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的心路》讀後感(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6W

《朝聖的心路》讀後感 篇1

我覺得能遇到一本好書是一種緣分,並能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所感悟,與書本做一次靈魂的交流,這比看無數的書卻味同嚼蠟都來得有意義,這也是我所理解的讀書的要義之所在。

《朝聖的心路》讀後感(通用3篇)

朝聖的心路,人之至性通往至聖之路。走在朝聖的路上,獨自守望各自的靈魂。朝聖的路途中,孤獨是必不可少的,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孤獨的樂趣,就像書中所說的,因爲在孤獨中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孤獨中有大快樂。有靈魂獨處的能力,關係到一個人能否真正的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祕與宇宙的無限之謎相遇。現在的社會太浮躁了,重消費重娛樂,人們往往靜不下心來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沒時間與好友談心,做深沉的交流,一切你光掠影,都流於表面,流於淺薄。人難得有真正孤獨的時候,而許都人卻害怕,害怕他們在孤獨中真切地面對自己,面對現實,於是選擇了逃避,選擇了虛假的熱鬧,周旋於各種應酬,漸漸地,迷失了自我。獨處需要一種勇氣,敢於直面自我的勇氣自傲與自己靈魂對話的過程中,或許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學會獨處是一種能力的體現,真正的孤獨並非只有空虛,而是內心豐盈不需要太多外部世界的干擾。

執着是內心的一種執念,因爲對心中的某個目標或理想的世界念念不忘而孜孜以求。在執着的過程中,人們用勇氣證明了自己的信仰。在面對衆多未知的情況下,仍能堅持自己的路,一心一意的走下去,箇中滋味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有過執着。不要說佛門中人就沒有執着,同樣也有,從古至今,能真正做到無慾無求的又有多少呢?有人說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爲得不到,你永遠都會自己沉浸在當自己擁有的幻想中。同時執着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因爲執着,所以追求,所以永不言棄。他之於人生是一種無形的推動力。但如果執着的程度超越了人的最大能力的限度時,就會變成一種可怕的東西。因爲費盡心思都得不到,就會心生怨念,埋怨一切可以埋怨的,並以此作爲藉口,不擇手段地去爭奪,從而使自己陷入了泥潭之中。執着也需要一個尺度,一個丈量人生的尺度。只有把握好這個尺度,才能保證自己在“平衡木”上揮灑自如。

世界無限廣闊,誘惑永無止境。然而,屬於每一個人的現實可能性終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對一切可能性保持着開放的心態,因爲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時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拋下自己的錨,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領域老子說:“不失其所者久。”一個人無論平凡還是偉大,只要他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並且把自己喜歡做的做的盡善盡美,他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於是,他不但會有足夠的勇氣去承受外界的壓力,而且會有足夠的清醒去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的機會。失去也是人生的正常的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來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爲本質。

對於人生,對於生活,我們總會有很多感悟與感受,並能在這一次次風感悟中使自己漸入佳境,不斷的豐富和完善自己,這是我們的心路歷程,也是我們朝聖的心路。我們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但我們必須有值得我們信仰的信仰,併爲之付出努力,守護好我們的信仰與靈魂。

《朝聖的心路》讀後感 篇2

年前,當我徜徉在孩提時代的時候,我還依稀記得:草長鶯飛的清明時節,我的父親,總要帶我踏着佈滿荊棘的山路,祭奠我的祖先。那種感覺,在那時的我看來,總是說不清道不明,但心中懷揣那種心情卻讓人難以釋懷。

這讓我相信世界上有那麼一股力量,它無形卻暗藏能量,它讓我們披荊斬棘,勇往直前。而這種我現在知道被稱作“信仰”的力量,之前還被我當做是宗教或者類似神明的產物。周國平先生的哲學散文集《朝聖的心路》,字字珠璣,醍醐灌頂,讓我如若新生的嬰兒,方纔感覺到無盡的光芒。

關於信仰,我一直偏執地認爲只有形如“守望”或者“追求”的字眼才能與之相匹配,守望自由、追求光明……總是嚴肅而神聖的。我不知對錯與否,我很難否定這樣的想法,這讓我直到今日,依然堅信這個想法具有存在的價值。

任憑思緒車馬星空,我總是想起塞林格《麥田裏的守望者》中的那個主人公,他是被學校開除的中學生,玩世不恭,甚至有些憤世嫉俗,他厭惡這塵世平庸的一切。但就是這樣一個被認爲一無是處的“不良青年”,卻有着偉大的理想:他想象懸崖邊有一大塊麥田,一大羣孩子在麥田裏玩,而他就站在懸崖做一個守望者,專門守護着孩子防止他們掉下懸崖。主人公的理想,更是一種信仰,今日的孩子們何嘗不是在懸崖邊的麥田裏玩,麥田的有童趣和純真,懸崖下是空虛和物慾的深淵,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怎麼能夠守護人類的未來。

帕斯卡爾說:人是被廢黜的國王,否則就不會因爲自己失去王位而悲哀了。周國平先生在《朝聖的心路》裏對此作出了進一步解釋:人的高貴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而這種精神生活,在我看來,便是我們的信仰。

有人質疑信仰存在的必要,但卻忽視了很重要的一點,根據柏拉圖以來西方哲學的傳統,每個人的存在都由肉身生活和靈魂生活,兩者分別對應動物性和神性。一個懷疑信仰的人,對自身就是一個懷疑。

信仰無疑使人高尚。一個有信仰的人,首先便是有所敬畏。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愛情……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但卻不能不相信神聖。在有信仰的人心目中,總有一些東西屬於人格與尊嚴的根本,是褻瀆不得的。不論他們身在怎樣的物慾橫流中,他們始終明白,心中的神聖是不容侵犯的。

信仰還讓人感知愛和信任。周國平先生在其《在黑暗中並肩行走》一文中與思想家史懷澤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爲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別人的孤獨,我們內心纔會對別人充滿最誠摯的愛。”的確,我們都走在不同的人生軌跡,而正是這種信仰,讓我們感知到相互追求光明的努力,使我們相互鼓勵,相互給予愛與信任,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

信仰更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困難。在尼采挑明“上帝死了”這個事實之後,信仰何以立足?這始終是困擾靈魂的難題。德裔美國哲學家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氣》一書中談道:有精神追求的勇氣便證明了信仰的存在。這似乎可以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得到證實:片中男主角安迪在經過20xx年的冤獄之後,終於靠着自己的力量,獲得自由。人生是不斷救贖自己的過程。唯用筆、用心記錄人本生存狀態,或好或壞,或悲或喜。周國平先生在書中也寫道:真正的信仰不在於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別的什麼神,而在於相信人生應該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標。

《朝聖的心路》讀後感 篇3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 外公是棵櫻桃樹》的書。它是意大利知名童書作家安琪拉。那涅第寫的。

故事是以小男孩託尼諾爲第一人稱來敘述的。託尼諾特別喜歡住在鄉下的外公外婆家,外婆長的很胖,她喜歡養雞養鵝,她養那些雞就像撫養自己的孩子一樣,她認得每一隻雞,替它們取名字。外婆特別偏愛一隻母鵝,它叫阿鳳,人家都說它比狗聰明十倍。外公高高大大,年輕的時候是方圓百里內最帥的男人。外公親手種了一棵櫻桃樹,給它取名叫“菲麗絲”。它和託尼諾的媽媽一起長大,後來又成了託尼諾的玩伴。外公教託尼諾爬樹、摘櫻桃,再教他學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櫻桃樹的呼吸聲、山雀媽媽餵飽山雀寶寶的嘰喳聲、蜜蜂吸飽花蜜的嗡嗡聲……外公還教託尼諾如何與動物相處,例如和小鵝阿鳳的友誼。當外用一天天老邁,政府因要修路而要砍倒櫻桃樹的時候,託尼諾奮不顧身地爬到樹上不讓人家砍。爸爸去找市長,講了櫻桃樹的故事,市長說:“把這麼漂亮的櫻桃樹留下來應該沒問題。”最後託尼諾一家又過上了安定和快樂的生活。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託尼諾是個天真、活潑的小男孩,他有豐富的想象力,也善於觀察和思考。外公外婆永遠活在託尼諾的愛中,也因此給了託尼諾對抗不公的勇氣,他成了捍衛櫻桃樹的小英雄。我要向他學習。因爲櫻桃樹不僅僅是一棵樹,它是家庭與生命延續的象徵,更代表了外公的精神。

熱門標籤