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讀者》樑文道心得體會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6W

讀《讀者》樑文道心得體會一

讀《讀者》樑文道心得體會3篇

翻閱此書,越看越覺得樑文道不僅涉獵的範圍頗廣,而且也頗有深度。雖然他並不是專業的學者,可是他的分析評論卻絲毫不缺乏專業水準。也許這就是他所說的國際化的媒體評論員應該有的水平(就像financial times以及New York times的專欄記者的專欄評論一樣)。根據書中的描述,樑文道起初是主要關注哲學和人類學的。樑文道對於哲學史的瞭解從書中可以得到反映:他曾經在書中提到過笛卡爾習慣於躺着思考,而雖然笛卡爾是因爲由於身體不適而在爲瑞典女王講授哲學期間病死的,但是他年輕時身體卻很好。而馬基雅維利(即《君主論》的作者)則習慣於站着看書,而且是身着盛裝。這些雖然是小事,但是如果不是對於哲學史的細節瞭解透徹的人是絕對不會關注到的。談到人類學,書中也談到了吉爾茲。

談到文學,樑文道也是毫不含糊。記得在書中樑文道曾經談到阿南達.杜爾,這個印尼的“差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左派作家。可能相比較而言,知道智利的聶魯達的還稍微多一點。此人寫過一篇《中國文學在印度尼西亞》,而且還說中國文化在印尼影響最大的是《梁祝》。吳興華這個號稱“民國三大才子”(另外兩人似乎是陳寅恪和錢鍾書)之一的人物也是在他的書中第一次看到,吳也是被謝迪克認爲是最具天賦的學生。這是他在看望陳子善的時候,陳子善對其介紹的。

在《讀者》的第一節談到了“書皮學”,這個名字我也是第一次聽說。讓我瞭解了“爲什麼有人從未看過此書,卻能誇誇其談”的原因。其實似乎我以前也有過類似的舉動,只不過我談論的更多的是經濟學專業書籍。有時根據某書的目錄以及索引等聯想到相應的參考文獻和經濟學知識。

談到政治,談到文化以及科學,樑文道也是有獨立視角的。談到國際政治,樑文道不僅引經據典,而且還作出了細緻的分析,得出爲什麼會出現某種現象的根源所在。當然,也許喜歡談論政治問題的人並不能理解他的分析。這也是樑文道在“十博士大戰于丹”一文中所說的:中國人首先應該瞭解的不是國學,而是邏輯和辯論的基本原則。談到進化論,他提到了《物種起源》,而且還說我們通常翻譯的“進化”其實是曲解了“evolution"的含義,應該用“演化”來替代:達爾文似乎從來就沒覺得物種的發展是不斷進步的。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和施特勞斯的觀點有點類似,即“人類社會的發展未必是一直進步的”。當談到“天體運行論”的時候,我感覺這似乎是一般人都不會注意到的書,似乎現在的人對於天文學更能接受的是諸如《果殼裏的宇宙》這些科普讀物。

從我目前的瞭解而言,大陸上的很多人都沒有讀書(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包括自然科學類)書籍的習慣。很多人都習慣於網絡上快速瀏覽。如此一來,也許很多人對於現象的誤讀的責任,就要歸因於這些媒體記者或者評論員了。看到許多讓人忍俊不禁的評論,實在讓人覺得很多大陸媒體人的知識素養有待加強。

讀《讀者》樑文道心得體會二:

出差珠海,想到無聊的旅途,期待有好書相陪,所以在喧囂的星期五,去到單位旁一家已經被奶茶鋪,快餐店所包圍的書店中。巧合的是,看到了樑文道最新出版的《讀者》(The Reader),好奇心起,出手拿下。以前我從未讀過他的書,也許是因爲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這已然成爲了大多數人不讀書的理由)。但在許多電視媒體上看到他的節目,讓我感覺文學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並不是一件十分陽春白雪的事兒。

樑文道先生在這本書裏,講述了許多讀書人、賣書人、寫書人的故事,讓我感到了自己的淺薄。那些他提到的人和書,有些我聽說過,但並未仔細研讀,有些索性就是完全不知所云,也許是我倆出生環境的不同加上地域的差別,但最主要的,還是因爲自己在生命的前二十年裏,沒有好好讀書。

樑文道先生是學哲學的,這讓我十分羨慕。在我還是國小生的時候,就渴望當一個哲學家,用思想征服世人,改變醜陋的世界。但當時乃至今日,這個職業並不被認爲有很大的前途或錢途,所以我就選擇了現在的職業,一個看似同樣可以改變人心和世界的工作——媒體人。

說是媒體人,其實我和樑先生還是有着巨大的差別。因爲我是搞體育的,鏡頭的美感要比思想的成熟更爲重要。可是突然有一天,當我在辦公室爲了等待直播而用開心網消磨時間的時候,一位領導在我的身後說,“年輕人,還是要多看些書”。他的這次突襲顯然是當頭棒喝。我曾經也想成爲文藝青年,讀許多的世界名著,對身邊的人講述海明威和托爾斯泰不同的文學風格,在長輩面前用《紅樓夢》、《儒林外史》炫耀自己對古典文學的癡迷。看着口若懸河、引經據典的那些演講者們,我也曾經想要擁有孟子一般“請君入甕”的雄辯之才。可後來,買回來的衆多書籍成爲了家中的擺設,有些擺不下的連讀都沒讀就不知去向了。我曾經擁有衆多的“世界名著”以及“四大名著”,以及所謂的“人一生不得不讀的50本書”云云,可我一本也沒有讀過。

我在體育頻道中,大多數時間都花在了做節目和觀察別人如何做節目上,根本無暇顧及讀書,若要讀,讀的也是像《哈里波特》、《杜拉拉》這樣的暢銷書。但如今,因爲要打發時間而買的這本《讀者》,給了我重拾書本的鼓舞。樑文道先生在這本書中還列舉了衆多有益的讀物,相信在看完這本書後,我還會繼續去看更多的書。

感謝樑文道先生,不是因爲寫了這本書,而是爲了他不斷在做電視節目,讓我在業務學習的同時發現了他對事物讀到的見解,也讓我有興趣買下他這本鼓舞讀書人之心的作品。

讀書筆記暫且到這裏,因爲還未完成這本書的閱讀,我是否有些心急,像樑先生在書中“如何評論你沒有讀過的書”那一篇那樣,即使沒有讀過也能妄加評論?還好我只是懺悔了自己以前對於讀書的忽視,並未對《讀者》本身的內容有什麼偏頗的見解,因爲我還處於知識吸收的階段,待到修煉到能夠自己形成見解了。

讀《讀者》樑文道心得體會三:

樑文道這個名字,坦白而言,本人兩個月前還從未耳聞。不過,自從在豆瓣網上看到有人介紹陳冠中的《盛世中華—20xx》之後,瞭解到《開卷八分鐘》這個節目之後,纔開始關注這個名字。後來又看見有人推薦他的《常識》,更是有想了解此人的衝動。

前不久,在書店閒逛的時候,看到他的《讀者》擺在櫥窗上。翻看了幾頁之後,就感覺此人真是博學多才,涉獵的廣度讓人感到驚異。於是,決定把書買下來,仔細地品味一下。

每天下班吃完飯之後,就開始翻閱此書。越看越覺得樑文道不僅涉獵的範圍頗廣,而且也頗有深度。雖然他並不是專業的學者,可是他的分析評論卻絲毫不缺乏專業水準。也許這就是他所說的國際化的媒體評論員應該有的水平(就像financial times以及New York times的專欄記者的專欄評論一樣)。根據書中的描述,樑文道起初是主要關注哲學和人類學的。樑文道對於哲學史的瞭解從書中可以得到反映:他曾經在書中提到過笛卡爾習慣於躺着思考,而雖然笛卡爾是因爲由於身體不適而在爲瑞典女王講授哲學期間病死的,但是他年輕時身體卻很好。而馬基雅維利(即《君主論》的作者)則習慣於站着看書,而且是身着盛裝。這些雖然是小事,但是如果不是對於哲學史的細節瞭解透徹的人是絕對不會關注到的。談到人類學,書中也談到了吉爾茲。

談到文學,樑文道也是毫不含糊。記得在書中樑文道曾經談到阿南達.杜爾,這個印尼的“差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左派作家。可能相比較而言,知道智利的聶魯達的還稍微多一點。此人寫過一篇《中國文學在印度尼西亞》,而且還說中國文化在印尼影響最大的是《梁祝》。吳興華這個號稱“民國三大才子”(另外兩人似乎是陳寅恪和錢鍾書)之一的人物也是在他的書中第一次看到,吳也是被謝迪克認爲是最具天賦的學生。這是他在看望陳子善的時候,陳子善對其介紹的。

在《讀者》的第一節談到了“書皮學”,這個名字我也是第一次聽說。讓我瞭解了“爲什麼有人從未看過此書,卻能誇誇其談”的原因。其實似乎我以前也有過類似的舉動,只不過我談論的更多的是經濟學專業書籍。有時根據某書的目錄以及索引等聯想到相應的參考文獻和經濟學知識。

談到政治,談到文化以及科學,樑文道也是有獨立視角的。談到國際政治,樑文道不僅引經據典,而且還作出了細緻的分析,得出爲什麼會出現某種現象的根源所在。當然,也許喜歡談論政治問題的人並不能理解他的分析。這也是樑文道在“十博士大戰于丹”一文中所說的:中國人首先應該瞭解的不是國學,而是邏輯和辯論的基本原則。談到進化論,他提到了《物種起源》,而且還說我們通常翻譯的“進化”其實是曲解了“evolution"的含義,應該用“演化”來替代:達爾文似乎從來就沒覺得物種的發展是不斷進步的。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而言,和施特勞斯的觀點有點類似,即“人類社會的發展未必是一直進步的”。當談到“天體運行論”的時候,我感覺這似乎是一般人都不會注意到的書,似乎現在的人對於天文學更能接受的是諸如《果殼裏的宇宙》這些科普讀物。

從我目前的瞭解而言,大陸上的很多人都沒有讀書(尤其是人文社科類,包括自然科學類)書籍的習慣。很多人都習慣於網絡上快速瀏覽。如此一來,也許很多人對於現象的誤讀的責任,就要歸因於這些媒體記者或者評論員了。看到許多讓人忍俊不禁的評論,實在讓人覺得很多大陸媒體人的知識素養有待加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