身邊的朋友常說曖昧是最甜蜜的,我想確實如此,文中翠翠每次見到攤送的激動與羞澀,心裏的不安與若有若無的幻想,這些都是動人的。只可惜他們缺少了勇氣。翠翠的爺爺是個耿直的人,渡船出身,對翠翠十分疼愛,也爲翠翠的未來操碎心,當得知爺爺的死去時,我的心一沉,先想到的是翠翠的未來,接而感嘆物是人非之快之兇。文章另一處讓我感觸頗深的是二老儺送告知大老天寶他也喜歡翠翠時兩人的對話。在茶峒人眼中,愛情是自由的,不受家庭地位高低的影響,不受父母所支配。但是在茶峒出名的兩兄弟都喜歡上了一個女子,讓兩兄弟爲難了。讓我感動的是他們並沒有反目成仇,即便是相互提放也沒有,有的是坦白的心聲,與公平的競爭,兄弟之情並不受兒女私情的影響。然而老天卻和他們開了一個極大的玩笑,大老死在了湍急的河流裏。而二老的思想與生活卻因此改變。

讀完全文,想起在網上看到的關於《邊城》的一句評論: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我想生活是永遠不會那麼平靜的,再清澈的湖面也會因風盪漾,生活中變數很多,我們要做的不是墨守成規,也不是硬性挑戰,而是一邊保持平淡的生活,一邊謹慎地保護我們珍重的人或物。身邊的人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別以爲處於幸福中,就可以忘記煩惱,等到哪一天身邊的人突然離去,你便會認識原來他是你幸福的重要一部分,只可惜已經太遲。所以,請讓我們好好珍惜,珍惜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珍惜愛你的人,珍惜我們需要傳承的文化。有珍惜之心,路上才走得踏實。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5

這個暑假,是從讀《邊城》開始的,讀着讀着,內心不由地發出一聲感慨,世間萬物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篇以湘西邊城一個有山有水,世外桃源的地方爲背景的愛情,親情故事,那裏風景優美,民風純樸。主人公脆脆,和祖父一起渡船過日,後來愛上了順順的次子儺送,而儺送的各個天保又愛上了催催,作爲兄長,天保選擇遠走他鄉去做生意,卻不幸遇難,天保的遇難,讓儺送在手足親情面前,暫時放下了愛情……

沈從文先生用手裏的筆,在樹上寫盡了世間的愛,親情,友情,手足情,愛情……都說翠翠是愛的女兒,也是大自然的女兒,那沈從文就是描繪愛的人。通過這本書,通過翠翠純樸的愛,表達出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從而體會出作者追求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一個平靜,充滿愛的世間,而不是一個動盪的世界。

人世就是這樣,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那這樣,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最讓人感動的是翠翠和爺爺的親情之愛,故事結尾,翠翠一邊接過爺爺的渡船,一邊在等待,都說她在等待儺送,而我認爲她也在等待爺爺,等待和爺爺共處的美好平靜地時光,爺爺也是她內心最深的牽掛。

故事結束了,但似乎有沒結束……

最早接觸到沈從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遊記》,當時是20__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陽的雀林國學堂中。每天清晨,一邊在操場上踱步,一邊讀這本書。回想起那時的生活,真的好不愜意,當時我在的位置,距離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這是我心之夢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開這本書時,滿腦子都是這句“《邊城》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又想出來。”這也是我對《邊城》的第一印象。閱讀這本書時,我就經常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到底對嗎?城內的人爲什麼想出去?城外的人又爲什麼想進來呢?

讀完這本書,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其一是作爲讀者的我們是城外的人,書中刻畫的人物則是城內的人。城外的人想進去自然是真的,因爲邊城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這裏的人悠閒自在的活着,這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嚮往。

至於城內的人是否想出來,我不知道,因爲我們都不是城內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論。

第二個角度就是單純從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內因爲一條河分隔,一邊是翠翠,另一邊是天保和儺送,因爲對愛情的追求,城內的人想進去,城外的人想出來。因爲只是“想”,還沒有得到和實現,這也與小說最後不圓滿的結局相對應。

《邊城》作爲一部中篇小說,帶給我最美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小說最後留下的無盡遐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書中的文字,進入書中,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過他的經歷,並且繼續向前走,這給了我們每個人當作者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來看,《邊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一幅未創作完的詩,每個人都可以繼續寫下去。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6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合上書,我心裏很難過,爲翠翠的遭遇,也爲她的祖父。

《邊城》蘊含着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徵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爲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內容來自本站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然而,《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7

《邊城》給我印象的最直接畫面就是在青山綠水間有一個淳樸的白髮老船伕,一個着碎花布衣的天真活潑少女和一條忠心的黃狗,沒有喧囂,沒有張揚,生活簡單而寧靜,在我們看來或許枯燥乏味,但對於一直在青山綠水間生活的他們仍然把這日子過得滋味十足。 我覺得寫小說就是在說故事,而小說能否吸引人就是看作者說故事的能力如何了,在看故事的同時可以讓讀故事的人心悸動,讀完後仍有回味,那一定會是一個好故事吧。《邊城》在我心中就是這樣一個好故事。 小山城茶峒更象是一個寧靜的世外桃源,當時在桃源外還有着紛繁的戰事,而這裏的人們更關注端陽節的划船比賽,他們無疑是那個時代比較幸福的人。在這個小山城生活的人們都展現出人性善的一面,相互幫助,不注重物質,心靈也和青山綠水一樣安靜、詳和而純淨。渡船人和船伕常常會爲錢而推來推去:渡船人要給,而船伕因爲渡船爲公家所有而不要。實在推不掉的,船伕便拿那些錢買來茶葉和菸草,供給過渡的人需要。和每一個地方一樣,這裏也有窮人與富人,但是好象看不出窮人和富人之間那條無形的鴻溝,有錢人船總順順和老船伕進行的是平等的對話。老船伕雖然窮,但是他並沒有遭到什麼歧視,相反好象得到不少尊重:買肉時人家因爲他一年四季爲大家擺渡而不收他的錢,鋪子的商人總是送他這樣那樣的東西,船總順順也在端陽節請他在臨河的吊腳樓上看划船比賽。即便是最後老船伕在那個風雨雷電交加的夜晚死後大家也義不容辭地來幫着翠翠料理後事,船總順順帶了人與物來到渡口,跟翠翠說:“翠翠,爺爺死了我知道了,老年人是必需要死的,不要發愁,一切有我。”他和這一對爺孫又是什麼樣的關係?況且翠翠是間接致他大兒子死的那個姑娘。那是怎樣的一個小山城呢?青山綠水滋養着人的性子,人心如此平和與寬廣。我是疑心這個世上本沒有這樣一個邊城,是沈從文杜撰出來的。他看慣了勾心鬥角的人心與紛繁複雜的世界,在心靈上需要一方淨土,而小山城茶峒就是他心靈中的淨土,通過這一方淨土而告知世人:人心並不總是向惡,人心原本也是如青山綠山一樣純淨與美麗。 這個故事中最美麗的一條線索就是翠翠的愛情。看慣了現代生活那種快節奏的感情,閱讀這種欲說還休的感情是需要慢慢回味的,也正是這種欲說還休輕輕撥動了人心上那根細細的弦,在心靈上奏響最柔美的樂聲;又似在心上輕輕地撓癢癢,癢得讓我覺得舒服無比。翠翠在山水中成長,象一隻輕盈的小獸,又象一隻美麗的飛鳥,和自然融爲一體。她的成長中雖然沒有母親的指導,但是人的一切情感不會因爲沒有母親而停止,十五六歲的翠翠也在這樣的年齡情竇初開,靈魂也開始在睡夢裏因歌聲而浮起。在那樣的年齡,在那樣的時代,翠翠無疑不是很明瞭自己的情感,也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只能靠爺爺對她的觀察與猜測來體會她的心理活動,見到自己可心的人卻如一頭小驚獸,一下子消失在山林裏,由此而來,彼此內心的信息得不到溝通與交流,造成的誤會便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愛她的兩兄弟中的哥哥心懷失戀的劇痛而落入激流淹死,弟弟在失去兄弟的同時也得不到愛的明確迴應而離家遠去。雖然兩兄弟的父親在老船伕去世後還是解開了心中失子的疙瘩,答應只要小兒子願意就娶翠翠做兒媳。翠翠開始了漫長的等待,“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永遠有多遠?明天又有多遠呢? 讀這個故事就象看一幅韻味悠長的國畫,無論濃墨重彩還是輕輕刷過都足讓人細細品茗。 我喜歡這個故事。 我喜歡這個故事的語言

當讀到英子和惠安館的瘋女人玩時,我真擔心秀貞會不會做出傷害英子的事;當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夥伴妞兒就是秀貞的女兒時,英子不僅僅幫助他們母女重縫,還將自己的生日禮物——鑽石表和媽媽的金手鐲送給他們當作盤纏去尋找思康叔(秀貞的親人).此刻,我不竟爲英子感到驕傲,一個六歲的孩子竟懂得友誼,懂得愛,這大概是一種來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長吧!讀着讀着,我的心時而心驚肉跳,時而輕鬆安閒.我覺得很希奇:難道英子不害怕秀貞嗎?看到最後,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出色,是因爲她有一顆純潔淨化的心靈,正是她有了這一顆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不折不扣的快樂.而世俗上的快樂,不過是金錢和名譽.

今天我爲大家分享這本書,我只要你們與我分享一下珍惜童年的心情.因爲我已經六年級了,現在,我已徘徊在童年的十字路口,很快,我即將離別童年,踏上人生的木舟,感受林海音女士緬懷童年的心情.每個人的童年不都是這樣愚駿而神聖的嗎?

看完書,我最大的讀後感是:這本《城南舊事》就像夏浪裏的一縷清風,讓我知道別錯過童年,花兒謝了還會開,太陽下山明天還會爬上來,我的童年一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希望《童年》這首歌將在我的心中輕輕地吟唱……永遠……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8

邊城,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沈從文的一部頗具影響力的長篇小說,想要了解沈從文,就要讀邊城,想要讀邊城也一定要知道沈從文的故事。

沈從文,鳳凰古城的一個奇蹟。他自幼就陶醉於水的聯想中;“我感情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考,水對於我有極大的關係。”沈從文與水確實有着不解之緣,就像這邊城,是發生在水上的美麗而哀傷的故事。他說;“我在那條河流邊上住下的日子約五年,這一大堆的日子中我差不多無日不與河水發生關係。走長路皆得住宿到橋頭與渡頭,值得回憶的哀樂人事常是溼的。”

邊城中的故事是水邊的故事,故事中的文章常用水來當背景,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爲作者在水邊船上所見人物的性格。整篇文章表達了沈從文先生從鄉下跑到大城市,對上流社會的腐朽生活,對城裏人的“庸俗小氣市儈自私”深惡痛絕,這引發了他的鄉愁,使他對故鄉尚未完全被現代化物質文明所摧毀的淳樸民風十分懷念。

邊城中的翠翠,是一個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有對爺爺的體貼,對愛情的羞澀,對情感的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的都是愛。從她的身上,可見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邊城中的老船伕,一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淳樸,堅韌,樂觀,慈祥,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身爲老船伕,他把划船渡人看作自己的人生天職和最大的快樂,年老力衰了,依然樂吃不疲;作爲祖父,他把自己的孫女當成掌上明珠,精心的關愛,呵護她,他對翠翠的愛寄託着對不幸女兒的哀思,可以說,他的後半生是爲翠翠而活,他的唯一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的老人,但通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單。邊城中的天保,代表了茶峒人的粗魯爽直的一面,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老大的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知道自己的弟弟也愛翠翠,他便懷着複雜的情感退出了角逐,既表現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出失敗的落寞。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爲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爲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是爲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邊城是典雅性與口語化相結合的一部藝術盛演。與鳳凰古城恬靜美麗相應的,是沈從文恬淡詩意的語言,沒有喧囂的辭藻,也沒有強烈的色彩,只有“語言的親切”。但那些看來不用心的修飾的句子,卻是以自然爲最高修飾原則,以恬靜之美爲最高美學風範,就如在邊城中,典雅性與口語化自然融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

沈從文說;“我是天生就有一種理解女子的心”。邊城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成就是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寫,作者對人物心理的揣摩十分透徹,貼切,以至於有人感嘆說,沈從文是個男的,怎麼能夠把女孩子的心理琢磨得那麼透!文中多處寫到了翠翠對愛情的矜持,害羞而又怦然心動的細微心理。反應了翠翠內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了一個青春少女躁動不安的心理。

邊城是翠翠,老船伕等等的邊城,也是我們渴望進入,卻又害怕進入的邊城,給自己的心找一個邊城,還自己一份夢的畫紙,邊城,由我們自己編寫。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9

清瑩的河水擺動着,彎曲了光線,斜射在水底的碎石上,微風拂過,帶來細碎的草葉及竹雀草蟲婉轉的歌聲。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狗。

簡單的人,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情感。它沒有大悲大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撕心裂肺。它就那樣靜靜地訴說着,那樣真實,那樣細膩,它就像一眼清泉,輕柔地將人包圍,慢慢地將人感化。

沈從文筆下的湘西是個朦朧的天堂。這裏有秀麗的山水,淳樸的鄉民,熱情的鄉風,對於已習慣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人來說,這裏不就是心靈的棲息地嗎?作者從一個在自然中長大的純真女孩的角度向我們細細訴說着景與情。

十五六歲的女孩的心思最爲敏感與縝密。尤其是這樣一個純真的女孩,在美麗的環境與淳樸的民風中,心也就更加柔軟了。那個美麗的端午節的夜晚,那個美麗的少年曾觸動了她柔軟的心,誰知命運弄人,大老與二老卻同歡喜了翠翠。他們身爲優秀的青年,繼承着茶峒地方的優秀品質,彼此鼓勵謙讓,公平競爭。天保走了車路,便要儺送走馬路。儺送唱了一夜的歌,唱軟了翠翠的心,也唱暗了天保的心。天保爲成全弟弟而決心出走。不想池塘的水殘酷無情,吞噬了天保,只留下儺送呆呆在岸邊遙望,對老船伕帶了誤會的儺送最終跟隨了哥哥的腳步。在一場大暴雨中,人走了,塔塌了,只留翠翠在河邊守望。

彷彿是冥冥中有命運刻意安排,翠翠終究走上了母親的道路,這種無奈、悲傷、遺憾,就像是一層薄霧給最原始,最純正的美披上了憂傷的色彩。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0

《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理想中的夢境,他把對山水的熱愛化爲了這部飽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渡船每日在這山水之間運行,也儼然成了這如詩如夢的景色中的重要點綴,渡船上的老船伕、小姑娘和老黃狗便是這景中永遠不變的主角。作者構築了詩畫般的邊城美景,把所有故事融合到這景中,景物便處處蘊含着純樸的人情味,瀰漫着“桃源”般神祕的色彩。景色因人物感情的朦朧而朦朧,因人物的憂愁而憂愁,也因故事淒涼的結局而定格在一片淒涼之中,卻因爲給人無限想象的空間,定格的美景又在無窮無盡的等候中慢慢地綻放,任人思緒飄飛到更廣闊的空間。

沈從文先生常說“美麗總使人憂愁”。《邊城》裏的翠翠是美麗的,她單純善良、不諳世事,對老船伕的感情真摯而感人,對儺送二老的感情朦朧卻執着,可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少女卻始終不知道也沒人告訴她,她應該要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幸福,最終只能在一片悽苦之中,孤獨的守着祖父的渡船,等着不知歸期的愛人。老船伕是也善良的,他五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一條渡船,不知把多少來來往往的人渡過了小溪,“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他深愛着翠翠,他唯一的親人便只是那個女孩,他總是在爲孫女將來的生活而擔憂,最後卻還是在失望和遺憾中死去,就連撐了一輩子的渡船也被漲起的大水沖走了,這是何等的悲涼啊。

讀《邊城》除了對美麗的鄉村風光和純樸的風土人情留有回味之外,還留下一份感動,感動的是翠翠爲所愛的人執着的無怨無悔的等待,這種等待可能明天就能收穫幸福,可能一輩子都毫無結果,惟其如此,才更是感人。我也爲翠翠的執着而震撼,也許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很多人都不會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既然有幸活在這個世界上爲什麼不爲所愛的人勇敢的等待一次呢?可是翠翠畢竟是生活在一個詩般世界中浪漫式的理想人物。現代社會太浮躁,有多少人還能有那麼一種執着的浪漫的情愫呢?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1

沒有結局,不知道結局,纔會一直想,總感覺大老沒有死。二老總會回來,不管翠翠等多久。整篇文章都充滿了濃重的純真的鄉村特有的淳樸氣息,他們的心地單純,思想執拗,語言真誠,總感覺有一些韻味在裏面,說不出來具體是什麼,但我覺得,沒有結局就是最好的結局,如果到最後是一個悲劇,不免傷心,不免辜負所有人內心的對淳樸的美好的嚮往與尊重。

太傷人心,可若是個美好的結局呢,固然讀者們一定是歡喜不已的,可必定會落入俗套,不管前景如何,過程如何悲慘坎坷,但是結局是美好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管爲此流了多少淚,美好的結局總是能以後能迎合大衆讀者的心理,因爲每個人都向往美好,但就像所有的書一樣一個美好的結局就結束了所有,我覺得沒有結局會更好,讀者會更加的印象深刻,也不會像所有的開頭不論是美好或者惡劣的小說一樣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而落入俗套。

這樣,剛剛好,以前總不喜歡看沈從文這些人的,總覺得太平淡無奇,沒有任何亮點,情節不豐富,生活不昂揚向上,可如今細細讀來確實是有一翻情趣在裏面,因爲生活其實就是如此的,哪些灰姑娘之類的跌宕起伏的情節總是在現實生活中難以發現,反而生活就是平淡無奇的,大大小小的瑣碎,才叫生活,那些灰姑娘的劇情;離我們實在遙遠,王澍的《造房子》裏有這樣一句話:一種真實的生活世界,一定是可以被直接看到的,我不相信本質會隱藏在什麼看不見的地方,或背後或下面的說法。所以說真實的世界一定是平凡而又瑣碎的,需要細細品味,慢慢的感悟人生。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2

沈從文沈先生的這篇文章,給我展現了一個令人回味的邊城風情。我不知道別人在邊城中看的是什麼,我看到的,是那美麗而憂傷的愛情。

腦中似乎還回味着翠翠和儺送的第一次見面,“是誰?”“是翠翠!”“翠翠是誰?”“是碧溪岨撐渡船的孫女。”“你在這兒做什麼?”“我等我爺爺。我等他來好回家去。” “等他來他可不會來,你爺爺一定到城裏軍營裏喝了酒,醉倒後被人擡回去了!”“他不會。他答應來,他就一定會來的。”

“這裏等也不成。到我家裏去,到那邊點了燈的樓上去,等爺爺來找你好不好?”翠翠誤會邀他進屋裏去那個人的好意,以爲那人欺侮了她,又心中焦急,就輕輕的說:“你個悖時砍腦殼的!”那時的翠翠,人如其名,整個脆生生水靈靈,正所謂是“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生養她且教育她。”她儼然便是大自然賜予的精靈般美好的存在。

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就在兩年前得到那次偶遇中,各自在彼此心中留下了磨不掉的美好。時間在平靜而又平凡中往前推進,天保對翠翠的喜愛,老船伕想爲翠翠找個好人家而有憐愛着這個相依爲命的孫女,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翠翠害羞卻始終堅定的執着……一切平靜而又不可扭轉的往既定的方向行去,我既喜既悲!

天保得知弟弟對翠翠的喜歡也是從兩年前開始,兄弟兩都是如此直爽而又善良,於是兄弟兩約定兩人各自“走車路”。得知翠翠喜愛的是儺送那竹雀般的歌聲,天保黯然離開。天保,卻天不保佑,年輕又熱情的生命斷送在茨灘水裏,斷送在伴了他幾乎全部生命的水裏。天保的“下水”,揭開了這個愛情悲劇的紗幕……

看完《邊城》,我一直在想,是誰造成了他們的悲劇,是誰使得老船伕遺憾逝世,使得儺送遠走他鄉,使得翠翠始終守在碧溪岨等候那遠去的心上人?他們每個人都是善良而又美好的人,老船伕熱心正直疼愛孫女,儺送有着年青人的熱情茶垌人的淳樸和直爽,翠翠善良美麗而愛羞如小獸,這樣的悲劇,是怎樣發生的呢?又似乎每個人都有着錯,要不是老船伕的誤會,要不是翠翠的害羞不迴應,要不是儺送的不問緣由,要不是那些陰差陽錯,翠翠該是幸福的和儺送生活的吧,老船伕應該是含笑而終的吧,也許天保也是好好的活着,然後找到了另一個他愛惜的女子……

可惜沒有這些要不是,一切都是命吧,誰這樣感概?

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說的事情,夢中靈魂輕輕的各處飄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那又軟又纏綿的歌聲帶了翠翠的靈魂歡欣着,那是翠翠最美好的回憶!

到了最後,老船伕離去,翠翠連同老馬兵守在碧溪岨。冬天到了,那個圮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垌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個世界,翠翠和儺送在那生活着,那麼,幸福吧!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3

短篇小說《邊城》,是着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爲濃郁地飄繞着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着。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於是她就有了祕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祕密。這個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爲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裏,每個轉變都充滿着變數,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就好似那屬於翠翠的愛情,最後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在平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跟着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瀰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隻船隻,是他歸來的標誌,蹦跳,揮手,落淚,知道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因爲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後”,生活仍要繼續。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4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 ——祖父。或許他就是爲這裏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衆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 ,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美麗的湘西鳳凰的風景是動人的,山城鳳凰,山水環抱,靜靜地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記數,常年深翠綠色的細竹,逼人眼目。

儘管鳳凰有着桃花源的美好,——芳草鮮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怡然自樂。單作者卻有一種陌生感。回想一下,山還是那麼的高峻,水還是那麼的清澈,人還是那麼的勤勞,天還是天,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而變的是人的心。人的心在頑童時是純潔無暇的,天真的,那時侯未看到現實生活的醜陋,無奈。看到不僅僅是眼前看到的了。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作爲圖景,有永不退色的鑑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爲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爲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因爲愛,祖父操勞一生,當生命結束時,心中充滿了掛念;因爲愛,少女重新對生活有了詮釋,有了希望;因爲愛,哥哥選擇了離開,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摯的感情;因爲愛,弟弟去尋求那個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爲愛,她便從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個日日夜夜盼望歸來的男人……

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5

天氣已經轉涼,雖然沒看到滿地落葉,但是秋天好像已經來了。廣州漫長的夏天剛剛過去,晚上迫不及待到戶外歡送。風吹起來確實很舒服,乾燥而且溫度合適。但是待得久了,慢慢也有點冷了的感覺。再後來,捂着衣服也覺得冷了。

沈先生筆下的湘西是清爽的,所有的東西都是那麼的淳樸。在這種清爽的地方,有很多事情是現在人們難以想象的:坐船可以不給錢卻有人一定好給,而且還扔下就走;擺渡的有人給錢卻不收,人家硬給了還不好意思買點茶啊煙啊回饋坐船者。而關於愛情就更加不可思議了:唱兩首好聽的歌就可以讓姑娘跟你遠走高飛;水手和妓女的約定,居然也比現代的很多愛情可信。就是這些不可思議的事情,讓生活在狂熱都市中的我們,感覺到了一絲接一絲的涼爽。

天保的死當然不應該算是老人的錯,只是湊巧老人暗示他應該怎麼去求婚,而得不到結果的情況下出船淹死。當然我們不能肯定天保就是有心尋死。但是中國人對愛情的含蓄,在極端壓抑的情況下,總是變現出極端的行爲。翠翠的父母更是一個例子,兩人相愛了卻不敢私奔,最後居然選擇殉情,一開始我真的有點想不明白爲什麼,後來想想,正是一種極端應對極端的表現。可見不管是轟轟烈烈,還是清新單純的愛情故事,都不是咱過小日子的老百姓玩得起的。

家是溫暖的港灣。如果沒有遼闊的大海,明亮晶瑩的水珠也很快會乾涸;如果沒有堅固的巢穴,羽毛再豐滿的鳥兒也會馬上死去。翠翠也有一個家,一個不同尋常的家。她的父母在她牙牙學語時便已經雙雙離她而去,她和她的具有鄉村人典型性格的老祖父帶着一條忠誠的大黃狗相依爲命。三年的端午佳節、中秋良宵,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慢慢成長着的翠翠,看到了一個告別童年、邁入青春的翠翠,看到了一個從無憂無慮到初涉煩惱的翠翠。在她的身邊,生活着一羣人們。天保、儺送、老船伕、楊馬兵……翠翠生活在茶峒,這是一個邊遠小鎮。似乎與世隔絕,翠翠與老祖父在茶峒,似乎還有了一個大家庭,這個家,就是茶峒,有着幾千家庭成員的茶峒。茶峒人是質樸敦厚的中國人的代表。在那個民風樸實的地方,生活着這樣一羣人。幾十年來,老船伕默默地爲東去西來,南來北往的人們用一根幾十年的光陰已把他的手磨破的竹纜,擺渡到溪東,擺渡到溪西,在小溪兩岸之間穿梭,在過渡人之間忙碌。這一條潺潺的小溪啊,見證了老船伕幾十年來的辛勞。

讓我們想象一下,在一處偏遠的地方,有着這樣一羣人們。他們每天都各行各業,忙碌中帶着勞動得到的喜悅;他們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處;他們互相之間沒有祕密,一壺小酒,一碟花生米,談笑風生,分享生活的喜悅,共訴人生的煩惱;他們直率、坦誠,會大聲地訴說心中的不滿,大但地表達內心的愛慕;他們盡力地去幫助別人,別人也盡力地幫助他們,並不是爲了幫助後的報酬或者是一聲謝謝,只是在人與人互相幫助之中獲得的快樂。這樣的生活難道不好嗎?這樣的生活,應該就是陶淵明所說的世外桃源吧!邊城,這茶峒小鎮,不正是世外桃源嗎?甚至可以說是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吧。光陰飛逝,與小說中相比,一晃幾十年過去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架架天橋高速縱橫交錯。街道繁華,高樓林立,鱗次櫛比,燈紅酒綠。現在當然不用再有一位老船伕拉着竹纜爲南來北往的人們擺渡了,也不用爲翻了船,死了牛而傷心了。平心而論,人們的生活水平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失去的僅僅是這些嗎?這繁榮昌盛的城市真的是人間天堂嗎?可是,更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那質樸的民風,那美好的氛圍。在鋼筋水泥構建的城市中,已經沒有了那邊遠小鎮中那木質結構房屋的古樸典雅了。

城市裏的人們似乎變得像凝固的水泥一般一成不變,變得市儈。在城市生活中互相擠兌,人與人之間充斥着祕密。由於繁榮,所以有了利益衝突;由於繁榮,所以有了諂媚溜鬚。這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帶來了飛黃騰達,斬去了質樸和睦。我們在一艘艘疾馳的快艇上看到了錦衣玉食的人們,在一條條渡船上看到了勤勞坦誠的人們,我們更應該上哪一條船呢?其實讀到最後,我們不禁會嘆息,這樣的邊城,這樣的純潔小鎮,還是會有無人可救的悲劇發生。

正是這種坦誠和睦的心理,促使了悲劇的發生。在城裏,當兩個人爲共同的目標而奮鬥時,他們可以毫不顧忌地採取各種手段,各種策略取勝,結果自然是“成者王侯敗者寇”;但在邊城,因爲處處替他人着想,所以處處有顧慮,爲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時,往往一讓再讓,一忍再忍,最終都爲失去理想而失望哀慟,則會產生兩個深深地恨着自己陷入無邊苦海中的失落者。正是邊城,促成了天保、儺送二兄弟的悲劇,促成了翠翠的悲劇,也促成了翠翠媽媽的悲劇。凡事都有兩面性。邊城,不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名詞了。也許,生活中處處存在邊城。也許,邊城只是一個浮雲一般的夢吧。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6

茶峒城瓦藍的天空,澄澈見底的白河,翠色逼人的青山綠水造就了一個翠翠也只有這樣純淨的自然才能孕育出這樣的翠翠,她是天生活潑眼神靈動的小獸,也是單純直白的“觀音仙子”被說中心事會羞怯臉紅,遠遠的看見心上人會立馬逃到山林子裏去,也會在爺爺提起婚事時故作從容,卻又年年記掛着端午節順順家的吊腳樓,她是這寧靜小鎮風日裏長養出的一塊晶瑩剔透的水晶,讓人恨不能永永遠遠捧在手裏呵着護着,避開這世上的渾濁穢物。

可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的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於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

儺送,他是翠翠的心裏最柔軟的角落,是與翠翠截然不同的船總順順家的次子,從小便秀拔出羣,他與大哥天保輪流被派遣出去,早就見慣了各地風物,習慣了世故人情。他受人尊敬,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責任感極強。即使是與大哥一起追求翠翠時,他也恪守傳統道德,把機會讓給哥哥。面對“渡船”與“碾坊”的選擇,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在大哥意外去世後,更是悄然遠走他鄉。與天真淳樸的翠翠不同,他更成熟,也更世故,她有作爲男子漢的擔當,卻也被世俗封建所束縛,這樣的翠翠與儺送,他們的愛情,從一開始就註定以悲劇結尾。

翠翠是美麗的,儺送也是美麗的,茶峒城更是美的,而正是這種美,使整個小城都充溢着一種悲涼感,城外的世界戰火紛飛,民生塗炭,而城中卻是一如既往的安寧祥和,這個小城太過美好,美的似乎不該存在於這個污濁的世上。

所以這樣美的地方,卻始終“煙雨清蒙”,繚繞着悲傷的氣氛。就像“翠翠不能忘記祖父所說的事情,夢中靈魂爲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的各處飄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作什麼呢?摘虎耳草!”如此美妙的情景,最終也只是一個夢罷了。將靈魂浮起來的歌聲到底只能在夢裏聽到,虎耳草也終究還是沒有摘取,坍塌的白塔早就已經修好,可那個臉黑肩寬的年輕人卻還沒有回到茶峒來,翠翠的愛情就這樣在飄忽朦朧的夢中不知所終。

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波無情至,不能羞”

他們的不同,翠翠的含蓄羞澀,儺送的揹負猶疑,釀成了愛情悲劇,或許那樣一個美麗而悲傷,如同籠罩着輕煙的夢一般的小城裏,也只有翠翠的守望,纔是最好的結局。

儺送還是不要回來了,“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就這樣遠走高飛也好,記憶裏永遠是那座寧靜的小城,那個水靈的姑娘,沒有人知曉思念的白河永不停歇流淌了多少晝夜。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就這樣離去,把最美的留在記憶力,最好。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7

早在高一的時候,就接觸過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只是覺得書中對環境的描寫挺不錯的,但還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什麼自己的想法,僅僅是把它當成是一個發生在鳳凰古城的故事。現在借這次讀書活動,我又重拾這本書,把它再讀了一遍。《邊城》寫得真的很美,字裏行間都流露着沈從文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以及當地百姓的淳樸,還有這個故事中表現出來的淡淡的憂傷。

這本書的故事是發生在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這個美麗的依山傍水的小山城中。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翠翠和她的祖父。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爲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爲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嫺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爲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並

爲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都說《邊城》寄託着沈從文先生“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中刻畫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人性美,都有淳良的心靈。翠翠的爺爺老船伕是個淳樸厚道但倔強的老人,首先他撐船從不收人錢,反而經常請人喝酒,買東西時互相推錢,可見他是個多麼豪爽的老人呀!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糉子與其他東西,作爲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划船人一點敬意”。然後,他很疼自己的孫女,一心想要她能找到一個好歸宿,也許是性格因素以及對順順的愧疚,在天保溺水身亡這一令人心碎的時刻,他在吃了掌水碼頭順順“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書中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她則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在這個依山傍水的自然的氛圍中,孕育出了優美健康自然的“翠翠”。她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女,可能由於從未有過母愛以及從小聽父母之間的故事的緣故,心裏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在此處,沈從文先生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純情朦朧的心理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對於和儺送的一見鍾情,翠翠她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憂鬱等待,這是最後導致悲劇的一個原因吧。再說說書中其他的人物吧,比如說作爲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衆舉爲“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爲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兩兄弟在對翠翠一見鍾情後,都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地毅然站在月夜山崖上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在他們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兩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着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裏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船總順順更是不計前嫌,收留祖父去世、渡船沖走的翠翠。還有熱誠質樸的楊馬兵等等,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茶峒的美德在這些茶峒人中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無不發揚的光大,無不令人神往。沈從文先生正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的風土人情,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沈先生筆下描繪的這一副詩情畫意,又怎麼會不孕育出一輩輩純樸、誠實、勤勞的茶峒人呢?翠翠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人。但是,沈從文先生卻偏偏給這樣一個無邪的女孩一個悲慘的結局:天保大老這樣一隻“水鴨子”竟就那樣的淹死在了河裏,白塔坍塌、田地衝毀、祖父去世;就連翠翠最心愛的儺送二老也離她而去。然而她無助,她不知所措,她只能等待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作者在這看似美好中設置了這樣的悲劇,從另一方面看來,也是一種遺憾的美。翠翠如此純真善良的孩子,卻失去了自己所珍惜的東西,這不能不成爲遺憾,但這遺憾絲毫沒有損害她人性的完美,反而,失去的遺憾正好給人們留下了想象的餘地。“維納斯正是失去了她的雙臂,才奏響了追求可能存在的無數雙手的夢幻曲。”的確,生活往往就是這樣。就如《邊城》這個故事,因爲有遺憾才顯得豐富多彩,耐人尋味。平凡中往往因爲遺憾纔會喚醒珍惜;而人往往由於挫折的遺憾纔會變得更理智成熟。正如一位偉人講:遺憾不僅僅是一種缺陷,也是一種美!因爲一份遺憾的存在,便多了份懸而未決的門,也許門開了的同時,遺憾的美就不存在了。因此對

待生活,對待自己,我們也不要做急功近利的選擇,面對眼前的迷,保留一份遺憾,就擁有着遺憾美,何嘗不好呢?

《邊城》是一本短篇小說,像是在敘述一處被世界所遺忘的世外桃源,在那片與世隔絕的土地上很平凡的生活正在上演,親情、愛情及鄉民之間互相幫忙、互相關懷的情感,平凡到幾乎快令人遺忘這就是生活。故事的細膩感動超出我們的想像。沈從文先生的作品向來氤氳著一種與世隔絕的氛圍,像長長的詩篇,吸引人的不是華麗的外表,而是淳樸的靈魂。看多了現代都市小說,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遺忘了些什麼,就在周遭很近很近的地方。在《邊城》一書中,我看見了鄉下人的質樸、勤奮、正直,還有他們的寬容,這使我倏然的心酸,這讓我不禁思考著:在這個紛紛擾擾的社會裏,人情變得淡薄如水。太多人戴着僞善的面具,太多人爲了追求利益不惜出賣自己的真心。人性該是世間最最甘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森林裏,我們還保留着多少真正純淨的人性呢?它太剔透,剔透到染不得一絲纖塵。可是,在大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碌的人卻無力去呵護,只任由塵埃將它逐漸掩埋。太多的真性情被封鎖在心靈的一角。社會的進步一定會伴隨着人性的缺失嗎?難道隨着人們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會取代精神生活嗎?我認爲這是一個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反思的問題。就像以前出現的老人摔倒扶不扶和小悅悅等等的問題,都是一些讓人心寒的事。難道現在的社會都是世態炎涼,現在的人們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社會上發生的事嗎?我不願相信這是真的。我們擁有了追求的自由,卻不再擁有那片盛放心靈的淨土,我們也有一座城,卻是把自己內心封閉起來的圍城。打破堅冰擁抱陽光吧,爲心靈尋一片淨土,或許我們都可以活的更加輕鬆,觸碰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幸福。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座“邊城”,有一片淨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留給我們更多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所以我還是願意相信,即使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改變不了人內心最美好感情和最樸實的感動。

再讀《邊城》,帶給我的是感動和心靈的觸動,讓我產生對人生的思考,更讓我放下物質世界的喧囂,感受着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8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

——沈從文

俱爲女子,我卻原本並不喜歡翠翠。

十四、五歲時第一次讀《邊城》,就不喜歡這個與自己差不多同齡的女子。十五歲時的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觸目皆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脫脫就是一個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純真的可愛,應惹來無數愛憐。

可那時的我卻不喜歡,覺得這個女子的純真過了份,這是她保護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銳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她的不諳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變成一條條致命的引線,引向最終的慘烈。記憶裏永遠揮之不去的只有最後的悲哀結局,如同改編的同名電影裏在昏黃溫暖的色調下,卻隱隱透出煙水空濛的淒寒。

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筆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個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境小城,在故事裏卻彷彿真正成了一個被時間遺忘的安靜角落。在那個風雲變幻、改朝換代的時代中,不管別處的人們如何不幸掙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遠瀰漫不到這裏。熱鬧充滿生氣的小河街,婦人聚集的吊腳樓,負責擺渡的老船伕,在難卻盛情的收下過客的一枚銅板後會轉送一大把的菸草葉。在那裏就連世俗最爲不齒的女,“也永遠那麼渾厚”。她們可以爲了生計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淚快樂牢牢地系在歸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將一生休,盡君一日歡”的勇氣和無悔,“較之講道德和廉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這樣的水土和民風養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樸,卻沒有意料內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傷痛初戀,在那時的我看來不過是一個簡約和剋制導致的悲劇。對於這樣一個簡單的三角故事,作者捨棄了傳統的情節要素,沒有門第之見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個女子還是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帶走自己的愛與希望。

那時的自己,並不理解這樣的含蓄,也不喜歡翠翠的純真善良毫無機心,當這些品質成爲一個人性格的全部時,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點可愛。於是,我離開這個故事,忘記翠翠,忘記湘西清亮的白河,繼續經歷自己的青春歲月。

時隔兩年,因緣際會下我再次翻開《邊城》,只因爲懷念起湘西瓦藍的雲天。故事裏的翠翠在成長,已經走到了自己命運中最爲重要的轉折點。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固執地等待,等着那個年輕人回來一同去採最喜歡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長大,走過豆蔻年華,面臨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蛻變。而當我懷着這樣的心境再次去讀這個早已熟悉的故事、讀到最後的那一句“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時,心底的那份慘然和惋惜尚在,卻多了幾許釋然,並不再過多地執着於因那些巧合誤會所導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屬的收場。若說兩年前這個故事讓我感到的是溫暖中透出淒寒,那麼兩年後我不僅感受到全篇無處不在的寂寞孤獨,也更執著於其中幾許溫暖的色調,依舊昏黃,卻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而兩年後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爲女子,翠翠卻真是特別的。她不應僅僅只是爺爺疼愛的對象、男子夢中的理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難消逝的情結。再讀時,我不再指責她的懦弱隱忍,而是喜歡她的活潑率真,也愛她的含蓄。因爲這纔是每個這樣年紀的女孩子心中最純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實的一面。

再品與翠翠有關的章節,我看到了兩條線索推動着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發展。最明顯的一條自然是三年的端午節,這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第一年的端午節由翠翠的回憶帶入,與茶峒山城一樣,他與儺送的初遇彷彿也是靜止於時光中的美好。黃永玉曾以此爲題材作過木版畫,畫中的翠翠只一低首,回眸間卻有不勝涼風的嬌羞。這樣的畫面即使只是最簡單的白色,也足以在人的心上幻化出萬紫千紅。即使後來有漫天花雨,在翠翠的印象裏也沒有那個端午所經歷的事甜而美。第二年的端午節,翠翠和爺爺在順順吊腳樓上避雨,那個場景在電影中拍得十分溫馨祥和。天保一家送的大白鴨和尖角糉子,船總與爺爺間關於翠翠婚事若有若無的談論,不僅再次體現了地方人情之美,也爲下文情節發展提供了一個小小的契機。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紛踵而來,然後走向最後的終局。這三年的端午節對於翠翠的意義不言而遇,也是她感情最明顯的體現地。

不過不同於兩年前一直認爲的愛情,再讀時我卻對那兩個男子的感情產生了小小的質疑。也許是着墨不多的緣故,天保和儺送的感情僅體現在一次又一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純真美麗,是區別於其他女子的特別,也正是這份特別吸引了他們。可從始至終我都覺得他們只是把翠翠當成一件最美好的東西那樣小心翼翼地去追求,可以兄弟相爭,可以唱一夜的山歌,可心底其實想要的在這一塊純澈的水晶之外,還是一個節儉持家的女子。但願這只是我對男子的偏狹。

可是翠翠,在這時卻真的初嚐到愛情的甜蜜,煥發出少女的光彩。她會在罵人後聽到對方名號時“心裏又吃驚又害羞”,沉默一個晚上,也會在爺爺提到嫁給天保時又羞又氣地掐斷話頭。而在面對爺爺正式講起求婚時的心念更是如電般瞬間即是百轉千回,她的心會輕輕地跳動,會即使不知所措也裝作從容地等待爺爺的決定。而當心上的事落空時,此刻的心理描寫猶爲精彩:“翠翠弄明白了,人來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頭擡起,心忡忡的跳着,臉燒得厲害,仍然剝她的豌豆,且隨手把空豆莢拋到水中去,望着它們在流水中從從容容的流去,自己也儼然從容了許多”。她的驚愕和極度失望,以及妄圖掩飾的心理過程,在看似隨意的動作中暴露無遺。其後面對爺爺的淚水,她的心中又煩又亂,想哭又覺得沒有理由哭。就是在這一刻我彷彿明白了過去一直都不理解的事,翠翠並非不願去大膽爭取大膽說出自己的愛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對爺爺的顧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迴應的方式來回應。看似不合情理,卻恰恰是人之常情。

而這種人之常情,卻恰恰是當年的自己所不懂的。所以很多路必須親自走過,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讀再讀,才能體會個中情味。當讀到另一條暗線時,才驀地驚覺,翠翠走過的路,難道不就是自己曾感知過的一切。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將翠翠與“新娘”二字聯繫在一起,有年少無知時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竇初開後追看花轎的好奇。她會歡喜會紅臉,會愛聽取茶峒歌聲的纏綿,也會爲一片雲一顆星而孤獨凝眸。看到這裏,現在的我會擡頭微笑,無論上天賦予了女子多少種不同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緒縱橫旖旎情思當皆如是。所以當全篇最後一次在爺爺的葬禮上出現“新嫁娘”這三個字時,纔會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哀涼。夢起之處,夢終之時,翠翠就這樣以癡癡站立的方式無聲地迴應了自己年少夢想的如此終結。面對至親的離去,至愛的離開,此刻的翠翠有前所未有的真實感。若說前面的嬌羞含蓄引人憐惜,那麼這時她的默然更貼近我的靈魂。

是誰說過,不哭過長夜,不能語人生。我想沒有經歷過青春的甜酸涼薄,大概也不能懂《邊城》。就好像當年老師在課堂上一遍又一遍的強調邊城的民風淳樸,邊城的珍貴難尋,當時的自己卻只是不以爲然。作者的語言的確很美,平淡如水卻自有芬芳,景物描寫引人入勝,但是否就真的是獨一無二?現在的我已經不會懷疑。面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面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護着的自己,越發懷念起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桃杏花裏耀眼的紫花布,溫柔的黃昏帶着薄薄的淒涼。那樣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輝,質樸中自有蘊藉雋永之致,只能存在於過往,存在於夢中,存在於記憶,一去就永不再得。所以怎能忘記那山,那人,那隻黃狗,那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潔淨和自由,她的故鄉是我窮盡一生也到達不了的遠方。面對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同樣面對找不回的過往,作者選擇用筆將其記錄下來。而對於那些猜測的目光,他曾說過: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後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欣賞我文字的樸實,那背後蘊藏的悲痛也忽視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個買櫝還珠的人,對於《邊城》這樣一個故事我只願單純地隨心而讀,不願加之以所謂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讀到了背後的熱情和悲痛,卻還是想許給自己一個希望。只是語序的不同,但又未嘗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個在月下唱歌,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也許明天回來!”。

每個人心裏也許都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應如是。然後,我們都將餘下的歲月留在了等待裏,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閉鎖又如何,畢竟似水的流年還在記憶裏,曾經的夢想還在心裏,閉上雙眼往昔的溫暖還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還在,來過就未曾離開,那麼即使心已漸漸消瘦,也沒有什麼是不可釋懷的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19

在青春的世界裏,沙粒要變成珍珠,石頭要變成黃金,毛毛蟲要蛻變成蝶......青春的魅力,應當叫枯枝長出鮮果,沙漠佈滿森林,溝野流遍清泉......這纔是青春的美,青春的本分,青春的快樂!

______題記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着一戶人家。獨門院裏,只有善良淳樸的爺爺與聰明乖巧的孫女,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

爺爺是個老船伕,他總是盡職盡責,有時對一些要渡船的人一分錢也不收,還慷慨地施些茶葉與草煙。也許正是爺爺的品德,才影響了翠翠的性格。翠翠,正如她的名字一樣,有着像溪水一樣清澈的聲音,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着她且教育着她,造就了她的純真,爛漫,她是大自然的女兒。 天真活潑的翠翠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她和山頭黃廘一樣,從不想到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做成隨時可以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面前的人無心機後,就又從從容容地在水邊玩耍了。然而,這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從那個端午節後就如小溪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了......

端午節,爺爺帶着翠翠還有黃狗一同進城,到大河邊去看划船。爺爺看見了老朋友,便把翠翠留在河邊並告訴她自己與朋友喝酒去了。而翠翠,就在此刻遇見了那個改變自己一生的人——儺送。儺送是船總順順的二兒子,他爲人不愛說話,秀拔出羣。從那次見面後,翠翠的內心就隱藏了一個祕密,一個連爺爺也不知道的祕密。 隨着時間的推移,翠翠和儺送彼此都瞭解了對方,也都喜愛上了對方,一顆青春愛情的種子在兩個人心中萌發。

青春時的愛情總是美好的,但也是悽慘的。儺送的大哥天寶也早在幾年前的端午節愛上了翠翠。兄弟兩人愛上同一個女人,當我看到這裏時,我會想:他們肯定會來一場男人間的決鬥,可當我接着往下看時,出乎意料的是:他們並沒有採用當地的習俗進行決鬥,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選擇。 儺送是唱歌好手,天寶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弟弟的歌聲,後來,歌聲再也沒有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卻得知:天寶坐船出了事,淹死了......儺送最終也毅然決然離開了這片土地。

老船伕的多事也導致了很多人的誤解,終於,在一個風雨交加,電閃雷鳴的夜晚,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帶着遺憾溘然長逝了。 可憐的翠翠每天都在碧溪的白塔等着儺送能回來。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看完了《邊城》覺得意猶未盡,結局到底怎樣,這對年輕人究竟有沒有在一起?從《邊城》中,我們看到了那種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也喚醒了我們對傳統美德的追求,對美好人性的讚頌,還有那份對青春的憧憬。 青春是羞澀的,是純潔的,是美好的。世界上沒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沒有再比青春更珍貴的了!青春就像黃金,你想做成什麼,就能做成什麼。相信翠翠一定會等到心上人歸來的那一天....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0

《邊城》一書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讀完的。“小溪流下去,繞山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麼鮮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構了邊城。《邊城》創作於一九三0年,正處於中國最黑暗的軍閥混亂時期,沈從文正是借《邊城》來寄寓對社會動盪的厭惡,書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位老艄公、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樣的生活無形中組成了一幅圖畫,凝結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邊城》裏看到的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在這裏沒有軍閥混亂時的階級對立與鬥爭。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溪邊白色小塔”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着翠翠一家,眼看着翠翠一天天長大,看着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裏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說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說,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賽龍舟的盛會上與二佬儺送不期而遇,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在她心裏已撩起了一絲情愫。後來正直保守的天保與生龍活虎的儺送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船的翠翠。兩人應該就是情敵吧!但沒有你死我活的鬥爭,很公平地,天保走車路,儺送走馬路,唱得翠翠在夢中飛到對面的山頂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預料到了自己的結果,亦然選擇下江離去,免得二佬爲難。但不幸溺死於湍急的渦流之中。由於天保之死,似乎也動搖了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也選擇去獨闖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邊擺渡。也許早就註定了翠翠與她母親同樣的悲劇-永遠地等待下去。但沈從文先生在最後又說:“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翠翠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心中的邊城那麼遙遠,在那呼喚着我們…

有關讀書筆記的延伸閱讀

讀書筆記的格式

讀書筆記主要有三大類:1.摘要式筆記摘要式筆記是一種在閱讀中把同自己的學習、工作或研究的問題有關的語句、段落等按原文準確無誤地抄錄下來的筆記形式。摘錄原文後要註明出處,包括題、作者、出版單位、出版時間、頁碼等,便於引用和核實。

摘要式筆記又可分爲:

(1)索引索引筆記是隻記錄文章的題目、出處的筆記。

(2)抄錄原文就是照抄書刊文獻中與自己學習、研究有關的精彩語句、段落等作爲以後應用的原始材料。

(3)摘要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按照原文的順序,扼要的地把書中的觀點、結論摘抄下來。

2.評註式筆記這是一種在閱讀中寫出自己對讀物內容的看法的筆記形式。

評註式筆記又可分爲

(1)書頭批註這是一種最簡易的筆記作法。就是在讀書的時候,把書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體會最深的地方,用筆在字句旁邊的空白處打上個符號,或者在空白和加批註,或者是摺頁、夾紙條作記號等。

(2)提綱就是用綱要的形式把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論點、論據提綱挈領地敘述出來。

(3)提要提綱和提要不同。提綱是逐段寫出來的要點,提要是綜合全文寫出要點。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語言扼要地寫出讀物的內容。

(4)評註就是讀完讀物後對它的得失加以評論,或對疑難之點加以註解。

(5)補充原文就是在讀完原文或文章之後,對感到有不滿足的地方進行補充。

3.心得式筆記心得式筆記,是在讀書之後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想、體會和得到的啓發與收穫的一種筆記。

心得式筆記可以分爲:

(1)札記讀書時把摘記的要點和心得結合起來寫成的,稱札記。

(2)心得也叫讀後感。讀書後把自己的體會、感想、收穫寫出來。

(3)綜合綜合筆記是讀了幾本或幾篇論述同一問題的書文後,抓住中心評論它們的觀點、見解,提出自己的看法的筆記。

怎樣寫讀書筆記 ?

讀書筆記,是指人們在閱讀書籍或文章時,遇到值得記錄的東西和自己的心得、體會,隨時隨地把它寫下來的一種文體。古人有條著名的讀書治學經驗,叫做讀書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就是讀書筆記。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應根據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常用的形式有:

(一)提綱式。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爲目的。通過編寫內容提綱,明確主要和次要的內容。

(二)摘錄式。主要是爲了積累詞彙、句子。可以摘錄優美的詞語,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後熟讀、背誦和運用。

(三)仿寫式。爲了能做到學以致用,可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達到學會運用。

(四)評論式。主要是對讀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評論,以肯定其思想藝術價值如何。可分爲書名、主要內容、評論意見。

(五)心得式。爲了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記下讀了什麼書,書中哪些內容自己教育最深,聯繫實際寫出自己的感受。即隨感。

(六)存疑式。主要是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後再分別進行詢問請教,達到弄懂的目的。

(七)簡縮式。爲了記住故事梗概、讀了一篇較長文章後,可抓住主要內容,把它縮寫成短文。

以上各種形式,可由淺入深逐步掌握。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1

世界是一個充滿競爭充滿物慾的地方,很多人都會這樣說。對於正處於人生關鍵時期的我們,我們無法抗拒人類生存的本能——競爭,我們無法脫離世界,因爲我們承擔着對世界,對人類,對社會,對家庭的那份責任。既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就讓我們用心去感受人類本性真善美的一面——品味《邊城》。

人之初,性本善。翠翠正是人性真善美的化身,她用她那種最獨特的方式詮釋着人類最美的語言——愛。

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是美的。他們之間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感情是純潔 的,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自然。

翠翠與爺爺之間的親情是美的。湘西渡口的寧靜是祖孫倆生活的主旋律,爺爺身上那種淳樸厚道的倔強似一臺加速器,使翠翠一步一步走向愛河的邊緣,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微,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爲了翠翠的幸福,他一次又一次地打聽儺送的消息,當他聽到儺送爲翠翠半夜獻歌時,心中的那份高興勁,幾乎讓他徹夜難眠。他爲翠翠唱歌,帶着翠翠走過人生最美好,最快樂的時刻。

渡口周圍的民風是美的。類似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淳樸互助互愛的民俗展示了湘西自然與人性的交融,渡口也成爲了展示人性美的平臺。即使是最卑微,身處最底層也依然保持着湘西人特有的那份淳樸。

儺送與大老之間的兄弟之情是美麗的,儺送爲哥哥在月色下唱歌,平等向翠翠示愛,他沒有自恃有唱歌的才能而把自己置於有利的位置,讓哥哥失去競爭真愛的機會,後來大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而死,更彰顯出了兄弟之間真摯無私的情誼。而儺送也因此而內疚,忍痛割捨了這段難能可貴的愛情,從此離家出走,杳無音訊。

或許美麗的背後總是深藏悲傷,爺爺死了,帶着未完成的心願,走了。翠翠孤獨了,最愛的兩個人都離她而去,留下的只有無盡的等待,等待那遙遙無期的愛,等待......

到了冬天,那個塌了的白塔又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中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

淒涼樸素,憂傷無語。

那幅寧靜的畫卷,那段動人的愛情.......

親愛的朋友,人性中並不缺乏美,關鍵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我們用真心去發現,領略人性光輝。讓我們的人生行囊充滿人性的真善美,讓我們的腳步邁的更加堅實,更加豪邁。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2

一直聽說過《邊城》的大名,但由於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美的東西。在現代都市裏,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森林裏,我們又保留了多少純淨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美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閒暇將其開啓?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美、水美,但人更美。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堅強,水賦予了她柔美。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裏喜愁摻半。因爲純樸,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於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爲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美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着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了。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纔是最完美的,因爲錯過,纔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纔會意味着永恆的存在。

屬於邊城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纔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3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 它展示了一種近乎野獸純厚的個性,一種素樸真實的人情美。

沈從文的小說中永遠隱藏着湘西人民生活中不可言說的悲,那麼邊城也毫不例外。小說從翠翠,天保,儺送三人的情感糾葛爲情節線索,展現了湘西人民深刻於骨中的悲劇性格與美善純樸。作者把自我飽滿的情緒投注到邊城子民身上,描繪了鄉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着重塑造了作爲愛與美化身的翠翠形象。更有老船工的古樸厚道,大佬天保的豁達大度,二佬儺送的專情熱血,順順的慷慨豪爽,楊馬兵的熱情質樸。作者用細膩柔情的筆觸,塑造了這些美麗善良的湘西人民,似乎世間所有美好的品德都賜予了他們。作者卻不只是有意無意中,開始了對湘西人性中的美和善的悲劇性思索,他們的哀樂,同樣無一不讓我潸然淚下。天保爲成全翠翠與儺送而死,儺送掙扎於兄長與愛情之間選擇遠走他鄉,老船工奔走於翠翠的婚事而於風雨夜裏長眠不起,更有翠翠願花盡一生等待儺送歸來。這等等的故事,又讓我思索,爲何純樸善良的湘西人民,卻有着無盡的悲哀。讀完這本小說,卻讓我掙扎於對湘西人民善良性格的欽佩,對他們無可避免的悲劇生活的哀痛。甚至想在最後文上一句,究竟是什麼造成最後的悲哀,卻也無從回答。

《邊城》也同樣是一部風俗文化小說,是沈從文濃郁的懷鄉情結的藝術結晶。小說的前三章便集中筆力描繪湘西的風物景觀和風俗習慣,幽碧的遠山,清澈的溪水,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河裏上下行的船隻,河邊的吊腳樓,原始古樸的碾場等等湘西特有的山水風物,以及端午賽龍舟,捉鴨子比賽和男女對歌定情等風俗,都展現了湘西人民質樸的生活。

正如沈從文先生一直強調自己是鄉下人一般,他用鄉下人的筆觸,寫下了一部屬於鄉下人的史詩。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4

看完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在讚歎作品的精妙華美之餘,一直在想作者究竟想寫出什麼?就象描摹一個人除了他(她)外部的健康、美麗之外,靈魂又是怎樣的呢?作品中的翠翠,一個小女孩,她:“簡單、善良、孝順、乖巧、勤勞、樸實、執拗、堅強、追求。”這還不夠,作品似乎還有更多的承載,更大的容量。在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在巧奪天工的山水畫面,在栩栩如生的衆人相中,在恰似一臺恢宏大氣的舞臺藝術劇裏無不流淌着“忠孝禮義廉恥”這中國儒學的魂。

小黃狗對主人的忠,翠翠對外祖尐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溫良恭儉讓之禮,翠翠外祖父去世後,小城鄉親幾乎傾城出來幫助女孩發喪,辦完喪事後且留下了老馬兵繼續照料翠翠和渡船的義。

而廉恥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絕了茶峒鄉親們的憐憫、同情,以爲外袓父守墳爲由,堅持繼續在茶峒小溪上一邊擺弄渡船爲鄉親們服務,一邊等待着他心裏深愛着的船總順順的老二的歸來,表現出一個山村鄉鎮女孩對人情、人性、愛情極其單純的執著的追求和極大的自尊與自信。

而這些,正是今天我們許多地方,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缺失掉的!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5

讀完邊城,我突然有種想去湘西看看的慾望,從前不知道什麼是牧歌式的小說,現在,還是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它很美,很美。

天空是格外寂寥,夜晚格外漫長。如果沒有她的罵他的笑,那個五月端陽便只是一個普通的暑天,淹沒在記憶裏再無他異。只是,一切不是了。

爺爺是個淳樸的人,他不多拿客人的錢,跑上去追客人,他兢兢業業從不讓客人不能渡船,五十年如一日。他的牽掛只有他的孫女翠翠,他也在最後一夜勸導翠翠“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堅定地活下去,讓人忍不住有種要落淚的淒涼。

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兒,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山林中,是她真正自由的地方,翠翠的心中是渴望愛情的,她常看着結婚的新娘子,幻想着自己是新娘,當她想到端午,就閉上眼睛,她期待浪漫的愛情。

兄弟倆註定着要將此生所愛一分爲二。天保兄,我知道把心愛之物讓給他人時的痛苦,所以無法想象將心愛之人拱手時的心痛。無法想象更不願嘗試,但天保卻不得不去面對。我相信天保愛她。因爲他不曾說沒有她便不能活。不然,在失去哥哥後,她是不是會自責的認爲“沒有她便不能活,但爲了我他寧可不活”?那樣弟弟的服罪感是不是會更重?

悽美的苦難總是促不及防,爲什麼兄弟倆要離去?爲什麼爺爺這麼快就告別故鄉?爲什麼最後只剩下翠翠一人孤獨的守望?

牧歌式的小說往往就如中國水墨畫,《邊城》裏沒有華麗的背景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但它卻可以讓人想很多。它把一段愛情的變得平淡卻不清淡。總有些東西留下後是揮之不去的。邊城那裏有一段感情未能盡善盡美,這世上又有多少人或事能不留遺憾?

讀罷邊城,真有種想要淚流滿面的衝動了。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裏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唐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爲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着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閒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裏的人呢卻無人以爲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着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裏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6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都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都是淳樸赤誠的人情風味,可每每讀起來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家人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直黃狗。”

這就是沈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唯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受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爲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我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7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裏的山,那裏的水,那裏的人……他們惺惺相惜,過着平淡而又閒適的生活。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擺渡的依然來回於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着……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爲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於是她就有了祕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係的祕密。這個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爲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裏,每個轉變都充滿着變數,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就好似那屬於翠翠的愛情,最後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平靜的後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後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跟着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瀰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隻船隻,是他歸來的標誌,蹦跳,揮手,落淚,知道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因爲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後,生活還要繼續向前。

《邊城》的讀書心得總結 篇28

歌聲中的虎耳草

唱一夜傳情曲,

摘一把虎耳草,

你,卻在夢裏流了淚。

——《邊城》讀後感題記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邊一戶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溪邊小船收渡,猶如一幅潑墨的山水畫。我不禁想起: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沈先生用極其平淡、質樸的文字爲讀者勾勒出一副副令人浮想聯翩的畫卷。鳳凰城位於雲貴高原東部,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的一座古老的縣城。鳳凰城又叫沱江鎮,是因爲整個縣城臨着一條美麗的沱江而建。在沱江兩岸,佈滿山坡的是古老的吊腳樓和木屋。這裏的茶峒,不屬於外面的紛繁複雜的世界,它是一個“世外桃源”,這裏,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沒有家人之間的反目成仇,更沒有朋友之間的挑撥離間。,

初讀了《邊城》,讚歎於茶峒的淳樸的民風。堅持要給過渡錢的渡客,堅持不要過渡錢的、會去買菸草和茶葉送給渡客的老船伕。這裏的人如這裏的風景,純淨美好,質樸真誠。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細細的淌着,沒有扣人心絃的懸念,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氛圍,更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樣的文風,卻能夠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襯托出一座純淨的邊城。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過媒人上門求親的方式——所謂的走車路,也有男子站在溪邊、山崖上唱歌給女子聽,一人獨唱或二人對唱,在唱歌中瞭解和認識對方,知道或分手或結親——所謂的走馬路。這後一種方式,表現了湘西民衆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也反映了這塊地方人們善歌的才能。

翠翠的母親就是通過唱歌愛上了一位軍人,輪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來選擇自己的情人。《邊城》它不僅僅是一部描寫民風、景色的小說,它更是一部堪稱絕美的愛情悲劇。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來的一個精靈,天真善良,溫柔清純。他對填報兄弟的愛帶着少女的羞澀和幻想,或者說這種愛似乎一直是以夢幻的形式出現的。在夢裏,她“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於是她“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夢中才能品嚐到愛情的甘露,而現實卻似乎離她很遠,於是,她只能“癡癡的坐在岸邊”,淒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因爲她的淳樸,他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但儺送駕船遠走後,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愛的那麼堅定執着。一個弱女子,滿心盛的都是“愛”。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讀者留下了悠長的惋惜,無限的牽掛期盼。也許冥冥之中真的有歲月輪迴,母親的悲劇在女兒身上再一次重演,但誰又知道前方會有什麼呢?但不管未來會怎樣,自己的未來終究要靠自己去爭取,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淚水,而是應屬於她的那份幸福。我總在想,爲什麼這個小說叫做“邊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護着什麼?在懷念着什麼?但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爺爺的死使翠翠成爲完全的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着地守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