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8W

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1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麼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通用16篇)

《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他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並通過用生動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會上的不好風氣,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罪惡,還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和作爲,可以說是可笑,可鄙,甚至於惡急的地步。

雖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講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講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蕭雲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爲因爲他小時候家裏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瞭解家裏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後,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爲窮人作畫。後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就是他這種孝順,懂事,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說:“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他這幾種品德不正是咱們給學習的嗎?從小體諒母親和家庭的難處和細想,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強起來,不應該貪圖富貴,對那些無恥的人,應該敢於去職責教導。面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給予鼓勵和愛心給他們。正所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2

我剛接觸《儒林外史》,是因爲國小的一篇節選課文《臨死前的嚴監生》。

語文老師把嚴監生和葛朗臺相提並舉,並告知我們《儒林外史》“是一部傑出的長篇諷刺小說”,嚴監生就是其中一個具有濃厚諷刺韻味的例子。

當時我只覺得吳敬梓的諷刺寫法的確入木三分,爲了油燈裏燃着的兩根燈油而不肯斷氣的細節鮮明而生動。

後來又學了《范進中舉》,他中舉後發瘋的醜態更是被作者描寫地細緻嫺熟酣暢淋漓,忍不住重讀了一遍《儒林外史》。給我最深印象的不是王冕杜少卿,還是——被數人誤解的嚴監生。

嚴監生怎麼會是吝嗇鬼!

他對妻子王氏的兩個兄弟出手闊綽,他哥哥嚴貢生惹了官司,是他出錢打點周旋……看完第五十五回,我認爲嚴監生非但不吝嗇,反而慷慨大方得很。就因爲節選片段裏臨死前那兩個指頭,我們便認爲他是古今中外數一數二的“吝嗇鬼”,豈不冤枉了嚴監生?“那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不放心,恐費了油”,這也可以看做是節約吧?

嚴監生並不吝嗇,真正吝嗇的是他的哥哥嚴貢生。嚴貢生爲了賴掉船家的船錢,佯裝暈病,把普通的雲片糕說成是治療暈病的靈丹妙藥,故意讓船家吃下去,反要船家陪他銀子。他甚至還在嚴監生死後強佔嚴監生的偌大家產,那嘴臉真讓人不知下何結論。

臨死前恐費了燈油不肯斷氣的嚴監生,和天天大魚大肉坐吃山空的嚴貢生,到底誰更吝嗇?我以爲吝嗇是指對待別人而言,若一個人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哪裏能說是吝嗇呢?

還有范進。

范進沒什麼文化這點我承認,但在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范進的生活除了中舉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改變。因此明知科舉是獨木橋,也要捨命去擠,哪怕被洶涌的河水淹沒,也義無反顧。因爲一旦過了河,便是康莊大道,從此一生無憂。

嚴監生也好,范進也好,當然算不得什麼雅人高士,或蠅營或苟且,過活罷了。“狂狷名士,逃婚才女,名門基友,冒牌詩人,號哭童生,中舉范進,騙財俠客,獨居隱士……”彼時的儒林,每個人都被這滾滾濁流裹挾着向前,大部分人就是儒林通行的性格,嫌貧愛富追名逐利。

但想想現在,我們大概就是如此。世上並無桃花源,那麼在俗世裏做個俗人,便是大多數人的宿命了。

毫無疑問,在儒林之中尚有一股清流存在。開篇王冕自不必說,杜少卿也是作着墨較多的。我查過吳敬梓生平,發現他本人幾乎與杜少卿如出一轍。客居秦淮河畔,仗義疏財,辭官不就。吳敬梓是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吧——萬貫家財散盡,功名富貴不求,可這是鮮少人能做到的。

在《儒林外史》裏,九十多個人紛紛登場又紛紛離去,他的描寫冷靜客觀,就像一個旁觀者,冷眼看着這芸芸衆生。

於是我想吳敬梓寫《儒林外史》並非全爲了諷刺,也是實錄這儒林衆生相。“出生科舉世家,自幼博覽羣書,家道中落,數次科考,目睹官場鬥爭險惡,親歷家族爭產風波”,以這樣的人生經歷,假以十年的光陰,來完成一部《儒林外史》。

我也曾以爲當官一定貪贓,而爲富一定不仁。後來讀完《儒林外史》,也知道在紅塵之中每個人都有不得已處,於是學會了自省,也學會了寬容。人生在世,出淤泥而不染很難,舉世皆濁我獨清更難。

楊絳說“人生實苦”,所以既爲俗世凡人,且愛這俗世凡塵。要知道這世間,正如《緣緣堂隨筆》中所說的那樣:“有明之處必有暗,明多之時暗亦多,戲濃之時愁亦重。”

所以,既有王冕杜少卿,也有范進嚴監生。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3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彷彿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老師,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餬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羣商人當賬房,飄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凌的辱夾雜着悲憤的情緒一下子全部發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那裏,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就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鑽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的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可見他已深陷科舉毒害中,不得自拔。這就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的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後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了國子監司業。他節節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出世態醜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再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就立刻產生共鳴。從字裏行間也體現出對考場監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並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狀,這是思想的昇華。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4

書讀過了,覺得是本好書,但也說不出是哪裏好了。沒結婚的人看《圍城》也許是爲了瞭解城堡裏的另一個世界,結了婚的人看《圍城》也許是爲了尋一個解脫。但我看《圍城》,卻找不到目的。我爲什麼要看《圍城》,因爲它是錢鍾書的作品?因爲它是名家之作?一開始,我自己就迷糊了。

創作離不開經歷。不瞭解錢鍾書,也沒有禁過城堡,就像一個門外漢霧裏看花,不清不楚的,怕是看到了形卻沒找着神。圍城裏和圍城外的世界都太精彩了。那些屬於學生時代的混沌與浪漫,那些追求愛情的執着與瘋狂,那些工作中的心計與假裝,那些婚姻的平淡與瑣碎……所有的這一切都讓《圍城》變得很豐富。

方鴻漸,作爲故事的主人公,似乎許多的事都通過他的眼睛來表達這個世界。他的形象很鮮明,骨子裏透着封建文人的腐朽氣味,臉上卻硬掛着西式新派的風範。他活着沒有打算,在隨波逐流中浮沉。買了假的文憑,卻又擔心受怕。接受了鮑小姐的誘惑,卻又花大把錢塞住船員的嘴巴。他對愛情有所追求,真切地迷戀唐曉芙,卻又懦弱猶豫,徘徊在幾個女人之中。就像趙辛楣所說的,他並不讓人討厭,只是全無用處。

曉芙是全書提及的女性角色中最正面的一個,她開朗活潑,聰明謙虛,敢愛敢恨。像這樣的女子,恐怕錢先生也是捨不得讓她嫁給方鴻漸。試想一下,要是讓這樣的女子在複雜陳腐的大家庭中操持家計,與懦弱無能的丈夫爲家庭生計爭吵不休,該是讓讀者多麼揪心的事情啊!所以錢先生很絕妙地安排了孫柔嘉的出現,她的個性並不鮮明,但卻是婚姻中最能接受的一種。不聰明也不笨,不富裕也不貧窮,不特別但有主見。她沒有心意,但有所打算,所以她千方百計地嫁給了方鴻漸。婚姻,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幸與不幸。狂熱的戀愛對於婚姻來說也許太奢侈,如果緣分不敲你的門,你也只好選擇路過你窗臺的那個人。孫柔嘉是既可笑又可憐。作爲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她煞費苦心只爲嫁給這樣一個人,或許是她一生中最大的失敗。但是在舊中國,學歷於女性只是脂粉,充充門面。歲月過去了,有再厚的脂粉也掩蓋不了逝去的青春,也抵不過旁人的蜚語。與其落得像蘇文紈一樣,徒有高傲的外表,內心卻孤獨渴望婚姻,最後還被人拒絕,草草嫁人。不知道是報復方鴻漸,還是在報復自己。她在年月催發前平淡地嫁作他人婦,也屬無奈,可憐啊!

等到有一天我也走進了這座城堡,我會再次翻看這本書,重新體會……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5

人生是由一場又一場的別離與相聚組成的,而孩子與父母盡爲前者。

十三年前,父母的面孔在我的腦海中一直是淺淺的存在。我與大多數人盡同,生活在一個古樸的小鎮,伴隨着年邁的長者們靜靜地生長在這片土地,在槐樹底下聽盡“南柯一夢,精衛填海”,踏盡小鎮的每一寸土地,尋遍每一處花的存在。這樣的我很幸福,很幸福……但一直有個深深的期盼,去往那光芒萬丈的大城市。並不爲了那份繁華的誘惑,只因那份來自父母,從那遙寄過來的愛。

每當那輛從遠方緩緩歸來的車停在那棵槐樹旁時,心中的喜悅就如蜜一般溢出,停滯在我那紅撲撲的小臉上。而這一次我深深地明白他們的歸來是因爲有一份離別,一份與“南柯一夢,精衛填海”的離別。深深記着那一天,只有靜與黑籠罩在病房內,每一次機器正常運作的轟鳴聲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慶幸,只是……

當讀完《目送》後的那個晚上,我的腦海就一直顯現着這個場景久久不見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拐角處。他那背影彷彿正在說:不必追。”這段話伴隨着燈光打下,我回憶了許久。爺爺奶奶與父母的離別是這般無奈。我們每個人都站在時光軸上,而時光卻把至親的人推開直到我們無法再去眺望……

而真應當“不必追”嗎?我不欣賞這股淒涼,終有一天我與父母也會站在那個十字路口,而我會勇敢回頭站在父母身後,靜靜訴說:你養我長大,我陪你到老!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6

當我合上這本書的時候,窗外的大雨已經逐漸停了。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在書裏,那位母親輕聲的呼喚——雨兒。我不停地在問自己,誰目送了我,我又目送了誰。隔着一條馬路,當我回頭的時候,是誰在那裏,是誰在哪裏輕聲呼喚我。

人們常常說,三生,可是真的又三生嗎?如果又的話,今生的我在不停地被誰目送,來世我又會目送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真的是如此嗎?許多年過去,當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我是否會在拐角處回過頭來,然後笑着對母親說——媽;或者,我是否也會在母親悲傷的目送中消失在拐角處?

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裏,聽母親將她那童年的故事,母親的淚光是啓蒙我的明珠。如今,我們兩人之間卻常常隔着一扇門,我在門裏頭,她在門外。我卻沒有勇氣打開門……父母養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責任。年少時,母親目送孩子離去,年老時,孩子目送母親離去。那又是什麼呢?目送着,背影消失裏,只剩下哀傷和寂寞嗎?不,不會的,我相信不會永遠都是目送的。我想,我會打開那扇門的,我依舊可以像兒時那樣,像兒時那樣依偎母親懷裏,儘管母親不再將她童年的故事了。

在這本書的魅力睿智的文字裏,我看見了自己,在嘆息作者的哀傷之餘,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我的母親的那麼傷情。我想,許多年之後,等我也是一位母親的時候,是否也會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嗎?也許,我現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問候,一杯清茶,一個擁抱真的可以讓那落寂消逝。也許,許多年後,我目送着母親離去的時候,我仍然會悲傷、難過,但是,至少不會遺憾,不是嗎?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7

《邊城》的藝術風格,是一首抒情的田園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

沈從文執意要把《邊城》寫成“純粹的詩”,主要是出於“懷舊”的主觀抒情並要把它凝結成“詩”。正如他所說:“這一年,我的過去痛苦的掙扎,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於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故事上,纔得到了排泄和彌補。”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故事成爲作者這股內衷隱祕詩情的載體,抒情纔是小說的“本事”與目的。所以,作者敘事的筆端,傾瀉着、流動着作者對“愛”與“美”的詩性的謳歌與詠歎,使故事本身成爲對“愛”的剪不斷、理還亂的追覓與幻想。爲此,作者還在藝術上追求詩意化的表現。

人物描寫方面,以關於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臺詞”。如,翠翠只愛儺送,因此明確地向爺爺表示拒絕天保的求親;儺送月夜上山爲她唱歌傳情,她在睡夢中身體隨着歌聲漂浮起來,“飛竄過懸崖半腰”,去摘象徵美好愛情的“虎耳草”,追覓着甜蜜幸福的愛情。

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衍生多變的波瀾,切合、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於一幅幅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

如,作者特意在故事中間穿插了對歌、提親、陪嫁、喪葬、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構成一道鮮亮的風景線,使《邊城》具有獨異的鄉土文學色彩,再加上幾分童心話語的調色、敘述語言的抒情化等,構成了《邊城》詩一般清新俊逸的風格。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8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作者寫的讓我永難忘懷一句話。但這短短的一句話裏,又包含着多少,讓作者流淚,難過的辛酸故事呢?作者對親情,友情又是怎麼詮釋的`呢?在這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由68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組成,在這幾十篇的散文裏,作者寫了對逝世的父親的不捨,對日益蒼老的母親的心疼,對執意離開自己的兒子的無助,對昔日摯友的牽掛……

對於父母,無疑是作者的羈絆,在這個世界上,我想每個人都要經歷,生老,病,死,我們的父母也不例外,他們細心的照料我們,直到我們長大,而他們所留下的,只有一頭銀髮,和流失的歲月。

作者一直細緻入微的照料她的父親,直到父親疾病纏身,最終逝世。這是件很殘忍的事情,作者眼睜睜地目送着自己的親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時間的盡頭,而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過他人生的最後這段路。這就是無常的人生啊!但是作者,並不後悔,恐懼,或是逃避,而是從容面對。因爲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對於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個重要的羈絆,從孩子呱呱墜地,到孩子出國留學,這期間,作者早已將孩子,歸爲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離開。但是,孩子總是一味地想離開她,而作者只能選擇,放手。

對於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時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離的摯友,志同道合的知音,但是,時間早已爲他們染上了白髮,畫上了皺紋,有些,已經成了照片裏的人,再也回不來了。誰也不能保證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對死亡。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即使在另一個世界,我們依然會彼此凝望。

在這本書中,作者寫下了她所經歷的,無論是,失敗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這種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淚下……

在這條寬闊無邊的生命長跑中,也許我們會經歷很多很多,讓你流淚,讓你歡笑的事,伴隨着獲得與失去,但是到了最後的終點,你會發現,時間早已將過往的淚水風乾,將傷口癒合,當我們從回憶的纏綿迷宮抽身而出,會發現人生也就是目送別人,和被別人目送着漸行漸遠罷……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9

《貝多芬傳》是法國着名作家羅曼蘭《名人傳》中的一部傳記。它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部傳記中,羅曼羅蘭着力刻畫了貝多芬爲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從貝多芬身上,我們能學到了許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貝多芬”。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爲什麼還能成功呢?爲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爲,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有着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爲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頓爲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嚐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裏,性格過於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着另一種痛苦。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

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儘管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麼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充滿着希望。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爲名人。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本書的作者羅曼蘭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只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努力向前。同時,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10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它使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五年級時候,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

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我的作文中來。比如要寫珍惜時間的句子時,我馬上想到了這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上出現在我的腦海裏。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並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認爲孝不能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爲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爲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爲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麼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很好,他小小年紀就會在寒冷的冬天裏,爲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一個普通的行爲,其實包含着黃香對父親深深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的要求是立身。孔子認爲:“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子女在父母生前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的遺志,這纔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因此孔子讚揚他們的行爲是真正的孝道。孔子對孝順的要求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靈,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平時的所作所爲,與古人比起來,我差遠了。雖然我還沒有到贍養父母的年齡,但是我在精神上也沒有做到孝順父母。很多時候我都會耍性子,因爲一點小事情和爸爸頂嘴。學了《論語》後,我進一步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行爲,自己的行爲也有所改變。父母都說我變乖了,看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讓我們熱愛經典吧!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11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爲自己終生爲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看《堂吉訶德》,我認爲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蘊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爲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爲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時,爲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揭露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讚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名作家推選成爲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12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上與歷史的傳說並沒有多大的區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爲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

正如劇中人霍拉旭所說: 你們可以聽到姦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爲,冥冥中的判決,意外的屠戮,藉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 曲折選宕的情節,緊緊圍繞着復仇而展開。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臺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爲,並要他爲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

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13

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讀《論語》有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彷彿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啓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於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着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採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爲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着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着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着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於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蘊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築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經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貴精神財富。以黨的十九大思想爲指導,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讓我們的民族在新時代煥發新的輝煌!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14

《邊城》營建了一個使人難忘的美麗國際: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寬約二十米卻明澈通明的小溪。但書中的人物,卻比這美景更令人難忘。

《邊城》敘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雖然以悲慘劇收場,我卻喜愛書中的每一個憨厚仁慈的人物:

翠翠的爺爺。當了一輩子的船伕,卻從沒有收人家一分錢。這要是換到現在來看的話,咱們有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存在,不過,在書中,老船伕的形象卻非常實在。他憨厚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形象,他的每一個帶着一點兒“傻氣”的行爲,使人發笑,端午節時,爲了堅守崗位,將翠翠一個人扔在了城裏頭;將自己的燒酒分給他人喝……我在覺得好笑之餘,也對他愈加喜愛,喜愛他憨厚仁慈的心。這或許也是我喜愛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錢的含義。即就是最有錢的順順,也是非常大方。可見,文中的邊城是一個重義輕利的當地,沒有一股稠密的商業氣味,使人覺得輕鬆。跟着金錢的淡化,全書的主題也愈加傑出。全書中的憨厚的情面給人留下的形象也更深。所以,一個個明顯心愛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腦裏:熱忱質樸的楊馬兵,豪爽大度的順順……他們都是夸姣道德質量的標誌,都表現了抱負人生的內在。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意也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二老向大老說出自己的心思之後,兄弟兩人並沒有反目成仇,而是經過“公平競爭”來分出好日子。這也表現了書中的人物憨厚的特色。

故事雖終究以悲慘劇結束,卻留給了人們遙想的空間“或許明日就回來!”讀到這一句話,令我無盡慨嘆。我不由爲作者奇妙的構思所信服,只一句話,就讓故事的結局使人簡單接受了許多。這樣一個結束,讓人意猶未盡。

讀邊城,是一種享用。邊城裏的文字處處是鮮活的,處處是憨厚仁慈的風味情面,卻常常讀起,都會情不自禁地憂傷,爲主人公的命運,也爲憨厚仁慈的情面的消逝而憂傷。在現在這個被鋼筋水泥圍住的城市裏,還有多少具有這樣的質量的人呢?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15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充滿了濃濃的鄉土風味,爲我們展現了一種別樣的風情,雖然文字平淡不飾雕琢,但那一幅幅的美好畫面,早已使我沉迷。

《邊城》講了湘西小鎮上一對渡船爺孫相依爲命的故事。雖然文章表面上平靜,平凡卻掩飾不住一抹淡淡的憂傷和淒涼。主人公小姑娘翠翠那朦朧沒有結局,可悲的愛情故事一直貫穿全文,或許是年齡與閱歷不夠,我無法繼續深入品味,但是更觸動我心絃的是當地人的淳樸。

不用說,那片水鄉的生活自然清貧,艱苦。但是沈先生筆下的人物卻一個比一個樂觀,淳樸。那些可愛淳樸的鄉親們令我記憶深刻。順順慷慨救濟他人。老渡者不收渡船錢。老渡者不幸逝世,鄉親們自發的幫忙……這一幅又一幅感人的畫面,總使我不時心頭一熱。

相較之下,雖然我們住在大城市中,繁華喧囂、燈紅酒綠的生活卻掩蓋不了鄰里間冷漠,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如巨大的牢籠,隔絕了人們太多的交流。在冰冷而喧囂的都市裏,真情彷彿已在人們匆匆的腳步裏慢慢的流逝了。《邊城》中的那如世外桃源般的淨土,也越發令我向往起來,雖然日子清貧,但是那裏卻有着一種令我安適的東西——愛。

每次讀完《邊城》,眼前總會浮起那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忍不住想去尋覓那一幅又一幅如畫般久遠的歲月,去結識那純樸的鄉親們,去享受那寧靜平凡的生活。

再讀《邊城》,我心中涌起了一種莫明的感動,或許一個人要是真心深愛着自己的故鄉的話,一定是讀懂了它的艱辛,依然無怨無悔與它長相私守。沈先生的文字並不是華麗的,一如他筆下的湘西那秀美的風光,湘西的父老鄉親們,自然淳樸,美到極致。亦正是如此,他的文字纔給人以一種舒適安詳的感覺。

《邊城》的每一句話,一抹笑,一回眸,都能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難怪有人說,《邊城》是一首最動人的情歌。

中學生儒林外史閱讀感悟 篇16

讀《圍城》,跟讀一般的小說感覺很不一樣。總覺得大師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澀,至少是我很難讀懂的,要想讀懂,也要擺上好幾本字典在旁邊,纔能有讀下去的勇氣,《圍城》不是這樣,它通俗得可以,從身邊瑣事娓娓道來,總有那麼一處是撞擊到你塵世的靈魂。本來覺得40年份的作品,是太公太婆輩的事了,想要找到一絲與現實相關的東西無異於到秦始皇的墓裏挖計算機。誰知道讀的時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鳴,很多的事情就象是發生在身邊,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記憶中掏出來的東西,貼切的讓人吃驚!彷彿去看心理病的人被人一下戳中了心事一樣,有幾分不可思議,又有幾分難堪,卻有幾分爽快!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送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悵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訴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功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樣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浙也會喜歡。假裝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